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马林处理移植卵子的实验

福尔马林处理移植卵子的实验

一、福尔马林处理转青卵的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福[1](2021)在《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昆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生存繁衍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变化相比恒温动物更为敏感,周围温湿度的变化会对其行为、代谢、生长及发育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解析昆虫抗高温高湿机制对有效地控制有害昆虫和加强对经济昆虫的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家蚕(Bombyx mori)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昆虫,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农林害虫主要类群鳞翅目的研究模式昆虫,是极好的研究对象。家蚕作为遗传学传统实验动物之一,有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尤其是其对不同环境条件存在着抗性差异的家蚕品系,为研究其抗性机制提供了珍贵材料。本研究通过对家蚕不同抗性品系之间的对比,筛选出两个高温高湿耐受性差异极显着的品种,通过对两个品种在高温高湿冲击后转录组和甲基化组进行联合分析,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的关键基因,并对鉴定到的候选基因进行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家蚕抗高温高湿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400份家蚕种质资源材料10年饲养成绩和茧丝质成绩后发现,不同家蚕品种在五龄经过、全龄经过、四龄结茧率、虫蛹生命率、死笼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和万蚕产丝量等健康性和产质量指标方面均存在差异,抗逆性强的品种和抗逆性弱的品种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在遗传背景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定向选择和饲养方式的改变,也会造成品种抗逆性的改变,经济指标也会呈现显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造成品系间和系统间健康性指标差异除了跟外部环境、桑叶质量和饲养技术水平等方面相关外,还跟品种自身的抗病力、环境适应力和免疫应答机制密切相关。通过遗传分析和高温高湿条件冲击实验,我们发现家蚕二化性品系7532和二化性品系龙角(Knobbed)对高温高湿分别表现出抗性和敏感,且差异极显着,是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相关基因及解析其机制的良好材料。通过7532和Knobbed对高温高湿耐受性的调查分析,7532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表现出较强抗高温高湿能力,对照组5区250头蚕7日死亡数为4头,死亡率1.60%;实验组5区250头蚕7日死亡数为3头,死亡率1.20%。Knobbed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明显,对照组5区250头蚕7日死亡数为100头,死亡率40.00%;实验组5区250头蚕死亡数250头,并在第2日就出现大量死亡,第5日全部死亡,死亡率100.00%。综上,7532表现出较强的抗高温高湿能力,Knobbed对高温高湿的饲养环境极为敏感,我们将它们作为后续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2.转录组学分析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为系统分析家蚕7532和Knobbed品系在抗高温高湿方面的差异,探究家蚕对高温高湿环境的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筛选家蚕抗高温高湿的关键基因,我们利用RNA-seq技术对7532和Knobbed在常规饲养条件下和高温高湿冲击条件下的实验样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选取并收集了在不同时间点(1、6、24和48 h)7532和Knobbed实验组与对照组家蚕幼虫的m RNA,构建了16个转录组数据库,每个样品Phred数值大于30碱基占总碱基的百分比(Q30)至少为87.04%。经过数据过滤,16个样品的Clean Reads在6.00-7.82 Gb之间,与参考基因组的覆盖率在61.34%-74.32%之间,表明获得的数据均可用于后续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鉴定了出494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含4390个注释基因和554个新基因。为了探究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基于所有样本的log10(FPKM+1)值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高抗品系7532和敏感品系Knobbed非常有规律的聚合在一起,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实验材料和不同处理方式下呈现规律分布;7532在处理48h时,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明显,敏感品系Knobbed在处理6h时,基因表达差异最为明显,表明48h可能是家蚕对高温高湿做出应激反应的关键时间点。为了更好地分析耐湿热相关基因,我们对经过处理48h的7532和Knobbed样本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鉴定出747个差异基因,GO分类分析显示富集在3个功能组,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包括代谢过程、蛋白水解、氨基聚糖代谢过程、胞外区、丝氨酸肽酶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丝氨酸内肽酶活性、作用于L-氨基酸的肽酶活性、肽酶活性、催化活性、内肽酶活性和水解酶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也证实了GO分类结果,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途径显着富集。通过构建多种模式的韦恩图进行基因筛选对比分析发现,BGIBMGA005701和BGIBMGA010163基因在两个品系处理的4个时间点均差异表达,有6个基因在处理6h、24h和48h后均存在表达差异,分别为BGIBMGA000387、BGIBMGA004579、BGIBMGA004675、BGIBMGA004910、BGIBMGA011699和BGIBMGA013893;在对照组中,BGIBMGA003739、BGIBMGA005876、BGIBMGA011821和Novel01749在4个时间点均存在表达差异,这些基因也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此外,我们选择了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分析,结果显示基因的表达趋势与RNA-seq数据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比较分析的可靠性。