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程序,特殊程序,实用程序

应用程序,特殊程序,实用程序

一、应用程序、专用程序、实用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钟晓东[1](2021)在《量子密钥分发专用数据处理芯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技术是一种原理上绝对安全的密钥分发技术,其是量子力学和密码学相结合的产物,在保密通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QKD凭借其独有的安全性优势,有望成为未来保密通讯的最佳方案。我国在QKD领域耕耘多年,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墨子号”科学试验卫星一系列实验的圆满成功,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天地一体化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未来,我国将建设覆盖范围更广、性能更优的QKD网络。QKD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的民用化、组网的全球化和设备的小型化。设备的小型化是QKD网络大规模建设和应用的重要基础,而设备小型化的关键是QKD关键部件的芯片化。论文针对QKD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子系统的集成化进行研究,提出基于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技术设计一款 QKD 专用数据处理芯片(称为QKDSOC芯片),以替代原有QKD设备中的数据处理子系统,实现数据处理子系统的集成化。QKD专用数据处理芯片集成了光源编码、探测器控制、QKD数据后处理、密钥分发、网络协商、流程控制等多种功能,将为QKD设备的集成化、低功耗化和低成本化奠定重要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该款芯片是我国首款面向QKD领域的数据处理芯片,且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我国在QKD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化具有重要意义。QKDSOC芯片的设计目标是用ASIC芯片替代原有QKD设备内的数据处理子系统,协调光源子系统和探测器子系统,实现量子密钥生成的功能。QKDSOC芯片实现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光源子系统的管理。芯片为光源子系统提供驱动编码信息,驱动其产生特定的光脉冲信号,并对光源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其次是探测器子系统的管理。芯片对探测器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从探测器子系统获取探测到的光子的原始信息。最后是密钥生成流程的管理。密钥生成流程包括和密钥管理设备之间的协商、设备的校准、光源编码信息的生成、探测器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数据的后处理、密钥网络协商、密钥上传等。QKDSOC芯片采用“处理器+协处理器”架构,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及其子系统实现QKD任务的调度和流程的管理,使用QKD协处理器实现高速QKD数据的后处理,使用TOE(TCP/IP Offload Engine,TOE)网络卸载引擎实现密钥的网络协商功能。测试结果表明,QKDSOC芯片达到了设计预期的目标,其数据处理能力支持100kbps速率的密钥生成。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QKDSOC芯片是我国首款面向QKD领域的数据处理芯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基于现有的成熟QKD架构设计,首次在系统级层面实现了 QKD系统的集成化、低功耗化。(2)实现了基于TOE技术的网络协商方案。这是首次将TOE技术引入QKD领域。对于提高QKD网络协商的速度、稳定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3)实现了基于协处理器的密钥数据后处理方案。该协处理器集成了 QKD所需的所有数据后处理算法,包括基矢比对、信息融合、纠错、隐私放大、密钥分发、身份认证等。这对于提高密钥处理的速度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谢焯俊[2](2021)在《面向增材制造的柔性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增材制造技术又称3D打印,该技术自1986年首次商业化至今,已经过去了35年,而其真正的高速增长期是从2012年开始的。笔者认为,该现象主要由两个重要因素所致:一个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FDM技术专利到期,另一个则是因为一个称为Rep Rap的由低成本嵌入式板卡驱动的低成本3D打印机开源项目的出现。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3D打印技术以以往不可想象的低成本和低门槛进入了大众消费者群体中。而近几年基于LCD光固化技术的3D打印设备也出现了颇为明显的增长。光固化方案早在1986年就已推出市场,但早期的光固化工艺其材料、设备、软件和控制系统的成本对于市场而言还是过于高昂,故未能引发与如今之热度相提并论的高速增长。近几年光固化类设备的迅速增长可归功于市场在上述个方面上获得了大幅降本的突破。由此可见,AM行业对于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但凡实现了低成本的突破即可在全新的技术方向上带来高速的增长。未算上仍存在于各科研实验室中的创新型AM技术,目前已出现的AM技术种类不下30种之多。这些技术无不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若能够从各个方面降低其成本,使之能够以低的成本进入其所适用的行业,将有可能带来巨大的价值。本文从控制系统的方向入手,希望能够为上述种类多样的行业应用级AM技术提供一种使之可从原型设备转化为可以面向普通用户的产品的低成本控制系统——AM专用柔性嵌入式数控系统(AM Specific Flexible NC,简称ASFENC)。ASFENC系统是一个集成了一个“数字-模拟-映射多轴控制器”和一系列可自定义、可复用的“参量-状态检测控制器”的集中控制式嵌入式数控系统。其模块化、通用化设计的软/硬件在经过用户配置后便可适用于大多数已有的各类AM技术,乃至应用到未来有可能出现某些AM技术上,具备了跨多种AM设备平台的“柔性”。ASFENC系统是由本文称为“系统世界对象”的软件对象和另一种称为“虚拟控制器”的软件对象共同驱动的。