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AI与白血病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君[1](2021)在《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较正常人有着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其所导致的死亡率占肿瘤患者总死亡率的第二。准确评估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可以有效的预防VTE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评估模型非常有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但在临床应用中被发现其会促进VTE的发生,相关的验证及其机制探索研究尚且不足。目的构建适合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并探究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临床研究: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患者,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对纳入的所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适合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H-L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和鉴别效度。并采用验模数据库的患者数据进行外部人群的验证。基础研究:(1)将裸鼠随机分为5个组:空白组(无处理)、对照组、贝伐珠单抗组、PAI-039组、贝伐珠单抗+PAI-039组;(2)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利用A549细胞构建皮下肿瘤模型,记录肿瘤生长曲线;(3)瘤体体积达500mm3时,按分组情况给药;给药结束后,所有鼠进行下腔静脉部分阻塞模型(inferior vena cava stenosis model,IVC)构建;(4)对空白组,对照组,贝伐珠单抗组术后8h及所有组术后24h的血栓块的体积和重量进行分析,并采用HE染色分析血栓溶解率;(5)对肿瘤组织进行C31免疫组化分析;(6)ELISA技术分析裸鼠血清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的浓度;(7)采用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PAI-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944例符合要求的肿瘤患者,其中血栓组472例,对照组4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到建模数据库和验模数据库。经过对建模数据库的分析,最终发现化疗、高血压,VTE病史,近一个月内的手术史,PICC置管处理、D二聚体≥1.805(μg/m L)、PT<12.85(秒)、血红蛋白≤114.5(g/L)和CRP≥7.575(mg/L)是肿瘤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利用上述的危险因素构建了一个专门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较好的鉴别效度。利用验模数据库对模型进行外部人群的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能够较好的鉴别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基础研究:(1)成功构建了裸鼠皮下肿瘤模型;(2)由肿瘤组织生长曲线和肿瘤组织的免疫组化结果可知,贝伐珠单抗处理后,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数量明显减少,从而影响了肿瘤组织的生长过程;(3)通过对IVC术后血栓块体积和重量分析可知:肿瘤的微环境会促进血栓的形成,而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加剧肿瘤微环境中血栓的形成,且PAI-1在其中具有潜在作用;(4)HE染色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抑制血栓的自然溶解过程。(5)ELISA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会增加血液中肿瘤来源的PAI-1浓度水平和PAI-1抑制纤溶的活性;(6)Western Blot及RT-PCR技术结果显示,贝伐珠单抗处理组的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被抑制了,而PAI-1蛋白、PAI-1 m RNA的表达则被促进了。结论临床研究:我们从住院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了一种新的针对住院肿瘤患者的VTE风险评估系统,即根据9个风险因素:化疗、高血压,VTE病史,近一个月内的手术史,PICC置管处理、D二聚体≥1.805(μg/m L)、PT<12.85(秒)、血红蛋白≤114.5(g/L)和CRP≥7.575(mg/L)来评估住院肿瘤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基础研究:肿瘤微环境会促进血栓形成;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的使用会抑制肿瘤VEGF蛋白的表达,中断了VEGF对肿瘤细胞表达PAI-1的抑制,从而增加了PAI-1的表达,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吕文发,黄麒諠,王军,赵静,刘红羽[2](2021)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在动物疾病诊断的应用前景》文中指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的内源性抑制剂,是纤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随着对PAI-1及其与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PAI-1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指标。大量证据表明,其在动静脉血栓、出血异常、细胞侵袭、纤维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文章对PAI-1的结构功能、转录调控及其在冠心病、脑梗塞、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肿瘤、白血病、肝纤维化及糖尿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动物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王丽静[3](2021)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文中认为TGF-β信号通路是广泛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TGF-β可以通过促进p15、p21、p57等抑癌基因的表达以及下调c-Myc等原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增殖稳态。因而,在多种癌症中TGF-β信号通路被作为破坏的靶标以实现癌细胞的过度增殖。比如在白血病中,虽然白血病类型有很多,但TGF-β信号通路被普遍认为是受到抑制的。而且,多种实体瘤中TGF-β信号通路中的重要成员经常发生缺失或失活突变,但在白血病中,类似的现象却比较少见。那么白血病细胞是如何逃逸TGF-β信号通路监控的呢?