3.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为了探究DNA甲基化在家蚕高温高湿胁迫反应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全基因组亚硫酸盐测序对耐湿热性显着不同的两个家蚕品系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以7532和Knobbed品系在24h和48h两个时间点(分别设对照和处理组)的8个样本为材料构建基因组DNA文库,从8个文库中分别获得了15.85-21.31Gb的原始碱基。在进行质量控制和数据过滤后,在所有样品中获得15.11-20.21Gb的有效碱基,其中41.07%-49.13%的有效数据与家蚕参考基因组唯一匹配,重复率为13.14%-17.22%;此外,亚硫酸盐转化率均高于99.7%,表明WGBS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进一步分析组别间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我们计算了CG、CHG和CHH背景下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在抗性品系中,约0.14%的基因组C位点甲基化,而在敏感品系中,约0.12%的C位点甲基化。同时,在CG背景下,抗性品系组和敏感品系组的平均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6%和0.54%,而在CHG和CHH背景下,所有组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样本间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相同品系样本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R2>0.95),而不同品系之间的相关性则相对较低,介于0.80到0.83之间。同时,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品系的样本聚在一起,然而处理后抗性品系的样本聚在一起,而敏感品系的样本则没有聚在一起,表明高温高湿对抗性品系的DNA甲基化有更大的影响。对高温高湿处理48h后抗性和敏感两个品系(RT_48h和ST_48h)和对照组两个品系(RNT_48h和SNT_48h)基于CG位点的不同基因组功能区DNA甲基化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在两个样本中不同功能区的DNA甲基化水平不同,外显子区的DNA甲基化水平最高,其次是内含子区,启动子和重复区甲基化水平相对较低,DNA甲基化在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的基因体区域达到高峰。在抗性品系处理48h(RT_48h)和敏感品系处理48h(ST_48h)两组样品中(CG背景),共鉴定了2934个不同的甲基化区域(DMRs),分别对应于1230个DMR相关基因(DMGs)。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DMGs在结合、细胞代谢过程和RNA转运通路中富集最为显着。为了进一步研究甲基化区域对应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组数据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两种基因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处理组中,有4个基因(BGIBMGA007132、BGIBMGA008110、BGIBMGA012515和BGIBMGA014048)因高甲基化而下调,3个基因(BGIBMGA008664、BGIBMGA010840和BGIBMGA012129)因低甲基化而上调;在未处理组中有3个基因(BGIBMGA007132、BGIBMGA001151和BGIBMGA014048)因高甲基化而下调,3个基因(BGIBMGA001644、BGIBMGA008664和BGIBMGA009130)因低甲基化而上调。其中3个基因(BGIBMGA007132、BGIBMGA014048和BGIBMGA008664)在两种对比分析方式中均被鉴定了出来。此外,我们还通过q RT-PCR和焦磷酸测序分别对转录组和甲基化位点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均与组学数据一致,证明了我们数据的可靠性。以上结果表明,DNA甲基化在家蚕对环境胁迫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鉴定高温高湿胁迫下家蚕关键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线索。4.家蚕S-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基因(BmSAMS)调控高温高湿机制解析为了分析通过转录组学和甲基化组学筛选的候选基因在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高温处理后的表达特征,通过q RT-PCR分析了候选基因在不同品系中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候选基因BmSAMS基因在家蚕抗高温高湿品系中普遍高量表达,在低抗品系中表达量相对较低。为了分析BmSAMS基因的蛋白水平的潜在功能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该基因结构、表达和定位特征,确定该基因在昆虫中高度保守,具有典型的S-Ado Met结构域,BmSAMS基因在家蚕后部丝腺表皮、中肠、马氏管和脂肪体等抗性相关组织高量表达,在家蚕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中均高量表达。过表达BmSAMS基因,在27℃和35℃处理后,细胞增殖活力都明显上升,可以提高细胞增殖活力以抵抗细胞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的劣势,使细胞能够稳定存活。通过免疫共沉淀筛选了BmSAMS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显示BmSAMS与核糖体蛋白S3(Ribosomal Protein S3,RPS3)、异质核核糖核蛋白K(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K,hn RNPK)、r RNA加工蛋白Ebp2(r RNA processing protein Ebp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protein isoform X1,BMP-2)、核糖体蛋白S3a(Ribosomal Protein S3,RPS3a)和肌动蛋白(Actin)具有潜在的相互作用。我们进一步对BmSAMS基因与它们之间的调控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过表达BmSAMS基因后能够显着促进Bm PPE、Bm Actin和Bm RPS3基因表达;对Bm HNRK、Bm RPS3a和Bm BMP2基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戴建忠,陈伟国,冯建琴,钱秋杰,杨一平,孙海燕,林蔚红,董瑞华,唐小兰[2](2019)在《小蚕人工饲料在规模共育中的应用初报》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在农村进行规模化饲养,饲养成绩、茧丝质量与常规桑叶育相比互有高低,表明新型饲养技术适用于规模化共育饲养。

