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

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

一、旋转式原状取土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时林丰[1](2019)在《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管桩由于具有成桩质量好、桩身抗剪强度高、施工操作简单、可回收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湖相沉积土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基坑支护工程中,鉴于振动沉桩工艺具有沉桩效率高、环境保护好等突出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钢管桩沉桩施工领域。然而,目前国内对振动沉桩工艺的研究仍然不够成熟,钢管桩成桩机理及精细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仍落后于实际工程。因此,本论文依托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4号地块深基坑钢管支护桩振动沉桩工程实例,基于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应的三维动力沉桩模型,并结合自建的小结构振动沉桩模型试验,进而来研究振动沉桩机理。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4个方面对前人所做的研究进行详细地总结和归纳,之后又对振动沉桩机体系、桩土之间的力学特性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2)查阅该项目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并通过室内、外土工试验获得该项目土层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为随后建立相应的三维动力沉桩模型提供可靠的参数。(3)基于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相应的三维动力沉桩模型,研究钢管桩在10s激振力作用下钢管桩及其桩周土体的位移场、速度场、加速度场及应力场的变化与分布情况。(4)鉴于振动沉桩过程中涉及各类工艺参数,本论文从激振频率、偏心距和土体3个方面入手,对振动沉桩的可打入性、对周围建(构)筑物的环境影响以及对周围居民的环境影响进行参数分析。(5)通过研究振动沉桩机体系的沉桩原理,自行建立了小结构振动沉桩模型试验体系。借助该体系,对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干砂、湿砂和泥炭质土土样进行振动沉桩试验,进而研究砂土相对密实度、砂土饱和度、泥炭质土含水量、激振频率和激振力对钢管桩可打入性的影响。

栾帅[2](2019)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文中指出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这种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山区。这些地区的建筑多采用高层、超高层建筑,其基础普遍采用桩基础,尤其是钻(冲)孔灌注桩。花岗岩残积土中钻(冲)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以下简称“桩基规范”)中并没有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专门计算方法。本文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以及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为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特性,设计并完成了6根全尺寸钻孔灌注桩试验桩的载荷试验和内力测试,总结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内力分布形式,分析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桩侧阻力与液性指数(IL)、标准贯入击数(N)和有效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影响。(2)针对现行桩基规范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缺失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提出了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三种土质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的修正方法。根据6根全尺寸试验桩的原位测试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并依据实测结果提出了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按不同施工工艺修正的建议方法。(3)针对现行桩基规范缺失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的规定,而仅按普通黏性土地基的计算方法失真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按原位测试结果计算的单桩竖向沉降的建议计算方法。并根据大量的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人工挖孔、全套管护壁、泥浆护壁)对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施工工艺影响的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建议。(4)将本文所提出的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研究的结果,与前人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提出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比,证明本文所建议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东南沿海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取值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本文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研究结果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资今后桩基规范针对花岗岩残积土桩基设计计算规定之修订和指导工程之实践所借鉴。

