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良机笔记本电脑选购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容再再[1](2020)在《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要素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国家也不断加大对出版领域知识服务的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并且随着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用户为知识服务付费的意愿持续增加,同时新的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催生了新的知识服务终端并进一步丰富了知识服务场景。此外,大学出版社拥有丰富的图书版权、作者编辑的智力资源、母体大学学术资源等支撑其开展知识服务工作。因此,大学出版社开展知识服务前景可期。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分析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关知识服务发展策略助力大学出版社更好地服务用户。本文创新之处为从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案例(管理者角度)和用户知识服务体验(用户角度)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并指出大学出版社除了基于作者智力资源、版权资源、母体大学学术资源外还有社内编辑的智力资源开展知识服务。本文首先阐述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的有关概念及内涵,接着从响应社会转型升级、用户渴求专业知识服务、新技术助力发展、知识资源储备等角度论述大学出版社开展知识服务的契机。然后结合大学出版社专业类知识服务和教育综合类知识服务案例分析及用户体验调研总结出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特点,得出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结论,并归纳出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提出大学出版社应加强五个方面的建设:从提高内容质量、丰富呈现形式、打造特色内容与风格等角度重视知识服务内容建设;通过重视用户需求、增强互动与反馈等措施深化知识服务用户管理;从跨出版社合作、跨行业合作角度开拓知识服务多元合作;通过版权创收、会员制创收、流量变现创收等方式探索知识服务可持续创收模式;从多元宣传、服务拓展角度加强知识服务推广。
周梦微[2](2016)在《新媒体背景下服装电子商务的站外推广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以新媒体背景下服装电子商务站外推广现状为研究主体,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站外推广策略,是未来服装品牌产品销售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转型中的服装业大国,在服装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对服装企业电子商务推广进行探讨,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增强品牌影响力,认清服装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迫切及重要。伴随着电子商务理论和实践环境下孕育而生的电子商务站外推广模式,不管是在覆盖面或是发展程度方面还比较有限,符合国内目前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还不多。但它却是影响不同类型电商公司长久平稳扩展的关键点。在复杂而又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站外推广营销策略,为电子商务服装品牌的营销推广提供现实依据。其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借助于对电商站外推广方法的优化,突出个性化消费的销售模式,让个体营销变成现实。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营销环境下,站外推广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怎样实现综合,又怎样利用站外推广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变成相当有实践价值的研究主题。本论文首先从新媒体营销的应用着手,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站外推广方式的载体——新媒体平台对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零售模式的影响。随着网络科技和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多种全新的市场空间、手段,消费群体、理念和形式。服装企业电子商务的站外推广模式将会被广为应用,对其销售情况和方向制定具体化的网络营销方案,为消费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服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选择更加多样化的站外推广方式。
赵志明[3](2014)在《重新定义教科书 ——数字教科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变革——相伴人们千年的、极具权威的纸质教科书即将被数字教科书“重新定义”。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教科书体现国家意志,反映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进步、文化启蒙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中国新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上,教科书始终与学校教育相伴,成为课程实施的唯一载体。没有哪一种文本比教科书更令人信赖;没有哪一种载体比教科书对个人的影响更为深远;没有哪一种变革比教科书变革更令人关注。然而,数字教科书的出现,不仅要彻底颠覆传统教科书的纸本形态,更意欲以己为载体,彻底颠覆传统的学校教育,实现对教科书的“重新定义”。那么,数字教科书究竟是何形态?何以能对传统教科书“重新定义”?又该如何实现对传统教科书的“重新定义”?就在人们对“数字教科书”还概念不清、认识不明之时,数字教科书的产品开发与应用却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并已然“登堂入室”,代替纸质教科书走进课堂!让人忧心的是,当前对于数字教科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这种“研究滞后、应用先行”的发展模式,对于“读者最多、最特殊,对读者影响最为深远”的教科书,究竟是为教育带来发展‘?抑或是危机与灾难?无论如何,对数字教科书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分七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数字教科书的发展背景。数字教科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科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教科书的本质特性得以彰显,并影响与决定数字教科书内容属性的发展;在教科书由现代走向后现代的时代趋向中,教科书要摆脱现实困境,唯有以信息技术支撑形态改变、以后现代文化重建价值观。