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

一、高校体育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乐[1](2021)在《“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运动教育模式是由西登托普教授于20世纪提出的,该模式强调培养有运动能力、有运动素养和运动激情的运动者。两者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关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实践研究却不够深入,多数研究只是套用该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在超长教学时间下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本文针对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不足,借助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运动动机,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运动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本研究对优化高校网球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网球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并丰富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网球普修班的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照班(22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班(22人)采用微信平台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实验前对微信线上教学和运动教育模式相关文献的研读,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专家建议对实验测试指标、教学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设计,经过16周,32次课(64课时)的教学实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创建的团队氛围和比赛的平台更能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学习网球的动机更强烈,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动机的内化,使学生网球学习动机更加的稳定。2)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网球兴趣的效果更加显着,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并且学生在网球学习中的自主性更强,对网球运动关注度更强。在学生消极兴趣维度的提升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但是该教学模式以其新颖的教学方式没有导致学生对网球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3)传统教学模式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专项身素质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在提高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成绩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明显,在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10米折返跑上没有显着的差异。4)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通过网球相关游戏的穿插以及真实比赛情景的创建,有助于学生网球技能的提升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正手击球的稳定性和深度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并且实验班学生正、反手击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要略优于对照班;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反手击球的稳定性,但在反手击球深度方面的提升弱于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虽然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发球技术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但实验班学生更追求发球的角度,有更强的战术意识。两个班级在发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上差异很小。

袁辉伟[2](2020)在《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体育课堂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的不断强化,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现象的发生愈加频繁,严重影响了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而消解中学课堂冲突是维护师生关系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提升体育课堂质量的保证,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数是围绕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以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冲突缺少关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内容与现状,并在深入分析致因的前提下,建设性地提出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消解策略,旨在为教育部门决策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缘起。主要从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从对学校体育课堂冲突体系的补充和指导、认清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本质等视角来追寻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介绍和呈现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包括研究对象与方法、样本抽样、资料收集与分析、概念框架的构建等。第二部分是对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现状调查。主要从体育课堂冲突的频率、师生认识及态度、师生关系满意度、体育课堂冲突的具体表现、对师生双方的影响、课堂冲突的处理、课堂冲突的预防以及体育课堂冲突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对不同学校、年级、性别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情绪情感、一般性行为以及对抗性行为等冲突类型的差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当前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现象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但是属于不严重的范畴;重点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在体育课堂冲突相关维度上的得分要低于普通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发生体育课堂冲突的概率要显着高于其他年级;男生发生体育课堂冲突的概率要显着高于女生等。第三部分是对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致因进行分析。主要从社会、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家庭五个维度对影响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导致体育课堂冲突的因素包含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偏见、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形成基础错位、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权威弱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师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欠缺、师生关系融合方法单调、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有限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方面。第四部分是在以上全面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现状的消解策略。基于社会层面的消解策略主要有提升社会大众对学校体育的认同感、逐渐消除社会文化传统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促进媒体对体育教师职业良好形象的展现和塑造;基于学校角度的消解策略主要有创建生态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和体育课堂环境、创新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方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体育课程设置、完善学校体育评价制度和实现人性化管理;基于教师角度的消解策略主要有转换体育教师角色重塑体育教师权威、体育教师应建立对话式课堂师生关系、体育教师自主提高专业与能力素质,体育教师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基于学生角度的消解策略主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心理及需求、以角色转变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回归、强化学生对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优化。基于家庭层面的消解策略主要有加强家庭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重视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引导,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和交流等。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研究者站在研究的全局视角,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分别从概念界定、现状调查、因素分析、消解策略四个方面下定结论。从中学体育课堂冲突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教师主体、体育课堂冲突消解的全局视角三个方面提出重点建议。

