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期刊应构建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殷丽娟[1](2021)在《面向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科研产出的重要结果。数据共享可以提高科学数据利用率,减少资源重复建设,而科学数据出版为数据共享提供了一种更加规范、便捷、高质量的数据获取方法,更有利于数据的理解、分析和再利用。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农业领域科学数据以几何倍数增长,通过科学数据共享出版对于农业基础性研究、农业产业发展及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出版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障碍,如激励机制、知识产权归属、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技术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科学数据的共享传播。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数据出版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科学数据出版各个环节及不同主体的真实需求,形成标准化的农业科学数据出版生态体系,本文结合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法找出造成农业数据出版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障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首先,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科学数据出版背景,梳理了国内外数据出版研究现状,并分析总结了我国农业科学数据出版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农业数据出版的障碍因素并设计调查问卷,从数据出版主体、数据生命周期、数据出版流程等多角度对农业科学数据出版存在障碍进行深入具体调查,综合对农业12大类学科相关重点科研单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整理得到目前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因素。最后,邀请农业科学数据领域专家,对整理得到的障碍因素进行进一步筛选并对最终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对障碍因素的权重进行评估,得到各个障碍因素的权重排序,深入分析各个障碍因素形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本研究的贡献在于:(1)已有农业科学数据出版相关的问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本研究通过实际的调查及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业科学数据出版存在的问题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出版各个环节及不同主体的真实需求,了解目前,从而真正解决问题。(2)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因素主要可以划分为政策、市场、技术和服务等因素,根据障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帮助形成标准化的农业科学数据出版生态体系。
邵阳[2](2021)在《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书评现状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黄国彬,郑霞[3](2022)在《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注册式研究报告作为开放科学环境下诞生的一种新兴出版物,其出版机制为科研人员、资助机构、学术期刊及出版平台进行研究计划与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重要支撑。系统剖析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机制有利于促进开放科学理念与实践的发展。综合运用网络调研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内容控制机制、增强出版机制及多方支持机制三个角度全面剖析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机制,并总结其出版现状与主要特点:注册式研究报告建立了两次同行评议和TOP Guidelines的内容控制机制;实现了"注册式研究报告+一系列补充材料"的增强出版机制;形成了科研主体协同参与的多方支持机制。
刘茂[4](2019)在《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要素与控制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提高出版质量,提升期刊品质,是新时代下学术期刊社应对期刊质量下滑的应然举措。文章对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控制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孔丽华,习妍,张晓林[5](2019)在《数据出版的趋势、机制与挑战》文中指出数据出版是激励数据传播、促进数据共享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科研数据存储库、国内外主要科技出版商、代表性学术研究期刊和专门数据期刊的调研,对当前作为数据文档自存储发布、作为学术论文辅助数据文档发布、作为专门数据论文发表等三种机制进行了分析,提炼梳理了它们的数据出版政策要素,分析了我国数据出版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尹玉吉[6](2016)在《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启示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西方学术期刊的深度研究,可发现西方学术期刊理论包括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术期刊历史源流;第二,政府与学术期刊关系;第三,西方学术期刊普遍实行的"同行审稿"制度;第四,西方学术期刊评价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11个方面:第一,牢固确立学术期刊非商品理念;第二,根本改变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参照系;第三,借鉴西方学术期刊出版基金资助制度;第四,位于高平台上的学术期刊应积极与西方同行开展合作并创办英文版;第五,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技术以支持和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在线协作系统开发;第六,开展开放存取运动,创新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第七,强化行业协会与学会在学术期刊中的主导作用;第八,积极借鉴西方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第九,强化学术期刊规范,克服学术行为不端;第十,中国学术期刊应有条件自愿地实行集约化;第十一,审慎可控有序分步部分试行学术期刊"登记制"。