这些软件对象均以实时操作系统的线程为运行载体,是支持一个完整控制功能的运行单位。同时,这些对象还会利用实时操作系统的线程通信机制来实现对象之间的同步、通信和协作。本文先从对AM领域开展领域建模的工作出发,分析了大量AM技术的控制需求,并总结出了AM控制系统领域的领域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了ASFENC系统的总体功能和技术方案;基于STM32F429+XC7K160T的“MCU+FPGA硬件架构”为ASFENC系统设计了全套嵌入式硬件板卡;面向AM专用柔性控制系统设计了一套柔性指令集(代号为“Pcode”)及其解析器;研究了柔性嵌入式固件的实现机制;研究了面向AM领域的“数字-模拟-映射多轴控制器”和“参量-状态检测控制器”的部分关键控制技术。最终,将本文设计的ASFENC系统应用于一面向高温、高强度PEEK耗材的高温FDM打印机的控制系统中,进行了PEEK样件的打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实验初步验证了ASFENC系统的柔性集成功能。可以认为其基本能够兼容多种AM技术差异较大的成形机制控制过程和繁多的物理参量定义。而通过Pcode指令,用户或上位机程序可对ASFENC系统开展较为灵活的重构和控制。可充分满足新型行业应用级AM设备的开发者构造自定义的经济型嵌入式控制系统的需要。但是ASFENC系统目前仍处于原型阶段,后续仍有大量的优化和开发工作,仍需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其最终的愿景。

甘甜曲[3](2020)在《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文中提出作为新一代自动测试系统总线标准,AXIe继承了ATCA在功耗、性能、平台管理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传输速率高、兼容性强、功率大和散热强等优势,可以满足高性能模块化仪器的开发需求。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在测试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电子测量等领域。本课题主要以AXIe总线架构中的两大接口技术之一的PCIe总线为传输总线,展开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AXIe-2的软件规范、驱动可互换性理论,采用IVI可互换性技术中的IVI-COM驱动器模型展开对PCIe总线驱动的设计,实现了满足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功能接口函数,并且验证了仪器的可互换性。2.研究了SCPI规范,构建了基于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SCPI命令集,并采用关联型静态命令表的方式实现了基于PCIe总线的SCPI命令解析器。3.研究了基于PC机的仪器程控技术与缓存技术,采用MFC框架与lua脚本展开对基于AXIe框架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应用软件与测试软件的设计,实现了对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的程控操作。4.研究了多通道ADC时域交织采样技术,在PC机的强大的运算能力、存储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件的方式对三种失配误差进行校准。采用了均值估计法对偏置、增益失配误差进行估计与校准。采用信号拟合的方法对时间失配误差进行估计,并采用非因果IIR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插值,重新构建采样序列,实现时间失配误差校准。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上位机软件功能正常且稳定运行,能应用于基于PCIe总线的AXIe高速数据采集传输模块。

王慕雪[4](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必豪[6](2020)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机械切削加工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加工要求,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为代表的适合加工高硬度材料、复杂工件的电加工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统计得出2018年电加工机床销售量比上年增加7.48%。但电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线操作人才(电切削工)短缺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电切削工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而中职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课程是关键。但经过学校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现在中职学校的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情况。同时电加工课程开发的研究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先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进行课程开发。第一步,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师生进行调研,以明确电加工课程现状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顶岗实习,明确企业中电切削工的具体工作任务。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根据企业调研记录的具体工作任务,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归纳出电切削工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行动领域归纳。在行动领域归纳前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深入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维度一致的原则归纳出行动领域。第四步,学习领域转换。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首先明确每个行动领域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然后对归纳出来的职业能力进行进一步分析,明确形成该能力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资源及评价标准。