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施用生物肥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1)在《新疆棉田生物肥料技术补偿的农户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赵盼[2](2021)在《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陕西猕猴桃生产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期,面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资源环境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与地缘有关的独特产品质量造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稀缺性,通过地理标志的信号识别,形成产品内垄断地位,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地理标志传递出的独特产品质量,是丰富农产品市场、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改善供需结构失衡的重要力量;为了保证地理标志所蕴含的农产品质量特色和声誉特色,其生产标准通常具有环境友好和生态有益等特性,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农户视角,立足于农户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及外部性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陕西猕猴桃主产区645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在分析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进行测算,揭示了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的内在联结机制与转化路径,并通过构建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综合效应,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衡,主要聚集在传统农业大省,而拥有独特自然环境条件的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少。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趋于饱和,需依托地理标志建设打造区域品牌,促进猕猴桃产业发展由增产模式向稳产下增值模式转变。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户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存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地理标志的农户使用程度较低。(2)农户地理标志认知可以聚类为“价值认知”、“约束认知”和“共有性认知”三个维度,农户的地理标志价值认知对其使用地理标志的意愿与行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约束认知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意愿与行为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共有性认知对农户的地理标志使用行为有负向影响,也是导致农户使用地理标志意愿与行为悖离的主要原因。(3)农户地理标志使用具有显着的经济效应:尽管使用地理标志猕猴桃每亩的种植成本增加292元,但是销售价格提高了0.908元/kg,亩均产值增加2346元,亩均净利润增加2054元,成本利润率提高了20.3%,农户的技术效率提高了0.137,说明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溢价所带来的经济激励远大于因此增加的生产成本,能够有效促进农户改进生产技术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4)农户地理标志使用具有显着的正向环境效应:以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生产行为的影响表征环境效应,使用地理标志后,农户使用生物肥料、使用果园生草技术、使用生物农药的概率分别提高0.255、0.301和0.280,地理标志使用对同时具有“增产”和“减损”双重属性的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对长期保护性技术的影响高于对短期生产性技术的影响。(5)地理标志质量溢价带来的市场激励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环境效应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市场激励在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施用生物肥料、使用果园生草技术、施用生物农药行为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9.89%、31.17%、20.84%,相比“减损”型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市场激励对“增产”型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农户采纳行为起到的中介效应更大,其中尤以长期保护性技术的响应程度最高。(6)使用地理标志农户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及综合效应评价值分别高出未使用地理标志农户评价值的12.61%、4.31%和4.81%;使用地理标志农户的经济—环境效应协调度比未使用地理标志的经济—环境效应协调度高6.28%。说明农户使用地理标志不仅可以提高样本区域农户猕猴桃生产的经济、环境及综合效应,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7)应从加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宣传力度、健全质量管理及监督体系着手,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及合作社等产业组织的市场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
祝宏辉,张颖,尹小君[3](2021)在《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使用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识别》文中提出以新疆棉农施用生物肥料为例,基于445户棉花种植户的调查,应用DEMATEL与ISM集成分析方法识别影响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使用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施用成本认知、增产效果认知、持续种植意愿、参与合作社和种植规模等13个因素是影响悖离的主要因素;第二,施用成本认知、增产效果认知、技术难度认知、参与合作社和环境改善认知等因素发挥的作用最大,构成了悖离影响因素的结果子系统;第三,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是原因子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影响悖离的深层次根源因素.通过加强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使用示范点建设、健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市场推广体系、加大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使用培训力度、出台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补贴政策等措施,有助于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使用行为的改善.
