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清书》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

从《林清书》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

一、从《书林清话》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吴菲[1](2018)在《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藏书和读书风气盛行的国家。藏书是文化沉积的结果,也是文化发展的阶梯。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数不清的图书典籍,形成了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和寺观藏书等古代四大藏书体系。其中私家藏书数量众多、分布全国,较为接近广大的读者,不仅保藏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还为学术进步、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代湖南的私家藏书事业在湖南整个藏书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清代湖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并形成了浓厚的藏书风气,藏书人数之多、藏书规模之大均远超前代,放之全国也是佼佼者。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在对搜集到的清代五十多位湖南籍私人藏书家的相关资料研究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湖南的社会环境,勾稽出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的基本情况,包括藏书兴盛的背景和概况、藏书家的生平事迹、藏书的管理、藏书的特色、藏书的贡献等。全方面、多层次地分析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展示清代湖南丰富多彩的私家藏书文化,总结私家藏书的历史贡献。以期稽古振今,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借鉴和参考。人们创造了文明,藏书家保护了文明。饮水当思源,我们在享受图书典籍带来的福利时,不应忘记那些不辞辛苦、苦心孤诣、一丝不苟地保藏典籍的藏书家们。他们为当时的藏书事业乃至现今的图书馆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其精神亦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李冰心[2](2015)在《长沙叶氏家学传承考辨》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是私家藏书兴盛的时期,藏书世家迭出不穷。世人多熟悉江南藏书家,其实湖湘之地藏书事业也在蓬勃发展,藏书家不在少数。如袁芳瑛、陶澍、刘人熙、唐成之、方功惠、徐树铭、李希圣等等,但他们的藏书多后辈不能守,盛极一时,散亡也极为迅速,很少能形成藏书世家。唯长沙叶氏和道州何氏几代藏书,传承有序,较为着名。论文选择了长沙叶氏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叶德辉和叶启发、叶启勋等后辈藏书情况分析叶氏家学传承,长沙叶氏因何兴盛又为何衰亡,皆与其家学兴衰密不可分。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引言介绍研究现状和研究价值所在。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长沙叶氏谱系情况,侧重叶氏直系的生平和藏书活动,女眷的情况也有涉及。第二章考证旁支的生平及藏书活动。笔者补充了以前研究者忽略的叶启勋、叶启发解放后的生平经历,重新考订了叶启发的出生年月,探寻了叶家后人的生存现状。第三章论述叶启勋、叶启发对叶德辉藏书思想和鉴别方法之接受。叶德辉不仅是藏书家,同时精通经学和小学,擅长写诗,还有独特的文学鉴赏力。这些都融入了他的藏书思想中,作为从子的叶启勋、启发兄弟与其他后辈相比,更为出色的继承了叶德辉的藏书思想。第四章则是叶启勋、叶启发对叶德辉藏书的增订与补充。叶氏兄弟发展出的自己的藏书特色,这正是他们能自成一家的原因,也是对叶氏家学的发扬与转变。最后附录部分点校了叶氏后人给叶德辉着作题写序跋的未刊稿。这方面材料作为正文的补充,可与叶氏家学各方面成就互为佐证,研究叶德辉者多关注本人,希望此文能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张亮[3](2015)在《叶德辉经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世学术史上,叶德辉是一位传统型学人,学问广博,而经学是其立身立命之本,经学思想是其经学研究之灵魂。此文以其经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透过相关文本,确认其经学思想原貌并分析其本质。全文由六部分组成,即经学思想的生成、经学立场的表达、经学史观与学术谱系梳理、通经致用的思想及表现、治学心得与经学着述和结语。叶德辉经学思想与治学之路的形成,除了湖湘理学氛围、吴地汉学渊源与求学过程中师友风尚等影响因素外,家教中理学、汉学、小学等因子对其也影响深远,自身之思辨与感悟更不可忽视。叶德辉研究经学,首先,有为学问而学问的表征,治学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学术理性之自觉。正因为如此,其崇实恶虚,尚汉学之实,批宋学之虚;崇古文之是,斥今文之非。其坚持为己之学,不盲从先辈与权威,既不赞同汉宋学水火门户之争,也不赞成汉宋调和、模糊异同是非之学说;不趋时不附势,不苟同师门,力斥康、梁今文公羊学之非;其有自己的经学史观,有自己主张的学术谱系。再者,除了表面的治学之术,儒家经典中的伦理纲常大义已化为其内在原则与信仰,终生坚守与固持,是以其经学思想主张中有“通经致用”的一面。虽有保守之讥,却实有深入自得之见。其毕生爱好经学,信仰儒经大义,其研究经学,治《说文》,治版本目录,治考据训诂,也皆因经学而起。笔者拟就此问题之研究尽一己之力。通过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叶德辉的经学思想,还可拓展和加深对其生活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史事与背景的认识,更可贯通和深化对古往今来思想史、学术史专门领域的认识。

