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监禁

10年监禁

一、抵账抵出十年徒刑(论文文献综述)

郭常顺[1](2018)在《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文中研究表明湖北位于华中腹地,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武汉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经济中心,国民党仅次于南京的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是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区域,其战略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尤其是武汉,成为中日两军浴血奋战、重兵对峙的区域,历时7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展开对全国各地沦陷区的分区受降。依照国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北省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与重建。抗战期间,随着日军的不断进攻,国统区日渐萎缩。湖北省政府最终退守恩施,鄂西国统区开始形成,肩负起拱卫陪都、屏障西南的重任。在省主席陈诚的坚强领导与努力推动下,以“增加生产”、“征购实物”、“物物交换”和“凭证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新湖北建设运动”在鄂西全面展开,当地的工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及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闻名全国,鄂西国统区逐渐得以巩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共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在沦陷区站稳脚跟,开辟了鄂豫边区,成为鄂省境内与鄂西后方相比肩的两大抗日力量。在此期间,湖北沦陷区被战火覆盖,民众的生命与财产遭到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鄂省经济元气大伤,已有成果几乎毁于一旦,“百废待兴”成为这一危局的真实写照。1944年后,随着抗战局势的日趋明朗化,国、共、日三方都开始积极布局,日军发动老河口、芷江战役,被国军所击败,中共则派出南下支队经略华中与华南。三方的战略态势出现了有利于中共方面的变化,这对于国民政府而言,鄂省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开始了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蒋介石出于阻止中共方面接收的目的,积极笼络鄂省境内的伪军头目。在其有力配合下,国军第五与第六战区的部队迅即向湖北沦陷区开进,相继挺进武汉、沙市、宜昌等地,很快便与各地日伪军完成换防。与此同时,湖北省党政军等机构陆续“还治”武汉,隆重举行受降仪式,各县市政府纷纷返回各自辖区,中统、军统也在鄂省积极扩张势力,国民政府在湖北的统治地位得以重新确立。随着“还治”过程接近尾声,湖北省政府开办日军官兵与侨民管理处,对在鄂日俘与日侨展开集中收容与教育,妥善安排其日常生活,并在中央政府与武汉行营的配合下,积极组织运力,顺利将在鄂日俘与日侨遣返回国。面对数量庞大的日伪财产与公产,第六战区相继成立接管日方物资委员会等一系列机构,力求消解战后初期“四大金刚”等无序接收的乱象。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鄂省境内多数日伪财产与公产被省府所掌握,其经济实力得以迅速提升。在此之后,省府对其进行了相关处理,分别予以标卖、发还和充实教育基金,总体过程还算顺利。但是,接收过程中弊案迭出、贪腐横行,财产损失不少,对政府形象与民众观感产生了较大影响。沦陷区经过敌伪7年的蹂躏,各种社会关系亟待调整。大批军民在战时迁往后方,许多日本战犯与汉奸在战后被捕,如何对上述迁返的军民加以妥善安置并给予优抚,对上述战犯与汉奸加以惩治与审判,就成为摆在省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省府通过修祠、立碑等方式,对阵亡将士予以褒扬;积极筹措物资,开展优抚活动,给予军烈属物资关怀;办理青年军等退伍军人的复员转业事宜,力求使其各得其所;对过境的外省军民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顺利还乡;积极改善公教人员的待遇,意在使其安心工作。囿于财力短缺,上述行动未能持续下去。武汉行营设置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以治其罪,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在种种因素的干扰下,许多战犯得以逃避审判与惩处。与此同时,战时西迁的学校与企业纷纷返回原址,谋求复校与复业,这一过程较为顺利,但因财力与物力所限,难以正常运作。出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社会控制的目的,省府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并发展一系列社团组织。面对战后社会风气的颓势,省府积极开展卫生与防疫工作,以安定人心,消除不稳定因素。在接收开展的同时,收复区的战后重建也陆续步入实施阶段。省府主要着眼于如下领域:(一)通过推进土地陈报复查工作、田赋与营业税划归地方、禁止摊派并举办捐献、合并机构与裁减冗员、市价征粮与禁征民夫、减购军粮与清发粮款等方式,谋求财粮问题的解决(二)积极推进工厂复工与农村复耕,聚焦重点工程,发展特色农业;着力于水利工程与水陆交通的恢复与发展,谋求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三)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邮政与通信网络,沟通各地的联系,以适应战后重建的客观需要(四)在万耀煌“教而后富”思想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举办运动会及童子军运动,为鄂省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出台“大武汉”建设等一批市政规划,积极开展市政建设,谋求鄂省城市的复兴。上述这些领域受限于人、财、物力的短缺,虽然取得一定进展,对后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但是最终都没能完全实现,着实令人扼腕。总而言之,经过战后四年的努力,湖北收复区的接收大体顺利完成,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统治得以重新确立,此后的战后重建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其成效很不明显,逐渐无疾而终,未获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国民政府而言,主观方面,一系列短板束缚其手脚,包括胜利突降,准备不足,手忙脚乱;贪腐横行,行政效率低下;时紧而事繁,短期内难以完成重建等原因;客观方面,则在于国共内战的持续扩大,与战后重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换言之,即内战与重建矛盾重重,难以兼顾。就在国民政府举步维艰之际,中共实现了对湖北收复区的成功接管。

