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绞股蓝皂甙抗谷氨酸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霞[1](2020)在《Zn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机制及干预药物的研究》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是一个棘手的社会和医疗问题。AD有两个典型的病理特征,分别是淀粉样蛋白Aβ在胞外聚集形成的老年斑,以及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在胞内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临床药物开发还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A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然而与Aβ相比,tau蛋白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相关度更高,且由于靶向Aβ药物的接连失败,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tau蛋白。Tau蛋白包括两大主要结构域:N-端的外伸结构域和C-端的微管结合结构域,后者决定了tau的生物学功能及AD病理发生。金属离子如铜、铁、锌、铝等的动态平衡与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Aβ聚集形成老年斑的过程和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的过程,此外金属离子还与氧化应激、突触可塑性、神经毒性、自噬和凋亡等机制有关。然而Zn2+离子与tau蛋白微管结合域第三段重复序列(tau-R3)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导。因此,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应用一系列先进的实验手段从分子、细胞和动物三个层次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Zn2+对tau-R3的聚集和毒性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结果指出2分子tau-R3结合1分子Zn2+,其亲和力(Kd)为14.7 μM;Zn2+可以加速tau-R3的聚集,诱导tau-R3形成毒性更强的寡聚体;Tau-R3和Zn2++R3均可以进入N2A细胞,且Zn2++R3进入细胞的量更多,这可能是其对神经细胞毒性更强的原因之一;Zn2++R3增加了神经细胞p-tau的含量,对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突触素的含量、线粒体的损伤(如膜电位,形成ATP能力,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等均有显着的影响;并能触发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N2A)细胞的自噬起始,同时抑制了自噬的下游通路,引起了 N2A细胞的自噬障碍。基于上述结果我们用小鼠脑定位注射Zn2++R3的方法构建了能体现散发型AD症状的小鼠模型,在注射1.5个月后即出现AD的典型病理特征,多种行为学实验指出该小鼠产生了明显的认知障碍。非常有趣的是通过检测实验鼠血液的生化指标,我们发现Zn2++R3除了对AD的二个风险因子总胆固醇(TC/CHO)和血糖水平有所升高外,对其他指标均无影响,完全符合构建模型鼠的所有要素,因此有望发展成一种能广泛应用的散发型AD小鼠模型。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研究具有干预早期AD效果的中药复方。长期以来AD的治疗药物仅有乙酰胆碱酶抑制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两类,但疗效均不理想。长期以来国外着名药企投以巨资研究新药,但进入二、三期临床后几乎全部失败,靶点单一及动物模型不合适是主要原因。关于中药治疗AD虽己发表很多论文,但尚无一种明确能防治AD的中成药被批准用于临床。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从文献己报道对AD有明确防治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中选取,并按中医组方原理(君、臣、佐和使)组成小复方,希能起到协同作用。同时为了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所选用的组分主要来自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清单中。最终我们所选用的四种中药为:a人参总皂苷,b淫羊藿苷,c姜黄素(为了增加生物利用度添加了胡椒碱)和d漆黄素。我们将这些单方组成两组复方,分别为姜黄素,胡椒碱,淫羊藿苷,和人参总皂苷;及漆黄素,胡椒碱,淫羊藿苷,和人参总皂苷。每种小复方各分为高低两种剂量。小鼠正常饮食喂养至四月龄后,采用相应的含复方的饲料继续喂养四个月至八月龄,再详细进行小鼠行为学和多种AD病理特征及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指出该两组小复方对AD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降低了 AD小鼠脑组织中Aβ寡聚体、p-tau蛋白及神经纤维缠结的含量,增加了突触相关蛋白的含量并降低了神经元的死亡。总体而言,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漆黄素组优于姜黄素组。经生化分析证明该小复方对AD小鼠无肝肾毒性,并可显着降低AD小鼠的血脂水平;有望成为潜在的AD治疗药物。
王方[2](2018)在《绞股蓝皂苷治疗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炎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是一种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缺失和视力障碍的常见视神经病变,其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视神经炎症反应、脱髓鞘和RGCs损伤。视神经炎的病因复杂,可以是原发性视神经炎,也可以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导致。视神经炎可造成1-2周内视力急剧下降,部分患者1-3个月内可自行恢复,然而仍有大约半数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永久性视觉功能障碍。目前,视神经炎的治疗主要运用糖皮质固醇类药物。然而此类药物不能预防视神经轴索损伤,因而无法改善视神经炎病程中对RGC和视觉功能的损害。因此,探索具有视神经节细胞保护功能的药物对视神经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s)是传统中药材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总皂苷,研究显示GPs具有抗炎作用及对神经变性疾病发挥保护作用,提示绞股蓝皂苷亦可能对视神经炎、视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视神经视网膜炎模型及NMDA诱导的RGC-5细胞兴奋性毒性模型的研究,评估GPs对视神经炎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视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对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 绞股蓝皂苷对视神经炎损伤模型大鼠视神经及视网膜的保护作用目的视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视神经损伤病变,视神经任何部位发生的炎症的总称。分为原发性视神经炎症、非特异性炎症和视神经轴突损伤,最终可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缺失和视力障碍。本研究中通过向视神经髓鞘内注射脂多糖(LPS)建立视神经炎损伤模型,观察绞股蓝皂甙(GPs)对视神经组织及视网膜RGCs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Sprague Dawley大鼠视神经微量注射LPS诱导视神经炎,造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炎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视神经炎组(ON)、ON+GPs组。视神经炎组(ON)、ON+GPs组,观察每组HE染色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测ED1/CD68、GFAP的表达情况,视神经损伤情况应用勒克斯坚牢蓝(LFB)染色法评估视神经的髓鞘脱失程度,TUNEL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GPs减轻视神经炎损伤模型大鼠的视神经损伤程度;2.GPs抑制视神经和视网膜中由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加;3.GPs缓解LPS诱导的视网膜RGC损伤。结论目前的研究表明GPs显着减弱LPS诱导神经炎症反应介导的视神经组织及视网膜损伤,抑制巨噬细胞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发挥对脱髓鞘和RGC的保护作用。GPs可以作为视神经损伤治疗药物。第二部分绞股蓝皂苷对视神经炎炎症因子表达及相关抗炎机制探讨目的外伤或炎症引起的视神经的损伤,都会表现为炎症反应的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加剧神经损伤状况。