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颌外伤后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吴敏[1](2021)在《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疗效的影响,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本课题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TMD病例共63例,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物理因子治疗+三步康复手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3次/周,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TMD功能障碍和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并在治疗1个疗程后以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TMD功能障碍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状态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VAS评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Fricton指数:两组治疗后,DI、PI、CMI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DI评分中的下颌运动(MM)、关节杂音(JN)、关节压诊(JP),两组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MM、JP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而JN的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SAS、SDS评分: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SAS、SDS评分中的情绪体验、运动性不安、功能下降、精神运动症状、躯体症状等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降低程度与CMI降低程度有直线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P<0.05)。结论:(1)针刺及常规治疗均能改善TMD下颌运动、关节肌肉疼痛等功能障碍,针刺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在改善其关节弹响和杂音方面,针刺无明显优势。(2)针刺及常规治疗均能改善TMD患者伴发的情绪体验、运动性不安、躯体症状等焦虑抑郁状态,针刺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但在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方面,针刺无明显疗效。(3)TMD患者的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状态存在相关性,焦虑抑郁等相关症状可随着TMD功能障碍的改善而减轻。
阴哲炜[2](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黄蓝[3](2021)在《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笔者根据既往治疗经验,选取浮刺阿是穴手法用以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对治疗全程的临床各项反馈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记录,明确该法是否为一种具有确切疗效、针对性强、效果较为全面适用于大部分TMD患者且符合循证医学的治疗办法。为TM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得TMD患者的痛苦减轻乃至消除,并对TMD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长足的增益作用。方法:本课题收集了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与口腔科转诊,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TMD患者共计68名,将这68名患者随机分为浮刺阿是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4例。其中浮刺阿是穴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32例;常规针刺组脱落3例,最终纳入31例。入组的患者在接受全面详细的健康教育后开始治疗。取阿是穴、合谷、下关、颊车、听宫、翳风等穴。浮刺阿是穴组治疗时先取阿是穴,即患侧疼痛最为明显压痛点2~3个,行浮刺手法针刺,余下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取主穴及配穴4~6个行常规针刺治疗手法,治施以平补平泻,以泻为主,留针25min;常规针刺组根据临床症状选取正经穴位主穴配穴中的4~6个,平补平泻,留针25min。治疗频率为间隔一天行一次治疗,3次/周,2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记录:(1)Friction指数用以评估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相关功能;(2)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调查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其中需记录不同时点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5次、10次、15次后);(3)最大主动开口度(Maximum active Mouth Opening,MMO);(4)治疗过后整体的疗效;(5)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本次实验参与的患者进行随访或复诊,统计复发患者人数。结果:1.Fricton指数: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Frict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取得的两组数据,分别对比相对应的治疗前数据,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数7项指标均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JN、JP、MM三项上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而在DI、MP、PI、CMI上P<0.05,差异显着具备统计学意义。