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急性心肌梗死病因探讨

农民急性心肌梗死病因探讨

一、农民急性心肌梗死原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石瑞[1](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李东枝[2](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概念修正模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描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确诊前的症状体验。2.采用系统聚类分析鉴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症状群类型。3.分析影响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因素,以期为临床实施症状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探究性顺序混合方法,包含两个部分,即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和量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第一部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8名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并采用现象学分析法分析资料。第二部分:在量性研究部分,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山西省太原某三级甲等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2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种类及疾病相关信息)、麦克斯维尼急性和前驱心绞痛症状中文版问卷、急性冠脉综合征反应指数量表中文版。描述性统计用于描述患者一般资料,症状(及症状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系统聚类分析用于统计症状群的种类;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各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质性研究归纳出4个主题:(1)症状感知:疾病可以被预测、症状体验呈多样性和疾病容易被忽视3个副主题;(2)症状评价:正确评价和评价偏移2个副主题:(3)症状应对:自我应对和家庭-社会支持2个副主题;(4)症状体验过程的反思:就医行为和疾病认知不足2个副主题。2.量性研究(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前驱期存在315个症状。其发生率高的前5位是极度乏力,异常疲倦(62.86%,1.74±0.67)、胸部疼痛或不适感(47.62%,1.31±0.46)、焦虑(43.33%,1.31±0.46)、睡眠紊乱(40.48%,2.01±0.79)、肩部疼痛或不适感(24.76%,1.42±0.5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发作期存在319个症状,其发生率高的前5位是胸部疼痛/不适感(79.52%,2.12±0.66)、极度倦怠,异常疲劳感(68.10%,2.17±0.81)、出冷汗(67.62%,2.18±0.83)、呼吸短促∕呼吸困难(53.81%,2.15±0.82)和心率加快(30.95%,2.18±0.8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为214个症状,其发生率高的前5位为胸痛/有压迫感/胸闷(26.92%)、胸部不适(沉闷感、烧灼发热、触痛感)(16.35%)、气促/呼吸困难(19.23%)、心悸/心率加快(15.38%)、手臂或肩部疼痛(3.37%)。(2)本研究通过对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6个症状群和1个单一症状,分别为胸部不适与情绪症状群、心肺相关症状群、典型症状群、非典型症状群、胸部不适感症状群、心肺相关症状群和单一症状极度疲乏,异常疲劳。其中胸部不适与情绪症状群包括胸部疼痛或不适感、焦虑、睡眠紊乱;心肺相关症状群包括肩部疼痛或不适感、咳嗽、呼吸短促/端坐呼吸、心率加快食欲减退;典型症状群包括胸部疼痛/不适感、呼吸短促/呼吸困难、出冷汗、极度倦怠,异常疲劳感;非典型症状群包括头晕/晕厥、肩部疼痛/不适感、上肢疼痛/不适感、心率加快、恶心/呕吐。胸部不适感症状群包括胸痛/有压迫感/胸闷、胸部不适(沉闷感、烧灼发热、触痛感);心肺相关症状群包括气促/呼吸困难、心悸/心率加快。(3)经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年龄、工作状态、高血压、糖尿病、不良嗜好(喝酒/抽烟)、ACS患者诊断类型、家庭月均收入和医疗报销方式(P<0.05)对ACS患者症状群的严重程度有影响。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历多个症状,并可聚集成症状群,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群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医护人员可从症状群行有效的症状管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从症状群角度提高对疾病的识别。2.从本研究可看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受性别、年龄、工作状态、高血压、糖尿病、不良嗜好(喝酒/抽烟)、ACS患者诊断类型、家庭月均收入和医疗报销方式的影响。为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管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医护人员可从影响因素角度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郑玥[3](2021)在《紧急医疗服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起病凶险,可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总数的25%~40%,院内死亡率较高。如何提高STEMI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实现早期、有效的血运重建是STEMI最为关键的治疗目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是目前指南推荐的重要血运重建策略。再灌注时间(自症状发作至导丝通过罪犯血管的时间)是影响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在STEMI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患者的及时识别、早期救治、科学转运及高效利用绿色通道都有极大价值。目前公众对EMS的价值认识不足,部分对EMS的认识停留在转运价值而自行就诊,也有部分因私家车能够及时送达而自行就诊。EMS送诊和自行就诊对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短期预后的影响仍缺乏研究。本研究拟通过收集接受PPCI的STEMI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探讨就诊方式对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院内结局的影响,探索再灌注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前瞻性、连续性纳入于山东省某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且接受PPCI的院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症状发作后是否选用紧急医疗服务,将患者分为自行就诊组和救护车送诊组。观察患者再灌注时间(自症状发作至PCI导丝通过罪犯血管的时间)、院前延迟时间(自症状发作至到达医院的时间)、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时间、门球时间及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等)。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是否使用紧急医疗服务,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及既往病史,到院时间,症状发作时间,症状发作地点,FMC时间,首诊医院,院前心血管不良事件,心功能Killip分级,到达导管室的时间,PCI导丝通过罪犯血管的时间,罪犯血管位置,术前TIMI血流分级等。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再灌注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ratio,OR)及95%置信区间。P值<0.05计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接受PPCI的院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92例,自行就诊组(n=174)与救护车送诊组(n=118)相比,年龄、性别、民族、BMI、发病地点、发病季节、婚姻状况、职业分布、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及外院首诊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罪犯血管位置分布、术前TIMI血流情况无显着差异。