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医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卷标题索引,第 23 卷,第 16 期,2003

外国医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卷标题索引,第 23 卷,第 16 期,2003

一、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第23卷16期文题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罗旭[1](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运用股骨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处理严重髋内翻畸形狭窄的股骨髓腔入口,并且通过个体化的假体选择,使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安放的方向、位置和深度均达到理想状态,评估其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分析假体的选择与应用,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行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8例(18髋),其中男7例(7髋),女11例(11髋);年龄41~74岁,平均59.6岁。10名患者患有严重跛行,而8名患者患有中度跛行,平均颈干角(髋内翻角度)为105.4°(范围95°~111°)。所有病例中共涉及采用的假体柄有Wagner柄、组配式柄(包括Depuy公司的S-ROM假体、Zimmer公司的ZMR假体和Biomet公司的Arcos)和Corail柄,统计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费用、并发症及其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测量股骨形态相关数据,综合评价术后的疗效,确定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评价截骨手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劣势,分析并确定假体的选择。结果:1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6±3.3个月,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18.8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5.91m L,平均住院费用8.51万,术中及围手术期未发生骨折和感染并发症,术后有2例患者仍然存在中度跛行,其术前均是严重跛行状态多年。术后有2例并发症,其中1例为坐骨神经损伤,运动功能尚可,下肢感觉麻木,进行半年的恢复后逐渐缓解。另1例为术后7个月摔倒致假体周围骨折,后行翻修手术后缓解。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39.54±7.27)分,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89.66±4.5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平均(5.28±1.78)分,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1.64±1.35)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疼痛差异和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3.23±0.27)cm,术后恢复到(1.06±0.51)cm。术前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49.5°,伸直15.6°,外展23.2°,内收5.1°,外旋19.8°,内旋12.4°,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增至:居曲105.5°,伸直0.8°,外展43.5°,内收15.1°,外旋35.4°,内旋21.2°。组配式柄的平均手术时间(2.26±1.22)h和平均术中出血量(439.60±64.76)ml为三组中最高,Wagner柄的平均住院费用(9.22±0.61)万元为三组中最高,Corail柄的平均手术时间(1.72±0.98)h、平均术中出血量(322.71±53.87)ml和平均住院费用(6.57±0.95)万元均为三组中最低。组配式柄和Wagner柄适合更狭窄的髓腔,Corail柄适用于股骨髓腔形态正常的患者,组配式假体对偏心距的调节能力较Wagner柄更强。结论:1.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其截骨技术操作简单,极大的便利了假体柄的安装固定,术后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2.对于髋内翻畸形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综合考虑股骨近端形态特点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假体选择。

郭妍[2](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陈佳丽[3](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提出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邓晓琴[4](2018)在《运动与骨健康》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第一部分理论卷系统厘清运动与骨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现阶段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探讨运动促进骨健康可能的机制,从而为丰富和完善运动健身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二)第二部分实证卷探讨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以进一步厘清运动对骨健康的影响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为不同锻炼人群的科学锻炼提供参考,为制定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OP)运动方案提供扎实的实证依据。二、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理论卷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运动、骨健康、骨密度、骨强度、骨代谢、OP”等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运动与骨健康及OP的主要研究进展,明确运动影响骨健康的关键因素。2.Meta分析法:采用Review Manager(RevMan)5.3软件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有效提取的与“运动与骨健康”主题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进行分析,以期确定运动与骨健康的关系。3.知识图谱(Cite Space):采用CiteSpace5.0.R2SE软件对目前运动与骨健康相关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探索现阶段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二)第二部分实证卷1.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基本生理或病理状况、工作性质、饮食、睡眠、身体活动量、基本心理状况等方面,掌握实验参与者健康状况及基本生活方式。2.访谈法:与受试对象的教练员或任职体育教师面对面地交谈,对运动训练方案及受试者相关情况等进行口头调查收集事实材料。3.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部分采集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在计算机上统计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4.实验法:主要为太极拳运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组实验对象的进入、退出标准制定;主要检测指标选择(一般体质检测指标、骨强度)及检测时间点安排。