陈晓滨,刘少群,刘成,郑鹏[4](2020)在《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生物肥料是新型肥料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合理施肥有助于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本文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生物肥料的分类、特点,归纳分析了施用生物肥料对茶树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总结了生物肥料在我国主要省份茶园中的实践应用情况,以期为茶园的现代化建设与合理化施肥提供理论参考。
李娟,王文丽,赵旭[5](2020)在《生物肥料对当归生长及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当归专用生物肥料对当归的促生和增产效果以及对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当归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岷归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载体、生物肥料3个处理,在当归收获时采集根际土壤,测定土壤中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并采用Boilog-MicroPlate和平板稀释计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结果】生物肥料对当归芦头直径、根的生长有显着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生物肥料处理芦头直径、根干重增幅分别为31.39%、100.5%,与载体处理相比分别增加19.2%、56.1%。与对照相比,生物肥料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增幅分别达154%、21.6%、34.7%,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46.9%、19.9%、43.0%。通过Boilog-MicroPlate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发现,施用生物肥料后,AWCD值、Shannon-Wiener指数(H’)、McIntosh指数(U)显着提高,单一碳源D-木糖、葡萄糖-1-磷酸盐、L-苯基丙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D,L-α-甘油、I-赤藻糖醇、N-乙酰基-D-葡萄胺的利用率显着提高,L-丝氨酸、丙酮酸甲酯、腐胺、4-羟基苯甲酸、D-半乳糖醛酸、衣康酸、D-苹果酸7种碳源的利用率降低。【结论】当归专用生物肥料能够显着促进当归根生长,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
童帅[6](2020)在《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固氮酶nifH基因多样性及其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水稻、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以我国黑龙江、湖北和河北等地区大田生长的水稻、小麦为材料,采用nifH基因实时定量PCR、nifH基因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高通量测序、以及nifH基因反转录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等技术,系统探索了施用微生物肥料、不同作物品种、不同生育期等因素对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优势类群、nifH基因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生物肥料对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固氮菌类群多样性影响显着。水稻根内、茎内、叶内nifH基因数量分别为(1.5117.80)×108拷贝/g、(1.012.76)×107拷贝/g和(2.0419.50)×106拷贝/g。与未施用生物肥料的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生物肥料后水稻根内nifH基因数量呈持平或降低趋势,但茎、叶内nifH基因数量显着增高,水稻内生固氮菌类群、优势类群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小麦试验与水稻结果趋势相同。总体上优势类群有Azospirillum、Pseudomonas、Sinorhizobium、Methylocystis、Sphingomonas、Rheinheimera、Azoarcus等。(2)水稻品种间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差异不显着,但固氮菌类群多样性差异显着。常见类群有Azospirillum、Ideonella、Sinorhizobium、Azoarcus、Pseudacidovorax、Methylocystis、Sphingomonas、Bradyrhizobium、Xanthobacter、Rheinheimera等。(3)不同生育期水稻根内nif H基因数量差异显着,幼苗期和花期nifH基因数量分别为(1.9010.60)×106拷贝/g、(1.232.47)×109拷贝/g,且多样性发生了显着变化。花期的优势类群是Rubrivivax、Sideroxydans、Dechloromonas、Sinorhizobium、Pseudacidovorax、Anaeromyxobacter等。小麦从苗期到返青期内生固氮菌类群多样性也发生了显着变化,返青期的优势类群是Pseudacidovorax、Pelomonas、Leptothrix、Rubrivivax、Paraburkholderia、Sinorhizobium、Skermanella等。(4)nifH基因的c DNA分析,揭示了Bradyrhizobium、Kosakonia、Sphingomonas、Ideonella、Azohydromonas属是幼苗期水稻内生固氮菌活跃类群,Bradyrhizobium、Pelomonas、Sphingomonas、Dechloromonas属是花期水稻内生固氮菌活跃类群;Bradyrhizobium、Paraburkholderia属是返青期小麦内生固氮菌活跃类群。
韦学敏[7](2020)在《生物肥料和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根际微生物及药材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活血化瘀要药,具有极高的药用研究价值。目前,应用于丹参生产的肥料种类繁多,缺乏科学指导。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及营养品质、改善土壤肥力和降低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等作用,因而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而中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生物肥料对药用植物是否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此外,随着金属氧化物纳米肥料的广泛应用,其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亟待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丹参生长参数、活性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养分等指标,评价了盆栽、小区实验条件下,四种生物肥料(商品名:提土榜、微藻、酵素和“天下第一菌”)及三种金属氧化物纳米肥料(氧化铜CuO、氧化铁Fe2O3、氧化锌ZnO)对丹参品质的影响,为丹参科学生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1)盆栽和小区实验结果表明:四种生物肥料中,提土榜和微藻对丹参的生长、活性成分积累、药材Pb含量、根际微生态产生积极影响。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显着增加16.27%-17.66%和24.94%-71.17%(P<0.05);总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显着增加89.63-107.82%(P<0.05);TTB处理下丹酚酸类成分含量显着增加1.92%(P<0.05);药材Pb含量显着降低37.58%-46.03%(P<0.05);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包括博斯氏菌属(Bosea)、土微菌属(Peddomicrob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bacter)、白僵菌属(Beauveria)等与重金属生物吸附相关的微生物,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青霉属(Penicillium)等具有植物生长促进作用的微生物,以及Paraphoma、Plectosphaerell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堆囊菌属(Sorangium)、Phlebiopsis等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植物病害防治相关的微生物。(2)“天下第一菌”微生物菌剂和酵素使Cd胁迫下丹参药材中Cd含量降低5.84%-37.90%,总丹参酮含量增加9.90%-40.45%;根际土壤中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Cupriavidus、曲霉属(Aspergillus)等具有重金属生物修复潜力的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尤其Cupriavidus和曲霉属对Cd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3)金属氧化物纳米肥料对丹参生长、金属含量、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与纳米粒子种类、浓度相关。