救护车送诊组正在吸烟的患者多于自行就诊组(50.85%vs.35.63%,P=0.010)。2.再灌注时间及相关延迟时间:纳入患者总体再灌注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13(214,560)min,救护车送诊组中位再灌注时间(四分位数)为233(175,370)min,自行就诊组为383(260,630)min,救护车送诊组中位再灌注时间较自行就诊组显着缩短(P<0.001)。与自行就诊患者相比,救护车送诊组患者的院前延迟时间缩短(P<0.001),症状至FMC时间缩短(P<0.001),门球时间缩短(P<0.001)。3.再灌注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分析:以300min为界值,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再灌注时间大于300min(153例)和小于等于300min(139例)两组。单因素分析纳入因素包括:是否使用EMS、年龄、性别、民族、BMI、发病地点、发病季节、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首诊医院是否为外院、既往史、术前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罪犯血管位置及罪犯血管术前TIMI血流。除是否使用EMS对患者再灌注时间延长有显着影响(救护车送诊vs.自行就诊,未矫正OR=0.24,95%CI:0.15~0.40,P<0.001)以外,外院首诊患者再灌注时间延长的风险增加(未矫正OR=1.77,95%CI:1.11~2.82,P=0.017),其他因素对再灌注时间延长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救护车送诊是缩短再灌注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4,95%CI:0.14~0.41,P<0.001),其他因素均非独立影响因素。4.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救护车送诊组与自行就诊组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5.93%vs.1.72%,P=0.096)、院内急性心衰发作(13.56%vs.8.62%,P=0.179)、院内心源性休克(11.02%vs.5.75%,P=0.101)、院内再发心肌梗死(0.85%vs.0.00%,P=0.404)及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0.85%vs.0.00%,P=0.404)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5.非外院转诊患者临床结局:对于未经外院转诊的患者,按照是否使用紧急医疗服务将患者分为自行直接就诊组(n=92)和救护车直接送诊组(n=69)。与自行直接就诊组患者相比,救护车直接送诊组患者中位再灌注时间明显缩短(210min vs.368min,P<0.001),中位院前延迟时间明显缩短(90min vs.179min,P=0.001),中位门球时间明显缩短(98minvs.125min,P<0.001),症状至FMC中位时间明显缩短(55min vs.181min,P<0.001)。救护车直接送诊组再灌注时间>300min的患者比例显着减少(23.19%vs.63.04%,P<0.001),门球时间>90min的患者比例明显降低(59.42%vs.84.78%,P<0.001)。救护车送诊组全因死亡事件率高于自行就诊组,但无统计学差异(2.90%vs.0.00%,P=0.100)。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选择紧急医疗服务可显着缩短再灌注时间,缩短院前延迟时间,缩短门球时间,减少症状发作至FMC的时间。使用紧急医疗服务是缩短再灌注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可减少STEMI患者再灌注延迟的发生率。

范晓婷[4](2020)在《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病率目前仍处于持续上升的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据推算我国冠心病现患病人数达到1100万。《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系统分析》中指出,缺血性心脏病伤残调整生命年在2017年已达到1.7亿年。在美国,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美国人罹患急性心肌梗死。在整个欧洲,冠心病每年约造成180万人的死亡。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居首位,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已高于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类型,农村地区AM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已超过城市。影响AMI预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近年来美国对吸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控制虽初显成效,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盐高糖饮食等,近年来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也正是这些危险因素的上升趋势阻碍了欧洲冠心病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高润霖院士在《冠心病疾病负担-中国出路》中指出,当前我国AMI的相关危险因素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而诊疗水平却相对落后。因此关注农村地区AMI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救治水平,是降低农村人口 AMI死亡率的关键所在。目前关于农村地区AMI危险因素的研究为数不多,且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经济基础、对疾病的认知情况,以及当地医院的救治能力均不相同。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之前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已经被最近的大型多中心注册研究——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研究)证实是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保护性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的研究应凸显地区特点,并与时俱进。关于AMI,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风险预测模型是GRACE(Global Registry Acute Coronary Events)评分。然而GRACE研究仅纳入了少量的亚洲人群,且评分系统构建时间较早,其准确性和适用性了受到临床医师的怀疑。当前国内最新的CAMI研究的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病死率,且仅纳入了发病3天之内的患者;而农村地区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院前延误时间较长,因此该研究结果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综上所述,构建有地区特点的AMI风险预测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协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方案,进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临沂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2019年末,市内常住人口约260万。当地经济文化水平较低。临沂市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所接诊的患者大多是来自各县区的农民,对本地区各种疾病(包括AMI)的流行情况及诊疗现状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以临沂市人民医院AMI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期望可以完成以下三个目标:1.农村人口 AMI的诊疗现状调查,观察其临床基线特征、院内治疗及预后情况;2.发现影响AMI患者短期(6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建立简便有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中农村人口占研究对象的77.9%,可以弥补我国农村地区大样本研究较少的缺陷,对于降低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使得拐点早日出现至关重要。