2.SF-MPQ评分:治疗前两组评分组间比较没有体现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经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患者感觉项总分+情绪项总分之和PR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极显着(P=0.000),VAS及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VAS评分还分别记录了第5、10、15次治疗后的即刻VAS评分,结果显示出不同时点记录的VAS评分分值和治疗次数的增加有显着的负相关性,两组组内比较均在第5次治疗后就开始有了明显缓解(P<0.05),第5次治疗后到第15次治疗后的疼痛评分逐次降低,且治疗次数增多,疼痛评分降低越多(P<0.05);但在治疗了15次后与治疗结束后最终统计的疼痛评分则没有进一步体现出明显的变化(P>0.05);比较两组组间VAS评分经过5次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无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在统计学上不显着;但统计结果显示在第10次治疗结束后浮刺手法组对疼痛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3.MMO: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MMO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张口度最大范围组(3.5-3.9cm)的患者人数浮刺组较常规组要多。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组间比较显示M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整体疗效: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浮刺手法组的总有效率为96.8%;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0.6%,经x2检验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3个月随访结果:浮刺手法组总有效率为88.4%,常规针刺组为68.1%,两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刺阿是穴手法与常规针刺法对TMD都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两者均能改善关节的疼痛、弹响及张口受限三大主症。通过对Fricton指数中各项指标分析可以了解到,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浮刺阿是穴手法在降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功能障碍及改善关节区的肌肉压痛上效果更为突出,两组患者MM、JN、JP几项结果比较则说明浮刺阿是穴在改善下颌关节运动、减少关节产生杂音方面与常规针刺手法疗效基本接近;通过对SF-MPQ评分的统计学分析可以发现浮刺手法组与常规针刺组两者均可有效降低TMD患者的疼痛程度,但浮刺组的改善程度更佳,且本刺法对患者治疗时期的主观负面情绪缓解程度优于常规组;通过记录不同时点VAS评分结果统计分析可知,浮刺手法组显示在第10次治疗结束后对疼痛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说明了浮刺手法组在缓解TMD患者疼痛上起效相较常规针刺组更快。根据随访的结果也可体现出浮刺阿是穴手法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复发率低。综上,浮刺阿是穴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还尚未可作为最佳治疗手段,但明确为有效、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方法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深入分析。
王圣翔[4](2021)在《固定矫治与颌位重建联合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上常见安式Ⅱ类2分类成年女性患者,以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张口受限等颞下颌关节症状为主诉前来就诊,经过详细诊断后采用双期治疗,一期治疗在修复科使用调位性咬合板进行颌位重建,待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缓解后,制作高嵌体维持较稳定的治疗性颌位,二期正畸治疗先通过垂直牵引建立后牙咬合后,再排齐牙列,唇倾上前牙以达到良好的功能、美观及稳定。本文通过三例安氏Ⅱ类2分类的错畸形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成年女性患者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治疗体会。材料与方法:三例病例均选自于作者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病例一,患者为20岁女性,外院转诊,以“正畸治疗1个月后开口受限”为主诉求治,诊断为:骨性Ⅰ类,安氏Ⅱ类2分类错,低角,上下前牙舌倾,Ⅲ°深覆,左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右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矫治方案为:双期治疗,一期治疗为调位性咬合板前伸下颌骨,调整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释放关节腔压力,减缓疼痛,待达到咀嚼肌功能平衡并无疼痛的较稳定的治疗性颌位后,制作下颌尖牙、磨牙高嵌体修复体维持咬合关系。二期正畸治疗先通过垂直牵引建立后牙咬合后,再唇倾上前牙及纠正中线以达到良好的功能及美观。病例二,患者为21岁女性,以“双侧关节疼痛及张口受限4个月”为主诉求治,诊断为:骨性Ⅱ类,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切牙舌倾,Ⅲ°深覆,双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双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矫治方案为:双期矫治,第一期治疗为调位性咬合板前伸下颌骨,调整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释放关节腔压力,减缓疼痛,待达到咀嚼肌功能平衡并无疼痛的较稳定的治疗性颌位后,制作下颌尖牙、磨牙高嵌体修复体维持咬合关系。第二期正畸治疗先通过垂直牵引建立后牙咬合后,再使用微种植支抗钉辅助推上颌牙列向远中及压低上前牙,建立安式Ⅰ类磨牙咬合关系并唇倾上前牙及纠正中线。病例三,患者为25岁女性,以“2个月前晨起发现张口受限,于外院接受垫治疗后,现就诊于我院要求继续治疗”为主诉求治,诊断为:骨性Ⅰ类,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下前牙舌倾,Ⅲ°深覆,双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双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矫治方案为:双期治疗,第一期治疗为调位性咬合板调整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待形成咀嚼肌功能平衡及较稳定的治疗性颌位后,制作下颌磨牙高嵌体修复体维持后牙咬合关系。第二期正畸治疗先通过垂直牵引建立后牙咬合后,再唇倾上前牙及纠正中线以达到良好的下颌功能及美观。结果:三例患者双期治疗结束及术中,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缓解,前牙覆及下颌运动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治疗程序:1.利用调位性咬合板前伸下颌骨进行咬合重建,改善深覆,释放关节腔压力,使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缓解。2.颌位重建结束后使用高嵌体维持咬合关系,尽快使用正畸后牙垂直牵引建立后牙咬合。3.待后牙咬合相对稳定后,再唇倾上前牙,解除上前牙对下颌骨运动的干扰。
