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保群:企业应学会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余意[1](2021)在《E区块链公司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基于所拥有或控制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竞争优势,并受外部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影响。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可根据动态环境的变化,阶段性调整或获取多个相应具备价值的资源和能力,以保持领先地位。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的主要逻辑是实现商业生态系统单元的价值共创和互惠互利。它的战略出发点是通过调整竞争与合作关系来增加整个市场网络的价值。战略流程是商业生态系统主体的共存、集成并创建连续的动态能力。战略成果是获得持续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差异化优势和生态优势。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延续。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快速迭代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成为常态,用个体自身击败竞争对手并不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可帮助公司突破自身资源和禀赋的局限,并通过集群协作创新和共生进化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可帮助E区块链公司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本文着眼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对E区块链技术公司(以下简称E公司)进行战略管理研究。E公司成立于2019年,并于2020年获得红杉资本的投资,并已在技术应用方面与公共采购领域的50多个交易平台达成合作。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公司已经获得了技术领先、资产抢占、交换成本、网络效应等竞争优势,并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动态环境中竞争的加剧,E公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参与者合谋和增速放缓的现象。E公司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该研究旨在找出削弱E公司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为E公司选择合适的战略,并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以帮助E公司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分析E公司竞争优势的现状。通过对E公司的基本情况、外部环境、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E公司竞争优势弱化的现状,识别出E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盘点了E公司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能力的62个主要项目,并根据动态能力的分类使用VRIO模型的价值、稀缺性、独特性和组织维度来确定E公司在早期阶段建立的市场领导地位的核心能力。E公司拥有领先技术和领先品牌的优势,但是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并且还发现E公司存在柔性水平低、过程支持能力差、组织僵化以及缺乏持续创新等问题。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E公司进行战略定位和选择。结合E公司的发展目标,通过SWOT分析和竞争优势持续条件的分析,找出E公司竞争优势弱化的原因,选择可以在下一阶段建立E公司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与管理层确认E公司的价值目标、市场目标和团队目标。通过SWOT分析,获得了SO、ST、WO和WT的四个战略方向。根据前序分析,排除并选择了战略方向。通过分析竞争优势的基石,分析了E公司能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异质性、事后限制、流动性不完全和事前限制条件。结合公司发展目标和竞争态势分析,运用FUI战略解析框架从倾向性、紧迫性和影响力三维度对可行战略进行解析。基于解析结果确定战略路径,构建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与E公司持续竞争优势的对应逻辑。继而,制定E公司的战略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根据选择的战略,根据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分析结果,通过能力培养计划、产品开放计划、生态构建计划和保障措施来实施E公司的战略。能力培养包括关键能力的获得、组织结构的转变以及共享平台的构建。产品开放计划包括重构设计产品系统和创建可准入的产品开放平台。生态构建计划包括商业生态系统的耦合、与伙伴成立合资公司以及协同机制的建设。为了有效实施E公司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建立了股权激励、文化同步、资源冗余和生态引进四项保障措施,以确保实现E公司的战略目标。另外,对E公司战略方案和初步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从适宜性、可接受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对E公司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方案进行了评价。对E公司战略的初步实践从财务绩效、客户合作、动态能力、组织成长和生态合作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通过初步实施商业生态系统战略,E公司的财务表现提升,资金筹措能力加强,营收高增长提速。月均达成客户合作数增加,缩短了项目实施周期,技术创新吸引力提升。动态能力增强,竞争敏捷性增加,内外部可协调控制资源和营销能力、项目能力、运营能力得到有效补充。组织成长加速,领导能力提升,人才发展速度提升。生态合作共赢,商业生态系统成员增加,生态协同能力增强,与潜在竞争者达成合作。最后,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以及对E公司战略实践的管理启示。商业生态合作使系统价值更大化。企业需要保持战略灵活性并持续建立新的优势。动态环境可以成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可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郭陈夏子[2](2019)在《深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卫生医疗和电子政务等相关领域,网民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互联网服务深度渗透到诸多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2018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规模为8.0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7.7%。互联网平台和企业数据库均已汇聚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随着数据价值的提升,用户信息泄漏、数据非法利用、网络信息诈骗、木马病毒传播各类恶性事件频发,用户信息保护、日常数据交易存在重大隐患。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政府机关、企业和个人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理论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深信公司的发展现状、主营业务情况,找出公司目前战略规划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借助PEST模型、五力竞争模型和SWOT分析法等方法,运用竞争战略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公司现状、公司环境和核心竞争力,提出适合深信公司未来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并制定出具体战略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主体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别为:(1)竞争战略理论综述;(2)公司现状和总体竞争战略分析;(3)公司竞争环境分析;(4)SWOT分析与竞争战略比较;(5)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6)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表明:深信公司应依据市场需求规模和未来发展前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战略调整。首先,做好安全业务的产品优化更新,加强云计算业务研发投入,并逐步放弃企业级无线业务。其次,通过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渠道差异化等三个方面,逐步贯彻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最后,为确保战略有效实施,深信公司需关注客户需求、激发创新活力、整合内外资源、优化组织结构和注重人才培养。
