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阴囊隔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

带蒂阴囊隔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

一、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启宇[1](2020)在《兔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在瘢痕增生中的MMP-2、TIMP-2定量分析与生物力学变化及先天性婴幼儿尿道下裂的整形外科修复》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兔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在瘢痕增生中的MMP-2、TIMP-2定量分析与生物力学变化目的研究改变基质环境的兔移植口腔粘膜及阴囊皮肤的远期瘢痕增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移植组织的瘢痕定位表达、定量分析及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黏膜修复缺损尿道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21只雄性兔取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中厚皮片,将其制作成卷管后自体移植至兔背肌肉组织中,根据术后当天、2、4、8、16、20及24周的时间取材,进行弹性拉伸力学检测及组织学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化实验),并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测量MMP-2及TIMP-2的累积光密度(IOD)及面积,最后取平均光密度值(AOD)定量分析两者的蛋白表达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口腔粘膜在移植后的8周前每mm的纵向拉伸变化是0.96±0.30 mm,而阴囊皮肤是0.82±0.51mm,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口腔粘膜在移植8周前后的最大纵向拉伸位移下降不显着(P>0.05),而阴囊皮肤移植8周前的最大纵向拉伸位移大于移植8周后(P<0.05)。口腔黏膜中的MMP-2、TIMP-2在T2W时间点(0.175±0.038;0.176±0.034)的表达强度较 T。时间点(0.075±0.009;0.094±0.0156)高(P<0.05);阴囊皮肤中的 MMP-2、TIMP-2 在 T2w时间点(0.169±0.023;0.171±0.012)的表达强度较 T。时间点(0.075±0.009;0.094±0.0156)高(P<0.05)。在 T8W-T24W 口腔粘膜和阴囊皮肤中的TIMP-2表达强度均高于MMP-2(P<0.05)。在T8W时间点,阴囊皮肤中的 TIMP-2/MMP-2(2.25(2.11,2.36))比例较口腔黏膜(1.55(1.45,1.61))高(P<0.05)。结论通过对移植的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进行弹性力学检测,可得知手术前后移植组织每mm的最大弹性拉伸位移及变化,同时,远期瘢痕增生可导致移植组织的弹性拉伸能力下降。正常的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中的MMP-2、TIMP-2呈弱阳性表达,在移植的第2周时间点以后,两者的表达强度明显增高,提示瘢痕的形成与MMP-2、TIMP-2高表达相关。在第8-24周时间点口腔黏膜和阴囊皮肤TIMP-2的AOD值明显高于MMP-2,且第8周时间点阴囊皮肤TIMP-2/MMP-2的比例要高于口腔黏膜,能很好的解释阴囊皮肤较口腔黏膜更早出现瘢痕,并说明TIMP-2与MMP-2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是导致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先天性婴幼儿尿道下裂的整形外科修复背景早期尿道下裂修复术式仅单一解决患者站立位排尿的问题,对于术后阴茎外形、尿道内壁光滑程度、尿道内残余尿液、精液及再造尿道是否具有收缩功能性,远期再造尿道外口是否退缩及患者对性功能满意度等问题,随着现代医学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进步,而逐渐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尿道下裂患者手术修复的时机与临床指标,尤其是功能性指标,仍未达成一致,为改进尿道下裂患者再造尿道顺应性及动力性不足的问题,需进一步探讨阴囊肉膜平滑肌成分模拟尿道海绵体收缩功能的可能性,并针对早期接受尿道下裂修复术的患儿,随着生长发育而出现的尿道下裂术后继发畸形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分期颊粘膜及阴囊皮瓣重建功能性尿道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口腔颊粘膜及阴囊皮瓣于婴幼儿尿道下裂修复中再造功能性尿道的可能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一期手术矫正阴茎腹侧弯曲畸形,并应用口腔粘膜游离移植成形尿道内壁,二期行尿道吻接后,应用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覆盖再造尿道,形成复合组织尿道。术后半年,尿道B超检查再造尿道内残余尿、残余精液量及肌电图检测排尿过程中复合组织尿道的收缩性及顺应性。结果163例患者,除25例患者住院期间并发感染、24例患者出现阴囊皮瓣远端血运障碍而出现尿瘘,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保持局部会阴清洁,18例患者术后一个月内自行愈合,6例患者半年后返我院行尿瘘修补术,术后尿瘘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无尿道狭窄及尿瘘形成,尿道内无明显残余尿及残余精液,尿线及排尿射程良好。结论一期应用口腔粘膜卷管成形尿道内壁,二期再应用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覆盖,形成复合组织尿道,尿道内壁光滑无毛,顺应性良好,其弹性拉伸可达到由于阴茎勃起导致地尿道变化长度,由于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的存在,具有良好的收缩性,肌电图提示阴囊肉膜平滑肌可有效在排尿末期收缩,使尿道内残余尿及残余精液排出,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范旭,杨屹[2](2018)在《尿道下裂不同组织额外覆盖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尿道下裂手术中有无额外覆盖及不同软组织覆盖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最佳额外覆盖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由本院收治的尿道下裂患儿150例,依据有无额外覆盖材料分为额外覆盖组(n=90)和无额外覆盖组(n=60);根据术中探查尿道口位置分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组(n=115)及远端型尿道下裂组(n=35);根据覆盖组织分为鞘膜覆盖组(n=30)、肉膜覆盖组(n=42)以及阴囊中隔筋膜覆盖组(n=18)。结果额外覆盖组和无额外覆盖组首次手术的年龄、平均龟头直径、阴茎拉伸长度、阴茎脱套后腹曲角度、尿道缺损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 0. 05)。150例中,3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3. 33%。额外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 33%(12/90),无额外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 33%(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578,P=0. 001);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8. 89%(8/90),无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33. 33%(2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 036,P=0. 001)。115例近端尿道下裂中,其中79例使用了额外覆盖材料,10例(12. 65%)术后发生了并发症,36例未使用额外覆盖材料,16例(44. 44%)术后发生了并发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4. 28,P=0. 01)。同时,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7. 59%(6/79),无额外覆盖组尿道瘘发生率为36. 11%(1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 58,P=0. 01)。肉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 52%(4/42),睾丸鞘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阴囊中缝筋膜覆盖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 78%(5/18),三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4. 07,P=0. 13);肉膜覆盖组、睾丸鞘膜覆盖组和阴囊中缝筋膜覆盖组三组患儿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分别为9. 52%、0. 00%和22. 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90,P=0. 03)。结论额外覆盖可有效降低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尿道瘘的发生率,和其他覆盖组织比较睾丸鞘膜可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尿道瘘的发生率。

