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多发伤141例抢救

严重多发伤141例抢救

一、严重多发伤141例的急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何雪义,何武兵[1](2021)在《rSIG指数联合D-二聚体水平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rSIG(the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急诊抢救室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141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后28d时的生存情况,分成存活组(122例)和死亡组(19例)。使用SPSS 26.0软件分析组间的血液检验结果、rSIG指数、D-二聚体水平差异,分析rSIG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等。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ROC曲线),分析rSIG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及两者联合在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ROC曲线分析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rSIG指数≤7.75组(21例)和rSIG指数>7.75组(120例),D-二聚体水平≤20.6mg/L组(103例)和D-二聚体水平>20.6mg/L组(38例),比较各组间28d死亡率。结果总共纳入141例患者。存活组的rSIG指数(18.1±7.8)大于死亡组(15.5±1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3,P=0.216),存活组D-二聚体水平(11.3±10.2)mg/L低于死亡组的(26.4±10.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0,P<0.05)。D-二聚体水平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于rSIG指数(0.849比0.5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27,P<0.05);D-二聚体水平AUC也大于rSIG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联合(0.849比0.8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8,P=0.875);rSIG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联合AUC大于rSIG指数(0.846比0.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0,P<0.05)。rSIG指数≤7.75组患者的28d死亡率(33.3%)大于rSIG指数>7.75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6,P<0.05)。D-二聚体水平≤20.6mg/L组28d死亡率(3.9%)小于D-二聚体水平>20.6mg/L组(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57,P<0.05)。rSIG指数同D-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r=﹣0.0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2)。结论 rSIG指数、D-二聚体水平对多发伤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AUC均>0.5),其中D-二聚体预测能力优于rSIG指数及二者联合,在临床指导多发伤患者救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阎金玉,陈红[2](2021)在《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研究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过程中实施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便利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30例,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和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救治),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急救情况、急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总抢救时间(57.83±3.74)min、采血到用血时间(41.86±3.21)min、总住院时间(7.95±1.45)d;对照组总抢救时间(110.85±5.33)min、采血到用血时间(85.06±5.87)min、总住院时间(10.56±1.87)d,观察组各项治疗时间更短,急救情况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00、35.367、6.041,P<0.05)。观察组总急救成功率93.33%,对照组总急救成功率70.00%,观察组总急救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可提升其整体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所需的治疗时间,提升其急救效果,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确保患者有较好的恢复状态,使患者经救治后能治愈出院。

何雪义[3](2021)在《rSIG休克指数联合D二聚体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rSIG(the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休克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score,GC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预测性能。探讨rSIG与D二聚体在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抢救室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141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后第28天时的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3种评分组间的差异,并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3种评分的预测效能。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s分析,筛选组间可预测死亡危险的血液学检验指标。选取入院静脉血D-二聚体。分析rSIG与D二聚体的关系等。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rSIG与D二聚体及两者联合在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rSIG≤7.75组和rSIG>7.75组,D二聚体≤20.6mg/L组和D二聚体>20.6 mg/L组,比较各组间病死率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总共纳入141例患者。存活组患者的rSIG评分高于死亡组[18.1(±7.8)VS 15.5(±10.6),P=0.216],GCS评分高于死亡组[12.19(±3.5)VS 6.1(±4.2),P<0.001]。存活组的MEWS评分低于死亡组[2.56(±1.74)VS5.0(±2.45),P<0.001]。GC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大于MEWS评分及rSIG评分(Z值分别为1.767、2.876,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EW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大于rSIG评分(Z=1.750,P=0.08),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的D二聚体低于死亡组[(11.3±10.2)VS(26.4.5±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P<0.05)。D二聚体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能力优于rSI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27,P<0.05);D二聚体判断能力也优于rSIG与D二聚体联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8,P=0.8747);rSIG与D二聚体联合、判断能力优于rSIG单独预测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P<0.05)。rSIG≤7.75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大于rSIG>7.75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c2=8.346,P<0.05)。D二聚体≤20.6mg/L组28天病死率明显小于D二聚体>20.6m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30.157,P<0.05)。患者rSIG评分同D二聚体呈负相关(r=-0.046,P=0.592)。结论三种评分对多发伤患者预后都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其中GCS评分预测效能最优,MEWS评分次之,rSIG评分最差。D-二聚体水平与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相关,预测能力优于rSIG及二者联合,在临床救治多发伤患者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凡,张静萍,胡娜[4](2020)在《我国人群多发伤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多发伤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等数据库内有关中国人群多发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涉及死亡病例1 098例,对照组7 808例。多发伤死亡的危险因素中年龄、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创伤部位(头部、胸部、腹部及四肢)、损伤部位数、受伤后就诊时间、感染、休克、低体温的合并效应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确定性别、急诊手术与多发伤死亡相关。[结论]基于现有证据,高龄、受伤后就诊时间延长、创伤部位(头部)、多损伤部位数、ISS高评分、低体温、感染及休克是中国人群多发伤死亡的危险因素。