因此,数字教科书的出现,既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也将承续历史,走向未来。第二章,数字教科书的形态与功能。数字教科书由电子书的形态发展而来,彻底颠覆了纸质教科书的形态,建构起一种“教科书内容+教学管理平台+移动数字终端”的新型教科书形态。数字教科书的形态具有教科书呈现的富媒性与定制性、教科书内容的关联性与开放性、教科书教学的互动性与自主性、教科书载体的多样性与移动性等基本特性。数字教科书的形态发展将呈现“国家定义”和“个人定义”两种形态,其中“国家定义”数字教科书将经历纸质教科书“数字化”、数字化实验教科书、国家标准数字教科书三个阶段。在“国家定义”数字教科书发展的同时,“个人定义”数字教科书自觉发展,不仅成为“国家定义”数字教科书的重要补充,也为“国家定义”数字教科书带来重大挑战,成为数字教科书的最大特色与发展方向。数字教科书相较纸质教科书有明显的功能优势,但要取代纸质教科书,仍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章,数字教科书的性质与价值。形态的改变引发了教科书性质的变化。一方面,数字教科书继续保留了作为“教科书”的本质特点;另一方面,数字教科书的“数字化”特性又使其突破纸质教科书的文本意义,建构起一个“有限开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这个新型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传统的教科书价值观也得以重建,那就是:通过创建开放、自由、个性与创新的学习平台,实现人的发展的开放、自由、个性与创新。第四章,数字教科书的知识选择与课程设计。不论是知识选择还是课程设计,国家控制总是如影随形。国家通过与新技术联手,实现对课程与知识的“国家定义”,而“个人定义”作为时代发展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继续与“国家定义”进行博弈,趋向互补。当前环境下,既要发挥“国家定义”的宏观指导、管理、服务功能,又要发挥“个人定义”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者相得益彰,才能保证数字教科书健康、长远发展。第五章,数字教科书的学与教。数字化学习环境中,需要对学生与教师“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身份重新认定。新的身份关系下,学生的学习特质发生了改变,教师必然地走向权威消解与身份重建,传统的学习观和教育观走向重建。数字教科书的学习过程中,“教”融于“学”,“学”体现“教”。自组织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整体化学习、翻转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第六章,数字教科书的出版开发与教育应用。数字教科书作为一种数字出版物,既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要想在数字教科书的开发中,争取与技术博弈的主动权,必须一方面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传统优势基础上实现“服务为王”的战略转型;另一方面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内容资源的积累。在当前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中,环境建设是工作重点,其中对人的工作是“软”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及对数字教科书产品性能的提升属“硬”环境建设。达成共识,联合共建,以科研为支撑是数字教科书教育应用的实施策略。第七章,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潜在危机与应对策略。“与危机并行”是数字教科书的后现代特征之一。数字教科书发展过程中既要面临数字时代带来的潜在危机,同时又要面对自身“数字化”带来的潜在危机。不论是潜在的学习危机还是身体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教育公平危机,对危机的认识,就是对数字教科书本身的认识,危机既是数字教科书发展的动力,也为数字教科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对数字教科书发展过程的各种潜在危机,不仅需要建构理念,更需要各方协作,以实际行动,与灾难赛跑。通过全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数字教科书不仅仅是对传统教科书形态的颠覆,形态的变化带来的是教科书功能、性质、价值观的改变,并由此引发学习观、教育观的更新,对师生学习身份的重新认定以及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建。在数字教科书的形态发展与内容建设中,“国家定义”与“个人定义”互相博弈,又互为补充,成为数字教科书的发展动力,并影响数字教科书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认为,数字教科书是一种新型的后现代教科书,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国家定义”和“个人定义”的博弈与互补,趋向学习的开放、自由、个性与创新。由此,传统的教科书被“重新定义”。一场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随之揭幕。
方勇[4](2014)在《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展馆设计公司采用网络营销的数量飞速增长,采用电子商务的展馆方案及其客户数量飞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展馆的客户经常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通过网络营销系统发现自己需要或心仪的展馆方案。类似的选购过程在展馆方案营销过程中比比皆是,尽管展馆方案营销领域的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普遍存在展馆的推荐精度差、推荐系统的效率不高、客户满意度不高、公司信息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在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框架基础之上,还引入信息发掘和匹配算法,形成创新的技术框架;本系统通过综合并利用客户的特征属性、兴趣爱好和既往购买记录,展馆方案的属性和特征,以及CRM信息等,从内外两个方面抽取客户对展馆方案的喜好和需求,从而向客户推荐匹配度较高的展馆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研究了推荐系统、展馆营销等部分的前人工作和现存问题;同时,对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的需求及若干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此系统开发的思路与技术路线;2.对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和流程设计,给出了其功能设计要求、结构设计要求以及性能要求,提出了该系统的五大部分,主要包括:内部信息发掘模块、外部信息发掘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推荐服务模块以及推荐系统数据库;给出了该系统的若干重点流程设计,主要包括:内外信息发掘、后台数据处理、推荐实施等;3.对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其关键仍然是客户需求和展馆方案特征的描述、提取、信息融合等,最终给出了展馆方案与客户需求的匹配等实现细节,以及部分界面和关键实现流程图;4.