郭伟,许国良[7](2016)在《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文中认为网络,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成熟以及社交、在线阅读等软件的广泛应用弱化了高校科技期刊的传统特征,信息呈现出多向流动的趋势,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也发生了改变,倒逼高校科技期刊必须重新构建符合网络传播规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的新的发展模式。作为具有相同属性的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稿件"为核心建立既包含WEB端,又包含移动端的网络协同发展模式。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建立起具有统一管理机制、出版流程、出版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协同出版模式,实现人员和业务重组、资金统一管理,最终融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集团。
刘小燕[8](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欧阳志荣[9](2016)在《数字化背景下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受此影响,传统出版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数字出版、移动阅读、网络传播以及其他多媒体业态异军突起,大有与传统纸质出版分庭抗礼之势。在传统出版体制存在惯性的外部性环境下,传统出版企业普遍缺乏活力、困难重重,矛盾突显。表现为出版创新发展与出版制度僵硬相矛盾;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与传统经营思维相矛盾;传统出版独立与出版数字化融合相矛盾;内容创新不足与数字化时代顾客需求多样化相矛盾。作为中国出版业板块中的一极,江西省出版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发展同样被提上议事日程。江西省出版业创新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首先,观念落后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多年来,中国出版业一直处于垄断经营的状况,使得包括江西出版集团在内的出版机构普遍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经营管理模式滞后,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较弱。其次,监管机制、运营体制僵硬,不利于出版业创新发展。江西省出版体制改革虽然实现了局社分设、管办分离,但要真正理顺内部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对专制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还存在很多困难。第三,江西省出版业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集约化水平不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的瓶颈。图书出版缺少专、精、特、新产品,经营媒体相对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对教材教辅依存度依然较高,创新性产品和自主品牌的产品较少,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第四,江西出版业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和网络出版处于起步阶段,运营方式还不成熟,尚未形成完整、流畅的产业链。在公共服务方面,江西出版业公共服务缺少强劲的体制和系统的制度支撑,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有待继续创新,除了捐书以外的其它书报、刊网的数字化服务有待提升。尽管江西出版集团旗下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在中国乃至世界少儿出版领域有一定知名度,但其他出版机构整体规模和影响有限,出版国际竞争力偏弱。据此,论文针对江西省出版业创新发展发展的具体问题,结合当前出版实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做了一些补充性的研究工作。在宏观产业层面上,运用文化建设理论、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理论工具,对江西省相关出版机构在完成转企改制后,如何从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优化方面保障出版业创新发展发展进行探究,内容涉及对当前出版法规的适用性评价和政策红利落实问题。探讨了协调政府、市场与江西出版集团的关系方法,提出了以下治理观点。首先,政府须找准数字化背景下出版业管理工作的关键点,通过整合行政资源转变职能,针对出版业的特性,改变以往管理部门“管”字为重的惯性,调整重心为“建设当头”,以市场主导和科技引导为基础,政府则因势利导,强化政策引导、试点推动、择优定点,量身打造、重金扶持,先试后推、整体升级。其次,政府应转变职能,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即该放的要放开放到位,该管的要管好管到位。提倡江西省出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培育主体、搞活市场、服务企业、增加效益为基本目标,尽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小政府,大社会”往往是国家治理达到一定水准的反映。当出版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些行业协会、自治组织便会应运而生。这类组织一般由独立的出版单位构成,以保护和增进行业内成员的权利与利益,在性质上属于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对于健全出版机制,加强出版业管理,协调出版单位之间以及出版单位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海外市场等都具有很大作用。第三,出版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制度的创新,是政府由主管角色向主导角色转变,由创新规划的实行者向规划制定者、监督者的转变。只有厘清政府与市场、出版企业之间的关系,出版企业才能切实调整经营模式,改变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而推动整个出版业的创新发展。中观层面运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对江西省出版集团以及旗下企业的现代管理进行研究,涉及资本运营、薪酬福利、人才培养创新管理活动。首先,中国的出版集团化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版集团必将面临着更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一些出版集团可能会被其他大型传媒集团所收购,成为其组成部分,甚至沦为副业。为此,江西省出版集团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提升出版主业,重视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做到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突出,通过走专、精、尖的路子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强有力的品牌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应进行薪酬管理,完善薪酬福利制度。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需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统一,薪酬与风险、责任相一致,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原则。江西省出版企业可全面实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薪酬制度,辅以协议薪酬、项目薪酬等分配形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还需考虑无形的人力资本,即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智力、知识、经验、技能,等等。