杨浩[3](2018)在《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中,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与桥梁不断地拔地而起,桩基础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言而喻了。旋挖成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新型的灌注桩施工工艺,因其施工效率高及环保,得到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及施工,先简单对比了旋挖成孔灌注桩与其他灌注桩在设计与施工中的区别,再针对灌注桩的成孔方法,比较了旋挖成孔灌注桩与其他灌注桩在成孔方法上的差异,然后再对实际工程中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的应用过程加以探讨,再阐述在施工过程与环节中应注意的要点,以及其施工工效。采用旋挖成孔施工方法的灌注桩,能够大大的提高施工工效,而且针对漏浆、孔壁坍塌以及孔底沉渣等一系列问题,能有效的加以解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值得去推广的方法。

韩永祥[4](2018)在《新型双螺旋挤扩桩基础在威海地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各式各样的建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稳定的基础。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构筑物沉降或承载能力要求时可考虑在地基土层中设置桩基础来提高承载能力。新型双向螺旋挤扩桩直径小,单桩承载力高,施工桩机设备扭矩大、穿透力强,适合砂土、粉土、卵石层、全风化岩、强风化岩等地层,施工中无泥浆、渣土排放的环保新型桩型,因其施工快速、造价低而在威海大量使用。本文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和ADINA有限元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应用PFC3D三维颗粒流细观动态分析,对成孔过程中双向螺旋挤扩钻具对桩周土体所产生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进行综合探讨,研究了旋挤扩钻头成孔机理及侧壁土体颗粒在空间接触形态的演变规律,得出了双向螺旋挤扩桩挤密机理。通过威海三种不同地貌单元下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工程桩的检测、Q-S曲线及s-lgt曲线分析,破坏性试验得出的结论,用于设计初步核算承载力和实际施工指导。从大量实验数据得出了胶东半岛低山剥蚀丘陵区剥蚀残丘山前滨海小平原地貌单元、山坡前缘冲积洪积相和沼泽相地貌单元及第四系冲洪积层地貌单元,双向螺旋挤扩灌注桩侧阻力综合增大系数、桩端阻力取值及桩端阻力计算方式,计算该桩型在三种不同地貌单元下的单桩承载力。以适用与威海地区的大部分地层地貌。通过双向螺旋挤土灌注桩实际运用,总结其适合地层、设备选用、运用中的操作规程,使其发挥出其奇高的优越性。通过与长螺旋灌注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等桩型的比较分析,得出其经济及社会效益方面的优势,为双向螺旋挤土桩在全国的使用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许东坡[5](2017)在《双护筒法水中大直径旋挖桩施工技术》文中提出本文以滨海东大道(同安大桥-大嶝大桥段)道路工程1#桥桩基工程实例,介绍了双护筒法水中大直径旋挖桩施工工法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保证措施,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程庆宇[6](2017)在《盘截面形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状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扩盘桩是一种新型桩,是在直孔桩的基础上,在桩身的合适位置设置扩大盘来提高承载力,降低混凝土用量并能够有效的缩短桩长,降低工程成本。混凝土扩盘桩有较强的抗压、抗拔、抗倾覆能力,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对于该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理论研究上,主要从抗压和抗拔两种情况研究其计算模式及破坏状态等。在试验方面,有室内原状土小比例半面桩试验法和现场大比例半截面混凝土扩盘桩灌注桩实桩抗压试验。在以上的所有研究中涉及的参数主要包括扩大盘间距、扩大盘高度、盘坡角等,但是在目前的施工机具中有很大一部分机具形成的扩大盘上表面是曲线型的且上下是不对称的一种扩大盘,同时形成的是圆弧型盘端扩大盘并不是理论研究的尖角型盘端扩大盘,关于这种盘截面形式对于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状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研究的是曲线型上表面扩大盘和直线型上表面扩大盘以及扩大盘的上下对称性和盘端的形状对于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状态的影响,验证混凝土扩盘桩抗压承载力公式的是否也适用于以上盘型的混凝土扩盘桩。为了更好地设计盘型并考虑到与实际施工机具接轨,本文选取实际施工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桩径及盘截面形式作为设计依据,保证了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1:1的混凝土扩盘桩半面桩模拟,分析应力、位移、破坏状态的影响,并将ANSYS软件中的模拟桩尺寸按照1:40的比例缩小,制作成半面模型桩,进行室内原状土小比例半面桩试验,分析应力、位移、土体破坏状态的影响。通过分析ANSYS模拟结果和室内原状土小比例半面桩试验结果发现,尖角盘端混凝土扩盘桩和圆弧盘端的混凝土扩盘桩的抗压破坏状态基本一样,通过对比发现上表面是直线型的扩大盘和上表面是曲线型的扩大盘对于混凝土扩盘桩的抗压破坏状态没有影响,扩大盘上下是否对称对于混凝土扩盘桩的抗压破坏状态也没有影响,也同样说明了现有混凝土扩盘桩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用于计算上表面是曲线的扩大盘和盘端圆弧形的混凝土扩盘桩的抗压承载力,为了验证结论和模型试验的准确性,将模拟和模型桩试验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结论基本一致,说明了本文结论的准确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混凝土扩盘桩的理论,为该桩的实际应用起到了必要的补充,对混凝土扩盘桩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本文也对室内原状土小比例半面桩试验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改进,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蒋孙春[7](2017)在《基于南宁典型地层组合模型长螺旋钻孔压灌桩与螺纹桩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南宁盆地地层组合模型,本文对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和螺纹桩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为此,试验小组历时一年多选择在两个相同地层组合中组织了两类似设计参数的试验桩进行了相应的工程试验。