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

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

一、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峰[1](2021)在《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 ——以广西桂林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提供给每一个利用网络的人一个极为开放和自由的活动空间,在这一自由的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意见,享受购物、聊天、看电影、玩游戏带来的生活乐趣,获取网络中自己想要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网络在带给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改变的同时,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虚拟空间,然而,网络的使用主体最终任然是人,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了诸多不得不面对的伦理问题,这些网络伦理问题,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也挑战着现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很明显已经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因为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对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较高,这决定了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主力军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一方面在享受着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多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问题。在网络虚拟空间,面对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大学生有时很难把握自己,难免会出现网络伦理不规范情况的发生。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是遵守网络伦理规范的,但由于网络本身虚拟和匿名的特点,部分大学生难免会出现网络伦理失范的现象。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和明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行为进行理论研究,进而加强我国大学生遵守网络伦理规范的素养,为我国大学生网络伦理的规范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如网络的概念、网络的特征,网络伦理的界定以及网络伦理的特征,然后是大学生网络伦理的含义及大学生应当遵守的网络伦理原则进行了阐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形式,以广西桂林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研究得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并相应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研究得出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有网络语言暴力,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和网络盗用知识成果以及传播网络虚假信息,过度依赖网络这五个方面的失范现象。同时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大学生主体内因和社会环境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最后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具体的措施有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身网络伦理素养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上网习惯。然后需要健全网络伦理建设和加强网络伦理宣传,具体的措施有加大网络伦理立法力度,强化网络伦理监督机制和重视网络文化宣传。创新高校网络伦理宣传,具体的措施为创新网络伦理教育课程,创新网络伦理教育实践和强化网络伦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网络技术监管建设,具体的措施为创新网络新型技术,加强网络技术监管和完善网络实名制技术。面对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只有多角度、多层面的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避免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最后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大学生网路伦理规范起到一定的作用。

何家旭[2](2021)在《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信息时代在促进社会生产变革及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同时,也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相应挑战。中学生网络暴力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思考,特别是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下,各种复杂因素模糊了中学生正确鉴别及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不知不觉中极易遭受网络暴力的困扰。因此,研究如何防范中学生网络暴力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挑战。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网络暴力、网络欺凌及中学生网络暴力相关概念,通过分析中学生网络暴力案例的具体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中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为校园暴力的新形式和侵犯隐私的人肉搜索。第三部分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中学开展问卷调查及访谈研究,分析产生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分别进行阐述,具体表现在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的挑战。第五部分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分析,分别是深度挖掘中学网络教育内容、建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课堂模式、坚持学生“全人生指导”教育主线、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中学生德育共同体、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从教材端、课堂端、学生端、家长端、教师端、社会端六个层面落实防范对策。

李国庆[3](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贺仁忠[4](2020)在《网络伦理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校德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网络伦理是网络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所显示出的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网络伦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网络伦理的践行有利于提高使国民的整体素质,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在思想道德方面将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如:黄色信息的污染、价值观的偏移、人际情感的疏离以及道德冷漠等。基于这些问题,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及成因进行探讨,并试图通过此研究,为当前学校中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些合理有效的对策。

孟佳琳[5](2020)在《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空间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而延伸出来的新型社会样态,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革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对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显着成效,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道德状态,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通过阶级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规范层面的体现,并通过实证调研来获取更为准确而客观的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现状,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提供了现实依据。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一是对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阐释,认为网络空间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空间。二是对道德及道德的形成进行分析,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善恶矛盾和批判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三是对“道德教育”“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进行梳理,认为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四是对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特征与意义进行诠释,彰显了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实践是道德形成的前提,并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道德教育的思想,孔子的“仁者安仁”思想、老子的“尊道贵德”思想、孟子的“扩充四端”思想、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提供思想借鉴。