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中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新题型(论文文献综述)
黄龙华[1](2020)在《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方程应用题是初中数学应用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对方程思想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并提出教学应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方程应用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如何开展方程应用题的教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讨思维可视化在初中方程应用题教学中能否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笔者所在中学八年级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以33个学生作为实验班研究对象,实验前后33个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与数学方程应用问题测试.结果表明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效果.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还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启示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一些建议.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取样容量有限等因素影响,可视化解决方程应用题的教学效果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陈瑶[2](2020)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数学新定义题目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现代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均衡、全面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的教育观念之下,数学新定义题目因其新颖的出题形式,能够全面考查学生能力的独特优势,进入了学生们的视野。新定义题目往往给出一个学生没有学习过的全新的定义、概念等,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理解,找到解题关键,其本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考查。这类题目不同类型的难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新定义题目会和函数问题、几何图形、方程以及动点等知识结合进行考查,题目往往涉及知识点较多,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新定义题目的新颖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往往会使学生对其望而却步,在考试中的得分率较低,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教学难度。认知负荷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复杂问题并指导教学。人的长时记忆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加工的内容超过记忆容量时就会产生认知负荷。认知负荷由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共同组成,降低内在、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其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认知负荷理论近几年也逐渐被应用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本文旨在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研究调查学生新定义题目的学习现状,探究学生数学新定义题目有效学习的方法。从认知负荷理论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在考试中新定义题目的正确率。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本次研究从背景、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其次,将认知负荷理论和新定义题目的国内外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做了文献综述;接下来,通过题目测试和问卷对学生的新定义题目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后,对新定义题目进行详细的解构,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指导,进行新定义题目教学设计。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新定义题目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对于新定义题目学习的信心;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进行专题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新定义题目学习习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促进新定义课堂教学。
巩天赐[3](2020)在《2010-2019年上海中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形式,也会对后续的教与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中考既是对学生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续升学的重要依据,受到教师、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契合程度存在怎样的变化,中考试题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怎样的变化,以及中考试题对核心素养的体现程度存在怎样的变化,这些都是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本研究以数学为例,从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试题内容和分值分布,数学核心素养内容和水平分布等三个方面对2010-2019年上海中考数学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0-2019年上海中考试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系数变化平稳。其中2019年的Porter一致性系数为0.6594,是10年中最高的,2013年的Porter一致性系数最低,仅为0.5127。在内容主题维度,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的Porter一致性系数相对较大,为0.9753,即在此主题下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最好。函数与分析的Porter一致性系数仅为0.6417,相对较低。在认知水平维度,记忆水平的Porter系数最高,为0.8534,最差的是探究性理解水平,为0.7081。2010-2019年上海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题量等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未呈现明显趋势。在内容分布上,图形与几何考查最多,其次分别是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统计概率,最后是数与运算。总体来说,试卷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考查较为全面,注重结合实际情境,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2010-2019年上海中考试卷中涉及数学抽象的内容占比为12.67%,逻辑推理为10.33%,数学运算为32.73%,数学建模为11.07%,直观想象为24.93%,数据分析为8.13%。6大核心素养及3个水平的考查所占权重的整体趋势较为稳定。通过相关性检验,10份中考试卷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01水平,是显着相关,这说明上海10年来每年的中考都十分重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核。通过对描述性统计量的分析,在6个核心素养的3个水平下,标准偏差最大的是数学建模的知识迁移水平,为3.54,这说明每年试卷对数学建模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歧较大。最小的是逻辑推理的知识理解水平和数据分析的知识创新水平,这说明每年试卷对这两方面的考查分歧最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基于课程标准平衡中考试卷中的知识分布,充分利用中考对教学的导向性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在教学中丰富数学文化内涵等建议。