周伟[5](2021)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数字化导板技术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术后对早期颞下颌关节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与应用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术比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因下颌骨肿瘤根治导致颌骨节段性缺损,且在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下同期行修复重建的患者20例。按手术应用的不同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分组,使用虚拟手术计划(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VSP)及外科手术导板技术的为导板组(n=9),使用RP技术打印三维模型作术前参考的为对照组(n=11)。对导板组和对照组术中操作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通过颌骨三维重建CT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对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腔间隙、线性比例计算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髁突长轴延长线交角以及髁突外极点、髁突顶点处位置偏差进行测量;通过颞下颌关节问卷调查表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在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6个月对导板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后带与髁突顶点夹角及下颌功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导板组术中操作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板组患者健侧与患侧在术前、术后关节腔间隙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患侧关节矢状面和冠状面上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变化不明显(p>0.05)。导板组和对照组2组间术前各测量值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及髁突长轴交角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侧髁突顶点处的偏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导板组患者关节盘与髁突顶之间夹角在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张口位和闭口位夹角角度变化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出现2例关节弹响,1例关节区压痛;在术后6个月时除有1例关节区压痛外,其余患者均无关节紊乱症状;张口度、侧方以及前伸动度等下颌骨运动功能在术后均不同程度下降,后续可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时已接近术前水平。结论:(1)和仅使用RP模型辅助下颌骨重建手术相比,数字化手术导板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能较好地维持髁突三维位置稳定,为术后下颌功能的保存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2)应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重建术后,下颌骨活动度(张口、侧方、前伸)短期内下降明显,后期可逐渐恢复,至术后6个月已接近术前水平。患侧关节盘在术后呈稍向前移位趋势,但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也不伴有明显症状,后期关节盘位置逐渐向术前靠拢,保持了稳定的盘-髁关系,有利于术后下颌功能的恢复。
张重阳[6](2021)在《下关穴扬刺为主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下关穴扬刺为主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治疗前后慢性疼痛等级量表(GSPS)、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下颌功能受限量表(JFLS)、健康问卷-9(PHQ-9)和广泛性焦虑症量表(GAD-7)的变化,评价下关穴扬刺为主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30例,予下关穴扬刺为主治疗。选取患侧下关、颊车、颧髎、翳风,神庭、百会,双侧合谷穴。针刺患侧下关穴,提插捻转得气后,在下关穴周围行扬刺法,即在其上、下、左、右四个方位斜刺4针,针尖方向均朝向下关穴。其余穴位颧髎、颊车、翳风,神庭、百会,双侧合谷穴,予常规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治疗期间留针20min,隔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GSPS、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JFLS、PHQ-9和GAD-7的测评。运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下关穴扬刺为主治疗TMD的有效性。结果:本研究入组30例TMD患者,患者依从性良好,治疗期间无脱落病例,共有30例纳入统计分析。1.GSPS评分:治疗后GSPS中特征疼痛强度(CPI)评分和干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治疗后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中下颌运动(MM)评分、关节杂音(JN)评分、关节压诊(JP)评分、肌肉压痛(MP)评分、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和颞下颌指数(CMI)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JFLS评分:治疗后JFL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HQ-9评分:治疗后PHQ-9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GAD-7评分:治疗后GAD-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下关穴扬刺为主可以有效缓解TMD患者的面部疼痛,降低其疼痛评分,以及缓解因疼痛导致的日常活动、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下降。2.下关穴扬刺为主可以降低TMD患者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有效改善下颌运动、关节杂音、关节压诊、肌肉压痛以及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肌肉压痛指数和颞下颌指数。3.下关穴扬刺为主可以改善TMD患者咀嚼肌功能的受限程度。4.下关穴扬刺为主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5.下关穴扬刺为主有良好的安全性。