白杨[5](2019)在《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定位抢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内急救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对比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3.探讨新模式下各项急救护理任务进展的差异性,为进一步提升急救护理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院内创伤急救小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定位抢救配合培训(1个月),急诊预实施,确保定位抢救模式在抢救单元中能够正确运行实施,而后于2017年1月始正式用于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护工作中。护理人员定位定职急救小组共包括3名急诊护理人员,分别为A、B、C,其定区域内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分别包括以下内容,A:位于患者右侧,负责动脉血采集、导尿、除颤、急救胸外按压;B:位于患者左侧,负责ECG监测、呼吸支持、气道管理、配合按压;C:位于患者足侧,负责建立通路、静脉血标本、给药。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创伤急救小组急救能力评估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以及患者抢救数据调查表。通过调查获取急救小组护士能力水平、患者差异性、以及创伤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情况,即严重多发伤患者进入院内急救流程后必须第一时间完成的护理工作任务。查阅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为期18个月既往该医院院内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急救抢救记录,获取对照组研究对象相关抢救资料及数据信息。该医院急诊自2017年1月正确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后,针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实时急救数据进行采集、记录,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患者急救数据采集至2018年6月止,为期18个月。根据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分别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进行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患者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入选63例患者,年龄19-82岁,平均45.87±17.31岁,其中女患20例,男患43例。试验组入选58例患者,年龄19-79岁,平均40.15±16.11岁,其中女患18例,男患40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急救护理小组能力P>0.05,统计学分析无差异;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在年龄、性别、TI指数三方面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定位抢救模式的有效性。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抢救数据对比,在用新的急救模式后,ECG监测、呼吸支持、气道清理、静脉输液建立、留置导尿、静脉血标本采集项对照组与试验组对比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采集,对照组为3.31±1.27min,试验组为2.76±0.96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初级急救护理总时间,对照组为38.21±8.72min,试验组为28.93±7.48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支持系统时间,对照组为7.88±2.58min,试验组为6.95±2.29 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支持系统时间,对照组为11.22±2.45min,试验组为10.17±2.31min(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定位抢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内急救中应用后,对患者的生存状况无明显影响,在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时对患者最终预后无明显影响,安全,无不良效果。2.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应用可有效缩短创伤急救小组急救初级护理任务完成的时间,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效率,改善严重多发伤院内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情况。3.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其他临床护理配合性急救协同操作中如何进行效率提升提供指引性方向参考,为进一步提升急救护理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董裕康,梁显泉,吴光洁,张万松,杨秀林[6](2018)在《严重多发伤患者重返EICU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重返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危险因素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EICU 1 57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重返EICU患者的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重返原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返EICU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重返EICU的多发伤患者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4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重返EICU,病死率高于非重返患者(20.8%vs.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EICU住院时间及气管切开是多发伤患者重返EICU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重返EICU患者的ICU生存时间显着低于未再入患者,COX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入EICU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返E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EICU住院时间及气管切开是严重多发伤患者重返EICU的独立危险因素,APACHEⅡ评分及MODS对重返EICU的多发伤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罗启占,黄艳,胡赛,李湘民,黄方舟[7](2018)在《多发伤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对胸部外伤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多发伤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 (Tn I)含量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胸部外伤的关联性。方法纳入141例多发伤患者,检测入院时的血清Tn I水平,完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Tn I异常的多发伤患者有82例,占58.16%,其中伴有胸部外伤的多发伤患者血清Tn I的异常率(81.16%)明显高于无胸部外伤的多发伤患者(36.11%);血清Tn I含量大于0.810ng/ml为多发伤患者伴有胸部外伤的最佳诊断标准。结论血清Tn I含量对多发伤患者是否合并胸部外伤具有预测价值。