西方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化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级理论”也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提供思想借鉴。第三,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现状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状态,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泛娱乐主义盛行、散布网络负面舆论和网络诚信意识缺失等失范现象。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现实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等原因,是造成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第四,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第五,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路径。一是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二是创新高校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学习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三是提高政府网络空间的治理水平,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治理效能,落实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四是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五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功能,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王姗姗[6](2020)在《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发展为各种思想观念、利益需求汇聚的平台,同时社会舆论的功能也依托互联网平台被大幅放大。互联网在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提供便捷性的同时,也在诸多层面影响着其言行、思想,最为严峻的就是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为此,增强当今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得知,新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主体自律性得到提升,但网络道德发展的超前性、繁杂性特点给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的开展带来了不小影响。新疆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网络手段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前提。当前,新疆高校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整体良好,基本呈现理性态势。但是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教育、校园网络的建设机制、网络道德的教育内容、教育者引导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社会思潮的传播、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网络责任与网络权力的认知失衡是制约其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是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拓宽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渠道;其次,营造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环境;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导向;最后,提升高校与教育者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力。以期推动新疆高校大学生明确网络道德认知、规范网络行为、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最终营造秩序规范的网络空间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网络强国。

陈爽蕊[7](2020)在《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信息时代是由网络构成的一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生存空间,即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必然催生新的社会交往模式,同时也必然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型道德关系。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网络社会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良好的网络道德建设是形成健康网络生态环境的基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专辟一章明确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青少年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要引导青少年道德知行合一,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自觉践行能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带给中学生新的学习平台、广阔的知识获取渠道的同时也产生了越发严重的道德失范问题。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客观导致网络社会道德约束条件弱化,中学生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充分形成,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加之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网络道德教育支撑不力,使得中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他们便捷的同时,也极易受网络社会的负面影响。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严重阻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和长治久安。围绕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不同表现,即网络成瘾、网络交往行为越轨、网络犯罪行为展开论述,以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伦理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为基础,从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出发,分析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多方角度存在的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问题。总的来说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教育者的信息素养低下,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能力薄弱同时对自身的网络权利义务认识模糊,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现实基础,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传统,教育载体单一的问题,结合数据与理论阐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提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立足于现实基础,充分与实践锻炼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相协作的网络道德培育体系。

陈玉辉[8](2019)在《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加速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便捷发达的网络将世界各国交织为一个数据共享、互动高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催生的新闻传播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都尤为关心,他强调,对于新媒体,不能一味地压制、管控,应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去参与、去体会、去应用。而互联网对报纸、电视等一众传统媒体的变革还未彻底完成,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势必会又掀起新的媒体变革浪潮,即微信等信息载体的面世,为人人成为媒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这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面纱被揭开而这同时也对人类的道德伦理带来了挑战。但是在缺乏监管的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信息相互交织,良莠不齐,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引发了包括责任意识淡薄、人格异化等在内的多种问题,如何增强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研究的当务之急。文章对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展开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在对现有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前提下,对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和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等主要概念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自媒体特征,同时深层次剖析了它对大学生网络意识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其次,通过访谈初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轻度行为失范;中度行为失范和重度行为失范。并且尝试分析出其缺失的危害,后又从大学生因素,自媒体因素,教育因素以及社会综合环境因素等层面出发,深度全面地剖析导致当前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成因,在以网络伦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由此做出了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提升路径的研究。