黄君杰[7](2020)在《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文中提出人颞下颌关节区易遭受损伤。尤其在现代社会,虽然和平年代来自战争的威胁越来越少,但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接触到一些无法避免的灾害。其中交通事故尤为常见,由撞击造成的外伤都是发生在瞬间且很少能够提前预知,因此发生撞击的时候,人们无法取得自我保护的措施。颞下颌关节位于特殊位置,且其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容易受到损伤。例如,摔倒或者受到撞击都会对颞下颌关节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在生活中,当人类遭遇交通事故等灾害时,其颞下颌关节受到撞击损伤的几率较大,且其所处部位容易引发其他多部位受到联合损伤。因此,在临床中,医生如何充分了解颞下颌关节在受到外力撞击时的损伤机制、损伤特点以及预防和救治要点已显得至关重要。有限元法(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经历这么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在生物力学领域展现了其愈来愈重要的位置。有限元是基于计算机系统,利用数值计算分析一些工程力学问题。在生物力学领域,其优势主要是可以通过将研究对象一步步地细化,最终实现精确模拟人体结构的各个复杂部位。因此该方法能够将人体各部位简化成一个数量有限、具备简单形状的几何单元。这样对人体复杂结构的研究就可以简化成对各个简化单元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有限元方法已在口腔医学、骨科、康复科等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尤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愈发成熟,各类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开发及优化已经让仿真计算结果越来越接近实际情况。本课题组在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生物力学方面已经积攒大量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各类型颌面部损伤,我们同时利用动物实验等方法对仿真结果也进行了验证,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在研究颞下颌关节受到外力撞击引发的损伤等问题时,有限元法具有可操控性、可重复性等优势。而且仿真实验通过对不同撞击工况进行模拟从而得到其损伤机制,这样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因此,本论文工作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拟通过建立人颅颌面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颏部、下颌骨体、下颌角撞击情况下,分析下颌骨、髁突、关节盘以及咬肌等关键部位的受力分布,从而了解其损伤情况。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外科医生了解颞下颌关节在遭受不同撞击时,其骨骼肌肉系统可能受到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首先联系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汉族成年男性作为志愿者,通过计算机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Magnetic resonance,MRI)获取志愿者的头部CT及MRI图像数据。然后通过MIMICS软件分离出属于下颌骨的骨组织以及肌肉组织像素,获得下颌骨三维标准模版库(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STL)几何模型,进一步通过Geomagic Studio软件进行曲线曲面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 for curved surfaces,NURBS)曲面拟合,最终得到TMJ系统的三维几何实体。最后利用Hypermesh软件对TMJ系统进行网格划分,完成三维模型的构建。2.通过LS-Pre Post进行有限元后处理,获得下颌骨、关节盘、颞下颌关节窝、咬肌等组织的Von Mises应力云图和下颌骨骨折动态图。结果:1.通过采集的人颌面部CT、MRI数据,完成TMJ各结构三维数字图像重建以及面网格模型处理。2.成功建立了人下颌骨撞击伤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了材料参数、TMJ系统各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边界条件等参数设置。3.在本研究模型中,下颌骨正中处受撞击后,率先骨折的部位为右侧髁突颈部,随后左侧髁突颈部和碰撞点陆续骨折;下颌骨体受撞击后,率先骨折的部位为碰撞对侧髁突颈部,随后碰撞侧髁突颈部和碰撞点陆续骨折;下颌角受撞击后,率先骨折的部位为碰撞侧髁突颈部,随后碰撞对侧髁突颈部和碰撞点陆续骨折。下颌骨受撞击后易致伤骨折部位主要是两侧髁突颈部以及受撞击处,但存在下颌骨多处骨折时,不同撞击部位所引起的骨折发生点先后次序并不相同。4.下颌骨受撞击能量不同,引发骨折情况存在差异。撞击下颌骨正中处时,产生一处或三处骨折的临界速度在2.788.33m/s之间。撞击下颌骨体或下颌角时,产生一处骨折的临界速度在2.788.33m/s之间;产生两处或三处骨折的临界速度在8.339.72m/s之间。5.下颌骨的应力云图显示尽管高应力区较易出现在髁突颈部,但由于关节盘、关节囊等特殊结构的存在,两侧髁突的外表面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应力水平,同时对来自髁突颈部的高应力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从而使得关节盘两侧骨组织上的应力分布出现了“断层”,传递到关节窝及颅底部的应力明显低于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应力,从而避免了对颅脑的损伤。应力强度超过关节盘等软组织最大形变性能时,关节盘缓冲作用削弱,关节窝应力水平较高,此时发生关节盘挫伤、穿孔以及颅底损伤的可能性会增加。6.咬肌受力产生形变,并将载荷传递到下颌骨上。在相对较低速撞击下,本实验各组中并未产生撕裂现象,只是存在较大变形,受到的损伤主要为挫伤。结论:1.成功建立TMJ系统撞击伤生物力学有限元模型,完成下颌骨在不同部位不同速度撞击下的力学响应分析,关于下颌骨的骨折规律基本符合基础实验和临床现象。2.在应力由髁突向颞下颌关节窝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阶梯式”下降,这对颅骨和颅脑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下颌骨受冲击时,关节盘在TMJ系统中扮演着良好的缓冲角色。诊治过程需重视关节盘挫伤、穿孔以及颅底损伤的检查。3.本研究在模拟TMJ和骨组织生物力学响应的同时,对肌肉组织的力学响应也作了初步探索,可用于更细节更准确的损伤预测,并且指导临床防护。在下颌角受到撞击时,咬肌能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使骨组织受到的应力有所下降,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受到伤害的程度。在某一特定的撞击速度范围内,咬肌等软组织的损伤程度与撞击速度呈正相关。