(1)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受试总共参与人数249名,其中190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4名因故退出试验。将106名受试分为太极组、对照组,其中太极一组21人(干预前没有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太极二组56人(干预前就已进行过两年或以上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对照组29人。太极组进行每周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左右为期两年的集体性太极拳干预。对照组不安排计划性体育锻炼。以问卷方式结合口头询问方式了解参与试验者的顺应情况。(2)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将50名受试(组1:健康绝经后女性,32人;组2: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18人),按其主要锻炼方式,分为长期太极拳锻炼组(组1为17人、组2为6人)、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以下称之为混合组)(组1组2均7人)及安静对照组(组1为8人、组2为5人)。混合组受试除进行太极拳锻炼外,还进行包括跳舞、快走及瑜伽在内的体育锻炼项目。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3)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8名受试分为试验组39人,对照组9人。试验组包括长期太极拳锻炼组17人、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以下称之为混合组)22人。混合组受试除进行太极拳锻炼外,还进行包括跳舞、快走、散步、门球、健身气功、形体这些有氧运动项目。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4)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6名受试分为试验组70人,对照组36人。试验组包括运动训练专业(运训组)44人,体育教育专业(体教组)26人。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5)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3名受试分为试验组27人,对照组106人。试验组主要为运动员,对照组包括运训组44人,体教组26人,对照组36人。四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三、研究结果(一)Meta分析结果1.运动与骨密度:I2=61%,P<0.00001;均数差MD=0.02,95%CI(0.02,0.03);总效应检验Z=7.34,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运动与骨量:I2=76%,P<0.0001;均数差MD=0.29,95%CI(0.03,0.54);总效应检验Z=2.22,P=0.0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运动与骨代谢:I2=71%,P<0.00001;标准化均数差SMD=0.16,95%CI(-0.09,0.41);总效应检验Z=1.22,P=0.22,P>0.05,无统计学意义。(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国内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体育科技等期刊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比较高。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医疗机构,郑陆、金宏义、卜淑敏、段晓丽等研究者发文量比较多。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2.国外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从期刊从属国家来看,美国相关期刊对这一领域研究很重视,从来源期刊载文数来看,国际骨质疏松杂志、力量与训练研究杂志、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杂志等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及医院,宾夕法尼亚州联邦高等教育系统位居榜首。被引频次位居前列的作者有Frost HM、Deng HW、Cummings SR、Heinonen A等。领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高共被引文献呈现出国外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三)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结果——以太极拳为例运动促进骨健康主要是运动对骨成分及骨结构的影响以及运动对骨代谢及其调节因素的影响,结合太极拳运动特征,其促进骨健康主要通过三种调控体系:(1)力学调控体系(2)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3)化学调控体系。其中,力学调控体系属于外在调控,即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作用于骨骼本身而产生的健骨效益;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及化学调控体系属于内在调控,即通过心理健康调设与养气合神统一来促使体内各项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影响骨骼健康状况。(四)实证研究结果1.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1)太极一组干预之前,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Speed of Sound,SOS值;T值;Z值)都没有差异,通过两年系统的太极拳锻炼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太极一组干预前后自身对比,SOS值和T值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此同时,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骨强度各值没有显着性差异。(2)太极二组干预之前,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干预后的太极二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太极二组自身前后对比,骨强度各值没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骨强度各值都没有发生变化。(3)干预后,太极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变化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2.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1)健康绝经后女性太极组、混合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2)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太极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混合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性水平。(3)健康与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同组内骨强度数据比较,骨强度各值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1)太极组老年人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着性水平;混合组(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与对照组比较,SOS值、T值的差异达到非常显着性水平,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2)太极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Z值存在显着性差异。4.