本课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CML是一种髓系造血细胞恶性增殖疾病,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激活的BCR-ABL1融合蛋白对于CML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于高达95%的CML病人中。通过酪氨酸激酶库的筛选,我们发现ABL激酶可以磷酸化TGF-β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Smad4,并且这种磷酸化现象进一步在人源CML细胞系K562中有检测到。通过质谱以及点突变等实验,我们找到了 ABL激酶磷酸化Smad4的主要位点,分别为Y195,Y301以及Y322。在TGF-β信号通路响应良好的细胞系中过量表达ABL激酶会明显削弱TGF-β所诱导的CDK抑制因子的表达以及影响TGF-β对于细胞增殖的阻滞作用。相反,在CML细胞系K562中加入ABL激酶的抑制剂Gleevec会显着增强细胞对于TGF-β信号的响应,并且我们发现TGF-β的使用也会增强K562对于Gleevec药物的敏感度。我们进一步发现,Smad4被ABL激酶磷酸化后,会降低其与转录共激活因子β300的结合从而导致了TGF-β信号通路的正常转录受到影响。最后,为了确认ABL激酶通过磷酸化Smad4而影响TGF-β的功能性位点,我们在K562 Smad4敲除的细胞系中分别回补了 Smad4 Y195/301/322F以及Y195/301/322E的突变体。结果发现回补Smad4 Y195/301/322F的K562对于TGF-β信号通路的响应增强,并且对于Gleevec的敏感性也明显提高,而回补Smad4 Y195/301/322E的K562对于上述两方面的现象恰恰是相反的。并且该现象在白血病小鼠模型中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Smad4是ABL激酶的靶蛋白并且进一步阐明了 CML以及其靶向药物Gleevec新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研究CML与TGF-β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将来CML的治疗以及Gleevec药物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张秀艳[4](2020)在《miR-181a/SERPINE1轴调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血液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000~2/100,000,约占成年人白血病总病例数的六分之一。超过95%的CML患者中可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具有异常活化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是诱发CML的主要诱因。临床上采用BCR/ABL的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进行靶向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期CML患者的症状,然而单独使用该药物仅能治愈少数患者,部分患者仍存在药物耐药和疾病复发风险。这与TKI不能有效诱发白血病干细胞(LSC)凋亡有关,提示LSC存在BCR/ABL之外的存活调控通路。这促使该领域的研究者更关注于白血病干细胞的生存和自我更新的机制研究,寻找新的靶向位点从而清除白血病干细胞。目前已有文献显示miRNA与CML干细胞的存活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其功能与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化对疾病分子致病机制的认知并可能为改善疾病治疗提供新策略。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在miR-181a/SERPINE1调控轴在CML干/祖细胞中的功能和机制,找寻CML治疗潜在的新靶点,有望为改善CML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1)RT-qPCR法检测miR-181a在初诊CML患者干/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TKI对CML细胞中miR-181a表达的影响;(2)集落生成实验研究过表达miR-181a对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生长和Imatinib反应性的影响;(3)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研究过表达miR-181a对BCR/ABL+Ba F3细胞体内成白血病的影响;(4)Microarray、Target Scan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CML干/祖细胞中miR-181a行使功能的候选靶m RNA;(5)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认SERPINE1是miR-181a的一个新的靶m RNA;(6)sh RNA沉默SERPINE1研究SERPINE1对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生长和Imatinib反应性的影响;(7)过表达SERPINE1研究SERPINE1是否能“挽救”过表达miR-181a对CML干/祖细胞的生长抑制和Imatinib增敏作用,以确认SERPINE1是miR-181a的下游功能性靶基因;(8)CCK-8研究SERPINE1抑制剂对CML细胞的影响,Graphpad计算IC50;(9)集落生成实验研究SERPINE1抑制剂对初诊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生长和Imatinib反应性的影响;(10)Annexin V/PI和Western Blot研究SERPINE1抑制剂对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通路的影响;(11)JC-1检测、Mito-Tracker Red CMXRos染色和ROS检测研究SERPINE1抑制剂对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线粒体的活性、膜电位变化及产生活性氧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供体骨髓CD34+干/祖细胞相比,miR-181a在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中低表达;(2)过表达miR-181a能显着抑制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集落生成能力并增强它对Imatinib的敏感性;(3)miR-181a能显着抑制BCR/ABL+Ba F3在小鼠体内的成白血病能力;(4)microarray和Target Scan分析显示SERPINE1是miR-181a的潜在靶基因;(5)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miR-181a通过SERPINE1的3’UTR上motif-2,直接调控SERPINE1 m RNA的表达水平;(6)沉默SERPINE1能显着抑制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的集落生成并增强它的Imatinib敏感性;(7)过表达SERPINE1能“挽救”过表达miR-181a对CML干/祖细胞的生长抑制和Imatinib增敏作用;(8)SERPINE1抑制剂Tiplaxtinin和TM5441均可显着抑制CML细胞的体外增殖;(9)Tiplaxtinin能特异性抑制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的集落生成并显着增强其对Imatinib的敏感性,但Tiplaxtinin对正常骨髓CD34+干/祖细胞基本无毒性;(10)Tiplaxtinin可有效且特异性诱导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发生caspase依赖的凋亡;(11)Tiplaxtinin能促进CML患者CD34+干/祖细胞ROS升高,线粒体活性降低并发生去极化。结论:我们发现miR-181a在CML干/祖细胞中异常低表达,并提出了miR-181a/SERPINE1轴调控CML干/祖细胞生长的新机制。miR-181a通过负调控SERPINE1抑制CML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体内白血病生成,并增强CML干/祖细胞对TKI敏感性。SERPINE1可成为CML靶向治疗的新靶点,单独抑制SERPINE1(靶向SERPINE1或SERPINE1抑制剂)和联合TKI药物可有效诱导CML干/祖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为CML干/祖细胞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和治疗途径,为改善CML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策略。
