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中国入世论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姜昊求[1](2021)在《新发展格局下的中韩经济合作新方向》文中研究表明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经济积极融入中国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韩国国内优势产业的成品生产据点建设在中国,进而,构建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的中韩产业链,生产出的产品销往全球市场。中韩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对韩国经济优势产业的培养、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中韩经济合作关系的演变、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经济政治化的加剧等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之前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的中韩经济合作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在"十四五"规划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需求侧建设强大内需市场,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2022年,中韩两国将迎来中韩建交30周年,本文从韩国的视角出发,在回顾韩国经济外向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以往中韩经济合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当前所面临的挑战,然后,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的中韩经济合作新方向,最后,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加强中韩经济合作的建议。
袁鹏[2](2020)在《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道运输业是全球运输业的重要组成之一,广泛用于液态石油、液态天然气等流体物质的运输,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产品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炼油、造船等领域。销售于欧盟、北美、南美、非洲、澳洲、韩国和东南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国内外产业链。当前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一是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无缝钢管国际市场供过于求。二是各种风险不断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对华贸易摩擦,严重损害了相关产品出口,制约企业发展。本文从一家无缝钢管加工的民营企业—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战略制定出发,利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发展,运用先进的战略管理理论,采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对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内外部环境、钢管加工行业的经济特性、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和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利用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和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对企业战略进行评价分析,利用QSPM矩阵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的战略。企业制定国际化投资增长型战略,确立产量目标、成本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三个可量化的指标,通过加强财务组织管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投资管理优化、技术管理优化、生产管理优化、营销管理优化等手段落实三个目标,过程中不断进行控制与反馈,进而完成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将对从事钢管制造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经验,有利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找准发展定位,促进企业成长。
唐叶[3](2020)在《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束缚中国经济转型和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要桎梏,而产能过剩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抑制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整合或淘汰,并且更加重视推动过剩产能的国际转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路径将过剩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能转移到其他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然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体制背景下,我国是否可以照搬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转移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真正有效地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如果能够化解产能过剩,那么为什么多年来的外向型经济并未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程度呢?首先,论述了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现状。第一,按照时间轴总结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自90年代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轮规模较大的产能过剩,分别是1995—2001年的第一轮产能过剩、2003—2006年的第二轮产能过剩以及2007年至今的第三轮产能过剩;第二,采用比较分析法总结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的变化,文章指出当前的第三轮产能过剩不同于以往的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过剩,更多地呈现出持续性、全面性、体制性特征,并且渐由内需型产能过剩向外需型产能过剩拓展;第三,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外部需求、技术水平、外资比重、市场集中度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均有影响;第四,以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动态松弛变量模型(DSBM)对我国2007—2016年间的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估计,结果显示:2007—2016年间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呈现“W”型变化轨迹,整体保持波浪式上升趋势,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9%。分行业看,不少重工业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去产能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分规模看,相较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更为严重;分地区看,除东部地区外,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分所有制看,民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最高,而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最低,产能过剩最为严重。其次,从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现实基础与可能风险:一是从宏观视角分析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时代背景,文章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结构转型迫在眉睫,这一方面使产能国际转移成为中国拓展国际市场,打破经济增长困局,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的的适时选择,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过剩产能的国际转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二是采用现实数据和案例,从政治环境、工业经济实力、产业技术水平、金融支持力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企业竞争力这六个方面分析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基础优势;三是从宏观层面、行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分析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所面临的风险。再次,在系统梳理经典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产能国际转移思想以及对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可行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展开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实证分析:第一,分析了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并以2008-2016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PSM-DID)研究了出口贸易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时间持续性,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有利于提高其产能利用率,但持续性有限。