黄扬玉[3](2018)在《亚热带桑蚕原种特点及繁育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蚕丝生产国,广西更是我国乃至世界亚热带蚕丝产业最大生产基地,时至2015年桑蚕茧和生丝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6%和33%。蚕种是蚕业生产的最重要物质基础,蚕种繁育是蚕业生产一项重要的工作。桑蚕现行繁育制度是原原蚕、原蚕和普种蚕的三级饲养以及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普通种的四级制种技术。本文通过对以广西为代表的亚热带蚕区的现行当家桑蚕品种“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的母种、原原种、原种等桑蚕品种的长年繁育与研究观察,并通过3种不同催青方法进行催青以及不同温度种茧保护、蚕蛹与雌蛾冷藏冷藏调节发蛾的制种技术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首次系统总结并描述亚热带桑蚕当家品种“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的母种、原原种的“932”、“7532”、“湘晖”、“芙蓉”、“8810”和“8711”及其原种的品种特性及繁育技术。2.明确了含有多化性血统的桑蚕品种更适用于两段催青法。尤其是“932”、“7532”母种和原原种采用两段催青法,利用偏高的催青温度与长光照等条件就更能保持品种原有特征特性,否则在制种时容易产生不越年卵和不良卵。3.在对交品种发蛾调节的蚕蛹冷藏与雌蛾冷藏的试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桑蚕品种均表现出蚕蛹比蚕蛾更适合冷藏,尤其是“932”品种的母蛾对低温更为敏感,在生产上对交品种的发蛾调节时应尽量避免雌蛾冷藏,否则所生产蚕种往往容易出现叠卵多、产附不整齐,产卵量减少等现象发生。4.亚热带桑蚕原种繁育中微粒子病的防控尤其重要,在严格原蚕饲养和制种环节的消毒防病技术、防止野外昆虫交叉感染措施外,原蚕饲养中桑叶全程浸泡消毒技术及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对微粒子病的防治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但在多雨等潮湿季节要谨慎使用。