最后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第五步,学习情境的设计。对《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并对设计的每个学习情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分析。第六步,课程实施设计。以普适性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测、评价为依据,先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过程和评价进行宏观设计,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了微观设计。第七步,采用实验法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并分析课程的优点、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本文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范式开发形成了《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明确了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并以一个子学习情境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和了现有电加工课程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课程与企业相脱离的问题。同时丰富了中职学校电加工课程的研究,也为其他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参考。

Thomas Mace,Barry Simon,龚杰[7](1995)在《还等什么?现在你就可以从Windows得到很多!》文中指出今天的Windows实用程序提供了Windows从未有过的界面,而这些改进对Windows的下一版本来说还仅仅是许诺。

赵乃馨[8](2020)在《商标概念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标是商标法最基本的概念,是商标权的保护客体,商标法所有的制度构建都要围绕商标这一客体进行,厘清商标法中商标的概念问题,对商标进行准确的界定是理解并适用商标法的关键。然而,我国商标立法中没有直接对商标概念进行定义,围绕商标概念立法的工作亦已经提上了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因此急需对商标概念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商标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别之所在,在法律制度中,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则整个法律规制就会缺乏明确性,司法实践也会出现偏差,因此通过历史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商标概念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可以深入探讨商标的本质,达到对商标概念的深入理解,完成对商标法进一步制度构建和商标概念的调整与扩充。目前围绕商标概念仍存在一系列有待厘清的问题,诸如商标与商业标识概念的关系,如何对狭义的商标概念进行分离和提取。商标概念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其具体内容与范围如何界定,相关规范对商标概念的范围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法律规范中对商标定义有哪些涉及,法律规定中商标构成要件的范围是什么,包括什么内容,商标概念与商标专用权、商标权取得模式、商标注册条件、商标注册程序、商标使用管理及商标权利维持、商标侵权认定存在什么关系。商标概念如何回应国际公约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如何达到法律政策的需要;非传统商标是否应该纳入商标保护,如何对其进行制度构建,不得作为商标进行使用的标志又有哪些,公序良俗条款的意义及其在立法中如何体现等等。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商标概念本身,只有明确了商标的基本概念,才能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并在商标概念明确的基础上对商标法甚至整个民法体系下与商标有关的法律规范进行协调,故而,本文以商标概念的内容的揭示为中心而展开。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对商标概念及其要素进行概述,从商标概念形成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规律中梳理出对商标概念的通常理解,并将商标与广义的商业标识概念进行界分,对商标概念进行范围的限定。随后,在分析现有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对商标概念的基本要素进行讨论,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炼现代普遍理解的商标概念内容,并指出商标概念现有理解中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性所在,对商标概念明确中可能出现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第二章是对我国法律规范中的商标权及其与商标概念的关系的考察,其是在初步确定商标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对立法中的商标权概念进行的考察,从商标专用权保护下的商标概念入手,将商标概念作为商标法律制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对与之相关的商标权取得模式、商标注册条件、商标注册程序、商标使用管理及商标权利维持,以及商标侵权认定进行分析,总结提取现行立法中对商标概念的规定,对立法框架下商标权概念的内涵进行梳理和揭示,形成对我国法律规范中的商标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提出其对商标概念范围明确的价值和意义。第三章讨论了现实需求对商标概念调整的要求,此处运用系统的眼光对商标概念所寄托的现实需求环境进行分析,厘清国际公约要求、市场需求、法律政策等等因素对商标概念明确以及商标制度设计的影响,针对相应背景和需求把握商标概念优化的行进方向。