并从两类桩的承载机理、施工控制、技术特点、工程试验结果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和螺纹桩在工程实践中均以中小直径桩出现,两类桩在施工工艺、压灌混凝土、钢筋笼植入、现场施工文明度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在承载机理、成桩机械、成桩质量控制要点、造价方面相差较大。(2)两类桩成桩设备均存在入岩困难,但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桩机入岩困难不仅不会降低其单桩承载力,反而有助于提高其单桩承载力;而螺纹桩桩机一旦出现入岩(或钻进)困难,则对其单桩承载力影响较大。(3)通过两个类似地层组合场地及类似设计参数的基桩试验,长螺旋钻孔压灌桩通过选择好的桩端持力层,适当加大混凝土的压灌力,可以显着提高单桩承载力。而螺纹桩在螺纹段成孔或成桩过程中,如果不能采用同步技术,则作为单桩承载力主要来源的螺纹段承载力下降较大,该部位的承载力仅有正常成桩时的46%左右。(4)当螺纹桩螺纹段螺牙间土受到扰动后,螺纹桩螺纹段的桩侧阻力相当于桩径为螺纹桩内径的干作业钻孔桩的桩侧阻力,并通过对试验结果参数的分析,对螺纹桩技术规范的公式参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螺纹桩单桩承载力下限值计算公式。(5)如果减小螺纹桩的入岩深度,保证螺纹段正常形成,则螺纹桩应用于地基处理具有相对优势。(6)在现阶段,两类桩桩机均存在入岩困难的前提下,在南宁盆地典型组合地层(Ⅰ、Ⅱ级阶地)上,长螺旋钻孔压灌桩具有比螺纹桩更好的适用性。两类桩在南宁盆地的高阶地(泥岩型)地层组合作为工程桩则适用性均较差。

王万鑫[8](2016)在《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西宁市青藏高原科技馆项目为依托,通过现场试验、室内测试等方法,分析确定了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尤其是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和各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提出了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了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论证了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桩端持力层、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和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分析了西宁市青藏高原科技馆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认为场地内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安全影响重大,是研究区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在对场地湿陷性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多尺度微观结构研究技术,从孔隙、矿物组分方面分析西宁黄土状土的多尺度微观结构,探索了西宁市青藏高原科技馆黄土状土多尺度微观结构与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关系,其工程地质条件分析结果与黄土多尺度微观结构与湿陷性关系对西宁地区相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翟镕政[9](2016)在《盘间距及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扩盘桩是在普通桩的基础上,通过挤压或旋扩设备在桩上增加承力盘来实现对传统桩的改进,将原来的普通桩在承受摩擦力或端承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承力盘来承受荷载。所以混凝土扩盘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桩基础形式,与传统的桩基础相比,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它的抗压、抗拔和抗倾覆能力均优于普通桩,并且能够有效缩短桩长,节约工程成本,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当前对混凝土单盘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混凝土多盘桩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部分承力盘参数对扩盘桩承载力的影响还不明确,严重影响工程上对扩盘桩的推广应用。为了更好的指导工程实践,本文将探究盘间距和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影响。并在混凝土单盘桩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固定且合理的盘径和坡脚,而只改变盘间距或盘数量,以此来进一步明确这两个盘参数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性能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小比例模型试验,土体都是在实验室中人工进行改进加工而成,但是这种试验,忽略了土体性状的差异对扩盘桩承载力的影响,不同土体的含水率、内摩擦角、粘聚力以及结构面的形式的不同,会使试验的结果不一样,所以,本课题均是用特制取土器在施工现场取原状土进行试验,这样保持了土体最原始的物理性状及力学性能,这样的试验结果和工程应用的结果更加接近,并结合ANSYS模拟分析,对原状土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以便可以更直接地指导工程实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加明确盘间距及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混凝土扩盘桩的理论研究,为混凝土扩盘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开创性的使用了原状土进行试验,对以相似试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一研究将使混凝土扩盘桩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前景更加光明。