田维琳[9](2020)在《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技术与人们生产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社会公众方方面面的信息正在不断的以数据的形式被采集、归类和分析,成为体积庞大且容量仍然不断快速增长的大数据的一部分。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必然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而大数据时代的人类社会交往也必然伴随着一种新型的伦理——大数据伦理——的产生。由于大数据技术发展发展较快,相应的伦理规范相对滞后,由此产生了种种大数据运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大数据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有着技术、经济、法律等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大数据伦理这种新型伦理的自觉意识不够。大数据伦理意识就是人们关于大数据技术运用全过程的规范意识。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受到自身意识的影响和调控,同样,人们的大数据伦理意识也会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直接关系到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进程,而且深刻影响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会交往,因此研究大数据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实际意义。本文从大数据伦理失范行为的现象出发,着重分析了各种成因中大数据伦理意识这一主要因素。在对一些相关基本概念探讨的基础上,对大数据伦理、大数据伦理意识等既做了理论内容上的概括,又做了结构层次上的分析。本文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伦理意识的概念,认为伦理意识具有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层次结构,这为大数据伦理意识的探讨提供了理论逻辑脉络。据此,本文在借鉴学界对伦理、伦理意识等概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大数据伦理意识概念的内涵,详细总结了大数据伦理意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七个方面的特征。从上述基本思路出发,结合大数据伦理意识的知、情、意的层次结构,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技术运用中其伦理意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危害及成因。思想政治教育(学)可以说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本文立足于本学科特征,在大数据伦理意识的培育方面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几项主要原则、培育的三种路径和七种具体方式。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在国内较早对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进行研究,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大数据伦理意识的内容结构、层次特征和培育思路。人们的伦理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大数据伦理和大数据伦理意识是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社会运用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现象,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得以充分研究。本文提出的有关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路径和方法,不仅对增强公众对大数据伦理的自觉意识,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视阈的拓展和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王利娟[10](2019)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基础上,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以网络为载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总和,主要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媒体互动性、及时性、虚拟性等特征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但新媒体空间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影响着大学生正确判断,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网络信息甑别力、自控力差,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网络用语不文明、网络抄袭、网络侵权、网络诈骗、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网络行为。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本研究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围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一主题开展研究。一是,对中外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文献进行了研究。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其存在的不足成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厘清了新媒体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三是从学理上采用系统研究法,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系统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从“知情意行”角度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教育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评价体系、新媒体管理机制六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五是依据大学生教育成长模型,基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题与原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对策。本研究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体、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保障机制六个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二、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 ——以广西桂林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研究法
        3.跨学科研究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1.研究的创新点
        2.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相关概念的概述
    (一)网络
        1.网络的定义
        2.网络的特征
        (1)网络具有虚拟性
        (2)网络具有开放性
        (3)网络具有隐匿性
        (4)网络具有交互性
        (5)网络具有自由性
    (二)网络伦理
        1.网络伦理的概念
        2.网络伦理的特征
        (1)网络伦理具有自主性
        (2)网络伦理具有开放性
        (3)网络伦理具有多元性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
        1.大学生网络伦理概念
        2.大学生网络伦理的基本原则
        (1)无害原则
        (2)自主原则
        (3)诚信原则
        (4)公平正义原则
        (5)自律原则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伦理的失范现象
        1.网络语言暴力
        2.网络窥探隐私
        3.网络盗用智力成果
        4.网络传播虚假信息
        5.网络过度依赖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主体内因分析
        (1)网络伦理意识削弱
        (2)网络责任意识缺乏
        (3)网络诚信意识不足
        (4)网络自律意识不强
        2.社会环境外因分析
        (1)网络伦理规范不健全
        (2)网络伦理宣传不足
        (3)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滞后
        (4)网络技术自身存在缺陷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1.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2.增强大学生自身网络伦理素养
        3.培养大学生健康上网习惯
    (二)健全网络伦理建设与加强网络伦理宣传
        1.加大网络伦理立法力度
        2.强化网络伦理执法力度
        3.健全网络伦理监督机制
        4.重视网络伦理文化宣传
    (三)创新高校网络伦理教育
        1.创新网络伦理教育课程
        2.创新网络伦理教育实践
        3.强化网络伦理教师队伍
    (四)加强网络技术监管建设
        1.创新网络新型技术
        2.加强网络技术监管
        3.完善网络实名制技术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研究背景
        2.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中学生网络暴力概述
    (一)中学生网络暴力及相关概念
        1.网络暴力
        2.网络欺凌
        3.中学生网络暴力
    (二)中学生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1.中学生校园暴力的新形式
        2.侵犯隐私的人肉搜索
    (三)中学生网络暴力的研究基础
