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hibitory effect of quercetin on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论文文献综述)
曾顺[1](2021)在《槲皮素干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是否具备干预作用及探讨初步机制。方法:予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根据药物处理方式不同分为三组(每组12只):A组(环孢素+槲皮素治疗组),行腹部心脏移植,移植术后当天至实验结束均行环孢素灌胃(CsA,剂量10 mg/kg·d)1ml以及槲皮素腹腔注射(Que,剂量10 mg/kg·d)1ml;B组(环孢素治疗组),行腹部心脏移植,移植术后当天至实验结束均行灌胃环孢素(CsA,剂量10mg/kg·d)1ml以及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C组(假手术组),仅行腹部开关手术,移植术后当天至实验结束均予橄榄油1ml灌胃、生理盐水1ml腹腔注射。在心脏移植术后14、30天分别处死各组6只大鼠,取移植心脏,垂直心脏纵轴将心室肌切开,留取冠状血管分布较密集的部分,取一部分置入10%中性福尔马林液进行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并制成3μm切片,用于HE染色研究血管形态学变化。另取一部分冻存于-80℃备用;取各组受体大鼠下腔静脉血,离心取血清,保存于-20℃,备用。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受体大鼠血清中的TNF-α、VEGF;采用蛋白质印迹定量分析移植心脏组织中eNOS的含量。结果:1、各组各时间段获取移植心脏心率及跳动能力等级情况比较:同时间段A组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心率较B组快,但均弱于C组;A组移植物跳动能力等级较B组显着提高。2、各组各时间点HE染色检测冠状动脉血管内膜结果比较:移植14、30天后,我们观察到A、B组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增生较C组形成明显。B组较A组新生内膜形成明显。3、各组各时间段血液中TNF-α的检测结果比较:14天处死大鼠血清检测,ELISA检测大鼠血清TNF-α示A组浓度为78.52±16.22 pg/ml,高于B组52.61±6.78 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TNF-α浓度52.61±6.78 pg/ml,高于C组38.51±1.83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处死大鼠血清检测,ELISA检测大鼠血清TNF-α示A组浓度为70.16±7.79pg/ml,高于B组49.49±10.57 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TNF-α浓度49.49±10.57pg/ml,高于C组36.89±2.91 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各时间段血液中VEGF的检测结果比较:14天处死大鼠血清检测,ELISA检测大鼠血清VEGF示A组浓度为26.54±1.57pg/ml,低于B组43.6±1.55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VEGF浓度43.6±1.55pg/ml,高于C组16.08±0.92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VEGF浓度16.08±0.92pg/ml,低于A组26.54±1.57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处死大鼠血清检测,ELISA检测大鼠血清VEGF示A组浓度为35.91±1.21pg/ml,低于B组49.91±4.54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清VEGF浓度49.91±4.54pg/ml,高于C组16.17±1.43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VEGF浓度16.17±1.43pg/ml,低于A组26.54±1.57pg/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蛋白质印迹检测心脏移植物组织中eNOS的表达水平结果比较:该结果是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NOS蛋白。14天获取移植物心脏组织中,A组eNOS的表达水平为0.23±0.04,高于B组0.06±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eNOS的表达水平为0.06±0.01,与C组0.06±0.03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eNOS的表达水平为0.06±0.03,低于A组0.23±0.0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0天获取移植物心脏组织中,A组eNOS的表达水平为0.43±0.02,高于B组0.19±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eNOS的表达水平为0.19±0.01,与C组0.17±0.02无显着性差异(p>0.05)。C组eNOS的表达水平为0.17±0.02,低于A组0.43±0.0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槲皮素具有提高大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力及心脏跳动能力的作用;2.槲皮素可能对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通过抑制VEGF的释放,延缓心脏移植物血管内膜的增生,通过介导eNOS信号通路的抗氧化损伤,减轻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展,降低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褚小磊[2](2021)在《槲皮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VEGFA表达影响及血管新生靶点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该研究旨在探索槲皮素(quercetin,QUE)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抗血管新生作用,并筛选关键的靶点以及预测潜在的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CⅡ)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建立大鼠CIA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CIA组、槲皮素(QUE)组,每组6只,从初次免疫第14天至第35天,QUE组给予槲皮素(150 mg/kg)灌胃,control组与CIA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0.05%DMSO灌胃。测定关节炎评分、体重、足爪体积。HE染色评价炎性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CD34、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半定量分析滑膜微血管密度。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4、VEGFA在关节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等细胞因子表达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索槲皮素发挥抗RA血管新生的潜在机制,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方法被应用。从TCMSP数据库下载槲皮素ADME属性值。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得了槲皮素潜在靶标以及RA的相关靶点,通过R软件及R包分析获取槲皮素和RA重叠基因并创建药物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使用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Cyto NCA可视化PPI网络,并依据多中心度进行拓扑分析,筛选核心基因。最后采用R软件对重叠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议定书》的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途径富集分析。预测了潜在的靶标和信号传导路径。结果初次免疫14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爪体积均升高(均P<0.01),体重降低(P<0.05);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关节炎评分和足爪体积均降低(均P<0.05),体重无明显差异。QUE组与CIA组较,大鼠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血管翳、软骨侵蚀均减轻(所有P<0.05)。与Control组比较,CI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VEGFA、HIF-1α的表达以及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表达均升高(均P<0.01),与CIA组比较,QUE组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CD34、VEGFA、HIF-1α的表达以及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7表达均降低(均P<0.05)。通过全面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槲皮素口服生物利用度(OB)值≥30%,类药性(DL)值≥0.18性质,超过ADME一般筛选活性化合物的标准。从数据库中预测了184个潜在靶标基因。通过PPI网络分析以及多中心度筛选,得到10个显着的靶基因,分别为SRC、IL-6、MAPK1、HSP90AA1、TP53、JUN、EGFR、TNF、VEGFA和RELA。通过富集分析,发现槲皮素主要通过8种信号转导途径与RA血管新生相关,包括VEGF、HIF-1、PI3K、Akt、Apelin、MAPK、Erb B、FAK、Ras信号通路。结论1.槲皮素减轻CIA大鼠关节炎症、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和骨质破坏,提高对关节软骨和骨的保护作用;2.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CIA大鼠关节滑膜VEGFA的表达发挥抗血管新生作用;3.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在槲皮素抗RA血管新生的过程中,HIF-α、VEGF、MAPK1、PI3K/AKT、FAK/SRC信号通路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陆莎莎[3](2021)在《补肾安胎冲剂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母胎界面血管重铸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前期补肾安胎冲剂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和实验观察,为进一步探究补肾安胎冲剂对复发性流产的调节机制,本实验通过研究补肾安胎冲剂含药血清作用于人体外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以PI3K/Akt信号通路为核心,通过观察补肾安胎冲剂对信号通路上VEGF、VEGFR-2、PI3K、Aktm RNA和蛋白及P-Akt蛋白含量表达的影响、观察补肾安胎冲剂对PMVEC增殖、迁移及成管的影响,从细胞分子学机制方面揭示补肾安胎冲剂防治复发性流产的内涵。为补肾安胎冲剂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也有助于推进其现代化研究发展。方法:收集健康孕妇孕6-8周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行人工流产术后的绒毛组织,培养PMVEC。采用SPF级SD雄性大鼠灌胃方法,实验组按照补肾安胎冲剂折算等效给药剂量为11.7g/kg灌胃,制备含药血清,对照组同时去离子水灌胃,制备SD雄性大鼠血清。设计三对VEGFR-2 si RNA,利用脂质体介导的si RNA转染PMVEC,RT-PCR法筛选活性;将稳定培养传代后的PMVEC,随机分为正常血清组、si RNAnc正常血清组、药物血清组、si RNA正常血清组、si RNA药物血清组。