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脑影像学表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脑影像学表现

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何阳阳[1](2021)在《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严重的先天性或免疫介导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member 13,ADAMTS13)缺乏,酶活性的明显下降致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无限制地粘附、聚集血小板继而形成微血管血栓,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血栓栓塞造成的缺血性器官损害。TTP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病情错综复杂、进展凶险,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目前在国际上尚缺乏对TTP诊断的金标准,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如何正确进行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TTP患者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了解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住院TTP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⑴本研究组TTP患者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5;中位年龄53岁(范围18~85岁)。年龄<60岁:25例,中位生存时间50个月;年龄≥60岁:15例,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进行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⑵诱发因素:本研究中继发性TTP者24例(60.0%),原因不明者16例(40.0%);两组间进行生存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288)。继发性TTP中以风湿免疫性疾病多见,占37.5%;风湿免疫组和非风湿免疫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6)。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贫血(100.0%)、神经精神症状(92.5%)、肾脏损害(72.5%)、发热(60.0%)、出血(57.5%)。实验室指标以血小板减少(100.0%)、血红蛋白降低(100.0%)、乳酸脱氢酶升高(100.0%)、网织红细胞比值升高(100.0%)最为多见。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Prothrombin Time)、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的检测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05,0.019。死亡组患者存在PT延长,纤维蛋白水平升高、INR异常。⑷本研究组有ADAMTS13酶活性结果者15例:ADAMTS13酶活性<5%有12例(80.0%),酶活性在5%~10%范围有1例(6.7%),酶活性在10%~20%范围有2例(13.3%);同进行ADAMTS13抑制物检测者12例:8例(66.7%)伴抑制物阳性。⑸运用PLASMIC系统进行评分,本研究组高度风险(评分6~7分)者占80%,该评分系统预测酶活性<10%的阳性预测值为86.7%。以系统评分6分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⑹本研究组24例患者存活,总体有效率60%;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病情恶化死亡,另1例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糖皮质激素+美罗华治疗好转出院。⑺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60岁(P=0.049)、PT>13s(P=0.020)、纤维蛋白原>4g/L(P=0.005)、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排除PE对单因素分析的影响,本研究还对PE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E<4次(P=0.007)、初治未使用美罗华/免疫抑制剂(P=0.004)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⑻多因素分析结果: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组中结果显示PE<4次(P=0.01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年龄≥60岁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继发性TTP患者发病诱因以风湿免疫性疾病最为常见。(3)TT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即典型的“三联症”多见。PLASMIC积分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4)足够的血浆置换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难治复发性患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诸雪琪,陈潇荣,孙爱芳,赵光举,吴斌,卢中秋[2](2021)在《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1例》文中研究说明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虽并不少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且辅助检查难以鉴别,故常误诊漏诊。该病若未经诊治,病死率较高。本文对2019年8月12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以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1例患者进行分析,并报道如下。

赵丽东[3](2020)在《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并分析预后,以提高TTP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30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主要治疗方法等资料,分析预后。结果:30例TTP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1.33±14.88)岁,具备经典的三联征17例(57%),五联征11例(37%);加重2例,复发型2例,难治型1例,共死亡16例(53%);24例(80%)患者行血浆置换,血浆置换组与非血浆置换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次数≤4次与血浆置换次数>4次之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值显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P诊断需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的实验室检查,血浆置换可显着降低TTP患者的死亡率,对于疑诊患者应尽早开始治疗。