马欣雨[8](2020)在《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意在探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应用头皮针治疗的临床疗效,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口腔科门诊就诊的以及部分招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头皮针针刺治疗组以及常规针刺治疗组,每组均为3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VAS症状评分、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分等进行评估调查以及组间比较,并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症状评分作比较,P>0.05,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对比头皮针针刺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症状评分差值,结果显示头皮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P值小于0.01,说明在两组治疗后,对于疼痛等症状的改善方面头皮针针刺组相较常规针刺组更突出。相比于治疗前,头皮针针刺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在DI、PI、CMI多项指数上的评估分值均显着降低,而头皮针针刺治疗组以上DI、CMI指数差值的明显大于常规针刺治疗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针刺治疗可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得到更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皮针针刺治疗本病无副作用,安全性、经济性佳,效果好,易于临床推广
刘人彰[9](2020)在《突发性开合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讨一组不明原因突发性开合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突发性开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开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就诊患者行常规口腔颌面部临床检查,口腔科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扫描、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及制取上下颌牙列研究模型。通过病史分析结合以上检查排除以下患者:(1)因先天发育不良所致的发育性开合;(2)因髁突骨折等外伤引起的开合;(3)因佝偻病引起的开合;(4)因后段磨牙位置异常引起的开合;(5)因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开合;(6)颞下颌关节区器质性破坏及引起的关节源性开合患者;(7)通过牙列模型排除无稳定牙尖交错合的患者。通过以上筛选将剩余无其他异常且原因不明的开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例。其中,前牙区开合11例,后牙开合2例。将纳入本研究患者上下牙列固定牙弓夹板,于双侧磨牙区放置预制的硅橡胶合垫引导恢复牙间交错合,使用橡皮圈弹性颌间牵引3周。3周后取下橡皮圈,检查开口度并让患者反复咬合,观察取下橡皮圈后合与合位关系及咬合的稳定性。当观察1-2小时患者的咬合稳定无开合倾向时,指导患者进行口颌系统功能锻炼。口颌系统功能锻炼2周复查,咬合关系无异常即可撤除上下颌带钩牙弓夹板,继续长期口颌系统功能锻炼,一年后随访记录治疗效果。通过患者治疗前(T1),拆除牙弓夹板时(T2)及拆除牙弓夹板后一年随访时(T3)的覆合关系测量值、覆盖关系测量值、咬合接触点数量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调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前后及患者复诊时临床指标显示,所有患者均解除了不明原因开合,恢复正常的牙列覆合覆盖关系,实现广泛紧密的牙尖交错合。在T1、T2及T3时,覆合测量值分别为-2.9±1.5mm、2.3±0.9mm、2.4±0.8。T2与T1相比,患者覆合关系测量值产生了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T3与T2相比,患者覆合关系测量值未产生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2及T3时,覆盖测量值分别为3.3±1.2mm、2.5±0.8mm、2.4±0.7。T2与T1相比,患者覆盖关系测量值产生了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T3与T2相比,患者覆盖关系测量值未产生统计学差异(p>0.05)。在T1、T2及T3时,咬合接触点数分别为23.5±15.6个、33.8±9.8个、34.3±8.5个。T2与T1相比,患者咬合接触点数产生了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T3与T2相比,患者咬合接触点数未产生统计学差异(p>0.05)。一年随访时(T3),13例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均较高(VAS的分值范围为710,VAS均值为8.36±0.91)。结论:1、针对上述突发性开合患者采用弹性颌间牵引及口颌系统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且在一年随访时效果稳定。2、针对上述开合患者的首要病因可能为口腔颌面部肌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突发性的牙间交错合丢失,即突发性开合,其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3、对于突发性开合的病因,作者发现新的可能的原因,即肌源性开合,由口腔颌面部肌功能紊乱而引发的开合。4、对于上述突发性开合的患者作者暂时将其归类为颞下颌紊乱病中咀嚼肌紊乱疾病类,其具体分类仍有待探讨。
于水鹏[10](2020)在《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TMD流行病学趋势,探讨TMD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与主诉症状间相关性,为临床医生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4-2019年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2000例临床病例,使用EXCEL录入及整理TMD患者性别、年龄、职业、主诉症状、危险因素、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数据,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MD患者性别分布中,女性1441例(72.05%)约为男性2.5倍;年龄分布中,30岁以下合计发病人数1266人(61.30%),年龄最小仅有5岁;职业分布中,学生人数最多792人(43.28%),普通职员578人(31.58%)排第二位。2、TMD患者主诉症状中,疼痛最多共801例(40.05%),因2种以上症状并存就诊的患者758例(37.90%);患者临床检查中,弹响发生率最高1556例(77.80%)。3、TMD相关危险因素中,偏侧咀嚼最多1241例(62.05%),有夜磨牙习惯的患者463例(23.15%)。