张思娅[3](2016)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和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研究背景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常常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甚至引发功能障碍,大多数病例都需要早期积极干预治疗。小针高频双极电凝术作为电针治疗的一个分支,通过带有塑料绝缘保护套的小针穿刺入皮下,选择性损伤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有效微创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参数或实验参数包括功率、时间、针长等,现有文献中只有对功率的报道,缺乏对其他治疗参数的研究,因此,为了个体化选择适宜的治疗参数,我们希望通过实验探寻不同治疗参数与病变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现有的血管瘤动物模型对本实验而言体积较小,血管畸形动物模型常由于自发性血栓形成而建模失败,鸡冠、鸡肉垂作为毛细血管畸形的动物模型己广泛应用。因此,我们选择富含血窦的离体猪肝脏组织模拟血管瘤组织,活体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模拟皮下静脉畸形,鸡冠及鸡肉垂模拟毛细血管畸形,通过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以上四种不同组织分别进行损伤,分析实验参数与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在针距为4mm时目标直径定义为4-6mmm(包括4mm、6mm),以此确定最佳实验参数,为临床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体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提供参考意见。一、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不同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实验参数下,不同组织的最大损伤直径值以及术后VEGF含量,分析实验参数与损伤范围之间以及血管再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术分别对离体猪肝脏组织,活体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活体鸡冠及鸡肉垂组织进行损伤,从宏观角度分析实验参数与损伤直径之间,与皮下静脉通畅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参数与组织VEGF含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应条件下的最佳实验参数。结果①功率、时间、针长分别对组织损伤范围有显着影响,其中功率与损伤范围呈趋于线性的正相关;时间与组织损伤之间可能呈正相关,针长与其可能呈负相关。②猪肝脏组织损伤实验中,目标功率6-15W,针长为3mm、5mm,时间为2-3S时,以及功率9-15W,针长为7mm、9mm,时间为2-3S时,损伤直径值均为目标直径。③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损伤实验中,功率6-9W,针长为3mm、5mm,时间为2S时,以及针长为7mm,时间为2-3S时,均可获得目标直径。④鸡冠组织损伤实验中,功率6-9W,针长5mm,时间2S时,以及针长7mm,时间2-3S时,均可获得目标直径。结论应用小针高频双极电凝术对不同组织进行损伤,功率、时间、针长均与组织损伤范围结果之间有相关性,为达到目标损伤直径,需选择最佳实验参数。二、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研究目的介绍一种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实用性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我们共对8例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患者实施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术。治疗功率为6-15W、单次操作时间为2S或3S,针长根据患者体积大小而定,介于3-5mmm之间。结果治愈O例,2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失访,对皮下局限性病变组织(6例)治疗有效率为83.3%,失访率16.7%;对病变组织广泛分布的患者(2例)治疗有效率为0%。总有效率为62.5%。术后无出血、感染,皮肤无红肿、破溃,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一种选择性治疗的微创手术,并发症少,作用范围局限。对于局限性病变组织,位于特殊部位皮下者,以及处于发育期的患者有一定优势,术后避免毁容性或功能障碍性并发症,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对高流速血管畸形、病变组织广泛分布的血管畸形效果不佳。第二部分: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目的介绍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在尿道下裂修复手术中的改良应用,包括再造尿道和作为多层组织覆盖材料,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方法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们共对14例尿道下裂术后患者应用阴囊中隔瓣治疗尿道下裂、尿瘘。其中2例患者应用阴囊飞蝉状皮瓣再造尿道,12例患者应用阴囊中隔瓣作为多层覆盖组织材料,包括4例应用阴囊中隔瓣三层折叠修补尿瘘与8例应用阴囊中隔瓣覆盖再造尿道表面。结果①2例再造尿道患者术后均出现阴茎头向腹侧轻微弯曲以及轻度阴茎阴囊粘连,患儿无不适感,无尿瘘,无尿道狭窄,尿线不分散,无阴茎体下弯,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顶端呈垂直裂隙状。②覆盖再造尿道表面8例患者中,术区感染:2例(占25%),其中1例最终出现尿瘘(占12.5%);阴茎头轻微下屈且无阴茎下弯:3例(占37.5%);阴茎腹侧毛发生长:5例(62.5%);轻度阴茎阴囊粘连:4例(占50%);其余患者均无尿瘘、感染、出血,无阴茎扭转,无阴茎下弯,皮瓣均存活。③修补尿瘘4例患者中,皮瓣均存活,无出血,无感染,无尿瘘,无排尿困难。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茎阴囊粘连(100%),患者无不适。结论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富含多层筋膜组织,血供可靠,将其改良应用于尿道下裂及其相关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可同时解决尿道下裂修复中各层组织匮乏的难题,二次手术修复率低,不失为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术式,其再造尿道的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崔笠,何小舟,王建平,徐仁芳,许贤林[4](2015)在《横行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横行带蒂岛状包皮瓣(Duckett术式)一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Duckett术式一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Duckett术式8例,Duckett联合原位尿道板卷(Duplay)术式18例,Duckett联合带蒂阴囊皮瓣转移法(Scrotal)术式23例。结果一期修复治愈40例;并发尿瘘7例,尿道狭窄1例,尿瘘合并尿道狭窄1例。Duckett联合Duplay术式与Duckett联合Scrotal术式一期修复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77.8%vs.82.6%)(P>0.05)。结论 Duckett术式在重度尿道下裂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着,对于尿道缺损长的患者可联合Duplay或Scrotal术式。