进一步的分样本考察表明,出口贸易的“产能利用率效应”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与非产能过剩行业相比,产能过剩行业的出口贸易对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更为突出。在改变样本匹配方法的情形下,这一结论仍然是稳健的。第二,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发展现状,并采用2008-2015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基于PSM-DID估计方法所得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经历一年的时滞后,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有递增的趋势,这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递增性。进一步的分样本考察表明,与非产能过剩行业相比,产能过剩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更为明显,但产能过剩程度越深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可能更低。然后,总结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转移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着重突出对我国转移过剩产能的有益启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能过剩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曾通过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两种路径促进产能国际转移,并借此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产能过剩。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与实证检验,并综合考虑我国的体制机制与产能转移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王彦芳[4](2019)在《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基于GVC与NVC对接的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升级问题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劳动力要素禀赋优势形成的国内分工体系融入全球分工网络,通过采取“干中学”与竞争性模仿策略,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快速工业化。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技术复杂度也已经远超过同等收入国家,甚至接近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然而,由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参与垂直分工,加之“技术封锁”、“市场限制”、“贸易壁垒”等因素,国内代工企业被“俘获”于GVC中低创新能力的低附加值环节,无法向价值链高端跃升。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着力推动我国产业向GVC中高端迈进,加快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也明确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诚然,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转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扩大,将加剧社会矛盾与不安定因素。从各地区融入国际专业化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实践不难发现,GVC与国内价值链(Natiaonl Value Chain,NVC)分工有效对接机制的缺失将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例,其低附加值的GVC嵌入模式主要是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供给为前提与基础的,与中西部地区的分工协作被限制在初级生产要素的供给层面,并没有很好地履行GVC与NVC之间的二传手功能。不仅东部地区自身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与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而且也限制了其经济扩散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不利于欠发达地区摆脱低端技术路径依赖的贫困陷阱。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区域经济差异与不平衡问题,致使我国面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当前,“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中国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难以为继,更加迫使我国加快价值链升级进程,并从双重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探索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行路径。由此,我们不禁思考,NVC与GVC分工是如何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GVC与NVC分工之间的对接态势如何?如何通过GVC与NVC双重价值链的对接互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是促使本文展开相关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基于克鲁格曼提出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尝试从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出发,为协调我国地区差距、破解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提供新的思路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逻辑思路在于首先对现有相关研究及理论进行梳理与计量分析,然后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参与NVC和GVC分工的程度及演变态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测度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考察国内外价值链分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与机制,以及GVC与NVC双重价值链对接互动对于协调地区差距的作用路径,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八章,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简要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框架、主要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方面,并基于此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为范畴界定及文献综述。在这一章,本文先基于现有文献对于区域经济差异、GVC与NVC的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而后运用Cite Space软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最后从区域经济差异、价值链分工、双重价值链对接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概括及综述。第三章是关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差异现状的典型事实。本章测度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态势,并结合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了我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区域差异。我们发现,各省市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趋势,大多数省份内部的经济差距呈现不同程度的缩小,运用夜间灯光数据的测度结果与官方统计数据大体不差。第四章是对不同地区参与GVC和NVC分工的测度。本章主要基于现有GVC分工的理论框架及分解逻辑,将中国省际间投入产出表整合到世界投入产出表中,考察我国各省区在双重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及演变。研究表明,部分东部省份参与NVC的程度明显下降,而参与GVC的程度有所上升;省际中间品贸易规模趋于扩大,分工日益密切;国内贸易增加值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外贸易;大部分地区的生产链不断延伸,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仍处于微利运营阶段。第五章是关于NVC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本章主要基于新经济地理和区域专业化分工构建了理论框架,并通过计量模型检验了NVC分工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结果显示,各区域之间的简单NVC分工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GVC分工对于NVC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调节效应并不确定,简单NVC分工对于GDP增长率的贡献存在明显的地区与产业偏向性。第六章为GVC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经验检验。本章首先对GVC框架下中间品关联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机理分析,然后测度了我国各地区的中间品前向及后向关联指数,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中间品关联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间品进口的前向关联弱化了经济集聚效应,有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生产率,进而缩小区域差距;中间品出口的后向关联则强化了本地市场效应,加剧了要素市场扭曲,倾向于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第七章为GVC与NVC双重价值链对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路径。