荣俊杰[3](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崔璨[4](2020)在《仪征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已经实行2年多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对新课标下仪征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达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论如下:(1)仪征市高中对新课标提出的必修选学部分实施力度不够,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知略有欠缺,管理层对体育课程的重视不能落到实处。对新课标要求实施不到位会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2)总目标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达成状况良好。“掌握运动方法与提高实践能力”达成状况略有不足。“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达成状况良好;“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意识”达成状况良好。(3)分目标中的“运动能力目标”达成情况较差,其中体能的发展情况较差学生对体能的发展不重视。技能的发展、技能的运用情况都不佳,对技能的获取不积极,对技能的运用不了解,教师教授体能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不系统,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较差。(4)分目标中的“健康行为目标”达成情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一项,学生有运动的习惯,但是对科学运动的掌握略有欠缺。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提高适应能力达成良好。(5)分目标中的“体育品德目标”中“体育道德”和“体育品德”两项达成良好,“体育精神”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所欠缺,其他方面达成良好。针对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增加体能练习的强度,注意练习方法的多样性,重视体能的评价,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2)均衡各项技能的发展,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技能发展水平。(3)多展开教学竞赛,设立奖罚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4)加强对管理者和教师的有关培训,促进新课标在课堂上有效进行。(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选选项数目,增加每个选项人数,促进选项教学的落实。

瞿迪[5](2020)在《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理性分析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困惑和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体教融合”是以教育系统为培养主体,以通过竞技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并为国家培育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为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教育举措。2.“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加快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应创新共享共荣的管理建制与运作模式,既帮助高校提高竞技水平,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普通生运动的引领作用得到改善,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优秀学生运动员,提倡体育与教育携手并进,解决观念上的障碍,促使意识形态向“学训兼修”的价值观转化、融合。3.体教结合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手段和体育训练方法的优化升级以促进年轻运动员两方面发展的量变,而体教融合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克服体育和教育在运动员有限时间和精力内无法良好共生的弊端,创造出更高一级的全新的培养形式。4.融合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与体育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在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各项目高校体育联赛,积累了相应的管理和培育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招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并在世界大运会、青奥会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5.融合发展障碍。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中,高校目标定位较低,追求短期见效取得省得效益,未能立足全国、展望奥运,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培养方案、管理体制无法跟上外部环境的改变速度的步伐;文化课评价依靠于运动员成绩,损害了其受教育权,不利于长远发展;训练方法依托于经验,未能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超量训练普遍存在,教练团队配置不齐全,师生待遇普遍较低;未能对训练和文化课进行统筹安排,规划随意且总量超出学生精力范围;建设资金来源被动,数目难以维系高质量的团队运作。建议:1.高校利用高等教育的平台优势,拓宽经费的渠道打破以往竞技体育建设资金来源被动的状态。探索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营体系,打造自有品牌,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的正常运转,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2.大学以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为中心,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促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教练团队和体育教师的能力,促进体教工作形成合力,有效形成学生运动员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格局;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训练团队参与高水平运动队工作,帮助高校运动队改善运作模式,提升训练专业化程度3.加强流程管理,统筹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学生训练、学习、生活,注意学生运动员的综合发展。改革运动队评价体系,建立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进行专长发展;培养目标立足全国、展望奥运,最终为国家输送素质优秀、技能突出的学生运动员。4.通过建设一体化培养系统,推进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观念,提升工作内涵,实现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相互促进,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共享,以及后备人才成长的总体目标。5.国家予以高校政策配套,全面提高系统运行动力。高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给予学生运动员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支持。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及奥运会形势勇于开拓弱势项目。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相互协调配合,早日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该论文有图2幅,表13个,参考文献80篇。

莫依婷[6](2020)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及提升策略》文中认为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体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关注程度的整体上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受到传统学术与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等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教学学术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逐渐成为了社会和学校不容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问法等五种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与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改进的现实诉求和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三方面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汇总,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对本论文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以作为本论文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与方法进行阐述。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五种方法,在已有的研究背景下,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各指标的设计与效度检验为基础,制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20所高校的200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第三部分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实考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访问分别从教学反思和交流合作等四个维度,调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实境况,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为后续的理论阐释和建构提供有力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整体有待提高,表现为教学反思、交流合作、教学观念与评价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体育教师教学压力大、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水平偏低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不同性别、职称、岗前培训等在教学反思、交流合作、教学观念和评价能力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第四部分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发展困境,在整体把握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现实境况的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反思、交流合作、教学观念和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层面来解读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较弱的问题根源,体现在教学学术态度的消极;教学改革研究投入力度不够;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考核评价制度的重科研与轻教学;教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失衡;教学反思与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第五部分是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的阐述。