一、光荣榜──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武[1](2009)在《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发展极其不平衡,即使在一个行政村这样的小范围,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在农村急需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问题上,分散的农民无法克服自身的“搭便车”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常常“失灵”,政府也难以因地制宜地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权益等各个方面为农民提供急需的、支付得起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必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提供主体之一。那么,如何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呢?这就涉及组织的合作机制问题。本研究沿两条主线进行。第一条主线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涉及组织的定义、特征、组织演进、类型、作用及必要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条主线为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涉及合作机制的输入、输出、合作的建立、运行原则、合作机制的演化博弈论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通过对江西省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实证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论文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及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①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的农村非营利性组织。②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够提供“政府统不了、市场解决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社会化服务。③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可以表述为:农民基于对公共利益的需求,通过合作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农村准公共物品和服务。④组织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如何促进农民合作的实现,传统合作价值观、权威的出现、政府的支持以及外部资源的输入能够促进农民合作的实现。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①尊重农民合作的多样性和首创精神。②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促进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③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组织的发展。④文化建设可以作为促进农民合作及组织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①针对目前将农村经济组织与社会化服务组织混淆的现象,以及整体性研究不足的现状,运用逻辑学的“属加种差”方法,合理定义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并运用非营利组织、制度经济学、中间层组织、公共选择等理论,梳理了组织的特征、演进、类型、作用、存在的目的以及必要性。②针对目前对合作机制的理解及研究大都集中在合作机制的表现形式这种现状,本文突破仅仅从组织规范、制度、法律法规、激励约束等方面对合作机制进行研究的瓶颈,从组织合作机制的输入、输出及合作的演进入手,揭示了合作机制内涵。③构建了一个农民合作的演化博弈论分析框架。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中的单群体及多群体模仿者动态模型,分析了农民合作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农民合作的四个充分条件:传统合作价值观、政府支持、权威出现、外部资源输入。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中的模仿学习模型,分析了合作机制从现代到传统、从传统到现代的两个演化方向,阐述了组织的演化稳定策略(ESS)。
李磊[2](2009)在《莱芜梆子研究》文中提出莱芜梆子,亦名莱芜讴,是形成并流传于山东省莱芜市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地方戏勃兴,康熙年间秦晋的山陕梆子东传进入山东,演变为章丘梆子和曹州梆子,乾隆年间徽班北上,将演唱的徽调多种声腔带入山东。咸丰初年,徽班吸纳梆子声腔艺人合班演出,故最初的莱芜梆子是梆子声腔东传之分支与徽班演唱之徽调结合的产物。在同班共演过程中,因战乱南北交流受阻,徽调多种声腔得不到江南徽班的接济,占有方言语音、民间音乐、欣赏习惯等地缘优势的梆子腔逐渐占有主体地位。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化,梆子腔进一步发展壮大,徽调多种声腔逐渐衰微。建国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莱芜梆子有很大的提高和较快的发展,在现代戏的编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的莱芜梆子虽吸收有一些徽调的成分,但更多地呈现出的是梆子声腔的特点,徽戏声腔已基本不再演唱。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介绍莱芜梆子的生存环境、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二、探寻莱芜梆子的渊源,辨析关于其起源的几种不同说法,得出结论:莱芜梆子是“梆子声腔东传之分支吸收徽调营养演变而来”,论述莱芜梆子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轨迹;三、对莱芜梆子现存剧目(包括建国前演出的剧目和建国后整改、创作的剧目)进行统计与分类,分析论述莱芜梆子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剧目的思想内容与语言特色;四、从音乐体制、表演风格、舞台美术三个方面入手研究莱芜梆子的舞台美术;五、由田野调查得来的莱芜梆子历史上班社、业余班社和艺人,建国后的专业剧团及所培养出的优秀演员,以及他们在莱芜梆子发展史上的贡献;六、通过考察莱芜梆子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弘扬戏曲的途径,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莱芜梆子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政府制定出了保护措施和五年规划,其有望得到有效保护。