本章基于国际分工收益分配理论,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维度分析了双重价值链对接互动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协调路径,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GVC与NVC的有效对接,而双重价值链的对接互动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同质竞争,进而缩小地区差距。第八章为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从深化NVC分工体系、优化GVC中间品关联及促进双重价值链对接三个方面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总而言之,相比于现有文献,本文对价值链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首先,将中国省区差异及价值流纳入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同时考察GVC与NVC分工及其对接互动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并运用现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这有别于只考虑NVC或仅关注GVC的研究。其次,将现有研究中笼统的“国外(或境外)”或“国内”进一步细分到国内各个省市和主要贸易伙伴国,以期更准确细致地把握不同省市在GVC与NVC分工系统中的融入程度及地位演变。第三,本文立足于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提出通过构建GVC与NVC的有效对接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突破了以往研究关注因果关系忽视实际问题的限制。
窦金启[5](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王昆[6](2019)在《DW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不仅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也迅速扩大。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支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据统计,2017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钢管作为钢铁深加工产品,在建筑、石化、电力等行业广泛应用,其产量约占钢材产量的10%,成为支撑各行业发展的基础性材料。然而,民营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几十年来,先后经历过多次金融危机等外部风险,每次危机都对民营企业发展造成了重创,尤其是占据很大比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发展困难重重。在我国经济于2013年进入新常态后,国家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开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以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从事钢管行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巨大威胁,如何调整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使其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变化,保障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位民营企业家面前的任务。本文从对一家从事钢管生产的小型民营企业—DW集团的发展战略制定出发,运用战略管理理论,采用PEST法、五力模型等方法,对DW集团外部环境如宏观环境、行业经济特性和生命周期、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用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分析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对DW集团内部环境如发展现状、资源和能力价值链、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用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分析了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在战略选择时,用SWOT分析法,对公司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组合战略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分别进行了分析。结合EFE和IFE矩阵,最终确定了DW集团实行转型发展战略的结论,然后设计了公司转型战略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及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文末对全文重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公司转型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创新点是将战略管理理论运用到了一家从事钢管行业的小型民营企业DW集团,从内外环境出发,充分结合钢管行业特征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特点,用战略分析工具对DW集团作了全面的分析,最终得出了DW集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的结论,并设计了战略目标、途径和保障措施。本文对于其它中小型民营企业或者从事钢管行业的企业都提供了可借鉴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和钢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徐柳[7](2019)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制造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这一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无非就是改革开放。而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质,就是融入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促使中国从以往的“贫穷落后”转向“富起来”,进而改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至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因此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是否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新阶段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而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本文一方面采用2000-2014年WIOD及世界银行数据库,测算世界投入产出表中我国各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从宏观层面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另一方面采用2000-2008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测算了各企业出口的国外附加值率,并再次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每个企业的经济增长质量,从微观层面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改善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均可以显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第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鉴于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而存在差异。具体说来,外商独资企业中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其他类型企业中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在出口单产品类型的企业中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为正,而出口多产品类型的企业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并不确定。第三,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上述表征,可能与以下出口效应、中间品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3个机制有关,经验研究结论也支持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可以通过上述3个机制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结论。