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兰越冬失败的主要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1](2021)在《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及时提供田间栽培管理的科学依据,农作物营养元素的快速无损检测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葡萄栽培过程中,施水量、施肥量和光照等因素直接影响葡萄植株生长和营养吸收,葡萄的钾含量与花芽分化、果实成熟以及含糖量等关系密切。本文以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探索研究红地球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施水量、施肥量和遮光率为3因素,以甘肃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正交实验,实验地分为9小区,实验重复2轮。由正交实验数据处理和极差分析确定出最优组合和因素影响次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组的葡萄植株叶片钾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极差分析得出实验最优组合为L3M3N1,即T9处理。(2)采集田间实验葡萄叶片图像样本,采用旋转、仿射和强度变换等扩充构造样本数据集;采用matlab提取图像颜色分量及其组合参数,以Origin分析图像特征值与叶片钾含量的相关性,剔除无关的图像特征参数,筛选出鲁棒性好的相关图像特征值。实验结果表明:T1~T9小区不同处理的叶片颜色特征值G、NGI、R/(R+G-B)都与叶片钾含量的相关性显着(P<0.001)。(3)以正交实验最优处理组的筛选图像特征值,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拟合叶片钾含量与特征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4)选取图像样本训练集和验证集,试验改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并以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M1,训练和验证葡萄叶片钾含量检测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模型对钾含量检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此外,为检验不同钾含量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对由图像特征值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原始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模型、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模型等进行了比较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CNN-M1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均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方程和原始CNN训练模型。本文采用图像处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实验方法,研究获得了一种红地球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快速检测方法,为现代精准园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新型技术手段。
刘广利[2](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王川[3](2021)在《大叶米兰的栽培方法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米兰花是很多人较喜欢的植物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的形态特别优美,而且米兰花的花语"有爱,生命就会开花"也是特别好的。与其他娇弱的花卉植物相比,大叶米兰的种植相对来说还是较容易的,所以现在也经常会被运用在景观设计中。介绍了大叶米兰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及栽培方法,同时阐述了大叶米兰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张开[4](2019)在《西北地区唐代农牧业地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西北地区唐代的农牧业为研究对象,在学界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广泛搜集资料,运用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西北地区唐代的人口、土地垦殖、农作物结构、畜牧业、农牧关系、社会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由于农牧业生产在古代农业社会具有传承性,本文首先探讨了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农业基础。在地理环境方面,对西北地区唐代的气候冷暖、干湿状况进行了复原,在时间分辨率上得出更为详细的结论。结果表明,唐代的西北地区存在一个“干旱—湿润—干湿交替-湿润—干旱”的分布特征,干旱时段总体长于湿润时段,并且在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在农业基础方面,重点对西北地区唐代之前的农牧业进程进行梳理。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唐代之前的农牧业发展除了受气候因素影响之外,政权边界和军事因素也是这一时期农牧业变动的重要因素。人口问题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该部分研究中,首先对正史记载的版籍人口进行分时段汇总考辨,接着在土地承载力的视角之下,对活动在西北地区版籍以外的人口数量进行复原。涉及长期驻军数量、隐匿人口和游牧民族人口等方面,整体来看,开元、天宝之际籍外人口几乎达到同时期本区域内编户人口规模的一半。这些结论给后文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思考依据。在土地垦殖层面,本文将西北地区唐代的土地垦殖分为军事屯垦和民间垦殖两部分进行论述。