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广西——2004丽江学校美术展月》前言

《多彩广西——2004丽江学校美术展月》前言

一、“五彩广西——2004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前言(论文文献综述)

侯一凡[1](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刘海鹏,孙雨茜[2](2016)在《广西人物画中的本土艺术自觉意识》文中研究指明广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广西人物画家群体在建国后一直勤奋耕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反映民族题材的作品,尤其是漓江画派的成立为广西人物画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关注本土成为众多画家的共同选择。本文以广西中国人物画为对象,将建国后广西人物画本土艺术自觉意识的产生、发展进行历时性的回顾和总结。

王洁[3](2014)在《议漓江画派地域性艺术特征——以广西水彩画的发展态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一、本土语境下崛起的漓江画派水彩画家群体桂林是广西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它梦幻般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上帝赐予广西的自然风景画室,也是文人墨客驻足捕绘的丹青天堂。20世纪60年代阳太阳先生就指出:广西的美术事业要能进一步提升,跻身全国主流绘画行列,就必须树立群体形象,他明确提出创建"桂林画派"或者"漓江画派"的口号。由于"文革"的干挠,这一文化工程直至2004年才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得以开展。以黄格胜为核心的一批生在广西、长在广西的画家,

范亚杰[4](2014)在《乡土题材在桂林水彩画家作品中的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城市文化日益凸显的时代,弘扬对本土、乡土文化的探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绘画领域中,不少艺术家开始关注自己本土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挖掘本土资源,寻求本土文化土壤的支撑。在中国水彩画快速发展的今天,以乡土为题材的水彩画作品比例在中国画坛中不断增加。桂林的“乡土”有其深刻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桂林水彩画家偏爱自己熟悉的自然、文化土壤,以桂林特有的地域乡土为特色,在作品中呈现出它独有的本土色彩和民族风情,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绘画手法和表现语言,创造出具有个性语言的乡土创作。本文以桂林乡土题材的水彩画为基点来进行研究,从其乡土绘画朔源开始,找出桂林水彩画发展的艺术脉络及背景。分析乡土题材在桂林水彩画家作品中的艺术呈现,挖掘桂林水彩画家特有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语言,探讨以乡土为表现题材的桂林水彩画的审美价值和发展意义。本文主要从作品分析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桂林乡土题材的水彩画进行系统的研究,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全面的考察和阐述了桂林乡土题材水彩画的形成背景和艺术风貌。第一章,阐释乡土绘画的内涵,以纵向角度,大致梳理了中外乡土绘画的发展脉络。第二章,对广西美术发展的思路和桂林本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和考察,阐释乡土题材在桂林水彩画家创作中发展的原因。第三章,从横向研究的角度,着重分析桂林水彩画家多元的艺术视角及作品中呈现的艺术与文化内涵,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具有本土民族特性的个性化艺术语言特征。第四章,从审美价值及其艺术发展意义的角度,阐释了桂林水彩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最后,肯定了以乡土为题材的桂林水彩画对当前中国水彩民族化发展起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对中国水彩和桂林水彩画的发展趋势做以展望。通过研究,使本文对桂林的水彩画有了一个深刻、立体的认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关注乡土与现实,不断丰富和繁荣水彩画的艺术面貌。

余永健[5](2014)在《建设学科品牌 促进文化发展——对中国画学科建设和漓江画派建设互融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立足于桂林中国画学院和漓江画派十年建设发展所拥有的条件,探索中国画学科与漓江画派建设,提高学科品牌与漓江画派品牌影响力,充分发挥学科与画派作用,实现学科与画派的结合及学科品牌与画派建设的互融发展,培养一批善于传承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可有效有力地促进广西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韦俊平[6](2012)在《提高自觉 增强自信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中国画坛上,活跃着一支地方画派——漓江画派。这是一支富有朝气、团结和谐、不断进取、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画家队伍。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画派画家的共同努力,正在成就漓江画派的一番事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广西壮族自治?