莱芜梆子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会不断地传承下去,地方戏艺术之花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黑龙江省水利厅科技外事处[3](2002)在《光荣榜──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文中认为继1997年评选第一批黑龙江省水利青年学术带头 人、青年科技骨干活动以来,全省广大水利青年科技 工作者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科教兴水、科研 攻关、科技推广、学科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等方 面,为全省的水利改革与发展建功立业,涌现出了一 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进入新世纪、水利迎来大发 展的时候,为进一步实施21世纪水利人才工程,黑龙 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水利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黑龙 江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 骨干评选活动。经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议和 公示,评选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骨干各 10名。他们立足省情,求实创新,政治与业务素质 高,善于学习,紧紧跟踪国内外科技与专业发展动 向,刻苦钻研.扎实工作,业绩突出,岗位成才。他 们是全省水利战线的中坚力量。我们期望通过对他们 的表彰进一步激发全省广大水利青年热爱科学、钻研 科技、奋发图强的热情,更多地关注与潜心实践水利 科技;为21世纪黑龙江水利现代化建设争创佳绩。
二、光荣榜──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荣榜──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有关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理论与合作机制文献综述 |
1.2.1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理论的研究综述 |
1.2.2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机制的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1.5.1 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理论分析 |
2.1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概念的界定 |
2.1.1 逻辑学的定义结构 |
2.1.2 定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 |
2.1.3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
2.2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基本特征 |
2.2.1 基本特征之一: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 |
2.2.2 基本特征之二:公共性 |
2.2.3 基本特征之三:草根性 |
2.3 历史与现状 |
2.3.1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演进 |
2.3.2 组织演进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2.3.3 组织现状 |
2.3.4 组织演进的启示 |
2.4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类型 |
2.4.1 生成方式的分类标准 |
2.4.2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标准 |
2.5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
2.5.1 农业生产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
2.5.2 农村生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
2.5.3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
2.6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中间层的理论分析 |
2.6.1 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 |
2.6.2 案例4:瓜农合作进入市场,维护自身权益 |
2.6.3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中间层组织 |
第三章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必要性分析 |
3.1 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 |
3.1.1 农业生产要遵循生态学规律 |
3.1.2 农业生产的投入具有可分性及可替代性 |
3.1.3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 |
3.1.4 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 |
3.2 市场条件下农户的主观需求 |
3.2.1 农户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单位 |
3.2.2 农户作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优势分析 |
3.2.3 农户组织的劣势分析 |
3.2.4 分散的农户需要社会化服务组织 |
3.3 满足农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要 |
3.3.1 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的局限性 |
3.3.2 市场在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方面的失灵 |
3.4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需要 |
3.4.1 农村文化事业的目标 |
3.4.2 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
3.4.3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依托 |
第四章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 |
4.1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输入:公共需求 |
4.1.1 公共需求 |
4.1.2 公共需求的表达与实现 |
4.2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输出—农村准公共物品和服务 |
4.2.1 公共物品定义、特征、分类 |
4.2.2 农村准公共物品和服务 |
4.2.3 农村准公共物品的三种供给机制 |
4.3 合作和合作盲区 |
4.3.1 合作 |
4.3.2 合作盲区 |
4.4 合作的出现与建立 |
4.4.1 重复博弈 |
4.4.2 合作出现与建立的充分必要条件 |
4.5 合作的巩固和提高 |
4.5.1 传统合作价值观对合作的促进 |
4.5.2 权威的出现对合作的促进 |
4.5.3 外部资源输入对合作的促进 |
4.6 组织的运行原则 |
4.6.1 平等原则 |
4.6.2 照顾弱者原则 |
4.6.3 “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
4.6.4 民主与集中原则 |
4.7 合作机制的现实性阐述 |
4.7.1 案例11:云南远谋县清和果蔬生产协会 |
4.7.2 合作机制的描述 |
第五章 合作机制的演化博弈论分析 |
5.1 演化博弈理论的基本知识 |
5.1.1 博弈理论溯源 |
5.1.2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5.1.3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知识 |
5.1.4 演化博弈理论的应用-人类合作行为的演化 |