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炎症相关酶COX2和iNOS都参与视神经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NF-κB和STAT是两种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COX2和iNOS的表达及炎症信号NF-κB和STAT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GPs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Sprague Dawley大鼠视神经微量注射LPS诱导视神经炎,造大鼠视神经视网膜炎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视神经炎组(ON)、ON+GPs组。视神经炎组(ON)、ON+GPs组,取新鲜组织每组Real-time PCR法检测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1.GPs抑制LPS诱导的视神经炎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 和 IL-6、COX2 和 iNOS 的表达;2.GPs抑制LPS诱导的视神经炎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中STAT1,STAT3和NF-κB通路的活化。结论GPs显着减弱LPS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炎症相关酶COX2、iNOS的表达,小胶质细胞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脱髓鞘和RGC损失。这些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和STAT信号通路有关。第三部分 绞股蓝皂苷对NMDA诱导的RGC-5细胞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视神经损伤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死亡和视神经纤维的丢失,从而导致视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改变。许多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已被用于治疗由临床中谷氨酸兴奋毒性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检测在体外的条件下,绞股蓝皂苷对NMDA诱导的RGC-5细胞的作用机理。方法NMDA(400 μM)处理RGC-5细胞建立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进而细胞培养、传代、计数、冻存、给药,待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ELISA检测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结果1.GPs抑制NMDA诱导的RGC-5细胞兴奋性毒性;2.GPs抑制NMDA诱导的RGC-5细胞炎症因子表达;3.GPs可能通过基因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发挥对RGC-5细胞的护护作用。结论本研究得到GPs有效抑制NMDA诱导的RGCs细胞神经毒性的作用,并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和INF-γ及促炎性酶COX2和iNOS的表达;提示GPs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拮抗NMDA诱导的RGCs细胞神经毒性。
邓琦[3](2015)在《绞股蓝多糖对MPP+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GP)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1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的褐家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帕金森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MPP+损伤PC12细胞为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将培养的PC12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PP+组、GP+MPP+组。对照组给予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MPP+组给予1mMMPP+处理24h;GP+MPP+组给予50μg/mlGP处理2h,随后给予1m MMPP+处理24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并进行细胞计数和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各组PC12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检测PC12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试剂盒检测细胞色素C水平,荧光定量法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Westernblotting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Bcl-2和PAR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1mMMPP+可导致PC12细胞数目变少,形态变圆,50μg/mlGP可以使PC12细胞数目增多;②1mMMPP+可导致PC12细胞密度下降,增长缓慢,50μg/mlGP可以使PC12细胞密度上升,增长速度加快;③1mMMPP+可导致PC12细胞细胞增殖指数(PI)降低;50μg/mlGP可以使PC12细胞细胞增殖指数(PI)升高;④1mMMPP+可导致PC12细胞存活率下降;50μg/ml GP可以使PC12细胞存活率增加;⑤MPP+导致PC12细胞显着释放LDH,50μg/ml GP降低PC12细胞释放LDH;⑥1mMMPP+导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50μg/mlGP使细胞凋亡率显着下降;⑦1mMMPP+孵育细胞24h显着增加caspase-3(P<0.01)和caspase-9活性(P<0.01)及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P<0.01),GP+MPP+组细胞中caspase-3(P<0.01)和caspase-9(P<0.01)活性较MPP+组显着为低;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P<0.01)较MPP+组显着为低;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m MMPP+孵育细胞24h降低了Bcl-2/Bax比率(P<0.01),而GP+MPP+组Bcl-2/Bax比率较MPP+组高(P<0.01)。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PP+组PC12细胞中PARP蛋白裂解比例增加,而GP+MPP+组PARP蛋白水平裂解比例降低。结论:GP对MPP+致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控Bcl-2和Bax蛋白表达和线粒体途径抗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孙燕[4](2014)在《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及解郁安神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优化酸枣仁皂苷部位提取分离方法;初步探讨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配伍指纹图谱和血清指纹图谱。通过建立不可预见慢性温和应激失眠抑郁小鼠模型,考察酸枣仁中生物碱、皂苷部位和两者配伍后对失眠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和抗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探讨酸枣仁生物碱、皂苷部位和两者配伍发挥解郁安神功效的最佳配比及作用机理。方法:1、优化酸枣仁皂苷部位提取分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建立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初步考察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血清指纹图谱,为今后谱效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2、选用失眠和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失眠动物抑郁模型,评价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的解郁安神作用。分别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皮层区域单胺神经递质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小鼠脑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等抗氧化指标。为阐明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提供依据。