蔡雪蓉[5](2019)在《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事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58例费城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Ph-MPN)患者的临床特征,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3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3例,探讨Ph-MPN患者血栓事件发生与Ph-MPN驱动基因突变类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型4G/5G多态性和感染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住院及门诊Ph-MPN患者;采用特异性聚合酶联反应(PCR)检测驱动基因突变;测序反应通用试剂盒检测PAI-1基因型4G/5G多态性;采用χ2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研究血栓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发生驱动基因突变总共51例,突变率为88%(51/58)。JAK2基因突变率为76%(44/58),均为JAK2 V617F突变;CALR基因突变率为12%(7/58);MPL基因突变率为0%(0/58)。三阴性者为12%(7/58)。(2)在PV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率为77%(16/21);CALR基因突变率为0%(0/21)。(3)在ET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率为79%(27/34);CALR基因突变率为15%(5/34)。2(1)在PV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ET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较突变阴性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较CALR基因突变阳性者血栓发生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在PV患者中,PAI-1各基因型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低为4G4G>5G5G>4G5G,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在ET患者中,PAI-1各基因型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低为4G4G>4G5G>5G5G,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4<0.05)。4在ET、PV患者中,有感染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于无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在PV患者中,PAI-1各基因型感染发生率高低为4G4G>5G5G>4G5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ET患者中,PAI-1各基因型感染发生率高低为4G5G>4G4G>5G5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在PV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的PAI-1各基因型频率高低为4G5G>4G4G>5G5G,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阴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ET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的PAI-1各基因型频率高低为4G4G>4G5G>5G5G,与JAK2 V617F基因突变阴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ALR基因突变阳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7在二元Logiastic回归分析中,PAI-1基因型4G4G和感染与血栓事件发生有关(P=0.00<0.05),OR值分别为6.744(95%CI:1.19538.056)和15.641(95%CI:3.32773.522)。结论1在ET患者中,PAI-1基因型4G4G血栓发生率高于基因型4G5G和5G5G,以及基因型4G5G血栓发生率高于基因型5G5G。2在Ph-MPN患者中,发生感染者血栓事件发生率高于无感染者。3在ET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中PAI-1基因型4G4G表达率最高,其次是基因型4G5G,基因型5G5G表达率最低。4在Ph-MPN患者中JAK2 V617F基因突变阳性者,如果合并有PAI-1基因型4G4G则考虑为血栓高危病人,该类患者并发感染将又会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此时应特别重视防控血栓。
周兰霞[6](2019)在《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拟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系统对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重要组分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相关作用;通过体外建立白血病细胞系和骨髓基质细胞或人HS-5细胞两组直接接触共培养细胞体系,探讨uPA系统在骨髓基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拟通过阿米洛利处理后,观察单独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和两组共培养体系中uPA系统中各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独培养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中三种细胞中的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阿米洛利作用后的表达水平做对比;采用MTT法测定阿米洛利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ELISA检测了单独培养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培养上清液中uPA、suPAR、PAI-1的含量。