王小平[10](2015)在《超厚砂层旋挖扩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超厚砂层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桩成孔容易发生孔壁坍塌、导管包砂等现象,本论文从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特点出发,研究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因素,针对超厚砂层钻孔时易发生的工程事故对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改进,结合南宁东站桩基工程的施工,总结超厚砂层中旋挖扩孔灌注桩的施工工法,并验证该施工工法的优势。本施工工法主要针对砂层地质条件的桩基施工,对其进行旋挖扩孔灌注的方式施工。由于砂土内聚力差,桩体要依靠内摩阻力来保持稳定。当施工条件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桩体与土体内摩阻力、抗剪强度降低,钻机成孔后砂土应力向孔内释放,使得初始孔径减小,最终导致砂层孔壁的坍塌。根据砂层上述特点分析,在超厚砂层地质条件下进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极易遇到以下困难:砂粒沉淀快,埋钻事故易发生;护壁泥浆配比不够,不能维持孔壁稳定性;钢筋笼安装衔接效率低,引起孔内泥浆沉淀过久致使沉砂过厚。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最终形成适用于超厚砂层的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工法。本文结合南宁东站超厚砂层桩基础工程的施工,通过对成桩效果的检测,认为该工法提高了桩孔成孔率,验证了本施工工法的可行性及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试桩的承载力分析,得到扩孔桩的承载力较普通桩体的大,且累计沉降量小的特性。说明该施工工法是可靠、可行的。

二、旋转式原状取土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转式原状取土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数值模拟
        1.2.3 试验研究
        1.2.4 工程应用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振动沉桩体系
    2.1 振动沉桩机
        2.1.1 常见的两种振动沉桩机
        2.1.2 振动锤的主要参数
        2.1.3 振动锤主要参数的选取
    2.2 桩土之间力学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场地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3.2.1 工程地质
        3.2.2 场地土层分布
        3.2.3 水文地质概况
        3.2.4 工程场地地震效应
    3.3 土体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3.1 土体基本物理性质
        3.3.2 土体变形特性
        3.3.3 土体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3.4 高频振动沉桩工艺在本工程中的应用
        3.4.1 高频振动沉桩工艺在基桩中的应用
        3.4.2 高频振动沉桩工艺在基坑支护桩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管桩振动沉桩数值模拟分析
    4.1 Midas GTS NX动力时程分析原理
        4.1.1 特征值分析
        4.1.2 动力时程分析
    4.2 振动沉桩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钢管桩及土体的本构模型
        4.2.2 库伦摩擦接触界面单元模拟
        4.2.3 黏弹性边界的设置
        4.2.4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4.2.5 加载模型
        4.2.6 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参数
    4.3 振动沉桩动力响应分析
        4.3.1 振动沉桩位移场分析
        4.3.2 振动沉桩速度场分析
        4.3.3 振动沉桩加速度场分析
        4.3.4 振动沉桩应力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管桩振动沉桩参数分析
    5.1 振动沉桩可打入性参数分析
        5.1.1 激振频率参数分析
        5.1.2 偏心距参数分析
        5.1.3 土体参数分析
    5.2 振动沉桩对建(构)筑物环境影响参数分析
        5.2.1 激振频率参数分析
        5.2.2 偏心距参数分析
        5.2.3 土体参数分析
    5.3 振动沉桩对人的环境影响参数分析
        5.3.1 国内外环境振动评价标准
        5.3.2 振动评价标准
        5.3.3 振动限值
        5.3.4 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管桩振动沉桩模型试验研究
    6.1 小结构模型试验体系
        6.1.1 振动加载部分
        6.1.2 沉桩模拟部分
        6.1.3 信号采集部分
    6.2 干砂振动沉桩试验
        6.2.1 干砂的物理参数
        6.2.2 干砂土样制备
        6.2.3 试验研究内容
        6.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湿砂振动沉桩试验
        6.3.1 湿砂土样制备
        6.3.2 试验研究内容
        6.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泥炭质土振动沉桩试验
        6.4.1 泥炭质土土样制备
        6.4.2 试验研究内容
        6.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一、发表论文
    二、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2)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
        1.2.2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2.3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
        1.2.4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现场试验.