结果:1、根据酸枣仁皂苷特性,对前期设计的酸枣仁系统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优化,优化后方法所得总皂苷含量大于50%,且水溶性好,有利于小鼠的灌胃给药。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比为1:1和1:10时,所含皂苷的共有色谱峰峰面积较大。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血清指纹图谱推测生物碱与皂苷部位配伍后可以促进生物碱中的酸李碱的入血。2、由不可预见慢性应激结合小平台水环境法复制成为失眠抑郁小鼠模型,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TST和FST不动时间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鼠自主活动实验中,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活动和站立次数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失眠抑郁小鼠脑海马及皮层中NE、DA、5-HT含量测定结果可知,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含量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增长值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阈下及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实验结果表明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均有催眠功效,且配伍组的催眠功效优于单一部位的催眠功效。结果说明酸枣仁中生物碱与皂苷配伍配伍有一定的解郁安神作用。3、各给药组小鼠脑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NO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酸枣仁皂甘部位提取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建立了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并初步考察了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血清指纹图谱,为进一步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有效组分的确认奠定了基础。经药效学实验证实,生物碱、皂苷部位对小鼠的解郁安神作用具有非线性的量效关系。单胺神经递质含量测量结果表明,生物碱及皂苷部位的抗抑郁作用机制与增加脑内5-HT、NE含量有关。生物碱及皂苷部位可改善失眠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小鼠的抑郁行为,同时能有效降低小鼠脑内NO含量,提高T-AOC、GSH-PX、CAT的活力,提示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碱和皂苷具有确切的协同解郁安神作用,以生物碱中剂量和皂苷中剂量配比为发挥解郁安神效果的最佳剂量。
于昕[5](2012)在《百可利对帕金森病模型震颤症状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百可利(Baicalein),化学名称为5, 6, 7 -三羟基黄酮,是最早从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多年生草本中药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最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百可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肿瘤、抗凝等。百可利对多种疾病包括炎症、肿瘤、纤维化性疾病、心脑血管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最近研究表明百可利可以保护局部缺血的神经元免受损伤,减轻炎症介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百可利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化合物。2007年本实验室经过高通量筛选证明百可利对多巴胺和6-羟基多巴胺(6-OHDA)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选择性神经保护活性,后经多种筛选模型评价,证明其可靠的生物活性,并经动物模型评价,显示出一定的药理作用,初步定为先导化合物,编号为DL0705。然而,百可利溶解性较差,在水中几乎不溶,为此,课题组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晶型研究,发现和证明其存在有多晶型现象。通过稳定性实验与生物学试验证明:晶β型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属优势药物晶型。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百可利能够减轻帕金森病震颤症状及其所导致的神经症候、日常生活运动障碍等,有望成为作用独特的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新药开发前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在确证百可利治疗帕金森病震颤有效的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第一章百可利防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本章首先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几十年的百可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该综述包括七个方面:抗菌抗病毒作用、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抗纤维化作用、心脑血管保护作用以及神经保护及促细胞转化与分化作用。然后在第二节探讨了百可利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关系,从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过程以及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等方面探讨百可利用于防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科学性。第三节是关于百可利与帕金森病的讨论。本章最后对百可利防治帕金森病进行了展望。第二章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震颤症状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本章采用6-OHDA前脑内侧束(MFB)定位注射建立偏侧大鼠帕金森病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行为学,神经递质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来评价百可利在体内的活性和药效。然后通过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囊泡单胺转运体2 (VMAT2),胶质源性纤维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0X42),谷氨酰胺合成酶(GS),GABA转运体(GABA-T),谷氨酸脱羧酶67 (GAD67),谷氨酸脱氢酶(GDH),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 (C0I),腺苷A2A受体(A2AR),D1受体(D1R),D2受体(D2R)和乙酰胆碱受体(AchR)等多种相关指标来探讨百可利可能的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进一步肯定了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工作成果,并得出以下结论:1.百可利可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减轻帕金森病(PD)大鼠的肌肉震颤频率和震颤幅度,在给药后1Omin即可出现药效,30min达到最高,药效可持续5个小时。其抗震颤作用的强度可优于多巴胺递质补充剂美多芭。2.通过比较震颤型PD动物和旋转型PD动物病理生理上的区别,发现以震颤症状为主的PD大鼠损伤主要累及黑质致密部(SNc),且损伤程度较轻,功能紊乱主要出现在丘脑底核(STN)和外侧苍白球(GPe);而以旋转症状为主的PD大鼠损伤主要累及黑质内侧部(SNM)和黑质外侧部(SNL),且受损相对严重,功能紊乱主要出现在纹状体。3.百可利可平衡PD大鼠基底神经节区多巴胺(DA)、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递质的紊乱,增加GPe的抑制性输出,抑制STN的兴奋性输出而拮抗基底神经节过度的抑制性输出,恢复丘脑皮层的正常兴奋状态。同时发现百可利对DA的作用明显比Glu和GABA弱,可说明百可利治疗PD震颤症状效果好,而对强直-运动不能症状(大鼠的旋转症状)效果差。4.百可利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与其增加DAT和GS的蛋白表达,降低GABA-T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相关性。5.百可利可通过上调D1和D2受体,下调A2A受体而发挥其抗PD作用。6.百可利可拮抗PD状态下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而发挥对DA神经的保护作用。