且本研究终点事件为短期死亡,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研究应用短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有地区特点的AMI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协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差异化治疗。同时这一研究也明确了我院AMI诊疗的优势及不足,为我院心内科的学科发展提供方向,为往后更多更大型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第一章 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目的:观察并分析本中心农村人口的临床特点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为往后此类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至2017年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院内治疗情况,出院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将患者分为农村组和城镇组进行比较;并进一步纵向观察农村组患者近年来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1.与城镇组患者相比,农村组Killip Ⅱ-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男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接受 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治疗,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比例较低;血肌酐、肺动脉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总费用较低。两组间的短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2.从2013年至2017年,农村组患者的年龄逐渐增大,NSTEMI(Non 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者所占的比例显着上升;且Killip Ⅲ-Ⅳ级患者的比例,以及合并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比例都存在上升趋势。3.从2013年至2017年,农村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比例,以及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比例逐渐降低;NSTEMI患者短期病死率逐渐升高,而STEMI(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患者的短期病死率则无明显变化。4.在农村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NSTEMI是影响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与STEMI患者相比,NSTEMI患者短期病死率增加了20.6%。结论:1.与城镇组相比,农村组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高,接受PCI治疗的比例较低。两组间短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2.从2013至2017年,农村组AMI患者合并症逐渐增多,PCI及药物治疗不充分,NSTEMI患者短期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应受到重点关注。第二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研究目的:观察本研究中6个月内发生死亡事件的AMI患者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短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个月。按照6个月内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AMI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死亡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低;表现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比例较大;(2)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心率较快、收缩压及舒张压较低,Killip Ⅱ-Ⅳ级的患者比例较高,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3)死亡组患者合并脑梗死、心律失常、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较高;(4)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血糖、血肌酐等水平均较高;肺动脉收缩压较高,而左室射血分数值较低。2.COX回归分析显示以下6个指标是影响AMI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CI治疗、Killip Ⅳ级、血糖、血肌酐、肺动脉收缩压。结论及意义:年龄、PCI治疗、Killip Ⅳ级、血糖、血肌酐和肺动脉收缩压是AMI患者短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论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最佳诊疗策略。第三章 不同肺动脉收缩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首次发现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是影响AMI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明确PASP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而进行此研究。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进一步排除可影响PASP的既往疾病后,共纳入5401例患者。按患者入院48小时内PASP分为3组:A组(PASP≤30mmHg),B组(30<PASP≤50mmHg),C 组(PASP>50mmHg)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应用 COX回归分析影响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各组的死亡风险曲线及PASP预测短期死亡的ROC曲线。结果:1.从A组到C组,患者年龄逐渐增大;男性、STEMI患者比例逐渐降低;Killip Ⅰ级患者比例逐渐下降,而KillipⅡ-Ⅳ的患者比例逐渐升高;GRACE评分、血糖、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逐渐升高,左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接受PCI治疗比例逐渐降低;短期病死率逐渐增高。2.COX回归分析显示PASP是影响AMI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组与A组相比,短期死亡风险增加38.7%;C组与A组相比,短期死亡风险增加 55.9%。3.PASP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Killip Ⅲ-Ⅳ级患者的PASP水平高于Killip Ⅰ-Ⅱ级患者。4.在PASP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的ROC曲线中,曲线下面积为0.621(95%可信区间:0.601-0.641;P<0.001)。PASP 的 Cut-off 值为 30mmHg(敏感度为59.8%,特异度为 62.5%)。结论:AMI患者入院后48小时之内的PASP与短期死亡有显着的相关性,即AMI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随着PASP的升高而增加。第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目的:应用本研究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探索一种可简便有效的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至2017年于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的AMI患者作为模型组;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入院的AMI患者作为验证组。收集所有患者基线特征,院内治疗情况并随访6个月。在模型组中,应用一般线性模型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再根据该模型将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价该模型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区分能力。结果:1.本研究应用了 AMI患者的年龄、血糖、血肌酐、PASP、Killip Ⅳ级、是否行PCI治疗这6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出可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事件的风险预测模型,即优化评分方法。2.在模型组中,优化评分方法预测AMI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 0.816(95%CI:0.779-0.844),在验证组中为 0.811(95%CI:0.776-0.846),均优于GRACE评分(模型组AUC=0.76,验证组AUC=0.75)。3.根据优化评分,将患者各分为四个小组:低度危险组(优化评分<84)、中度危险组(优化评分范围84-110)、高度危险组(优化评分范围111-152)、极高危险组(优化评分>152)。不同危险组间短期病死率差异显着(P<0.05)。结论及意义:本研究建立的多指标风险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AMI患者的短期死亡事件,且对AMI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区分能力。