杨亚洲[4](2014)在《三种农药对稀有鮈鲫内分泌干扰效应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利用胚胎学和组织病理学探讨了三种农药(阿维菌素、醚菊酯和毒死蜱)分别对稀有鮈鲫胚胎和成鱼进行了试验。根据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鱼胚胎毒性试验准则草案观察三种农药对胚胎的毒性效应,根据OECD TG204和OECD指导文件123研究了三种农药对稀有鮈鲫成鱼性腺的组织病理学的影响。鱼胚胎毒性试验的结果显示胚胎对这三种农药的敏感性均小于稀有鮈鲫其他生命阶段(仔鱼、幼鱼和成鱼)。阿维菌素对稀有鮈鲫胚胎具有孵化抑制作用,能够导致胚胎脊柱弯曲的畸形现象;醚菊酯能够使稀有鮈鲫胚胎出现心包囊水肿和脊柱弯曲的现象;毒死蜱对稀有鮈鲫胚胎的毒性显示出了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可导致胚胎的卵黄囊伸展不全、脊柱弯曲、尾部弯曲及心包囊水肿等明显的致畸作用。通过比较三种农药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幼鱼和成鱼的毒性效应,三种农药对仔鱼、幼鱼和成鱼均为高毒,且稀有鮈鲫成鱼阶段对这三种农药最敏感的,仔鱼和幼鱼次之,胚胎最不敏感。组织病理学观察是在14天延长毒性试验之后,对每个浓度处理组的三个重复的试验鱼进行了图片分析。结果显示:各浓度处理组的阿维菌素对雄性稀有鮈鲫的精原细胞的增加的程度随着浓度的降低而减弱,但是没有对性腺发育的同步性有所影响,显示出了阿维菌素对雄性稀有鮈鲫性腺发育的抑制作用,可推断为其对稀有鮈鲫的睾丸的发育为阻断或抑制作用;醚菊酯各浓度组均无发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毒死蜱各浓度组均发现雄性鱼明显的精原细胞增加的现象。另外本试验通过研究三种农药对稀有晌鲫成鱼14天延长毒性试验的体长和体重的变化,结果显示阿维菌素高浓度处理组(0.004-0.002mg/L)的鱼体重和体长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对照组均有所降低,但是低浓度组却出现了上升现象;醚菊酯高浓度处理组(0.022-0.011mg/L)的鱼体重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和助溶剂对照组均有所升高,低浓度组没有明显变化;毒死蜱所有浓度处理组的体长体重均小于空白和助溶剂对照组,随着浓度的升高,鱼的体长和体重均发生了逐步降低的趋势。

黄扬玉,虞崇江,陆俣伽[5](2011)在《3种转青卵面消毒处理对蚕种孵化率和蚁蚕生命率的影响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用福尔马林、二氧化氯和漂白粉液3种消毒液对原原种转青卵进行卵面消毒后,调查比较各种卵面消毒处理对蚕种的孵化率及蚁蚕绝食生命率的影响,以探索最适合作为卵面消毒的方法。试验发现最适合的卵面消毒药物因品种不同而异。

谭艳清[6](2009)在《催青期中蚕种的卵面消毒》文中认为蚕卵产下后,常粘附着一些蛾尿、鳞毛、灰尘以及病原体,当蚕儿孵化时,若食下带有病原体的卵壳,就有可能造成食下传染,感染发病,给生产造成损失。尽管蚕种经过浸酸或浴消等技术处理,能起到对蚕卵消毒的作用,但由于在冷藏、运输、催青过程中,难免不被空气中和用具上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污染而诱发蚕病。

王玉霞[7](2006)在《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实用防治技术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五大传染病之一,对家蚕具有毁灭性的威胁,因而在蚕业生产上唯一被列为世界范围内的蚕病首检对象。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曾在我国各大主要蚕区不同程度暴发,给我国蚕丝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通过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规律的研究,总结并集成家蚕微粒子病实用化防治技术体系,对确保我国养蚕业的稳健发展,实现蚕农经济收入有效增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对家蚕微粒子病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系统介绍了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特征、发生规律、诊断技术及在我国主要蚕区的危害状况,比较系统地剖析了山西省近年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并产生危害的原因,认为防微意识淡薄、镜检技术不到位、蚕沙管理不当、胚种带毒、环境带毒、交叉感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观原因,而地理、气候大环境的污染及生产条件等因素成为家蚕微粒子病产生危害的客观原因。其次在借鉴国内外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成功经验,从适用于大面积生产的、实用化的、防治效果较好的角度出发,对家蚕微粒子病实用化防治技术进行了集成,研究结果表明:(1)做好母蛾镜检,防止胚种传染和彻底消毒,防止食下传染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两大核心技术;(2)简单实用的家蚕微粒子病孢子确认技术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关键技术;(3)氯制剂和甲醛制剂对家蚕微粒子病的大小环境及养蚕用具消毒效果最好;(4)热空气处理或高温浸酸处理等及使用克孢灵对家蚕微粒子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研究结论在微孢子实用化诊断技术、消毒试剂选用及治疗方法选用等方面的结论,对指导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防治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张丽,魏晓军[8](2004)在《几种常用农药和常见生活用品的挥发性气体对蚕种孵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将生产上常见几种农药和常见生活用品的挥发性气体或挥发性物质与转青卵进行接触性实验 ,结果表明 :在一定时间内 ,农药危害性最大 ,风油精次之 ,均有死卵、死蚁发生 ;接触樟脑、蚊香、花露水和高浓度福尔马林较长时间 ,可导致孵化率降低 ;烟丝和汽油对蚕种孵化无影响。