在论证屯垦规模的过程中建立了两套复原模型,军事屯垦的成效用长时期驻军的数量和单位士兵的粮食消耗量来与军屯数量相互验证;民间垦殖的规模则用基于户口数据的应授田数值和基于人均粮食的消耗量、粮食作物的单产求出的生存所需耕地量进行校正。二者均选取开元天宝之际作为时间剖面。结果显示,军事屯垦的规模及其成效在西北地区内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局部地区民间垦殖和军事屯垦的规模相差无几;在军事屯垦成效明显不足的地区,民间垦殖显然承担了弥补粮食缺口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土地垦殖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进行了讨论。将西北地区划分为渭水流域屯垦区、关内道黄河沿线屯垦区、河湟屯垦区、河西走廊屯垦区和西域屯垦区五个区域进行论述。理清各个屯垦区内屯垦的阶段性过程,总结出空间特征。最后以关内道地区为中心,对区域内部民间垦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在分析农作物结构和畜牧业之后,可以发现粟类作物在此时的西北地区仍然居于主要粮食的地位。从赋税到官员的俸禄、从军粮到仓储系统,粮食作物都是以粟为主。畜牧业中的放养畜牧业在本研究区域内地位十分重要,关系到唐廷在西北地区的国防安全和衣食住行,在局部地区羊、马的重要性可以与耕牛相比甚至有所超越。从农牧业结构的特点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农牧业之间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放养畜牧业对粟类、豆类作物有所依赖,这些特定的农作物以草料的形式支撑着西北地区的放养畜牧业。而因放养畜牧业而起的军事行动、税草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作物结构进行调整并与之适应。这是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农业选择过程。本文还探讨了农牧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问题。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的沙漠和山地是农牧业存在和发展的天然限制。在适宜农牧业生产的区域内,水资源和地形地貌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综合性的。在不同区域,水资源和地形地貌的影响程度又是不同的。长时间尺度下的温湿组合波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的农作物组合,给地区农业生产带来深远影响。在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主体和国家政策是最为关键的人文因素。在劳动者主体层面,本文以“缓冲族群”来概括活跃在西北地区的农牧兼营者,他们的存在使该区域内的农牧业进程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国家政策方面,人口政策及对内附游牧族群的安置对本区域内的农牧业影响巨大,晚唐时期唐廷对河西陇右地区的经营政策与唐代前中期截然相反,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家层面农牧业生产的衰退。但因为有“缓冲族群”的存在,西北地区农牧兼营格局依然存在并缓慢发展。
喻廷君[5](2019)在《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Def的克隆及其特征和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抗生素为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耐抗生素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增加了一些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难度。昆虫抗菌肽是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肽类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抗菌机制,有望替代抗生素成为新型的抗菌药物。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生物类群,其踪迹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它们具有惊人的天然免疫力,并以抗菌肽作为其宿主防卫机制的主要成分。昆虫体内具有大量的抗菌肽,目前已从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等翅目、同翅目及蜻蜓目等各类昆虫中分离纯化出305种抗菌肽,这些抗菌肽在结构和活性方面表现多样性。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兜蝽科(Dinidoridae),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前人研究证明,九香虫的血淋巴具有强烈的抗菌作用,表明在其体内含有抗菌肽。目前,关于九香虫抗菌肽的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结合九香虫的全长转录组数据克隆了一种防卫素基因Cc Def,并就该基因的表达谱、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其成熟蛋白的抗菌活性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九香虫抗菌肽资源和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 Def的克隆及特征分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克隆获得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 Def,它的c DNA长度为432 bp,包含一个长度为309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02个氨基酸,其由17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42个氨基酸残基的前肽以及43个氨基酸残基的成熟肽组成。而且,Cc Def基因的5′-非编码区(UTR)的长度为37 bp以及3′-UTR的长度为86 bp。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防卫素Cc Def蛋白的分子量为4656.46 Da,理论等电点为7.83,总净电荷为+1,含有2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T85,T69),无糖基化位点,并参与生物体内的免疫防卫反应过程。