100、700mg/kg ZnO和Fe2O3(除ZnO700)使丹参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最大根直径分别显着增加20.76%-71.25%、53.95%-119.88%和71.02%-119.88%(P<0.05);CuO对丹参生长基本无显着影响;100、700mg/kg CuO和ZnO使药材中Cu和Zn含量显着增加,100 mg/kg CuO和ZnO均使药材中Fe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施用Fe2O3对药材Cu、Zn、Fe含量均无显着影响;100、700mg/kg Fe203和ZnO处理均使根际微生物真菌多样性指数显着增加13.13%-30.39%(P<0.05);纳米肥料处理下对重金属耐受或能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微生物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如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黄色土源菌属(Flavisolibacter)、Arenimonas、硫杆菌属(Thiobacillus)、Methylobacillus 和Aminobacter。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肥料对丹参药材品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调节根际微生态结构,发挥了良好的土壤改良作用。生物肥料的应用可显着促进丹参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提高丹参药材产量;对丹参酮和丹酚酸类活性成分的积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减少了重金属Pb、Cd在药材中的积累,提高了丹参药材品质,为用药安全和药材疗效提供保障;生物肥料显着改变了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增加了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包括植物生长促进菌、固氮菌、具有重金属生物修复潜力的微生物、具有有机污染物降解能力或植物病原菌防治能力的微生物。另外,纳米肥料对丹参生长、金属元素含量、根际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与纳米粒子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纳米肥料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应以毒性研究为前提。本研究为生物肥料和纳米肥料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柴晓虹,李录山,姚拓,韦雷飞,杨鹰,黄秀君,王荣蛟[8](2020)在《浅谈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学肥料施用量的不断加大,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用微生物肥料替代或者部分替代化学肥料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微生物肥料的种类及主要作用效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李尚中,程万莉[9](2018)在《不同有机物料与部分化肥长期定位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文中指出为了明确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长期定位施用对冬小麦连作农田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在陇东黄土旱塬进行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等量氮磷养分的3种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秸秆还田、农家肥)与氮磷化肥配施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结果显示: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相比于CK,施用有机肥明显增加了06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而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其速效养分含量在060 cm土层范围内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且020 cm土层为硝态氮、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速效氮、磷富集区。从020 cm土层平均养分含量来看,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11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39%、11.49%、15.62%、2.76%、14.94%、143.25%、36.33%,农家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4.42%、14.94%、14.06%、2.84%、10.87%、100.7%、41.58%,秸秆还田分别提高了7.20%、10.34%、9.38%、1.46%、9.24%、54.66%、8.82%。因此,在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兼顾钾肥的施肥措施是最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保持黑垆土养分平衡,促进农田生产力稳定可持续。
叶晶晶,曹宁宁,吴建梅,石洪康,胡祚忠,赵艳燕,张剑飞[10](2018)在《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在桑树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生物肥料的发展史、种类和作用特点;分析了生物肥料的发展方向,即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转化,由单纯生物菌剂向复合生物肥转化,由单一剂型向多元剂型转化;论述了我国生物肥料存在基础研究薄弱,肥效不稳定,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总结了生物肥料在桑树上的应用及效果,展望了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二、怎样施用生物肥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施用生物肥料(论文提纲范文)
(2)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陕西猕猴桃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1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研究 |
1.3.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研究 |
1.3.3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效应研究 |
1.3.4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效应研究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地理标志的概念 |
2.1.2 农产品地理标志 |
2.1.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 |
2.1.4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效应 |
2.2 基础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分析 |
2.3.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分析 |
2.3.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4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综合效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区域地理标志发展及农户使用现状 |
3.1 我国地理标志发展概况 |
3.1.1 我国地理标志发展历程简述 |
3.1.2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种类结构与空间分布 |
3.2 样本区域猕猴桃地理标志发展现状 |
3.2.1 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生产现状 |
3.2.2 样本区域猕猴桃地理标志发展现状 |
3.3 样本户基本特征及地理标志使用现状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样本户基本特征 |
3.3.3 样本户地理标志使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分析 |
4.1 农户地理标志认知测度 |
4.1.1 农户地理标志认知的量表设计 |
4.1.2 农户地理标志认知的测量结果 |
4.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意愿与行为分析 |
4.2.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意愿与行为的理论分析 |
4.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相关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分析 |
5.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
5.1.1 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成本结构 |
5.1.2 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收益比较 |
5.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技术效率分析 |
5.2.1 猕猴桃生产技术效率测度方法 |