王召义[5](2020)在《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同时为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且发病在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80例。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认证日期2016年11月为分组时间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分为认证前组(n=104)和认证后组(n=176)。通过对一般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BNP、LEVF、入院途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冠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D2B、FMC2B、S2B等相关时间节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入院方式及首次医疗接触方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S2FMC时间、S2B时间较认证前有所下降,ECG远程传输比例较认证前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STEMI确诊至双抗药物服用时间、直达导管室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FMC2ECG时间(Z=-5.631,P<0.001)、首份ECG确诊时间(Z=-3.562,P<0.001)、D2B时间(Z=-3.310,P=0.001)、FMC2B时间(Z=-2.124,P<0.005)、DIDO时间(Z=-2.421,P<0.005)、导管室激活时间(Z=-2.877,P<0.005)较认证前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居住地点、医保支付方式、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自动出院比例、检查检验指标、冠脉造影结果、MACE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认证前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痛中心认证所推动的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能够较好的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效率,缩短了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时间,使更多的STEMI患者能够在指南推荐的时间内完成首次医疗接触后的早期诊疗工作,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张蒙[6](2020)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的掌握现状及影响知识得分的因素,将护理结局分类“知识:心脏病管理”应用于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中,为护理结局分类在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使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同时体现护理工作者的价值,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方法:1.对护理结局分类“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的内容效度、克朗巴赫系数、重测信度、折半信度进行测定,评价其信度及效度。2.使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调查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肌梗死患者216例,探讨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3.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在心内科抽取12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的60位患者进行科室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的60位患者根据测评结果结合护理结局分类“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第一天及出院当天使用“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进行调查及资料收集。使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结果:1.“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86,折半信度系数为0.94,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介于0.831之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得分为(57.93±10.28),呈中等偏下的水平,影响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3.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干预前对照组疾病知识得分为(59.71±11.02),干预组得分为(56.67±9.52),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健康教育干预后,对照组疾病知识得分为(71.34±10.71),干预组得分为(86.60±5.78),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干预组干预后的疾病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1.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的有效掌握可以为后期改变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及改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根据。2.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结合以护理结局分类为依据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为临床健康教育护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护理结局指标得分可以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估,体现护理工作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护理服务的价值,通过专业化术语的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朝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马萍[7](2020)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与护理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现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的因素;明确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7月在南宁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心内科门诊进行常规复诊或住院的220例冠心病PCI术后≥3个月的患者。