王凤娇[2](2018)在《底层文学视野中的东西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西从自身经验出发,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透视他们的精神世界与命运变迁,传达底层民众内心真实的声音,彰显了其批判现实、直问本心的人文关怀。底层文学视野中的东西小说呈现出独特而开阔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思想内涵上,一方面,东西小说底层叙事基于底层文学对底层苦难生态探源深广度不足的局限,不仅追究了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外部成因,更以强烈的自省姿态审视底层民众自身欲望、性格等内部成因,展开了对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底层主体等多维度的探究,拓展了现实批判的内涵向度,从而彰显浓郁的理性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东西小说底层叙事跨越了底层文学作家在表现底层主体向上意识的无作为和作品过于厚重的悲剧色彩,其对底层苦难与死亡的宿命除了同情和无奈之外,注重凸显底层对现实世界的挣扎与不屈,虽然其中不免夹杂妥协的成分,但表现底层民众对苦难的承担与抗争意识以及对困境和命运的超越与救赎才是东西小说底层叙事的重要着力点,而以底层主体对生活的希望化解苦难又构成了东西小说底层叙事在审美格调上的现代性拓展。因此,东西小说底层叙事既有直面苦难的理性批判精神,也不乏乐观情调与理想主义色彩。在精神资源上,底层文学的研究者多从左翼文学等资源中寻求理论支撑,而东西小说对于国民性批判的责任感以及对现代性反思的忧患意识,则表现出鲁迅等底层叙事的审美传统,其中,审视与批判底层精神世界中价值观和人性的视角,又成为超越以往底层叙事的“现代性”思想眼光的表现。东西小说对底层文学精神资源的超越,不仅开拓了阐释东西小说价值内涵的新视角与新层次,更推进了底层文学理论谱系的多元化建构。在艺术策略上,鉴于底层文学的艺术性缺失,东西小说底层叙事吸收与借鉴了“先锋”手法。具体表现在:首先,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极端化的叙事赋予了作品荒诞的色彩,有效地折射出底层境遇和命运的荒谬;其次,通过反讽与戏拟式的语言叙述,达到讽刺和解构的目的,为小说营造了幽默的氛围,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叙事效果;再次,以夸张变形的漫画笔法书写底层人生困境,进而形成幽默调侃的格调讽刺现实社会的不公;最后,黑色幽默表面上制造着文本快乐,其实质在于牵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隐痛,促使读者思考底层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这种美学基调的注入使小说中的底层小人物命运充满了荒诞色彩却不使人绝望。东西小说出现于底层文学思潮之中,却又是其无法局限的,体现出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丰富的内涵以及更重要的意义。进而,东西小说以形而上的寓言意味拉大了小说与现实的距离,避免了底层文学创作过于“贴近生活”的“景观化”书写,从而实现了从底层叙事中的突围。