利用MTT法检测各组PMVEC增殖,Transwell实验测定各组PMVEC迁移,Tube Formation检测各组PMVEC成管;RT-PCR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中VEGF、VEGF-R2、PI3K、Aktm RNA表达的影响;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中VEGF、VEGF-R2、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中VEGF、VEGF-R2、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法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增殖的影响各组PMVEC的MTT在不同的时间点结果显示,与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nc正常血清组PMVEC增殖无明显区别(P>0.05),药物血清组对PMVEC增殖的作用明显增高(P<0.05),si RNA正常血清组PMVEC增殖明显下降(P<0.05);与si RNA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药物血清组PMVEC增殖作用升高(24h时P<0.05,48h时P<0.01)。2.Transwell实验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迁移的影响与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nc正常血清组PMVEC迁移无明显区别(P>0.05),药物血清组PMVEC迁移增多(P<0.05),si RNA正常血清组对PMVEC迁移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与si RNA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药物血清对PMVEC迁移作用明显升高(P<0.01);3.Tube Formation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成管的影响与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nc正常血清组PMVEC成管数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血清组PMVEC成管数增加(P<0.05),si RNA正常血清组对PMVEC成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与si RNA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药物血清对PMVEC成管作用明显升高(P<0.01)。4.RT-PCR法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中VEGF、VEGFR-2、PI3K、Aktm RNA蛋白表达的影响在各组内参β-actin m RNA的表达水平一致时,与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nc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m RNA的表达无明显区别(P>0.05),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m RNA的表达增高(P<0.05),si RNA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m 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si RNA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m RNA的表达升高(P<0.05);5.Western blot法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中VEGF、VEGFR-2、PI3K、Akt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在各组内参β-actin蛋白的表达水平一致时,与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nc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P-Akt蛋白无明显区别(P>0.05),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si RNA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si RNA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P-Akt明显升高(P<0.01);6.免疫荧光法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PMVEC中VEGF、VEGFR-2、PI3K、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nc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si RNA正常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与si RNA正常血清组相比,si RNA药物血清组VEGF、VEGFR-2、PI3K、Akt蛋白升高(P<0.05)。结论:补肾安胎冲剂可以上调RSA患者PMVEC中VEGF、VEGFR2m RNA和蛋白含量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提升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m RNA和蛋白含量及P-Akt蛋白含量的表达,进而磷酸化下游一系列调节蛋白,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促进PMVEC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促进胎盘血管网的形成,保证母胎间血运正常、营养物质的供应及气体的交换功能正常,达到维持妊娠的目的。
马杰[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凉血方活性成分经PI3K/AKT/GLUT1通路干预银屑病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性复发性皮肤病,主要表现有红斑、鳞屑等,中医称其为“白疕”,多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银屑病目前多从“血分”论治,血热证是其最常见的证型。清热凉血方是导师根据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从“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前期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证实清热凉血方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而中药复方治疗疾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清热凉血方干预银屑病的有效成分和机制尚未阐明。网络药理学是基于药物分子、基因、蛋白等多个公共数据库,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学技术揭示中药对机体网络调控作用的一门学科。运用网络药理学可较好地阐释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成分-靶点”网络。银屑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包括多基因遗传背景、T细胞免疫及环境的共同影响。银屑病尚无治愈的方法,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效果。调节代谢可能是银屑病治疗的新思路。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可能通过促进表皮增殖、激活炎症以及血管生成等多种机制参与银屑病发病,并受到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目前尚无清热凉血方及其活性成分是否通过PI3K/AKT/GLUT1信号通路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目的1、运用网络药理学挖掘清热凉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活性成分及靶点。2、比较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组的皮肤中GLUT1蛋白的表达情况。3、基于体内、外实验,观察清热凉血方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是否通过调控PI3K/AKT/GLUT1信号通路发挥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方法研究一:通过数据库挖掘、文献检索构建了清热凉血方药物成分分子数据库;并利用计算机方法通过评估药物分子的ADME性质,获取清热凉血方的有效化学成分,进一步构建了成分-靶标网络,并通过蛋白互作、GOBP分析、Reactome通路分析揭示清热凉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研究二:入组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名和健康对照组15名,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GLUT1蛋白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有无差异。研究三:选用6~8周龄的BALB/c雄性小鼠47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7只,其余各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含5%咪喹莫特乳膏涂抹在去毛的背部部位,1次/天,每次62.5 mg,持续7天。雷公藤组灌胃浓度为7.56 mg/kg雷公藤多苷液,槲皮素低、中、高组分别灌胃浓度为30mg/kg、60mg/kg及120mg/kg的槲皮素溶液,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等渗盐水。干预7天后,第8天采集小鼠背部皮损和血清。通过肉眼观察皮损改变并进行PASI评分,HE染色比较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并测量表皮厚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鼠皮损中GLUT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皮损中AKT mRNA和GLU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皮损中AKT、pAKT和GLUT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研究四:运用HaCaT细胞模型,分为9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拟银屑病疾病组(ModelA)、疾病+PI3K/AKT通路抑制组(ModelB)、疾病+高剂量槲皮素组(ModelA+QCH)、疾病+中剂量槲皮素组(ModelA+QCM)、疾病+低剂量槲皮素组(ModelA+QCL)以及疾病+抑制+高剂量槲皮素组(ModelB+QCH)、疾病+抑制+中剂量槲皮素组(Model B+QCM)和疾病+抑制+低剂量槲皮素组(Model B+QCL),运用CCK-8法检测槲皮素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槲皮素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AKT、pAKT和GLUT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一基于数据库构建和计算机分析,我们得到了清热凉血方的131个活性分子及483个靶标。根据Degree排名,槲皮素可能是清热凉血方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其主要靶点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清热凉血方干预银屑病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调节代谢、免疫等。研究二GLUT1强表达于部分棘细胞和基底细胞的细胞膜,弱表达于部分棘细胞和基底细胞的细胞核。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棘细胞和基底细胞细胞膜的GLUT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研究三1、皮损变化方面,模型组小鼠出现比较典型的红斑、肥厚、鳞屑等“银屑病样”改变,槲皮素组的红斑、肥厚、鳞屑较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程度轻。PASI评分方面,槲皮素组在第8天的红斑、肥厚、鳞屑评分及总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2、病理改变方面,模型组小鼠表现出典型的“银屑病样”改变,槲皮素各剂量组的表皮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较模型组的程度轻。表皮厚度方面,模型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130.93±69.66 μm vs 21.81±2.84μm,P<0.001),雷公藤组、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表皮厚度依次为 77.93±12.54 μm、71.87±12.99 μm、77.73±10.08 μm、62.33±11.41μm,且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雷公藤组、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GLUT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 值均<0.001)。