罗俊平[3](2017)在《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信技术发展带动专业无线通信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为行业中企业带来快速发展机会。H公司成立于1993年,专注专网通信领域,在快速发展的行业环境中,H公司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在行业竞争中迅速崛起,20多年间发展到专网通信领域销售收入国内第一、全球第三,成为国内公共安全和专网通信领域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基于公司发展态势,H公司于2015年制定了2015-2019长期发展战略,预期通过五年时间,实现从十亿级向百亿级公司发展,成为全球专网通信领域最有价值设备与服务供应商。随着公司业务发展,研发投入增加,公司现有的静态的竞争战略难以匹配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特别是由于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静态的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产品研发和创新等战略行为执行周期长,创新完成时市场环境往往已发生了快速而影响深刻的变化。因此需要研究适应于行业发展变化情况的竞争战略,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带动企业快速成长从而实现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近期兴起的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理论,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与传统竞争战略理论相结合,相比传统竞争战略研究更能真实反映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特别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为企业有效的分析、优化竞争战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手段。论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应用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分析框架模型,对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展开分析,提出H公司竞争战略优化建议,并针对H公司及其商业生态系统内、外部风险进行分析后给出应对建议,以保障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以上研究,论文得出结论认为,H公司处于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应采用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并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本论文以H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对于同样处于国内专网通信行业的其他企业,以及发展模式类似的其他企业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朴恩懿[4](2017)在《商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研究 ——以传统连锁零售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的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增长速度放缓,在未来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整个零售行业发展进入瓶颈,包括连锁零售在内几乎所有零售企业,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快速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互联网零售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引领行业增长。那么,在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革的情况下,互联网零售业以及相关产业链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与传统零售业的原有利益阵营的接触和竞争也日渐激烈,在双方都已经形成商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两个商业生态系统最终将会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动态平衡商业生态系统。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对于网络技术发展对传统连锁零售行业影响以及融合的研究并不多见。故而,无论出于对传统连锁零售行业发展方向,还是对未来互联网零售的展望,汲取更多角度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多数研究者们目前都把目光集中单独讨论电子商务发展本身或者单独讨论传统零售行业的网络化,很少涉及传统连锁零售业和电商融合发展的分析和方向,故本文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分析商业生态系统在随着环境变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相关理论指导完成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文章将着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实际行业发展的有效指导的可能性。首先,本文会结合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分析框架,对传统连锁零售业的成功进行分析,找出实体零售商在过往成功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成功的原因。其次,将会对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商业生态系统变化及挑战进行分析。再次,本文会根据现阶段实体零售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运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指导,分析解决方案的可能性。最后,本文会从零售行业健康发展角度,尝试构建新的零售业生态系统。文章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对传统连锁零售业和电商的商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并对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发展,目前正在逐步形成的零售全渠道商业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传统以渠道为核心的零售商业生态系统与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电商生态系统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新的以消费者为中心,多渠道发展的新零售动态商业生态系统平衡。希望可以对目前处于战略转型和整合的零售和电商企业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使企业更加了解市场变化的原因并且寻求更加的企业发展战略。
王宇[5](2017)在《制造业发展中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美、日、中为例》文中认为工业发展史表明,某一国家(企业)所掌握的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并不能决定该国(企业)的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证明了大量不存在技术创新的企业拥有不低于技术创新企业的经济收益。德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低研发率企业甚至拥有高于高研发率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这对“没有研发或低技术创新率的企业意味着停滞甚至是衰退”的传统创新理论观点形成了重要挑战,后来演化经济学家对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创新战略范式进行了批判,演化经济学指出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尽管所处的环境或系统是类似的,但创新(能力)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并在不同企业的创新战略(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由于技术推动创新思维的影响,造成管理创新促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进展迟缓,尤其是在产业政策制定的讨论中被视为某种“黑箱”。创新政策制定者们往往会忽视技术创新之外的其他创新模式以及其具有的竞争潜力。本文意图探索管理创新的“黑箱”,丰富现有不同创新行为的理解,这对于提高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于技术创新之外的竞争策略和创新战略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意义。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中国政府将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历史角色,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未来的十到三十年,制造业的发展与贡献,将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快速积聚大国优势、成为一流工业强国、积极担当大国领导角色的终极力量源泉。鉴于传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可能并不能完全为《中国制造2025》下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指引和现实支持,因而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管理创新经验进行比较性的实证研究,对于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短期困难或过渡性问题,重新定义制造业战略规划中主次环节,以及丰富现有创新源和模式的理解,提高创新理论研究的完整性都具有较强的意义。本文在对技术进步和创新、经济增长、管理创新等历史文献回顾基础上,将管理创新的内涵界定为:企业、产业和国家层面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基于演化经济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分析了创新多样性和竞争优势异质性形成的可能性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与内容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对美国和日本制造业演化管理创新模式、多样性以及竞争优势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历史性分析。在已有历史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分析维度进行修正,并通过面板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按照行文的逻辑顺序,全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创新多样性和竞争优势异质性来源进行了分析,也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指导框架(导论和第一、二章)。该部分主要探索制造业创新多样性以及竞争优势异质性的理论解释。