        1.国内研究基础
        2.国外研究基础
二、中学生网络暴力基本状况
    (一)中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现状调查
        1.调查范围与对象
        2.调查目的与方法
        3.访谈结果分析
    (二)中学生网络暴力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1.法制教育内容陷入困境
        2.道德教育内容有效性缺失
    (二)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1.中学传统德育方法单一
        2.中学德育工作开展乏力
    (三)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挑战
        1.中学生网络责任感弱
        2.中学生网络认知偏差
    (四)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1.教育话语存在失语现象
        2.难发现中学生网络暴力
    (五)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挑战
        1.网络载体成为暴力培养皿
        2.活动载体缺乏暴力防范性
    (六)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1.网络环境信息冗杂
        2.社会家庭环境压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因应中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研究
    (一)教材:深度挖掘中学网络教育内容
        1.合理开发教材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2.合理开发教材网络法制教育内容
        3.加强中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化
    (二)课堂:建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课堂模式
        1.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方式
        2.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分过程
        3.体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评价
    (三)学生:坚持“全人生指导”教育主线
        1.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体质
        2.生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3.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
    (四)家长: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1.良好亲子关系抵制网络暴力
        2.注重家校合作互动关系
        3.提高家长自身网络素质
    (五)教师:构建中学生德育共同体
        1.塑造中学生德育榜样
        2.坚持中学生德育原则
        3.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六)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1.发挥网络社会法制功能
        2.建立现实和谐社会环境
        3.提供网络技术平台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学生网络暴力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网络伦理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校德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伦理中的中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1. 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2. 中学生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3. 网络垃圾信息会毒害中学生心灵、产生伦理危机
    4. 网络技术崇拜易导致中学生网络犯罪
二、学校德育对策
    1.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青少年道德主体意识
    2.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网络伦理教育内容
    3. 对师资团队德育的培养
    4. 建立学校专门的德育网站
    5. 建立健全网络德育制度
结束语

(5)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阶级分析法
        1.3.2 多学科分析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
        2.1.1 “网络空间”
        2.1.2 网络空间的特征
    2.2 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2.2.1 道德及道德的形成
        2.2.2 道德教育
        2.2.3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2.2.4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2.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特征
        2.3.1 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
        2.3.2 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2.3.3 教育场域的跨地域性
        2.3.4 教育方式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2.4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意义
        2.4.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
        2.4.2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4.3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3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的思想
        3.1.1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
        3.1.2 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3.1.3 实践是道德形成的前提
        3.1.4 倡导共产主义道德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3.2.1 仁者安仁
        3.2.2 尊道贵德
        3.2.3 扩充四端
        3.2.4 化性起伪
    3.3 西方思想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3.3.1 道德选择理论
        3.3.2 道德教育社会化理论
        3.3.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4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现状分析
    4.1 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4.1.1 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4.1.2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1.3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
        4.1.4 积极投身网络公益事业
    4.2 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
        4.2.1 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
        4.2.2 泛娱乐主义盛行
        4.2.3 散布网络负面舆论
        4.2.4 网络诚信意识缺失
    4.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4.3.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
        4.3.2 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3.3 现实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4.3.4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
第5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5.1 以习近平关于道德教育和网络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
        5.1.1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5.1.2 “青少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5.1.3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1.4 “建设网络强国”
    5.2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目标
        5.2.1 坚定理想信念
        5.2.2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5.2.3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2.4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原则
        5.3.1 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5.3.2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5.3.3 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5.3.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第6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路径
    6.1 丰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内容
        6.1.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6.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6.1.4 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6.1.5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6.2 创新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方法