防卫素Cc De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包含2个带负电荷氨基酸残基(D,E)、3个带正电荷氨基酸残基(R,K)以及6个半胱氨酸(Cys),而且这些半胱氨酸残基在位置62Cys1-93Cys4,79Cys2-98Cys5和83Cys3-100Cys6形成3个二硫键。三维结构预测的结果显示,Cc Def蛋白形成一个由1个α螺旋和2个β折叠组成的立体结构。同源比较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防卫素Cc Def与来自红尾碧蝽Palomena prasina和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的防卫素的亲缘关系最近。2.防卫素基因Cc Def的表达谱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谱结果显示,Cc Def在九香虫的整个表达发育阶段中均有表达,Cc Def在2龄若虫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成虫,表达量最低的是1龄若虫。在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谱中,Cc Def仅在脂肪体和血淋巴中表达,然而在头部、体壁、肌肉、精巢及卵巢均不表达。而且,防卫素基因Cc Def的m RNA表达水平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us aureus)的混合菌液诱导后36小时内显着上调,并达到峰值。3.防卫素Cc Def抗菌活性的检测为了检验防卫素Cc Def的抗菌活性,本论文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对防卫素基因Cc Def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优化,该序列包含限制酶切位点Xho I、Xba I和酵母Kex2切割位点。通过T4 DNA连接酶,将优化后的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 PICZαA中,并让重组载体p PICZαA-Cc Def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结果表明,重组酵母p PICZαA-Cc Def诱导表达获得的防卫素Cc Def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
张茹炳[6](2019)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加拿大对其北极地区的主权维护》文中研究说明加拿大北极主权来自于英国1870年与1880年的两次转让,这使加拿大在其北极地区的主权有了法理依据,然而1880年的转让对其主权涵盖的范围表述模糊不清,这成为20世纪加拿大采取实际行动维护其北极主权的重要原因。20世纪伊始,诸多因素威胁着加拿大在其北极地区的主权,加拿大因此采取实际措施对其北极地区的主权进行维护。20世纪的前十年,加拿大对北极地区进行远征勘察,在一些岛屿上发布了主权领有的官方宣言。20世纪20至30年代,加拿大在其北极群岛上建立了诸多警察哨所与据点,并进行巡逻、搜救等任务,这是对其北极地区陆地与群岛实行“有效占领”。“官方宣言”与“有效占领”是20世纪上半叶加拿大维护其北极地区主权的主要措施,并将“书面主权”转化成实际主权。20世纪50至70年代,是加拿大巩固其北极陆地与群岛主权、维护其北极水域主权的阶段,50年代加拿大通过对本国因纽特人的“再安置”巩固了其在北极群岛的主权。60年代的“曼哈顿”号危机使加拿大北极主权维护范围从陆地扩展至水域,其重点在西北航道。70年代北极环境变化使加拿大北极主权维护有了新途径,即通过外交的途径、在国际法的层面使其国内法对西北航道有效力,进而通过负责环保与搜救等任务获得西北航道的管辖权。20世纪80至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北极主权维护方向主要是解决国内的北极问题,主要包括北极地区开发、国家能源安全与原住民建立自治政府的诉求。加拿大通过北极资源开发进一步加强对其北极地区的控制,通过建立原住民自治政府缓和国内的矛盾,维护其在其北极地区的统治。
杨盛兰[7](2018)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委内瑞拉危机与大国博弈》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委圭边界危机和委内瑞拉债务危机发生在美国外交承上启下之际,给其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本文将两次危机看成有机连续,试图通过考察两次危机和大国博弈揭示其对门罗主义、美英德关系的影响以及美国外交的和平主义特征。除导论和结论以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两次危机发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是委内瑞拉建立国家与秩序以及构建民主时期,个人统治与地方自治为其独立后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这个过程对内表现为政权更替频繁、内乱不断、经济发展缓慢,对外则给欧美大国扩张提供可乘之机,并且,委内瑞拉与欧美产生诸多矛盾。第二章考察委圭边界危机与美英博弈。作为欧洲殖民主义留给拉美的“遗产”,长期存在的委圭边界争端在美国的强势介入下,演变为英美外交危机。通过与英国殖民主义的正面交锋,门罗主义得到英国的正式承认。一场声势浩大的美英和平运动与两国政府的妥协和让步促成《委英仲裁条约》的签订与巴黎国际仲裁,争端和平解决。第三章考察委内瑞拉债务危机与美英德博弈。三国利益和地缘政治目标冲突与委内瑞拉自身的政治经济问题相结合,使委内瑞拉与欧洲大国的债务纠纷演变为美英德三国的较量。在美国干涉和美英反德舆论作用下,争端提交海牙仲裁。危机巩固了美国美洲霸主地位,并预示美英德三国未来关系的发展方向。第四章讨论两次危机中或后门罗主义的两次新诠释和新发展。世纪之交新的内外环境要求门罗主义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两次危机中或后,诞生了奥尔尼主义、克利夫兰主义和罗斯福推论。门罗主义得到欧洲强国承认或默认,其内涵不断扩大,不许欧洲干涉变为美国干涉主义,这对美欧、美拉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五章探讨两次危机对美英德三国关系的影响。世纪之交的美英德关系变化体现三国实力变化及其带来的外交政策调整。美英通过两次危机和其它矛盾的解决形成了妥协、合作及和平解决争端的新模式,为20世纪美英友谊打下基础;德国则在债务危机后取代英国成为美国“天生的对手”。两次危机成为美英德关系发展的分水岭。综合上述研究,本文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两次危机和美英德的博弈体现三国在拉美的利益冲突和不同地缘政治目标的对立;危机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确立和强化了美国美洲霸主地位:美国利用危机调整对外政策和构建对外关系,对美英德三国关系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美国对两次危机政策体现了其外交政策体系中干涉主义与和平主义并存并进的特征;同时,两个国际仲裁案也充分暴露了国际仲裁中妥协和弱国无外交的局限性,牺牲了委内瑞拉的利益。