第四,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采用合适的替代指标所做的稳健性分析,均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中国经济亟待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发展阶段,在经济增长质量已被十九大报纳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目标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中国现阶段开放战略转型,即中国如何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利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战略机遇,带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王波[8](2018)在《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光热产业是提供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的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既属于新能源产业,又属于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创新性,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总结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影响和贡献,揭示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探索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将为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其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示范。本文首先系统梳理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驱动理论和新兴产业发展理论,构建了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分析框架,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系统总结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创新要素对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贡献,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奠定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路径,揭示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机理,探索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创新驱动持续发展的多维创新系统运行机制,评估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绩效。研究表明:(1)太阳能光热产业是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为数不多的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典型产业。太阳能光热产业从兴起到快速成长,再到转型升级,主要归因于创新驱动的结果,创新成为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内驱力,对该产业发展的贡献远大于劳动、资本等要素。创新不仅驱动了新兴产业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的快速成长,而且驱动新兴产业在其技术成熟和产能过剩时的转型升级。(2)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路径:即自主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基础创新与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协同驱动产业发展。首先是打破国际通行的太阳能平板集热技术轨道,自主研发出玻璃真空管集热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基础创新,并运用这一技术开发出适合我国广大农村低层建筑市场需求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实现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随着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迅速实现太阳能集热技术产业化,这一技术创新引发市场创新,协同驱动了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形成和高速发展。然后是在单台热水器技术成熟、产能过剩时,又开发出适合城市高层建筑的太阳能光热系统集成技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市场创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这条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既不同于Kim(1997)在研究韩国汽车产业时所提出的“模仿--创新”路径,也不同于Lee(2011,2017)在研究日韩钢铁产业时所提出的“技术跨越--产业追赶”路径,更不同于Hobday(1997)在研究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电子产业时所提出的“OEM-OBM-ODM”路径。(3)中国特色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实践,蕴藏着内在的规律性,其机理在于:技术创新通过变革产业组织、创新生产工艺、实现标准化等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品线和产业链等实现产品结构升级;通过节约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商业模式创新、价值链升级、满足个性化需求等获得高额利润。(4)实现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创新驱动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即以富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创业的民营企业为核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金融组织等多元创新主体联动机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中国强力政府推动下的制度创新,叠加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文化创新、金融创新等多类创新对象协同机制;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等多层次创新系统融合机制。(5)太阳能光热产业的多维创新系统,必将进一步驱动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绩效的提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有别于现有的后发国家产业追赶理论,本研究识别了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自主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创新与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协同驱动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揭示了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机理,设计了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的多元创新主体联动机制、多类创新对象协同机制、多层创新系统融合机制,构建了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是在全球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捕捉基于中国国情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这表明,后发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机会窗口”的开启,针对本国国情,实现特色化的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研究发现,是对后发国家产业追赶理论和低碳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研究对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与机制的揭示,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范盱阳[9](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殷托[10](2015)在《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外向型发展,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带来了附加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起步晚、整体水平低、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诸多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要想更好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外向型发展道路。本文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参考我国其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路径选择,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我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第一章为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综述,提出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总结了我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现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文化产业采取外向型发展的必要性。第三章通过研究美国和韩国外向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从政策、产品、人才、资本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其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路径,研究了海尔电器的海外本土化战略和吉利集团的并购战略,这些企业虽然拓展的是有形产品,但也能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提供思路的借鉴。第五章根据外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我国其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路径,结合我国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了适于我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所需的配套措施。只有根据自身文化产品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才能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产品传播到全世界。