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皮损中AKT mRNA和GLUT1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01),其余各组AKT mRNA和GLUT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值均<0.001),且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AKT mRNA和GLU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递减。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皮损中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比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的比值(pAKT/AKT)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雷公藤组和槲皮素高剂量组的pAKT/AKT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槲皮素低、中剂量组的pAKT/AKT均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模型组GLU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雷公藤组及槲皮素中、高剂量组的GLU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槲皮素低剂量组GLUT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槲皮素低、中、高剂量组GLUT1相对表达量依次递减。6、血清炎症因子方面,模型组小鼠TNF-α、IL-17A、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而模型组IFN-γ、IL-21、IL-22水平也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槲皮素高剂量组TNF-α、IL-6和IL-17A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研究四1、CCK-8法结果显示槲皮素能够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槲皮素在不同给药时间下对 HaCaT 细胞抑制的 IC50 分别是:24h,IC50=160.3 mM;48h,IC50=73.28 mM;72h,IC50=42.20 mM。2、细胞凋亡结果显示,Model A组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odel B组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ModelA+QCH、ModelA+QCM和Model A+QCL组细胞凋亡率逐渐降低且均显着高于Model A组(P值均<0.001)。Model B+QCH、Model B+QCM细胞凋亡率逐渐降低且均显着高于Model B组(P值均<0.001),Model B+QCL组细胞凋亡率也高于Model 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Model A 组 pAKT/AKT 显着高于 Control 组(P<0.01),ModelB 组 pAKT/AKT 显着低于 Model A 组(P<0.01)。ModelA 组 GLUT1 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 Control 组(P<0.001)。Model A+QCH 组、Model A+QCM 组和 Model A+QCL组pAKT/AKT逐渐升高且均显着低于Model A组(P值均<0.001)。Model A+QCH组GLU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Model A组(P<0.05)。Model A+QCM组和Model A+QCL组GLUT1蛋白相对表达量也均低于Model 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el B+QCH组、Model B+QCM组pAKT/AKT逐渐升高且均显着低于 Model B 组(P值均<0.01)。Model B+QCH 组、Model B+QCM 组 GLUT1 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且均显着低于Model B组(P<0.01,P<0.05)。Model B+QCL组GLUT1蛋白相对表达量也低于Model 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热凉血方治疗银屑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网络作用效应。槲皮素可能是清热凉血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2、槲皮素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GLUT1信号通路发挥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
梁苏东[5](2020)在《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为临床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它存在于临床中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很复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被认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异槲皮素(isoquercetin,IQ)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既往研究已经发现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的作用减轻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但IQ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 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并对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30只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10周龄,体重22-24g)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RI组):小鼠右侧肾脏切除术后阻断左肾蒂血管使左侧肾脏缺血30分钟,后开放左肾蒂血管夹,再灌注24小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IQ预处理组:小鼠术前连续3天,每天按20 mg/kg IQ的量以腹腔注射方式给药,后行缺血再灌注。(1)检测IQ预处理对血尿素氮、血肌酐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学的变化;(2)通过对肾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IL-6、TNF-α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探讨可能的炎症反应机制。(3)通过对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检测,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的作用。(4)通过检测肾脏组织 caspase-3、caspase-8、caspase-9 的活性以及 Bcl-2、Bax蛋白的表达量,评估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凋亡方面的作用。结果:(1)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肾脏组织学组织损伤评分,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功能。(2)炎症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降低肾脏组织MPO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以及肾脏组织中NF-κB表达水平。(3)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能显着升高抗氧化物质SOD、GSH、CAT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的水平。(4)凋亡途径的影响:与RIRI组相比,IQ预处理显着降低肾脏组织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升高Bcl-2的表达量,降低Bax的表达量,上调Bcl-2/Bax。结论:(1)IQ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2)IQ能通过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通路来介导的。(3)IQ能通过抗氧化的作用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4)IQ能通过抗凋亡的作用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家族和caspase家族成员来实现的。
谢俪君[6](2020)在《黄芪注射液联合PDGF-B对体外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逐渐损伤视网膜微血管,造成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终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是目前世界致盲性眼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DR病情复杂,治疗困难,大部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尤其是疾病进展到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阶段,患者致盲风险增加,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药物。因此,探索有效延缓或阻止DR发生和发展的治疗手段,一直是眼科工作者重点研究的领域。DR发病机制复杂,仍有不少的发病机制尚在探索中,但已有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retinal micro vascular pericytes,RMPs)的凋亡和功能异常是DR的早期标志性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特征。那么探索有效保护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延缓其凋亡的治疗药物是否可以成为防治DR的突破点?有大量研究表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PDGF-B)作为周细胞重要的生长因子之一,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结合可以维持周细胞的密度和数量;中药黄芪的有效成分具有促进血管修复再生、改善微循环灌注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DR的治疗。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着眼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及黄芪注射液,拟以高糖环境诱发周细胞凋亡,在此环境下观察加入不同剂量PDGF-B、黄芪注射液以及两者合用对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生长的影响,评估其各自对周细胞促增殖效果,同时观察高剂量是否存在的致细胞变异的风险,为促进周细胞生长以延缓视网膜微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取体外培养第3代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饥饿培养24h后,分为空白组(含5.5 mmol/L葡萄糖的低糖DMEM)、对照组(含50 mmol/L葡萄糖的高糖DMEM),不同浓度 PDGF-B 组(0.25 ng/ml、0.50ng/ml、1.00ng/ml+高糖 DMEM)、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组(0.2、2、20、200 mg/ml+高糖DMEM)和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PDGF-B组(1.00 ng/ml PDGF-B+0.2、2、20、200 mg/ml 黄芪注射液+高糖 DMEM)培养 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增殖情况,并用免疫荧光法鉴定增殖后的细胞。