主要从社会、制度、学校以及体育教师自身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成因进行分析。社会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教学观和学术观的分歧、传统学术观念的错误导向和体育教学学术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制度层面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知识的自主构建及培训制度匮乏、体育教学学术评价难以实现操作化和激励制度中缺失体育教学学术要求;学校层面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重科研轻教学”、体育教研室教研职能定位模糊、体育教学学术平台相对狭窄和体育教学学术活动支持的针对性不强;体育教师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对教学学术缺乏科学的认识、体育学科教育教学专业性相对缺失、教学学术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和体育教师教学反思与交流互助有限。第六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应然诉求,造成当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较弱是制度、学校、社会与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之前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提出适合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具体对策,从认识深化策略、知识拓展策略、组织支持策略和制度保障策略四个部分进行阐述。认识深化策略主要是重塑体育教师学术观和教学观、为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学术指引、应当营造崇尚体育教学学术的氛围、体育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知识拓展策略主要是组建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拓宽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内容、丰富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形式、关注体育教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组织支持策略主要是强化体育教研室的学术职能、培育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搭建体育教学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开展基于教学学术能力的体育教研活动、推动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制度保障策略主要是建立全面多元的体育教师学术评价制度、构建合理的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评价制度、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制度、建立体育教师教学学术的激励机制。第七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建议需从制度、学校、社会与体育教师四方面共同努力,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关注体育教学学术前沿问题;推动体育教师跨学科教学学术合作和交流等,进而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

李岷奇[7](2020)在《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体育锻炼来保持健康的生活,国务院也出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有计划地将我国人均体育活动面积由0.3平方米/人提升到2.5平方米/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要求各区政府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支持高校体育场馆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办法,鼓励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向第三方企业购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服务,扶持中小型体育公司发展等办法。上海市作为直辖市,高等院校众多且聚集,各区政府政策也往往要根据自身属地情况来与高校磋商体育场馆的开放办法,从而导致了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呈现出不同类型,各个阶段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近年来,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和运营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通过数字化、多元化、精细化运营管理方法对社会开放,其探索已经初现成效。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以上海市多所采取购买服务或者委托管理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为研究对象,从《从业主角度看我国酒店委托管理模式——基于h集团酒店业务的案例研究》2中引入委托代理模式的分析方法,从三个角度对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分层为1、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选择2、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合同的设计3、日常运营的监管。本文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大类有三种管理模式:学校主管部门管理、承包租赁制管理和委托管理模式,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体逐步向委托管理模式转型。2、委托管理合同的要素更加符合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需求,管理合同的设计是保障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专业化、精细化以及监管清晰化的运营管理是上海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根据以上结论得出建议如下:1、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明确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中的主导地位。2、上海市体育场馆协会建立高校体育场馆地方合同标准,起到模范作用。3、政府及高校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丁雪[8](2020)在《排球游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修技术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公共排球选修课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排球运动是常见的校园体育活动项目,因其隔网对抗的特性可避免相互碰撞的危险,动作相对简单灵活,可发展协调性与团队协作精神适合学生学习。但排球运动本身对参与者的运动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这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排球运动本起源于游戏,所以将体育游戏运用于排球技术教学中,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排球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把各项技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完成教学任务;既可以激发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参与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与冷静、专注的思考能力,同时提高参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团队凝聚力,并且增进参与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和排球运动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掌握排球技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排球课的特点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排球游戏教学的可行性与推广性。分析研究排球游戏与排球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教学中的运用与成效,提出相关的建议,构建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的排球各项技术游戏教学模式。实验时间为2019年3月份至2019年6月份,每周2学时,连续16周,实验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2018级4个排球教学班,实验分组分为根据男女比例相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人,对照组40人。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对学生实验前的身体素质、排球技术水平、《锻炼情绪诱导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没有差别,确保了实验的公平公正性,实验场地环境相同,对照组釆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实验组则釆用排球游戏和传统教学组合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学期教学实验后,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结论:(1)排球游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敏捷素质。在敏捷素质测试“半‘米’字折返跑”中,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提升,相对于实验前成绩提高1秒,相对于对照组成绩提高0.96秒。(2)排球游戏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排球技术水平。在垫球技术和传球技术的测试中,实验组较对照组垫球成绩提高了2.68分,传球成绩提高了2.38分,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学生的两项能力提高优于对照组学生更多。(3)排球游戏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优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力状态、身心平静、生理疲惫、积极投入”四个量表的分数上实验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60、1.40、-1.35、2.70”。证明了排球游戏教学的可行性,在培养学生团结协勇于拼搏的精神与竞争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更加符合当今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建议:(1)加强教学方法的宣传与交流。排球游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有提升,这种全新的模式被众多教育工作者认可就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宣传和交流。(2)增强教师执教能力。如果要很好的实施排球游戏教学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执教水平及游戏创编和设计能力,具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思路,以及对课堂的把控。所以要重视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3)教师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注重对教科书的学习,应以教科书为理论依据,在实践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增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加强师生交流。