    2.1 引言
    2.2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原位试验
        2.2.1 试验场地及地质概况
        2.2.2 花岗岩残积土的标贯试验与土工试验结果
        2.2.3 试桩设计、施工与试验过程
        2.2.4 试验结果
        2.2.5 试验结果分析
    2.3 典型工程实例实测数据
        2.3.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2.3.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2.3.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2.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3.2.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方法
        3.2.3 现行规范建议方法存在的问题
    3.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建议方法
        3.3.1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规律分析
        3.3.2 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3.3.3 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
        3.3.4 钻(冲)孔灌注桩桩侧阻力
    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调整
        3.4.1 修正系数实测分析
        3.4.2 考虑钻(冲)孔灌注桩工艺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3.5 工程试桩实例分析
        3.5.1 深圳药检所项目专项试验
        3.5.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3.5.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3.5.4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3.6 特殊情况下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探讨
        3.6.1 后注浆工艺下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
        3.6.2 强夯法处理后的花岗岩残积土回填地基中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中适用性讨论
        4.2.1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4.2.2 规范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中的适用性讨论
    4.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建议
        4.3.1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方法
        4.3.2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压缩模量取值方法
        4.3.3 计算系数sg取值的讨论
        4.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
    4.4 工程案例分析
        4.4.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4.4.2 深圳药检所项目桩基工程
        4.4.3 增城某项目桩基工程
        4.4.4 对工程实例计算结果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土共同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及应用
        5.2.1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
        5.2.2 桩-土共同作用的应用
    5.3 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建议设计方法
        5.3.1 桩-土共同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3.2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5.4 工程实例分析
        5.4.1 厦门嘉益大厦项目概况
        5.4.2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5.4.3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桩、桩基础的发展
        1.1.1 桩和桩基础
        1.1.2 桩和桩基础的发展史
    1.2 桩的分类及特点
        1.2.1 桩的分类
        1.2.2 预制桩与灌注桩的特点
        1.2.2.1 预制桩及其特点
        1.2.2.2 灌注桩及其特点
        1.2.2.3 预制桩与灌注桩的区别
        1.2.2.4 各种形式灌注桩的特点
    1.3 桩的应用
        1.3.1 桩在高铁建设方面的应用
        1.3.2 桩在城市地铁建设方面的应用
        1.3.3 桩在公路建设方面的应用
        1.3.4 桩在桥梁建设方面的应用
        1.3.5 桩在高楼大厦建设方面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设计方法的研究
    2.1 传统桩的设计理论
        2.1.1 桩的类型的选择
        2.1.2 桩端持力层与桩长的确定
        2.1.3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
        2.1.4 桩的布置
        2.1.5 桩基中各桩的荷载及沉降的验算
        2.1.6 桩身的构造
    2.2 旋挖成孔灌注桩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3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方法
        2.3.1 负摩阻力产生的情形
        2.3.2 单桩单位面积负摩阻力的计算
        2.3.3 考虑负摩阻力时的单桩的容许承载力计算
        2.3.4 考虑负摩阻力时旋挖成孔灌注桩的配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成孔方法的对比研究
    3.1 旋挖成孔法施工工艺
        3.1.1 旋挖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1.2 旋挖成孔法的施工顺序
        3.1.3 旋挖成孔法的施工特点
    3.2 旋挖成孔法与反循环成孔法性能比较
        3.2.1 反循环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2.2 反循环成孔法的优点