        6.2.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水平
        6.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学习空间
        6.2.3 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
    6.3 提高政府网络空间的治理水平
        6.3.1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6.3.2 提高政府网络治理效能
        6.3.3 落实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
    6.4 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6.4.1 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6.4.2 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
        6.4.3 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6.5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5.1 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6.5.2 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6.5.3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特征及其教育必要性
    第一节 网络道德的概念解释
        一、道德
        二、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三、网络道德教育
    第二节 新时代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特征
        一、主体的自律性
        二、取向的复杂化
        三、发展的超前性
    第三节 加强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营造秩序规范网络空间的必要条件
        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目的
        二、问卷基本情况
        三、效度、信度检验及统计工具
    第二节 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重视程度得以提升
        二、教育手段及反馈形式日益丰富
        三、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状况整体良好
    第三节 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重理论轻实践,实效性较差
        二、校园网络的建设机制还需完善
        三、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导向性不强
        四、教育者教育能力仍需加强
第三章 制约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加大了教育难度
        一、“双泛”思想向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泛滥
        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第二节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仍需完善
        一、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二、教育理念相对陈旧
        三、教育队伍网络素养不强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责任与网络权利的认知失衡
        一、网络道德认知观念模糊
        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薄弱
        三、网络道德情感日趋冷漠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拓宽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渠道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网络道德实践活动
    第二节 营造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环境
        一、加大主流媒体对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
        二、加快网络道德校园媒体平台建设
        三、延伸新媒体环境下网络道德的学习途径
    第三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导向
        一、教育大学生认清正确的价值目标
        二、教育大学生明晰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大学生遵守正确的价值准则
    第四节 提升高校与教育者网络道德教育能力
        一、转变教育新观念
        二、创新教育新思维
        三、构建教育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致谢

(7)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道德
        2.1.2 网络道德
        2.1.3 网络道德教育
        2.1.4 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
    2.2 理论基础
        2.2.1 网络传播理论
        2.2.2 网络伦理理论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 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中学生道德认知内化,实现良性社会化
    3.2 有利于矫正中学生网络越轨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3.3 有利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
    4.1 严重沉迷网络游戏
    4.2 网络交往行为越轨
    4.3 诱发网络犯罪行为
5 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培育原因分析
    5.1 培育主客体原因分析
        5.1.1 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素养不高
        5.1.2 中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薄弱
        5.1.3 中学生网络权利义务认识模糊
    5.2 培育介体原因分析
        5.2.1 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现实基础
        5.2.2 教育方法实践活动实效不高
        5.2.3 教育组织形式缺少新兴载体
    5.3 培育环体原因分析
        5.3.1 家庭网络德育家长知识匮乏,教育方式不当
        5.3.2 学校网络德育沿用传统模式,忽视学生主体性
        5.3.3 社区网络德育碎片化,良好社区氛围缺失
        5.3.4 社会网络管理制度滞后,制度保障作用弱化
6 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对策
    6.1 培育主客体对策分析
        6.1.1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力量建设
        6.1.2 中学生主动践行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6.1.3 中学生重视法治学习杜绝网络犯罪
    6.2 培育介体对策分析
        6.2.1 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应增强现实性
        6.2.2 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应重视实践锻炼法
        6.2.3 网络道德教育组织形式应利用新兴载体
    6.3 培育环体对策分析
        6.3.1 加强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良好家风涵育道德品行
        6.3.2 学校德育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良性网络德育格局
        6.3.3 完善社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社区道德氛围
        6.3.4 构建社会长效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理论界定
    2.1 自媒体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2.1.1 自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2.1.2 自媒体的类型
    2.2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
        2.2.1 责任意识与网络责任意识的界定
        2.2.2 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
        2.2.3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
    2.3 加强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的现实意义
        2.3.1 大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
        2.3.2 高校思政教育有序开展的客观诉求
        2.3.3 良好网络秩序形成的迫切需要
3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3.1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3.1.1 轻度行为失范
        3.1.2 中度行为失范
        3.1.3 重度行为失范
    3.2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危害
        3.2.1 个体危害
        3.2.2 社会危害
4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自身因素
        4.1.1 大学生行为自律的能力较差
        4.1.2 大学生宣泄情绪的心理需求
        4.1.3 大学生辨别信息的经验不足
    4.2 自媒体因素
        4.2.1 优质内容愈少,腐蚀三观
        4.2.2 言论自由解放,群体极化
    4.3 教育引导因素
        4.3.1 家庭教育功能普遍弱化
        4.3.2 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4.3.3 网络责任教育内容单一