尤其是在诸如出版业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直接决定着出版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要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第三,应吸引、储备、运用好各类人才,是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发展的核心。在人才梯队上,江西出版集团需加强经营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领军人物、团队负责人的“接班人”培养计划,打造复合型出版人才队伍。在微观出版机构层面,借助社会学、跨文化传播等框架,剖析了江西省出版业当前在文化创新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古籍整理、红色出版、品牌塑造、文化“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提出内容创新发展理念,为江西省打造现代知名出版集团提供学理论参考。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应注重其品牌建设,以便传播思想信息和传承文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全球出版数字化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象征。江西省出版业只有不断推出精品,才能真正塑造品牌形象,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动力和养料。江西出版企业应加强精品的研发、推广,把出版业的数字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做好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布局和实施,通过数代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推进地方性出版集团的国际化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传统出版企业在不断整合自身资源,新旧出版方式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可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出版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出版业创新发展需要协调好四个结合,即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的结合、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的结合、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结合、新兴技术出版领域的开拓和传统出版改造升级的结合。结合出版业数字化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特性,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发展应打破体制、壁垒、地域壁垒和行业壁垒,加强数字化出版业及相关产业的横、纵向的融合,通过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和战略合作,加快构建数字出版优势产业群,促进内容生产、技术研发、产业运营三个层面的合作。出版业创新发展不等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在短短的十几年发展过程中已有生存的土壤,而移动化的网络模式更让出版数字化有了拓展商机市场,人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接触到数字化出版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出版物就要因此而消亡。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对出版业来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政府和企业管理者需要关注出版业创新发展,要高屋建瓴,全面转型,推动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
黄新华[10](2015)在《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出版行业纷纷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及政府“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引导下,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是大势所趋,相比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率先实现了数字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出版体制特殊、行业标准滞后、核心技术运用力度不够等因素,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中也受到种种限制,加上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且目前没有特别成熟的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可供参考,学术期刊在进行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过程中也遭遇了种种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案例实践对学术期刊社建设数字复合出版平台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的主线是:什么是数字复合出版——发展数字复合出版与建设数字复合出版平台的关系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术期刊建设数字复合出版平台的条件分析——A学术期刊社的建设实践。本文在学术期刊社如何搭建数字复合出版平台的问题上,笔者给出的策略建议是从技术应用标准规范化、重视专业服务功能建设、提升作者与读者的用户体验三方面进行切入,来提升平台及其期刊的网络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进而达到提升期刊影响因子的终极目的。
二、学术期刊应构建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术期刊应构建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2.3 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方法及工具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科学数据出版及其内涵 |
2.1.1 数据及科学数据 |
2.1.2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 |
2.1.3 科学数据出版 |
2.2 科学数据出版发展概述 |
2.2.1 数据出版政策 |
2.2.2 科学数据出版模式 |
2.2.3 科学数据出版相关期刊 |
2.2.4 科学数据出版流程 |
2.3 科学数据出版的障碍梳理 |
第三章 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因素识别 |
3.1 调查问卷的障碍因素识别 |
3.1.1 问卷调查 |
3.1.2 问卷结果分析 |
3.1.3 问卷调研的障碍因素识别 |
3.2 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指标初拟及层次分解 |
3.2.1 障碍因素指标初拟 |
3.2.2 三级障碍因素总结 |
3.2.3 障碍因素二级层次分解 |
第四章 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因素层次分析 |