调查工具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量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量表(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赋权护理评价量表)。利用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等描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效能、自我管理与护理支持现状;运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的影响因素,运用Spearman分析探讨患者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析自我效能在护理支持和自我管理间的中介效应。结果:1.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总分得分范围(12?56)分,总分(46.74?6.47)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冠心病病程、植入支架数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总分得分范围(35?123)分,总分(93.63?3.64)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冠心病病程和合并症的患者自我管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总分得分范围(26?87)分,总分(68.59?5.98)分,护理支持总体满意率为42.08%,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冠心病病程、PCI术后时间和合并症的患者护理支持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与自我管理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588,P<0.05)。5.患者护理支持总分与自我管理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533,P<0.05)。6.患者护理支持总分与自我效能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481,P<0.05)。7.自我效能是护理支持和自我管理间的中介变量,中介作用的大小为5.2791。结论:(1)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冠心病病程、植入支架数是主要影响因素。(2)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部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冠心病病程和合并症是主要影响因素。(3)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处于中等水平,护理支持总体满意率不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冠心病病程、PCI术后时间和合并症是主要影响因素。(4)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线性相关,护理支持可直接正向预测自我管理,还可通过自我效能间接预测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与自我管理间的中介变量。

林静静[8](2020)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知信行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就医决策延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调查患者的知识、态度、信念、社会支持以及障碍感知现状,分析其与就医决策延迟的相关性,并通过路径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的作用机制,为改善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现状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深圳市某三所三甲医院心内科诊断为AMI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AMI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急性冠脉综合征反应指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22.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30份,有效回收212份,有效回收率为92.17%;调查对象以男性居多,占79.7%,45岁以上患者占86.6%,疾病类型以NSTEMI居多,占58.49%;2.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中位数为6h,其中STE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中位数为5.16h,NSTE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中位数为6.75h;3.AMI患者的知识得分为(11.58±2.89)分,态度得分为(13.28±2.36)分,信念得分为(17.73±4.10)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8.66±7.04)分,障碍感知得分为(30.35±6.67)分;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保类型、人均月收入、冠心病史、心梗史、症状是否典型,症状归因、疾病类型、知识、态度、信念、社会支持、障碍感知与患者的就医决策延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心梗史、疾病归因与知识、信念、障碍感知是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6.路径分析显示,该模型能解释就医决策延迟时间55%的方差,AMI患者知识、态度、信念、社会支持、障碍感知可直接预测就医决策延迟时间,路径系数分别为-0.294、-0.148、-0.225、-0.231、0.22,态度可作为知识和社会支持预测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4.39%和12.83%,信念可作为知识和障碍感知预测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5.11%和17.6%。结论:1.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处于较高水平,知识、态度、信念以及社会支持处于较低水平,障碍感知处于较高水平;2.AMI患者年龄、心梗史、疾病归因以及知识、信念、障碍感知是就医决策延迟的独立预测因子;3.AMI患者知识、态度、信念、社会支持、障碍感知对就医决策延迟时间具有直接预测作用;4.AMI患者的知识、社会支持、障碍感知可通过态度、信念间接预测患者就医延迟时间。

刘芳[9](2020)在《阿司匹林非持续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首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30片,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J20130078,以下简称阿司匹林)的情况,探讨患者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联系。方法:(1)选取广西桂北地区某省级三甲医院于2016年1月1日—2018年7月31日的初诊急性心肌梗死并成功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期间若发生MACE,则终止随访并记录首次发生MACE的时间,若无MACE发生,则随访至截止时间,随访结束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2)随访期间,观察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以及是否有再次发生MACE的情况。随访对象的观察指标包括:(1)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情况、民族、身高、体重和居住地区等;(2)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症病史、有无吸烟史、肾功能不全病史等、有无心血管病家族史;(3)入院日期、急性心肌梗死类型、入院Killip分级、有无心肌梗死并发症、行PCI治疗日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首次服用阿司匹林日期、住院天数、出院时情况,院外随访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详细服用的情况,他汀类药物的服用情况、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服药情况;(4)因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再次入院治疗的情况。