第三章百可利对MPTP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为进一步确证百可利的抗PD震颤作用,本章采用了症状及病理、生化改变方面均酷似人类PD,而且稳定可靠的1-甲基-4-苯基-1,2, 3, 6-四氢吡啶(MPTP)致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进一步观察百可利对帕金森病动物行为学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百可利能改善MPTP致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的行为学异常,对上肢精细运动障碍、僵冻、运动减缓和静止震颤等PD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在行为学实验基础上,本章通过realtime RT-PCR实验,在基因水平上探讨了与PD发病机制相关的几种酶学的改变,结果发现百可利可上调PD猴THmRNA表达,验证了百可利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百可利可下调纹状体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单胺氧化酶B(MAO-B )和GABA-T mRNA的表达,上调STN的GS mRNA的表达,进一步在基因水平上解释了百可利调节基底神经节DA ,Glu和GABA递质平衡的作用。COI、GAD67和GDHmRNA检测结果表明,百可利可明显增加PD猴GPe神经元的活性,抑制GPi和STN的神经元活性。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百可利通过平衡PD动物基底神经节神经递质的紊乱,使GPi、GPe和STN的活动恢复常态,从而发挥其抗PD震颤的作用。第四章百可利抗Glu诱导的中脑DA能神经元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随着对帕金森病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Glu在PD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DA的减少,Glu 一方面通过氧化性神经毒性和兴奋性神经毒性诱导DA神经元变性坏死;另一方面,DA的减少可增加STN的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使Glu释放增多,导致基底神经节运动环路功能紊乱而参与PD运动症状的产生。在第二、三章实验中发现百可利对Glu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此工作基础上,本章通过体外培养中脑DA能神经元,重点研究百可利对Glu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和兴奋性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并对Glu介导的下游的几个功能性蛋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百可利可明显抑制Glu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表现在增加神经元的存活率,降低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细胞凋亡率等。在采用荧光探针Fura-2/AM和镉还原法对Glu诱导的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和一氧化氮(NO)释放增加的实验中发现,百可利可明显拮抗Glu介导的细胞内钙的增多和NO释放增加,说明百可利可拮抗Glu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作用,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百可利可通过抑制Glu介导的钙内流而降低STN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控制PD的震颤症状。随后我们观察了百可利对Glu致大鼠原代中脑DA能神经元损伤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FOS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百可利可明显拮抗Glu诱导的nNOS的表达,说明百可利的抗氧化和神经元保护作用与抑制nNOS活性有关。FOS蛋白结果表明,百可利通过下调该蛋白的活性而对PD的震颤症状起到一个长期调节作用,而百可利对CaMKⅡ蛋白表达无影响。T型钙通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抗帕金森病震颤的一个新靶点。帕金森病患者基底神经节运动环路功能紊乱而导致丘脑网状核(NRT)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随后激活T型钙通道而产生低阈值的钙棘波(LTS),LTS可诱发NRT神经元产生节律性的放电,这种节律性放电可诱导丘脑-皮层的节律性运动和外周的肌肉震颤活动。这一过程被认为是PD震颤的最后通路。基于此理论,本章探讨了百可利对T型钙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百可利可明显下调T型钙通道CAV3. 1和CAV3. 3蛋白表达,提示这可能是百可利抗PD震颤的一个新靶点。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组合抗帕金森病震颤作用比较本章对百可利与相关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组合抗帕金森病震颤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特发性震颤抑制剂普萘洛尔和经典的抗PD震颤药美多芭相比,黄酮类的抗PD震颤作用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通过合用药物的药效来看,黄酮类药物之间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机制。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抗PD作用机制做深一步的研究,寻找对神经系统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从而发现潜在的高效低毒神经药物,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综合上述各章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百可利抗帕金森病震颤的作用主要是通过:1.上调DAT, GS蛋白表达,下调GABA-T蛋白表达,抑制COMT和MAO-B的mRNA的表达;2.平衡PD大鼠基底神经节区DA、Glu和GABA神经递质的紊乱;3.上调D1和D2受体,下调A2A受体;4.抑制ROS含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抑制细胞凋亡率,拮抗Glu氧化性神经毒性;5.抑制钙内流、nNOS表达和NO释放而拮抗Glu兴奋性神经毒性;6.下调Glu诱导的FOS蛋白的表达;7.下调T型钙通道CAV3.1和CAV3. 3蛋白表达。
管春燕[6](2012)在《2,3-吲哚醌抗帕金森病性痴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经典的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快速痴呆模型,利用Morris水迷宫设备观察2,3-吲哚醌(2,3-indolinedione,ISA)对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并结合槟榔碱单次注射建立小鼠肌肉震颤帕金森病(PD)模型,记录ISA预处理后,小鼠出现震颤的潜伏期和震颤持续时间,证明其抗帕金森病性痴呆(PDD)的作用。方法1.ISA对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小鼠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1)、模型组、司来吉兰组(1mg·kg-1)、脑复康组(300mg·kg-1)、ISA小、中、大剂量组(25,50,100mg·kg-1),,灌胃给药连续28天,从第15天开始进行寻找平台训练,第22天用东莨菪碱造模并进行正式水迷宫测试,记录小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共测试5天。小鼠第27天停止水迷宫实验1天,第28天后撤去平台,记录小鼠穿梭平台的次数,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路程和游泳时间。2.ISA对PD模型小鼠肌肉震颤时间及潜伏期的影响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1)、溶剂组(西黄耆胶混悬液1.25%)、模型组、司来吉兰组(10mg·kg-1)、ISA小、中、大剂量组(25,50,100mg·kg-1),每天灌胃一次,连续14天。于末次灌胃后24小时,除对照组外,其余六个组均给予槟榔碱25mg·kg-1后,每只小鼠从给药至产生肉眼明显可见的肌震颤的时间(震颤潜伏期),以及从肉眼明显可见的肌肉震颤产生至消失所需时间(震颤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3.ISA的急性毒性研究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容积0.5ml/20g体重,观察给药后6d各组动物的死亡和存活情况,计算死亡率和LD50。结果1.注射东莨菪碱后,模型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和上台前游泳路程显着延长(p<0.01)。