        3.2.3 旋挖成孔法与反循环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3 旋挖成孔法与正循环成孔法性能比较
        3.3.1 正循环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3.2 正循环成孔法的优点
        3.3.3 旋挖成孔法与正循环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4 旋挖成孔法与人工挖孔成孔法性能比较
        3.4.1 人工挖孔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4.2 人工挖孔成孔法的优点
        3.4.3 旋挖成孔法与人工挖孔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5 旋挖成孔法与冲击钻成孔法性能比较
        3.5.1 冲击钻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5.2 冲击钻成孔法的优点
        3.5.3 旋挖成孔法与冲击钻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6 旋挖成孔法与沉管成孔法性能比较
        3.6.1 沉管成孔法的施工原理
        3.6.2 沉管成孔法的优点
        3.6.3 旋挖成孔法与沉管成孔法性能的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4.1 旋挖成孔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1 施工准备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2 成孔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3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1.4 灌注混凝土阶段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4.2 针对各种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4.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2.2 成孔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2.3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2.4 灌注混凝土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效的研究
    5.1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特点
        5.1.1 旋挖成孔灌注桩适用的地层
        5.1.2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钻进速度
        5.1.3 旋挖钻机的定位及转移
        5.1.4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
    5.2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成孔工效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条件
        5.2.3 成孔工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旋挖桩的展望
        6.2.2 旋挖设备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型双螺旋挤扩桩基础在威海地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桩基础发展简史
    1.2 现阶段国内桩基础技术发展的趋向
    1.3 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
        1.3.1 桩基础工程的桩型及成桩方式
        1.3.2 灌注桩
        1.3.3 预制桩
    1.4 双向螺旋挤扩桩发展史
        1.4.1 双向螺旋挤扩桩与桩发展史
        1.4.2 双向螺旋挤扩桩在威海的发展现状
    1.5 双向螺旋挤扩桩工艺原理
        1.5.1 双向螺旋挤扩桩成桩工法
        1.5.2 双向螺旋挤扩桩的理论分析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威海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威海地区的地层地貌特征
        2.1.1 区域地质构造
    2.2 威海不同地域地质情况简述
        2.2.1 胶东半岛低山剥蚀丘陵区剥蚀残丘山前滨海小平原地貌单元
        2.2.2 山坡前缘冲积~洪积相和沼泽相地貌单元
        2.2.3 第四系冲洪积层地貌
    2.3 威海地区地质条件特点综合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威海地层挤扩桩静载荷试验分析
    3.1 概述
    3.2 测试单桩承载力静载荷试验分析的依据
        3.2.1 桩基静荷载试验简述
        3.2.2 有关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的相关规定
        3.2.3 试验桩终止加载的情况
        3.2.4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分析及确定的方法
    3.3 威海典型地层双向螺旋挤扩桩实验研究实例
        3.3.1 实例一
        3.3.2 实例二
        3.3.3 实例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旋挤扩桩设备与工艺运用研究
    4.1 概述
    4.2 双向螺旋挤扩桩施工工艺研究
        4.2.1 螺旋挤扩桩施工工艺
        4.2.2 双向螺旋挤扩桩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4.2.3 施工要点与步骤
    4.3 双向螺旋挤扩桩设备参数
        4.3.1 设备选择的依据
        4.3.2 现国产设备参数表
    4.4 双向螺旋挤扩桩施工特点及各桩型比较
        4.4.1 双向螺旋挤扩桩施工特点
        4.4.2 双向螺旋挤扩桩与各类型桩基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向螺旋挤扩桩经济效益分析
    5.1 概述
    5.2 普通灌注桩与双向螺旋挤扩桩经济造价对比
        5.2.1 滨海小平原地貌单元-蓝波湾C区5#楼
        5.2.2 山坡前缘冲积~洪积相和沼泽相地貌单元-德懿苑小区12#楼
        5.2.3 第四系冲洪积层地貌-盛德世纪家园1#、2#楼桩基工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双护筒法水中大直径旋挖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工程概况
3 工艺原理
4 工艺流程
5 施工要点
    5.1 施工前准备
    5.2 测量放样
    5.3 钢护筒施工
    5.4 钻机就位
    5.5 钻进成孔
    5.6 成孔检测
    5.7 清孔
    5.8 沉渣厚度检测