赵娟,崔多英,谢钟,刘农林[8](2018)在《中国白鹤圈养种群现状与保护》文中认为根据2016年中国圈养白鹤谱系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1. 66软件和PMx v1. 2对全国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研究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圈养白鹤共119只,分布在31家单位。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0~7岁年龄层的个体较少,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7. 06%。种群建立者8只(3只已死亡),贡献值和繁殖后代数不均衡;潜在建立者78只,未知性别占47. 4%。目前种群基因多样性为86. 1%,根据过去40年种群增长趋势预测,白鹤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将不断降低,20年后数量将降至70只左右,基因多样性降至79%; 100年后,数量将减少至10只左右,基因多样性降至9. 9%。为增加白鹤圈养种群数量,促进种群健康发展,建议加大白鹤保护力度,改善白鹤饲养环境;对未知性别个体进行性别鉴定;加强机构间合作繁殖,增加潜在建立者繁殖机会;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白鹤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
龚红芳[9](2018)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深圳实验学校“彩虹鱼”班的教育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学校为未来中国培养人格健全、意识独立以及科学精神和民主意识兼备的好公民。教育改革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拒绝急功近利。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和优化教育模式,通过探索实践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切实改变学生“被成长”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被忙着”、“被累着”的校园生态;进一步拓展“师生与班级共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凸显“班级文化建设”在提升师生幸福人生层面的优势,进一步针对健全人格教育在思维上有更新的思考力、在实施上有更多的创造性、在评价上有更实的观测点,使整体优化育人模式落到实处。本文以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深圳实验学校“彩虹鱼”班为例,以教育叙事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从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行为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并在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提升策略:第一,打造“三型”教师团队,提升全面育人的能力;第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明确年段育人目标;第三,加强家校共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第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使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更加扎实深入,走向内涵,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创造者、让学生成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人。
种法胜[10](2018)在《“神圣”与世俗:九世纪中期西法兰克王权的建构》文中提出具体来说,就是以塑形于9世纪中期即840-870年间,西法兰克王国的王权理念以及拱卫王权所付诸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由加洛林帝国分裂后形成的西法兰克王国,绍承王朝早期形成中的王权理念,这表现在西法兰克王权无论从理论建构和实践上基督教化程度的加深,法兰克高级教士握有王权理论的阐说权,并通过为国王举行加冕礼,将法兰克王权框限在基督教王权范围内,奠定了西欧中世纪早、中期王权的基本表现形态,并成为迥异于古典时代统治者的行为与认知模式。加洛林王朝代墨洛温而兴以后,与罗马教廷建立起紧密的政教联盟,特别是通过8世纪中期到9世纪中期的矮子丕平涂油礼、查理曼加冕称帝以及秃头查理梅斯加冕达到顶峰,教会逐渐成为法兰克王权中的关键要素,并为法兰克王权赋予了合法性、神圣性的法理依据,教会成了法兰克王权实践中所倚靠的最重要辅弼,而这个过程中,教会深刻地参与到法兰克王权的建构,这突出地体现在对法兰克王权理论上的阐释,在王权维护国家稳定、社会正义的实践中,教会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此外,法兰克教会与世俗王权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9世纪中期,这个动荡不居的西法兰克王国,王权与教权以合作为主流关系模式下的妥协、竞争甚至是冲突。本文进一步认为,在9世纪中期,从加洛林帝国分裂而来的西法兰克王国,全方位地继承了帝国在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上的成就,成为后世西欧诸多具有典型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制度文明之滥觞。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和价值,文本的篇章结构设计为:前两章关注的是西法兰克王权“神圣”性的两个侧面,即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基督教导向的王权理论建构。