测试5天中,司来吉兰、脑复康和ISA中剂量(50mg·kg-1)均可缩短痴呆小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和上台前游泳路程(p<0.05),可有效改善痴呆小鼠的学习能力,三者之间效果无差异;ISA小剂量(25mg·kg-1)和大剂量(100mg·kg-1)组小鼠潜伏期和上台前路程与模型组无差异。2.平台撤掉后,司来吉兰、脑复康和ISA中剂量(50mg·kg-1)组小鼠站台穿梭次数、站台所在象限游泳路程和站台所在象限游泳时间较模型组有所增加(p<0.05),记忆力改善明显,三者之间效果无差异;ISA小剂量(25mg·kg-1)和大剂量(100mg·kg-1)组小鼠站台穿越次数、站台所在象限游泳路程和游泳时间与模型组无差异。3.槟榔碱能引起小鼠肌震颤(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司来吉兰组的肌震颤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ISA25mg·kg-1与50mg·kg-1组的肌震颤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p<0.01);ISA100mg·kg-1组肌震颤持续时间无改变(p>0.05);与司来吉兰组相比,ISA25mg·kg-1与50mg·kg-1组缩短肌震颤持续时间的疗效无差异(p>0.05)。4.槟榔碱出现明显肌震颤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着延长(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司来吉兰组的肌震颤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ISA25mg·kg-1的肌震颤潜伏期也有所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SA50mg·kg-1与100mg·kg-1组的肌震颤潜伏期无改变(p>0.05)。5.在本试验剂量条件下,ISA对小鼠经口灌胃给药急性半数致死量LDso和95%可信限为:2.0546(1.6574~2.5496)g·kg-1。结论1.ISA能够改善东莨菪碱所致痴呆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与临床用药作用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2.ISA能够缩短槟榔碱引起的小鼠肌震颤时间和潜伏期。2.ISA具有抗PDD作用,而且天然低毒,结合以往研究结果,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作用于单胺类神经递质,具有MAOI、抗炎、抗氧化、抗衰老、免疫增强和心血管保护作用等有关。
张广林[7](2012)在《绞股蓝皂甙干预慢性脑缺血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期痴呆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医疗和社会问题。老年期痴呆主要由阿尔茨海默病(AD,Alzheimer’s disease)和血管性痴呆(VD,vascular dementia)这两种血管性相关疾病构成。血管性痴呆(VD)的发病率,各国报告不完全一致。据WHO统计,欧美的痴呆以AD为多,约占全部痴呆的50%-60%,VD仅占10%-20%,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占30%。我国和日本的情况相似,其中VD占62%,其它占38%,提示VD是我国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组成部分。血管性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记忆力、执行力、信息处理下降,以及行为、情绪异常。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使脑组织慢性缺血,神经细胞代谢率下降,兴奋性降低,引起脑思维过程迟缓,认知能力下降。以往研究表明脑血流下降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尤易是缺血累海马及前额叶皮质下环路。目前,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临床上暂无特效药物。本实验通过对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生化检测、HE染色、勒克司坚牢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印迹分析,研究绞股蓝皂甙(GP)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皮质、海马、胼胝体及视束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治疗中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皮层、海马、胼胝体及视束中MDA、TNF-α、IL-6含量增加,SOD下降,8-OHdG、4-HNE、GFAP+标记阳性细胞明显增多,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皮层、海马、胼胝体及视束组织形态学受到损伤,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绞股蓝皂能够降低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皮层、海马、胼胝体及视束中MDA、TNF-α、IL-6含量,提高SOD含量,抑制8-OHdG、4-HNE、GFAP+抗体表达,GP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皮层、海马、胼胝体及视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且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提示GP对血管性痴呆有潜在的治疗效果,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血管性痴呆药物。
郑善军,张钢[8](2012)在《高原营养对提高高原劳动能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原低氧环境造成人体急性高原反应和劳动能力下降,合理的高原营养有利于人体对高原低氧的快速习服,并增强在高原的劳动能力,特别对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原营养在提高高原劳动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陈桂芳,张晓喻,黎艳,黎霞,李天东[9](2011)在《绞股蓝对学习记忆影响及抗脑组织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属,又名五叶参、七叶胆等。绞股蓝中含有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磷脂、氨基酸、维生素、常量和微量无机元素等活性成分。其中绞股蓝皂甙(gypenosides,GPSs)是绞股蓝主要的药效成分,具有抗癌、
史琳,赵红,张璐雅,满亮[10](2011)在《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是五加科外具有人参皂苷资源的植物之一,具有滋补保健、抗癌防衰、增强体质和改善脂质代谢等多种功能,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综述近年来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况,为绞股蓝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也为临床用药及相关生物活性成分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
二、绞股蓝皂甙抗谷氨酸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绞股蓝皂甙抗谷氨酸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Zn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机制及干预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AD的重要性 |
1.2 AD研究概况的可视化分析 |
1.2.1 Citespace简介 |
1.2.2 数据收集 |
1.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
1.2.4 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分析 |
1.2.5 核心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
1.2.6 高产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
1.3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 |
1.3.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
1.3.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 |
1.3.3 金属离子代谢紊乱假说 |
1.3.4突触损伤与AD |
1.3.5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AD |
1.3.6 自噬障碍与AD |
1.4 天然产物(中药)对阿尔茨海默症的防治作用 |
1.4.1 中药干预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
1.4.2 本论文选用的几种代表性天然产物简介 |
1.5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2章 金属离子与tau-R3的作用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3.1 等温滴定量热法 |