二、从中国入世论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国入世论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格局下的中韩经济合作新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韩经济合作模式的形成及其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
(一)韩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历程 |
(二)中韩经济合作的动态演变 |
(三)面对新发展格局,中韩经济合作需明晰所面临的挑战 |
二、新发展格局下的中韩经济合作新方向 |
(一)产业发展演变层面 |
(二)对外直接投资动态效应层面 |
三、面对新发展格局,加强中韩经济合作 |
(2)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战略外研究 |
1.3.1 国外战略研究 |
1.3.2 国内战略研究 |
1.3.3 民营企业发展 |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和关理论概述 |
2.1 战略管理的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义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与特征 |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步骤 |
2.2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EFE和 IFE评价矩阵 |
3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环境分析 |
3.1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的基本状况 |
3.2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策因素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人口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3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5 行业内部竞争的强度 |
3.4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3.4.1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资源分析 |
3.4.2 企业现有能力分析 |
3.5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3.5.2 核心竞争力内容 |
4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4.1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发展机会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1.5 SWOT矩阵分析 |
4.2 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4.2.1 企业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 |
4.2.2 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 |
4.3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评价选择 |
4.4 战略目标体系 |
4.4.1 企业使命与愿景 |
4.4.2 战略目标 |
4.5 企业战略系统构成 |
4.5.1 公司总体战略:国际化投资增长型战略 |
4.5.2 企业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 |
4.5.3 企业职能战略 |
5 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控制 |
5.1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 战略实施的控制 |
5.2.1 战略控制的内容 |
5.2.2 战略控制的注意事项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产能过剩问题: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产能过剩内涵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 |
一、从市场角度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的研究 |
二、从非市场角度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产能过剩测度的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我国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研究 |
一、出口贸易与产能过剩 |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过剩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演变历程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演变历程 |
一、第一轮产能过剩 |
二、第二轮产能过剩 |
三、第三轮产能过剩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变化特征 |
一、由阶段性向持续性发展 |
二、由结构性向全面性蔓延 |
三、由周期性向体制性转变 |
四、由内需型向外需型拓展 |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需求 |
二、外资比重 |
三、技术水平 |
四、市场集中度 |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 |
一、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
二、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
三、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
四、绝对σ收敛性检验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背景、基础与风险 |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时代背景 |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产业格局加速调整 |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现实基础 |
一、政治环境持续稳定 |
二、工业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
三、产业技术水平有效提高 |
四、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深化 |
五、金融支持体系逐渐完善 |
六、企业竞争力日渐提升 |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可能风险 |
一、宏观环境层面 |
二、行业环境层面 |
三、企业内部层面 |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理论基础与可行路径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国际贸易理论 |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三、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
第二节 可行路径 |
一、出口贸易影响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
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出口贸易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波动 |
一、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二、模型设定 |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四、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波动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
二、模型设定 |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四、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六章 主要发达国家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产能国际转移经验 |
一、美国产能国际转移经验 |
二、日本产能转移经验 |
三、德国产能转移经验 |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基于GVC与NVC对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主要研究背景 |
1.1.2 理论及现实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基本思路 |
1.2.2 主要方法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范畴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范畴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1 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 |
2.1.2 全球价值链的界定 |
2.1.3 国内价值链的界定 |
2.2 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 |
2.2.1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计量分析 |
2.2.2 关于价值链分工的文献计量分析 |
2.3 文献梳理及综述 |
2.3.1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 |
2.3.2 价值链分工及其分析框架 |
2.3.3 GVC与 NVC对接互动 |
2.3.4 GVC与 NVC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
2.3.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及演变 |
3.1 区域经济差异的识别及测算 |
3.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及演变 |