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1)运训甲组、乙组男性与体教组男性相比较,Z值具有显着差异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此同时,体教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没有显着性差异。(2)运训甲组、乙组女性与体教组女性及对照组女性相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与此同时,体教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没有显着性差异。(3)体育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4)受试者中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骨强度值相比,SOS值和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5.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1)运动员组与运训组,运动员组与对照组相比,SOS值有非常显着性差异,T值有显着性差异。(2)运动员组男性与运训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与对照组男性相比,SOS值达到显着性差异,Z值达到非常显着性差异。体教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具有显着差异。运训组男性与体教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与对照组男性相比,Z值的差异达到显着性水平。(3)女性各组骨强度值比较,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4)女运动员月经规律组与月经不规律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性。四、研究结论(一)Meta分析结论运动有助于骨健康,能提高或维持人体骨密度、骨量,但运动对人体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易受运动形式及所测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敏感性分析的前后结果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说明结果较为可信。(二)知识图谱分析结论1.国内运动与骨健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骨密度、骨代谢、骨质疏松三大方面。研究重心从仅仅关注骨质疏松本身到相关干预措施的探索,被试选择从骨质疏松症多发人群到骨峰值快速增长阶段人群过渡。2.国外运动与骨健康:研究热点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两个方面。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集中在3个热点研究群,按人群特征划分,包括绝经前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青年人和中年人。研究重心由骨质疏松治疗向骨质疏松预防过渡,被试选择由罹患骨质疏松主要风险人群向潜在风险人群再向普通人群转移。(三)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结论——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促进骨健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力学调控体系(2)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3)化学调控体系。这三大调控体系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影响,各体系发挥最大效能且体系间良好运作才能更好的促进骨骼健康。(四)实证研究结论1.长期系统的规律性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中年及老年男性骨强度值,还可以减缓骨强度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2.长期坚持多种运动方式联合锻炼的中年及老年人群的骨强度值优于坚持单一运动方式锻炼的同龄人群。3.长期坚持适宜的运动对绝经后女性的骨强度产生良性影响;无论是否有规律性运动锻炼,中年男性和女性在骨强度值上并无明显差别,即中年人群的骨强度值无性别差异。4.规律性的适宜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骨强度值,但是,运动总负荷量过大则对骨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女运动员的月经正常与否对骨强度值没有明显影响。

刘俊峰[5](2018)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新史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台湾地区近三十年新史学发展变迁的考察,研究取径上尝试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切入,采用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对台湾新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平台依托,内容展现如医疗史、新文化史、妇女史等议题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目标是期待收获一份对台湾新史学脉络的整体了解。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选题思路、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预期和章节设置。第一章从史学与时代互动的角度,考察了台湾新史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并对台湾地区近三十年的时代思潮予以宏观地概括,最后梳理了新史学得以展开所依托的平台。第二章考察了作为新社会史的医疗史,指出医疗史是台湾新史学在起步阶段所拓展的史学研究新领地,随后对医疗史研究的开展情况、研究团队世代的形成、医疗史研究的成果及特点进行了梳理。第三章梳理了欧美新文化史的兴起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随后以出版物与期刊论文为中心,考察了台湾史学界对新文化史的译介情况。第四章通过台湾地区明清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来分析台湾地区对新文化史的接收与史学实践。先后讨论了重要学者所树立的学术典范对明清史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以及明清史文化转向的表现。第五章对于台湾史学中妇女史向性别史转向的历程予以讨论。内容涉及妇女史与性别史的异同比较,新史学风潮下的妇女史研究状况,以及这一时期妇女史研究的特点。结论部分首先对台湾新史学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次对台湾新史学滋生的问题、存在的发展瓶颈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本文在全球化视野的导引下,通过对台湾新史学重要面向的梳理分析,为了解当代台湾地区史学发展的脉络提供了一份参考性文本。台湾地区史学史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当代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面向。

李春亭[6](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王煜,刘丽华[7](2017)在《老年医学模式综合评估》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现象,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衰老的发生,躯体功能、心理健康都发生着变化。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就是老年医学的发展方向。老年患者的特点不仅是衰老所致的功能减退,同时还存在患病率高、多种慢性病共存、多种药物治疗及复杂的心理及社会问题,因此,"老而少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一直是老年临床医学的努力方向与挑战。传统的医学评估和单一的干预措施往往容易忽视许多