王明伟[8](2018)在《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进行急救措施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与急救措施。方法 60例多发伤患者,对急诊治疗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各种危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对患者的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不同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SS)评分、损伤部位数、就诊时间、致伤原因、年龄、性别、体温过低、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死亡情况。结果不同致伤原因、性别患者的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ISS评分、损伤部位数、就诊时间,以及是否体温过低、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ISS评分高、损伤部位数多、就诊时间较晚、合并呼吸系统感染等属于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要根据各种危险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纪文祥[9](2017)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29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探究影响患者急诊急救效果的因素,设计急诊急救干预措施,并落实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1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研究组)。比较急诊急救干预前、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不良情况发生率以及治疗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把握"黄金1 h",积极落实科学、合理的急诊急救有益于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和患者临床,因而应予以重视。

余益民[10](2017)在《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创伤防控措施提供依据;2、探讨影响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效果的危险因素,为完善创伤院前救治体系提供依据;3、通过对院前、急诊、院内创伤死亡病例综合分析,探寻每个急救阶段所存在的缺陷,为改善创伤整体救治体系和优化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收集深圳市急救中心2011—2015年所有创伤患者调度出车及院前电子病历数据,导入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深圳市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120调度出车及院前急救病历数据共488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可导致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院前急救无效的影响因素;3、通过急救死亡病例调查收集整理2014年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创伤患者急救3天内死亡患者资料,综合运用与2004年数据纵向比较、可预防性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专家评价分析等方法寻找院前、急诊、院内病房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缺陷。结果:1、5年间院前创伤患者逐年增加,在纳入的79 480例创伤患者中,20~49岁青壮年占76.5%。一年中,以10—12月份创伤患者较多,二月份最少;一天中,以夜间20:00-22:00点较多,凌晨4:00-6:00点较少。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中位数为9.12 min,救护车到达医院时间中位数为23.31 min,各区急救反应时间不均衡。致伤原因前3位为交通伤、斗殴伤、跌倒伤,交通伤占42.74%,55岁之前的致伤原因前3位均为交通伤、斗殴伤、跌倒,56岁之后顺位改变为跌倒、交通伤和斗殴伤,跌倒居首位,占39.51%;下肢和脊柱受伤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重伤原因以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刀砍刺伤、斗殴伤、酗酒致伤为主。2、488例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中,院前急救无效347例(7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受伤部位、昏迷、PHI、救援到达时间长、院前急救非规范化措施是决定院前急救无效的危险因素。3、2014年创伤患者中院前死亡构成比73.44%,2014年到达现场致死率92.71%;急诊死亡患者中,2014年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58.62%;院内病房死亡病例中,会诊医师30分钟到场率、30分钟开始输血率及手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在30%以下。创伤可预防性致死率达27.7%,可预防性相关影响因素有受伤地点、受伤机制、是否转院、死亡地点、死亡原因,不包括医院等级。急救死亡病例专家评价中,急诊死亡病例问题出现率最高,50.37%,流程问题占95.59%;系统问题在院内病房病例最多见,占50%。结论:1、深圳院前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其移民城市的性质密切相关,深圳市急救资源的配置仍然不均衡,老龄人创伤的流行病学分布不同于其他人群,值得重视。2、严重道路伤患者的受伤部位、PHI和是否发生昏迷,是院前急救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缩短救援到达时间、规范院前急救措施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有效率,从而改善严重创伤的预后。3、院前死亡构成比、到达现场致死率均较高,应重视现场自救互救。可预防性死亡发生率高于发达国家,创伤院前急救--急诊--院内病房急救服务绿色通道实施仍未到位,急救措施缺乏标准化。总之,深圳创伤救治体系需要重新规划。