通过演化经济理论来探讨制造业企业创新多样性的结构性解释,个体和组织由此无法准确预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致使在经济活动中会选择追求利润的行为呈现多样性;通过资源基础理论、关系基础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探讨制造业企业多样性资源和竞争优势异质性来源的内容性解释,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包括内部和外部战略资源及其组合模式来获得经济效益并实现持续竞争优势。在以上理论分析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面确定本文后续研究的分析框架;并在充分借鉴已有管理创新的观测方法和指标基础上,兼顾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确定了后续研究的分析维度。第二部分是美日制造业发展中管理创新模式历史性分析和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实证分析(第三、四、五章)。在依据制造业发展阶段特征(工业1.0-工业4.0),分别对美国和日本不同阶段进行了划分。依据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维度,对美国和日本自工业化前以来管理创新模式进行历史性分析。分析发现,美国和日本制造业都存在不同模式的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存在显着的“遗传性”特征。不同环境下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存在差异:美国制造业的管理创新是对技术创新的一种补充,具有激励、支持和保障技术创新的作用;日本制造业管理创新是作为技术赶超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替代,对技术创新存在显着的“过渡”作用。在对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历史性分析基础上,对分析维度进行了修正,并选择对应的观测指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9》对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美国和日本制造业管理创新的分析结论。并总结了当前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的五种模式:“一体化”(“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生产组织结构;快速迭代的产品创新和变革相对迟缓的工艺管理模式;依靠较少投入获取收益的销售创新;依靠产业补贴维持企业生存的产业政策模式;具有正向效用的生产协作模式第三部分美日管理创新模式比较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第六章)。在回顾总结前文已有结论的基础上,对美国和日本制造业演化过程中管理创新的一般性规律进行了总结。并依据其管理创新的遗传性特征、与技术创新的匹配关系、管理创新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三个方面对美国和日本管理创新的异质性特征进行了总结。在中国制造业当前管理创新存在不足的前提下,归纳技术创新不是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存在互动关系、管理创新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及竞争优势“异质性”源自整合(管理)能力的四点启示。此外,本文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企业家”培养、“国际企业”培育和“产业协会”强化等方面提出促进管理创新形成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本文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配置资源为目的的管理创新是制造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另一重要源泉,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分别通过新增和配置资源的方式促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存在差异。美国的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补充,而日本的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替代,对技术创新的深化发展起过渡性支持作用。(3)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存在不足。从内容上,六个观测维度在不同分类样本的回归结果多数都局限于产业政策和商业模式两方面,未能体现如美国、日本管理创新的多样性;从手段上,创新手段相对单一且易于模仿,基于观测指标判断,产业政策以产业补贴、商业模式以销售投入为主要手段,而其他维度一些难以复制的创新手段,如创新协作、生产组织结构、质量管理等却在回归结果未能显着体现。作为制造业管理创新问题的一次较系统的研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管理创新模式的归纳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虽然归纳了美、日、中三国制造业管理创新的几种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制造业不存在其他管理创新模式。(2)样本数据存在局限以及管理创新的观测维度、指标有待丰富。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外部知识来源、合作关系及伙伴等维度,以丰富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
彭聚珍[6](2016)在《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交通事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民众走出国门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它国民众往来中国也日益频繁。这些"客户"的跨境流动,对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战略思维和运营模式提出了全球化视野下新的要求与挑战,国际竞争必然而迫切。同国外先进航空运输企业相比,中国航空运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迅速提升国际经营水平,成为亟待解决之课题。本文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对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战略的相关问题,从机会环境分析到目标生态系统评估,再到商业生态系统的开辟、扩展、领导、更新,提出了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的5阶段理论,辨析了关键障碍因素中的结果因素、原因因素,并分别提出了具体对策,以期助推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国际竞争进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归纳构建逻辑模型、数理模型,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建立了评估目标生态系统的"机会指数"、拓展商业生态系统的"樱桃模型"、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的"品牌4S"等工具,并运用它们进行了实际操作,得出了相应的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认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进入国际竞争,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并逐步获取竞争优势确立骨干生态位,一般需要经历评估(Assess)、开辟(Assart)、扩展(Amplify)、领导(Authority)、更新或衰亡(Again)等五个阶段("AAAAA五阶段"),这五个阶段首尾相接,中国航空运输企业需要循序渐进,不断解决各个阶段的关键问题。(2)本文认为,"进入国际市场盲目"、"国际航线开辟缺乏论证,且国际长航线缺乏枢纽强力支撑"、"没能成为临空经济区主导航空公司"等结果因素和"品牌国际影响力弱小"、"人才队伍缺乏国际化规划"、"企业文化与国外生态系统冲突激烈,难以融合"等原因因素是阻碍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建立良好商业生态系统,获取竞争优势,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的主要障碍因素。(3)本文认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进行国际竞争,必须选择和嵌入正确的目标市场、正确的机会环境,即适宜的目标生态系统,先期作为其子系统存在,再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经过运用"机会指数"评估,明确了首选北美市场,布局欧洲市场,逐步建立在澳洲市场的优势,巩固中国周边包括日韩、东南亚市场,对"金砖国家"等潜在市场适当关注和开发的选择顺序。同时,提出针对不同的市场匹配不同的生态战略,短航线市场使用缝隙型生态战略,直接采用"点对点"模式,长航线市场则采取骨干型生态战略,发挥"枢纽"的辐射效应来开发和运营。(4)本文认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应在选择目标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继续按照开辟、扩展、领导、更新四阶段要求,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并逐阶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首先,在开辟国际航线时,应注意生态系统要素,主导搭建生态平台,吸引更多利益相关方进入。其次,运用"樱桃模型",扩大国际长航线这个核心子系统。再次,探讨了对生态系统的领导问题:一是积极参与临空经济区建设,谋求成为主导航空公司,并在其生态系统中适度多元化,以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二是不断提高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用软实力加强对终极客户的吸附能力。最后,论证了生态系统的更新问题:一是培育与商业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二是建设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跨文化,为商业生态系统不断注入新的创意、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如下创新点:(1)引入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用于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战略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率先运用,突破了传统竞争战略个体对抗的简单思维,打开了系统共生、和谐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为中国航空运输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提供了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2)丰富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构建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的"AAAAA五阶段"理论、评估目标生态系统的"机会指数"概念。