陈冠伟[4](2013)在《晚清湖湘礼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晚清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还有很大程度的遗留,封建社会的与三纲五常相适应的伦理观念、礼制与礼学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因而传统文化观念、礼制礼学观念仍在流行并被遵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较之封建社会,毕竟有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西学东渐也带来了一些学术观念的影响,晚清社会人文科学较之以往自然也有了相应的新内容,晚清礼制礼学思想也就不会与以往完全一致。湖湘,在国人的心目中长时期是作为蛮荒之地而存在的。晚清及之前的历朝历代,湖湘地区被认为经济不发达,思想很闭塞,文化程度低,礼乐文明远不及中原、江浙、齐鲁与鄂皖地区。湖湘的学术历来不受重视,譬如湖湘经学,包括湖湘礼学与语言学,通常不被看好。这种情况,到明末清初王夫之出,才算有了一点点改变。可是以章太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依旧看不起湖湘学术,认为湖湘经学不过“粗闻经义”,后来的湘中经学家由于不通古音之学这个“同病”,故不能称大家。研究晚清湖湘的礼学,就是要说明一个事实:湖湘学者不通经学礼学、仅仅“粗闻经义”的时代,早在王夫之以前就已经结束了。到晚清,湖湘学人切磋礼学,已经进入条分缕析、激浊扬清、攀登理论高峰的时代。自晚清以来,湖湘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风云际会,群贤辈出。晚清湖湘礼学界的代表性人物有曾国藩、郭嵩焘、王闿运、皮锡瑞,这四人是有专着的一类。还有看不到专着或者所谓专着份量不是很重的一类,如魏源、何绍基、曾纪泽、王先谦、叶德辉等人。曾国藩是研究晚清湖湘礼学首先要说到的着名人物,他对礼制礼学极其重视,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付诸实践。郭嵩焘治礼的专着比曾国藩的多,其思想基本原则是遵守传统礼制。王闿运有专治礼学的着作《三礼笺》(《周官笺》《礼经笺》《礼记笺》),其中虽有许多失误之处,但胜义亦不少。皮锡瑞的礼学成就,在晚清湖湘诸子中应居首位,在当时的众多礼学家中亦名列前茅,《三礼通论》是皮锡瑞礼学达到晚清礼学高峰的显着标志。晚清国运已经明显地走向衰败,湖湘知识界先驱比较早地意识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最早睁开眼看世界。曾国藩的洋务思想是比较早而又比较自觉的,魏源第一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郭嵩焘则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驻外公使。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成了晚清湖湘礼学家们注意的重要内容之一。郭嵩焘与曾纪泽做到了不辱国格而成为中华礼义的代表,而曾国藩办洋务的表现是引起过异议的。晚清礼学家都注重日常生活的礼仪、礼典活动,都自觉地将礼义之邦的传统礼仪、礼制贯彻于生活实践。从他们的日记与诗文中可以看出,这是较为普遍的情形。湖湘知识分子群体中并不缺乏敢为人先的精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中大多数依旧忠于传统礼制、礼义。晚清湖湘礼学家对传统礼义观点与传统礼制的固守值得注意。晚清之前已经揭开了湖南礼学走向兴盛的序幕。自曾国藩、郭嵩焘一辈人物到王闿运、皮锡瑞,是湖南礼学取得长足发展的阶段。虽然就总体看,晚清湖湘礼学在着述方面尚不能与江浙吴皖比肩,但是已经接近当时的高水平。其中对礼制礼学的通论已经达到高水平,对礼学史、礼学精神以及三礼关系的认识与把握并不比其他任何地域逊色,而对西洋礼制礼仪的研究和把握已是全国之冠。