结果:(1)与HS-5细胞相比较,T-ALL和M1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uPA表达增高,T-ALL,B-ALL,M5和M1的PAI-1表达增高,M1的VEGF表达增高,T-ALL,B-ALL和M5的uPAR表达降低,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BMSCs-K562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的BMSCs细胞中uPA,uPAR,PAI-1,MMP-9和VEGF和共培养3天和4天的K562细胞中uPA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HS-5-K562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的HS-5细胞中uPA,PAI-1和VEGF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两组共培养体系相比较,BMSCs细胞和HS-5细胞中的mRNA的表达量均具有时间依赖的升高趋势,但BMSCs细胞升高的强度显着高于HS-5细胞。(3)阿米洛利对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阿米洛利作用4小时后,BMSCs细胞uPAR和PAI-1表达量降低;作用13小时后,BMSCs细胞uPA表达量降低,MMP-9表达升高;K562细胞中uPA,uPAR和MMP-9的mRNA表达量均下降;HS-5细胞中PAI-1的mRNA表达量下降(P<0.05)。阿米洛利处理HS-5-K562共培养体系后,结果显示uPA系统的各因子在药物作用后有下降的趋势。其中K562细胞的VEGF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4)在单独培养体系中,与HS-5相比,BMSCs上清液中uPA和PAI-1含量较高。在BMSCs-K562和HS-5-K562两组共培养体系中,与对照组BMSCs细胞或者HS-5细胞相比,共培养3天和4天后的上清液中uPA含量均升高。阿米洛利处理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8小时和13小时后,上清液PAI-1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BMSCs-K562共培养体系中,在K562细胞的作用下,BMSCs中uPA,uPAR,PAI-1,MMP-9和VEGF的表达均显着增强;在BMSCs的作用下,K562细胞中只有uPA的表达增强,但不如基质细胞显着。(2)阿米洛利可以显着抑制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uPA、uPAR和PAI-1的表达,增强MMP-9的表达。阿米洛利抑制了HS-5-K562共培养体系中VEGF mRNA的表达。
宋玉华[7](2018)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早期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一个显着临床特征。几乎所有的APL患者初诊时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证据。出血相关死亡是APL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独特的凝血和纤溶异常和APL患者早期出血症状密切相关。通过研究APL患者早期出血症状和临床观测指标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追踪观察不同危险分层APL患者诱导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及其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趋势,以指导临床减少APL的出血并发症及其相关病死率。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6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初诊APL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6例,年龄12?75岁,中位年龄为41岁。根据Sanz风险分层,低危患者22例、中危患者63例、高危患者27例。所有患者予ATO+ATRA双诱导治疗至骨髓达完全缓解(CR)。回顾性统计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特征(早期出血事件,早期死亡事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和骨髓白血病早幼粒细胞(BMP)百分比]。统计分析APL患者出血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高危患者的伴随指标特征。追踪分析不同危险分层APL患者双诱导治疗期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变化趋势。结果:致死性重要脏器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75%,3/4),仍是APL患者的早期死亡主要原因。APL患者出血症状的发生与减低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相关。高危组APL患者白细胞(WBC),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骨髓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比例相较于低/中危组有统计学差异。经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双诱导治疗后凝血指标改善显着。不同危险组APL患者经诱导治疗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变化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初始水平高,经诱导治疗四周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1,APL患者常存在凝血纤溶异常,早期出血相关死亡仍然是APL的治疗挑战,其中纤溶亢进是APL早期出血综合征中更为重要的因素。2,疑诊APL患者立即开始双诱导(ATO+ATRA)治疗,可有效缓解APL患者的凝血纤溶障碍。3,积极地预防性输注血制品维持较高水平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可防止APL患者重要脏器出血,减少早期死亡发生率。目的:通过细胞共培养模拟体内环境,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体系纤溶活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CCK-8法测定了三氧化二砷对NB4、HL-60、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实验浓度及时间点。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 FITC/PI双染色法检测NB4、HL-60、HUVEC细胞凋亡。利用NB4与HUVEC共培养24小时,以同期单独培养的NB4、HUVEC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ATO处理前后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PA、PAI-1、uPA的蛋白分泌水平,同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ATO处理前后NB4、HUVEC和共培养组AnnexinⅡmRNA的含量;应用SPSS statistics 16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进行显着性检验,P<0.05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ATO以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抑制NB4、HL-60、HUVEC细胞增殖,ATO促进NB4、HL-60、HUVEC细胞凋亡,其中NB4对ATO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尤为敏感。2,NB4、HUVEC及共培养组在ATO处理后t-PA、uPA表达均明显下降,PAI-1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各组加药前t-PA、PAI-1、uPA表达无明显差异(P均<0.05),加药后各组PAI-1表达无明显差异,而tPA蛋白水平,ATO处理后共培养组与同期单独培养的HUVEC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uPA蛋白水平,ATO处理后共培养组与单独培养的NB4、HUVEC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ATO处理可显着抑制NB4、HUVEC及共培养组细胞AnnexinⅡmRNA含量(P均<0.05),对共培养组AnnexinⅡmRNA含量的抑制尤为显着。结论:1,ATO可以通过抑制NB4、HUVEC细胞tPA、uPA的表达和AnnexinⅡmRNA来抑制APL的高纤溶活性。2,NB4和HUVEC共培养可能对ATO抗纤溶效应存在协同增效作用。