李曌华[8](2017)在《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是隋唐五代时期两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其语言特点有同有异。通过对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的比较,旨在揭示两种不同性质材料医学词汇上的异同。其相同的部分,可以呈现隋唐五代断代医学词汇的部分面貌;其不同的部分,可以反映两种材料医学词汇上存在的具体差异,而这种共时的差异往往又可以折射出某些历时的变化。方法围绕比较两种材料医学词汇异同这一核心,本文在进行共时比较的同时也结合历时的比较;在定性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定量的统计说明;在立足材料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材料的外证功能;在大量描写异同事实的基础上,也对一些变化的事实试图作出解释。由於医学词汇既涉及医学领域,又涉及语言学领域,既有汉语词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还注重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与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果比较的结果是:从语言特点上看,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都反映了中古、近代汉语交替时期的语言面貌,其中所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这些词汇都是在历时的继承、借用和共时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承继前代文献的内容,又有新的发展。同时,佛教词汇、医学词汇和普通词汇之间还有一些相互渗透的情况。但是,佛经音义的口语化程度高於隋唐五代医书,佛经音义收载的词汇有些是对汉语固有词汇的借用和创新,有些则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其词汇系统的稳定性低於隋唐五代医书。从词汇的使用上看,隋唐五代医书中使用了不少佛教术语、佛教词汇,收载了大量外来方药和部分外来病证观念,而佛经音义中同样收载了许多医学词汇,并对这些词汇进行释义和说解,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这些词汇的历史面貌。从文字的使用上看,俗字通行是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中存在的共同现象,文字的社会性与隋唐五代开化的社会风气使得俗字在社会不同阶层中都能得到使用。但是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中俗字出现的具体情况仍有区别,前者较为单一,後者包容并蓄,前者受到正统的约束始终多於後者。受时代的影响和历史的局限,佛经音义编撰者有区分正俗的文化认同和强烈愿望,而隋唐五代医书的编撰者对俗字则普遍持接纳的态度。从字形的发展演变上看,佛经音义收载的多种字形和对字形的说解是字形演变研究重要的参考资料,而隋唐五代医书在一定程度上又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文献例证。从词义的发展演变上看,佛经音义及其所释佛经加速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其对汉语固有词汇的仿造和改造、及对固有词素的重组造成大量新词新义的产生,且在新词新义的使用方面,汉译佛经及佛经音义往往比包括隋唐五代医书在内的同期中土文献要快。而佛经音义对讹误字和不同词形的收载有助於那些词形发生变化的医学词汇的溯源和考察,有助於解决隋唐五代医书中一些疑难字词。结论首先,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有同有异。其相同的部分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期语言面貌的体现,可以充分展现隋唐五代时期词汇的部分特点和规律,有助於这一时期相关词汇的共时研究;其不同的部分与各自文献性质、文献来源、编撰者水平和原始文献时代的差异有关,可以反映其中某些词汇形、音、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助於这一时期相关词汇的历时研究。其次,隋唐五代医书受到佛教影响十分明显,既有直接套用的佛教术语、佛教词汇,又有通过佛教傅播而进入中土的外来方药、外来病证觐念的化用,此外还有受佛教医学影响导致的医学词汇内涵的变化,很可能还有佛经翻译和傅抄过程中产生的俗字。而佛教医学对我国傅统医药知识的吸收也在佛经音义中得到集中体现,其既有对我国傅统医学词汇的直接借用,又有对医学词汇进行仿造、改造和重组的内容。而这两者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医学词汇词义的发展演变。再次,佛经音义中医学词汇的释义与隋唐五代医书中医学词汇的实际用例,有助於了解隋唐五代医学词汇的文字使用情况和俗字观念,有助於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和同形字现象的分析,有助於医学词汇名实和名义的考察,有助於医学词汇词义发展演变情况的描写。而辞书释义与文献用例的彼此结合,以及资料的丰富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既呈现了隋唐五代医学词汇的部分面貌,又能繋联古今,考察整个汉语医学词汇系统及其文字系统。此外,在对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同形字、异体字、声符示源、汉字的表意功能、词义演变动因等问题,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文献语言材料和参考意见。

郗万富[9](2014)在《民国时期河南医疗状况研究》文中提出民众医疗卫生状况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民众的身体状况在近代中国更是被赋予了“强种强国”的政治寓意。民国时期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化的重要阶段,北洋政府在晚清“新政”框架下,初步建立了中央卫生行政体系,南京国民政府进一步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卫生体制,并一度在它的统治范围内推行了所谓的公医制度。但是,这些医疗改革措施在各地的实际运作效果如何,在疫灾丛生的近代社会,能否真正缓解了民众就医难的局面,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方法,通过对民国时期地处内陆、人口众多的河南省的医疗机构运作状况、民众生存与求医问药情况的具体考察,力图揭示基层民众在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现实就医处境,揭示他们在医疗体制变化中的无奈。本文首先从百姓的经济收入、受灾情况、卫生环境等方面考察近代河南民众的生存状况,指出民国时期河南民众经济困顿、疫灾频发、生存艰难的现实处境,然后阐述河南中医生的主要来源,分析晚清以来河南医者与患者之间、医生与药铺之间既相互依存又有竞争的多重关系,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分析河南中医在传染病肆虐、卫生行政组织化面前的得与失。其次,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研究外国传教士借医传教活动带动河南地区西医传播与发展的情况,指出教会医院集聚和培养了河南最早的一批西医人才,带动一些人士开办了西医院和诊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的局面。再次,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追溯清末民初及国民政府时期,各界政府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卫生行政体系建设活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揭示政策制定者无视国情、民情而造成的卫生系统结构性失衡现象。此外,笔者依据地方文献资料,具体考察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建立和运作状况,揭示绝大多数公办医院运作混乱、运行不畅,私立医院和诊所发展参差不齐的事实,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文章考察了穷困无助的河南民众面对教会医院、中医药店铺、公私立西医院和诊所等医疗机构,却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揭示了民众求医路上充满的太多辛酸与无奈。总之,由于民国政府无视民众具体生存实际和就医可能性,缺乏具体的国情关照,或一味仿日,或追欧揖美,以致于尽管政府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经济支撑乏力、西医医务人才奇缺、中医发展受阻、管理混乱等原因,再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真正惠民效果甚微,面对各种医疗机构,民众的就医可能性与可及性并未真正提高。