2.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2.3.3 硫磺素T荧光法 |
2.3.4 圆二色谱法 |
2.3.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tau-R3的聚集形态 |
2.4 结果 |
2.4.1 金属离子与tau-R3的结合 |
2.4.2 金属离子对tau-R3聚集的影响 |
2.4.3 金属离子对tau-R3二级结构的影响 |
2.4.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tau-R3聚集体的形态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Zn~(2+)+R3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3.1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3.3.2 细胞分组及前处理过程 |
3.3.3 细胞系培养 |
3.3.4 tau-R3-FITC和Zn~(2+)+R3-FITC在N2A细胞中的定位 |
3.3.5 细胞器荧光探针标记 |
3.3.6 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3.3.7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 |
3.3.8 原代神经元培养 |
3.3.9 细胞免疫荧光 |
3.3.10 免疫印迹试验 |
3.3.11 线粒体超氧化物的检测 |
3.3.12 线粒体耗氧量测试 |
3.3.1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4 结果 |
3.4.1 Zn~(2+)加剧了tau-R3对神经细胞的毒性 |
3.4.2 Zn~(2+)+R3在细胞中的定位 |
3.4.3 Zn~(2+)+R3对神经细胞tau病理的影响 |
3.4.4 Zn~(2+)+R3对神经细胞神经突触的影响 |
3.4.5 Zn~(2+)+R3对神经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3.4.6 Zn~(2+)+R3对神经细胞自噬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散发型AD小鼠模型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3.1 小鼠分组与处理 |
4.3.2 药物的分组与制备 |
4.3.3 鼠脑立体定位注射 |
4.3.4 旷场实验 |
4.3.5 Morris水迷宫实验 |
4.3.6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4.3.7 新物体识别实验 |
4.3.8 场景恐惧实验 |
4.3.9 血脂和血糖水平的检测 |
4.3.10 冰冻切片 |
4.3.11 神经纤维缠结染色 |
4.3.12 尼氏染色 |
4.3.13 透射电镜 |
4.3.14 小鼠脑组织ATP的检测 |
4.4 结果 |
4.4.1 Zn~(2+)+R3对小鼠行为学认知能力的影响 |
4.4.2 生化指标的检测 |
4.4.3 Zn~(2+)+R3对小鼠脑组织tau病理的影响 |
4.4.4 Zn~(2+)+R3对小鼠脑组织神经突触的影响 |
4.4.5 Zn~(2+)+R3对小鼠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中药复方早期干预AD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 |
5.2.1 小鼠模型与药物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方法 |
5.3.1 小鼠分组与处理 |
5.3.2 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脑内Aβ的表达与分布 |
5.4 结果 |
5.4.1 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的自发活动与探索能力 |
5.4.2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5.4.3 小鼠脑内Aβ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
5.4.4 小鼠脑内tau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
5.4.5 小鼠脑内突触病理相关指标的检测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绞股蓝皂苷治疗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炎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绞股蓝皂苷对视神经炎损伤模型大鼠视神经及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绞股蓝皂苷对视神经炎炎症因子表达调控及相关抗炎机制探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绞股蓝皂苷对NMDA诱导的RGC-5细胞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视神经炎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绞股蓝皂苷药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绞股蓝多糖对MPP+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株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细胞培养 |
1.4 细胞形态学观察 |
1.5 细胞计数 |
1.6 用细胞计数法绘制PC12细胞生长曲线 |
1.7 细胞周期分析 |
1.8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绞股蓝多糖对MPP+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株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细胞培养 |
1.4 绞股蓝多糖(GP)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1.5 细胞形态学观察 |
1.6 细胞计数 |
1.7 用细胞计数法绘制PC12细胞生长曲线 |
1.8 细胞周期分析 |
1.9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1.10 LDH释放检测 |
1.11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绞股蓝多糖抗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细胞株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细胞培养 |
1.4 绞股蓝多糖(GP)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1.5 实验分组 |
1.6 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凋亡 |
1.7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CytC水平 |
1.8 Caspase-3 和caspase-9 酶活性检测 |
1.9 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Bcl-2 和PARP蛋白表达 |
1.10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与细胞凋亡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及解郁安神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
1.1 酸枣仁皂苷部位提取分离方法优化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酸枣仁皂苷效部位产率及定性检识结果 |
1.1.4 讨论 |
1.2 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方法 |
1.2.3 结论 |
1.2.4 讨论 |
1.3 酸枣仁生物碱和总皂苷部位配伍血清指纹图谱的初步考察 |
1.3.1 实验材料 |
1.3.2 方法与结果 |
1.3.3 讨论 |
1.4 小结 |
二、酸枣仁生物碱及皂苷部位配伍解郁安神作用研究 |
2.1 酸枣仁生物碱及皂苷部位配伍对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失眠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 |
2.2 酸枣仁生物碱与皂苷部位配伍对小鼠脑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3 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对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的影响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2.4 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对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失眠抑郁模型小鼠海马形态学的影响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实验结果 |
2.4.4 讨论 |