陈列辉,郑祥明,陈智毅,杨琼,李青兵,邹宇晓,黄炳辉[9](2002)在《新型消毒剂“蚕消安”进行蚕种卵面消毒安全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消毒剂“蚕消安”用于蚕种卵面毒,蚕种的实用孵化率与用福尔马林消毒相比基本一致。对NPV病毒多角体消毒效果日用显优于福尔马林溶液。

王明霞,束秀玉,史风珍,陈婧,李芬[10](2000)在《福尔马林处理转青卵的试验》文中认为

二、福尔马林处理转青卵的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尔马林处理转青卵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昆虫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研究
        1.2.1 昆虫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2.2 昆虫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1.2.3 昆虫对高温高湿胁迫的响应
    1.3 昆虫对生物胁迫的响应研究
        1.3.1 昆虫对捕食者胁迫的响应
        1.3.2 昆虫对病毒胁迫的响应
    1.4 昆虫DNA甲基化与环境胁迫研究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家蚕抗高温高湿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2.2.2 转录组学分析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2.2.3 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2.2.4 家蚕抗高温高湿候选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家蚕抗高温高湿材料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3.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家蚕种质资源的系统分类与强健性评价
        3.2.2 强健性资源系统和特殊性状资源系统健康性差异分析
        3.2.3 强健性资源系统和特殊性状资源系统对高温高湿环境的耐受性差异分析
        3.2.4 家蚕不同品种健康性差异分析
        3.2.5 家蚕不同品种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分析
        3.2.6 家蚕龙角和7532 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分析
        3.2.7 组配材料7532×龙角对高温高湿的耐受性差异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转录组学分析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4.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测序与组装
        4.2.2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4.2.4 家蚕抗高温高湿相关基因筛选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鉴定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5.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5.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和DNA甲基化分析
        5.2.2 样品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5.2.3 不同基因组功能区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5.2.4 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
        5.2.5 DMGs的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6 甲基化组和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5.2.7 焦磷酸测序验证甲基化位点
    5.3 讨论
第六章 S-腺苷蛋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调控家蚕高温高湿机制解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仪器、试剂及溶液配制
        6.1.3 实验方法及步骤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鉴定候选基因BmSAMS在抗性品系中的表达特征
        6.2.2 BmSAMS基因在不同抗性品系中表达特征
        6.2.3 BmSAMS蛋白结构预测
        6.2.4 BmSAMS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6.2.5 BmSAMS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析
        6.2.6 BmSAMS同源比对分析
        6.2.7 BmSAMS基因对家蚕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6.2.8 BmSAMS相互作用蛋白鉴定
        6.2.9 BmSAMS基因调控机制研究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3)亚热带桑蚕原种特点及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蚕桑产业发展的简单回顾
    1.2 亚热带桑蚕产区蚕种特性和繁育技术现状
        1.2.1 亚热带桑蚕产区自然气候以及桑蚕产业特点
        1.2.2 亚热带蚕桑产业特点
        1.2.3 亚热带桑蚕蚕种特性和繁育技术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的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亚热带桑蚕原原种、原种的特点及繁育技术研究
    3.1 亚热带桑蚕原原种的繁育制度
    3.2 亚热带桑蚕原原种、原种的特点
        3.2.1 亚热带桑蚕原原母种的性状特点
        3.2.2 亚热带桑蚕原种的特点
    3.3 亚热带桑蚕原种繁育技术研究
        3.3.1 原种催青技术研究
        3.3.2 亚热带桑蚕原原种催青标准
        3.3.3 亚热带桑蚕广西原种饲养技术
        3.3.4 亚热带桑蚕原种上蔟与制种技术
    3.4 亚热带桑蚕母种、原原种繁育技术研究
        3.4.1 桑蚕原原种繁育特点