高程熙[10](2013)在《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整理宋明时期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古籍传本,确立《内经》相关古籍传本书目和撰写着录,并建设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数据库。方法:本研究的通过史志考证法、丛书类书考证法、相关医学文献考证法和国外典藏文献考证法等四种研究方法,对宋明时期《内经》传本书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TPI平台,定义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字段,将现存着作转换为PDF格式,录入数据库。结果:①较为完整的收集到《内经》相关传本共计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共计121部。宋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28部分,现存13部,亡佚15部;金代《内经》古籍传本着作,共计9部,存5部,亡佚4部;元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11部,存5部,亡佚6部;明代《内经》古籍传本共计73部,现存27部,亡佚46部。②对收集到的121部着作按照,书名、作者、朝代、版本、卷数、自序、出处、沿革、摘要、全文、后记以及备注,共计十二个项目编写了着录。③对现存的并已经整理出版的21部《内经》古籍传本进行数字化,转换成PDF格式。并且按照数据库定义的结构分别上传至注释本、别传本中。其中宋明时期注释本中,《素问》有11部着作、《灵枢》3部着作,宋明时期《内经》别传本有7部着作录入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定义的字段篇名、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精神、经络、体质、病因、病机、病症、治法治则、养生、运气以及来源等十三个项目对这21部着作进行标引。④完成《黄帝内经》古籍传本及专题知识数据库(宋明部分)的《内经》传本古籍全文和着录建设。结论:宋明时期医家对《内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由保存《内经》原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转向对《内经》的理论深刻阐发。首先,重视训诂校勘,才出现通行本和善本;其次,凸显分类研究方法;第三,运用专题研究方法对《内经》理论进行研究。第四,构建了宋明时期数据库结构。

二、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第23卷16期文题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第23卷16期文题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髋内翻的诊疗研究进展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及纳入和排除标准
    3.2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3.3 手术方法
    3.4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3.5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髋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
    4.2 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和HARRIS评分和VAS评分
    4.3 不同假体的髋内翻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
    4.4 不同假体的髋内翻患者的测量资料
    4.5 放射线评估
第5章 讨论
    5.1 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局限性
    5.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治疗髋内翻畸形的假体与技术特点
    5.3 髋内翻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大粗隆区扩大成形术假体柄的选择与分析
    5.4 问题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媒介与知识
        1.1.2 理解媒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限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视角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2.3 小结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3.1 本章概说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3.4 小结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4.1 本章概说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4.2.1 报刊之新景象
        4.2.2 报刊中的卫生
        4.2.3 知识之新呈现
    4.3 小结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5.1 本章概说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5.5 小结
6 结论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4)运动与骨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步骤及思路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骨健康相关名词
        二、知识图谱相关名词
        三、Meta分析相关名词
    第二章 运动与骨健康Meta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文献检索
        五、文献筛选流程
        六、文献数据提取
        七、文献评价方法
        八、异质性检验方法
        九、分析模型选择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运动与骨健康Meta分析结果
        五、小结
    第三章 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第一节 国内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外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的研究热点
        第一节 国内运动与中年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国外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三节 国内运动与中老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四节 国内运动与老年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节 国外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六节 国内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七节 国外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八节 国内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九节 国外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以太极拳为例
        一、前言
        二、运动与骨健康
        三、太极拳与骨健康
        四、太极拳健骨机理
        五、太极拳健骨调控体系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第二部分 实证卷
    第六章 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骨强度指标的测量
        第一节 实验器材与操作方法