刘海天[3](2016)在《《群书治要》民本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编纂于唐朝贞观五年的《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节选了唐前经、史、子三大部类中的六十五种文献,核心内容是与治国理政相关的理论经验。《群书治要》不仅是直接促成“贞观之治”的资政参考书,在流传至日本后,也同样带来了治世局面。可以说,《群书治要》是唐前治国理政智慧精华的总结,也是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经典文献。但所憾目前针对《群书治要》的研究并不丰富。本研究以作为中国政治特色的“民本思想”为切入,梳理《群书治要》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关“民本”的具体表述,挖掘古代治国理政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此作为今日民族及文化复兴之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在研究思路方面,参考了本土学术话语体系的叙述方式,在论文框架设计上借鉴了佛家天台宗阐释经典所使用的“五重玄义”,从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几个方面展开。论文以“一体”(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始终,以此作为民本思想的哲学依据、理论源头,可作本文之“体性”。论文又以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之道”、“中庸之道”为依据展开,以确立民本思想的实践原则,是为本文之“宗脉”。“阴阳”与“中庸”的具体“应用”,则表现于“德治”,即政治上的“德位相成”,经济上的“德本财末”,文教上的“德主刑辅”。因为“民本”是一种施政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施政方法,唯有通过“德治”,才能实现“民本”。故“德治”可以作为“民本”的代名词。通过运用此分析框架,不仅使民本思想的哲学推衍脉络清晰可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学术“一以贯之”、中国文化“一体万用”的特点。以中国话语解读中国经典,才能贴近经典的本意。通过对《群书治要》的梳理,可知民本思想在政治上主要体现在“德位相成”,即为政者的爱民之“德”与为政者所居之“位”应相匹配。民本政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君民、官民是一体共荣的关系,天下无私属而为人民共有。施政宗旨是为民谋利、以民为本,施政方法是权力集中、以君为主。但君主非专制,而是以君为主的共治。王道中对内圣外王、文德武功的追求,皆是立足于爱民,革命的本质是顺天应人、为民谋福。国家因爱民而设官,选拔官员以爱民之德、利民之能为主要标准,因此官员阶层并非固化,而是开放流动的。为了实现德治,国家会通过治吏提高行政力,故古代虽云“忠君”,其实质却是“忠于民”。在经济方面,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本财末”的理念上。即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团结民众、惠利民众,经济与政治的互动规律为“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由“德本财末”,而产生了轻徭薄赋的使民思想和问疾救苦的养民思想。在生产方面,中国古人通过发展农业富民足民,安定社会。在消费方面,则重视节欲戒奢,以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配方面,古人以重义轻利为原则,认知到国财与民财一体共生,国家不可侵夺民财,要缩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在文化教育方面,民本思想则体现在“德主刑辅”的教化方式上。确信人性本善是教化民众的起始点,也是尊重民众的根本体现。教化民众以伦理道德为先,唯有重德才能使社会和谐而人民安乐。教化应遵循自上而下的顺序,以在位者的修身为根本。礼乐教化是古代教化的主要形式和载体,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化民成俗。刑罚是辅助教化、止绝恶行的必要手段,刑罚的目的不在惩罚而在威慑生耻,故用刑当以仁心公正而不可以暴虐偏私。刑罚之用应随顺天时,不可过节。法治是治民良方,但应注重简易而不繁苛。就德治与刑治的关系而言,德治为法治之本,这是由人性本善的特质决定的。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唐前关于“民本思想”的理论学说和实践经验都已经非常成熟。而对比古今政治可以发现,这些智慧已经在当代中国的各个领域得到具体应用,并成为了中国的特色和优势。古今政治智慧的历史传承,充分说明了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宏大历史背景。通过对《群书治要》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沟通古今的素材,获得继往开来的智慧,找到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历史文化依据。

田建宏[4](2014)在《小律师办案记》文中研究表明引子我是个律师。工作中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把自己办理过的案件记录下来。随着"律龄"的增长,我对这种记录兴趣越来越大。我为好人伸张正义,也为坏人辩护开脱,每个案件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有人说法庭是个舞台,每天上演着人间的悲喜剧,只是角色固定,演员也就是那几个人:法官、律师、原告、被告,而故事也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翻阅我的《记录簿》,那时我的感觉是:生活比虚构离奇。比如,我在电脑上敲下这几行文字之前,

第代着冬[5](2014)在《23℃》文中认为1袁本秋推开虚掩的房门。金黄色的阳光顺着门框,像水波涌进暗处,照亮了张木匠。张木匠坐在木工房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报纸上端,是一撮坚挺的黑发;报纸下端,敞开的米灰色茄克衫露出他松软的大肚子,像只大南瓜倒扣在皮带上。张木匠身后,小个子徒弟坐在旧沙发上,用一柄锋利的木工凿打磨一件雕花窗扇。随着屁股的不停挪动,老式沙发像一大群饥饿的蟋