(3)根据以上基线资料,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各变量与发生MACE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71份,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75%,随访结束于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最长48个月,最短8个月,随访中位时间23个月,随访成功患者的发病年龄50-71岁(60.80±10.52),并且男性为282例(80.1%),女性为70例(占19.9%),其中,非持续性服用阿司匹林者77例(21.9%),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者275例(78.1%)。(2)比较随访组及失访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提示:除了民族、体重指数分布、高血脂症分布不同(P<0.05),而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肾功能不全病史、心肌梗死类型、冠脉病变情况、入院Killip分级、罪犯血管、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3)发生MACE在人群中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总共发生MACE组共94例(26.7%),无MACE发生组共258例(73.3%),其中,非持续服药阿司匹林者发生MACE共58例(61.7%),持续服药阿司匹林者发生MACE共36例(38.3%)。在随访患者中,发生MACE在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糖尿病病史、心梗类型、入院Killip分级、非持续性服用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差等特征的人群中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所有P<0.05)。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非持续使用阿司匹林、Killip分级、心梗类型、停用他汀类药物的生存曲线有明显差异。控制混杂因素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llip分级、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心梗类型、停用他汀类药物与MACE发生有关。其中,Killip分级与发生MACE呈正相关。另外,前壁STEMI发生MACE风险较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低,而非前壁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MACE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而停用他汀类发生MACE风险是未停药组4倍。而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者发生MACE风险是未停药者7倍。(4)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影响因素:未婚、离异、丧偶者以及教育程度低的患者与阿司匹林依从性差相关。停药直接原因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次要原因为自觉症状好转。结论:(1)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是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增加MACE发生的风险。(2)对于有服用阿司匹林适应症的患者,若无药物禁忌症,阿司匹林是需要长期规范化服用,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有较大空间进一步来优化阿司匹林治疗依从性,减少MACE的发生,改善远期预后。(3)婚姻、受教育程度是阿司匹林非持续治疗的影响因素。

张为佳[10](2020)在《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经历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经历急诊科抢救急诊分级Ⅰ、Ⅱ、Ⅲ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性期脑梗死、消化道出血、多发伤、急性胆囊炎急症幸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病情稳定的康复期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筛选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筛选出的144例经抢救的急危重症伴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将288例经抢救的急危重症非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进行评估,并收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及救治情况等内容。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使用卡方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经抢救急危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婚姻、是否为家中经济支柱、儿童期是否有创伤、经历过几次抢救、首诊病种、发病时血压、急诊分级、抢救时是否有濒死感、是否害怕抢救环境、抢救时间、治疗方式、焦虑、抑郁、心理弹性水平、抢救时是否有无助/害怕/恐惧感、此次生病的烦扰程度、住院睡眠质量、实际睡眠时间、疼痛是否影响睡眠、疼痛程度、对医生技术信任度、对护士技术信任度、对抢救时医护态度满意度、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对家人照护满意度、社会支持水平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抢救急危重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是家中经济支柱者(OR=0.421)、急诊分级Ⅱ级和Ⅲ级(OR=0.030、OR=0.008)与是家中经济支柱者、急诊分级Ⅰ级相比较是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保护因素;抢救时间>20分钟(OR=8.845)、可疑和肯定存在抑郁(OR=6.281、OR=10.255)、住院睡眠质量中等和差(OR=3.814、OR=8.360)、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较低(OR=3.195)是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病种中急性心肌梗死(OR=0.112)较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危险性较小,急性胆囊炎(OR=7.369)较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性大。结论患者是否为家中经济支柱、病种、急诊分级、急诊抢救时间、抑郁、住院睡眠质量、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是经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生ASD的影响因素,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不是家中经济支柱、急诊分级程度越轻发生ASD的危险性越小;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时间越长、抑郁程度越高、住院睡眠质量越差、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越低发生ASD的危险性越大;急性心肌梗死的经抢救患者较多发伤经抢救患者发生ASD危险性小,而急性胆囊炎经抢救患者较多发伤经抢救患者发生ASD危险性大。图1幅;表14个;参138篇。

二、农民急性心肌梗死原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急性心肌梗死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3 相关理论基础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2.3 问卷质量评定
        2.4 问卷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过程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5 讨论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6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主题
        2.2 访谈过程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证据评价标准
        2.4 证据评价过程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5 结论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3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症状管理概念修正模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理论框架:症状管理概念修正模型