    5.9 移机
    5.1 0 安放钢筋笼
    5.1 1 下导管
    5.1 2 沉渣厚度测试
    5.1 3 灌注水下混凝土
    5.1 4 拔出导管
    5.1 5 拔出护筒
6 质量保证措施
    6.1 旋挖成孔质量控制
    6.2 双护筒质量控制
7 结束语

(6)盘截面形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状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桩基础的发展
    1.2 混凝土扩盘桩的发展
        1.2.1 混凝土扩盘桩的应用实例
        1.2.2 混凝土扩盘桩的施工机具及成桩特征
        1.2.3 混凝土扩盘桩国内外发展概况
        1.2.4 混凝土扩盘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课题来源
        1.3.1 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来源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同盘截面形式的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的有限元模拟
    2.1 前言
    2.2 ANSYS建模
        2.2.1 确定模拟桩的盘型
        2.2.2 建模
    2.3 模拟荷载加载
        2.3.1 模拟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2.3.2 模拟加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3.1 位移结果分析
    3.2 应力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盘截面形式的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原状土试验
    4.1 制取原状土
        4.1.1 确定取土场地
        4.1.2 现场取土
    4.2 制作试验所需设备
        4.2.1 小比例半截面模型桩
        4.2.2 试验装置及其他设备
    4.3 室内小模型试验
        4.4.1 埋桩
        4.4.2 试验加载
        4.4.3 试验记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及数据对比
    5.1 试验结果分析
        5.1.1 原状土相关性状
        5.1.2 桩周土破坏结果
        5.1.3 位移-荷载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5.2 试验数据和ANSYS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南宁典型地层组合模型长螺旋钻孔压灌桩与螺纹桩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引出
    1.2 桩基的发展现状
        1.2.1 桩基发展现状
        1.2.2 螺旋钻桩发展现状
        1.2.3 螺纹桩发展现状
    1.3 研究现状
        1.3.1 螺旋钻桩的研究现状
        1.3.2 螺纹桩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南宁盆地地层典型组合模型
    2.1 南宁地层分布概况
    2.2 南宁地层组合模型
        2.2.1 南宁各分区地层概况
        2.2.2 南宁地层的组合模型
        2.2.3 南宁典型组合地层物理特性
第三章 螺旋钻桩与螺纹桩承载机理和技术分析
    3.1 螺旋钻桩与螺纹桩的应用
        3.1.1 螺旋钻桩的应用
        3.1.2 螺纹桩的应用
    3.2 承载机理
        3.2.1 螺旋钻桩承载机理
        3.2.2 螺纹桩承载机理
    3.3 施工控制
        3.3.1 螺旋钻桩施工控制
        3.3.2 螺纹桩施工控制
    3.4 螺旋钻桩与螺纹桩技术分析
        3.4.1 螺旋钻桩与螺纹桩相似点
        3.4.2 螺旋钻桩与螺纹桩区别
第四章 基于南宁地层组合模型的两类桩试验及分析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方法及步骤
    4.2 螺旋钻桩工程试验及分析
        4.2.1 试验区工程地质概况
        4.2.2 桩基设计概况
        4.2.3 螺旋钻桩工程试验
        4.2.4 螺旋钻桩试验结果分析
    4.3 螺纹桩工程试验及分析
        4.3.1 试验区工程地质概况
        4.3.2 桩基设计概况
        4.3.3 螺纹桩工程试验
        4.3.4 螺纹桩试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南宁地层组合模型的两类桩计算参数研究
    5.1 螺旋钻桩计算参数研究
        5.1.1 基于规范参数的桩基承载力计算
    5.2 螺纹桩计算参数研究[16]
        5.2.1 基于规范参数的桩基承载力计算
        5.2.2 基于试验桩检测结果的桩基承载力计算
        5.2.3 基于减少入岩深度的桩基承载力计算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专业学位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8)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气象
        2.1.3 水文
    2.2 工程概况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不良地质作用
    2.8 地震
    2.9 本章小结
3 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场地岩土工程测试
    3.1 场地钻孔布置与取样
    3.2 场地的工程性质
    3.3 地基土测试与分析
        3.3.1 抗剪强度参数值
        3.3.2 颗粒分析
        3.3.3 单轴抗压强度
    3.4 场地工程地质问题初步分析
        3.4.1 研究区工程与周边建筑物的关系
        3.4.2 地基土评价
        3.4.3 基坑工程
    3.5 本章小结
4 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场地湿陷等级分区
    4.1 场地湿陷性计算与等级分区
    4.2 地基基础形式建议
    4.3 本章小结
5 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黄土状土微观机理分析
    5.1 样品制备与电镜扫描
        5.1.1 样品制备
        5.1.2 电镜扫描
    5.2 西宁原状黄土状土土样的SEM分析
        5.2.1 孔隙特性分析
        5.2.2 SEM图像孔隙提取
        5.2.3 孔隙大小与几何分布
        5.2.4 基于矿物组分分布的黄土状土微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盘间距及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混凝土扩盘桩的概述
        1.2.1 桩基的概述