结合企业特性,以及实战需要,在原有商业生态系统四个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 "评估目标生态系统"阶段。"机会指数"为航空运输企业寻找适宜的机会环境,评估目标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和实用工具。(3)开发了方便可行的实操工具:构建了改进国际长航线运营的"樱桃模型"、提高品牌影响力的SE模型和4S工具。"樱桃模型"作为改善国际长航线运营的工具,不仅对于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对世界其它航空运输企业也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运用生态学理论构筑的SE模型和4S工具对增强航空运输企业国际品牌影响力、提高领导商业生态系统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操功用。(4)提出了在不同国际市场采取不同生态位,匹配不同运行模式的建议。细分国际航空市场为近距离的周边市场和远距离的跨洲、跨洋远程市场,提出周边市场选择缝隙型战略,匹配"点对点"运营模式,远程市场选择骨干型生态位战略,匹配枢纽运营模式,以提高市场开拓效率。
翟勇[7](2015)在《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新疆企业成长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能否适应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成为了所有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竞争观点已经无法让企业在复杂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而日益普及的生态学理论被众多学者和管理者运用到企业形成了企业的生态理论。企业生态理论提出企业的成长依赖于其存在的环境,并受环境中众多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一理论框架也为研究企业成长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和新的视角。近些年新疆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星,疆内企业也快速成长并成为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新疆企业的成长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其具体体现在各级生态因子对企业文化、组织机构、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影响。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新疆企业所处环境逐步趋于开放化,环境中不断加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本土企业成长产生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新疆企业内外部环境、适应环境成为促进新疆企业持续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第一部分梳理评述了国内外众多文献和研究成果对企业生态环境的界定,对企业生态系统和企业成长等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了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并结合生态理论从生态环境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新疆企业的成长进行了分析。外部生态环境分别从社会环境因子、人才环境因子、融资环境因子、服务环境因子、民族文化因子、援疆支持因子和国际经济因子七个维度进行论述;内部生态环境分别从企业家因子、人力资源因子、组织沟通因子、产权制度因子和企业文化因子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基于调查分析,结合新疆企业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建立了新疆企业成长生态内外部环境评价模型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企业内外部各个生态因子对新疆企业成长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新疆企业内外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对企业成长的显着影响,并且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疆企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使其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充分关注企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李昆鹏[8](2014)在《线上线下互动下专业市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市场是我国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网络购物、新兴业态的冲击,以及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新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压力下,专业市场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电子商务应用是重要的手段。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是进行多渠道销售,并发挥线上线下的互动作用。然而调研发现,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专业市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且总体应用程度不能支撑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关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并以创新扩散理论及TOE框架为逻辑起点,从新技术扩散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应用的影响因素,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研究引入专业市场领域,以商业生态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商户进行决策重点关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九个变量的影响因素框架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收集了来自广州几大典型市场的有效问卷179份,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九个因素的作用及其效果进行验证,得出影响专业市场商户应用电子商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有商户规模、政府支持、竞争压力、感知收益、信任等几个方面。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针对专业市场商户应用电子商务更为全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明确了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果和大小,从而加深了认识,对建立针对商户的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认为,要积极鼓励和培育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创建自由竞争、政府支持、相互信任的良好环境,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利用电子商务建立一整套促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体系,促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顺利推进。
董戎[9](2014)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河北R物流集团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物流业商业环境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日益加剧,传统的从企业个体出发,仅仅强调自身生存和发展,忽视企业相关群体的整体利益的战略理论使得河北R物流集团的竞争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个体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加剧。钢铁物流企业之间仅仅表现在空间上的“扎堆“和“地理接近”,缺乏密切的内在联系,采取的是原材料采购运输—钢铁生产物流—产成品销售物流的单向线性发展的传统工业演化范式,忽视了各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钢铁物流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够。品牌战略,综合服务能力等都处于初级阶段,盈利能力有待提升。在这种环境下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动态、发展、系统的视角在最短时间做出最适宜自身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规划。以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和协同进化观为核心思想的商业生态系统战略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使企业在系统中保持并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基于商业生态系统构成对河北R物流集团的企业的基本结构和资源对内部进行分析与政策和经济形势对外部进行分析。然后从价值创造和持续创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的战略核心要素。进而运用生态学的生态位角色定位对河北R集团进行定位战略——当前定位为缝隙型企业,未来定位成为骨干企业,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最后,从目前缝隙型企业向骨干型企业过渡中,基于风险的防范管理角度,提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战略。针对河北R物流集团在商业生态系统的定位,其风险点主要来自于系统平台的选择决策和与系统内其他企业的耦合性,这决定了企业在不同平台之间转换成本的高低,继而决定了能否及时有效地规避套牢风险。从平台选择和与其他企业的耦合性分析确立战略实施。