张慧[8](2018)在《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讨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及K562/ADM细胞株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阿米洛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材料与方法:不同浓度的阿米洛利作用于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24h、48h、72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变化;采用qRT-PCR技术检测相关基因uPA、uPAR、AKT mRNA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KT、p-AKTser473、p-AKTthr308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0.01mmol/L、0.1mmol/L、1mmol/L的阿米洛利作用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24h、48h、72h可诱导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发生凋亡,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1mmol/L阿米洛利作用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72h后,诱导凋亡作用最为显着(P<0.001),0.01mmol/L阿米洛利作用K562细胞和K562/ADM 24h、48h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0.01mmol/L、0.1mmol/L、1mmol/L的阿米洛利分别作用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24h、48h、72h后,可下调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uPA、uPAR mRNA表达水平,72h作用结果最为显着。对K562细胞,0.01mmol/L阿米洛利作用细胞72h后,uPA、uPAR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显着(P<0.05);0.1mmol/L和1mmol/L阿米洛利作用细胞72h后,uPA、uPAR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极显着(P<0.01)。对K562/ADM细胞,0.01mmol/L阿米洛利作用细胞72h后,uPA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显着(P<0.05),uPAR m RNA相对表达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0.1mmol/L和1mmol/L阿米洛利作用细胞72h后,uPA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极显着(P<0.01),uPAR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明显(P<0.05)。阿米洛利抑制uPA和uPAR mRNA表达具有一定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AKT没有明显变化(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0.01mmol/L、0.1mmol/L、1mmol/L的阿米洛利处理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72h后,p-AKTser473和p-AKTthr308蛋白表达随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1mmol/L阿米洛利处理细胞72h后,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p-AKTser473和p-AKTthr308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显着(P<0.05)。结论:阿米洛利具有诱导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凋亡的作用,其诱导凋亡的作用可能与降低uPA、uPARmRNA表达水平,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磷酸化AKT蛋白活性有关。
郭鸿[9](2017)在《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考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在白血病患者、正常成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uPAs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及uPA受体衍生肽(RERF肽)对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影响和对K562/ADM细胞阿霉素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收集86例白血病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其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表达水平进行检测;86例白血病患者和7例骨髓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表达;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价suPAR对白血病分型的影响。2)细胞实验:选取对数生长期细胞;使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suPAR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对uPAR的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MTT法研究RERF肽和阿米洛利对K562细胞、HL-60细胞和K562/ADM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PCR技术检测RERF肽和阿米洛利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中uPAs及增殖凋亡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RERF肽和阿米洛利处理后的白血病细胞中uPAs和P-gp等蛋白的表达。