郭家骏[9](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王倩倩[10](2019)在《山西省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以“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优化研究”为题,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时代,对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的田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旨在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求,结合体育学不同专业的特点,优化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明确田径课程的定位,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改变体育学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相同化”的弊端,通过田径教学实现各个专业不同的能力培养。意义:根据教育部对田径教学内容的规定要求,结合山西省的地方特色,依据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各专业完成田径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专业的目标要求,将田径教学从要求学生掌握田径运动技术的同时,要把山西省高校田径教学和专业结构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根据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专业特色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体育学专业的普修田径课程培养目标,田径教学课程体系,田径课程内容等进行对比分析。结论与建议:(1)在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田径培养目标的调查中发现这四个不同专业的田径课程目标设置比较偏向于社会实际,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大的区分,四个专业的田径课程培养目标并没有能和自己的专业定位相结合。(2)在所调查的山西省体育学四个专业田径教学内容多数学校更注重的是田径学习的全面性,学生接触到田径项目比较全面,但在有限的课时内接触的项目增多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专业性降低,多而不精。(3)田径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时比较低,山西省体育学专业大多数田径课程的开展是一周两次,开设两个学期,有少数几个学校一周开设三次田径课,总体来看,开设学时比较低,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比例更是偏低。(4)山西省体育学四个专业培养方案所涉及的田径必修课程中,专业技术课程难度比较偏低,难度比较高的技术课程更是存在不开展的现象。四个专业田径必修课程设置基本上并无差异,只是在本专业的课程上对田径教学内容的侧重稍作调整,甚至学习内容一致只对田径课程的学习时间缩短或延长。(5)山西省体育学就业水平参差不齐,因专业不同而参差不齐,其中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其次是运动训练专业,而现如今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运动训练专业就业趋势明显较以前要有提高,而且随着中小学武术课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率也在逐年提升,较之看来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较低。就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的对口情况考虑就业的话山西省体育学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对山西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院系的体育学专业田径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建议:(1)要做到对山西省高校体育学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认真梳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兼顾设置体育类各专业的田径课程,优选课程,改变以前全面化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专业特色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选择要与各个专业教学体系相结合,根据各个专业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选择与培养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2)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就是对之前的内容进行统筹,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去粗取精,多创新、少标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立足于山西省高校田径各专业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要以田径教学,健身竞赛理论为主,社会体育专业要以田径康复技术和田径体能训练为主,运动训练专业要以教学和训练以及竞技理论方法为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要以体育个人素质培养,贯穿以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在田径课程中,各专业都要做到尽力“合成”和精选课程。(3)要在有限的田径课程学时内,提高田径课程的效率,就要做到课时运动负荷的合理分配,因此我们要将田径课时运动强度保持在140-160次/分钟,运动密度75%,练习密度50%,理论上这个强度区间属于中高强度,实践上这个强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保持田径课强度和密度,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高效学习田径技能,留足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使各专业学生在技能提升的同时,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4)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是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课程内外都相互协助,达到学生乐于学习的效果,这种结果不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心理的愉悦。只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愉悦,都是有效的组织形式;“激趣导学、增趣促学、合作探究、身心放松”等新型教学程序。通过各种新形式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5)根据社会对当今体育人才的需要,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会从事体育科研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康复保健员,专业队教练员,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娱乐旅游工作者等。因此要把各专业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以及重点能力培养相对应。体育教育专业着重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着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训练专业着重培养专业队教练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着重培养武术指导和民族民间体育从事人员。专业分化要明显,才能抓住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二、高校体育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的新要求
        1.1.2 帮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学校体育的关键任务
        1.1.3 促进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需要
        1.1.4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微信
        2.1.2 传统教学模式
        2.1.3 运动教育模式
    2.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3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2.3.1 运动教育模式对个人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影响
        2.3.2 运动教育模式对运动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2.3.3 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包容性研究
        2.3.4 混合运动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2.4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2.4.1 运动教育模式本土化过程的系列研究
        2.4.2 运动教育模式在实践运用中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设计对比
        3.3.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3.3.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对比
        3.3.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对比
    3.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设计
        3.4.1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设计
        3.4.2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与微观结构设计
        3.4.3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宏观赛季设计
        3.4.4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4.5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
        3.4.6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计划表设计