孙连才[10](2013)在《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战略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商业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和企业动态能力是战略管理理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预示着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值得学者关注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到目前虽然已经达到一个开创性的阶段,但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在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的实践中并没有有效的工具和模型指导企业使用。不少学者对从不同层面对商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将商业生态系统引入企业战略管理规划的实践当中,为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致力于构建有利于自身的商业生态系统,制定未来的企业竞争与战略拓展了新的思路。通过企业动态能力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分析,本研究发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促使企业更好的进行组织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也就是说,组织的学习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当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信息传导系统是企业能否快速反应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动态能力调整对企业的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员工个人的学习进而转化成组织的学习对企业外部环境的适应起决定性的作用。打造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企业个体连接外部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外部关键因素的识别与传导对企业调整动态能力有决定性的作用。商业模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同时纳入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框架。企业商业模式只有与企业外部环境高度匹配,才有可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绩效的提升。商业模式的动态演化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商业模式是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匹配时的阶段性产物,一旦这种平衡发生错位或偏移,企业就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种创新也就是在企业动态能力传导下的商业模式重构。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一定战略意图的指导下做出的设计,是对具体环境的反应。如果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发生变化,就需要根据新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规则,即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方式。企业选择任何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特性和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是一个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匹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任何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没有绝对的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匹配,他是一个相对平衡的过程。企业在动态环境中,自身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必须及时调整,企业动态能力在商业生态系统下主要分为五大子能力,其中包括环境感知能力、整合重置能力、组织柔性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变革创新能力,这五种能力构成了BDBC模型的基础,也是从商业生态系统——企业动态能力——商业模式——企业战略模型构建信息传导的基础,通过动态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为进一步做实证研究和构建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二、范保群:企业应学会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范保群:企业应学会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1)E区块链公司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持续竞争优势 |
2.商业生态系统战略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框架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二、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竞争优势相关研究及理论 |
1.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 |
2.波特五力行业竞争分析模型 |
3.VRIO资源能力分析模型 |
4.动态能力模型 |
5.竞争优势的持续条件 |
(二)战略分析定位相关研究及理论 |
1.SWOT分析模型 |
2.竞争优势的基石模型 |
3.FUI战略问题分析模型 |
4.商业生态系统战略 |
5.战略评价方法 |
三、E公司竞争优势现状分析 |
(一)E公司的基本情况 |
1.公司简介与发展历程 |
2.行业需求和业务特点 |
3.竞争优势减弱现状 |
(二)E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1.宏观环境分析 |
2.产业环境分析 |
3.E公司的机遇与威胁识别 |
(三)E公司资源及能力分析 |
1.内部资源分析 |
2.核心能力识别 |
3.E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识别 |
四、E公司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的制定 |
(一)公司发展目标 |
1.价值目标 |
2.市场目标 |
3.团队目标 |
(二)竞争态势分析 |
1.SWOT分析 |
2.竞争优势持续条件分析 |
(三)战略解析选择 |
1.战略解析 |
2.战略选择 |
五、E公司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的实施方案 |
(一)能力培育方案 |
1.获取关键资源能力 |
2.变革生态化组织结构 |
3.建设生态系统共享平台 |
(二)产品开放方案 |
1.重构产品体系 |
2.打造产品开放平台 |
(三)生态构建方案 |
1.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定位 |
2.合资新设自主经营主体 |
3.协同效应建设 |
(四)战略保障措施 |
1.股权激励保障 |
2.文化同步保障 |
3.资源冗余保障 |
4.生态引入保障 |
六、E公司战略实施方案及初步效果评价 |
(一)战略实施方案评价 |
1.适宜性评价 |
2.可接受性评价 |
3.可行性评价 |
(二)战略实施初步效果评价 |
1.财务表现提升 |
2.客户合作增加 |
3.动态能力增强 |
4.组织成长加速 |
5.生态合作共赢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E公司战略管理实践启示 |
1.生态合作共赢 |
2.动态环境驱动变革 |
3.保持战略柔性 |
4.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 |
(三)未来展望 |
1.研究局限性 |
2.新研究价值 |
参考文献 |
图表清单 |
致谢 |
(2)深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理论依据和研究综述 |
1.4.1 主要理论依据 |
1.4.2 相关研究综述 |
2 深信公司现状和总体竞争战略分析 |
2.1 公司现状 |
2.1.1 基本概况 |
2.1.2 主营业务 |
2.2 现有竞争战略分析 |
2.2.1 公司愿景和使命 |
2.2.2 核心价值观 |
2.2.3 重要战略部署 |
3 深信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
3.2.5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3.2.6 目前市场地位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组织架构设置 |
3.3.2 主要经营模式 |
3.3.3 财务数据分析 |
3.3.4 企业资源条件 |
4 深信公司SWOT分析与竞争战略比较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S) |
4.1.2 劣势(W) |
4.1.3 机会(O) |
4.1.4 威胁(T) |
4.2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2.1 产品研发 |
4.2.2 技术创新 |
4.3 竞争战略比较 |
4.3.1 成本领先战略 |
4.3.2 集中化战略 |
4.3.3 差异化战略 |
5 深信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
5.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制定 |
5.1.1 战略目标 |
5.1.2 战略重点 |
5.2 战略实施步骤 |
5.2.1 现有业务整合 |
5.2.2 产品差异化 |
5.2.3 渠道差异化 |
5.2.4 服务差异化 |
5.3 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
5.3.1 内部资源配置 |
5.3.2 外部资源获取 |