第四章对商标概念优化的考量进行讨论,首先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标概念规范进行梳理,将国际上现有的商标概念和相关规范进行介绍与讨论,针对其规范模式的选择、规范的主要内容、规范的特色及成因进行评价与探讨,以期在吸取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商标概念的明确进行启发。随后就商标概念调整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对我国商标概念的优化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第五章提出商标概念优化的具体思路,对商标权的相关内容进行揭示,并对应商标概念问题梳理中产生的问题对商标概念提出补充完善的建议,在对商标权内涵解释的基础上对商标概念进行规范和定义,提出完善商标主体资格审查制度、扩充商标概念范围加强立法对非传统商标的保护、精简商标禁用规定、扩充未注册商标的保护、优化商标概念促进商标立法框架下相关规范间的协调,并通过优化商标概念促进商标法与其他法律的协调。第六章总结全文,在明确商标概念的基础上,与法律体系中相关子系统规范呼应,最终在全文讨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商标概念和商标概念有关的立法改革提出建议和构想。

张雷[9](2020)在《基于RISC-V架构的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5G通信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联网系统中的应用,语音或图像处理以及CNN等复杂信号处理算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对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的边缘计算性能提出了挑战。物联网节点处理器作为物联网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其安全性对整个物联网系统的服务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之美国对我国在芯片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了技术出口管制,研究与设计一种自主可控、符合边缘计算性能要求且能保护设备中敏感信息的物联网节点处理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是从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的边缘计算性能与敏感信息保护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开源RISC-V指令集架构设计了支持多种信号处理算法加速、高性能分支预测以及抗功耗攻击的物联网节点处理器。针对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的边缘计算性能,论文从处理器设计的专用领域架构和微架构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优化。首先从专用领域架构角度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位于处理器系统总线上的可重配置信号处理算法加速器,其以较少的资源消耗使得物联网节点处理器具备对多种信号处理算法加速的能力;基于RISC-V指令集的可扩展性,进一步将其通过EAI协处理器接口接入RISC-V处理器内核,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信号处理加速协处理器,并扩展了相应的协处理器指令,通过修改GCC编译器建立编译环境与库函数,最终实现对信号处理算法的指令级加速。然后从微架构角度对其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基于RNN算法的并行分支预测器,其计算延迟小,在较短训练时长下可以获得比传统基于感知机的神经型预测器更高的预测准确率,能有效提高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的分支预测性能。针对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的敏感信息保护能力,提出一种适用于处理器结构的抗功耗攻击指令执行单元并设计了相应的抗功耗攻击扩展指令,以较小的硬件消耗实现对物联网节点处理器中敏感数据的保护。基于Xilinx FPGA对可重配置信号处理算法加速器与信号处理加速协处理器进行资源与性能评估,加速器仅消耗7010个LUT的资源,其CNN计算时间为Cortex-A53与Cortex-A7上计算时间的2/3,Sobel边缘检测算法与FIR滤波算法的计算时间仅为软件实现运行时间的1/3;协处理器资源消耗为8534个LUT,使用协处理器指令对卷积运算的加速达到了标准指令集实现的6.27倍。基于Simple Scalar模拟器对基于RNN算法的并行分支预测器进行了分支预测准确率分析,其学习期的分支预测率比传统基于感知机的神经型预测器高2.34%。基于所设计的功耗攻击分析平台对抗功耗攻击指令执行单元进行功能验证及资源评估,其在仅消耗CPU内核4.7%硬件资源的情况下能有效防御针对CPU的功耗攻击。

李双[10](2019)在《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理论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运行的三值计算机有两种:三值光学计算机和三值电子计算机。前者以三值光学计算机原型系统“上大2016”(简称为SD16)为代表,后者以三值电子运算器“上大2018”(简称为SD18)为代表。二者彰显了这类新型计算机的五大特色:三值、运算器位数众多、运算器按位可分组独立使用、运算器按位可重构和无进位并行加法器。随着三值处理器、三值计算机底层监控软件雏形和任务管理软件雏形的建立,基于这种新型计算机的应用研究成为热点,而能够发挥这种新型计算机优势的编程环境是其进入应用领域的必要基础。本文研究为构建三值计算机的编程平台而提出的一种基本解决方案,包括:用简单结构量计算机之概念为程序员概括三值计算机的应用特长、用“数据-运算”文件(简称为SZG文件)为程序员遮蔽三值处理器端的复杂性、用传送SZG文件的扩充指令为程序员提供使用三值处理器的手段。围绕该理论,本文给出了构建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关键技术,并设计出编程平台的总体结构视图。所设计的编程平台不仅完全兼容传统程序,而且很好地保持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思维习惯,易于程序员接受和编制传统处理器与新型处理器协同工作的新程序。文中还给出了在SD16系统上进行的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编程平台运行良好、稳定,能够使三值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本文的创新点有:1、提出为初始SZG文件构造辅助软件的思想,设计并完成了相关软件。2、提出用SZG文件链命令从已有SZG文件生成新SZG文件的思想,设计了一组SZG文件链指令。3、集成三值光学计算机编程平台的各项成果,建立了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框架。