向春华[4](2019)在《中考“数与代数”试题统计及解题策略分析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数与代数”试题为例》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考数学试卷分析、中考数学考试出题原则及“中考数与代数”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综述得出中考数学试题具有社会性,中考数学试卷研究已成必然性趋势,中考“数与代数”方面的研究,一则是研究课堂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以及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二则是不同版本教材“数与代数”板块对比研究;三则是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对多个版本的教材、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并判定其一致性程度,中考“数与代数”试题统计和解题策略的研究,仅限于某一小块知识的研究,如二次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等,而对大知识板块“数与代数”试题统计和解题策略研究目前很少有,这便给本文以足够的研究空间和良好的独创性。笔者在第3部分运用统计法对遵义市中考“数与代数”考点题型、数学思想解题运用、中考试题出题中存在不足、学生应试策略不足等进行统计,并用文本研究法进行深入分析,在本文第5部分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法,把城区初中一线数学老师作为“数与代数”教学策略的实践验证员,对“数与代数”部分教与学策略进行实证分析。在第4部分针对中考“数与代数”学生应试策略不足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固化题型提出了解题策略,并对中考固化题型的复习提出应对策略,即拟定复习计划,确保复习效率;运用反思思维,提升解题能力;结合计算题型,提高运算能力;围绕书本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摈弃审题不认真应试习惯不够好,发挥不稳定心态调整不充分,基础不扎实概念理解不透彻,思路不清晰方法运用不灵活等方面不足问题,把定中有变的中考“数与代数”知识点题型作为教与学重难点突破口,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运算能力、思辨能力,为后期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文本的研究能够为国内中考数学试题中“数与代数”部分的解题思路与教学策略奠定数据基础,对我国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尚瑶瑶[5](2019)在《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及其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教学活动中,以前我们把教师作为主体,现如今,教师与学生同时作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材成为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随着课改的发展,一种新的题型—数学阅读理解题慢慢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课题,也是中考中占分值较大的一道题。它逐渐进入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数学阅读理解题作为一种新的题型进入数学教材中,与传统的数学教材更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因此,对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及其教学做深刻地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结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通过对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整理分析,以及对教师实际教学现状调查,制定教学策略,并给两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论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介绍研究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缘由,以及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与思路进行说明;其次,通过阅读和收集有关数学阅读理解题的书籍和文献,整理出关于“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及其教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概念、特点与分类、编制方法以及教学理论基础加以简明叙述;然后,是对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进行归纳分析,主要从总量、类型、难度三个方面整理分析;并对教师实际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整理出访谈结果并分析;最后,提出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教学策略,并给两个相关案例加以详细说明。
张晋华,张革[6](2018)在《玩转方程与不等式,轻松中考不失分——2017年中考“方程与不等式”专题解题分析》文中认为方程与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2017年各地区中考对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解法为重点内容、以应用为主要载体,突出考查了方程与不等式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对各地区中考试题中"方程与不等式"所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方法的分析,对今后中考如何复习"方程与不等式"提供一些参考.
张立界,冯涛[7](2017)在《2016年中考“方程与不等式”专题解题评析》文中提出方程与不等式是中考必考考点.对方程与不等式,主要从概念、解法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查.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考点分析、解题思路与方法分析、典型解法与错解分析.对于出现的创新题型,专门列出了"新型试题赏析"模块.除了分析解题方法与技巧,着重从数学思想角度对解题思路与方法尝试分析.
黄友初[8](2014)在《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性为主,以实证研究作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教师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有怎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数学史课程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联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学习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了哪些变化?(2)在学习数学史课程过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怎么变化的?其中每个问题再分成两个小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的教师教学知识以MKT理论框架为基础,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两个方面,分析职前教师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教学知识的变化情况。研究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编制了教学知识问卷在学期前后对研究对象和控制班的职前教师进行了测量;质性研究则选取了11位职前教师,要求他们先对某知识点进行模拟教学,然后在数学史课程中听取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后,对之前的模拟教学进行反思。研究者通过访谈,了解在数学史课堂后,职前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些变化是由于数学史的因素引起的;并分析不同的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有什么区别。研究发现:(1a)数学史对职前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都产生了影响,从总体上说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影响程度小于教学内容知识。(1b)数学史对A类职前教师(师范类)教学知识的影响大于B类职前教师(非师范生),尤其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2a)在学习数学史的过程中,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与学习数学史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与数学史内容的类型,以及史料的丰富程度有关;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则存在连续性,不但与数学史内容有关,还与学习数学史时间的长短有关。(2b)演进史类型的数学史内容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变化最大,枚举史类型的内容对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变化最小;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内容最受职前教师欢迎;数学史内容与HPM教学案例结合的方式最适合职前教师学习。课堂中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提升;布置适当的作业有助于职前教师加深数学史与数学教育联系的理解;视频案例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职前教师更好的将数学史内容转化成教学知识。根据研究所获得的启示,研究者在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探讨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后,对后续研究提出了若干展望。
景敏,彭坤,赵健,杜静[9](2013)在《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数与代数》文中研究指明对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各地中考试题中有关"数与代数"领域的试题进行分析.综观各个地区中考试题不难看出这样的特点:不仅注重了对"数与代数"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且更加关注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的考查.对几年来中考试题中"数与代数"部分考查亮点进行分析,可以为2013年的中考备考复习活动提供参考.