闭宗庭[7](2010)在《论区域题材在广西当代国画创作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改革开放以后,广西广大美术工作者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广西画家的优良传统和艺术精华,尤以黄格胜、张复兴、阳山、阳光、梁耀、郑军里、魏恕、陈再乾、余永建、吴小东等为

和新辉[8](2010)在《新中国六十年来广西绘画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60年来,广西绘画在坎坷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同时,其强烈的特征亦随之呈现。广西绘画于今正形成以桂林山水为主要创作主题的画家群,以红土丘陵亚热带.风景为主要创作主题的画家群,以北部湾海洋风景为创作主题的画家群。漓江画派最为卓越的为现代南方新田园诗画风,绘画的创作者们,在以不同的风格和形式探索田园诗画风中的现代表现方式,画家们无论从符号、色彩、技法、构图、形式和意境上,已经赋予了古典田园诗全新的概念。本文拟就广西绘画特征进行一些研究。通过研究,力求梳理出广西绘画的特征,同时揭示出广西绘画与传统画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本文所论及的广西绘画,其所指为:一、广西籍画家所绘制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绘画作品;二、非广西籍的,其他各省区的绘画作者所绘制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绘画作品;三、海外华裔艺术家所绘制的具有广西特色的绘画作品。此外,所论之时限设定为自新中国至当下的60余年。区域性因素作为一根重要线索,贯穿于各种类的绘画史研究中。把绘画的孕育、产生、·成长置于特定、完整且区域性特征显着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在动态中去研究,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区域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基于此认识,本文的相关论述将置新中国60年来广西绘画特征研究于广西特定的大文化范畴框架内进行。因本文所论为广西绘画的特征,故论及的特征的内涵不可避免的要融汇、关涉到民族性的一些人文特质,而非拘于广西区域内民族地区的自然地质、景观等方面。区域文化塑造着成长中的艺术家、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并长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艺术家所具有的本土意识是生命根源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特定区域文化的充分认识、深人开掘、成功的展示,来诠释和补充其生命根源意识。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必然会使用一种地方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且这种语言将使特定区域文化形式的题材突显题材优势。题材优势是艺术语言所附带而来的,并不是艺术家所刻意追求的。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广西地处西南疆域,东连广东,西部紧邻云南、贵州,南临北部湾,北接湖南。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它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区域文化,如湖南湖湘文化、四川巴蜀文化、湖北荆楚文化、山东齐鲁文化等,而是形成多层次、多侧面、多种文化格局相融合共生的复合体,凸现出鲜明的区内地域性差异。比如桂北文化、红水河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等。在多元主义或后现代的今天,区域美术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和理性认识。区域美术不仅具有情感价值,而且更具个性价值。区域美术不是符号化、民族风情的画卷,而是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结构。具有特定区域和历史文化赋予艺术家发掘独特的存在感觉、创造原创性美术形式的不可重复、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激烈的西方现代文明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广西画家们意识到简单肯定、拿来潜藏着丧失自己的危机。他们开始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中寻找灵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体现着广西画家成长之丰厚土壤。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深入研究绘画语言,已成为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点。

帅民风[9](2009)在《“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文中研究说明广西美术界打造"漓江画派"的种种行为,反映出打造"漓江画派"是一场推广打造"画派"意识的美术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打破旧"画派"概念、构建新"画派"概念的美术文化运动。因而广西美术界打造的"漓江画派"就具有与过去旧画派的生成及发展所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它依靠的不仅仅是传承这种单一的传统方式,注重的也不仅仅是立场、见解、作风、习气、风格等画派形成的常规因素,而是画家群体意识自觉在浅显与深层的组合中走出传统画派形成和发展的那种单一不变而又僵化固执的"自然形成"画派的概念困境。

何新莲[10](2008)在《漓江画派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入冬的北京,已是寒意袭人;然而,在中国美术馆内,"新时代·新广西·新画派——漓江画派作品大展"给严寒中的北京带来一股温暖的南国田园风,也引起了美术界对"漓江画派"迅速崛起的关注。

二、“五彩广西——2004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前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彩广西——2004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前言(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一、自然生态图景
        二、游牧生活表现
        三、草原民俗活动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问题与出路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广西人物画中的本土艺术自觉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革命文艺”到本土艺术自觉意识的产生
    (一)政治对艺术创作的主导
    (二)思想解放、徘徊及艺术自觉意识的萌芽
二、画派效应下的广西本土艺术自觉意识的确立
    (一)与政治的“共谋”——培育漓江画派
    (二)漓江画派人物画家笔下的民族人物
三、结语