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B(1、2、3组)、黄芪(2、3、4组)及PDGF-B+黄芪(2、3、4组)均能促进体外高糖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增殖,并在一定浓度内呈剂量-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用1 ng/ml PDGF-B或200 mg/ml黄芪注射液促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增殖情况均优于1 ng/ml PDGF-B+200 mg/ml黄芪注射液对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促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药培养后各组细胞表达周细胞标志物α-SMA及PDGFR-β,不表达vWF,几乎不表达GFAP。研究结论PDGF-B及黄芪注射液均对体外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短期内未导致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发生变异。但实验发现,合用PDGF-B及黄芪注射液干预体外高糖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其促生长效果反不如单用PDGF-B或黄芪注射液好,可能是黄芪有效成分在促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生长的同时,还可能调控PDGF-B的促生长作用,避免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过度生长,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慧[7](2020)在《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四妙勇安汤作为古代治疗脱疽的经典名方沿用至今,对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多种类型的疾病均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四妙勇安汤组方精当,但所含有的组分复杂,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和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炎症反应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和起始病因,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作用的影响密不可分。文献报道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四妙勇安汤发挥多种药效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但其发挥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靶点以及如何发挥药效作用,尚未阐明。因此,本实验首先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对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灌胃给予健康SD大鼠后吸收入血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该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再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预测其抗炎机制;进而结合入血成分和文献报道,以木犀草素、山奈酚、异甘草素三种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内代谢研究,为阐明四妙勇安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并基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筛选四妙勇安汤及三种单体成分的细胞安全给药浓度;进行细胞给药与检测,从磷酸化ERK1/2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代谢研究-疗效验证”的研究模式,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快捷、多维度的研究策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吸收入血成分分析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灌胃给予四妙勇安汤水煎液;空白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7天,每天2次。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取血,样本经处理得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采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含药血清进行分析鉴定。采用Waters AQUITYUPLC BEH C18柱(2.1 mm × 100 mm,1.7 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1%的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高分辨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出模式。结合成分一、二级质谱信息、对照品质谱信息和相关文献,共得到成分21个,鉴定出异甘草素等原型成分7个,甘草次酸等代谢产物14个,其中有4个成分因多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推测出结构。本实验为四妙勇安汤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本章节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思路,以四妙勇安汤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数据库对四妙勇安汤全方的化学成分进行检索,以文献报道的活性成分、大鼠的入血成分和ADME参数为依据筛选出活性成分共128个,共匹配到药物靶点247个。基于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筛选炎症作用相关靶点1507个。将四妙勇安汤主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基因及炎症相关靶点基因构建网络,共获得交集靶点145个,进行GO基因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将槲皮素等6个关键活性成分与STAT3等4个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对四妙勇安汤抗炎药效作用机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妙勇安汤发挥抗炎药效主要是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和异甘草素等多种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STAT3、AKT1、MAPK等关键靶点,从而对多种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起到调节作用而达到抗炎疗效。这也说明了四妙勇安汤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药效作用。3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山奈酚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三组给药组分别给予20 mg·mL-1的三种对照品混悬液,空白组给予等体积CMC-Na。四组大鼠分别于灌胃给药后的10 min,30min,1h,1.5 h,2h,4h,6h进行眼眶取血,经样本处理后合并各时间点血样得空白血浆和含药血浆;收集大鼠0~24h的尿液和粪便,经样本处理后得尿液样本和粪便样本。采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大鼠血液、尿液和粪便样品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鉴定。采用Waters AQUITYUPLCBEHC18柱(2.1mm× 100mm,1.7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高分辨质谱采用热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出模式。根据文献报道、结合对照品的质谱裂解规律及化合物的碎片信息,对相关成分进行分析推断。木犀草素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10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11种、在粪便中鉴定出成分3种;异甘草素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6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13种;山奈酚给药后在血浆中鉴定出成分8种、在尿液中鉴定出成分3种、在粪便中鉴定出成分1种。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相似,得到的成分除原型成分外其余多为Ⅱ相代谢产物。4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本章节采用浓度为100 ng·mL-1的PMA诱导,联合1μg·mL-1的LPS刺激,成功建立了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结合大鼠入血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筛选了度值较高并与蛋白结合潜力较好的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和山奈酚三种成分,通过CCK-8实验,确定了四妙勇安汤冻干粉和三种单体成分的细胞给药浓度范围。四妙勇安汤在浓度为0~500 μg·mL-1范围、木犀草素在浓度为0~2.5 μg·mL-1范围、山奈酚在浓度为0~5 μg·mL-1范围、异甘草素在浓度为0~7.5 μg·mL-1范围时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因此选择此浓度范围作为该实验细胞给药的安全浓度。5四妙勇安汤及其活性成分抗细胞炎症药效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本章节基于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以全方四妙勇安汤和活性成分木犀草素、山奈酚和异甘草素为研究对象,从磷酸化ERK1/2表达及炎症因子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得出木犀草素和山奈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诱导的THP-1源巨噬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磷酸化蛋白水平及降低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四妙勇安汤和异甘草素对抑制ERK1/2磷酸化蛋白水平改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未显示有直接作用。