4、TMD患者开口度检查中,初诊开口度中<3.7cm共775例(38.75%),而末次开口度中<3.7cm共154例(11.48%),通过治疗开口度有提升的病例共1098例(82.43%)。5、通过颞下颌关节手法复位治疗的315例病例中,治疗前存在开口受限248例,经过手法复位,236例解除开口受限,有效率95.16%,且经过治疗所有患者开口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6、TMD患者CBCT检查报告中,关节移位最多共721例(65.13%),其中双侧同时移位461例(41.64%);MRI检查报告中,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最多共35例(60.34%),可复性盘前移位共18例(31.03%)。7、TMD患者偏侧咀嚼与疼痛、弹响、下颌运动异常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三组检验结果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夜磨牙与疼痛、下颌运动异常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两组检验结果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夜磨牙与弹响组中P=0.492>0.0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患者主诉症状与影像学检查间存在一致性,但一致性较差。结论:1、TMD好发于30岁以下女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学生、职员更易患病;疼痛是TMD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但是TMD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关节弹响;偏侧咀嚼是TMD患者发病的重要诱因,其与弹响、疼痛、下颌运动异常均有密切关系;TMD患者中关节移位最常见,尤其是双侧关节同时移位,并且以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为主。2、临床诊断:患者的主诉症状仅可作为参考,不建议作为诊断依据,明确诊断须进行详细临床检查并辅以影像学检查。3、临床治疗:临床上常采用的无创性治疗方案对多数TMD患者是有效且可行的,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建议行有创性治疗;TMJ手法复位对于盘髁关系异常的患者,尤其是临床表现为开口受限的患者具有显着疗效,有效率达95.16%。4、应采取措施对TMD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早期纠正诱发或加重TMD的不良习惯可预防TMD,同时家长应密切注意儿童的异常临床表现,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二、下颌外伤后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外伤后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样本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案 |
3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占比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Fricton指数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
3.6 两组SAS、SDS差值与CMI差值相关性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1.1 中医诊断及病因病机 |
1.2 祖国医学对TMD的治疗 |
1.3 祖国医学对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认识 |
2.1 TMD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 |
2.2 现代医学对TMD的治疗 |
2.3 现代医学对TMD及其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
3 治疗依据 |
3.1 针刺的选择依据 |
3.2 穴位的选择依据 |
3.3 TM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观察 |
3.4 量表的选择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
4.1 焦虑抑郁状态程度分析 |
4.2 针刺对TMD疼痛(VAS)的影响 |
4.3 针刺对Fricton指数(DI、PI、CMI)的影响 |
4.4 针刺对TMD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
4.5 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程度与TMD改善程度相关性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针灸推拿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统计结果分析 |
6 流程图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TMD的研究进展和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TMD的认识研究及治疗进展 |
3 本研究课题立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中医对TMD的认识 |
2 作用机制 |
3 浮刺阿是穴疗法疗效评价 |
4 针刺结合其他综合疗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4)固定矫治与颌位重建联合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测量方法 |
病例一 骨性Ⅰ类安氏Ⅱ类2 分类错畸形伴左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
第一部分 治疗前情况 |
第二部分 颌位重建 |
第三部分 正畸治疗 |
第四部分 矫治体会 |
病例二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2 分类错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
第一部分 治疗前情况 |
第二部分 颌位重建 |
第三部分 正畸治疗 |
第四部分 矫治体会 |
病例三 骨性I类安氏Ⅱ类2 分类错畸形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 |
第一部分 治疗前情况 |
第二部分 颌位重建 |
第三部分 正畸治疗 |
第四部分 矫治体会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安氏Ⅱ类 2 分类颅面结构发育及对颞下颌关节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临床影像资料获取 |
2.2 手术方案 |
2.3 术后处理 |
2.4 评价方法 |
2.4.1 手术时间评价 |
2.4.2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评价 |
2.4.3 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
3 两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分析 |
3.1 关节腔间隙比较 |