二、应用程序、专用程序、实用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程序、专用程序、实用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量子密钥分发专用数据处理芯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发展概述
        1.1.1 量子密钥分发发展回顾
        1.1.2 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建设
        1.1.3 量子密钥分发发展趋势
    1.2 量子密钥分发面临的挑战
        1.2.1 单光子探测技术
        1.2.2 量子中继
        1.2.3 技术标准化
        1.2.4 设备小型化
    1.3 本论文内容
第2章 QKD系统集成化方案
    2.1 40MHz-QKD设备
        2.1.1 量子密钥分发流程
        2.1.2 40MHz-QKD设备结构
        2.1.3 数据处理子系统需求
        2.1.4 40MHz-QKD设备面临的挑战
    2.2 基于ASIC技术的QKD方案
        2.2.1 系统架构
        2.2.2 关键技术
        2.2.3 可行性分析
第3章 QKD_SOC芯片设计
    3.1 QKD_SOC芯片总体结构
        3.1.1 设计指标
        3.1.2 结构及功能划分
        3.1.3 工作流程
    3.2 光源编码
        3.2.1 发光编码
        3.2.2 存储控制
        3.2.3 流量控制
    3.3 探测器模型
    3.4 探测器控制
    3.5 QKD协处理器
        3.5.1 QKD协处理器结构
        3.5.2 基矢比对
        3.5.3 密钥累积
        3.5.4 密钥纠错
        3.5.5 隐私放大
        3.5.6 密钥下发
        3.5.7 身份认证
        3.5.8 存储空间分配
        3.5.9 复分接
    3.6 TCP/IP卸载引擎
        3.6.1 TOE整体结构
        3.6.2 MAC模块
        3.6.3 ARP模块
        3.6.4 IP模块
        3.6.5 ICMP模块
        3.6.6 UDP模块
        3.6.7 TCP模块
    3.7 CPU及其子系统
        3.7.1 中央处理器
        3.7.2 互联总线
        3.7.3 低速外设
第4章 QKD_SOC验证
    4.1 验证目标
    4.2 TCP/IP卸载引擎验证
    4.3 CPU子系统验证
    4.4 QKD子系统验证
    4.5 QKD业务验证
    4.6 验证总结
第5章 芯片测试
    5.1 QKD_SOC芯片
    5.2 芯片测试大纲
    5.3 测试板
        5.3.1 测试板结构
        5.3.2 核心板功能
    5.4 芯片测试项目
        5.4.1 系统启动测试
        5.4.2 JTAG调试模式测试
        5.4.3 CPU子系统测试
        5.4.4 调试网口测试
        5.4.5 密钥协商网口测试
        5.4.6 QKD子系统测试
    5.5 测试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面向增材制造的柔性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增材制造专用数控系统行业现状
        1.2.1. 低端专用控制器
        1.2.2. 工业级专用控制器
        1.2.3. 基于工控机的通用控制器
    1.3. 增材制造专用数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增材制造专用柔性数控系统研究现状
        1.3.2. 柔性数控系统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1.4. 增材制造柔性嵌入式数控系统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增材制造数控系统领域模型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领域工程
    2.2. 增材制造控制系统领域分析
        2.2.1. 成形机制分析
        2.2.2. 供料方式分析
        2.2.3. 过程参量控制需求
        2.2.4. 成形环境控制需求
        2.2.5. 系统支持类控制需求
    2.3. 增材制造控制系统领域模型
        2.3.1. 成形控制系统
        2.3.2. 供料控制通道
        2.3.3. 成形环境控制系统
        2.3.4. 参量与状态检测控制器
        2.3.5. 该模型对成形工艺闭环控制系统的描述
    2.4. 总体功能与方案设计
    2.5. 硬件总体设计
        2.5.1. 硬件总体布局设计
        2.5.2. 主芯片选型
        2.5.3. 芯片间通信方案设计
        2.5.4. 系统存储空间设计
        2.5.5. 电源分配系统设计
    2.6. 柔性指令集设计
        2.6.1. RS274/NGC解析器
        2.6.2. RS274/NGC解析逻辑
        2.6.3. RS274/NGC解析器的限制
        2.6.4. Pcode指令集的提出
    2.7. 固件总体设计
        2.7.1. 固件设计原则
        2.7.2. 固件层次结构
        2.7.3. 硬件调用库(HCL)
        2.7.4. 用户功能库(CFL)
    2.8. 应用程序框架设计
        2.8.1. 固件对象类图
        2.8.2. 应用程序框架数据流
        2.8.3. 系统状态机
        2.8.4. 中断处理机制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现柔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柔性系统数据结构
        3.1.1. 系统世界模型SWM(System World Model)
        3.1.2. SWO数据结构
        3.1.3. VC数据结构
        3.1.4. 系统对象数据树
    3.2. Pcode解析器设计
        3.2.1. Pcode指令格式
        3.2.2. Pcode宏指令