赵晓峰[6](2011)在《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叙述主线是湖北省岳平县农村建国以来六十余年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历程,探讨的核心理论问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基础问题,即村庄视域中国家政权建设的一般性规律问题,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公与私,不仅是一个看法、一种观念、一套规则,而且还是型塑社会秩序、影响基层治理模式变迁、决定国家政权建设走向的地方文化认同性力量。本研究引进“大私”的分析概念,尝试性地建构了一个理解农民公私观念的理想图式,认为自宋以来,宗族和以宗族为内在基础的村庄是农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大私”单位。它阻隔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直接联系,塑造了农民特殊主义逻辑的日常政治品性,使农民在世代延续中形成了“以群(宗族、自然村)为重,以己为轻”的群我主义行为逻辑,以致肇始于百余年前的国家政权建设不得不面对农民“有宗族认同而无国族认同”的政治社会信任局面。本研究提出了“公私秩序”的分析概念,从农民的公私观念出发,探讨了公域、私域各自的社会秩序形成机制,及公域与私域之间秩序的承接与转换机制。公域,是传统农民缺乏认知,近现代农民正在逐步增加认知的领域,里面通行的是普遍主义逻辑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私域,是个体农民和“自己人单位”日常生活政治实践的场域,承载着农民的超越信仰和俗世生活,持续锻造了农民特殊主义取向的行为逻辑,构成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基础。由于公域和私域里的秩序机制是二元对立的,如何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构建一个秩序的承接与转换机制就成为阶段性的国家政权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本研究认为理想状态的公私秩序机制是国家以农村基层组织为载体,通过合法性授权,将“私域”里自然生成的村庄内生权威合法化为体制所承认和接纳的具有介入“公务”身份的基层干部,使最基层的权力主体兼具“国家授权的合法性和农民自发的认同感”,具备“小公”与“大私”的双重权力属性,使之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化‘公’为‘私’”及“‘公’缺‘私’补”等治理技术,将国家普遍主义逻辑运作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转化成农民认可并接受的地方性规范,以完成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接连不断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乡村社会秩序。以公私秩序为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岳平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与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立“大公”、灭“大私”、救“小私”;立“大公”、灭“大私”、抑“小私”;立“大公”、抑“大私”、重“小私”;立“大公”、重“大私”、平(衡)“小私”。由此得出村庄视域中国家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即公私定律为无论政权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只要农民的“自己人认同”意识没有完全消失,国家都必须将最基层的治理主体建立在最能够整合农民“自己人单位”内部资源的基础之上,打破“公”与“私”的隔膜关系,使国家之“公”与农民之“私”衔接起来,使“小公”和“大私”能够成为一体,以建构最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实践证明,任何时候的农村政治体制变革,一旦背离了公私定律的规定性内涵,试图在远离“大私”的层级构建“小公”的治理体制,或使村庄内生资源失去治理价值,政权建设就会走弯路,基层治理就会陷入困境,地方社会秩序也难以得到基本的保证。