结果:1)白血病患者组suPAR表达水平为(3.53±1.15)ng/ml,而健康对照组为(2.27±0.36)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血病患者组uPAR平均表达率为36.2%(9.3%-63.7%),骨髓正常组为18%(1.2%-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工作曲线显示白血病患者suPAR水平对于急性白血病分型有一定的区分价值。2)在HL-60细胞、K562细胞、K562/ADM细胞中均有uPAR的表达,且与K562细胞相比,多药耐药K562/ADM细胞的uPAR表达显着增加。3)阿米洛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过程,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10-3 mol/L阿米洛利处理24 h后的K562细胞中uPA、uPAR、MMP-9、PAI、caspase 3、c-myc和P53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阿米洛利处理48 h后,uPAs、MMP-9和c-myc蛋白在K562细胞内的合成量显着减少(P<0.05)。4)阿霉素(ADM)对耐药细胞作用24 h、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88.96±0.34)、(42.21±0.19)和(26.00±0.12)ug/ml,ADM与非细胞毒性剂量的阿米洛利(10-9 mol/L)共同作用24 h、48 h和72 h,耐药细胞的IC50分别降低至(77.75±0.29)、(25.16±0.17)和(17.52±0.13)ug/ml,其逆转倍数分别为1.14倍、1.68倍和1.48倍。阿米洛利抑制uPA、uPAR、MMP-9等uPAs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caspase 3、MDR1、c-myc和P65 mRNA的表达。10-10 mol/L、10-9 mol/L和10-8 mol/L阿米洛利可浓度依赖性影响uPA、uPAR、MMP-9、P-gp蛋白的表达。5)非毒性剂量RERF肽(10-7 mol/L)和阿霉素联合处理K562/ADM细胞48h,其uPA、uPAR和MDR1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且uPA、uPAR和p-gp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suPAR表达可能是白血病分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uPAR高表达与白血病患者化疗敏感性有关,suPAR和uPAR共表达可以更好的预测白血病患者化疗敏感性。2)与HL-60细胞、K562细胞相比,K562/ADM耐药细胞表面uPAR表达增加,uPAR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相关。3)阿米洛利可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过程,呈时效和量效性,抑制作用可能与uPA、uPAR、MMP-9和c-myc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有关。4)阿米洛利可通过uPA/uPAR途径干扰凋亡、影响c-myc、P65、caspase 3和MDR1基因,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5)RERF肽可能通过uPA/uPAR途径影响MDR1基因,可降低P-gp的表达,从而逆转白血病耐药。
贾芳[10](2017)在《uPA系统在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模型中表达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uPA系统包含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CD87)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s,PAI-1and PAI-2)。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局部侵袭和转移与uPA系统密切相关,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分子靶点。本课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研究白血病人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中uPA、uPAR、PAI-1、MMP-9、VEGF的表达情况,从而探究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与uPA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单独培养相比,在共培养条件下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uPA、uPAR、PAI-1、VEGF的表达显着升高,而共培养条件下白血病细胞HL60的MMP-9表达升高。co-BMSCs中的uPA、uPAR和PAI-1的表达显着升高可以进一步解释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微环境的生长、发展、复发以及白血病不良预后与uPA系统有密切的联系。共培养条件下HL60的MMP-9的表达升高,这或许可以解释为骨髓微环境有助于白血病细胞的扩散。
二、PAI与白血病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AI与白血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的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 |
1.4 统计分析 |
1.4.1 建模数据库与验模数据库的建立与比较 |
1.4.2 连续变量的转换 |
1.4.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
1.4.4 评分系统的建立 |
1.4.5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评分系统的检验 |
1.4.6 评分系统的外部人群验证 |
2.结果 |
2.1 人口学和临床资料 |
2.2 建模数据库与验证数据库的建立与比较 |
2.3 住院肿瘤患者发生VTE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1 连续变量的转换 |
2.3.2 单因素分析 |
2.4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2.5 评分系统的构建与检验 |
2.5.1 评分系统的构建 |
2.5.2 评分系统的检验 |
2.5.3 真实性评价 |
2.5.4 Logistic回归模型与评分系统的鉴别效度比较 |
2.6 评分模型的外部人群验证 |
2.6.1 鉴别效度验证 |
2.6.2 真实性评价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相关血栓发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
1.4 实验设备 |
1.5 实验药物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和处理 |
2.2 A549 肿瘤细胞的培养 |
2.2.1 细胞换液和细胞传代 |
2.2.2 细胞冻存 |
2.2.3 细胞复苏 |
2.2.4 细胞给药处理 |
2.3 皮下肿瘤模型的构建 |
2.3.1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2.3.2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
2.3.3 肿瘤细胞的皮下注射 |
2.4 下腔静脉部分阻塞模型的构建(IVC模型) |
2.4.1 实验器材准备 |
2.4.2 实验人员的准备 |
2.4.3 术前准备 |
2.4.4 IVC模型构建手术 |
2.4.5 术后观察和取材 |
2.5 肿瘤组织和血栓块的石蜡包埋和切片 |
2.6 血栓块切片的HE染色和溶解率分析 |