周涛[10](2013)在《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复习精讲》文中认为§2.1一次方程核心知识梳理本节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方程(组)的解是使方程(组)成立的未知数的值,也是解方程(组)的归宿,解方程(组)是本节的重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因此,根据方程的形式可灵活地选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
二、中考中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新题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考中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新题型(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数学可视化的相关研究 |
2.2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表征 |
2.3 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建模研究 |
2.4 方程应用题的教学综述 |
2.5 评述 |
第三章 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理论模型 |
3.1 思维可视化理论分析 |
3.2 解决数学应用题的理论分析 |
3.3 解决初中方程应用题的理论模型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方程与方程组教材分析 |
4.1 课标分析 |
4.2 教材分析 |
4.3 方程应用题的教育功能 |
4.4 方程应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教学设计 |
5.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
5.2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 |
5.3 应用分式方程 |
第六章 教学实验研究与分析 |
6.1 研究目的 |
6.2 实验设计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数学新定义题目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认知负荷理论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文献综述 |
二、新定义题目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概述 |
二、新定义题目概述 |
第四章 新定义题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 |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考新定义题目的解构 |
一、新定义题目的“代数计算型” |
二、新定义题目的“几何探究型” |
第六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考新定义题目教学设计案例 |
一、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定义“代数运算型”教学设计 |
二、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定义“几何探究型”教学设计 |
三、中考新定义题目有效教学策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九年级学生数学新定义题目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九年级学生数学新定义题目试卷 |
致谢 |
(3)2010-2019年上海中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 |
2.1.1 一致性分析工具 |
2.1.2 一致性研究现状 |
2.2 对中考数学试题的相关研究 |
2.2.1 对中考数学命题的相关研究 |
2.2.2 对试卷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3 中考数学试题特点的相关研究 |
2.3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2.3.1 对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 |
2.3.2 对数学核心素养体系与结构的相关研究 |
2.4 对数学核心素养测评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法 |
3.1.2 文本分析法 |
3.2 一致性分析方法 |
3.2.1 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
3.2.2 对课程标准与中考试题的编码 |
3.3 对试题内容的分析方法 |
3.4 对试题的数学素养体现程度的分析方法 |
3.4.1 分析框架和指标 |
3.4.2 素养水平标定过程 |
3.5 研究过程 |
第4章 上海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
4.1 总体一致性分析 |
4.1.1 总体一致性系数情况 |
4.2 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4.2.1 内容主题维度的总体一致性系数情况 |
4.2.2 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变化分析 |
4.3 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
4.3.1 认知水平维度的总体一致性系数情况 |
4.3.2 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变化分析 |
4.4 结论 |
第5章 数学试题题型与内容分析 |
5.1 上海市中考数学试题的概况 |
5.2 上海市近十年中考数学试卷题型、分值变化 |
5.2.1 题型变化 |
5.2.2 分值变化 |
5.3 数与运算题型、分值变化 |
5.4 方程与代数题型、分值变化 |
5.5 函数与分析题型、分值变化 |
5.6 数据整理与统计概率题型、分值变化 |
5.7 图形与几何题型、分值变化 |
5.8 结论 |
第6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题分析 |
6.1 对试卷核心素养水平占比的分析 |
6.2 数学核心素养在中考试卷中的考查趋势 |
6.3 试卷核心素养考查相关性检验 |
6.4 试卷中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
6.5 核心素养及不同层次的方差分析 |
6.6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中考试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结论 |
7.1.2 中考试卷题型与内容分析结论 |
7.1.3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卷分析结论 |
7.2 建议与展望 |
7.2.1 命题展望 |
7.2.2 教学建议 |
7.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考“数与代数”试题统计及解题策略分析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数与代数”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与研究工具 |
1.2.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依据 |
2 国内外“数与代数”研究现状 |