段燚星,郭玺,吴万瑞[5](2015)在《阴囊中隔带蒂岛状皮瓣一期治疗前中段型尿道下裂》文中研究说明总结阴囊带蒂岛状皮瓣一期治疗前中段型尿道下裂的经验,为前中段型尿道下裂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思路。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阴囊带蒂岛状皮瓣一期治疗前中段型尿道下裂52例资料,其中阴茎前段型20例,阴茎中段型32例。该术式一次性治愈46例,术后发生尿瘘4例,尿道狭窄2例;尿瘘发生率7.69%,尿道狭窄发生率3.85%。阴囊带蒂岛状皮瓣作为一种治疗前中段型尿道下裂的新方法具有确切效果,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肖冬冬,卢慕峻[6](2013)在《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汇总近5年国内大部分相关文献以及同期国外代表性相关文献。根据这些资料描述和分析重型尿道下裂各种尿道成形术的特点和优缺点。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讨论重型尿道下裂各种尿道成形术的适宜人群。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劣势。国内较常用的是Duckett联合Duplay尿道成形术,其他手术修复方式包括Koyanagi尿道成形术、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游离黏膜瓣尿道成形术和分期修复手术等。学界在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的选择上仍具有争议,尤其是在应该选择一期修复手术还是分期修复手术的问题上,宜根据患者病情条件及术者技术水平慎重选择。