    5. 研究设计
    6. 操作性定义
第一部分 急性冠综合征患者确诊前症状体验的质性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抽样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理论
        2.2 确定访谈提纲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资料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研究结果
        3.1 症状感知
        3.2 症状评价
        3.3 症状应对
        3.4 症状体验过程的反思
    4.讨论
        4.1 关注并充分认识自身感知的变化
        4.2 提高科学评价症状的能力
        4.3 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4.4 促进健康自我管理
    5.小结
第二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抽样方法
        1.4 样本量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调查工具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研究结果
        3.1 调查完成情况及失访原因
        3.2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3.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评估结果
        3.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群
        3.5 影响ACS者症状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
    4.讨论
        4.1 研究对象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4.2 ACS患者的症状特点
        4.3 ACS患者的症状群探讨
        4.4 ACS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5.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临床疾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紧急医疗服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收集
    3. 结局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定义
结果
    1. 基线特征
    2. 再灌注时间及相关延迟时间
    3. 再灌注时间延长的单因素分析
    4. 再灌注时间延长的多因素分析
    5. 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
    6. 非外院转诊患者临床结局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字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总览
第一章 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相关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肺动脉收缩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短期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English Paper Ⅰ
English Paper 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护理结局“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资料收集与分析
        2.1 资料收集
        2.2 统计学方法
        2.3 量表的信效度考评
        2.4 研究的伦理学要求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3.2 量表的信度分析
        3.3 量表的效度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知识:心脏病管理”量表各条目的得分情况
        2.3 知识掌握程度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 知识掌握程度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2 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呈中等偏下水平
        3.3 年龄、文化程度等为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1.4 研究的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得分情况
        2.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后知识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3.2 健康教育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知识掌握程度
        3.3 护理结局分类量表可有效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效果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个人简介

(7)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与护理支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
        1.1 冠心病概述
        1.2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样本量估算
        2.5 研究工具
        2.6 质量控制和资料收集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3 结果
        3.1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4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5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护理支持的相关性
        3.6 自我效能在护理支持和自我管理间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一般资料
        4.2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现状
        4.3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4.4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4.5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
        4.6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与满意率现状
        4.7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护理支持的影响因素
        4.8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自我管理和护理支持的相关性
        4.9 建议
    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知信行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语/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就医延迟时间研究现状
        1.2.2 就医延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理论依据
        1.3.1 计划行为理论
        1.3.2 知信行模式
    1.4 操作性定义
    1.5 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假设
        1.5.3 研究意义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样本量估计
    2.3 抽样方法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收集表
        2.4.2 急性冠脉综合征反应指数量表中文版(Chinese-AcuteCoronary Syndrome Response Index,C-ACSRI)