3.2.1 中国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 |
3.2.2 中国区域内部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 |
3.3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经济差异测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NVC与 GVC分工测度 |
4.1 GVC与 NVC分解的理论框架 |
4.1.1 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 |
4.1.2 GVC与 NVC的分解框架 |
4.1.3 GVC与 NVC产业微笑曲线的检验 |
4.2 投入产出数据整合及说明 |
4.2.1 多国(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整合 |
4.2.2 投入产出数据归并及处理 |
4.3 国内各地区GVC与 NVC分工测度 |
4.3.1 GVC与 NVC中间品关联网络 |
4.3.2 双重价值链分工的参与程度 |
4.3.3 双重价值链的收益率与产业微笑曲线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VC分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
5.1 理论框架 |
5.1.1 模型假设 |
5.1.2 均衡分析 |
5.1.3 存在NVC分工的情形 |
5.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2.1 计量模型构建 |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3 实证检验与估计结果 |
5.3.1 散点图趋势分析 |
5.3.2 基准估计 |
5.3.3 倒U型及GVC调节效应检验 |
5.3.4 内生性检验 |
5.4 进一步分析及检验 |
5.4.1 对不同区域GDP增长的影响 |
5.4.2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4.3 对要素流动及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GVC分工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基于中间品关联视角 |
6.0 作用机理与假设分析 |
6.0.1 中间品关联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 |
6.0.2 中间品关联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中介效应 |
6.1 模型设定与指标说明 |
6.1.1 基准模型设定 |
6.1.2 中间品前后向关联测度 |
6.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6.2 实证结果分析与检验 |
6.2.1 基准回归 |
6.2.2 稳健性检验 |
6.2.3 内生性检验 |
6.3 作用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GVC与 NVC对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路径 |
7.1 内在机理与研究假设 |
7.1.1 理论框架 |
7.1.2 直接效应假设 |
7.1.3 间接效应假设 |
7.2 分析方法及指标说明 |
7.2.1 GVC与 NVC对接态势的评价方法 |
7.2.2 作用路径的分析方法选取 |
7.2.3 相关指标选取及说明 |
7.3 实证分析及路径检验 |
7.3.1 GVC与 NVC对接态势的评价结果分析 |
7.3.2 GVC与 NVC对接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路径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深化NVC分工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
8.2.2 优化GVC中间品关联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
8.2.3 促进GVC与 NVC有效对接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
一、美国 |
二、法国 |
三、俄罗斯 |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
一、越南 |
二、蒙古 |
三、印度 |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
一、匈牙利 |
二、泰国 |
三、埃及 |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DW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战略分析工具 |
2.2.2 战略选择工具 |
2.3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
2.4 钢管行业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
第3章 DW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和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宏观环境综合分析评价 |
3.2 钢管行业经济特性和生命周期 |
3.3 五力模型行业竞争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威胁能力分析 |
3.3.2 替代者威胁能力分析 |
3.3.3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4 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5 现有竞争对手竞争能力分析 |
3.3.6 五力模型行业竞争综合分析评价 |
第4章 DW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的发展概况和现状 |
4.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资源能力分析 |
4.2.1 公司的价值链 |
4.2.2 公司的基本活动 |
4.2.3 公司的辅助活动 |
4.3 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
第5章 DW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
5.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 |
5.1.1 公司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 |
5.1.2 公司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 |
5.2 公司SWOT分析 |
5.2.1 公司的优势分析 |
5.2.2 公司的劣势分析 |
5.2.3 公司的机会分析 |
5.2.4 公司的威胁分析 |
5.2.5 SWOT矩阵分析 |
5.3 DW集团战略选择 |
5.3.1 战略选择 |
5.3.2 总体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 |
5.3.3 具体战略途径 |
第6章 DW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
6.1 战略目标制定 |
6.2 转型战略的实施 |
6.2.1 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
6.2.2 组建战略联盟 |
6.3 转型战略的保障措施 |
6.3.1 加强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
6.3.2 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转型保障 |
6.3.3 优化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
6.3.4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才保障 |
6.3.5 加强营销管理,不断开拓市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DW集团外部因素评价矩阵调查问卷 |
附件2 DW集团内部因素评价矩阵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制造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关理论回顾 |
1.3.1 出口改善生产率 |
1.3.2 中间品进口改善生产率 |
1.3.3 技术溢出改善生产率 |
1.3.4“低端锁定”风险 |
1.3.5 文献综述总结 |
2.特征事实 |
2.1 指标内涵与构建 |
2.1.1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内涵与指标构建 |
2.1.2 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与指标构建 |
2.2 数据处理 |
2.2.1 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的处理 |
2.2.2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的合并及处理 |
2.3 产业和企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性分析 |
2.3.1 产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性分析 |
2.3.2 企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性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3.理论分析 |
3.1 出口效应 |
3.2 中间品进口效应 |
3.3.技术溢出效应 |
3.4 低端锁定 |
3.5 本章小结 |
4.实证分析Ⅰ:基于产业层面 |
4.1 模型和变量的选取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其他控制变量的选取 |
4.2 基本实证结果分析 |
4.3 影响机制分析 |
4.4 稳健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实证分析Ⅱ:基于企业层面 |
5.1 模型和变量的选取 |
5.1.1 模型的设定 |
5.1.2 其他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 |
5.2 基本实证结果分析 |
5.3 进一步实证分析 |
5.3.1 企业所有制 |
5.3.2 出口产品多样性 |
5.4 影响机制分析 |
5.5 稳健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充分利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带来的福利 |
6.2 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 |
6.3 根据产业、企业异质性合理利用价值链 |
6.4 本文研究的局限以及可改善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
1.2.2 关于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与路径研究 |