4.1 障碍因素层次分析设计 |
4.1.1 障碍因素打分问卷设计 |
4.1.2 专家访谈流程设计 |
4.1.3 专家权重设计 |
4.2 数据统计及处理 |
4.2.1 统计及分析工具 |
4.2.2 脚本伪代码 |
4.3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3.1 问卷回收和简单描述 |
4.3.2 专家权重分配结果 |
4.3.3 一层因素分析结果 |
4.3.4 政策因素分析结果 |
4.3.5 市场因素分析结果 |
4.3.6 技术因素分析结果 |
4.3.7 组织管理因素分析结果 |
4.3.8 因素综合分析结果 |
第五章 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解决对策 |
5.1 政府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
5.1.1 分析 |
5.1.2 对策 |
5.2 市场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
5.2.1 分析 |
5.2.2 对策 |
5.3 技术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
5.3.1 分析 |
5.3.2 对策 |
5.4 组织管理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 |
5.4.1 分析 |
5.4.2 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4 注册式研究报告出版机制的基本内容 |
4.1 内容控制机制 |
4.1.1 两次同行评议 |
(1)同行评议的流程 |
(2)同行评议的标准 |
4.1.2 TOP Guidelines |
4.2 增强出版机制 |
4.2.1 增强出版的内容构成 |
(1)注册式研究报告的Ⅰ类增强内容 |
(2)注册式研究报告的Ⅱ类增强内容 |
4.2.2 增强出版的实例示范 |
4.3 多方支持机制 |
4.3.1 COS为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提供服务支持 |
4.3.2 学术期刊为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提供基础保障 |
4.3.3 文献管理工具为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提供浏览与检索支持 |
4.3.4 资助机构为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提供经费支持 |
5 讨论与结论 |
(4)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要素与控制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 |
二、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要素分析 |
1. 稿源 |
2. 审稿 |
3. 编校 |
4. 印制 |
5. 评价 |
三、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控制策略分析 |
1. 加强出版相关制度建设 |
2. 加强编辑的业务能力建设 |
3. 提升编辑的专业素质 |
(5)数据出版的趋势、机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科研数据开放共享和数据出版 |
2 独立数据出版及其共享策略 |
3 数据作为论文辅助资料的出版及其共享策略 |
3.1 期刊数据透明度原则对数据出版的多级要求 |
3.2 国际出版社期刊数据出版案例 |
3.3 国内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现状 |
3.4 期刊论文支撑数据出版的政策要点 |
4 数据论文的出版现状与策略 |
4.1 数据期刊现状 |
4.2 中国数据论文出版现状 |
4.3 数据论文出版策略要点 |
4.4 不同数据出版模式的策略比较 |
5 数据出版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
(6)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启示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立学术期刊非商品观念 |
二、要根本改变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参照系 |
三、借鉴西方学术期刊出版基金资助制度 |
四、基于高平台的学术期刊应与西方同行开展合作并创办英文版 |
1.位于高平台上的学术期刊应积极与西方同行开展业务合作 |
2.位于高平台上的学术期刊应创办英文版 |
五、政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中国学术期刊在线协作系统开发 |
六、开展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运动,创新出版模式 |
七、强化行业协会学会在学术期刊中的主导作用 |
八、积极借鉴西方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 |
1.中国学术期刊审稿普遍存在着消极现象 |
2.西方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的内在要求 |
九、强化学术期刊规范,克服学术行为不端 |
十、中国学术期刊应有条件自愿地实行集约化 |
十一、审慎可控有序分步部分试行学术期刊“登记制” |
(7)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新媒体改变了高校科技期刊的特征 |
1.1 传统的期刊特征被弱化 |
1.2 丰富的媒介推动了信息的多样化流向 |
1.3 数字化、网络化改变着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 |
1.4 竞争压力增大 |
2 高校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
2.1 协同发展模式架构 |
2.2 协同出版模式先行期的内涵 |
3 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 |
3.1 背景与出身 |
3.2 组织与领导 |
3.3 经验与借鉴 |
3.4 技术与保障 |
(8)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
2.1.1 对《通知》的报道 |
2.1.2 反思与体会 |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
3.1 “文革”背景 |
3.2 概况统计 |
3.3 学科分布 |
3.4 区域分布 |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
4.1 概况统计 |
4.2 学科分布 |
4.3 区域分布 |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
4.4.6 呼吁学术创新 |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
5.1 概况统计 |
5.2 学科分布 |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
5.3 区域分布 |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
7.2.1 地域分布 |
7.2.2 学科分布 |
7.2.3 主管单位 |
7.2.4 主办高校层次 |
7.2.5 刊期分布 |
7.2.6 语种分布 |
7.2.7 获奖频次 |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
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数字化背景下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应用前景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出版业 |
2.1.2 出版业创新及其发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文化建设理论 |
2.2.2 产业经济理论 |
2.2.3 政府行为理论 |