5.3.3 组织结构调整 |
5.3.4 企业文化建设 |
5.3.5 战略实施风险及应对策略 |
5.4 其他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战略及竞争战略 |
一、战略及其层次 |
二、竞争战略 |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
一、商业生态系统内涵 |
二、商业生态系统企业角色与生态位 |
三、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小结 |
第三节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的竞争战略研究 |
一、商业生态系统分析要素 |
二、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分析框架模型 |
三、商业生态系统风险管理 |
四、应用研究现状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公司竞争战略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专网通信行业分析 |
第二节 H公司现有竞争战略分析 |
一、H公司简介 |
二、H公司现有竞争战略 |
第三节 H公司现有竞争战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一、市场规模增速减缓影响竞争战略效果 |
二、新技术将颠覆市场竞争格局 |
三、市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
四、市场竞争边界变得模糊 |
五、内部能力与资源的挑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构成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专网通信商业生态系统 |
一、专网通信商业生态系统全景 |
二、专网通信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角色定位 |
第二节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 |
一、核心价值理念 |
二、关键驱动因素 |
三、价值创造与价值分享机制 |
四、支持驱动因素、辅助驱动因素 |
五、基于竞争动态审视商业生态系统 |
六、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总结 |
第三节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现状 |
一、基于生态位的竞争分析 |
二、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要素的竞争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优化 |
第一节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挑战 |
第二节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优化分析 |
第三节 重点优化产品生态圈与客户生态圈 |
一、客户生态圈 |
二、产品生态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风险及应对建议 |
第一节 H公司内部风险及应对建议 |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内部风险及应对建议 |
第三节 商业生态系统外部风险及应对建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商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研究 ——以传统连锁零售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创新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创新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1.2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
2.1.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2.2 理论基础述评 |
2.2.1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述评 |
2.2.2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述评 |
2.2.3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述评 |
2.3 文献研究 |
2.3.1 传统连锁零售行业发展研究 |
2.3.2 电商行业发展研究 |
2.3.3 文献述评 |
3 传统连锁零售商业生态系统分析 |
3.1 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框架以及特性分析 |
3.1.1 商业生态系统的微观构成 |
3.1.2 商业生态系统的宏观构成 |
3.1.3 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性 |
3.1.4 商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性 |
3.1.5 商业生态系统的系统性 |
3.2 传统连锁零售业生态系统分析 |
3.2.1 拓展与制造商、批发商的共生关系 |
3.2.2 各司其职错位经营适应竞争环境 |
3.2.3 发挥市场机制并构建的传统连锁零售商业生态系统 |
3.2.4 建立立体式商业生态结构 |
3.2.5 传统连锁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模型 |
3.3 传统连锁零售业生态系统成功之处 |
3.3.1 加强零售商与制造商、服务商的深度合作 |
3.3.2 加强零售商与制造商、服务商的深度合作 |
3.3.3 零售商对消费者的需求挖掘 |
3.3.4 零售商与零售商关系的协调 |
4 外部环境变化引起商业生态系统失衡 |
4.1 外部环境变化的产生——新兴电商生态系统分析 |
4.1.1 新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形成 |
4.1.2 新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特点 |
4.2 商业生态系统的对比分析 |
4.2.1 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
4.2.2 购物方式的比较 |
4.2.3 运营方式的比较 |
4.2.4 运营成本的对比 |
4.2.5 营销方式的比较 |
5 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新动态平衡分析 |
5.1 传统连锁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分析 |
5.1.1 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
5.1.2 传统连锁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的利益相关分析 |
5.2 传统连锁零售商和电商的企业动态能力分析 |
5.2.1 竞争对手和方式的转移 |
5.2.2 竞争规则和理念变化 |
5.2.3 竞争战略思维模式调整 |
5.3 商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全渠道零售商业生态系统 |
5.3.1 传统零售商业生态系统与电商生态系统的融合 |
5.3.2 全渠道零售商业生态系统 |
5.4 全渠道零售商业生态系统案例分析——苏宁云商 |
5.4.1 苏宁云商的前世今生 |
5.4.2 苏宁云商应对商业生态系统变迁的转变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制造业发展中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美、日、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评述 |
三、本文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创新多样性与竞争优势异质性 |
第一节 演化经济理论与企业异质性 |
一、演化经济理论 |
二、企业异质性来源 |
三、小结及评述 |
第二节 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竞争优势 |
一、资源基础理论 |
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 |
三、不同维度的资源概念 |
四、小结及评述 |
第三节 关系基础观与企业竞争优势 |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拓展 |
二、关系基础观下竞争优势来源 |
三、小结及评述 |
第四节 知识基础观与企业竞争优势 |
一、知识基础理论 |
二、知识与企业竞争优势 |
三、小结与评述 |
第二章 实证分析的指导框架 |
第一节 研究问题梳理 |
第二节 演化经济理论与资源理论的融合 |
第三节 实证分析的框架设计、指标选择及对象筛选 |
一、框架设计 |
二、实证维度 |
三、对象筛选 |
第三章 美国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
第一节 独立战争前后管理创新模式 |
一、“殖民时期”的“分散制”治理模式 |
二、“分散”与“集中”并存的手工生产组织形式 |
三、基于手工业的内外贸易 |
四、产业补助政策 |
第二节 南北战争前管理创新模式 |
一、联邦政府下的“分散制”治理模式 |
二、“集中制”取代“分散制”生产组织形式 |
三、工业资本的积累与转换 |
四、装备制造与标准化管理 |
五、其他管理创新 |
第三节 南北战争后管理创新模式 |
一、西部开发和工业布局的优化 |
二、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形式 |
三、产业合理化下的“泰勒制”和“福特制” |
四、对外扩张的贸易战略 |
五、创新体系的成熟 |
六、其他管理创新模式 |
第四节 二战后管理创新模式 |
一、“集中+分散”的治理模式 |
二、强调基础研究的科技政策 |
三、科研网络的发展 |
四、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增加 |
五、小企业的发展与突出作用 |
第五节 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趋势 |
一、美国应对工业4.0的机遇与不足 |
二、“重振制造业战略”下管理创新趋势 |
三、其他管理创新趋势——技术创新的促进措施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一、美国制造业演化管理创新模式及其特征 |
二、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激励作用 |
第四章 日本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工业化前日本管理模式概况 |
一、“参觐交代制”下的治理模式 |
二、“问屋制”与“株仲间”——农村家庭工业的组织形式 |
三、德川时代的产品(工艺)管理模式 |
四、其他创新模式 |
第二节 明治年代的管理创新模式 |
一、“中心-外围”的治理模式 |
二、集中式工厂制与“转包”制并存的组织模式 |
三、西方科技的过渡——中间技术的选择 |
第三节 两次大战期间管理创新模式 |
一、“军国主义”下集权治理模式 |
二、组织模式——以“转包制”为核心的社会生产网络 |