        一、实验器材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第二节 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
        一、研究对象
        二、太极拳运动干预方案
        三、骨强度测量方法
        四、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六、结论
        第三节 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
        一、研究对象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四节 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
        一、研究对象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三、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第五节 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
        一、研究对象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结论
        第六节 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
        一、研究对象
        二、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四、结论
    第七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1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附录2 表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一)
    附录3 表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二)
    附录4 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5 专业运动训练人群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6 部分骨强度现场测试照片
    附录7 部分受试者问卷调查填写照片
    附录8 部分太极组锻炼照片
    附录9 实验团队与部分被试教练员合影照片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5)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新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预期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史学与时代:新史学思潮的展开
    第一节 新时代与新思潮
    第二节 全球化、全球史观与史学
    第三节 新史学的平台:从《食货》月刊到《新史学》
第二章 新社会史理念观照下的医疗史研究
    第一节 新社会史的提出
    第二节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台湾医疗史研究的展开
    第三节 集众研究:医疗史研究团体的形成
    第四节 新脚成军:台湾医疗史研究的成就
    第五节 台湾医疗史研究的走向与瓶颈
第三章 新文化史的兴起及其传播
    第一节 新文化史理念的兴起
    第二节 台湾史学界对新文化史的译介
第四章 新文化史的实践——以台湾明清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例
    第一节 学术人物与典范转移
    第二节 日常生活史与物质文化
    第三节 从社会思想史到社会文化史
第五章 从妇女史到性别史
    第一节 从妇女史到性别史的转向
    第二节 新史学视野下的妇女史研究
    第三节 台湾地区妇女史研究的趋势
结论:台湾新史学的整体观与再思考
    第一节 新在何处:台湾新史学整体观
    第二节 回到中国——台湾新史学的再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老年医学模式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CGA的概念与特点
2 CGA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3 CGA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8)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隋唐五代医书语言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佛经音义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研究背景
        2 选题缘由
        3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价值
        1 研究内容
        2 研究价值
        第四节 研究特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
        第一节 隋唐五代医书的语言特点
        1 词汇特点
        2 其它语言特点
        第二节 佛经音义的语言特点
        1 词汇特点
        2 文字特点
        第三节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特点之异同比较
        1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的共同特点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的差异
        3 造成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语言差巽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之比较——共时研究
        第一节 隋唐五代医书中的佛教影响——以医学词汇为中心
        1 隋唐五代医书中的佛教用语
        2 隋唐五代医书对外来医药知识的吸收与发展
        第二节 佛经音义中的我国传统医药知识
        1 佛经音义对我国传统病证观念的收载
        2 佛经音义中涉及的我国医药书籍
        3 佛经音义对我国本土药物和药用觐念的收载
        第三节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时行俗字
        1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时行俗字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的俗字现象分析
        第四节 佛经音义与医学词汇释义
        1 佛经音义的引文及释文与医学词汇释义
        2 佛经音义所涉及的相关佛经原文与医学词汇释义
        3 佛经音义词目与医学词汇释义
        4 佛经音义非医学词汇与医学词汇释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医学词汇中同形字的关系类型及理论探讨
        1 同形字概述
        2 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中同形字的关系类型
        3 关於同形字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 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与解释
        1 医学词汇字形演变轨迹的勾勒
        2 关於医学词汇字形演变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医学词汇溯源与名义分析
        1 医学词汇溯源与名义分析
        2 基於佛经医学词汇与医书医学词汇的几点思考
        第四节 医学词汇历时演变的描写与解释
        1 词义的历时演变与转移
        2 词义演变的动因
        本章小结
结语
徵引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民国时期河南医疗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学术史的回顾
    三、本文的思路及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河南百姓生存状况考察