进行了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的实现关键技术研究与测试结果分析;其中,关键技术包括:展馆历史方案推荐算法和展馆新方案推荐算法;测试部分则进行了主观测试和可观测试两种,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客户满意度、推荐精准度、召回率,占用系统的资源也较少,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于正凯[5](2013)在《价值与关系: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媒体是具有一定资质、利用网络从事新闻传播的机构或公司。在过去10几年的发展中,新闻单位及其网站始终扮演着专业的、新闻基础生产力角色,但流量落后、经营空间狭小。商业门户网站凭借新闻聚合,试错式地积极填补由网络技术进步所不断敞开的“价值缺口”,流量领先、营收可观。2005年web2.0启动,用户创造内容、用户网络社交,都对网络媒体经营产生深远影响。2009年中国3G元年标志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传统三大商业门户(以新浪为代表)、新闻单位网站又共同面对基于个人用户提供价值、防止用户流失、桌面网络向移动网络转移三大重要课题。同在2009年,中国新闻单位转企改制启动,2012年4月人民网登陆上海A股市场,转企改制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同在4月,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其它中央级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一道,正积极接受辅导、谋求上市。种种迹象表明,新闻单位网站除继续担负专业的、新闻基础生产力角色,正走向前台,经营面临全面启动,体系外借鉴、坚守专业与公信、顺应网络经济基本规律,当是基本路径。商业模式是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方式的简洁描述,是体现网络经济最新关注点的经营逻辑。传统商业门户转型、新闻单位网站经营启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商业模式的搭建与创新问题。在学术层面,商业模式框架白上个世纪9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引发国内外管理学者和新闻传播学者广泛讨论,众说纷纭。回应现实与理论问题,本文以PEST模型分析网络媒体的宏观环境,以“结构-行为”这一产业经济学基本传统分析网络媒体产业结构,分析网络媒体组织的资源特征,以上构成网络媒体经营的内、外制约因素。然后,沿着网络媒体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一般线路,抓住“价值与关系”两个重要关注点,透视网络媒体的经营现实与理论变迁,最终总结与尝试性建构网络媒体商业模式框架,希望其成为分析网络媒体经营现实、助力战略决策的富有弹性的管理工具。实证与规范结合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网站数据定期抽样、用户调查、专家访谈、案例收集、财报解读,尤其亲身实习体验,都为本文提供了大量实证材料。管理学经典、传媒经济学和传播学构成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最新的网络经济学、价值网络等理论亦打开了本文的研究视野。PEST模型分析网络媒体的宏观环境发现三种产业驱动力:国家力量与政策扶植是启动性驱动力、网络技术是革命性驱动力、用户是来自市场与社会的根本驱动力。波特五力模型下,融合是网络媒体最显着的结构特征,其本质在于边界的打破,“关系”成为融合趋势下的重要经营要素。网络引发社会底层变革,使得人、财、物、信息高度节点化,资源间关系构建更加高效,更新了人们的资源观,关系正成为一种“资源的资源”。新闻单位网站资源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及本系统内,亟待拓展系统外、市场、用户资源。STP是价值主张的经典理论,但在网络经济最新发展和媒体经营实际中显露“单向直线性、简单化”局限,加入关系思维是一种修正:用户细分除“质与量”加入社会关系指标,增加对合作伙伴的识别,借力关系进入市场,最终以“一种关系的确立”实现定位。人民网亟待“大众性”突破,东方网则需立足上海深耕。网络媒体的经营现实表明,伙伴、用户、员工这三个关系对象是网络媒体价值创造的主体,发展三种关系对于价值创造至关重要。自身强、伙伴强、整合强是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伙伴关系战略。媒体平台与用户的关系、用户与用户的关系是网络媒体发展用户关系的两个层面,真诚高效服务、后台设置排行呈现话题、激活用户为自己创造价值,是发展用户关系的现实路径。构筑共同愿景、开展实质性沟通,培育良好组织文化是发展员工关系的根本。关系维系对于有“盈利时滞”特征的网络媒体尤为重要。价值提供与沟通是关系维系的一般原则。用户关系是网络媒体关系核心,通过升级、孵化、延伸,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是用户关系维系的现实路径。网络媒体的价值实现,较之传统二次销售和影响力经济有了很大变迁。来自于市场竞争与博弈的网络媒体一般商业模式提示:网络媒体的新广告价值在于海量信息匹配与可测量效果的提供,增值服务是价值满溢之后的统计性盈利,二者内在关联、相互促进,搜索与微博广告、腾讯社区与微博企业版分别是二者典型案例。四大商业门户的财务分析提供了实证数据支撑,明确提示优化盈利组合关系、利用人工逻辑-计算机语言所赋予的网络智能对于网络媒体经营的重要性。总结全文,网络媒体商业模式分作三个层面,并具有“间接性与复杂性”两大特征。在理论的、商业模式框架层面,尝试建构具有弹性特征的商业模式框架,并作出举例说明和不足之处研讨。以核心竞争力创建新组合强烈影响网络媒体的经营未来。结合新闻单位网站现实,核心竞争力再认、内容为王背后的关系意味、地方新闻网站的经营空间与战略取向是本文提出讨论的问题。
刘捷,秋如[6](2013)在《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开学2004年的9月1日,破晓的第一缕阳光像往常一样,洒在这座一到夏天就因酷热难耐而被誉为国内"N大火炉"之一,又因举步可寻阖城遍是于大小水域昼夜翻花吐泡的万千细泉而久负泉城之盛名,还因浸淫五千年齐鲁文化积淀之丰厚却不懂张扬兀自以一身土气俗气示人的北方城
曾龄鱼[7](2012)在《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商业地产发展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中国商业地产的实践历程。对商业地产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项目报建、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各环节的要点,国内外商业地产运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本文分析了深圳市龙岗区一个购物中心类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和一期项目运营存在的问题。把国内较成功的商业地产公司作为标杆,学习他们在商业模式、项目定位、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融资策略等方面好的作法,总结出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并根据粤信城一期实际存在的问题,把一期和二期结合起来,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招商、运营。探索出商业地产在投资开发与经营过程中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公司价值和项目利润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道。