晏一淇[8](2020)在《夏枯草活性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其引起的相关疾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我国这一问题日益严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增加。中药在AS的防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夏枯草作为软坚散结药物,是临床中治疗AS的常用中药之一,但药理作用及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的:预测夏枯草药物可干预AS病程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通路,并通过体外建立细胞缺氧模型和泡沫细胞模型,研究夏枯草活性成分对细胞缺氧和脂质代谢紊乱的治疗效果,进而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夏枯草活性成分治疗AS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使用网络检索平台TCMSP和文献检索确定夏枯草的有效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信息,利用OMIM数据库和HPO数据库汇总AS疾病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1的Network Analyzer插件绘制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借助Clue GO插件、DAVID在线分析平台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探讨夏枯草活性成分的多重药理作用机制,及AS的发病机制。为下一步实验验证奠定基础。并使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验证夏枯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对接结果,虚拟筛选出与活性成分稳定对接的关键靶点。二、夏枯草活性成分干预细胞缺氧模型的研究培养293T细胞,利用293T细胞建立细胞缺氧模型对夏枯草活性成分做体外活性实验,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的夏枯草四种活性成分分别配置成0.1-100μM浓度梯度,通过CCK-8和LDH检测,明确各个活性成分对293T细胞的无毒浓度;通过细胞转染实验,构建p GL-HIF-1α真核表达质粒,建立体外细胞缺氧模型,再将已筛选的夏枯草活性成分按照合适浓度梯度干预细胞模型,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对HIF-1α的表达有抑制作用,最后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IF-1α蛋白表达情况。三、体外泡沫细胞模型建立和夏枯草活性成分对脂质滴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使用RAW264.7巨噬细胞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建立体外泡沫细胞模型,分别给予0.01-10μM夏枯草活性成分24h后,应用优化后的油红O染色方法,观察夏枯草四种活性成分对泡沫细胞脂质滴生成的抑制作用。四、夏枯草活性成分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机制研究使用RAW264.7巨噬细胞和OX-LDL,建立体外泡沫细胞模型。分别给予0.01-10μM夏枯草活性成分24h后,检测泡沫细胞中总胆固醇的含量,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胆固醇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最后使用HIF-1α蛋白抑制剂检测对泡沫细胞中脂质滴的影响。结果: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夏枯草治疗AS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相关文献检索确定夏枯草含有槲皮素、木樨草素等14个活性成分,对应EGFR、EGF、IL-6、VEGFA、MMP9等靶点,涉及包括AGE/RAGE、TNF、HIF-1等信号通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揭示了夏枯草多个活性成分和多个靶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通过夏枯草作用靶点PPI网络分析可知夏枯草作用靶点中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明确夏枯草活性成分涉及的生物通路和基因功能;AS疾病相关靶点的PPI网络分析可知AS疾病关键靶点。对AS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明确AS病程相关的生物通路信息与基因功能;此外,筛选夏枯草及疾病靶点重叠部分,对此部分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功能富集分析,初步探索夏枯草对AS起治疗作用的生物通路与基因功能。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分析可知,木樨草素、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四个活性成分与AS疾病的相关性最高。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验证四个活性成分与重叠靶点的稳定连接。二、夏枯草活性成分干预细胞缺氧模型的研究与Contorl组相比,木犀草素100μM浓度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10μM、1μM和0.1μM浓度无明显抑制;并且在100μM浓度下对细胞LDH释放有明显促进作用,10μM、1μM和0.1μM浓度无明显促进;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的浓度均相同为100μM浓度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效果,10μM、1μM和0.1μM浓度无明显抑制;并且在100μM浓度下对细胞LDH释放有明显促进作用,10μM、1μM和0.1μM浓度无明显促进;在转染实验中,通过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可知3×浓度的转染液环境下转染效率最高;将四种夏枯草活性成分10μM的浓度,给予细胞进行干预后,对于HRE的转染效果均有抑制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夏枯草活性成分对模型细胞中HIF-1α蛋白的表达调控情况。结果显示夏枯草四种活性成分,对于模型细胞中的HIF-1α蛋白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三、小鼠泡沫细胞模型建立和夏枯草活性成分对脂质滴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通过实验证明使用120μg/ml浓度的OX-LDL建立的泡沫细胞模型最为稳定。在细胞毒性实验中发现,与Contorl组相比,夏枯草的四种活性成分中木犀草素100μM浓度对细胞活力有明显抑制效果,0.1-10μM浓度无明显抑制;并且在100μM浓度下对细胞LDH释放有明显促进作用,0.1-10μM浓度无明显影响;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的浓度均相同为100μM浓度对细胞活力有明显抑制效果,0.1-10μM浓度无明显抑制;并且在100μM浓度下对细胞LDH释放有明显促进作用,0.1-10μM浓度无明显影响。在抑制泡沫细胞内脂质滴形成实验中,10μM浓度的夏枯草活性成分对脂质滴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四、夏枯草活性成分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机制研究检测夏枯草活性成分对泡沫细胞模型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胆固醇沉积含量均有明显上升,分别用阳性药和夏枯草活性成分木樨草素、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对其进行干预治疗,由结果可知阳性药可以明显降低泡沫细胞明显中胆固醇的沉积含量,夏枯草活性成分对胆固醇的沉积抑制作用与使用浓度呈相关性,10μM浓度的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逐级减低,抑制效果也逐渐降低。可知夏枯草活性成分可以降低泡沫细胞内脂质的沉积,有利于降低巨噬细胞泡沫化的程度。在调控胆固醇转运蛋白方面,10μM的木樨草素、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对泡沫细胞中胆固醇转运相关蛋白HIF-1α、PPAR-γ、LXR-α、ABCA1和ABCG1的分泌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最后加入HIF-1α蛋白抑制剂检测对泡沫细胞中脂质滴的影响,明确夏枯草活性成分是否通过HIF-1途径影响泡沫细胞的生成。结论:(1)夏枯草活性成分可能通过HIF-1通路对AS产生治疗作用(2)夏枯草活性成分木樨草素、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可以抑制缺氧细胞中HIF-1α蛋白含量。(3)夏枯草活性成分木樨草素、咖啡酸、槲皮素和β-谷甾醇可以抑制泡沫细胞模型中脂质的沉积并且对胆固醇转运蛋白的表达有调节作用。
辛丽丽[9](2020)在《养肺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干预Notch通路影响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纤维化(PF)主要特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堆积。肺纤维化病因多种多样,预后较差。研究结果证实,PF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确切而详尽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GEO是目前研究者使用最多的非肿瘤数据库,从中研究者可以公开获得大量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集,人们整合基因表达数据集以获得更准确结果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以往尚无研究涉及到对PF进行全面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PF中仅发现了极少数的差异表达基因,而DEG的功能注释和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不清楚。因此,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明本病的分子机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医理论将PF归属“肺痹”“肺痿”范畴,并认为“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肺络”是PF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其核心病机则为“肺气虚-血脉瘀阻-痰浊凝聚-痰瘀伤气-虚及脾肾”。中医治疗依靠“辨证论治”,重在治法的实施,具体的遣方用药则根据医家的经验对患者“因人而异”,以“养肺活血”为治疗大法对PF实施治疗的临床证据颇为丰富,但报道结果不尽一致,因此本文收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循证医学为指导依据,旨在探讨“养肺活血”的临床应用状况及对PF患者的具体效果,可以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养肺活血方是温病学家王灿晖教授的临床验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上述药物成分有不同程度抑制PF的作用,养肺活血方在理论、临床方面都有确切的依据和临床疗效。异常的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调节主要是对转化生长因子-βI(TGF-β1)的反应。研究证实TGF-β1信号与肺肝肾等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因此,TGF-β1已成为研究组织纤维化热门的明星靶点。“养肺活血方”有效防治PF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炎症免疫反应、微血管新生、细胞凋亡及多种信号通路的影响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制的影响多与Notch信号通路相关联。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国家自然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相关课题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养肺活血法临床效果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对PF相关基因筛选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养肺活血法针对基因差异性表达参与的肺纤维化病理进程的作用机制,结合Notch通路探讨养肺活血方含药血清对TGF-β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表型的影响。研究方法1.Meta分析:检索中医药治疗PF的研究进展,提取“养肺活血”相关的近义表述及口服类型的汤药或中成药,根据提取到的关键词,进行深入全面的文章检索,检索数据库包括 CNKI、WanFang、VIP、CBM 等中文数据库和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参考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编制“资料提取表”,独立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协作网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采用Cochrane协作网RevMan5.3做Meta分析。采用Egger和Begg法分别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采用去除单项研究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应用GRADE系统对结果实施质量评价。2.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的共识声明,本研究中包括的所有PF患者均符合PF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的肺组织样本取自无PF的患者,包括肺癌患者和肺移植患者。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GSE110147微阵列数据,其中样本包括22例PF、10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患者、5例混合型PF-NSIP患者和11名正常志愿者。