吴昌芹,唐应豪,廖万团[7](2013)在《改良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28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患儿采用改良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手术。结果 28例均获痊愈,尿道无狭窄,无尿瘘,阴茎外形好。结论改良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临床效果好,具有血运好、操作简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手术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熊林[8](2012)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先天性尿道下裂是小儿中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由于阴茎及前尿道的发育不全,尿道开口异常并伴有阴茎下曲畸形,致使患儿不能站立排尿,进而影响患儿成年后性功能及生育力。手术矫正尿道下裂畸形是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尿道下裂修复术后的治愈标准:①阴茎下曲完全矫正,阴茎头下曲常表现为球状阴茎头,也应矫正,恢复其正常圆锥状;②尿道口位于阴茎尖端;③阴茎外观满意,接近正常,能站立排尿,成年后能进行正常性生活。国内外虽然已有300多种手术方法的报道,但手术的选择主要依靠术者的经验和对不同类型患儿所采取的术式,缺乏一种公认的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就手术并发症而言,临床上以尿道狭窄和尿瘘的发生率最高,达1.5%~44%不等,其发生率因不同术者、不同术式而异。极少数严重的病例虽经过多次手术,仍未能恢复到正常外生殖器的外观和功能,甚至导致尿道下裂残废。故强调对不同种类的尿道下裂采用相应的术式,避免对患儿日后身心健康的影响。尿道板是尿道下裂患者中阴茎腹侧尿道异位开口向阴茎头部伸展的尿道黏膜,本身就是原始尿道发育组织,紧密附着在阴茎海绵体上,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和良好的血供,还有未完全退化的尿道海绵体组织支撑在基底两侧,无论从组织工程学还是从临床效果上来看,尿道板已经成为尿道下裂治疗中阴茎上可以利用的修复尿道缺损的最佳材料。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修复远端尿道下裂上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低,良好的美容效果,且技术简单逐渐的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本研究对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首次手术的尿道下裂及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失败的尿道下裂分别进行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首次手术的先天性尿道下裂临床疗效。探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失败的尿道下裂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2002年3月至2011年1月接受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的81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均为首次手术,手术年龄11个月-17岁,平均4.8岁,均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成形法。留置尿道U形支架管,两端分别从会阴部尿道及尿道外口引出,在尿道板两侧切口向远端延伸至阴茎头尿道沟,近端绕尿道开口会合,呈U形。脱套包皮,充分阴茎。用人工勃起试验进行检查,如松解不满意,于阴茎体背侧弧度最大处12点位置进行白膜折叠紧缩以伸直阴茎。若尿道板宽度足够,则不必行尿道板背侧纵行切开或只切开部分尿道板,否则需纵行切开从阴茎头至尿道下裂开口的尿道板。转移阴茎背侧包皮,部分去上皮形成肉膜瓣,覆盖加固成形的尿道即肉膜瓣加固成形的尿道。在各手术年龄组之间,各先天性尿道下裂开口位置组之间,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组之间,参照Donnahoo无尿道下裂的阴茎下曲畸形(chordee without hypospadias)的病因分类法的前3级的TIP手术患者各组之间,有无处理并发疾病组之间,对TIP手术的成功率进行比较。回顾分析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2002年3月至2011年4月接受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的81例阴茎皮肤少失败的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在同期应用Duplay尿道成形术修复的阴茎皮肤相对充裕的失败尿道下裂36例作比较。并比较尿道下裂手术史与手术成功率的关系。结果在首次手术的81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尿道下裂程度按Duckett分型:前型316例(39.0%)、中间型348例(43.0%)、后型146例(18.0%)。阴茎下曲程度按照Donnahoo分级,将尿道下裂阴茎下曲程度分为0-4级。随访6月至2年,746例手术一次成功(92.1%),150例3级阴茎下曲者采用阴茎背侧白膜折叠术纠正完成手术,新建尿道口位于阴茎头部。术后并发尿道口狭窄11例(1.4%),并发尿瘘49例(6.0%),尿道憩室4例(0.5%),均经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各手术年龄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298)。按照Duckett分型,各先天性尿道下裂开口位置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373)。两种尿流改道方式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436);参照Donnahoo无尿道下裂的阴茎下曲畸形(chordee without hypospadias)的病因分类法的前3级的TIP手术患者各组之间,TIP手术的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19);有无处理并发疾病组之间手术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144)。。117例失败的尿道下裂患者随访6月至2年,应用TIP术式81例,成功65例(80.2%);尿道瘘11例,尿道狭窄5例。Duplay尿道成形术36例,成功29例(80.6%),尿道瘘5例,尿道狭窄2例。2组结果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969)。多于三次手术史患者一次手术成功率较低,为57.9%,一次手术史、二次手术史和多于三次手术史各组之间,TIP的手术成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08)。结论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可以作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者的首选术式,手术结果不受尿道下裂开口位置、年龄大小、引流方式、阴茎下曲畸形程度及有无处理并发疾病的影响,阴茎重度弯曲者若需采用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则需行背侧海绵体折叠术。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用于阴茎皮肤少的失败尿道下裂病例修复,可取得满意效果。尿道下裂手术史越多,手术成功率越低。多于三次手术史,阴茎包皮较少的尿道下裂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其它手术方式。