覃春明[8](2012)在《N百货公司MMG网上商城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普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网民每年数千万级别的增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空前繁荣。2011年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7%。随着淘宝商城、京东、凡客诚品等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形成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受了网络购物消费方式。的剧烈改变,使传统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百货商超都已意识到必须正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广西零售百货企业N公司于2010年开始进行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探索。N百货公司MMG网上商城在将近一年多的电子商务运营中,面临着传统零售企业进入电商行业时的各种困难,包括成熟的竞争对手、电子商务运营与现有门店经营模式的差异、网上商城与实体店左右手互搏、人才缺乏等。更严峻的考验是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实体店是成熟的传统商业业态,电子商务是需要哺育的新业态,对网上商城期望大,投入大、定位高,若未达到预期资本投入是否持续?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STP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对N百货公司进入电子商务市场情况进行全面剖析,对发展区域型电子商务应关注的问题、可采用的营销手段进行积极探讨。研究结论认为,N公司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既要打破传统商业运营模式的思维桎梏学会以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电子商务模式,更要在产品布局、定价方式、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方面结合企业优势,形成与纯电子商务企业不同的差异化资源,从而实现N公司发展区域型电子商务的战略目标。
江涛[9](2012)在《长虹投影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投影机作为新兴的显示方式,从专业场地到普通办公场地,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应用范围也慢慢地从专业应用拓展到日常使用,市场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伴随着IT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变革,近几年来全球投影机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以上。而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单一投影机市场,2011年中国投影机市场销量比达到了创纪录的165.8万台,庞大的中国投影机市场吸引了全球投影机厂商的争相进入抢夺市场份额,而国内投影机品牌厂商在与跨国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长虹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一个生产雷达的军工企业。1973年开始生产黑白电视机后,伴随着中国彩电行业的高速成长,长虹在国内和国际彩电市场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凭着技术和市场的积累,长虹1998年进入背投电视市场后,迅速成长为中国背投大王。在2006年后背投市场逐步衰退的环境下,长虹进入了相关的投影机行业。由于投影机市场与长虹熟悉的彩电市场有很大的不同,长虹投影机在国内投影市场上并没有取得主要地位,这和长虹在家电行业的地位很不相符。从熟悉的行业到陌生的行业,如何找到行业成功的关键,运用本身的优势适应行业发展,从而取得优势的竞争地位,这是每一个企业发展进入不熟悉行业都要面临的战略问题。通过分析长虹投影机的发展战略,对面临类似问题企业也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PEST环境分析模型、波特的产业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法等分析工具,对长虹投影机的外部的宏观环境、市场竞争情况、价值链核心利润区等作了全面分析,找出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结合长虹投影内部价值链的分析找出企业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模型较为系统地得出长虹投影机的发展战略,并对重点的市场策略和技术研发策略进行了阐述和建议。最后得出结论,长虹投影机需要将聚焦资源在工程投影机和家用投影机的细分市场,加强整机电路、软件和热学开发能力,特别在关键器件的光机等环节加强合作联盟,利用长虹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家电市场的成功经验,抓住高清投影机普及发展机遇及激光显示等核心器件技术升级时机,整合国内投影机产业链资源,在投影机市场做出品牌影响力,首先开拓中国市场,最终拓展海外市场,从而找出一条适合国内投影机品牌企业的发展道路。
唐志阳[10](2010)在《案例研究:奥宝公司的战略选择》文中指出奥宝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色列公司,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奥宝公司发明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AOI,Automated Optical Inspector)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现全自动检测印刷线路板(PCB)缺陷的设备,开创了印刷线路板自动检测的先河。并在其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奥宝公司一直以行业领导者的地位立于发展的潮头。作为AOI的发明者和领先者,奥宝公司的发展历程是公司不断面临各种挑战的过程,也是公司不断克服困难,做出适应环境的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许多的坎坷和风波,也立下了一座座的丰碑。本文以奥宝公司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分析研究了奥宝公司曾经面对的挑战和其采取的战略选择,并用一些战略工具分析了奥宝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找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过往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得出了企业必须因应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其战略选择,而战略选择必须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结论,并用此结论对奥宝公司当前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分析,指出公司正采取聚焦差异化战略,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依托,进行适当的横向多元化发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手段来开展研究。