5.1.5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动态分析 |
5.1.6 演化模型的均衡稳定性判别方法 |
5.2 农民的有限理性 |
5.2.1 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搭便车” |
5.2.2 农民的有限理性分析—风险条件下农民的生产决策 |
5.2.3 农民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
5.2.4 农民合作过程中模仿行为的博弈论刻画 |
5.3 传统合作价值观对农民合作的激励 |
5.3.1 案例12:西江洞村的路会 |
5.3.2 农民合作的单群体模仿者动态分析 |
5.3.3 农民合作的参数分析 |
5.3.4 传统合作价值观中的激励与约束 |
5.4 传统合作价值观对农民合作的促进 |
5.4.1 案例13: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用水协会 |
5.4.2 博弈策略的展开 |
5.4.3 合作机制的形成 |
5.4.4 合作的策略要求 |
5.5 政府支持对农民合作的促进 |
5.5.1 政府行为的悖论 |
5.5.2 案例14: 解庄村良种繁育协会 |
5.5.3 建国以来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的政策轨迹 |
5.5.4 政府与农民的非对称博弈 |
5.5.5 政府行为的博弈分析 |
5.6 权威对农民合作的促进 |
5.6.1 案例15: 权威的作用-张高村首条村民自修路的故事 |
5.6.2 农民合作过程中的囚徒困境 |
5.6.3 智猪博弈、利他主义与集体行动中的权威 |
5.6.4 权威作用的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分析(一) |
5.6.5 权威作用的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分析(二) |
5.7 外部资源对农民合作的促进 |
5.7.1 案例16:云南鹤庆县松坪社区发展委员会 |
5.7.2 外部资源与农民的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分析 |
5.7.3 农民合作的参数分析 |
5.7.4 农民合作的进一步思考:外部资源输入对农民合作的影响 |
5.8 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机制的发展 |
5.8.1 外部环境对合作机制的影响 |
5.8.2 合作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
5.8.3 合作机制演进过程中的模仿学习模型 |
5.8.4 合作机制的演化均衡 |
第六章 江西省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实证分析 |
6.1 前言: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回顾 |
6.1.1 自主灌溉管理区与农民用水户协会 |
6.1.2 中国引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原因 |
6.1.3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 |
6.2 调查方法及样本介绍(一) |
6.2.1 调查方法 |
6.2.2 调查样本及路线 |
6.3 调查方法及样本介绍(二) |
6.3.1 各级政府 |
6.3.2 灌区 |
6.3.3 农民用水户协会 |
6.4 江西省农民用水户协会合作机制的博弈论解读 |
6.4.1 灌区农民合作机制的形成 |
6.4.2 农民用水户协会合作机制类型 |
6.5 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情况的实证分析 |
6.5.1 农民参与合作的原因与参与程度分析 |
6.5.2 协会管理者参与合作的原因分析 |
6.5.3 妇女参与合作的情况分析 |
6.5.4 协会的运行管理情况分析 |
6.6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绩效分析 |
6.6.1 水利设施维护方面的绩效 |
6.6.2 基本上解决了水费收缴方面的老大难问题 |
6.6.3 灌溉水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
6.6.4 其他方面的绩效 |
6.7 农民用水户协会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及发展建议 |
6.7.1 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
6.7.2 促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尊重农民合作的多样性和首创精神 |
7.2.2 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促进组织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
7.2.3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组织的发展 |
7.2.4 文化建设可以作为促进农民合作及组织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莱芜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莱芜梆子的生存环境 |
(二) 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
(三)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二、莱芜梆子的源流及其发展 |
(一) 莱芜梆子溯源 |
1. 与梆子腔系统的联系 |
2. 与徽戏班社的联系 |
(二) 莱芜梆子的发展轨迹 |
1. 莱芜梆子的形成 |
2. 莱芜梆子的成熟兴盛与由盛转衰 |
3. 莱芜梆子发展的新时期 |
三、莱芜梆子的剧目与内容 |
(一) 现存剧目的分类与统计 |
1. 建国前演出的传统剧目 |
2. 建国以后演出的剧目 |
(二) 剧目的内容 |
1. 传统剧目 |
2. 现代剧目 |
(三) 剧本语言特色 |
四、莱芜梆子的舞台艺术特点 |
(一) 莱芜梆子的音乐体制 |
1. 音乐人才 |
2. 唱腔板式种类 |
3. 曲牌 |
4. 武场锣鼓经 |
5. 徽调多种声腔的伴奏乐器及主要特点 |
(二) 莱芜梆子的表演风格 |
1. 门头行当 |
2. 班社人员组成 |
3. 莱芜梆子的唱腔特色 |
4. 声韵与念白 |
5. 表演特色 |
(三) 莱芜梆子的舞台美术 |
五、莱芜梆子的演出团体与演员 |
(一) 清末民初的莱芜梆子班社及演员 |
1. 职业班社 |
2. 艺人 |
3. 业余剧团 |
(二) 莱芜梆子剧团及主要演员 |
1. 剧团及其发展 |
2. 下乡演出情况 |
3. 建国后历次招收学员中的优秀演员 |
六、莱芜梆子的生存现状与前景 |
(一) 莱芜梆子的生存现状 |
(二) 莱芜梆子的前景 |
1. 莱芜梆子剧团自身所做的努力 |
2. 结合莱芜梆子实例探讨戏曲发展的途径 |
七、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莱芜班子业余剧团表 |
B 莱芜梆子保护计划 |
C 莱芜梆子剧团历任领导 |
D 莱芜梆子剧团2008 年演出场次 |
E 莱芜梆子剧团获奖情况 |
F 莱芜梆子相关文件 |
G 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演出合同 |
H 莱芜梆子剧目内容表 |
I 莱芜梆子剧本选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四、光荣榜──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D]. 李武. 南昌大学, 2009(04)
- [2]莱芜梆子研究[D]. 李磊. 山西师范大学, 2009(S2)
- [3]光荣榜──省水利系统第二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J]. 黑龙江省水利厅科技外事处. 水利天地,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