3.2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比较 |
3.3 髁突长轴延长线夹角比较 |
3.4 髁突头位置比较 |
4 导板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变化比较 |
5 导板组患者下颌骨动度以及关节、咀嚼肌触诊变化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典型病例报告 |
综述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方法的应用进展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下关穴扬刺为主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病机 |
3. 西医治疗 |
4. 中医治疗 |
5. 讨论 |
扬刺法源流和临床应用 |
1. 扬刺法源流 |
2. 临床应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分析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选病例基线特征 |
3.2 主要结局指标 |
3.3 次要结局指标 |
3.4 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治疗方法选取依据 |
5.2 选用扬刺法的理论依据 |
5.3 选穴依据 |
5.4 量表选取依据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5.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颞下颌关节骨肌系统三维实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人下颌骨撞击伤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动态仿真模拟及生物力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有限元分析在颞下颌关节咬合运动系统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认识概况 |
一、病理机制 |
二、临床特点 |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处理 |
一、临床治疗 |
二、预防措施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脱落、剔除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病例纳入 |
二、治疗方案 |
三、意外情况处理 |
四、疗效观察及评价 |
五、质量控制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基线特征比较 |
二、治疗前病况特征比较 |
三、疗效评价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原因 |
二、选择头皮针治疗的原因 |
三、选穴依据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安全性评估 |
第五节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9)突发性开合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设备 |
2 研究对象 |
3 临床检查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临床治疗 |
7 随访 |
8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 |
9 统计学分析 |
10 典型病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排除标准 |
1.1.4 数据整理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性别分布 |
1.2.2 年龄分布 |
1.2.3 职业分布 |
1.2.4 主诉症状 |
1.2.5 临床检查 |
1.2.6 危险因素 |
1.2.7 开口度 |
1.2.8 颞下颌关节手法复位 |
1.2.9 影像学表现 |
1.2.10 偏侧咀嚼、夜磨牙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
1.2.11 CBCT、MRI与主诉症状间的一致性 |
1.3 讨论 |
1.3.1 TMD患者性别分布特点 |
1.3.2 TMD患者年龄分布特点 |
1.3.3 主诉症状、临床检查 |
1.3.4 TMD的相关危险因素 |
1.3.5 开口度 |
1.3.6 颞下颌关节手法复位 |
1.3.7 CBCT、MRI在 TMD诊断中的作用 |
1.3.8 偏侧咀嚼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
1.3.9 夜磨牙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
1.3.10 CBCT、MRI与主诉症状间的一致性 |
1.4 小结 |
二、临床病例 |
2.1 病例一 |
2.2 病例二 |
2.3 病例三 |
2.4 病例四 |
2.5 病例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种植体数目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临床疗效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下颌外伤后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功能障碍及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D]. 吴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浮刺阿是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观察[D]. 黄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固定矫治与颌位重建联合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例[D]. 王圣翔.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D]. 周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下关穴扬刺为主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D]. 张重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人下颌骨撞击伤造成颞下颌关节间接损伤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D]. 黄君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8]头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欣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突发性开合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D]. 刘人彰. 青岛大学, 2020(01)
- [10]20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统计分析[D]. 于水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