本文分析并研究AOI行业的共同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奥宝公司的战略变迁和新的战略选择,分析了该公司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同时也希望为我国中小型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表明:无论市场怎么变化,竞争对手使出什么招式,公司都必须紧紧抓住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战略选择原则,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调整和适应,才能使公司获得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移动良机笔记本电脑选购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良机笔记本电脑选购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内涵与契机 |
2.1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内涵 |
2.1.1 出版与出版社 |
2.1.2 知识服务 |
2.1.3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 |
2.2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契机 |
2.2.1 知识服务响应社会转型升级 |
2.2.2 用户渴求专业知识服务 |
2.2.3 新技术助力知识服务 |
2.2.4 丰富知识资源支撑知识服务 |
第3章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现状分析与例析 |
3.1 大学出版社专业类知识服务案例 |
3.1.1 中国警察智识数据库 |
3.1.2 中国审判案例与思想文化名家数据库 |
3.1.3 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 |
3.1.4 “建筑邦”服务平台 |
3.2 大学出版社教育综合类知识服务案例 |
3.2.1 京师英语听说训练系统 |
3.2.2 文泉学堂服务平台 |
3.2.3 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 |
3.2.4 “智慧树”融出版平台 |
3.3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用户体验调研 |
3.3.1 用户基本情况 |
3.3.2 用户知识服务体验情况 |
3.3.3 用户知识服务体验总结 |
3.4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现状 |
3.4.1 知识服务主体向合作体转变 |
3.4.2 知识服务客体向群体聚集 |
3.4.3 知识服务场景多层次具象化 |
3.4.4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
3.5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中的不足 |
3.5.1 内容建设不充分 |
3.5.2 用户管理松散 |
3.5.3 跨界合作不足 |
3.5.4 创收能力薄弱 |
3.5.5 营销推广单一 |
第4章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发展策略探讨 |
4.1 重视知识服务内容建设 |
4.1.1 提高内容质量 |
4.1.2 丰富呈现形式 |
4.1.3 打造特色内容与风格 |
4.2 深化知识服务用户管理 |
4.2.1 重视用户需求 |
4.2.2 增强互动与反馈 |
4.3 开拓知识服务多元合作 |
4.3.1 跨出版社合作 |
4.3.2 跨行业合作 |
4.4 探索知识服务可持续创收模式 |
4.4.1 版权创收 |
4.4.2 会员制创收 |
4.4.3 流量变现创收 |
4.5 加强知识服务推广 |
4.5.1 多元宣传 |
4.5.2 服务拓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用户体验调研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新媒体背景下服装电子商务的站外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媒体营销在服装零售市场中的应用 |
2.1 新媒体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
2.1.1 新媒体使信息推广方式更具个性 |
2.1.2 新媒体使信息推广形式更加多样 |
2.1.3 新媒体使信息推广增添交互 |
2.1.4 新媒体加强信息推广的复合性 |
2.2 新媒体下的消费方式 |
2.2.1 新媒体推广增进消费的交互参与性 |
2.2.2 新媒体细分消费领域 |
2.2.3 新媒体增强消费的主动选择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服装电子商务站外推广方案分析 |
3.1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策略 |
3.1.1 合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 |
3.1.2 精准营销的载体——APP |
3.1.3 O2O模式下团购平台的应用 |
3.2 以产品为导向的站外推广引流平台 |
3.2.1 准确利用互动类网络平台 |
3.2.2 时尚网站助力服装零售站外推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裂帛品牌个案研究 |
4.1 裂帛品牌介绍 |
4.1.1 品牌风格及设计理念 |
4.1.2 市场定位 |
4.1.3 裂帛市场细分 |
4.2 裂帛现有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
4.2.1 裂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策略 |
4.2.2 裂帛第三方平台应用策略 |
4.2.3 裂帛网络推广传播策略 |
4.3 裂帛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4.3.1 裂帛的优势及劣势 |
4.3.2 裂帛电子商务推广存在的问题 |
4.3.3 裂帛电子商务站外推广策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成果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重新定义教科书 ——数字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关键词的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数字教科书的发展背景 |
第一节 从传统教科书走向现代教科书 |
一、“教科书”名称的由来 |
二、中国传统教科书的发展 |
三、中国现代教科书的发展 |
四、从教科书发展看教科书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从现代教科书走向后现代教科书 |
一、现代教科书的时代发展之困 |
二、后现代社会催生新型教科书 |
第二章 数字教科书的形态与功能 |
第一节 数字教科书的形态 |
一、数字教科书的形态建构 |
二、数字教科书的形态特性 |
三、数字教科书的形态发展 |
第二节 数字教科书的功能 |
一、数字教科书的功能设计 |
二、数字教科书相较纸质教科书的功能优势 |
三、纸质教科书对数字教科书的功能挑战 |
第三章 数字教科书的性质与价值 |
第一节 数字教科书的性质 |
一、数字教科书的本质是数字化学习环境 |
二、数字教科书的本质是有限的开放系统 |
第二节 数字教科书的价值 |
一、对教科书价值的重新审视 |