    第一节 河南百姓的经济状况考察
        一、河南农民的生活情况
        二、河南工商业工人的工资状况
        三、沉重的捐税负担与河南百姓的经济生活
    第二节 各种灾害面前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民国时期河南省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战乱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给河南人民带来的灾难
    第三节 河南百姓的卫生状况考察
        一、民国时期河南各地疫灾状况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无奈
        二、河南瘟疫流行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民国时期河南的中医与百姓医疗状况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地方医事制度与民间医学力量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地方医事制度
        二、中国古代民间医学力量的生成与变化
    第二节 近代河南的医者与患者
        一、河南民间中医生的来源
        二、乡村社会中医者与患者的乡邻情结
        三、现实竞存面前的医者与患者
    第三节 传染病肆虐下河南中医界的得与失
        一、河南中医界人士对抗传染病之得
        二、河南中医界对抗传染病之失
第三章 外国传教士与河南的西医传播及医疗
    第一节 外国传教士与西医在华早期传播
    第二节 外国传教士在河南的借医传教活动
        一、基督教传教士在河南的借医传教活动
        二、河南天主教传教士的医疗活动
    第三节 教会医疗活动与西医在河南的传播
        一、教会医院与近代河南的西医人才
        二、教会医院带动下的河南早期西医院和诊所
        三、教会医疗宣传活动与地方卫生运动
第四章 近代中国卫生行政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央卫生行政组织的建立
        一、晚清“新政”初设的卫生机关
        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医疗卫生组织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中央卫生行政系统的构建
        一、中央卫生行政组织框架建构
        二、国民政府地方医疗卫生系统的创建与设计
    第三节 近代中国医疗卫生行政系统构建的反思
        一、中医价值贬损导致卫生系统结构性失衡
        二、盲目照搬而缺少国情关照
        三、卫生组织建制不稳
        四、系统构建中派系现象严重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河南医疗卫生机构的运作状况
    第一节 河南省卫生行政机构的建立
        一、河南省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
        二、河南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立
    第二节 河南省医疗机构运作状况考察
        一、省立医院的运作状况
        二、各地方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转状况
        三、公立医院发展艰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河南省私立西医院的建立与发展
        一、河南省私立医院群体的来源
        二、河南省政府对私立医院的利用与管理
        三、私立医院的发展特征分析
第六章 河南百姓的就医选择与无奈
    第一节 教会医疗场景下百姓的选择与无奈
        一、初期免费医疗下河南百姓的选择
        二、收费医疗环境下百姓的无助
    第二节 中医面前河南百姓的选择与无奈
        一、民国年间河南中医的发展
        二、百姓面对中医的选择与无奈
    第三节 西医面前河南百姓的选择与无奈
        一、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面前百姓的无奈
        二、私立医院的“贵族化”与百姓的距离
        三、西医人才严重不足面前百姓的求医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古籍概述
        1.1.1 古籍的涵义
        1.1.2 古籍版本分类
        1.1.3 宋明时期正史概况
    1.2 数据库概况
        1.2.1 数字资源
        1.2.2 数据库分类
        1.2.3 国外中文古籍数据库
        1.2.4 国内中文古籍数据库
        1.2.5 中医古籍数据库动态
2 数据库建设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宋明时期古籍传本整理
        2.3.2. 编写着录
        2.3.3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数据库建设
        2.3.4 主要技术线路
3 研究结果
    3.1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书目
    3.2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传本着录
    3.3 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数据库
4 讨论
    4.1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书目
        4.1.1 史志中对宋明时期《内经》传本的记载
        4.1.2 《黄帝内经》传本分类标准
        4.1.3 内经》存疑着作
    4.2 古籍着录的沿革与方法
        4.2.1 古籍着录研究概况
        4.2.2 建立《内经》着录的特点
    4.3 宋明时期《内经》古籍数据库
        4.3.1 内经》古籍数据库设计与思路
        4.3.2 《内经》古籍数据库的运行原理
        4.3.3 《内经》古籍数据库结构与内容
        4.3.4 《内经》古籍数据库运行、使用与更新
    4.4 古籍数据库发展动向
        4.4.1 国内外古籍数据库发展动态
        4.4.2 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方向
5 结论
6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宋明时期《内经》传本书目
附录二 着录
附录三 缩略语表
附录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五 图片
附录六 致谢
附录七 个人简介

四、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第23卷16期文题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内翻畸形时股骨近端的处理策略的临床研究[D]. 罗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4]运动与骨健康[D]. 邓晓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新史学[D]. 刘俊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6]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 [7]老年医学模式综合评估[J]. 王煜,刘丽华.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12)
  • [8]隋唐五代医书与佛经音义医学词汇比较研究[D]. 李曌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民国时期河南医疗状况研究[D]. 郗万富.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6)
  • [10]宋明时期《黄帝内经》古籍传本整理及数据库建设[D]. 高程熙. 贵阳中医学院, 2013(07)

标签:;  ;  ;  ;  ;  

外国医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卷标题索引,第 23 卷,第 16 期,200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