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娟,郭召,赵远,张小军,李金波,李富金[1](2021)在《2014—2019年国内127例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了解近6年国内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情况,为临床防控该病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采用汇总分析方法,对本中心2014—2019年鉴定的127例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数量、发病季节、发病日龄、混合感染、药敏试验及血清型鉴定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该病检出阳性率从2014年的3.8%增长到2019年的13.1%,呈逐年递增趋势;一年四季均发,冬春季多发;初产鸡及产蛋高峰期发病最多,其次是青年鸡,61~360日龄段病例占总病例的85%;47株分离菌对药敏试验的16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喹肟及新霉素高敏次数多,对甲氧嘧啶、诺氟沙星则普遍耐药;与大肠杆菌、H9亚型禽流感等混合感染多发,占比62.0%;近6年71株分离菌A、B、C三种血清型均有,B型最多,占比45.1%。结果表明近6年鸡传染性鼻炎发病日趋严重,其临床表现及病原血清型都有不同的变化,增加了防控难度,防控措施需要不断更新。
朱小甫,吴旭锦,李怡婷,孙凯[2](2021)在《鸡毒支原体与滑液囊支原体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建立鸡毒支原体(MG)与滑液囊支原体(MS)双重PCR检测方法,一次反应即可诊断鸡毒支原体与滑液囊支原体感染情况。根据GenBank公开的MG和MS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质粒构建引物和2对检测引物,优化检测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灵敏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和临床检测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对MG和MS阳性质粒的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与常见的H9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Ⅰ群禽腺病毒4型、副鸡嗜血杆菌和鸡大肠埃希氏菌6种病原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335份样品,MG单阳性率为7.8%,MS单阳性率为31.3%,MG和MS双阳性率为17.0%,两种支原体总的感染率为56.1%。成功建立了检测MG和MS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为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施敏捷[3](2021)在《A型副鸡禽杆菌Hmt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鸡的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提出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引起的一种禽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导致患病鸡的产蛋率下降、淘汰率增加,对禽养殖特别是蛋鸡养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副鸡禽杆菌有3种血清型,其中血清A型在我国的存在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灭活疫苗是目前预防鸡传染性鼻炎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病原菌的不断变异,现有疫苗株对流行株的保护力差,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研究表明,副鸡禽杆菌有多种毒力因子,而血凝素蛋白是其中最具潜力的亚单位疫苗抗原。本试验搜集并筛选了血清A型副鸡禽杆菌Hmtp蛋白基因序列,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进行蛋白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制备成亚单位疫苗,通过免疫SPF鸡评估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为副鸡禽杆菌亚单位疫苗的研究防控提供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搜集了GenBank中血清A型副鸡禽杆菌的Hmtp基因序列,通过Mega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基因进化树。选择F-8株的Hmtp基因作为重组表达基因,对原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委托公司进行合成。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pET28-Hmtp重组载体,初步表达后表明表达蛋白的可溶性较好。2.通过设置不同的蛋白诱导条件进行表达优化,确定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方案为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6 h、IPTG浓度为0.5 mmol/L。通过Ni柱对重组Hmtp蛋白进行纯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可以与A型副鸡禽杆菌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3.除去蛋白溶液中的盐离子和内毒素,经超滤浓缩后测得最终重组蛋白的浓度为1.41 mg/mL。