二、对教科书价值的重新定义 |
第四章 数字教科书的知识选择与课程设计 |
第一节 数字教科书的知识选择 |
一、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的“国家定义” |
二、数字教科书知识选择的“个人定义” |
第二节 数字教科书的课程设计 |
一、数字教科书课程设计的时代背景 |
二、数字教科书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
三、数字教科书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
第五章 数字教科书的学与教 |
第一节 数字教科书的学习主体 |
一、学生的“数字原住民”学习特质 |
二、教师的权威消解与身份重建 |
第二节 数字教科书的学习观与教育观 |
一、数字教科书的学习观 |
二、数字教科书的教育观 |
第三节 数字教科书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
一、数字教科书的学习方式 |
二、数字教科书的教学方式 |
第六章 数字教科书的出版开发与教育应用 |
第一节 数字教科书的出版开发 |
一、数字教科书的出版开发背景 |
二、数字教科书的出版开发路径与实施策略 |
第二节 数字教科书的教育应用 |
一、数字教科书的教育应用现状 |
二、数字教科书的教育应用策略 |
第七章 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潜在危机与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潜在危机 |
一、潜在的学习危机 |
二、潜在的身体危机 |
三、潜在的社会危机 |
四、潜在的文化危机 |
五、潜在的教育公平危机 |
第二节 数字教科书发展潜在危机的应对策略 |
一、对潜在危机的进一步分析 |
二、潜在危机的应对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前人工作 |
1.2.1 推荐系统发展沿革 |
1.2.2 推荐系统分类 |
1.2.3 展馆方案的网络营销沿革 |
1.2.4 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思路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键问题与需求分析 |
2.1 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现状 |
2.2 展馆方案推荐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
2.2.1 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问题 |
2.2.2 信息过载问题 |
2.2.3 客户VS展馆方案匹配问题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3.1 解决方案 1 |
2.3.2 解决方案 2 |
2.3.3 解决方案 3 |
2.4 系统用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总体设计 |
3.1 总体设计要求 |
3.1.1 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
3.1.2 系统结构要求与设计 |
3.1.3 系统性能要求和应对措施 |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 系统总体流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详细设计 |
4.1 外部信息发掘详细设计 |
4.2 内部信息发掘详细设计 |
4.3 营销交互详细设计 |
4.4 客户与展馆方案匹配详细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键算法与技术实现 |
5.1 算法 1——展馆历史方案推荐算法 |
5.2 算法 2——展馆新方案推荐算法 |
5.3 展馆方案推荐算法测试 |
5.4 软硬件系统部署 |
5.5 数据支撑系统部署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1 测试内容 |
6.1.1 主观测试 |
6.1.2 客观测试 |
6.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2.1 主观测试结果 |
6.2.2 客观测试结果 |
6.2.3 使用情况说明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价值与关系: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现实问题 |
(二) 理论问题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注释 |
第一章 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研究的概念基础 |
第一节 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和个人思考 |
一、研究对象说明 |
二、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个人思考与探讨 |
第二节 本研究有关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
一、网络媒体 |
二、商业模式 |
三、价值 |
四、关系 |
注释 |
第二章 网络媒体经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发现网络媒体的产业驱动力 |
一、传媒改革视野下的经济与政策驱动力 |
二、再认网络技术:网络媒体产业的革命性驱动力 |
三、用户:网络媒体产业的根本驱动力 |
第二节 网络媒体产业结构分析:融合趋势下的“关系”经营意味 |
一、结构-行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析传统 |
二、融合:网络媒体产业最重要的结构特征 |
三、“五力模型”下网络媒体产业的融合实质——“关系”成为战略焦点 |
第三节 网络媒体组织的资源分析:拓展“关系”资源 |
一、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资源基础理论的关联分析提示 |
二、商业门户网站与新闻单位网站的资源对比分析 |
注释 |
第三章 价值主张:向STP中注入“关系”思维 |
第一节 STP的精髓与缺陷 |
一、STP的精髓:价值提供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关系 |
二、STP理论的局限:边界封闭下的经营思维 |
第二节 细分与识别:两种增加 |
一、用户细分指标:在“质、量”中加入“社会关系” |
二、增加对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开发 |
第三节 市场进入与定位:以“关系”为路径和归宿 |
一、借力关系:市场进入 |
二、定位本质:一种关系的确立与维系 |
第四节 案例:人民网和东方网的定位分析 |
一、人民网:大众性突破 |
二、东方网:“在上海”——“夹在中间”的突围 |
注释 |
第四章 价值创造:“关系”创造价值 |
第一节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伙伴创造价值 |
一、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
二、网络媒体伙伴分类:创造不同价值 |
三、核心竞争力视角:网络媒体伙伴关系战略 |
第二节 用户创造价值 |
一、用户:价值创造的新主角 |
二、服务、话题、激活:发展用户关系两个层面与路径 |
第三节 员工创造价值 |
一、新角色、新价值 |
二、共同愿景、实质性沟通:发展员工关系 |
注释 |
第五章 价值维系:关系维系 |
第一节 关系维系:价值实现的前提 |
一、成本与终身价值:传统营销学的观点 |
二、用户关系拓展:关系营销学的新视角 |
三、网络媒体经营现实:关系再拓展、价值实现的前提 |
第二节 持续提供价值:用户关系维系 |