5.2.2 猕猴桃生产技术效率测度结果 |
5.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5.3.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
5.3.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模型构建 |
5.3.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估计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分析 |
6.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分析 |
6.1.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理论分析 |
6.1.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模型构建 |
6.1.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估计结果 |
6.1.4 稳健性检验 |
6.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环境效应的中介机制分析 |
6.2.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中介机制理论分析 |
6.2.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中介机制模型构建 |
6.2.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中介机制估计结果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综合效应分析 |
7.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评价指标选取 |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综合效应评价结果 |
7.2.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综合效应测算结果 |
7.2.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经济—环境效应协调度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户使用地理标志 |
8.2.2 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 |
8.2.3 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础 |
8.2.4 完善市场体系,拓宽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渠道 |
8.2.5 发挥产业组织作用,创造地理标志建设有利条件 |
8.2.6 重视人力资本建设,保障农产品地理标志可持续发展 |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肥料定义及类别 |
1.1 定义 |
1.2 分类 |
2 生物肥料特点 |
3 生物肥料对茶树的影响 |
3.1 生物肥料与其他类型肥料对茶树的影响比较 |
3.2 不同物质形态的生物肥料对茶树的影响 |
3.3 不同土壤及地形条件下生物肥料对茶树的影响 |
4 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现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生物肥料对当归生长及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肥料对当归生长的影响 |
2.2 生物肥料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2.3 生物肥料对当归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3.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2.3.2 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4 生物肥料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 |
2.4.1 对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影响 |
2.4.2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
2.4.3 生物肥料对单一碳源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6)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固氮酶nifH基因多样性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稻、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
1.2 植物内生固氮菌 |
1.3 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多样性研究国内外现状 |
1.4 固氮酶nifH基因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1.4.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1.4.2 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 |
1.4.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5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施用生物肥料对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及固氮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样品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田间栽培试验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3 样品总DNA提取 |
2.2.4 固氮酶nif H基因扩增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2.2.5 固氮酶nif 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2.6 固氮酶nifH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
2.3 结果分析 |
2.3.1 样品总DNA提取与nif H基因PCR扩增 |
2.3.2 施用生物肥料对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的影响 |
2.3.3 施用生物肥料对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优势类群的影响 |
2.3.4 施用生物肥料对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类群结构的影响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水稻品种对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及固氮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样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田间栽培试验 |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3 样品总DNA提取 |
3.2.4 固氮酶nif H基因扩增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3.2.5 固氮酶nif 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3.2.6 固氮酶nifH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水稻品种对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水稻品种对内生固氮菌优势类群的影响 |
3.3.3 不同水稻品种对内生固氮菌类群结构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生育期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及固氮菌类群多样性比较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样品 |
4.2 实验方法 |
4.2.1 田间栽培试验 |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3 样品总DNA提取 |
4.2.4 固氮酶nif H基因扩增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4.2.5 固氮酶nif 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4.2.6 固氮酶nifH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生育期水稻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数量变化 |
4.3.2 不同生育期水稻内生固氮菌优势类群变化 |
4.3.3 不同生育期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类群结构变化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固氮酶nifH基因活性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供试样品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2.2 样品总RNA的提取 |
5.2.3 cDNA文库的建立 |
5.2.4 固氮酶nif H基因扩增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5.3 结果分析 |
5.3.1 样品总RNA的提取 |