晋兆谦[4](2020)在《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中成人与儿童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消化内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的差异,以及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高对成人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认识,帮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肾内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将其按照年龄分组:儿童组(年龄<18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对儿童组(253例)和成人组(10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是否有肾损害分组:肾损害组(141例)和无肾损害组(148例),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入选病例中儿童与成人患者之比为2.3:1,两组均男性占比较女性稍高,儿童组男性患者占57.7%,成人组男性患者占53.7%。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最多见,儿童组以秋季占比最高为30.0%,成人组以冬季占比最高为37.0%。两组患者可能的诱因中都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2%儿童患者和23.1%成人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史。2.临床特征:皮疹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2.2%儿童组患者和89.8%成人组患者以紫癜为首发症状。12.6%儿童组患者和8.3%成人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以关节症状和泌尿系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少见,特别的是1例儿童患者以阴囊肿痛起病。临床分型上,两组都以混合型最多见,39.5%儿童组和38.9%成人组病例为混合型。15.8%儿童组和7.4%成人组病例为单纯型,17.8%儿童组和12.0%成人组病例为腹型,15.8%儿童组和4.6%成人组病例为关节型,11.1%儿童组和37.0%成人组病例为肾型。53.4%儿童患者与35.2%成人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症状。42.3%儿童患者及36.1%成人患者出现了关节症状。33.6%儿童患者及74.1%成人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其中,消化道症状和肾脏损害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紫癜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累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受累患者中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损害患者中成人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肾脏相关性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关节症状患者中,具体的关节症状表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肿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部位上,成人较儿童更易出现膝关节受累,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踝关节受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儿童组较成人组患者WBC升高(儿童组45.8%,成人组34.3%)、PLT升高(儿童组52.2%,成人组13.0%)、IgA升高(儿童组32.5%、成人组19.4%)、ASO升高(儿童组20.7%、成人组9.7%)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患者白蛋白降低(儿童组29.2%、成人组53.7%)、镜下血尿(儿童组27.3%、成人组61.6%)、蛋白尿(儿童组30.4%、成人组69.4%)、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儿童组15.5%、成人组32.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组46.6%、成人组90.0%)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患者病理分级都以III级(儿童组56.3%、成人组64.9%),免疫病理都以IgA+IgM沉积型(儿童组68.8%、成人组54.1%)最常见,两组间肾脏组织病理分级及免疫荧光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治疗方案上,儿童组更多的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芦丁片、抗生素,成人组更多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患者中紫癜多在入院后一周内基本消退,成人患者中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多大于1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脏损害危险因素: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紫癜消退所需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史、反复发作、紫癜损伤程度、关节症状、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18岁(OR=5.138)、住院时间(OR=1.094)、入院后紫癜消退所需时间(OR=3.137)、反复发作(OR=5.454)是HSP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患者,男性稍多见于女性,秋冬季节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可能诱因。2.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中以混合型最常见,儿童更易伴随消化道症状,成人更易出现肾脏损害。3.儿童和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WBC、PLT、IgA、ASO、血清白蛋白、镜下血尿、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4.伴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活检中,几乎所有患者免疫荧光都可见IgA沉积,绝大部分可见C3沉积。病理分级以III级最常见,免疫病理以IgA+IgM沉积型最常见。对于持续性肾损害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行肾脏病理活检。5.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大于1周、反复发作是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海鹏[5](2019)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觉神经元病等文献重新分析——兼与哈佛麻省总医院等作者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Evans综合征(ES)并发溶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综合征以及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双侧型脑桥血管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按照医学循证原则,重新分析文献病例资料。结果 /结论 (1)301医院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病理学文献的病例1,应该是ES并发DIC;(2)所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TTP"国内外文献均未与SLE合并的Coombs试验(假)阴性的ES鉴别,而后者相对常见且属于一元化诊断,因此其"TTP"诊断均难以成立;ES并发的溶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综合征(具备"五联征")及肾性贫血、肾性血小板减少应引起临床重视;(3)日本九州大学文献的低磷血症导致CPM不能成立;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文献的低钠血症及其快速纠正导致CPM不能成立;(4)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报告的2例"感觉神经元病",属脊髓SCD的可能性更大。

韦楠[6](2019)在《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以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purpura,TTP)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转归,提高对该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水平。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TTP患者共63例,对其中2 5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中位年龄55(22-84)岁。以神经精神症状首发者18例(72.0%),其中5例(27.8%)曾误诊为急性脑卒中事件。除神经系统表现外,其他症状包括血小板减少(10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76.0%)、肾功能异常(64.0%)、发热(36.0%),仅6例(24.0%)患者表现出经典“五联征”。18例(72.0%)患者检测ADAMTS13活性均<5%。16例(64.0%)患者完善头颅影像学检查,其中阳性结果者10例(62.5%),分别为脑梗塞(70.0%)、脑出血(20.0%)、恶性肿瘤脑转移(10.0%),MRI检出率(80.0%)高于CT(33.3%),最终5例(50.0%)患者经治疗后颅内影像学病灶完全消失。接受血浆置换者24例(96.0%),其中有效率为54.2%(13/24)。12例(48.0%)患者最终死亡,死亡组患者肌钙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高于治疗有效组(P=0.027,P=0.019,P=0.007)。中位随访51个月,1例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遗留脑梗死后轻度肢体活动障碍。结论:TTP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多不典型,误诊率高,ADAMTS13活性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头颅影像学改变具有一定的可逆性,MRI检查的诊断价值高于CT。血浆置换是治疗首选方案,效果不佳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及利妥昔单抗等。肌钙蛋白、总胆红素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升高者预后不佳。