        3.4.2 优良种性的保持与提纯复壮技术
    3.5 小结
4 亚热带桑蚕普种“两广二号”和“桂蚕2号”的特点及繁育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
        4.2.1 桑蚕普种“两广二号”的特点及繁育技术
        4.2.2 桑蚕普种“桂蚕2号”的特点和繁育技术研究
    4.3 小结
5 亚热带桑蚕原种生产的微粒子病防治体系
    5.1 引言
    5.2 研究内容
        5.2.1 微粒子病危害症状
        5.2.2 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
        5.2.3 养蚕、制种环境净化技术
        5.2.4 野外昆虫与原种微粒子病交叉感染关系研究
        5.2.5 桑叶全程消毒与漂洗技术
        5.2.6 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三种农药对稀有鮈鲫内分泌干扰效应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内分泌干扰物
        1.1 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1.2 EDCs的危害
        1.3 EDCs的来源
        1.4 EDCs的作用机制
    2 稀有鮈鲫研究概述
        2.1 稀有鮈鲫简介
        2.2 鱼类ECDs试验研究
        2.3 稀有鮈鲫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3 鱼性腺病理组织学研究
        3.1 性腺的组织病理学词汇与诊断标准
        3.1.1 诊断标准概况
        3.1.2 雄鱼的首要诊断定义
        3.1.3 雌鱼的首要诊断定义
        3.1.4 雄鱼的二次诊断定义
        3.1.5 雌鱼的二次诊断定义
        3.2 雄鱼病理组织学研究
        3.2.1 精原细胞比例
        3.2.2 保留腹腔附件或性腺管雌性化
        3.2.3 支持细胞或支持细胞的细胞核增大
        3.2.4 血管内蛋白质液
        3.2.5 性腺的不同步发育
        3.2.6 精母细胞或精子细胞比例的改变
        3.2.7 生殖细胞肿瘤
        3.2.8 睾丸小管(小叶)内的发芽实质
        3.2.9 生殖上皮的萎缩
        3.2.10 组织细胞
        3.2.11 精子坏死
        3.3 雌鱼病理组织学研究
        3.3.1 卵母细胞的闭锁
        3.3.2 间质纤维化
        3.3.3 输卵管的卵碎片
        3.3.4 肉芽肿性炎症
        3.3.5 排卵后卵泡的减少
        3.3.6 滤泡旁细胞增生
        3.3.7 卵巢的卵黄生成
        3.3.8 卵巢发芽实质
        3.3.9 巨噬细胞聚集
        3.3.10 卵黄卵母细胞
        3.3.11 卵母细胞膜的折叠
        3.3.12 卵巢囊肿
        3.3.13 卵巢的精子发生
第二章 稀有鮈鲫的繁殖与驯养
    1 稀有鮈鲫简介
    2 养殖系统
        2.1 水源
        2.2 水质
        2.3 温度和光照
        2.4 繁殖鱼缸
        2.5 孵化盒
    3 繁殖方法
        3.1 亲鱼的选择
        3.2 亲鱼的驯养
        3.3 产卵条件
        3.4 产卵过程
        3.5 受精卵的孵化
    4 胚后发育
    5 注意事项
第三章 三种农药对稀有鮈鲫不同生命阶段的毒性
    1 材料
        1.1 试剂
        1.2 仪器
        1.3 供试生物
    2 方法
        2.1 胚胎试验
        2.1.1 试验原理
        2.1.2 注意事项
        2.1.3 试验的有效性
        2.1.4 方法说明
        2.1.5 设备条件
        2.1.6 稀释水和试验条件
        2.1.7 试验溶液
        2.1.8 种鱼的驯养
        2.1.9 产卵与孵化
        2.1.10 染毒条件
        2.1.11 试验浓度
        2.1.12 染毒的开始和持续
        2.1.13 试验胚胎的观察
        2.1.14 分析测量
        2.2 仔鱼、幼鱼和成鱼试验
        2.2.1 试验方法选择
        2.2.2 试验用水
        2.2.4 染毒条件
        2.2.5 预试验和限度试验
        2.2.6 正式试验
        2.2.7 质量控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胚胎染毒试验
        3.1.1 阿维菌素对稀有鮈鲫胚胎的毒性效应
        3.1.2 醚菊酯对稀有鮈鲫胚胎的毒性效应
        3.1.3 毒死蜱对稀有鮈鲫胚胎的毒性效应
        3.2 仔鱼、幼鱼和成鱼染毒试验
        3.2.1 阿维菌素对稀有鮈鲫的毒性效应
        3.2.2 醚菊酯对稀有鮈鲫的毒性效应
        3.2.3 毒死蜱对稀有鮈鲫的毒性效应
    4 小结
第四章 14天延长毒性试验
    1 材料
        1.1 试剂
        1.1.1 14天延长毒性试验
        1.1.2 组织病理观察
        1.2 仪器
        1.2.1 14天延长毒性试验
        1.2.2 组织病理观察
        1.3 供试生物
    2 方法
        2.1 14天延长试验
        2.2 病理解剖的步骤
        2.2.1 固定剂的选择
        2.2.2 安乐死
        2.2.3 测量体长体重
        2.2.4 组织固定
        2.2.5 组织处理
        2.2.6 包埋程序
        2.2.7 超薄切片
        2.2.8 染色、封片和标签
        2.3 正常性腺结构
        2.3.1 正常睾丸结构
        2.3.2 正常卵巢结构
        2.4 严重性分级
        2.5 数据记录
    3 试验结果
        3.1 体长体重的变化
        3.1.1 阿维菌素
        3.1.2 醚菊酯
        3.1.3 毒死蜱
        3.2 病理学变化
        3.2.1 阿维菌素
        3.2.2 醚菊酯
        3.2.3 毒死蜱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3种转青卵面消毒处理对蚕种孵化率和蚁蚕生命率的影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各卵面处理孵化率结果比较与分析
    2.2 三种卵面消毒处理, 蚁蚕绝食生命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6)催青期中蚕种的卵面消毒(论文提纲范文)