三、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配伍对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与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和给药 |
3.2.2 失眠和慢性应激小鼠模型的建立 |
3.2.3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
3.2.4 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测定 |
3.2.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测定 |
3.2.6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
3.2.7 一氧化氮(NO)含量的测定 |
3.2.8 蛋白含量测定 |
3.2.9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百可利对帕金森病模型震颤症状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百可利防治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前言) |
第一节 百可利药理学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百可利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第三节 百可利与帕金森病 |
第四节 百可利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震颤症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的震颤行为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筛选结果 |
3.2 百可利抗帕金森病震颤的量效关系评价结果 |
3.3 百可利抗帕金森病震颤的时效关系评价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6-OHDA-MFB注射大鼠中脑黑质损伤程度鉴定及百可利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百可利对6-OHDA-MFB单侧损伤帕金森病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6-OHDA单侧损伤帕金森病大鼠脑SN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6-OHDA单侧损伤帕金森病大鼠SN突触体数量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血脑屏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五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基底神经节GLU和GABA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6-OHDA损伤大鼠纹状体Glu递质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6-OHDA损伤大鼠STN的Glu递质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6-OHDA损伤大鼠纹状体内GABA神经递质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6-OHDA损伤大鼠GPe的GABA神经递质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DAT和VMAT-2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6-OHDA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DA转运体(DAT)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6-OHDA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囊泡单胺转运体(VMAT2)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七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GFAP、OX-42、GABA-T以及STN的GS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6-OHDA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GFAP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6-OHDA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ox-42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GABA转氨酶(GABA-T)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STN的G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八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D_1,D_2,A_2A以及ACHR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D_1受体(D_1R)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D_2受体(D_2R)表达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A_(2A)受体(A_(2A)R)表达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Ach受体(AchR)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九节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基底神经节COI、GDH和GAD67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GPe的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STN的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丘脑的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GPe GAD67 mRNA表达的影响 |
3.5 百可利对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STh GDH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百可利对MPTP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食蟹猴行为学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黑质TH和纹状体COMT,MAOB,GABA-T和GAT-1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黑质TH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纹状体COMT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纹状体MAO-B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纹状体GABA-T mRNA表达的影响 |
3.5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纹状体GAT-1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基底神经节GPI的COI,GAD67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GPi 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GPi GAD67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节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基底神经节GPE的COI,GAD67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GPe 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GPe GAD67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节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基底神经节STN的COI,GDH,GS和EAAT2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STH 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STH GDH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STH GS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STH EAAT2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节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丘脑COI, GAD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丘脑COI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MPTP致帕金森病猴丘脑GAD67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百可利抗谷氨酸诱导的中脑DA能神经元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 |