第一章,主要考察加洛林作家有关王权理论的小册子:“王者镜鉴书”写作的主要文化以及时代背景,特别是神圣王权理论的建构与时代需要之间的关系,及其旨在关注主题的细微差别,以此得知西法兰克王权与古典时代、拉丁教父以及爱尔兰作家之间的文化渊源,从而探查到法兰克王权的理论背景的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从各时期学者关照主题异同的探究上,看出这个时代教会作家所试图规制的“神圣”王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二章关注的被认为是中世纪王权“神职化”之发端、“君权神授”理念发展过程中有重大意义的869年梅斯加冕。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关注的是西法兰克王权中与“神圣性”并存的“世俗性”之表现,主要是西法兰克统治者通过立法与军事手段,维护基督教王国的稳定与和平,同时这也契合了教会学者期待法兰克王权应实现的统治目标,君主通过这两种主要统治手段,构建王者自身对王权、统治的理解和认知。第三章以秃头查理统治时期颁布的众多敕令中最具代表性的《皮特雷敕令》为例,探究王权与立法之关系,以及作为西法兰克王权得以运行的大会议制度与敕令的关系;第四章以秃头查理修筑拉克桥(Pont de l`Arche)堡垒为例,探究9世纪中期西法兰克王权为维护王国安全所作出的军事努力,以及围绕修筑堡垒进行的相关改革。此二者,既是实现教会学者构建理想中的王权所经由的方法和手段,又是西法兰克王权世俗性之彰显。第五章主要探究的是9世纪中期西法兰克王权建构过程中,教会理想主义下的法兰克王权在具体实践下,与教会既有耦合,亦有竞争甚至是冲突,从而得出基督教导向的王权理念,虽然逐渐深入到西法兰克王权的肌理,但是在实践中,世俗王权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挣脱与违逆。具体以9世纪中叶发生的国王与主教、大主教矛盾斗争的代表性事件,即秃头查理国王在871年废黜拉昂主教辛克马尔的重大历史变故,真实、全方位地呈现在众多权力主体下,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实然状态。最后概述全文。纵观九世纪中期的西法兰克王权,它继承了加洛林王朝早期“神圣”与世俗并行不悖的王权理想与发展脉络,西法兰克王权思想、国王称立体现了九世纪诡谲多变的时代格局与特点,奠定了后世法国乃至整个西欧王权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格局。探究9世纪中期西法兰克王权的理想和实践,有助于厘清西方思想史、政治史的早期发展脉络,为我们了解西方早期政治变迁夯实基础。
二、米兰越冬失败的主要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兰越冬失败的主要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业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业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红地球葡萄的正交实验设计 |
2.1 实验地点及材料 |
2.2 实验方法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葡萄叶片样本集制备 |
3.1 样本的采集 |
3.2 数据集的扩充 |
3.3 图像颜色信息样本获取 |
3.3.1 颜色系统选取 |
3.3.2 叶片图像RGB值提取 |
3.4 制作数据集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正交实验结果与相关性分析 |
4.1 实验结果 |
4.1.1 田间试验和特征值提取结果 |
4.1.2 相关性分析 |
4.1.3 不同处理小区植株叶片钾含量变化分析 |
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2.1 正交实验结果 |
4.2.2 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4.2.3 最优处理组拟合方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改进及预测实验 |
5.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架构 |
5.2 CNN-M1 网络预测模型 |
5.2.1 批量归一化BN层 |
5.2.2 CNN-M1 预测模型搭建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网络训练模型与拟合方程的结果对比分析 |
5.3.2 CNN-M1 模型准确率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3)大叶米兰的栽培方法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
2 繁殖方式 |
2.1 扦插繁殖 |
2.2 压条繁殖 |
3 栽培方法 |
3.1 土壤选择 |
3.2 温度管理 |
3.3 水分管理 |
3.4 肥料管理 |
4 病虫害防治 |
5 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4)西北地区唐代农牧业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说明 |
(一) 时间范围 |
(二) 关于唐代分期的划定 |
(三) 研究地域的划定 |
(四) 本文所用文献史料说明 |
三、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 人口研究 |
(二) 屯垦及农业开发研究 |
(三) 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研究 |
(四) 畜牧业研究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气候背景与农业基础 |
第一节 气候冷暖干湿状况复原 |
一、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及其参考意义 |
二、文献记录中的冷暖干湿状况 |
(一) 强对流天气所见冷暖气团的分布时段 |
(二) 干湿状况与冷暖气团互动 |
第二节 前代农业基础的传承 |
一、秦汉时期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进程 |
(一) 陇右及其以西地区的农业 |
(二) 关内道北部地区的农业 |
二、魏晋至隋代农牧形势变化及其特点 |
三、秦汉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摆动的几点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域人口规模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版籍所载的户口考订 |
一、贞观年间户口数据 |
二、唐代中后期户口数据 |
第二节 土地承载力视角下的常驻人口推测 |
一、长期驻军数量 |
(一) 唐代西北地区军事形势变化概述 |
(二) 史籍所载节度、军镇及其兵马数量 |
(三) 驻军兵马数差异的军事形势解读 |
二、其他人口数量 |
(一) 隐匿户、客户、僧尼的数量 |