        4.3.4 网络责任教育人才匮乏
    4.4 社会环境因素
        4.4.1 西方价值观强势渗透
        4.4.2 社会矛盾的网络表达
        4.4.3 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4.4.4 网络舆论的导向偏失
5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的提升路径
    5.1 大学生承担培养的主体作用
        5.1.1 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5.1.2 注重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评价能力
        5.1.3 注重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5.2 自媒体承担培养的载体作用
        5.2.1 自媒体行业自觉提高媒介素养
        5.2.2 自媒体运营商切实加强行业自律
    5.3 高校承担培养的基础作用
        5.3.1 树立正确的责任教育理念
        5.3.2 完善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
        5.3.3 强化自媒体平台的教育引导作用
        5.3.4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教育
    5.4 多方联动承担培养的保障作用
        5.4.1 提升父母使用自媒体媒介行为规范
        5.4.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5.4.3 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
        5.4.4 引导高流量自媒体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
        5.4.5 制定和完善自媒体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5.4.6 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网络伦理的研究
        1.2.2 关于大数据伦理的研究
        1.2.3 关于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的研究
        1.2.4 关于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2 大数据伦理意识的内涵和特征
    2.1 主要概念概述
        2.1.1 伦理和大数据伦理
        2.1.2 伦理意识与大数据伦理意识
    2.2 大数据伦理意识的主要内容
        2.2.1 隐私意识
        2.2.2 所有权意识
        2.2.3 名誉意识
        2.2.4 监督意识
    2.3 大数据伦理意识的特征
        2.3.1 存在方式的内隐性
        2.3.2 意识主体的多元性
        2.3.3 作用方式的复杂性
        2.3.4 培育过程的长期性
        2.3.5 意识形成的动态性
        2.3.6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2.3.7 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3 大数据伦理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危害后果和成因分析
    3.1 大数据伦理意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3.1.2 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3.1.3 意志方面存在的问题
    3.2 危害后果
        3.2.1 社会后果
        3.2.2 个体性后果
    3.3 成因分析
        3.3.1 监管法规缺失
        3.3.2 经济利益诱惑
        3.3.3 大数据伦理教育缺位
        3.3.4 技术自身的缺陷
4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原则、思路和方式
    4.1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主要原则
        4.1.1 自主性原则
        4.1.2 公正性原则
        4.1.3 普惠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国内外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经验借鉴
        4.2.1 国外的培育实践
        4.2.2 中国当前实践
        4.2.3 经验总结和评价
    4.3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基本思路
        4.3.1 从“灌输”到“启发”
        4.3.2 从“隐性”到“显性”
        4.3.3 从“分散”到“系统”
    4.4 大数据伦理意识培育的主要方式
        4.4.1 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结合
        4.4.2 特定群体教育与公众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
        4.4.3 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
        4.4.4 数据技术与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
        4.4.5 规范与构建相结合
        4.4.6 道德感化与机制调控相结合
        4.4.7 技术提升与创新管理相结合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渊源
    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1.1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2.1.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道德教育思想
        2.2.2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
        2.2.3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第3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及分析
    3.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设计
        3.1.3 调查过程
        3.1.4 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网络道德认知不够清晰
        3.2.2 网络道德情感比较淡薄
        3.2.3 网络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3.2.4 网络道德行为时有失范
    3.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比较陈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3.3.4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体比较单一
        3.3.5 新媒体管理机制不健全
        3.3.6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4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4.1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4.1.1 更新教育者教育观念
        4.1.2 提升教育者主体素质
    4.2 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4.2.1 网络文明教育
        4.2.2 网络安全教育
        4.2.3 网络诚信教育
        4.2.4 网络心理教育
        4.2.5 网络法制教育
    4.3 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4.3.1 能动灌输法
        4.3.2 实践教育法
        4.3.3 典型教育法
        4.3.4 自我教育法
        4.3.5 疏导教育法
        4.3.6 渗透教育法
    4.4 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载体
        4.4.1 课程载体
        4.4.2 实践活动载体
        4.4.3 新媒体载体
    4.5 优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4.5.1 优化新媒体环境
        4.5.2 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4.6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保障机制
        4.6.1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组织领导机制
        4.6.2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制度保障机制
        4.6.3 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 ——以广西桂林部分高校为例[D]. 王旭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中学生网络暴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何家旭.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网络伦理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学校德育对策研究[J]. 贺仁忠.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15)
  • [5]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D]. 孟佳琳. 辽宁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 王姗姗. 喀什大学, 2020(07)
  • [7]中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研究[D]. 陈爽蕊.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2)
  • [8]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D]. 陈玉辉.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9]大数据伦理意识及其培育研究[D]. 田维琳.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1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 王利娟.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