一、关系维系的一般原则:价值提供与沟通 |
二、升级:增加价值提供、提升用户体验、提供营销契机 |
三、孵化:新平台的服务与经营双重意义 |
四、延伸:移动互联网 |
注释 |
第六章 价值实现:优化盈利组合关系 |
第一节 二次销售与影响力经济的变迁:网络媒体的价值实现 |
一、二次销售与影响力经济:大众媒体的价值实现 |
二、二次销售和影响力的变迁:网络媒体一般商业模式 |
第二节 盈利模式:网络广告、增值服务及其内在关系 |
一、基于传播产品的海量信息匹配和可测量效果:网络广告 |
二、网络广告盈利模式二例:竞价排名和微博互动 |
三、“价值满溢”后的统计性盈利:增值服务 |
四、增值服务二例:腾讯增值服务与新浪微博企业版 |
五、广告与增值服务的内在关系 |
第三节 优化盈利组合关系:基于四大商业门户网站2006-2011财务分析 |
一、四大商业门户财务分析的典型性 |
二、2006-2011四大商业门户网站财务分析 |
三、财务分析提示:优化盈利组合关系 |
注释 |
第七章 结论:以核心竞争力创建新组合 |
第一节 网络媒体商业模式总结与模型框架的尝试性建构 |
一、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的总结:三个层面和两个特征 |
二、网络媒体商业模式框架的说明与不足 |
第二节 网络媒体经营未来:以核心竞争力创建新组合 |
一、关系、组合:创新、核心竞争力与商业模式的交汇 |
二、以核心竞争力创建新组合 |
三、新闻单位网站若干经营问题的讨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上海大学生和年轻职业群体个案调查 |
后记 |
(6)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开学 |
第二章妙不可言No.1 |
第三章大龙女的狗屎运 |
第四章拯救的机缘 |
第五章美着 |
第六章琴心若蕊 |
第七章分组风波 |
第八章胸闷不是病 |
第九章萝莉患 |
第十章周一的诡异 |
第十一章初见“教父” |
第十二章学生会“高干” |
第十三章找北 |
第十四章差生诉 |
第十五章神仙姐姐 |
第十六章我要进前三 |
第十七章惊天误 |
第十八章强大内心哪里来 |
第十九章邪门 |
第二十章神仙哥哥 |
第二十一章冷暖 |
第二十二章市优事忧 |
第二十三章长夜惑 |
第二十四章钱多了就是仇引子 |
第二十五章逃过一劫 |
第二十六章过五关 |
第二十七章为梦一搏 |
第二十八章有一线希望是何等幸运 |
(7)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商业地产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国商业地产理论及实践 |
2.1 商业地产的概念及分类 |
2.2 商业地产的特性 |
2.3 一般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流程 |
2.4 商业地产的理论墓础 |
2.5 购物中心的概念及特征 |
第三章 粤信城项目基本情况 |
3.1 项目投资者概况 |
3.2 粤信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
第四章 项目关键问题及分析 |
4.1 项目的战略定位 |
4.2 项目拥有资源所带来的优劣势 |
4.3 借鉴成功经验建立粤信城和公司的开发运营模式 |
4.3.1 成功商业地产的特点 |
4.3.2 提出粤信城项目的开发运营模式 |
第五章 项目运作实施的对策建议 |
5.1 针对粤信城项目和所在公司提出的对策建议 |
5.1.1 粤信城定位 |
5.1.2 粤信城运营开发策略 |
5.1.3 粤信城及公司营销、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 |
5.1.4 粤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
5.1.5 粤信城及公司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 |
5.1.6 粤信城融资策略 |
5.1.7 粤信城及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N百货公司MMG网上商城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网络购物发展及N公司MMG基本情况 |
2.1 网络购物定义 |
2.2 网络购物发展基本情况 |
2.2.1 网络购物发展现状 |
2.2.2 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趋势 |
2.3 MMG网上商城基本情况 |
2.3.1 企业基本情况 |
2.3.2 MMG网上商城基本运营情况 |
2.3.3 MMG网上商城营销存在问题 |
第三章 MMG网上商城发展环境分析 |
3.1 MMG网上商城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国内政治环境 |
3.1.2 国内宏观经济 |
3.1.3 网络购物技术环境 |
3.1.4 社会文化环境 |
3.1.5 市场需求 |
3.1.6 竞争环境 |
3.1.7 资源环境 |
3.2 MMG网上商城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2.1 N公司经营情况 |
3.2.2 N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
3.2.3 MMG网上商城人才储备情况 |
第四章 MMG网上商城发展SWOT分析 |
4.1 SWOT分析法定义 |
4.2 MMG网上商城经营优势分析 |
4.2.1 品牌优势 |
4.2.2 资金优势 |
4.2.3 资源优势 |
4.3 MMG网上商城经营劣势分析 |
4.3.1 与传统运营模式的对比情况 |
4.3.2 现有产品布局情况 |
4.3.3 现有电子商务人才情况 |
4.3.4 现有资源使用情况 |
4.4 MMG网上商城经营机会分析 |
4.4.1 区域内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
4.4.2 区域内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 |
4.4.3 区域内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情况 |
4.4.4 区域内电子商务发展竞争格局 |
4.5 MMG网上商城经营威胁分析 |
4.5.1 全国大型纯电商形成的威胁 |
4.5.2 团购网站形成的负面影响 |
4.5.3 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资本投资政策 |
第五章 MMG网上商城发展STP战略研究 |
5.1 STP定义 |
5.2 市场细分 |
5.2.1 区域内网络购物消费者行为调查及分析 |
5.2.2 区域内网络购物消费者群体类别 |
5.3 目标市场 |
5.3.1 家电商品细分市场 |
5.3.2 化妆品细分市场 |
5.3.3 数码产品细分市场 |
5.4 市场定位 |
5.4.1 MMG品牌定位 |
5.4.2 商品定位及竞争对手 |
5.4.3 消费者定位 |
第六章 重塑MMG网上商城营销体系 |
6.1 产品布局 |
6.2 定价策略 |
6.2.1 定价目标 |
6.2.2 影响定价的因素 |
6.2.3 定价策略 |
6.2.4 监测价格变化及应对策略 |
6.3 销售渠道 |
6.3.1 渠道建设内容 |
6.3.2 销售渠道达成销售比例 |
6.3.3 渠道建设方案 |
6.4 促销策略 |
6.4.1 推广目标 |
6.4.2 网络推广组合策略 |
6.4.3 MMG重点推广活动 |
6.5 营销执行要点 |
6.5.1 品牌推广 |
6.5.2 日常站内促销活动 |
6.5.3 建立营销循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 |
附录2: 图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9)长虹投影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1.3.1 环境分析理论 |
1.3.2 竞争战略理论 |