3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 |
3.1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机遇 |
3.1.1 出版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
3.1.2 出版业创新发展的经济环境 |
3.1.3 出版业创新发展的产业环境 |
3.1.4 出版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环境 |
3.2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困境 |
3.2.1 内容创新不足 |
3.2.2 技术创新不足 |
3.2.3 组织创新不足 |
3.2.4 监管创新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4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 |
4.1 SWOT分析法概述 |
4.2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SWOT分析 |
4.2.1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内部优势 |
4.2.2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内部劣势 |
4.2.3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外部机会 |
4.2.4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外部风险 |
4.3 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欧美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及其启示 |
5.1 欧美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实践 |
5.1.1 政府宏观监管得力 |
5.1.2 营销管理得当 |
5.2 欧美出版业创新发展的经验 |
5.2.1 美国出版创新发展经验 |
5.2.2 英国出版创新发展经验 |
5.3 欧美出版业创新发展的启示 |
5.3.1 政府主导创新发展规划制定 |
5.3.2 利用资源优势多元协同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6 数字化背景下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应对策略 |
6.1 内容创新:打造数字化出版品牌 |
6.1.1 出版内容创新 |
6.1.2 出版产品结构创新 |
6.1.3 古籍整理与红色出版 |
6.1.4 立足专业化提升出版影响力 |
6.2 技术创新:拓展出版数字化产业链 |
6.2.1 优化出版数字化产业链 |
6.2.2 技术变革与新兴媒体发展 |
6.2.3 数字化出版流程再造与企业信息化 |
6.3 组织创新:出版业数字化组织优化 |
6.3.1 出版企业组织变革 |
6.3.2 出版企业的公司治理 |
6.3.3 出版企业人力资源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数字化背景下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的政府应对策略 |
7.1 政府规制与出版企业发展 |
7.1.1 江西出版业的转企改制与重组 |
7.1.2 政府对出版业的规制策略 |
7.2 产业政策 |
7.2.1 落实扶持政策 |
7.2.2 规范合法经营 |
7.2.3 整治非法经营 |
7.3 政府管制与创新 |
7.3.1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业 |
7.3.2 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 |
7.3.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7.3.4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
7.3.5 壮大社会公共管理组织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数字复合出版发展概述 |
2.1 数字复合出版概念及其发展背景分析 |
2.2 数字复合出版的发展特点 |
2.3 发展数字复合出版的意义 |
2.4 发展数字复合出版与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关系分析 |
第三章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概述 |
3.1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历程 |
3.2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特点 |
3.3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
3.4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SWOT分析 |
4.1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优势”分析 |
4.2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劣势”分析 |
4.3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机会”分析 |
4.4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威胁”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策略案例研究 |
5.1 分析A学术期刊社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基础 |
5.2 分析A学术期刊社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条件 |
5.3 A学术期刊社的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策略 |
第六章 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及展望 |
6.1 本研究对实践的意义 |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学术期刊应构建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农业科学数据出版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D]. 殷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书评现状分析与研究[D]. 邵阳. 南昌大学, 2021
- [3]注册式研究报告的出版机制研究[J]. 黄国彬,郑霞. 图书馆建设, 2022(01)
- [4]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要素与控制策略分析[J]. 刘茂. 出版广角, 2019(17)
- [5]数据出版的趋势、机制与挑战[J]. 孔丽华,习妍,张晓林. 中国科学基金, 2019(03)
- [6]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启示录[J]. 尹玉吉. 编辑之友, 2016(10)
- [7]媒体融合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J]. 郭伟,许国良. 编辑学报, 2016(03)
- [8]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9]数字化背景下江西出版业创新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 欧阳志荣. 武汉大学, 2016(06)
- [10]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建设研究[D]. 黄新华. 北京印刷学院,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