2.7 肿瘤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 |
2.8 蛋白免疫印迹法 |
2.8.1 蛋白质的提取 |
2.8.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2.8.3 蛋白质变性 |
2.8.4 蛋白免疫印迹 |
2.9 荧光定量PCR技术 |
2.9.1 样本处理 |
2.9.2 RNA提取 |
2.9.3 RNA浓度、纯度测定 |
2.9.4 逆转录 |
2.9.5 荧光定量PCR |
2.10 ELISA技术 |
2.11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 |
3.1.1 A549 细胞培养 |
3.1.2 皮下肿瘤模型的成功构建 |
3.1.3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 |
3.1.4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
3.2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血栓发生的影响 |
3.2.1 IVC模型的成功构建 |
3.2.2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血栓生成的影响 |
3.2.3 贝伐珠单抗对肿瘤血栓溶解的影响 |
3.2.4 PAI-1 在贝伐珠单抗促进血栓发生中的潜在作用 |
3.3 肿瘤组织中PAI-1、VEGF表达情况 |
3.3.1 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PAI-1、VEGF蛋白表达 |
3.3.2 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PAI-1 mRNA的表达 |
3.4 ELISA技术分析血清中PAI-1,t-PAIC浓度 |
3.5 肿瘤细胞中PAI-1、VEGF表达情况 |
3.5.1 Western-blot检测A549 细胞中PAI-1、VEGF蛋白表达 |
3.5.2 荧光定量 PCR 检测各组 A549 细胞中 PAI-1 mRNA的表达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肿瘤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其机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在动物疾病诊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
1.1 PAI-1的结构与功能 |
1.2 PAI-1的转录调控 |
2 PAI-1与心脑血管系统相关疾病 |
2.1 PAI-1与冠心病 |
2.2 PAI-1与脑梗塞 |
3 PAI-1与其他疾病 |
3.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
3.2 肿瘤 |
3.3 白血病 |
3.4 肝纤维化 |
3.5 糖尿病 |
4 展 望 |
(3)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TGF-β信号通路概述 |
1.2 TGF-β信号通路在白血病中的研究现状介绍 |
1.3 ABL1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
1.4 总结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BL1激酶抑制TGF-β信号通路 |
3.2 ABL1激酶抑制剂Gleevec回复CML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活性 |
3.3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及其位点解析 |
3.4 Smad4磷酸化介导了ABL1激酶对TGF-β信号通路的抑制 |
3.5 ABL1激酶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 |
3.6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促进CML白血病细胞生长 |
3.7 ABL1激酶磷酸化Smad4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工作模型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miR-181a/SERPINE1轴调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结果 |
第一部分:miR-181a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中低表达 |
第二部分:miR-181a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第三部分:miR-181a通过SERPINE1 调控CML干/祖细胞生长 |
第四部分:SERPINE1 抑制剂有效杀伤CML干/祖细胞 |
讨论 |
一、miR-181a/SERPINE1 轴揭示CML干/祖细胞生长的新机制 |
二、miR-181a/SERPINE1 轴筛选CML干/祖细胞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
三、SERPINE1 抑制剂在CML治疗中临床转化的意义和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小RNA与肿瘤: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主要试剂配制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致谢 |
(5)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事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Abbrevia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血液样本采集 |
2.方法 |
2.1 基因检测实验方法 |
2.2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Ph~-MPN患者驱动基因突变总体分布情况 |
2.Ph~-MPN患者驱动基因突变类型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3.PAI-1 基因多态性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4.感染发生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5.PAI-1 基因多态性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6.Ph~-MPN驱动基因突变类型与PAI-1 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
7.Ph~-MPN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a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髓基质细胞 |
1.2 骨髓基质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 |
1.3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PAs) |
第二章 不同类型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uPA系统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在骨髓基质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共培养体系中uPA系统的相关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阿米洛利对B-ALL骨髓基质细胞和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体系纤溶活性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凝血功能障碍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物 |