在本研究中,仅22例PF选择为PF组,并选择11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基于GEO2R工具对GEO样品数据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使用DAVID在线工具进行GO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以获得丰富的生物过程和途径(P<0.01为阈值)。最后,我们通过构建PPI网络来系统地分析蛋白质之间的关系,使用STRING在线工具来分析DEG的PPI网络,并且通过k均值聚类。结合文献研究,探讨养肺活血法有效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在靶点。3.细胞功能实验:本研究采用养肺活血方及其拆方的兔含药血清,进行原代肺成纤维细胞实验。实验一采用细胞贴壁法成功培养原代肺成纤维细胞,筛选TGF-β1诱导肺纤维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建立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模型;然后筛选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抑制的最佳作用方式,用于后续实验。实验二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给药组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Notch通路及其串话通路Wnt关键蛋白Notch 1、NICD1、Jagged1、Hes1、核内β-catenin、β-GSK-3β等蛋白表达水平。实验三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进行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周期、凋亡作用的定性定量检测。实验四是为进一步证明药物通过Notch通路对增殖发挥了抑制作用,进行NICD1慢病毒转染后,Western blot检测NICD1蛋白表达,NICD1慢病毒转染造模成功后,药物作用于转染模型,分别采用相应的实验方法进行药物对NICD1慢病毒转染模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Wnt通路相关蛋白的定性或定量研究。研究结果1.初检出相关文献1046篇,查重后删除文献190篇,剩余856篇。进行逐层筛选排除后,最终纳入43篇文献进行相关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53,I2=0%],提示22项研究之间无异质性,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F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变量指标选择绝对测量标度危险差RD,统计结果为[RD=0.20,95%CI(0.16,0.24),P<0.00001],提示养肺活血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亚组分析得出,对肺功能相关指标Dlco、TLC、VC、FEV1、FVC、FEV1/FVC及血气分析相关指标PaO2、PaCO2等均有明显改善,对6MWT、呼吸困难评分、中医证候(症状)积分等指标的改善亦显示出养肺活血法较对照组为好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养肺活血法对实验室血清指标TNF-α Ⅳ-C、Ig、CD等也有很好的逆转作用,另外,该法的使用对SGRQ的相关具体指标有效率、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总体积分等均有显着性改善作用。2.利用GE02R工具对GES110147表达谱数据集中的PF和对照组的DEGS进行了分析,该数据集中,共有707个DEGS符合选择标准,478个基因被上调,229个基因被下调;DEGS进行GO和通路分析后,上调DEGS富集的GO BP词条主要与纤毛组件、纤毛运动、DNA双链体展开、细胞外基质组织、通过剪接体进行mRNA剪接、成骨细胞分化、RNA二级结构展开、基于微管的运动、蛋白靶向液泡及胶原分解代谢过程有关,而下调DEGS富集的GO BP词条则主要与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细胞对镉离子的反应、血管收缩、细胞对锌离子的反应、负面增长调节、中性粒细胞趋化及线粒体电子转运,细胞色素c传递至氧及血管生成有关;KEGG分析显示,上调DEGs富集的途径主要与RNA转运、黏着、ECM-受体相互作用、血小板激活和蛋白质消化吸收有关。下调DEGS富集的途径主要与氧化磷酸化、心肌收缩、元素吸收有关,也包括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帕金森病、细胞粘附分子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于STRING 11.0版本数据库的数据,构建了 PPI网络,下调基因中有5个基因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CCL21,CXCL10,GNG11,XCL1,ARRB1)。其中,有上调基因差异性表达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参与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文献研究发现,养肺活血法能调节细胞外基质合成相关细胞因子如TGF-β1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结合蛋白互作网络明确促进同一功能的不同蛋白,不仅为探究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丰富客观的素材,还为探讨养肺活血法对细胞外基质合成的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价值依据。3.原代培养第三代细胞免疫组化可见波形蛋白表达阳性,90%以上细胞染上褐色,细胞形态清晰,大部分呈梭状改变,说明纯化至第三代的原代细胞为成纤维细胞,可用于后续实验;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TGF-β1分别刺激肺成纤维细胞,并在12h、24h时间点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如下:TGF-β1在≥1ng/ml各个时相均明显刺激肺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药物作用于增殖模型后,有明显的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在作用12h时具有统计学意义。4.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Notch及其串话通路Wnt关键蛋白异常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Notch1、NICD1、Jagged1、Hes1、核内 β-catenin、p-GSK-3β表达均显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对以上蛋白的高表达分别发挥了不同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在所设浓度梯度范围内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拆方组别的设置对各蛋白的抑制作用亦有所影响,对各蛋白的抑制作用均有相应的优势靶点,全方-10%组对Notch1、NICD1、Jagged1、Hes1、核内 β-catenin、p-GSK-3β 均有调控作用,养肺-10%组有效作用靶点为Notch1、NICD1、Jagged1、Hes1、核内β-catenin,而活血-10%组有效调控蛋白为Notch1、Jagged1、Hes1、核内 β-catenin、p-GSK-3β。5.药物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发现,各给药组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 Caspase3的表达,促进了细胞的凋亡。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全方-10%组、养肺-10%组显着升高了 G1期细胞的比例,减少了 G2和S期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抑制了细胞的分裂。另外,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周期抑制作用;整体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养肺-10%组对肺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周期抑制,而活血-10%组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6.免疫荧光检测显示NICD1慢病毒转染效率高,且NICD1蛋白显着性高表达。各组含药血清在处理24h、36h、48h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增殖作用,作用36h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给药组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细胞的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增加了 G1期细胞的百分比,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对Wnt通路蛋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多通路多路径发挥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1.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养肺活血法可以改善PF患者临床症状及部分客观指标。2.生物信息学结合文献溯源分析发现肺纤维化的基因差异性表达参与ECM形成,养肺活血法对ECM的作用提示了相应组方的可能作用靶点。3.养肺活血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4.养肺活血方及其拆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Notch及串话信号通路Wnt的活化、调控细胞周期及促进细胞凋亡,并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表型进行调控。创新之处1.通过Meta分析为养肺活血法治疗PF的临床疗效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结果探讨了与PF相关的基因及信号通路;系列细胞实验完成表型功能验证,从多维度论证了养肺活血法的治疗作用及病理依据。2.通过TGF-β1诱导大鼠原代细胞肺纤维化模型基础,探讨了养肺活血方及其拆方干预Notch及其串话通路Wnt影响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增殖的作用,初步阐明了该方对PF治疗的多靶点效应。
肖福龙[10](2020)在《搜风祛痰中药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搜风祛痰中药为研究载体,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并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预测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以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为研究对象,观察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RCMECs损伤的作用,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炎症和线粒体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丰富风痰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搜风祛痰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及多个数据库联用检索搜风祛痰中药成分靶点及冠心病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推测出中药有效成分。根据中药有效成分与交集靶点筛选关键成分。利用Cytoscape3.6.0软件对中药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进一步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阐释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分子作用机制。(2)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将40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分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搜风祛痰中药不同剂量灌胃,制备含药血清。将购买的RCMECs进行传代培养、冷冻及复苏,倒置显微镜观察RCMECs形态,CD31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阳性率达95%以上,用于后续实验。