2.1 中考数学试卷分析阐述与考试出题原则研究 |
2.1.1 中考数学试卷分析的研究成果 |
2.1.2 关于中考数学试题出题原则的研究 |
2.2 中考“数与代数”研究综述及笔者研究切入点概述 |
2.2.1 关于中考“数与代数”研究综述 |
2.2.2 本文研究切入点概述 |
3 “数与代数”考点题型、数学思想与命题不足统计 |
3.1 “数与代数”考点题型统计 |
3.1.1 “数与代数”中考分值占比统计 |
3.1.2 “数与代数”中考考察目标统计 |
3.1.3 “数与代数”中考内容考点统计 |
3.1.4 “数与代数”中考题型分类统计 |
3.2 “数与代数”中数学思想解题运用统计 |
3.2.1 函数思想的运用 |
3.2.2 转化联系思想的运用 |
3.2.3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
3.2.4 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
3.2.5 建模思想和方程思想的运用 |
3.2.6 整体思想的运用 |
3.3 “数与代数”中考知识难度及学生能力考查统计 |
3.3.1 “数与代数”部分学生平均得分及能力素养考查统计 |
3.3.2 “数与代数”函数压轴题对学生能力的选拔性考查 |
3.4 “数与代数”中考试题命制不足及思考 |
3.4.1 考题抽象性强缺乏实用结合及思考 |
3.4.2 考题背景不够新结合社会热点不足及思考 |
3.4.3 考题原创性不足不能较好体现考试公平及思考 |
3.4.4 考题开放性不足不能较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思考 |
4 “数与代数”中考试题学生解题应对策略与教师有效干预 |
4.1 常见的数学解题策略 |
4.2 “数与代数”学生应试策略不足问题浅析及策略应对 |
4.2.1 审题不认真应试习惯不够好及应对策略 |
4.2.2 发挥不稳定心态调整不充分及应对策略 |
4.2.3 基础不扎实概念理解不透彻及应对策略 |
4.2.4 思路不清晰方法运用不灵活及应对策略 |
4.3 针对“数与代数”固化题型学生可采取的解题策略 |
4.3.1 针对“数与式”等固化题型采取通法解题策略 |
4.3.2 针对“方程与不等式”等固化题型采取流程思维策略 |
4.3.3 针对“化简求值”等固化题型采取教学相长策略 |
4.3.4 针对“函数”等固化题型采取提取信息策略 |
4.4 “数与代数”中考固化题型教师对学生复习策略有效调控 |
4.4.1 拟定复习计划,确保复习效率 |
4.4.2 运用反思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
4.4.3 结合计算题型,提高运算能力 |
4.4.4 围绕书本内容,重视基础知识 |
5 中考“数与代数”部分教与学策略实证分析 |
5.1 中考“数与代数”部分教学策略实践论证 |
5.2 中考“数与代数”部分学生策略运用效果对比论证 |
5.3 关于中考“数与代数”部分教与学实证分析的思考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数与代数”部分教与学的启发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阅读理解题的概念界定 |
2.2 阅读理解题的特点与分类 |
2.3 阅读理解题的编制方法 |
2.4 阅读理解题的教学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及教学现状研究 |
3.1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阅读理解题综合分析 |
3.2 数学阅读理解题实际教学现状调查 |
第四章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教学策略探究 |
4.1 数学阅读理解题教学策略 |
4.2 教学案例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6)玩转方程与不等式,轻松中考不失分——2017年中考“方程与不等式”专题解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题分析 |
1. 注重对“四基”的考查,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
2. 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 |
3. 紧扣时代脉搏, 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
二、解法欣赏 |
三、试题启示 |
1. 回归教材, 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
2. 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 增强社会责任感 |
3.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
四、结束语 |
(7)2016年中考“方程与不等式”专题解题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
1. 专题考点分析 |
2. 典型解法与错解分析 |
3. 专题复习建议 |
二、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
1. 专题考点分析 |
2. 典型解法与错解分析 |
3. 专题复习建议 |
三、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 |
1. 专题考点分析 |
2. 典型解法与错解分析 |
3. 专题复习建议 |
(8)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前教师教育的意义与困境 |
1.1.2 教师教学知识的研究趋势 |
1.1.3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数学史教育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产生 |
1.2.2 研究问题的设定 |
1.2.3 研究问题的说明 |
1.3 研究意义 |
1.3.1 基于教学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研究范式的构建 |
1.3.2 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发展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探索 |
1.3.3 以教学知识为发展目标的数学史课程建设的尝试 |
1.4 名词释义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教师教学知识的内涵及其发展 |
2.1.1 教师教学知识内涵的研究 |
2.1.2 教师教学知识的测量与发展研究 |
2.1.3 MKT的内涵及其发展研究 |
2.2 数学史与教师教育 |
2.2.1 数学史对教师教育的价值 |
2.2.2 数学史与教师教学知识 |
2.2.3 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数学史课程 |
2.3 文献小结 |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
3.1 研究方法 |
3.1.1 准实验研究策略 |
3.1.2 质性研究策略 |
3.1.3 行动研究策略 |
3.1.4 收集资料的方法 |
3.2 研究工具 |
3.2.1 理论指导 |
3.2.2 量化测试工具 |
3.2.3 质性分析工具 |
3.2.4 研究信度与效度 |
3.3 研究对象 |
3.3.1 基本信息 |
3.3.2 量化研究对象 |
3.3.3 质性研究对象 |
3.4 研究过程 |
3.4.1 前期准备 |
3.4.2 预研究 |
3.4.3 实施过程 |
3.4.4 后期整理 |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编码 |
3.5.3 数据处理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 |
4.1 课程前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