2.1.2 实验细胞株 |
2.1.3 实验相关试剂 |
2.1.4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2.1.5 主要相关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复苏 |
2.2.2 细胞的冻存与换液 |
2.2.3 细胞计数法检测对数期细胞 |
2.2.4 细胞的药物处理 |
2.2.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562细胞、K562/ADM细胞中uPA、uPAR、AKTmRNA的表达 |
2.2.7 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AKT、p-AKT~(ser473)、p-AKT~(thr308)蛋白的表达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对数生长期 |
3.2 阿米洛利对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 阿米洛利对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中uPA、uPAR、AKTmRNA表达的影响 |
3.4 阿米洛利对K562细胞和K562/ADM细胞中AKT、p-AKT~(ser473)、p-AKT~(thr308)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受体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受体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uPAR衍生肽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uPA系统在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模型中表达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uPA系统 |
1.1.1 uPA |
1.1.2 uPAR |
1.1.3 PAI-1 和PAI-2 |
1.1.4 suPAR |
1.2 uPA系统与白血病 |
1.3 骨髓微环境 |
1.3.1 骨髓基质细胞 |
1.3.2 白血病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影响 |
1.3.3 uPA系统与骨髓微环境 |
1.4 基于uPA系统的靶向治疗及研究前景 |
1.4.1 抑制uPA系统成分表达水平 |
1.4.2 抑制uPA系统各成分蛋白酶活性 |
1.4.3 抑制uPAR与其配体及其共受体相互作用 |
1.4.4 研究前景 |
第二章 立题依据与实验设计 |
2.1 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模型建立 |
2.2 实验设计 |
2.3 立题目的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细胞株及标本 |
3.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3.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HL60细胞培养 |
3.3.2 原代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 |
3.3.2.1 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 |
3.3.2.2 骨髓基质细胞的传代 |
3.3.2.3 骨髓基质细胞的鉴定 |
3.3.3 HL60细胞冻存以及复苏 |
3.3.4 BMSCs与HL60细胞共培养 |
3.3.5 qRT-PCR |
3.3.5.1 RNA的提取 |
3.3.5.2 RNA的逆转录 |
3.3.5.3 实时定量PCR |
3.3.6 酶联免疫分析(ELISA) |
3.4 数据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及鉴定 |
4.1.1 骨髓基质细胞形态 |
4.1.2 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基质细胞 |
4.2 共培养 |
4.3 qRT-PCR |
4.3.1 uPA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 |
4.3.2 uPAR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 |
4.3.3 PAI-1 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 |
4.3.4 MMP-9 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 |
4.3.5 VEGF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的表达 |
4.4 ELISA |
4.4.1 uPA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蛋白的表达 |
4.4.2 suPAR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蛋白的表达 |
4.4.3 PAI-1 在BMSCs-HL60共培养体系中蛋白的表达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四、PAI与白血病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相关血栓风险因素及抗血管生成药对肿瘤相关血栓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文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在动物疾病诊断的应用前景[J]. 吕文发,黄麒諠,王军,赵静,刘红羽.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3]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中ABL1激酶通过磷酸化抑癌因子Smad4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D]. 王丽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4]miR-181a/SERPINE1轴调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张秀艳. 苏州大学, 2020(06)
- [5]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栓事件危险因素分析[D]. 蔡雪蓉.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uPA系统与BMSCs在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D]. 周兰霞. 兰州大学, 2019(08)
- [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纤溶异常的研究[D]. 宋玉华.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8]uPA抑制剂阿米洛利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张慧. 兰州大学, 2018(10)
- [9]uPAs与急性白血病相关性及其机制研究[D]. 郭鸿. 兰州大学, 2017(04)
- [10]uPA系统在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模型中表达及意义研究[D]. 贾芳. 兰州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