第二节 百可利抗GLU氧化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中脑原代DA能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
3.2 体外培养中脑原代DA能神经元TH免疫荧光鉴定 |
3.3 细胞活力的测定 |
3.4 百可利对Glu致DA神经元损伤的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5 百可利对Glu致DA神经元损伤的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6 细胞核染色法检测百可利对Glu诱导DA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3.7 百可利对Glu致DA神经元损伤的ROS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百可利对GLU致大鼠原代中脑DA能神经元细胞内钙和NO升高的影响SN致密区内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中脑原代DA能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
3.2 中脑原代DA能神经元TH免疫荧光鉴定 |
3.3 Glu对中脑神经元[Ca~(2+)]_i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Glu诱导细胞内钙升高的影响 |
3.4 百可利对Glu促DA神经元释放的NO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节 百可利对谷氨酸致中脑DA能神经元损伤后NNOS、CFOS和CAMKⅡ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百可利对Glu致大鼠原代中脑DA能神经元损伤后n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百可利对Glu致大鼠原代中脑DA能神经元损伤后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Glu致大鼠原代中脑DA能神经元损伤后CaMK 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节 百可利对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T型钙通道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海马神经元免疫荧光鉴定 |
3.2 百可利对海马神经元CAV3.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百可利对海马神经元CAV3.3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组合抗帕金森病震颤作用比较 |
前言 |
1. 相关化合物选择的依据 |
2. 相关化合物及组合抗帕金森震颤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6)2,3-吲哚醌抗帕金森病性痴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ISA对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1.1 药品和试剂 |
1.1.2 实验动物 |
1.1.3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药品制备 |
1.2.2 用东莨菪碱痴呆模型进行水迷宫测试 |
1.2.3 统计学处理 |
1.2.4 统计学处理 |
1.3 结果 |
1.3.1 ISA对各组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的影响 |
1.3.2 ISA对各组小鼠上台前游泳路程的影响 |
1.3.3 ISA对各组小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 |
第2章 ISA抗帕金森病小鼠肌肉震颤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和试剂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药品制备 |
2.2.2 ISA抗槟榔碱所致小鼠肌肉震颤作用 |
2.2.3 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ISA对小鼠槟榔碱所致肌肉震颤持续时间的影响 |
2.3.2 ISA对小鼠槟榔碱所致肌肉震颤潜伏期的影响 |
第3章 ISA的急性毒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及配置 |
3.1.3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方法 |
3.2.2 观察指标 |
3.2.3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 |
3.3.1 动物的一般表现 |
3.3.2 ISA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
讨论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绞股蓝皂甙干预慢性脑缺血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 |
二、氧化应激与血管性痴呆 |
三、炎性细胞因子与血管性痴呆 |
四、神经胶质细胞与血管性痴呆 |
五、目前临床常用的痴呆药物治疗 |
实验一 绞股蓝皂甙对慢性缺血性痴呆大鼠的行为学和组织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绞股蓝皂甙对慢性缺血性痴呆大鼠额叶、海马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绞股蓝皂甙对慢性缺血性痴呆大鼠胼胝体、视束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原营养对提高高原劳动能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素对抗缺氧、提高劳动能力的进展 |
1.1 三大产热营养素 |
1.2 其它营养素 |
2 中医药与高原营养 |
(9)绞股蓝对学习记忆影响及抗脑组织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绞股蓝对学习记忆影响的行为学研究 |
2 有关绞股蓝抗脑组织损伤的组织学与生化机制研究 |
2.1 抗脑缺血损伤 |
2.2 抗衰老 |
2.3 抗谷氨酸 (Glu) 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 |
2.4 抗炎症 |
3 讨论 |
3.1 绞股蓝对脑组织的保护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3.2 绞股蓝保护脑组织的量效和时效作用有待进一步分析 |
3.3 绞股蓝产品研发趋势 |
四、绞股蓝皂甙抗谷氨酸诱导的氧化性神经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 [1]Zn2+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机制及干预药物的研究[D]. 李雪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绞股蓝皂苷治疗大鼠视神经损伤、视网膜炎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方. 郑州大学, 2018(12)
- [3]绞股蓝多糖对MPP+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邓琦.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4]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部位配伍指纹图谱及解郁安神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孙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4)
- [5]百可利对帕金森病模型震颤症状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于昕. 沈阳药科大学, 2012(01)
- [6]2,3-吲哚醌抗帕金森病性痴呆作用研究[D]. 管春燕. 青岛大学, 2012(09)
- [7]绞股蓝皂甙干预慢性脑缺血性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D]. 张广林.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1)
- [8]高原营养对提高高原劳动能力的研究进展[J]. 郑善军,张钢. 西南军医, 2012(02)
- [9]绞股蓝对学习记忆影响及抗脑组织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陈桂芳,张晓喻,黎艳,黎霞,李天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05)
- [10]绞股蓝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史琳,赵红,张璐雅,满亮. 药物评价研究,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