(二) 游牧族群的人口数量估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地垦殖的规模 |
第一节 农耕业的制度保障及屯垦必要性的阶段变化 |
一、制度保障——均田制是否施行的争议、军事屯垦制度的奉行 |
二、屯垦必要性的转变——以军屯为例 |
(一) 武德至贞观初屯垦的必要性 |
(二) 贞观至天宝年间屯垦必要性的变化 |
(三) 安史之乱后西北屯垦必要性的转变 |
第二节 军事屯垦的规模及成效 |
一、屯田数量的直接换算 |
二、基于军队数量的屯田成效的间接验证 |
第三节 民间垦殖规模估算 |
一、垦殖面积的重建模式及方法流程 |
二、垦殖面积重建的指标选择 |
三、西北地区天宝年间民间垦殖面积的估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地垦殖的区域差异及时空特征 |
第一节 渭水流域垦殖区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第二节 关内道黄河沿线垦殖区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二、屯垦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三节 河湟垦殖区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第四节 河西走廊垦殖区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第五节 西域垦殖区 |
一、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二、屯垦的阶段特征 |
第六节 土地垦殖的时空特征 |
一、军事屯垦的整体特征 |
(一) 关中——陇右地区是“发源地”和“战略保障地” |
(二) 凉州、灵州——三受降城是军事屯垦的重心所在 |
(三) 中唐以前鄯州、龟兹是屯垦的前锋地带 |
(四) 两次军事屯垦高峰期及其分布区域 |
二、民间垦殖的时空特征——以关内道地区为中心 |
(一) 贞观年间的民间垦殖及其分布 |
(二) 开元年间的民间垦殖及其分布 |
(三) 天宝年间的民间垦殖及其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牧生产结构与农牧关系发展过程 |
第一节 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
一、粟类作物及其分布 |
(一) 粟类作物的地位 |
(二) 粟类作物的生长时限及其生产条件需求 |
(三) 粟类作物的分布 |
二、麦类作物及其分布 |
(一) 麦类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习性 |
(二) 麦类作物的地位变化及其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三、“杂种”类作物及其分布 |
(一) 稻类作物的时空分布 |
(二) 豆类作物在本区域内的农业地位 |
第二节 畜牧业的分类与规模 |
一、畜牧业在唐代西北地区的地位 |
二、唐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分类 |
(一) 传统游牧地区的游牧型畜牧业和放养型畜牧业 |
(二) 官营畜牧业和民间私牧 |
三、主要牲畜品种及其生产规模 |
(一) 主要的牲畜品种 |
(二) 主要牲畜之间的比例及其规模 |
第三节 农牧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
一、放养畜牧业与特定粮食作物 |
二、“刍藁”所见的税草问题 |
三、税草、作物结构与放养畜牧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牧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交汇 |
第一节 农牧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及其可能性影响 |
一、自然环境对农牧格局的限制 |
(一) 沙漠山地是农牧存在与发展的天然限制因素 |
(二) 水资源与地形地貌综合作用下的农牧格局 |
二、温湿组合与作物组合的可能性关联 |
第二节 农牧过渡地带上的“缓冲族群”及其农业角色 |
一、“缓冲族群”的界定 |
二、唐代以前西北地区“缓冲族群”的存在及其变化 |
三、唐代西北地区的“缓冲族群”与区域农牧业发展 |
(一) 唐代前期的“缓冲族群”及其农牧转化过程 |
(二) 唐代中后期的“缓冲族群”与区域农牧业 |
第三节 政策与地区农牧发展 |
一、人口政策及内附游牧族群的安置 |
(一) 中唐以前的“招徕人口”与括户政策 |
(二) 内附游牧族群的安置及其争议 |
二、唐廷对河西陇右“失陷之地”的态度及后续经略 |
(一) 失陷之际唐廷的态度 |
(二) 晚唐社会对已经“失陷之地”的态度 |
(三) 河西陇右的收复及唐廷的处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Def的克隆及其特征和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九香虫 |
1.1 生物学特征 |
1.2 营养价值 |
1.3 药用价值 |
2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2.1 常见的酵母表达菌株 |
2.2 毕赤酵母表达载体 |
3 昆虫抗菌肽 |
3.1 昆虫抗菌肽的分类 |
3.2 昆虫抗菌肽的功能 |
4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目的 |
4.3 研究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九香虫防卫素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昆虫 |
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cDNA的合成 |
2.3 扩增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4 防卫素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 |
3 结果 |
3.1 九香虫总RNA的提取 |
3.2 CcDef基因的结构 |
3.3 CcDef的特征分析 |
3.4 CcDef的疏/亲水性预测 |
3.5 CcDef的理化性质 |
3.6 亚细胞定位及功能预测 |
3.7 同源性比较和聚类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九香虫防卫素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昆虫 |
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1.3 主要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准备 |
2.2 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2.3 表达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4 表达引物特异性检测 |