三、仿制技艺的发展与变革 |
四、“激励与保护”并重的产业政策 |
五、其他创新模式 |
第四节 二战后管理创新模式 |
一、“分权制”治理模式 |
二、“松散型”组织结构的优化 |
三、“过程型”质量管理 |
四、“产学官”创新协作模式 |
五、其他管理创新模式 |
第五节 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趋势 |
一、日本应对工业4.0的机遇与不足 |
二、培养技术内生化的创新能力 |
三、升级重点及相关产业政策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一、日本制造业演化管理创新模式及特征 |
二、日本制造业管理创新的过渡作用 |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维度修正及指标选择 |
一、分析维度修正 |
二、实证维度定义及指标选择 |
三、数据来源说明 |
第二节 数据处理及分类描述 |
一、数据处理及筛选 |
二、样本分类及描述 |
三、筛选分类后样本描述 |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管理创新实证分析 |
一、研究变量设定 |
二、十大重点行业主要统计量分析 |
三、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四节 结果讨论 |
一、企业属性分类下管理创新模式 |
二、十大重点行业管理创新模式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日、中制造业管理创新模式比较及启示 |
第一节 美、日制造业管理创新一般性规律 |
一、显性维度一般性规律 |
二、隐性维度一般性规律 |
第二节 美、日制造业管理创新异质性特征 |
一、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的异质性 |
二、管理创新要素组合下的异质性 |
三、管理创新模式“遗传基因”的异质性 |
第三节 美、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一、中国管理创新模式的不足 |
二、美、日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七章 研究总结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一、培养“企业家”政策建议 |
二、培育“国际企业”政策建议 |
三、强化“产业协会”政策建议 |
四、完善“隔离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专着 |
主持/参与课题 |
致谢 |
(6)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价值 |
1.5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1.5.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商业生态系统及其理论 |
2.1.1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
2.1.2 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
2.1.3 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
2.1.4 商业生态系统的阶段 |
2.1.5 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 |
2.1.6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
2.1.7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 |
2.2 商业生态系统与竞争战略 |
2.2.1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阶段 |
2.2.2 经典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
2.2.3 商业生态系统竞争阶段 |
2.3 商业生态系统与企业国际化 |
2.3.1 经典国际商业理论 |
2.3.2 新兴国际网链理论 |
2.3.3 商业生态系统国际化 |
2.4 商业生态系统与航空运输企业国际化 |
2.4.1 航空运输企业的经济拉动效应 |
2.4.2 航空运输企业的天然国际性 |
2.4.3 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国际化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商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
3.1 国际航空市场商业生态现状分析 |
3.2 障碍因素分析 |
3.2.1 主要障碍因素的确定 |
3.2.2 DEMATEL问卷开发及数据收集 |
3.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4 结果分析 |
3.2.5 敏感性分析 |
3.3 AAAAA五阶段进程 |
3.4 三十五象限分析框架及主要障碍因素的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破解结果因素 |
4.1 评估目标生态系统:机会环境的评估与选择 |
4.1.1 机会指数的构建 |
4.1.2 机会指数的应用 |
4.1.3 生态位战略选择:国际市场与运营模式的匹配 |
4.2 开辟商业生态系统:国际航线(Ⅰ)开辟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 |
4.2.2 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
4.2.3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考虑 |
4.2.4 商业生态系统机会环境因素考虑 |
4.3 扩展商业生态系统:拓展国际长航线(Ⅱ)的生态系统 |
4.3.1 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长航线经营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3.2 樱桃模型的建立及其原理 |
4.3.3 广州—洛杉矶航线例证 |
4.3.4 改善国际长航线经营的建议 |
4.4 领导商业生态系统(Ⅰ):成为临空经济区主导航空运输企业 |
4.4.1 成熟临空经济区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
4.4.2 内陆临空经济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
4.4.3 重庆临空经济区实证剖析 |
4.4.4 重庆临空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的涵养:破解原因因素 |
5.1 领导商业生态系统(Ⅱ):增强品牌国际影响力 |
5.1.1 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品牌国际化建设现状 |
5.1.2 国内外航空运输企业品牌分析 |
5.1.3 Sun-Earth模型的创建 |
5.1.4 针对品牌国际化的实证调查 |
5.1.5 4S工具的提出和计算公式的建立 |
5.1.6 实证分析与建议 |
5.2 更新商业生态系统(Ⅰ):国际化人才涵养 |
5.2.1 从航空运输企业角度定义国际化人才 |
5.2.2 国际化人才的分层匹配 |
5.2.3 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策略 |
5.3 更新商业生态系统(Ⅱ):建设开放包容的"跨文化" |
5.3.1 航空运输企业"跨文化"冲突的原因与现状 |
5.3.2 "跨文化"战略的基点 |
5.3.3 "跨文化"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新疆企业成长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文献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 |
2.2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生态系统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 |
2.3 国内学者对新疆企业成长的研究成果 |
2.4 相关理论评述 |
3 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特征研究 |
3.1 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
3.2 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
3.3 新疆企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
3.3.1 竞争与合作共存 |
3.3.2 动态适应性 |
3.3.3 开放性 |
3.3.4 多样性 |
3.3.5 不平衡性 |
4 企业生态系统与新疆企业成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4.1 新疆企业成长的生态系统模型研究 |
4.2 新疆企业内外部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构成 |
4.3 新疆企业外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
4.3.1 社会环境因子 |
4.3.2 人才环境因子 |
4.3.3 融资环境因子 |
4.3.4 服务环境因子 |
4.3.5 民族文化因子 |
4.3.6 援疆支持因子 |
4.3.7 国际环境因子 |
4.4 新疆企业内部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构建 |
4.4.1 企业家因子 |
4.4.2 产权制度因子 |
4.4.3 人力资源因子 |
4.4.4 组织沟通因子 |
4.4.5 企业文化因子 |
4.5 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4.6 企业生态系统模型与新疆企业成长关系的研究假设 |
5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5.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 数据分析 |
5.2.1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5.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5.2.3 问卷的效度检验 |
5.3 新疆企业内外部生态环境因子与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
5.3.1 相关性分析 |
5.3.2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5.3.3 假设检验结果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新疆企业成长能力的培育——基于企业生态系统 |
6.2.1 结合区域文化,打造特色的企业文化 |
6.2.2 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6.2.3 加大反恐打击力度,营造稳定活力的生态大环境 |
6.2.4 引导信用担保机构,提高融资服务水平 |
6.2.5 推行产学联合模式,打造人才环境生态 |
6.2.6 推行区域性战略联盟与集群战略,实现跨区域发展 |