        3.2.3. Pcode产生式
        3.2.4. Pcode解析流程
        3.2.5. Pcode预处理(Tokenizer)
        3.2.6. Pcode词法分析(Tokenizer)
        3.2.7. Pcode翻译
    3.3. 柔性机制设计
        3.3.1. VC服务协议
        3.3.2. VC抽象模型
        3.3.3. 系统重构机制
        3.3.4. 系统Boot Loader设计
        3.3.5. 新构件的开发与添加
第4章 成形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
    4.1. 成形轴与空间坐标变换
        4.1.1. DAMAC成形轴的定义
        4.1.2. 数模混合空间坐标系
        4.1.3. 空间逆变换
        4.1.4. 工具头旋转补偿控制
        4.1.5. 坐标变换补偿控制
    4.2. 多轴联动控制流水线
        4.2.1. DAMAC流水线控制过程
        4.2.2. 精插补器(FI)
    4.3. 系统误差补偿机制
        4.3.1. SEM补偿器
        4.3.2. Backlash补偿器
    4.4. 自动供料控制
        4.4.1. 连续供料模式
        4.4.2. 按需喷射供料模式
    4.5. 模拟轴关键技术
        4.5.1. ABD模块
        4.5.2. DDS模块
        4.5.3. 输出信号分配系统
        4.5.4. 模拟轴驱动电路(ABDDS)设计
第5章 参量-状态检测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
    5.1. PSDC常用逻辑框架设计
        5.1.1. PSDC检测器(Detector)
        5.1.2. PSDC开环调节器(Regulator)
        5.1.3. PSDC闭环控制器(Controller)
    5.2. PSDC功能电路复用机制
        5.2.1. PSDC虚拟IO口(VIOP)
        5.2.2. ADMC电路设计
        5.2.3. DAMC电路设计
        5.2.4. NFot通道和PFM/PWM通道设计
第6章 增材制造专用柔性数控系统应用实例
    6.1. ASFENC硬件板卡实现与测试
        6.1.1. ASFENC硬件板卡实现
        6.1.2. ASFENC硬件板卡测试
    6.2. 基于ASFENC控制器实现PEEK高温FDM打印机控制系统
        6.2.1. 聚醚醚酮(PEEK)介绍
        6.2.2. PEEK高温FDM打印机功能介绍
        6.2.3. PEEK高温FDM打印机控制系统设计
        6.2.4. PEEK高温FDM打印机控制效果展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录

(3)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PCIe高速数据采集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2.1 AXIe软件标准概述
        2.1.1 AXIe体系结构
        2.1.2 AXIe软件架构
        2.1.3 AXIe模块识别技术
        2.1.4 AXIe仪器驱动技术
    2.2 IVI仪器可互换技术
        2.2.1 虚拟仪器软件架构
        2.2.2 可程控标准指令
        2.2.3 IVI驱动技术
        2.2.3.1 IVI驱动程序结构
        2.2.3.2 IVI仪器类功能组
        2.2.3.3 IVI-COM驱动技术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理论基础
        2.3.1 误差来源
        2.3.2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2.4 应用软件的相关技术
        2.4.1 Lua脚本特性
        2.4.2 Iocomp工业图表技术
    2.5 AXIe硬件平台
    2.6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CIe总线驱动研究与实现
    3.1 PCIe的IVI驱动器设计与实现
        3.1.1 IVI驱动器方案设计
        3.1.2 IVI-COM驱动器构建
        3.1.2.1 IVI-COM驱动器内部结构分析
        3.1.2.2 IVI-COM驱动器软件框架搭建
        3.1.3 IVI-COM驱动器接口设计
        3.1.3.1 PCIe总线驱动接口设计
        3.1.3.2 PCIe总线驱动接口软件实现
        3.1.4 IVI-COM驱动器功能实现
        3.1.4.1 初始化与关闭
        3.1.4.2 配置函数实现
        3.1.4.3 数据函数实现
        3.1.5 IVI-COM驱动器仿真与生成
    3.2 SCPI解析器研究与实现
        3.2.1 SCPI解析器方案设计
        3.2.2 SCPI命令集构建
        3.2.3 SCPI解析器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端上位机应用软件实现
    4.1 上位机应用软件方案设计
    4.2 用户交互程序设计
        4.2.1 IVI-COM接口使用
        4.2.2 程控界面设计
        4.2.2.1 界面布局
        4.2.2.2 功能实现
        4.2.3 功能测试界面设计
    4.3 数据分析和处理
        4.3.1 误差校准方案设计
        4.3.2 偏置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4.3.3 增益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4.3.4 时间误差校准软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验证和测试
    5.1 PCIe总线驱动测试
        5.1.1 功能接口测试
        5.1.2 可互换性测试
    5.2 SCPI解析器测试
    5.3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功能验证
        5.3.1 功能验证
        5.3.2 数据处理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1.1 翻译任务介绍
    1.2 翻译文本描述
    1.3 翻译工具介绍