在免疫SPF鸡后定期采血、收集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表明,重组蛋白能够诱导SPF鸡产生特异性抗体,且高剂量蛋白免疫机体后能产生与现有商品化灭活疫苗相当的抗体效价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血清A型副鸡禽杆菌F-8株的Hmtp基因序列作为目的基因,通过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出可溶性较好的重组Hmtp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和动物试验结果均表明,重组Hmtp蛋白对鸡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为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陈秀芳[4](2021)在《2019~2020年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鼻腔和窦的炎症,表现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可造成育成鸡的生长不良和产蛋鸡产蛋率下降。近年来该病在国内规模化蛋鸡场中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研究在国内部分发生IC的规模化蛋鸡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离鉴定,测定了流行菌株的致病性,通过体外药敏试验了解Apg分离株耐药情况,为防控IC的流行提供参考。1、2019~2020年部分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江苏、河北及宁夏等地疑似发生IC的规模化蛋鸡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临床样品进行Apg菌株分离鉴定和Page法血清分型。结果显示调查的发病鸡群中A、B、C 3种血清型Apg均有流行,在分离鉴定的40个Apg分离株中包括血清A型1 1株、血清B型10株和血清C型19株,表明血清C型已经上升为当前流行株的最优势的血清型,该结果与前期国内调查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各发病鸡群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病主要以春末夏初和秋冬换季时多发,发病鸡群日龄以产蛋期为主,但也有部分鸡群在30~40日龄育雏阶段早期感染和发病,多个鸡群被发现同时存在2种甚至3种血清型菌株的感染。前期已报道外膜蛋白Hmtp210在不同血清型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40个分离株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相同血清型菌株之间同源性较近,而不同血清型菌株在进化树上均位于各自独立的进化分支。该结果表明,利用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进行基因分型的结果与Page法血清分型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有望作为一种血清学分型的替代方法应用于Apg菌株的快速分型。鉴于当前血清C型已经在调查鸡群中广泛流行,本研究又进一步开展了 C型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研究以2020/JS80株对32日龄的SPF鸡进行人工感染,观察攻毒后鸡群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检测攻毒菌株在体内的复制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攻毒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在攻毒后24 h鸡群即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攻毒后第3天为发病高峰,发病率达到100%,发病鸡面部肿胀,鸡群采食量和饮水量显着减少;攻毒后第5天,鸡群临床症状开始逐渐减轻,采食量和饮水量增加,面部肿胀也逐渐消退;攻毒后第7天,鸡群精神状况和食欲基本恢复正常。发病鸡剖检可见鼻腔内大量黄色胶冻样物,气管有出血点,脾脏和法氏囊肿大。病理组织切片可观察到眶下窦巨噬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气管纤毛部分脱落,气管黏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q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菌株主要在鼻腔和气管中定植和复制,但在攻毒后3d至5d攻毒鸡表现明显的菌血症,在血液和多个组织器官(胸腺、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中均可检测到细菌。2、副鸡禽杆菌的耐药性分析本研究选取临床上常用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酰胺醇类、氨基糖胺类、氟喹诺酮类、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分离株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株均表现出很强的多重耐药性。(1)所有分离株对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均耐药,MIC值最高达256 μg/mL;(2)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不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对土霉素除1株敏感外其它菌株均耐药,将近一半的分离株对强力霉素耐药;(3)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阿莫西林和头孢噻呋钠敏感性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1)当前规模化蛋鸡场Apg流行情况较为复杂,A、B、C 3种血清型均有流行且两种以上血清型混合感染较为普遍,C型菌株致病力强且已经上升为当前流行的优势血清型;(2)分离菌株多重耐药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多敏感,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李倩,蔡俊呈,蔡琳琳,林秋燕,向斌,廖明,徐成刚,任涛,黎敏[5](2020)在《鸡传染性鼻炎免疫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 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引起的一种在肉鸡、产蛋鸡群中常见的急性或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引起鸡生长发育受阻,产蛋率下降[1]。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应用,针对副鸡禽杆菌的鉴定、分型技术、免疫保护相关基因和抗原分析等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旨在概述副鸡禽杆菌免疫原性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为鸡传染性鼻炎的临床防制提供理论知识和参考。