1 使用漂白粉进行蚕种卵面消毒
    1.1 漂白粉液浓度
    1.2 消毒时期
    1.3 消毒方法
    1.4 注意事项
2 使用福尔马林进行蚕种卵面消毒
    2.1 液体消毒法
    2.2 气体消毒法
3 使用酒精进行蚕种卵面消毒

(7)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实用防治技术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确保蚕桑业稳健发展的需要
        1.1.2 实施商务部“东桑西移”战略工程的需要
        1.1.3 全面控制和杜绝家蚕微粒子病的需要
    1.2 国内外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对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1.2.3 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规律与发病现状
    2.1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特征及发育规律
        2.1.1 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孢子形态
        2.1.2 家蚕微粒子孢子的稳定性与生命力
    2.2 微粒子病的发病规律
        2.2.1 传染来源
        2.2.2 传染途径
    2.3 传染规律
        2.3.1 蚕品种、品系不同抗性不同
        2.3.2 同一龄期不同发育阶段蚕体抗性不同
        2.3.3 龄期不同感受性不同
        2.3.4 经过时间长短不同,感病力有差异
        2.3.5 昆虫多少与微病感染的关系
        2.3.6 气温高低与微病感染的关系
        2.3.7 湿度与微病感染的关系
        2.3.8 传染源环境与微粒子孢子感染的关系
    2.4 家蚕微粒子病发病机理与发病现状
        2.4.1 家蚕微粒子病发病机理
        2.4.2 家蚕微粒子病发病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素
    3.1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客观因素
        3.1.1 气候地理因素
        3.1.2 野外昆虫和家蚕的交叉感染
        3.1.3 蚕种生产季节不同,微病发生有差异
        3.1.4 生产布局不同微病发生不同
        3.1.5 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
    3.2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的主观因素
        3.2.1 防微意识淡漠
        3.2.2 母蛾镜检技术不到位
        3.2.3 原蚕区微粒子孢子污染
        3.2.4 蚕茧大战增加了微粒子孢子的污染面积
        3.2.5 水源严重污染
        3.2.6 蚕沙处理不当
        3.2.7 养蚕防病技术贯彻不到位
        3.2.8 带毒蚕种的发放、带毒合格蚕种的发放
第四章 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实用化技术
    4.1 家蚕微粒子孢子确认技术
        4.1.1 沉淀法
        4.1.2 染色鉴别法
        4.1.3 过氧化氢水脱碱法
        4.1.4 橙色光镜检
        4.1.5 碘酒鉴别法-主要与花粉粒进行区别
        4.1.6 酸类鉴别法-主要对丝状茵或酵母菌等区别
        4.1.7 三谷氏液鉴别法
    4.2 母蛾镜检技术
        4.2.1 完善抽样方法
        4.2.2 狠抓薄弱环节
    4.3 母蛾镜检的辅助检查技术
        4.3.1 蚁蚕微粒子病检验
        4.3.2 蚕种成品卵检验
        4.3.3 蚕茧微粒子病检验