6.2.7 健全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合作和共赢成为发展主题 |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主持课题项目情况 |
(8)线上线下互动下专业市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专业市场研究综述 |
2.1.1 专业市场的概念 |
2.1.2 专业市场商户的界定 |
2.2 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
2.3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研究综述 |
2.3.1 线上线下互动营销与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 |
2.3.2 电子商务应用影响因素研究 |
2.3.3 专业市场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研究 |
3 案例研究 |
3.1 广州长江企业集团案例研究 |
3.1.1 长江企业集团主要专业市场介绍 |
3.1.2 长江企业集团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
3.1.3 “布衣港”——长江企业集团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 |
3.1.4 长江企业集团专业市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影响因素调研 |
3.2 代表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案例研究 |
3.2.1 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分析 |
3.2.2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的两种主要模式 |
3.3 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应用出现的问题及研究重点 |
4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假设的提出 |
4.1 理论基础 |
4.1.1 创新扩散理论 |
4.1.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4.2 变量的选择与相关概念界定 |
4.2.1 影响因素的选择 |
4.2.2 影响因素变量的界定 |
4.2.3 电子商务应用及维度界定 |
4.3 模型的建立与假设的提出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假设的提出 |
5 研究方法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技术路线 |
5.1.2 问卷设计 |
5.2 预调研数据分析与讨论 |
5.2.1 预调研描述性统计 |
5.2.2 预调研信度分析 |
5.2.3 预调研效度分析 |
5.3 正式调研与数据分析 |
5.3.1 问卷调研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效度分析 |
5.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5 差异性分析 |
5.3.6 相关分析 |
5.3.7 回归分析 |
5.3.8 实证结果 |
6 研究讨论与展望 |
6.1 研究讨论 |
6.2 管理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河北R物流集团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流企业加速增长,但企业利润率逐年走低 |
1.1.2 企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不够 |
1.1.3 企业与上下游关联企业缺乏协调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企业访谈法 |
1.4.3 定量分析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管理 |
2.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
2.3 国内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发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 R 物流集团商业生态系统环境分析 |
3.1 河北 R 物流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河北 R 物流集团内部环境 |
3.1.2 河北 R 物流集团外部环境 |
3.2 河北 R 物流集团战略核心要素分析 |
3.2.1 价值创造 |
3.2.2 持续创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 R 物流集团商业生态系统定位 |
4.1 商业生态位 |
4.2 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商业生态位研究 |
4.3 河北 R 物流集团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定位 |
4.3.1 河北 R 物流集团目前地位 |
4.3.2 河北 R 物流集团战略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北 R 物流集团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实施 |
5.1 进入商业生态系统的利与弊 |
5.1.1 进入商业生态系统的利处 |
5.1.2 进入商业生态系统的弊端 |
5.2 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战略 |
5.2.1 进入商业生态系统平台数量的决策 |
5.2.2 与其他企业的耦合决策 |
5.3 生态系统战略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研究主要章节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商业生态系统文献综述 |
2.2 企业动态能力文献综述 |
2.3 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业生态系统价值创造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影响 |
3.1 商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
3.2 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形式与功能网络 |
3.3 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传递和分配 |
3.4 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企业竞争战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 |
4.1 动态环境下的动态能力的识别 |
4.2 动态环境背景下企业动态能力培育与提升 |
4.3 本章小结 |
5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 |
5.1 外部环境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
5.2 商业模式创新的演化路径 |
5.3 商业模式构建与企业战略 |
5.4 本章小结 |
6 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6.1 商业生态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分析维度 |
6.2 企业动态能力的度量:指标体系设计 |
6.3 企业动态能力的评价方法 |
6.4 商业生态系统下的企业动态能力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商业模式、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改变与重构关系的研究 |
7.1 研究目的与模型构建 |
7.2 试验设计 |
7.3 数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基于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设计的企业战略制定模型 |
8.1 基于商业系统的企业战略定位 |
8.2 商业模式基因组的构成与价值传递 |
8.3 BDBC 模型在企业的运用 |
8.4 本章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贡献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附录 2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书籍目录 |
附录 3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课题目录 |
四、范保群:企业应学会在“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 [1]E区块链公司商业生态系统战略研究[D]. 余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深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郭陈夏子. 新疆大学, 2019(11)
- [3]H公司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D]. 罗俊平. 深圳大学, 2017(07)
- [4]商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研究 ——以传统连锁零售业为例[D]. 朴恩懿.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5]制造业发展中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以美、日、中为例[D]. 王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10)
- [6]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战略研究[D]. 彭聚珍.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6)
- [7]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新疆企业成长能力研究[D]. 翟勇. 新疆财经大学, 2015(09)
- [8]线上线下互动下专业市场商户电子商务应用影响因素研究[D]. 李昆鹏. 广东财经大学, 2014(02)
- [9]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河北R物流集团战略研究[D]. 董戎.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02)
- [10]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互动研究[D]. 孙连才.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