        2.4.3 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中文版(Chinese-Perceived Barriers to Health Care-seeking Decision,PBHSD-C)
        2.4.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2.5 资料收集
    2.6 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
    2.7 质量控制
        2.7.1 研究设计阶段
        2.7.2 正式实施阶段
        2.7.3 数据整理与分析阶段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研究对象疾病相关资料
    3.3 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现状
    3.4 AMI患者知识、态度、信念、社会支持、障碍感知水平
        3.4.1 AMI患者知识、态度、信念水平
        3.4.2 AMI患者社会支持水平
        3.4.3 AMI患者障碍感知水平
    3.5 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单因素分析
    3.6 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知识、态度、信念、社会支持、障碍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3.7 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8 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的路径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现状分析
    4.2 AMI患者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对就医决策延迟的影响
        4.2.1 年龄
        4.2.2 性别
        4.2.3 文化程度
        4.2.4 医保类型与家庭人均月收入
        4.2.5 冠心病史
        4.2.6 心梗史
        4.2.7 典型症状以及症状归因
        4.2.8 疾病类型
    4.3 AMI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时间、认知、社会支持、障碍感知之间的关系
        4.3.1 AMI患者知识、态度、信念与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的关系
        4.3.2 AMI患者社会支持与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的关系
        4.3.3 AMI患者障碍感知与就医决策延迟时间的关系
        4.3.4 AMI患者的态度和信念在知识、社会支持、障碍感知预测就医决策延迟时间路径中存在中介作用
    4.4 启示
第5章 结论
    5.1 小结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综述)

(9)阿司匹林非持续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随访患者与失访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3 随访期间发生终点事件的分布情况
    2.4 发生MACE在随访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2.5 对发生MACE的预测因子的多因素分析
    2.6 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直接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研究结果
    3.2 心梗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
    3.3 非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影响因素
4 本研究的缺陷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司匹林依从性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伦理原则
    1.2 结果
        1.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1.2.2 影响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发生ASD的单因素分析
        1.2.3 影响经历抢救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2 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3 既往经历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4 入院时生命体征和病种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5 急救与治疗因素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6 进入ICU治疗与否和遗留症状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7 心理因素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8 疼痛与睡眠状况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9 医护技术信任度及治疗效果满意度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3.10 家庭、社会支持对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ASD的影响
    1.4 研究的创新性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急性应激障碍的来源
    2.2 急性应激障碍的定义
    2.3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2.4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
    2.5 急性应激障碍的评价工具
    2.6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6.1 ASD的病因
        2.6.2 ASD的发病机制
    2.7 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2.7.1 一般人口学因素
        2.7.2 负性情绪
        2.7.3 家庭功能、社会支持
    2.8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
    2.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
附录 B 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农民急性心肌梗死原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症状管理概念修正模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东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紧急医疗服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的影响[D]. 郑玥. 山东大学, 2021(09)
  • [4]55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横断面调查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D]. 范晓婷. 山东大学, 2020(12)
  • [5]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D]. 王召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张蒙.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与护理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 马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知信行模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策延迟影响因素研究[D]. 林静静. 南昌大学, 2020(08)
  • [9]阿司匹林非持续用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D]. 刘芳.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10]经历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为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农民急性心肌梗死病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