赵怡,李芳兵,王帅,陈小玲,孙惠玲[6](2020)在《2019年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和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状况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2019年鸡传染性鼻炎在国内的流行状况,对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20组临床疑似病例进行副鸡禽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20组病例中有15组病例分离到副鸡禽杆菌,其中10组为A型、5组为C型。表明2019年流行的副鸡禽杆菌以A、C型为主,前几年流行较为广泛的B型副鸡禽杆菌在2019年较为少见,提示我国部分地区鸡传染性鼻炎流行菌株的血清型在2019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邓智昕,欧建安[7](2020)在《副鸡嗜血杆菌A、B型攻毒用菌液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副鸡嗜血杆菌A型、B型攻毒用菌液的活菌计数及预攻毒效果的比较,得出使用A型菌液攻毒,菌液制备的较佳条件是:菌种接种于鸡肉汤琼脂板,5%二氧化碳,37℃培养48小时后,挑取典型菌落,接种鸡肉汤培养基,摇菌8小时后,按兽药典方法要求进行攻毒。使用B型菌液攻毒,菌液制备的较佳条件是:菌种接种于鸡肉汤琼脂板,5%二氧化碳,37℃培养16小时后,挑取典型菌落,接种鸡肉汤培养基,摇菌6小时后,按兽药典方法要求进行攻毒。
王丽辉,张永欣[8](2019)在《一起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文中研究表明对重庆某蛋鸡场的部分发病鸡,经临床诊断和对病死鸡病料的染色镜检、菌落形态及培养特性观察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鼻炎,进一步进行实验室PCR诊断。结果表明,病鸡表现为肿头、眼角有泪痂、流涕;PCR电泳图片在500 bp处清晰可见目的条带,证明有副鸡禽杆菌的感染。
刘龙英[9](2019)在《一株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副鸡嗜血杆菌是鸡传染性鼻炎的致病菌,该菌感染鸡后可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该病菌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且常与其它致病微生物一起引发混合感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自2018年6月份以来,山东滨州博兴某养鸡场陆续发生蛋鸡产蛋迅速降低、打喷嚏、鼻孔流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严重者出现颜面肿胀、生长停滞等临床表现,每天发病鸡不断增多,但死亡鸡6~10只/d不等;通过到鸡场现场调研、采样、实验室分离鉴定等,最终确诊鸡群感染副鸡嗜血杆菌,并指导该鸡场采用有效药物开展治疗及加强免疫等,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实验室分离鉴定等工作总结如下。
林汉卿,温贵兰,汪德生,张升波,徐丽,李昌红,文明,周碧君,程振涛[10](2018)在《副鸡嗜血杆菌贵州株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查明贵州省某规模化养鸡场患病鸡的病原,从患病鸡内脏及眶下窦处采集病料,分离到1株细菌,对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及16SrRNA序列比对。序列比对表明,该分离株16SrRNA与GenBank中各亚型副鸡嗜血杆菌株16SrRNA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3.6%~99.4%之间,证实其为副鸡嗜血杆菌,将其命名为HPG-GZ-2017。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HPG-GZ-2017与C型标准菌株CAPM 5111(GenBank:M75056)处于同一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也较高。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其致病性较低。药敏试验表明,HPG-GZ-2017对头孢克洛高敏,对红霉素中敏,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青霉素、诺氟沙星、头孢拉定低敏,对复方新诺明、链霉素耐药。研究结果可为副鸡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二、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2014—2019年国内127例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培养基 |
1.1.3 副鸡禽杆菌特异性PCR引物 |
1.1.4 药敏试纸 |
1.2 方法 |
1.2.1 临床诊断 |
1.2.2 细菌分离 |
1.2.3 PCR检测 |
1.2.4 血清型分析 |
1.2.5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 |
2.2 病理变化 |
2.3 菌株分离鉴定情况 |
2.4 不同年份发病数量统计 |
2.5 不同季节病例统计 |
2.6 不同日龄病例数统计 |
2.7 药敏试验 |
2.8 感染及混合感染病例数统计 |
2.9 2014—2019年6年间流行血清型统计 |
3 讨论 |
(2)鸡毒支原体与滑液囊支原体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与喉头棉拭子 |