(4)乡土题材在桂林水彩画家作品中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乡土绘画的内涵
    (一) 西方乡土绘画的朔源
    (二) 国内乡土题材水彩画的追朔
二、桂林乡土题材水彩画发展的背景
    (一) 新世纪广西美术发展思路的影响
    (二) 桂林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
        1. 丰富的自然资源
        2. 独特的人文景观
三、桂林水彩画家作品中乡土题材的艺术呈现
    (一) 杨永葳的民俗乡土
        1. 艺术视角
        2. 艺术语言
    (二) 王可大的民族风情乡土
        1. 艺术视角
        2. 艺术语言
    (三) 李嘉林的原野乡土
        1. 艺术视角
        2. 艺术语言
    (四) 吕金华的意象山水
        1. 艺术视角
        2. 艺术语言
    (五) 王洁的乐园乡土
        1. 艺术视角
        2. 艺术语言
四、桂林乡土题材水彩画的审美价值、发展意义
    (一) 桂林乡土题材水彩画的审美价值
    (二) 桂林乡土题材水彩画艺术发展的意义
        1. 是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回归
        2. 推动中国水彩画的多元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建设学科品牌 促进文化发展——对中国画学科建设和漓江画派建设互融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和高度认识学科建设和画派建设
    (一) 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精粹, 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全国第一所中国画学院教学实体, 作用于传承教育、人才培养。
    (二) 漓江画派是本土文化艺术的代表, 是对“先进文化”和“文化发展繁荣”精神的艺术实践。
    (三) 学科建设与画派建设互为依托, 互为表里, 是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最佳配置。
二、建设学科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可行性
    (一) 桂林中国画学院是广西中国画学科的重镇, 是漓江画派的主力军和培养漓江画派后备人才的基地。
    (二) 漓江画派从最初打造到如今培育扶持, 晋京出海, 成果斐然。
    (三) 建设“格物致知”“山水画写生”“南方花卉”创、学、研品牌, 提升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
    (四) 漓江画派在广西艺术学院学科建设中成为一面旗帜。
三、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 探索人才培养与画派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 加强学科专业理论建设和学术积累
    (三) 加强力作创作、特色创作和特色项目
    (四) 通过学科建设与画派互融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结语

(7)论区域题材在广西当代国画创作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独特的区域题材
二、区域题材运用
    1. 在山水画中运用
    2. 在花鸟画中运用
    3. 在人物画中运用
三、影响及意义

(8)新中国六十年来广西绘画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新中国60年来广西绘画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一) 解放后至文革前的广西绘画
    (二) 文革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广西绘画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广西绘画
二、广西绘画特征的题材表现
    (一) 山水题材
    (二) 民风民俗题材
    (三) 南方的亚热带风景
三、广西绘画的区域性表现
    (一) 桂北绘画
    (二) 红水河区域绘画
    (三) 北部湾海洋区域绘画
四、广西绘画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 民族民间艺术与广西绘画
    (二) 铜鼓艺术与广西绘画
    (三) 居住环境与广西绘画
    (四) 宗教信仰与广西绘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作品欣赏)
附录2.当代广西画家简介(部分,排名不分先后)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漓江画派”与“画派”
二、“漓江画派”的本质与态势
三、“漓江画派”——新画派概念运动

四、“五彩广西——2004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前言(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广西人物画中的本土艺术自觉意识[J]. 刘海鹏,孙雨茜. 戏剧之家, 2016(13)
  • [3]议漓江画派地域性艺术特征——以广西水彩画的发展态势为例[J]. 王洁. 美术观察, 2014(09)
  • [4]乡土题材在桂林水彩画家作品中的表现研究[D]. 范亚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5]建设学科品牌 促进文化发展——对中国画学科建设和漓江画派建设互融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 余永健. 艺术探索, 2014(01)
  • [6]提高自觉 增强自信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 韦俊平. 美术报, 2012
  • [7]论区域题材在广西当代国画创作中的运用[J]. 闭宗庭. 南方文坛, 2010(06)
  • [8]新中国六十年来广西绘画的特征研究[D]. 和新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10(01)
  • [9]“漓江画派”的概念演绎形式[J]. 帅民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0]漓江画派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J]. 何新莲. 当代广西, 2008(02)

标签:;  ;  ;  ;  ;  

《多彩广西——2004丽江学校美术展月》前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