二、严重多发伤141例的急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多发伤141例的急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rSIG指数联合D-二聚体水平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rSIG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
    2.3 rSIG指数与D-二聚体水平及两者联合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4 不同rSIG指数分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的比较
    2.5 不同D-二聚体水平分组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的比较
3 讨论

(2)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情况的对比
    2.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对比
3 讨论

(3)rSIG休克指数联合D二聚体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人群多发伤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性别
        2.3.2 年龄
        2.3.3 ISS评分
        2.3.4 受伤后就诊时间
        2.3.5 损伤部位
        2.3.6 损伤部位数
        2.3.7 休克
        2.3.8 感染
        2.3.9 低体温
        2.3.10 急诊手术
        2.3.11 其他
    2.4 发表偏倚评估及敏感性检验
3 讨论
    3.1 病人自身因素
    3.2 损伤部位、数目及损伤程度的影响
    3.3 治疗因素
    3.4 局限性及展望
4 小结

(5)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死亡高峰
        2.1.1 多发伤的临床特点
        2.1.2 多发伤的死亡高峰
    2.2 多发伤的救治特点
    2.3 多发伤的伤情评估
        2.3.1 多发伤伤情严重程度评估
        2.3.2 创伤指数(TI)评分
        2.3.3 损伤严重程度计分法(ISS)
        2.3.4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
    2.4 多发伤院内急救护理现状
        2.4.1 提高急救反应
        2.4.2 伤情评估及诊断配合
        2.4.3 急救护理干预
        2.4.4 病情观察与护理
        2.4.5 快速安全转运
    2.5 多发伤院内急救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2 患者资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建立院内严重多发伤定位急救模式
        3.2.2 创伤急救小组成员信息调查
        3.2.4 调查工具
    3.3 调查方法
        3.3.1 创伤急救小组基本资料差异性
        3.3.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指标差异性
    3.4 实验数据衡量指标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实验数据衡量指标差异性
        4.1.1 急救初期各项护理任务完成时间(分钟)
        4.1.2 急救初期护理任务完成总时间(分钟)
        4.1.3 循环支持系统完成时间(分钟)
        4.1.4 呼吸支持系统完成时间(分钟)
        4.1.5 其他支持系统完成时间(分钟)
        4.1.6 急救前、后生存情况对比(例)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科研成果
致谢

(6)严重多发伤患者重返EICU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严重多发伤患者EICU重返率
    2.2 重返组与非重返组基础临床资料比较
    2.3 重返EICU相关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2.5 重返EICU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7)多发伤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对胸部外伤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8)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进行急救措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10)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第2章
    深圳市创伤2011-2015年79480例患者院前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深圳市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深圳市创伤急救死亡病例分析 4.1
    引言 4.2
    资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总结 5.2
    政策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四、严重多发伤141例的急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rSIG指数联合D-二聚体水平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J]. 何雪义,何武兵.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2021(04)
  • [2]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J]. 阎金玉,陈红. 中外医疗, 2021(13)
  • [3]rSIG休克指数联合D二聚体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D]. 何雪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我国人群多发伤死亡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 张凡,张静萍,胡娜. 循证护理, 2020(06)
  • [5]定位抢救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的调研[D]. 白杨. 吉林大学, 2019(12)
  • [6]严重多发伤患者重返EICU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董裕康,梁显泉,吴光洁,张万松,杨秀林. 重庆医学, 2018(26)
  • [7]多发伤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对胸部外伤的预测价值[J]. 罗启占,黄艳,胡赛,李湘民,黄方舟.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18(04)
  • [8]急诊治疗中多发伤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进行急救措施的分析[J]. 王明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18)
  • [9]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 纪文祥. 大医生, 2017(09)
  • [10]深圳市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结局研究[D]. 余益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标签:;  ;  ;  

严重多发伤141例抢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