1.1.2 参考病毒与细菌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引物设计 |
1.2.2 组织病料中DNA的提取 |
1.2.3 MG和MS基因克隆 |
1.2.4 MG和MS阳性质粒的构建 |
1.2.5 MG和MS双重检测方法的建立 |
1.2.6 MG和MS双重检测方法灵敏性试验 |
1.2.7 MG和MS双重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 |
1.2.8 MG和MS双重检测方法临床应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G和MS基因扩增结果 |
2.2 MG和MS基因重组阳性质粒的构建结果 |
2.3 MG和MS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4 MG和MS双重PCR检测方法灵敏性试验 |
2.5 MG和MS双重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 |
2.6 MG和MS双重检测方法临床检测 |
3 讨论 |
(3)A型副鸡禽杆菌Hmt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鸡的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副鸡禽杆菌研究进展 |
1.1 副鸡禽杆菌的病原学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流行病学 |
1.1.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1.4 诊断与治疗 |
1.2 副鸡禽杆菌相关毒力因子 |
1.2.1 荚膜多糖 |
1.2.2 脂多糖 |
1.2.3 细菌致死性扩张毒素 |
1.2.4 RTX毒素 |
1.2.5 菌毛蛋白 |
1.2.6 外膜蛋白 |
1.2.7 红细胞凝集素 |
1.3 副鸡禽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
1.3.1 灭活疫苗 |
1.3.2 菌影疫苗 |
1.3.3 亚单位疫苗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A型副鸡禽杆菌Hmtp基因的原核表达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和质粒 |
2.1.2 主要试验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
2.2.2 保护性抗原基因筛选和优化 |
2.2.3 构建Hmtp原核表达载体 |
2.2.4 重组Hmtp蛋白的表达及性状分析 |
2.2.5 重组蛋白的诱导条件优化 |
2.2.6 重组蛋白纯化与鉴定 |
2.3 试验结果 |
2.3.1 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筛选 |
2.3.2 构建Hmtp原核表达载体 |
2.3.3 重组Hmtp蛋白的表达 |
2.3.4 重组蛋白的诱导条件优化 |
2.3.5 重组Hmtp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Hmtp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及相关材料 |
3.1.2 主要的试剂和试剂盒 |
3.1.3 主要试验仪器和耗材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试剂配制 |
3.2.2 制备免疫原 |
3.2.3 免疫方案 |
3.2.4 抗体效价检测 |
3.3 试验结果 |
3.3.1 目的蛋白浓度测定 |
3.3.2 抗体效价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2019~2020年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流行病学 |
1.1 Apg血清分型 |
1.2 国外Apg感染的流行现状 |
1.3 国内Apg感染的流行现状 |
2 诊断 |
2.1 临床诊断 |
2.2 病原分离与鉴定 |
2.3 血清学诊断 |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
3 综合防控 |
3.1 药物防治 |
3.1.1 国外菌株耐药现状 |
3.1.2 国内菌株耐药现状 |
3.2 疫苗预防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2019~2020年部分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病料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主要仪器 |
1.5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2.2 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2.2.2 PCR鉴定 |
2.3 分离株Hmtp210基因高变区扩增及序列分析 |
2.3.1 Hmtp210基因高变区引物设计 |
2.3.2 Hmtp210基因高变区PCR扩增 |
2.3.3 Hmtp210基因高变区遗传进化分析 |
2.4 C型副鸡禽杆菌的致病性实验 |
2.4.1 实验分组及攻毒 |
2.4.2 攻毒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2.4.3 攻毒后组织载菌量测定 |
3 结果 |
3.1 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
3.1.1 临床诊断及细菌分离 |
3.1.2 PCR鉴定及血清分型 |
3.2 分离株Hmtp210基因高变区扩增及序列分析 |
3.2.1 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扩增 |
3.2.2 Hmtp210基因高变区序列遗传进化分析 |
3.3 C型副鸡禽杆菌的致病性实验 |
3.3.1 临床症状和病变 |
3.3.2 病理变化 |
3.3.3攻毒后各组织器官载菌量 |
4 讨论 |
第二章 副鸡禽杆菌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 |
1.1 菌株来源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参考菌株 |
2.2 Apg菌株的准备 |
2.3 抗生素的准备 |