    4.4 重视消毒防病技术
        4.4.1 贯彻全程消毒防病技术
        4.4.2 选用合理的消毒剂
    4.5 预知检查技术体系
        4.5.1 补正检查
        4.5.2 预知检查
        4.5.3 发蛾促进检查
    4.6 防微管理技术
        4.6.1 严格分区
        4.6.2 做好眠期期处理
        4.6.3 淘汰不良个体
        4.6.4 小蚕用叶
    4.7 防止桑树害虫和野外昆虫染病个体污染桑叶
        4.7.1 做好桑园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
        4.7.2 桑树生长期间的治虫防毒
        4.7.3 用叶期间桑田防虫工作
        4.7.4 做好冬季桑田清园工作
    4.8 原蚕区管理技术
        4.8.1 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8.2 新设原蚕区病源的抽查
        4.8.3 做到叶蚕平衡
        4.8.4 抓好蚕沙管理
        4.8.5 原蚕区尽可能做到全年养原蚕
        4.8.6 建立健全原蚕区制度
    4.9 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物理、化学方法
        4.9.1 热空气处理蚕种防微技术
        4.9.2 高温浸酸疗法防治家蚕体内微粒子原虫技术
        4.9.3 蚕卵温水浸消毒技术
        4.9.4 化学药品治疗家蚕微粒子病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几种常用农药和常见生活用品的挥发性气体对蚕种孵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家蚕供试品种
        1.1.2 试验用药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制备小纸盒
        1.2.2 试验操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几种农药的挥发性气体对蚕种孵化的影响
    2.2 几种生活用品的挥发性气体对蚕种孵化影响
    2.3 运输途中及蚕室内, 常遇到的几种气体对蚕种孵化的影响
3 小结

四、福尔马林处理转青卵的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家蚕抗高温高湿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 肖文福. 西南大学, 2021(01)
  • [2]小蚕人工饲料在规模共育中的应用初报[J]. 戴建忠,陈伟国,冯建琴,钱秋杰,杨一平,孙海燕,林蔚红,董瑞华,唐小兰. 蚕桑通报, 2019(01)
  • [3]亚热带桑蚕原种特点及繁育技术研究[D]. 黄扬玉. 广西大学, 2018(06)
  • [4]三种农药对稀有鮈鲫内分泌干扰效应初步研究[D]. 杨亚洲.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2)
  • [5]3种转青卵面消毒处理对蚕种孵化率和蚁蚕生命率的影响试验[J]. 黄扬玉,虞崇江,陆俣伽. 广西蚕业, 2011(03)
  • [6]催青期中蚕种的卵面消毒[J]. 谭艳清. 云南农业科技, 2009(S1)
  • [7]山西省家蚕微粒子病实用防治技术对策[D]. 王玉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8]几种常用农药和常见生活用品的挥发性气体对蚕种孵化的影响[J]. 张丽,魏晓军. 北方蚕业, 2004(02)
  • [9]新型消毒剂“蚕消安”进行蚕种卵面消毒安全性试验[J]. 陈列辉,郑祥明,陈智毅,杨琼,李青兵,邹宇晓,黄炳辉. 广东蚕业, 2002(01)
  • [10]福尔马林处理转青卵的试验[J]. 王明霞,束秀玉,史风珍,陈婧,李芬. 江苏蚕业, 2000(04)

标签:;  ;  ;  ;  ;  

福尔马林处理移植卵子的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