5.3.2 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nifH基因活性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生物肥料和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根际微生物及药材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丹参是药用植物研究的模式物种 |
2 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重要作用 |
2.1 土壤微生物维持土壤功能稳定 |
2.2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现代研究方法 |
3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根际微生物和药材的影响 |
3.1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3.2 重金属污染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
3.3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4 生物肥料的应用 |
4.1 微生物菌剂在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应用 |
4.2 微生物菌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
4.3 酵素菌肥的应用 |
4.4 微藻生物肥料的应用 |
5 纳米肥料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
5.1 纳米材料简介 |
5.2 纳米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5.3 纳米粒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创新性 |
第二章 生物肥料对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实验设计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肥料对丹参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2.2 生物肥料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2.3 生物肥料对丹参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
2.4 生物肥料对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 |
2.5 生物肥料对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生物肥料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潜力 |
3.2 生物肥料在提高丹参药材品质方面的应用潜力 |
第三章 生物肥料对重金属Cd胁迫下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盆栽实验设计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重金属Cd在丹参根组织中的分布与含量测定 |
2.2 生物肥料对镉胁迫下丹参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2.3 生物肥料对镉胁迫下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2.4 生物肥料对镉胁迫下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微生物菌剂和酵素菌肥在提高丹参品质方面的应用潜力 |
3.2 微生物菌剂和酵素菌肥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 |
第四章 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3 盆栽实验设计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纳米粒子在丹参根组织的积累 |
2.2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药材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生长指标的影响 |
2.4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纳米肥料处理对丹参生长的促进作用 |
3.2 不同纳米粒子处理对丹参药材中微量元素含量产生不同影响 |
3.3 纳米粒子处理改变丹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浅谈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
2 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 |
2.1 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及农民收入 |
2.2 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氮素、与农作物组成共生体系为作物提供营养,改善土壤孔隙度和容重 |
2.3 增加作物可食部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作物品质 |
2.4 有效改善作物植物学性状及经济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
2.5 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酸碱度、改善生态环境 |
3 讨论 |
(9)不同有机物料与部分化肥长期定位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
1.3.1 土样采集 |
1.3.2 测定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长期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影响 |
2.2 长期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2.2.1 有机质含量 |
2.2.2 全氮和碱解氮含量 |
2.2.3 全磷和有效磷含量 |
2.2.4 全钾和速效钾含量 |
3 讨论 |
3.1 长期施肥对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影响 |
3.2 长期施肥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10)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在桑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肥料的发展史 |
2 生物肥料的种类 |
2.1 单一生物肥料 |
2.2 复合生物肥料 |
2.3 复混生物肥料 |
3 生物肥料的作用特点 |
3.1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
3.2 刺激和促进植物生长 |
3.3 改善农产品品质 |
3.4 培肥地力 |
3.5 改良土壤 |
4 生物肥料的发展方向 |
4.1 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转化 |
4.2 由单纯生物菌剂向复混生物肥转化 |
4.3 由单一剂型向多元剂型转化 |
5 我国生物肥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基础研究薄弱 |
5.2 肥效不稳定 |
5.3 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
6 生物肥料在桑树上的应用及效果 |
7 生物肥料的前景展望 |
四、怎样施用生物肥料(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棉田生物肥料技术补偿的农户响应机制研究[D]. 张颖.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陕西猕猴桃生产为例[D]. 李赵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使用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识别[J]. 祝宏辉,张颖,尹小君.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1(14)
- [4]生物肥料在茶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陈晓滨,刘少群,刘成,郑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2)
- [5]生物肥料对当归生长及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李娟,王文丽,赵旭.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6)
- [6]水稻、小麦内生固氮菌固氮酶nifH基因多样性及其活性研究[D]. 童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7]生物肥料和金属纳米肥料对丹参根际微生物及药材品质的影响[D]. 韦学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浅谈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J]. 柴晓虹,李录山,姚拓,韦雷飞,杨鹰,黄秀君,王荣蛟. 四川农业科技, 2020(02)
- [9]不同有机物料与部分化肥长期定位配合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J]. 张建军,樊廷录,赵刚,党翼,王磊,李尚中,程万莉.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3)
- [10]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在桑树上的应用[J]. 叶晶晶,曹宁宁,吴建梅,石洪康,胡祚忠,赵艳燕,张剑飞. 中国蚕业,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