1.2.3 关于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5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2.1.1 技术创新理论概念形成 |
2.1.2 技术创新的类别及特征 |
2.1.3 技术创新的动因 |
2.2 创新驱动相关理论 |
2.2.1 创新驱动的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创新驱动的内涵 |
2.2.3 创新驱动机制 |
2.2.4 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贡献 |
2.2.5 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轨道理论 |
2.3 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3.1 新兴产业产生及成长特征 |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及特征 |
2.4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
2.4.1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2.4.2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体系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历程 |
3.1.1 以清华大学太阳能光热技术发端的产业启动期 |
3.1.2 以单体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扩散为主导的产业快速发展期 |
3.1.3 以太阳能热水系统集成技术为代表的产业转型升级期 |
3.2 基于新钻石模型的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技术创新 |
3.2.2 要素条件 |
3.2.3 需求条件 |
3.2.4 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 |
3.2.5 相关支持企业 |
3.2.6 机遇 |
3.2.7 制度 |
3.3 创新要素对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驱动作用实证分析 |
3.3.1 模型构建 |
3.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3.3.3 实证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
4.1 自主化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基础创新 |
4.1.1 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的真空管集热主导技术自主研发 |
4.1.2 我国太阳能光热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
4.1.3 自主化关键技术突破的经济优势 |
4.2 面向本土化市场的产品创新 |
4.2.1 “面向农村市场”的产品创新 |
4.2.2 农村市场饱和状况下“农村包围城市”的集成创新 |
4.2.3 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互动 |
4.3 太阳能光热产业与光伏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比较 |
4.3.1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锁定”与外向型发展 |
4.3.2 太阳能光热产业的“自主创新”与内生发展 |
4.3.3 路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的机理 |
5.1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生产效率提升 |
5.1.1 技术创新引发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 |
5.1.2 技术创新促使产业工艺装备条件的改善 |
5.1.3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
5.2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
5.2.1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 |
5.2.2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产品线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
5.3 技术创新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利润率上升 |
5.3.1 技术创新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 |
5.3.2 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
5.3.3 技术创新形成了产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
5.3.4 技术创新拓展了海外盈利渠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6.1 多元主体联动机制 |
6.1.1 创新创业型民营企业是光热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 |
6.1.2 政府公共研发创新与企业研发创新的联动 |
6.1.3 多元创新主体联动驱动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创新 |
6.2 多类创新对象协同机制 |
6.2.1 技术创新是太阳能光热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6.2.2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2.3 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2.4 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2.5 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 |
6.3 多层次创新系统融合机制 |
6.4 创新系统多维协同驱动产业持续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 |
7.1 创新驱动与发展绩效的关系 |
7.2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7.2.1 基础绩效指标的选取 |
7.2.2 综合绩效指标的计算 |
7.3 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经济绩效提升的实证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
7.3.1 研究假设、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7.3.2 实证检验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创新点 |
8.4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
二、海外员工现状 |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文化产业界定的文献综述 |
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献综述 |
三、国际文化贸易的文献综述 |
四、贸易发展战略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在全球文化贸易中的比重小 |
第二节 对外贸易渠道缺乏 |
第三章 美国和韩国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
第一节 政策层面 |
一、美国的政策层面:对外扩张与放松管制齐头并进 |
二、韩国的政策层面:确立“文化立国”的战略 |
第二节 产品层面 |
一、美国的产品层面:注重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 |
二、韩国的产品层面:产品的国际化战略 |
第三节 人才层面 |
一、美国的人才层面:引进人才与培育人才相结合 |
二、韩国的人才层面: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
第四节 资本层面 |
一、美国的资本层面:政府支持和外来资本相结合 |
二、韩国的资本层面:注重多渠道的筹资 |
第四章 中国其他产业外向型发展路径启示 |
第一节 海尔电器的海外本土化战略 |
一、生产的本土化 |
二、研发的本土化 |
三、产品的本土化 |
四、管理的本土化 |
第二节 吉利集团的并购策略 |
一、吉利集团的外向型发展道路 |
二、吉利集团的并购策略 |
第五章 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适于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本土化经营战略 |
二、自主品牌战略 |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所需的配套措施 |
一、“看得见的手”推动外向型发展 |
二、“看不见的手”促使文化转型 |
三、文化产业自身的业态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中国入世论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格局下的中韩经济合作新方向[J]. 姜昊求. 东亚评论, 2021(01)
- [2]青岛昌辉管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袁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唐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 ——基于GVC与NVC对接的视角[D]. 王彦芳. 东南大学, 2019(01)
- [5]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DW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王昆. 山东大学, 2019(09)
- [7]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制造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D]. 徐柳.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8]太阳能光热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研究[D]. 王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战略选择[D]. 殷托. 云南大学, 2015(08)
标签:产能过剩论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全球价值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