    1.4 翻译过程设计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1.1 缩略词术语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2.1 直译法
        3.2.2 拆译组合法
        3.2.3 不译法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工作过程
        2.典型工作任务
        3.课程开发
    (二)理论基础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2.情境学习理论
        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三、中职学校和企业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
    (四)调研数据分析
        1.教师访谈
        2.学生问卷
        3.企业问卷
    (五)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碎片化
        2.学生实操时间不充分
        3.课程与企业实际相脱离
    (六)研究的必要性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
    (一)具体工作任务记录
    (二)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三)行动领域归纳
        1.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2.行动领域确定
    (四)学习领域转换
        1.职业能力归纳
        2.职业能力分析
        3.确定学习领域
        4.课程目标
    (五)学习情境设计
        1.学习情境的设计
        2.学习情境的分析
        3.课程内容与结构
    (六)课程实施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评价设计
        3.课程实施案例
        4.课程标准
五、《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地点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目的
    (四)实验方法
    (五)考核方案
    (六)考核数据
    (七)教师访谈
    (八)课程效果分析
        1.课程优点
        2.存在问题
        3.优化路径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研究工作总结
        2.研究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件二 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一览表
    附件三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
    附件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附件五 职业能力分析表
    附件六 对照班课程实施案例
    附件七 课程实施现场照片
    附件八 考核试卷
    附件九 《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后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商标概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
    0.2 基本研究思路
    0.3 研究范围的限定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商标概念及其要素概说
    1.1 商标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2 商标与商业标识概念的界分
    1.3 商标概念的发展现状及其评论
第二章 我国法律规范中的商标权及其与商标的关系
    2.1 商标概念与商标专用权
    2.2 商标概念与商标权取得模式
    2.3 商标概念与商标注册的条件
    2.4 商标概念与商标注册程序
    2.5 商标概念与商标使用管理及商标权利维持
    2.6 商标概念与商标侵权认定
第三章 影响商标概念调整的现实需求
    3.1 商标概念与国际公约的要求
    3.2 商标概念与市场的需求
    3.3 商标概念与法律政策
第四章 商标概念优化的考量
    4.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标概念规范对我国的启示
    4.2 商标概念调整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及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商标概念优化的具体思路
    5.1 完善商标主体资格审查制度
    5.2 扩充商标概念范围加强立法对非传统商标的保护
    5.3 精简商标禁用规定
    5.4 扩充未注册商标的保护
    5.5 优化商标概念促进商标法与其他法律的协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9)基于RISC-V架构的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系统发展现状
        1.2.2 基于RISC-V指令集CPU的发展现状
        1.2.3 信号处理算法加速电路发展现状
        1.2.4 处理器分支预测技术发展现状
        1.2.5 功耗攻击防御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可重配置信号处理算法加速器的研究与设计
    2.1 常用信号处理算法介绍
    2.2 可重配置信号处理算法的加速器设计
        2.2.1 加速器整体结构设计
        2.2.2 卷积电路设计
        2.2.3 池化电路设计
        2.2.4 矩阵加与RELU电路设计
        2.2.5 交叉开关电路设计
    2.3 加速器功能及性能验证平台构建
        2.3.1 加速器地址分配
        2.3.2 加速器原型验证实现
    2.4 常用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
        2.4.1 LeNet-5 网络实现
        2.4.2 Sobel边缘检测及FIR算法实现
    2.5 性能及资源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ISC-V架构的信号处理加速协处理器设计