        3.4.7 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评价设计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4.2.4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基础技能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结果与分析
        4.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结果与分析
        4.3.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正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4.3.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反手击球结果与分析
        4.3.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发球结果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促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客观需要
        1.1.2 预防和调适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现实诉求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冲突
        1.3.2 课堂冲突
        1.3.3 体育课堂
        1.3.4 体育课堂冲突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有关课堂冲突的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问题的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有关体育课堂师生冲突的研究综述
        1.4.4 个人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堂冲突的理论解读
        3.1.1 体育课堂冲突的内涵
        3.1.2 体育课堂冲突的主要类型
        3.1.3 体育课堂冲突的表现形式
        3.1.4 体育课堂冲突的双重性功能
    3.2 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现状调查
        3.2.1 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现状总体描述
        3.2.2 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现状的差异性特征
    3.3 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致因因素分析
        3.3.1 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偏见
        3.3.2 体育课堂教学理念形成基础错位
        3.3.3 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权威弱化
        3.3.4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3.3.5 师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欠缺
        3.3.6 师生关系融合方法单调
        3.3.7 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交流有限
        3.3.8 家庭教育缺失
    3.4 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的消解策略
        3.4.1 基于社会层面的消解策略
        3.4.2 基于学校角度的消解策略
        3.4.3 基于体育教师角度的消解策略
        3.4.4 基于学生角度的消解策略
        3.4.5 基于家庭层面的消解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仪征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1.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意义
        1.1.3 仪征市高中普遍存在重文轻体的现象,需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
        2.1.1 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改革的研究
        2.1.2 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研究
        2.1.3 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目标和实验版目标不同之处的研究
    2.2 国外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据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仪征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概况
        4.1.1 仪征市三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4.1.2 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的了解情况
        4.1.3 学校管理层对体育课程的看法
    4.2 总目标的达成现状
        4.2.1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的情况
        4.2.2 掌握运动方法与提高实践能力
        4.2.3 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2.4 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意识
    4.3 分目标达成现状
        4.3.1 运动能力目标达成现状
        4.3.2 健康行为目标达成现状
        4.3.3 体育品德目标达成现状
第五章 对策研究
    5.1 增加体能练习的强度,注意练习方法的多样性,重视体能的评价,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5.2 均衡各项技能的发展,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技能发展水平
    5.3 多展开教学竞赛,设立奖罚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5.4 加强对管理者和教师的有关培训,促进新课标在课堂上有效进行
    5.5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选选项数目,增加每个选项人数,促进选项教学的落实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管理者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内容
    附录5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致谢

(5)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教融合”的阐释
    3.2 “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辩证关系研究
    3.3 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现状
    3.4 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3.5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3.6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改进的现实诉求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学术及教学学术
        1.3.2 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
        1.3.3 教学学术能力
        1.3.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有关教学学术内涵研究综述
        1.4.2 国内外有关教学学术能力的研究综述
        1.4.3 国内有关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问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思路
        2.3.2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理论解读
        3.1.1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内涵
        3.1.2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特征
        3.1.3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构成
        3.1.4 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价值意蕴
    3.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现状调查
        3.2.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总体情况
        3.2.2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人口学特征
    3.3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1)教学学术态度的消极
        (2)教学改革研究投入力度不够
        (3)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
        (4)考核评价制度的重科研与轻教学
        (5)教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失衡
        (6)教学反思与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3.4 影响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因素探析
        3.4.1 社会因素
        3.4.2 制度因素
        3.4.3 学校因素
        3.4.4 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3.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3.5.1 认识深化策略
        3.5.2 知识拓展策略
        3.5.3 组织支持策略
        3.5.4 制度保障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促进下体育场馆的转型
        1.1.2 社会需求下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1.1.3 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的兴起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大型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
    2.2 关于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情况与运营模式的研究
    2.3 关于上海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和委托管理的研究
    2.4 国外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
3 相关概念界定
    3.1 高校体育场馆
    3.2 委托—代理理论
    3.3 委托管理与承包制、租赁制的区别
    3.4 高校体育场馆的委托管理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个案研究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选择