1.3.3 价值链分析理论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国投影机产业市场分析 |
2.1 中国投影机产业的基本情况 |
2.1.1 投影机产业的历史 |
2.1.2 中国投影机厂商的发展历史 |
2.1.3 中国投影机制造企业的聚集效应 |
2.1.4 中国投影机大量出口 |
2.2 外部社会环境 PEST 分析 |
2.2.1 经济环境 |
2.2.2 社会文化环境 |
2.2.3 技术环境 |
2.2.4 政治法律环境 |
2.3 中国投影机市场分析 |
2.3.1 投影机市场容量迅速增长 |
2.3.2 工程市场分析 |
2.3.3 商用市场分析 |
2.3.4 娱乐市场分析 |
2.3.5 家用市场分析 |
2.4 中国投影机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2.4.1 国产投影机厂家制造能力薄弱 |
2.4.2 核心模组掌握在国外厂家手中 |
2.4.3 山寨投影机厂家冲击较大 |
2.4.4 渠道商在市场趋于强势 |
2.4.5 LED 投影和激光投影未来将成为主流 |
2.4.6 中国市场品牌竞争概况 |
2.5 国产投影机产业未来有机会进行突破 |
第三章 投影机产业价值链分析 |
3.1 从个体竞争到产业链竞争 |
3.1.1 应用商定制模式整合产业链 |
3.1.2 家用市场的扩大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 |
3.1.3 投影机厂家需要纵向一体化整合产业链 |
3.2 投影机产业的价值链概况 |
3.3 价值链中枢:核心显示芯片 |
3.3.1 核心显示芯片厂商是中国投影行业的驱动力和利润区 |
3.3.2 核心芯片厂家与投影机价值链成员的矛盾和调和 |
3.3.3 未来核心芯片技术的变化 |
3.4 未来投影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部件—光源 |
3.4.1 投影灯泡分类和应用 |
3.4.2 灯泡供应商和投影机产业价值链成员的矛盾和调和 |
3.4.3 未来灯泡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3.5 光机供应商 |
3.5.1 中国投影机产业发展的关键——光机供应商 |
3.5.2 日本光机供应商和台湾、大陆光机供应商的对比 |
3.5.3 未来中国光机供应将出现群雄逐鹿的情况 |
3.6 产业链其他环节情况 |
3.6.1 投影机渠道商 |
3.6.2 OEM 厂家情况 |
3.6.3 品牌厂家话语权情况 |
3.7 竞争对手战略分析 |
3.7.1 爱普生的战略分析 |
3.7.2 东芝的战略分析 |
3.7.3 明基的战略分析 |
3.7.4 联想的战略分析 |
3.7.5 投影机行业市场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3.7.6 投影行业各品牌的战略选择 |
第四章 长虹投影机产业分析 |
4.1 长虹投影机产业的现状和地位 |
4.1.1 长虹背投产业的历史 |
4.1.2 长虹投影机产业发展情况 |
4.1.3 长虹投影机在中国投影机产业链中的位置 |
4.2 长虹自身资源分析 |
4.2.1 长虹投影机内部价值链分析 |
4.2.2 长虹投影机企业核心资源分析 |
4.3 长虹投影机 SWOT 分析 |
4.3.1 长虹投影机的优势分析 |
4.3.2 长虹投影机劣势分析 |
4.3.3 长虹投影机的机会分析 |
4.3.4 长虹投影机的威胁分析 |
4.3.5 长虹投影机交叉 SWOT 分析 |
第五章 长虹投影机发展战略 |
5.1 长虹投影机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5.1.1 长虹投影机重点区域选择 |
5.1.2. 长虹投影机细分市场选择 |
5.1.3 长虹投影机技术路线选择 |
5.1.4. 长虹投影机产业的发展路径 |
5.2 技术研发策略 |
5.2.1 加强产品规划定义能力 |
5.2.2 加强投影机热学设计分析的研发能力 |
5.2.3 缩短产品上市研发周期 |
5.2.4 加强 LCOS 技术和 LED 等光源产品开发 |
5.3 市场策略 |
5.3.1 品牌策略 |
5.3.2 多渠道策略 |
5.3.3 定价策略 |
5.3.4 市场产品策略 |
5.4 整合投影机产业链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案例研究:奥宝公司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部分 案例正文 |
第二章 奥宝公司 |
2.1 奥宝公司成立的环境背景 |
2.2 奥宝公司成长历程 |
2.2.1 初创即成为领导者 |
2.2.2 合并后成为1990 年代的市场领导者 |
2.2.3 2000 年后的全球领导者 |
2.3 奥宝公司经营理念 |
第三章 战略选择的过程 |
3.1 以时间为轴的纵向战略选择变迁 |
3.1.1 发现顾客价值 |
3.1.2 提供顾客价值 |
3.1.3 共同做大蛋糕 |
3.1.4 With you all the way 战略 |
3.1.5 Be sure 战略 |
3.2 以产品线为轴的横向战略选择变迁 |
3.2.1 上游渗透战略 |
3.2.2 拓展战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奥宝公司战略环境及选择分析 |
4.1 奥宝公司面临的战略问题 |
4.1.1 产品定位 |
4.1.2 市场选择 |
4.2 宏观环境分析 |
4.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2.2 经济环境分析 |
4.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2.4 技术环境分析 |
4.2.5 顾客需求分析 |
4.2.6 顾客价值诉求分析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3.1 奥宝公司的优势(STRENGTH) |
4.3.2 奥宝公司的劣势(WEAKNESS) |
4.3.3 奥宝公司的机会(OPPORTUNITIES) |
4.3.4 奥宝公司的威胁(THREATS) |
4.4 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分析 |
4.5 奥宝公司战略选择 |
4.5.1 战略定位 |
4.5.2 匹配活动 |
4.5.3 保障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移动良机笔记本电脑选购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大学出版社知识服务研究[D]. 容再再. 湘潭大学, 2020(02)
- [2]新媒体背景下服装电子商务的站外推广策略研究[D]. 周梦微.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3]重新定义教科书 ——数字教科书研究[D]. 赵志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4]面向展馆方案营销的推荐系统研究与设计[D]. 方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5]价值与关系:网络媒体商业模式研究[D]. 于正凯. 复旦大学, 2013(02)
- [6]艺术生——谨以此献给所有心中有梦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人[J]. 刘捷,秋如.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3(04)
- [7]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D]. 曾龄鱼. 天津大学, 2012(05)
- [8]N百货公司MMG网上商城营销策略研究[D]. 覃春明. 广西大学, 2012(04)
- [9]长虹投影机发展战略研究[D]. 江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2)
- [10]案例研究:奥宝公司的战略选择[D]. 唐志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