徐挺,李庆文,韩锋[9](2011)在《两种不同术式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评价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与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在一期修复尿道下裂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尿道下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行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B组30例行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比较2组的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A组治愈率高于B组(P<0.05)。结论: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操作虽稍复杂,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优先考虑。

孙毅伦,孙超[10](2009)在《尿道下裂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尿道下裂24例不同术式治疗尿道下裂的手术经验。方法:收集2003-2009年收治24例尿道下裂患者,年龄2~19岁,其中阴茎型18例,阴茎阴囊型6例,行带蒂包皮瓣法(Ducket术)12例,阴囊纵隔皮瓣法4例,原位阴囊皮管加横行带蒂包皮瓣法(Ducket+DuPlay术)1例,皮条埋藏法1例,阴茎皮管6例,24例患者23例未行尿液转流,1例膀胱造瘘术,6例采用多侧孔硅胶管引流和支撑,分析不同部位、不同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例术后随访5~24个月。一次性治愈17例(71%)。术后发生尿瘘7例(29%),1例尿瘘自愈,余手术治愈。结论:不同类型尿道下裂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尿道下裂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通过改进手术操作、手术材料和术后尿液引流等方法,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尿道瘘是尿道下裂术后的重要并发症。

二、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兔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在瘢痕增生中的MMP-2、TIMP-2定量分析与生物力学变化及先天性婴幼儿尿道下裂的整形外科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兔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在瘢痕增生中的MMP-2、TIMP-2定量分析与生物力学变化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先天性婴幼儿尿道下裂的整形外科修复
    前言
    分期颊粘膜及阴囊皮瓣重建功能性尿道的临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多元组织移植治疗婴幼儿尿道下裂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论着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论着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2)尿道下裂不同组织额外覆盖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二、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三、额外覆盖材料的选择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基本情况
    二、有无额外覆盖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三、近端型尿道下裂中有无额外覆盖组并发症的比较
    四、远端型尿道下裂中有无额外覆盖组并发症的比较
    五、不同覆盖材料并发症的比较
讨论
    一、额外覆盖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肉膜覆盖术后效果最佳, 鞘膜覆盖术后无尿道瘘发生

(3)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和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
    前言
    一、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不同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研究一: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猪肝脏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3. 实验研究二: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兔皮下静脉及其复合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4. 实验研究三: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鸡冠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5. 实验研究四: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对鸡肉垂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6. 结论
        7. 讨论
    二、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课题的不足和限制
综述: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常用治疗方案近五年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所发表文章、参编着作和学术交流情况

(4)横行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5)阴囊中隔带蒂岛状皮瓣一期治疗前中段型尿道下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部分 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方法
    1.2 统计
    1.3 结果
    1.4 讨论
第2部分 TiP术在手术失败的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方法
    2.2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附件

(9)两种不同术式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阴茎下曲纠正
        1.2.2 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
        1.2.3 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
    1.3 治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尿道下裂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尿道板纵形切开卷管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带蒂阴囊中隔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兔口腔黏膜及阴囊皮肤在瘢痕增生中的MMP-2、TIMP-2定量分析与生物力学变化及先天性婴幼儿尿道下裂的整形外科修复[D]. 刘启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尿道下裂不同组织额外覆盖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 范旭,杨屹.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8(08)
  • [3]小针高频双极电凝微创治疗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初步研究和阴囊中隔血管蒂筋膜皮瓣改良应用的临床研究[D]. 张思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4]横行带蒂岛状包皮瓣一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的效果[J]. 崔笠,何小舟,王建平,徐仁芳,许贤林. 江苏医药, 2015(10)
  • [5]阴囊中隔带蒂岛状皮瓣一期治疗前中段型尿道下裂[J]. 段燚星,郭玺,吴万瑞. 医学与哲学(B), 2015(05)
  • [6]重型尿道下裂手术修复方式进展[J]. 肖冬冬,卢慕峻.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4)
  • [7]改良带蒂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术治疗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28例分析[J]. 吴昌芹,唐应豪,廖万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02)
  • [8]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在尿道下裂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熊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两种不同术式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J]. 徐挺,李庆文,韩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05)
  • [10]尿道下裂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体会[J]. 孙毅伦,孙超. 中国医学工程, 2009(12)

标签:;  ;  ;  ;  ;  

带蒂阴囊隔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