        1.2.2 混凝土扩盘桩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混凝土扩盘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盘间距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理论研究
    2.1 盘间距模型建立原则
    2.2 参数示意图以及材料属性
    2.3 计算简图及抗拔承载力的计算
    2.4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2.4.1 盘间距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2.4.1.1 位移云图和位移量分析
        2.4.1.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2.4.1.3 结论
        2.4.2 盘间距对混凝土扩盘桩原状土破坏的影响
        2.4.2.1 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2.4.2.2 剪应力曲线分析
        2.4.2.3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盘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理论研究
    3.1 盘数量模型建立原则
    3.2 参数示意图以及材料属性
    3.3 计算简图及抗拔承载力的计算
    3.4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4.1 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3.4.1.1 位移云图和位移量分析
        3.4.1.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3.4.1.3 结论
        3.4.2 盘数量对混凝土扩盘桩原状土破坏的影响
        3.4.2.1 应力应变云图分析
        3.4.2.2 剪应力曲线分析
        3.4.2.3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盘间距及盘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准备阶段
        4.2.1 确定试验方案
        4.2.2 制作试验所需设备
        4.2.2.1 加载台
        4.2.2.2 取土器及附属设备
        4.2.2.3 小比例半截面模型桩
        4.2.2.4 加载和测量及辅助设备
        4.2.3 施工现场取原状土
        4.2.4 将桩埋入原状土中
    4.3 试验阶段
        4.3.1 试验过程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3.2.1 盘间距小模型桩试验结果分析
        4.3.2.2 盘数量小模型桩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超厚砂层旋挖扩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厚砂层特点
    1.3 桩基础施工的研究
        1.3.1 桩基工程概述
        1.3.2 桩基础分类
        1.3.3 桩基适用性
        1.3.4 灌注桩适用范围及质量问题
        1.3.5 旋挖成孔灌注桩的特点
    1.4 选题意义及目的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钻孔灌注桩施工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机理
    2.2 钻孔灌注桩桩体质量的影响因素
        2.2.1 沉桩机理
        2.2.2 泥浆质量
        2.2.3 成孔质量
        2.2.4 混凝土质量
    2.3 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3.1 传统成桩方法影响承载力的因素
        2.3.2 超厚砂层灌注桩承载力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工实例及工法总结
    3.1 工程概况
    3.2 设计基础资料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条件
        3.2.3 地质情况
        3.2.4 地基土
        3.2.5 渗透性
        3.2.6 地下水
    3.3 现场施工情况
        3.3.1 机具设备
        3.3.2 施工情况
    3.4 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4.1 钻机的选取与控制
        3.4.2 泥浆的制备与循环
        3.4.3 钢筋笼的安装
    3.5 施工工法总结
        3.5.1 工法原理及工艺流程
        3.5.2 操作要点
    3.6 施工效果分析
        3.6.1 试验桩测试方案
        3.6.2 静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3.7 效益分析
        3.7.1 经济效益
        3.7.2 环保效益
        3.7.3 社会效益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校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旋转式原状取土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管桩高频液压振动沉桩数值模拟及模型试验研究[D]. 时林丰. 云南大学, 2019(03)
  • [2]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D]. 栾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旋挖成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研究[D]. 杨浩. 南昌大学, 2018(05)
  • [4]新型双螺旋挤扩桩基础在威海地区应用研究[D]. 韩永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5]双护筒法水中大直径旋挖桩施工技术[J]. 许东坡. 福建交通科技, 2017(06)
  • [6]盘截面形式对混凝土扩盘桩抗压破坏状态的影响研究[D]. 程庆宇. 吉林建筑大学, 2017(10)
  • [7]基于南宁典型地层组合模型长螺旋钻孔压灌桩与螺纹桩的适用性研究[D]. 蒋孙春. 广西大学, 2017(01)
  • [8]西宁青藏高原科技馆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D]. 王万鑫.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4)
  • [9]盘间距及数量影响扩盘桩抗拔破坏机理的原状土试验研究[D]. 翟镕政.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 [10]超厚砂层旋挖扩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D]. 王小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旋挖灌注桩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