4.1.1 W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
4.1.2 W校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
4.1.3 S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
4.1.4 两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
4.1.5 W校职前教师对数学史教育性的认识 |
4.1.6 小结 |
4.2 课程后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
4.2.1 W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
4.2.2 W校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
4.2.3 S校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 |
4.2.4 两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
4.2.5 W校职前教师对数学史教育性的认识 |
4.2.6 小结 |
4.3 课程前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比较 |
4.3.1 W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
4.3.2 W校A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
4.3.3 W校B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
4.3.4 S校职前教师教学知识课程前后的比较 |
4.3.5 小结 |
4.4 研究(一)的总结 |
4.4.1 数学史课程前后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 |
4.4.2 数学史课程前后两类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变化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二) |
5.1 参与质性研究职前教师的基本状况 |
5.1.1 参与职前教师的产生及基本信息 |
5.1.2 数学史与教师教学知识联系的认识 |
5.1.3 课程前的数学史素养水平 |
5.2 职前教师在实数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
5.2.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
5.2.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
5.2.3 研究小结 |
5.3 职前教师在有理数乘法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
5.3.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
5.3.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
5.3.3 研究小结 |
5.4 职前教师在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
5.4.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
5.4.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
5.4.3 研究小结 |
5.5 职前教师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
5.5.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
5.5.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
5.5.3 研究小结 |
5.6 职前教师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学知识的变化 |
5.6.1 教学知识点的教研背景 |
5.6.2 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在数学史前后的变化 |
5.6.3 研究小结 |
5.7 研究(二)的总结 |
5.7.1 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的变化情况 |
5.7.2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数学史课程前后职前教师教学知识的变化程度 |
6.1.2 数学史课程中职前教师的教学知识的变化过程 |
6.2 研究启示 |
6.2.1 基于教师教学知识的数学史课程建设 |
6.2.2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
6.3 研究局限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数与代数(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准分析 |
二、亮点扫描 |
(一) 数与式 |
(二) 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
(三) 函数 |
三、总结提升 |
(一) 数与式 |
1. 课标变化 |
2. 中考趋势 |
3. 教学建议 |
(二) 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
1. 课标变化 |
2. 中考趋势 |
3. 教学建议 |
(三) 函数 |
1. 课标变化 |
2. 中考趋势 |
3. 教学建议 |
四、2013年中考模拟试题 |
(一) 数与式 |
(二) 方程 (组) 与不等式 (组) |
(三) 函数 |
四、中考中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新题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方程应用题可视化教学研究[D]. 黄龙华. 广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中学数学新定义题目教学研究[D]. 陈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2010-2019年上海中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D]. 巩天赐.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中考“数与代数”试题统计及解题策略分析 ——以遵义市近五年中考“数与代数”试题为例[D]. 向春华.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5]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及其教学研究[D]. 尚瑶瑶. 延安大学, 2019(09)
- [6]玩转方程与不等式,轻松中考不失分——2017年中考“方程与不等式”专题解题分析[J]. 张晋华,张革. 中国数学教育, 2018(Z1)
- [7]2016年中考“方程与不等式”专题解题评析[J]. 张立界,冯涛. 中国数学教育, 2017(Z1)
- [8]基于数学史课程的职前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 黄友初.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9]2012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解析——数与代数[J]. 景敏,彭坤,赵健,杜静. 中国数学教育, 2013(Z1)
- [10]第二讲 “方程与不等式”复习精讲[J]. 周涛.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