2.4 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2.5 抗生素药敏结果判定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鸡传染性鼻炎免疫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鸡传染性鼻炎及国内流行特点 |
2 副鸡禽杆菌的鉴定及血清型分型 |
3 副鸡禽杆菌的免疫调节 |
4 副鸡禽杆菌保护性抗原及免疫学特性 |
5 鸡传染性鼻炎发病机理及疫苗免疫研究 |
6 总结 |
(6)2019年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和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准菌株、阳性血清及试剂 |
1.2 试验动物及饲料 |
1.3 病料 |
1.4 细菌分离与培养 |
1.5 PCR检测 |
1.6 副鸡禽杆菌的纯培养 |
1.7 革兰氏染色以及卫星现象观察 |
1.8 过氧化氢酶试验 |
1.9 动物回归试验 |
1.1 0 血凝抑制(HI)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分离及特性 |
2.2 PCR鉴定结果 |
2.3 动物回归试验 |
2.4 分离株血凝抗原处理及血凝效价(HA)测定 |
2.5 HI分型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7)副鸡嗜血杆菌A、B型攻毒用菌液制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动物及菌株 |
1.1.2培养基 |
1.1.3器具 |
2.2 方法 |
3 试验结果 |
3.1 攻毒用菌液纯粹检验结果 |
3.2 攻毒用菌液不同培养时间活菌计数 |
3.3 不同菌液预攻毒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8)一起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
1.1 病料来源 |
1.2 试剂 |
1.3 PBS |
2 试验方法 |
2.1 培养基配制 |
2.2 发病情况 |
2.3 细菌的分离培养 |
2.4 形态特征 |
2.5 PCR鉴定 |
2.5.1 PCR菌落样品制备 |
2.5.2 PCR阴阳性对照样品制备 |
2.5.3 引物设计 |
2.5.4 PCR扩增 |
2.5.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5.6 结果判定与表示方法 |
2.6 动物回归实验 |
3 试验结果 |
3.1 发病情况 |
3.2 细菌分离情况 |
3.3 卫星现象 |
3.4 PCR鉴定 |
3.5 动物回归实验 |
4 治疗和预防 |
4.1 治疗 |
4.2 预防 |
4.2.1 疫苗接种 |
4.2.2 科学的饲养管理 |
5 小结 |
(9)一株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料采集 |
2 细菌分离培养 |
3 染色镜检 |
4 PCR法鉴定与分型 |
5 动物回归试验 |
6 药敏试验 |
7 小结 |
(10)副鸡嗜血杆菌贵州株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流行病学调查 |
1.2.2 细菌分离培养 |
1.2.3 卫星现象观察 |
1.2.4 生化鉴定 |
1.2.5 药敏试验 |
1.2.6 16SrRNA的PCR扩增与测序 |
1.2.6. 1 引物设计 |
1.2.6. 2 细菌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
1.2.6. 3 16SrRNA序列分析 |
1.2.7 动物感染试验 |
2 结果 |
2.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调查结果 |
2.2 细菌分离培养及革兰染色结果 |
2.3 卫星现象观察结果 |
2.4 分离菌生化试验结果 |
2.5 分离菌药敏试验结果 |
2.6 分离菌16SrRNA PCR扩增结果 |
2.7 分离菌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 |
2.7.1 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
2.7.2 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
2.8 动物感染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2019年国内127例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病学分析[J]. 李秀娟,郭召,赵远,张小军,李金波,李富金. 中国兽医杂志, 2021(06)
- [2]鸡毒支原体与滑液囊支原体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 朱小甫,吴旭锦,李怡婷,孙凯. 动物医学进展, 2021(06)
- [3]A型副鸡禽杆菌Hmt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鸡的免疫原性研究[D]. 施敏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2019~2020年规模化蛋鸡场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与耐药性分析[D]. 陈秀芳. 扬州大学, 2021
- [5]鸡传染性鼻炎免疫学研究进展[J]. 李倩,蔡俊呈,蔡琳琳,林秋燕,向斌,廖明,徐成刚,任涛,黎敏.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08)
- [6]2019年副鸡禽杆菌的分离鉴定和鸡传染性鼻炎流行状况分析[J]. 赵怡,李芳兵,王帅,陈小玲,孙惠玲. 中国家禽, 2020(06)
- [7]副鸡嗜血杆菌A、B型攻毒用菌液制备方法的研究[J]. 邓智昕,欧建安.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0(01)
- [8]一起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J]. 王丽辉,张永欣. 饲料博览, 2019(12)
- [9]一株B型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 刘龙英. 中国动物保健, 2019(06)
- [10]副鸡嗜血杆菌贵州株的分离鉴定[J]. 林汉卿,温贵兰,汪德生,张升波,徐丽,李昌红,文明,周碧君,程振涛. 动物医学进展,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