    3.1 RISC-V架构的可扩展性及E203 处理器内核介绍
        3.1.1 RISC-V指令集架构的可扩展性
        3.1.2 开源RISC-V处理器E203 内核介绍
    3.2 信号处理加速协处理器硬件设计
        3.2.1 EAI协处理器接口介绍
        3.2.2 信号处理加速协处理器硬件设计
    3.3 信号处理加速协处理器软件设计
        3.3.1 协处理器指令设计
        3.3.2 协处理器指令编译环境建立
        3.3.3 协处理器加速库函数设计
    3.4 资源及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NN算法的并行分支预测器研究
    4.1 基于RNN算法的神经型分支预测器研究
        4.1.1 RNN算法介绍
        4.1.2 RNN神经型分支预测器结构
        4.1.3 RNN神经型分支预测器优势分析
    4.2 算法改进及硬件实现优化
        4.2.1 RNN算法并行优化
        4.2.2 小面积查找表乘法器实现
    4.3 仿真平台建立及性能分析
        4.3.1 仿真平台建立
        4.3.2 仿真测试集介绍
    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随机指令注入的抗功耗攻击指令执行单元设计
    5.1 功耗攻击原理及方法介绍
        5.1.1 功耗分析物理基础
        5.1.2 功耗攻击方法
    5.2 基于随机指令注入的抗功耗攻击指令执行单元设计
        5.2.1 基于随机指令注入抗功耗攻击原理
        5.2.2 CPU内核中抗功耗攻击指令执行单元设计
        5.2.3 抗功耗攻击扩展指令设计及应用
    5.3 功耗攻击分析平台建立
        5.3.1 PRESENT密码算法介绍
        5.3.2 PRESENT的 DPA攻击位置选取
        5.3.3 CPU功耗采集与分析平台
    5.4 实验与资源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理论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值计算机的研究进展
    1.2 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课题来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理论基础
    2.1 三值计算机的应用特点——结构量计算机
        2.1.1 三值计算机的应用特点
        2.1.2 结构量计算机
    2.2 三值计算机对编程平台的新要求
        2.2.1 三值计算机应用程序应有的新特点
        2.2.2 现有编程技术不胜任编写三值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原因
        2.2.3 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必须具备的功能
    2.3 构造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基本思想
        2.3.1 “数据-运算文件”的基本思想
        2.3.2 “数据-运算文件”在编程平台中的主要作用
        2.3.3 传送“数据-运算文件”的扩充指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关键技术
    3.1 生成“数据-运算文件”
        3.1.1 “数据-运算文件”格式
        3.1.2 SZG文件生成技术
        3.1.3 SZG文件链及其指令
    3.2 SZG文件的传送方式
    3.3 SZG文件的解析方法
    3.4 程序语言扩充
        3.4.1 MPI语言的扩充
        3.4.2 C语言的扩充
        3.4.3 C++语言的扩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设计
    4.1 编程平台总体结构视图
    4.2 编程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4.2.1 辅助用户输入界面模块
        4.2.2 上下位机通信模块
        4.2.3 任务调度模块
        4.2.4 运算器位分配模块
        4.2.5 重构处理器模块
        4.2.6 操作数编码生成模块
        4.2.7 计算结果生成模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测试与分析
    5.1 编制应用程序的过程
    5.2 编程平台的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测试用例
        5.2.3 测试过程
        5.2.4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四、应用程序、专用程序、实用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量子密钥分发专用数据处理芯片关键技术研究[D]. 钟晓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面向增材制造的柔性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谢焯俊. 四川大学, 2021(02)
  • [3]基于PCIe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D]. 甘甜曲.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4]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电加工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开发[D]. 王必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还等什么?现在你就可以从Windows得到很多![J]. Thomas Mace,Barry Simon,龚杰. 个人电脑, 1995(06)
  • [8]商标概念问题研究[D]. 赵乃馨.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9]基于RISC-V架构的物联网节点处理器研究与设计[D]. 张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三值计算机编程平台的理论与设计[D]. 李双. 上海大学, 2019

标签:;  ;  ;  ;  ;  

应用程序,特殊程序,实用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