将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搜风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以Hcy诱导RCMECs损伤,搜风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搜风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h。收集细胞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1、TNF-α、IL-6、IL-8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Bax、Bcl-2、Cyto-C、Caspase9、Caspase3、e NOS蛋白表达。(3)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将已鉴定的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LY294002(PI3K特异性抑制剂)组及中药+LY294002组,其中模型对照组、LY294002组及中药+LY294002组予以Hcy诱导RCMECs损伤,LY294002组及中药+LY294002组分别用20μmol/L LY294002、20μmol/L LY294002+中剂量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h。收集细胞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ROS阳性细胞数;RT-PCR检测各组细胞PI3K P85、Akt、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I3K P85、P-PI3K P85、Akt、P-Akt蛋白表达。(4)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IKK/NF-k 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将已鉴定的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IMD0354(选择性IKKβ抑制剂)组及中药+IMD0354组,其中模型对照组、IMD0354组及中药+IMD0354组以Hcy诱导RCMECs损伤,IMD0354组及中药+IMD0354组分别用0.5μmol/L IMD0354、0.5μmol/L IMD0354+中剂量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h。收集细胞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NF-k B P65、P-NF-k B P65、Ik B-α、P-Ik B-α、IL-6、IL-8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P-NF-k B P65蛋白核转移表达。结果:1网络药理学本研究共收集搜风祛痰中药583种化学成分、靶点777个、疾病靶点1229个、交集靶点313个,构建中药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分析,显示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等作用,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所在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凋亡过程、炎症反应等方面,通路多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主要指标包括PI3K、Akt、Bcl-2、Ik B-α、NF-k B、e NOS等。2 RCMECs的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法鉴定将购买的RCMECs培养至第2d-3d时,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未融合状态下单个微血管内皮细胞呈梭形、星型或多角形,去除组织块继续培养至第5d时,可见细胞汇合成铺路石样;CD31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显示所提取的RCMECs纯度>95%。3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生存活性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OD值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OD值均显着升高(P<0.01)。4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上清液中ET-1、TNF-α、IL-6、IL-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ET-1、TNF-α、IL-6、IL-8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ET-1、TNF-α、IL-6、IL-8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5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Bax、Bcl-2、Cyto-C、Caspase9、Caspase3、e NOS蛋白表达的影响5.1各组细胞e NOS、Cyto-C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e NOS蛋白表达显着降低,Cyto-C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e NOS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中、高剂量组Cyto-C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5.2各组细胞Bax、Bcl-2、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Bax、Bcl-2、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Bax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Bcl-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低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中药各剂量组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6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凋亡的影响空白对照组仅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凋亡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凋亡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凋亡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7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ROS的影响空白对照组仅见少量ROS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ROS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ROS阳性细胞数均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ROS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8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PI3K P85、Akt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PI3K P85、Akt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PI3K P85、Akt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细胞PI3K P85、Akt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9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PI3K P85、P-PI3K P85、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PI3K P85、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PI3K P85/PI3K P85、P-Akt/Ak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P-PI3K P85、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PI3K P85/PI3K P85、P-Akt/Ak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P-PI3K P85、P-Ak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PI3K P85/PI3K P85、P-Akt/Akt比值显着升高(P<0.01)。10加入IMD0354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NF-k B P65、P-NF-k B P65、Ik B-α、P-Ik B-α、IL-6、IL-8蛋白表达的影响10.1各组细胞P-NF-k B P65、NF-k B P65、P-Ik B-α、Ik B-α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NF-k B P65、P-Ik 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MD0354组、IMD0354+中药组P-NF-k B P65、P-Ik 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IMD0354组比较,IMD0354+中药组P-NF-k B P65、P-Ik 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10.2各组细胞IL-6、IL-8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6、IL-8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MD0354组、IMD0354+中药组IL-6、IL-8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IMD0354组比较,IMD0354+中药组IL-6、IL-8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11加入IMD0354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P-NF-k B P65蛋白核转移的影响空白对照组P-NF-k B P65蛋白表达多发生在细胞质,少数位于细胞核内;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NF-k B P65蛋白在细胞核内表达明显增加(P<0.01);IMD0354组、IMD0354+中药组可明显抑制P-NF-k B P65蛋白向细胞核内转移,在细胞核内蛋白表达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P<0.01);IMD0354+中药组抑制P-NF-k B P65蛋白向核内转移,在细胞核内蛋白表达明显少于IMD0354组(P<0.01)。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预测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通路多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2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抑制Hcy损伤的RCMECs炎症和细胞凋亡,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各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3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抑制线粒体凋亡,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4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KK/NF-k B信号通路相关。
二、Inhibitory effect of quercetin on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hibitory effect of quercetin on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论文提纲范文)