2.5 RT-qPCR实验 |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RT-qPCR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
3.2 CcDef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 |
3.3 CcDef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谱 |
3.4 细菌诱导后CcDef基因在九香虫体内的表达谱 |
4 讨论 |
第四章 CcDef基因的真核表达及抗菌活性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和引物 |
1.2 主要酶、试剂及试剂盒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Cc Def的构建 |
2.2 重组酵母菌pPICZαA-Cc Def的制备 |
2.3 重组酵母的筛选 |
2.4 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 |
2.5 电泳检测 |
2.6 抑菌活性的检测 |
3 结果 |
3.1 核苷酸序列的优化 |
3.2 目的基因的合成和载体骨架的回收 |
3.3 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p PICZαA的连接 |
3.4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3.5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和去磷酸化 |
3.6 PCR鉴定酵母重组子 |
3.7 His~+Mut~+表型重组酵母的筛选 |
3.8 Tricine-SDS-PAGE电泳 |
3.9 抗菌活性的检测 |
4 讨论 |
4.1 重组酵母p PICZαA-Cc Def的构建 |
4.2 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和防卫素CcDef的抗菌活性检测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20 种氨基酸密码 |
附录三 毕赤酵母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 |
附图 |
(6)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加拿大对其北极地区的主权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主权的获得 |
一、19 世纪末加拿大所属北极地区主权来源与早期主权维护 |
(一)、北极主权的来源 |
(二)、早期的北极主权维护 |
二、20 世纪上半叶的“官方宣言”与“有效占领” |
(一)、北极主权面临的挑战与加拿大接受“有效占领”理念 |
(二)、1900 至1910年的北极远征与“官方主权领有宣言” |
(三)、北极岛屿认知的完善与进一步接纳“有效占领”理念 |
(四)、20 世纪20年代“有效占领”的实现 |
(五)、“有效占领”的保持 |
三、小结 |
第二章 20世纪50至70 年代主权的巩固与维护 |
一、20 世纪50年代北极地区主权的巩固 |
(一)、因纽特人“再安置” |
(二)、美加合作增强北极防御 |
二、20 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北极主权维护的推进 |
(一)、“曼哈顿”号事件与加拿大北极主权维护范围的延伸 |
(二)、北极环境变化与北极主权维护的新契机 |
(三)、法律与外交层面的北极主权维护 |
三、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80至90年代资源开发、原住民自治与主权维护 |
一、北极资源勘探开发与对北极地区的控制 |
二、原住民自治政府建立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文献 |
英文专着 |
英文论文 |
英文档案资料 |
中文文献 |
中文专着 |
中文论文 |
网络资源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委内瑞拉危机与大国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19世纪末的委内瑞拉和美英德在委扩张 |
第一节 艰难前行中的委内瑞拉 |
一、早期委内瑞拉概述 |
二、政治试验与“考迪罗时代” |
三、新殖民主义以及与外国的冲突 |
第二节 美、英、德在委内瑞拉的利益与竞争 |
一、早期的美委关系 |
二、德国在委内瑞拉的扩张 |
三、英国在委商业利益与矛盾 |
小结 |
第二章 委圭边界危机与美英的博弈 |
第一节 边界问题的由来 |
一、模糊的历史继承 |
二、变化的边界线 |
三、失败的委英谈判 |
四、争议区域的价值 |
第二节 委内瑞拉的外交策略与美国的前期外交 |
一、委内瑞拉的外交策略 |
二、美国早期的外交努力 |
三、升级的美国关注 |
第三节 美英危机的爆发与各方的反应 |
一、奥尔尼照会与萨里斯伯里答复 |
二、美国总统年度国情咨文和特别咨文 |
三、美国舆论对争端的反应 |
四、英国民众的反应和其他国家的态度 |
第四节 委圭边界争端的和平解决 |
一、美英和平运动 |
二、官方与非官方谈判 |
三、委内瑞拉委员会与巴黎仲裁法庭仲裁 |
小结 |
第三章 委内瑞拉债务危机与美、英、德的博弈 |
第一节 委内瑞拉债务问题的由来与加剧 |
一、债务纠纷的根源 |
二、委德债务纠纷 |
三、委英债务纠纷 |
第二节 英、德、意联合对委索债 |
一、英德联合行动的原因 |
二、英德合作与分歧 |
三、英德意联合行动 |
第三节 美国的立场与政策 |
一、美国对索债的支持 |
二、美国走向干涉 |
三、美、英、德舆论的反应 |
第四节 华盛顿谈判与海牙仲裁 |
一、华盛顿谈判与分歧 |
二、英德与美国的较量 |
三、议定书与海牙仲裁 |
小结 |
第四章 两次委内瑞拉危机与门罗主义的扩展 |
第一节 委圭边界危机与门罗主义的延伸 |
一、门罗主义的提出和早期的应用与发展 |
二、美国在委圭边界危机中援引门罗主义的原因 |
三、门罗主义在委圭边界争端中的延伸 |
四、奥尔尼主义与克利夫兰主义的影响 |
第二节 委内瑞拉债务危机与罗斯福推论 |
一、罗斯福推论出台的原因 |
二、1904年罗斯福推论的提出 |
三、罗斯福推论的实质与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两次委内瑞拉危机对美、英、德关系的影响 |
第一节 英美友谊的开端 |
一、英美的矛盾和友谊的基础 |
二、英美的妥协、合作以及解决争端的新模式 |
三、奠定新世纪友好关系的基础 |
第二节 两次危机对美德关系的影响 |
一、美国的新对手——德国 |
二、美德在美洲争夺和战略冲突 |
第三节 美、英、德三国外交关系的走向 |
一、英德结盟的失败 |
二、美、英、德三国关系的走向 |
小结 |
结论 |
一、美国对两次委内瑞拉危机政策的特点 |
二、大国在两次危机中博弈的实质 |
三、仲裁解决两次危机的积极影响 |