        5.1.1 上海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及管理主体的变化
        5.1.2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三种管理主体与目标的分离程度
        5.1.3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三种管理主体日常运营的比较分析
    5.2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合同的设计
        5.2.1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合同中的人力资源安排
        5.2.2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合同中的效益评定
        5.2.3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中的体育设施维护
        5.2.4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合同中的体育风险管理
    5.3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日常运营的监管
        5.3.1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中经营方案的监察
        5.3.2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和开放对象的监督
        5.3.3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的管理
    5.4 个案分析:上海S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发展历程的分析
        5.4.1 上海S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的选择
        5.4.2 上海S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的合同设计
        5.4.3 上海S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的日常监管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体逐步向委托管理模式转型
        6.1.2 委托管理合同的设计是保障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6.1.3 专业化、精细化以及监管清晰化的运营管理是上海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6.2 建议
        6.2.1 切实转变观念,明确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模式中的主导地位
        6.2.2 上海市体育场馆协会建立高校体育场馆地方合同标准,起到模范作用
        6.2.3 政府及高校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附件 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8)排球游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修技术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公共排球选修课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介绍
        1.1.1 国内游戏的定义
        1.1.2 国内体育游戏的定义
        1.1.3 国内排球游戏的定义
        1.1.4 国外游戏的定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有关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研究
        1.2.2 有关排球教学的研究
        1.2.3 有关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研究
        1.2.4 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1.3.2 游戏教学法分类及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排球课程与排球游戏设计原则
    3.1 排球课程传统教学的方法
    3.2 排球课程游戏教学的方法
        3.2.1 排球游戏教学的概念
        3.2.2 排球游戏教学作用
        3.2.3 制定排球游戏的原则
        3.2.4 制定游戏教学的步骤
    3.3 常用的排球游戏
        3.3.1 针对准备活动的游戏
        3.3.2 针对提高排球兴趣和熟悉球性的游戏
        3.3.3 针对排球技术练习的游戏
        3.3.4 针对基础体能练习的游戏
        3.3.5 针对发展敏捷素质与速度素质的游戏
        3.3.6 针对放松练习的游戏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教学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1.1 教学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运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1.2 教学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锻炼诱导情绪测试结果与分析
    4.2 教学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教学实验前后对照组的运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组的运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教学实验前后对照组锻炼诱导情绪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教学实验前后实验组锻炼诱导情绪测试结果与分析
    4.3 教学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教学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运动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4.3.2 教学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锻炼诱导情绪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排球游戏教学的讨论
        4.4.1 排球游戏的选择与安排
        4.4.2 排球游戏教学实施条件及途径
        4.4.3 影响课程节奏和教学计划其它因素控制
        4.4.4 意外因素进行及时调整的效果
    4.5 排球游戏教学的反思
        4.5.1 游戏教学的正面反馈
        4.5.2 游戏教学的负面反馈
        4.5.3 排球游戏教学实施优势
        4.5.4 排球游戏教学的局限性
    4.6 排球游戏教学的收获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10)山西省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专家访谈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专业田径教学培养目标的分析
        3.1.1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1.2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3.1.3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
        3.1.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3.2 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田径课程内容分析
        3.2.1 田径教学课程内容调查
        3.2.2 四个专业田径专业技术课理论课开设内容分析
    3.3 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结构分析
        3.3.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结构
        3.3.2 社会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结构
        3.3.3 运动训练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结构
        3.3.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田径教学内容结构
    3.4 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田径课程评价内容与方法分析
        3.4.1 田径课程评价标准
        3.4.2 田径课程考核内容
        3.4.3 田径课程技术考核形式
        3.4.4 田径课程教学评价结果
    3.5 山西省体育学不同专业田径课程的改进与优化
        3.5.1 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化
        3.5.2 社会体育专业的优化
        3.5.3 运动训练专业的优化
        3.5.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培养目标
        4.1.2 课程内容
        4.1.3 课程学时
        4.1.4 课程特色
        4.1.5 就业水平
    4.2 建议
        4.2.1 突出各个专业特色
        4.2.2 创新各个专业田径课程
        4.2.3 田径课程学时的合理化分配
        4.2.4 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5 加深专业化增加就业几率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四、高校体育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微信辅助运动教育模式”对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康乐.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中学体育课堂冲突研究[D]. 袁辉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仪征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目标达成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崔璨. 扬州大学, 2020(02)
  • [5]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 瞿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及提升策略[D]. 莫依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运营模式研究[D]. 李岷奇. 苏州大学, 2020(03)
  • [8]排球游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修技术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公共排球选修课教学为例[D]. 丁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10]山西省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优化研究[D]. 王倩倩. 山西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两种观念的冲突与磨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