马汇丰,石树君,张哲林,刘岩[7](2018)在《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ic purpura,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疾病早期60%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就诊于神经内科[1],容易误诊为脑膜脑炎或脑出血,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在52%~95%[2]。如能及时诊断和正确有效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若对TTP早期认知不足延误诊

曾小军[8](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姜文娟,李晓曦,刘文静,何志义[9](2018)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62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尤其是神经科医生对于TTP的认识。方法收集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TTP患者1例,结合国内文献报道62例,对共计6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63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38例,男∶女=1∶1.52,发病年龄1989岁,平均发病年龄(45.68±15.79)岁。首发症状主要为意识障碍、发热、头痛、头晕、言语不清及肢体无力。疾病早期曾被诊断为颅内感染、脑卒中、Evans综合征、多发性肌炎。颅脑影像学可表现为正常、脑出血、脑梗死、脑水肿、静脉窦血栓。结论当患者的症状不能完全用脑卒中、颅内感染等神经科疾病解释,尤其伴有血小板减少、贫血等血液系统异常时,要想到TTP,及时完善破碎红细胞、乳酸脱氢酶、肝功能、肾功能、ADAMTS13等化验,及时给予血浆置换往往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魏垂江,魏恒,李娟娟[10](2017)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临床急危重症,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本文通过2例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认为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LDH增高、破碎红细胞增多是较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以上指标结合神经精神症状具有很高的早期诊断特异性,TTP影像学检查并非阴性,脑MRI的影像学特征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随病情及时复查可以提高检查阳性率。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利妥昔单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选取
        2.1.2 诊断标准
        2.1.3 EB病毒感染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表现
        2.2.3 实验室检查
        2.2.4 PLASMIC积分
        2.2.5 ADAMTS13活性检测、抑制剂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评估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首诊科室
    3.3 诱因分析
    3.4 临床表现
    3.5 实验室检查
        3.5.1 血液学常规指标
        3.5.2 生化及凝血指标
        3.5.3 其他相关检查
        3.5.4 ADAMTS13酶活性及抗体抑制物检测
        3.5.5 PLASMIC评分
    3.6 生存分析
        3.6.1 总生存分析
        3.6.2 治疗方案与生存分析
        3.6.3 单因素预后分析
        3.6.4 多因素预后分析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4.2 治疗方案与疗效分析
    4.3 生存组和死亡组预后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1.2 实验室检查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征
    2.3 实验室检查
    2.4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以紫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觉神经元病等文献重新分析——兼与哈佛麻省总医院等作者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文献
    1.1 关于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的“TTP”病理学文献
        1.1.1 关于病理学与生化
        1.1.2 关于神经系统表现
        1.1.3 关于肾脏功能损害
    1.2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TTP”文献
2 关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文献
    2.1 关于极其罕见的双侧型脑桥血管综合征及假性脊髓痨
    2.2 关于国内外其它CPM文献--包括哈佛麻省总医院、日本九州大学的文献
3 是感觉神经元病(SND)还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关于北京协和医院的SND文献
4 结语

(6)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2.2 收集资料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判断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3.1.1 病例资料
        3.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3.1.3 实验室检查
    3.2 诊治
    3.3 治疗效果分析
4 研究结果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源
        1.1.1 我科病例资料
        1.1.2 文献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分析
        1.2.2 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症状
    2.3 辅助检查
    2.4 早期诊断疾病
    2.5 预后
3 讨论

(1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鉴别诊断
    2.6 治疗

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的颅脑影像学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D]. 何阳阳. 南昌大学, 2021(01)
  • [2]神经系统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误诊1例[J]. 诸雪琪,陈潇荣,孙爱芳,赵光举,吴斌,卢中秋. 浙江医学, 2021(07)
  • [3]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D]. 赵丽东.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4]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晋兆谦.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觉神经元病等文献重新分析——兼与哈佛麻省总医院等作者商榷[J]. 张海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6)
  • [6]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D]. 韦楠. 浙江大学, 2019(03)
  • [7]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并文献复习[J]. 马汇丰,石树君,张哲林,刘岩.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8(S1)
  • [8]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9]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62例临床分析[J]. 姜文娟,李晓曦,刘文静,何志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01)
  • [1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魏垂江,魏恒,李娟娟. 中国现代医生, 2017(10)

标签:;  ;  ;  ;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脑影像学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