(1)槲皮素干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槲皮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VEGFA表达影响及血管新生靶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槲皮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VEGFA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新生靶点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英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附录 C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 D 综述 槲皮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3)补肾安胎冲剂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母胎界面血管重铸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比表 |
前言 |
一 研究内容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分组 |
3 指标监测 |
4.统计学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1 siRNA 抑制 PMVEC 中 VEGFR-2mRNA 表达的情况 |
2 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 PMVEC 增殖的影响 |
3 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 PMVEC 迁移的影响 |
4 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 PMVEC 成管的影响 |
5 RT-PCR 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 PMVEC 中 VEGF?VEGF-R2?PI3K?Aktm RNA 表达的影响 |
6 WB 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 PMVEC 中 VEGF?VEGFR-2?PI3K?Akt?P-Akt 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补肾安胎冲剂对各组 PMVEC中 VEGF?VEGFR-2?PI3K?Akt 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复发性流产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凉血方活性成分经PI3K/AKT/GLUT1通路干预银屑病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银屑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
3. 网络药理学概念及应用 |
4. 网络药理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T细胞代谢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基本的T细胞代谢 |
2. T细胞的代谢调节因子 |
3. 代谢基质 |
4. T细胞代谢的其他调节途径 |
5. T细胞代谢异常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研究进展 |
1. GLUT1的定义及功能 |
2. GLUT1参与多种疾病进展 |
3. 多种小分子能调节GLUT1的表达 |
4. GLUT1作为载药靶点具有良好的前景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清热凉血方活性成分及干预银屑病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GLUT1蛋白表达水平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槲皮素对咪喹莫特银屑病模型小鼠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槲皮素对HaCaT细胞PI3K/AKT/GLUT1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IQ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功能及其相应肾脏组织学的保护作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学分析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部分 IQ预处理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抗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6)黄芪注射液联合PDGF-B对体外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 |
1 周细胞的特性与功能 |
2 有关周细胞增殖、募集、迁移和功能调控的信号通路 |
3 周细胞凋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 |
4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DR中周细胞的认识及中药防治其凋亡的研究现状 |
1 中医对消渴目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周细胞的认识:“玄府司使” |
3 中药防治周细胞凋亡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实验分组 |
2.3 细胞鉴定与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葡萄糖DMEM培养基分组培养RMPs增殖情况 |
3.2 加药分组培养RMPs增殖情况 |
3.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
4 讨论 |
4.1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在DR中的研究 |
4.2 中药黄芪在DR中的研究 |
4.3 实验研究结果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研究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四妙勇安汤水煎液吸收入血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四妙勇安汤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平台及软件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木犀草素、异甘草素、山奈酚三种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单核-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与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四妙勇安汤及其活性成分体外抗炎药效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节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四妙勇安汤活性成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夏枯草活性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夏枯草治疗AS的作用机制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实验二 293T缺氧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夏枯草活性成分对HIF-1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2.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小鼠泡沫细胞模型建立和夏枯草活性成分对脂质滴形成的抑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四 夏枯草活性成分对泡沫细胞模型中总胆固醇含量的调节和机制研究 |
1.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氧影响AS发病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养肺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干预Notch通路影响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养肺活血法辨治肺纤维化研究进展 |
二、Notch信号通路在肺发育、稳态、再生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养肺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临床疗效评价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肺纤维化相关基因筛选和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一、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四部分 基于Notch通路探讨养肺活血法对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
实验一 TGF-β1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建立及养肺活血方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二 养肺活血方含药血清对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Notch及Wnt通路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三 养肺活血方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增殖模型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四 养肺活血方含药血清对NICD1慢病毒转染肺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Wnt通路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搜风祛痰中药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IKK/NF-k 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学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Inhibitory effect of quercetin on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论文参考文献)
- [1]槲皮素干预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作用及机制初探[D]. 曾顺.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槲皮素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VEGFA表达影响及血管新生靶点筛选[D]. 褚小磊.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补肾安胎冲剂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母胎界面血管重铸的机制研究[D]. 陆莎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热凉血方活性成分经PI3K/AKT/GLUT1通路干预银屑病的作用[D]. 马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异槲皮素预处理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梁苏东. 苏州大学, 2020(06)
- [6]黄芪注射液联合PDGF-B对体外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的影响[D]. 谢俪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四妙勇安汤及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与抗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夏枯草活性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D]. 晏一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养肺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干预Notch通路影响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 辛丽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搜风祛痰中药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肖福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