四、两次仲裁的局限性:弱国无外交与大国妥协 |
五、干涉主义与和平主义在美国外交中的矛盾统一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中国白鹤圈养种群现状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统计学分析 |
2.1.1 圈养种群数量 |
2.1.2 出生、死亡情况 |
2.1.3 年龄结构及性比 |
2.2 遗传学分析 |
2.2.1 建立者 |
2.2.2 种群基因多样性 |
3 讨论 |
(9)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深圳实验学校“彩虹鱼”班的教育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政策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三、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教育叙事研究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班级 |
二、文化 |
三、班级文化 |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 |
一、自我超越 |
二、改善心智模式 |
三、建立共同愿景 |
四、团队学习 |
五、系统思考 |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深圳实验学校“彩虹鱼”班班级文化建设 |
第一节 精神文化建设 |
一、班主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
二、师生共同打造班级精神密码 |
第二节 制度文化建设 |
一、班级制度建设 |
二、班级组织和岗位建设 |
三、评价激励 |
第三节 物质文化建设 |
一、打造美丽教室 |
二、设计文化园地 |
三、展示特色标识 |
第四节 行为文化建设 |
一、开发班本活动课程 |
二、开展体验式主题班会活动 |
三、组建班级自主小社团 |
第四章 “彩虹鱼”班班级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与反思 |
第一节 取得的经验 |
一、提高学生班级生活质量 |
二、延伸家校教育平台 |
三、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 |
第二节 对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 |
一、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之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打造“三型”教师团队,提升全面育人的能力 |
一、组建班级文化建设共同体 |
二、打造“三型”教师团队 |
三、试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
第二节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明确年段育人目标 |
一、研究学生成长需要 |
二、明确年段育人目标 |
三、促进年级交流展示 |
第三节 加强家校共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
一、开发家长教育资源 |
二、指导家庭文化建设 |
三、搭建家校共营平台 |
第四节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
二、搭建大数据平台,促进多维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的班级我做主”问卷调查(学生) |
附录2:学生心理需求评定问卷 |
附录3 :彩虹鱼自主社团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班主任访谈实录 |
附录6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系列:我与父母交交心 |
致谢 |
(10)“神圣”与世俗:九世纪中期西法兰克王权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西法兰克王权的理论基础——以“王者镜鉴”为中心 |
第一节 帝国分裂后的西法兰克时局 |
第二节 “王者镜鉴”与西法兰克王权 |
小结 |
第二章 西法兰克王权仪式的“神圣化”——秃头查理的梅斯加冕 |
第一节 加洛林早期的“神授”王权 |
第二节 秃头查理的梅斯加冕 |
小结 |
第三章 西法兰克王权的立法支持——以《皮特雷敕令》为例 |
第一节 加洛林敕令的学术论争 |
第二节 《皮特雷敕令》颁布的历史背景 |
第三节 文本结构及内容维度的解析 |
第四节 《皮特雷敕令》的形成机制 |
第五节 敕令在王国中的传播 |
小结 |
第四章 西法兰克王权的军事维系——以拉克桥为中心的堡垒营建 |
第一节 桥梁堡垒营建的理论与现实成因 |
第二节 秃头查理统治早期御敌之策 |
第三节 拉克桥梁堡垒修建 |
小结 |
第五章 西法兰克王权与教权的博弈——以拉昂主教被废事件为例 |
第一节 拉昂主教辛克马尔事件中的经济与领主权之争 |
第二节 大主教与教皇的卷入 |
第三节 辛克马尔事件的影响与加洛林世界政治多元冲突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米兰越冬失败的主要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杨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
- [3]大叶米兰的栽培方法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王川. 种子科技, 2021(05)
- [4]西北地区唐代农牧业地理研究[D]. 张开.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Def的克隆及其特征和表达分析[D]. 喻廷君. 贵州大学, 2019(05)
- [6]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加拿大对其北极地区的主权维护[D]. 张茹炳.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委内瑞拉危机与大国博弈[D]. 杨盛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8]中国白鹤圈养种群现状与保护[J]. 赵娟,崔多英,谢钟,刘农林. 野生动物学报, 2018(04)
- [9]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深圳实验学校“彩虹鱼”班的教育叙事[D]. 龚红芳. 深圳大学, 2018(01)
- [10]“神圣”与世俗:九世纪中期西法兰克王权的建构[D]. 种法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