胡建玲[7](2002)在《抵账抵出十年徒刑》文中认为

二、抵账抵出十年徒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抵账抵出十年徒刑(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的湖北概况
    一、鄂西国统区的形成与巩固
    二、湖北境内中共力量的增长
    三、沦陷区的百废待兴
    四、胜利前夕的湖北军事态势
    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沦陷区的接收
    一、国军挺进沦陷区与日伪军换防
    二、湖北党政军等机构的陆续“还治”
    三、对日俘与日侨的遣返与处置
    四、对日伪财产与公产的接收与处理
    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上)
    一、对敌后迁回军民的安置与优抚
    二、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与惩处
    三、西迁学校及企业的复校与复业
    四、一系列社团组织的恢复
    五、卫生与防疫工作的开展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重建(下)
    一、财政与粮政问题的解决
    二、工农业、水利与交通的恢复与发展
    三、邮政与通信网络的构建
    四、教育领域的恢复工作
    五、新市政规划的出台与实施
    小结
第五章 湖北收复区接收与重建之评估
    一、接收与重建之成效评估
    二、成效不显着之肇因所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底层文学视野中的东西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何谓“底层”和“底层文学”
    2、引入“底层文学”思潮背景的缘由与研究现状综述
    3、本论文创新点
第1章 东西小说对底层文学的拓深
    1.1 多重批判:底层苦难生态探源
    1.2 乐观情怀:底层对宿命的抗争与超越
第2章 东西小说对鲁迅的继承与发展
    2.1 责任担当:国民性批判
    2.2 忧患意识:现代性反思
第3章 东西小说底层叙事的艺术手法
    3.1 荒诞的运用
    3.2 反讽与戏仿式的语言
    3.3 夸张变形的漫画笔法
    3.4 黑色幽默的叙述风格
结语 从“底层叙事”突围:东西小说的寓言意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群书治要》民本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对《群书治要》与“民本”的概述
    第一节 《群书治要》简介
        一、《群书治要》的历史意义
        二、《群书治要》的文本特质
        三、《群书治要》的现代价值
    第二节 民本思想的理论源头
        一、“民”“本”的解读
        二、民本思想与“道”的观念
    第三节 民本思想的实践原则
        一、阴阳之道与中庸之道
        二、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
第二章 德位相成的政治观
    第一节 立君为民
        一、心体相依的君民关系
        二、君主民本的施政宗旨
        三、内圣外王的王道追求
        四、顺天应人的革命思想
    第二节 设官爱民
        一、以民为本的官制设置
        二、德才并重的选考之法
        三、仁义廉洁的官德要求
        四、忠君为民的君臣之际
第三章 德本财末的经济观
    第一节 聚民养民
        一、散财兴德的富民思想
        二、轻徭薄赋的使民思想
        三、问疾救苦的养民思想
    第二节 富民导民
        一、重农固本的生产理念
        二、崇俭戒奢的消费理念
        三、重义轻利的分配理念
第四章 德主刑辅的教化观
    第一节 以德化民
        一、明德至善的教育目标
        二、伦常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上行下化的教育方法
        四、崇礼重乐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 以刑教民
        一、明刑弼教的立刑初衷
        二、哀敬公正的量刑原则
        三、遵道尚中的法制精神
        四、貌离神合的德刑之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中心主题与研究缘起
    1.2 国家政权建设研究:理论反思与方法创新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田野与方法
    1.5 概念界定与章节安排
2. 公私观念与村庄政治
    2.1 中国人公私观念的特质:伸缩性及其引发的实践悖论
    2.2 理解农民公私观念的理想图式
    2.3 从公私观念到公私秩序
    2.4 公私秩序与基层治理之道
    2.5 公私秩序:理解村庄政治的新视角
3. "破宗族"、"立集体":农村革命与建设的实践逻辑
    3.1 土改的实践逻辑
    3.2 社队模式的确立
    3.3 农民的群体性自治行为
    3.4 塑造革命小农:新旧制度的博弈
    3.5 公社体制末期的离心力
    3.6 集体化时期农民公私观念的调试逻辑
4. "市场离散宗族":"自己人单位"的命运沉浮
    4.1 房头的复兴与宗族社会文化网络的重建
    4.2 岳平人的"历史感"与"当下感"
    4.3 农民个体行为逻辑的调整与农户家庭结构的变迁
    4.4 "自己人的治理"之变与法律下乡的进路
    4.5 分田到户以来农民"私"观念的表达与实践
5. "宗族里的国家":村社集体权力的运作逻辑
    5.1 村社集体权力的上移
    5.2 农业税费征收中的权力、策略与技术
    5.3 失衡的农民公平观与失灵的社区正义观:自治之殇
    5.4 村社集体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
6. "集体退","宗族进":"自己人治理"逻辑的表达与实践
    6.1 理事会的兴起
    6.2 "自己人治理"的逻辑
    6.3 "外人当政"引发的风波
    6.4 非均衡的资源分配引发的农民上访事件
    6.5 道中"道",非"常道":农民公私观理想图式的表达
    6.6 村委会、理事会与公私秩序的表达机制
7. "村落中的国家":百年国家政权建设史中的公私定律
    7.1 "自己人单位"的构建:农民"大私"观的新表达
    7.2 被塑造的权利与被规约的权利:农民"小私"观的新表达
    7.3 农民国家观:价值化与去价值化
    7.4 渐行渐远的"集体":从退却的集体中发现"社会"
    7.5 公私秩序:村庄社会秩序维系机制的深层逻辑
    7.6 从公私秩序到公私定律:百年国家政权建设史的重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

四、抵账抵出十年徒刑(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对湖北收复区的接收与重建(1945-1949)[D]. 郭常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2]底层文学视野中的东西小说研究[D]. 王凤娇. 河北大学, 2018(12)
  • [3]《群书治要》民本思想研究[D]. 刘海天.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4]小律师办案记[J]. 田建宏.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2)
  • [5]23℃[J]. 第代着冬. 红岩, 2014(02)
  • [6]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 赵晓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7]抵账抵出十年徒刑[J]. 胡建玲. 乡镇论坛, 2002(01)

标签:;  ;  ;  ;  ;  

10年监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