陆倩倩[5](2013)在《《郋园读书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叶德辉是清末民初着名的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刻书家。《郋园读书志》(以下简称《郋志》)作为其读书题跋的汇编,内容丰富,考证精赅,是我们研究叶氏在目录、版本、校勘、藏书等方面成就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收书特色、题跋着录内容、比较研究、引文分析等角度对《郋园读书志》进行研究。第一,《郋园读书志》收书特点明显,既注重收录明清刻本,关注书史流传,对所录书籍亦尽力搜求他本、异本比勘,以定高下、优劣,同时《郋园读书志》对乡贤、先人之书颇为关注。通过对《郋园读书志》收书特点的具体分析,可从侧面反映叶氏的师承关系与学术渊源。第二,《郋园读书志》题跋着录内容丰富,叶氏不仅详载书籍的相关信息,还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更可贵的是融入了自己的考证成果。因此详细地分析着录内容将有助于我们发现叶氏的治学思路。第三,《郋园读书志》作为叶德辉学术实践成果的代表与其版本理论着作《书林清话》之间亦存在“源”与“流”之关系,因此将《郋园读书志》和《书林清话》比较研究,总结《郋园读书志》对于《书林清话》目录、版本、校勘等方面理论的体现、实践和补充,能更好地展现《郋园读书志》的特色。第四,《郋园读书志》的另一个突出特色就是数目庞大的引文。这些引文不仅列举了学者们的成果,间或起到纠谬、存疑、存史的作用,使得《郋园读书志》一书更加丰满厚重。因此本文着力探讨了《郋园读书志》的引文特色,详细统计了引文的数量、引用的书籍种类,分析了引文的作用。最后,本文还总结了叶氏在《郋园读书志》中对清代经学史和明代诗风发展的梳理工作,以及对金石证史、证经的看法,从中发现叶氏的学术观。本文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郋园读书志》的文献学价值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使得《郋园读书志》的主要内容、特色更加明晰,以期较为全面地展现《郋园读书志》的特点。

师宇明,安美荣[6](2013)在《1979~2012年《书林清话》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书林清话》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以1979~2012年为时间段,从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藏书学、刻书学、辑佚学、编辑出版学和书史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的《书林清话》研究现状做了回顾和系统性总结,并给予了相应的评述。

任莉莉[7](2012)在《叶德辉与《书林清话》》文中提出叶德辉,字奂彬(一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郎园),湖南湘潭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吏部主事,不久辞归。此后的三四十年间,湖南一直是他研经治学、参政议政的舞台[1]。他反对维新变法,仇视辛亥革命,编撰《觉迷要录》,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劳,后遭工农革命运动镇压。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叶氏的研究,基本形成共识的是,叶德辉作为藏书家、刻书家和目录版本学家的地位及其成就应得到充分肯定。

江瑞芹[8](2009)在《叶德辉《书林清话》版本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林清话》是清末文献学家叶德辉的一部版本目录学着作。该书资料丰富,分列一百二十六个小标题,内容几乎涉及版本学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有关古书版本学的各项知识,概述了我国古书版本历代发展情况,并对版本及版本学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科地位;同时,还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版本鉴定原则与方法,对今天我们进行古籍鉴定具有实践性和理论化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该书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论述其内容的同时立意彰显其学术价值。论文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概述了作者生平与《书林清话》的版本情况,并简要讨论了其内容与价值及学术研究前史,阐明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正文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就《书林清话》其书版本学内容分五个小节进行论述,第二章结合晚清近世社会背景和学术史,探讨《书林清话》的学科地位与学术价值。第三章,动态地考察叶德辉《书林清话》所蕴之版本学思想,结合其刻书活动进行讨论。结语部分,再次就本文论点进行申述,对未能就其内容进行详细考证之原因做了交代,并期待方家指正。

石月炜[9](2009)在《论叶德辉的藏书成就及其藏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叶德辉是清末民初着名的文献目录学家和藏书家,一生致力于藏书、刻书及版本目录学和校勘学的研究。叶德辉自称是宋代藏书家叶梦得之后,而其在继承先辈遗书的同时,毕一生之精力,四处寻访珍藏,至其殁年,其观古堂藏书量已达30多万卷,而且四部齐全,藏书数量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叶德辉观古堂中的海量藏书,主要是其从书市访求、收藏他人藏书、与其他学者交换所得;而统观其藏书,叶德辉又有独特的藏书特色和藏书思想。在以经部为先的同时,叶德辉特别注重图书重本、异本的收藏。而且在宋本至上的时代背景下,他却大胆提出“佞宋重清”的藏书思想,大量收藏的明清图书,而且其中不乏精品。此外,叶德辉藏书的另一特色就是外国书籍甚多,尤其在与日本友人的交往中,经常互赠、互换、抄写珍藏。同时,叶德辉特别注重对藏书的校勘和保护。本文将结合叶德辉的生平,详述叶德辉观古堂中的30万卷图书的来源,分析其藏书特色,并系统提出其藏书思想。

任莉莉[10](2009)在《叶德辉《书林清话》笺证》文中认为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是近代极有影响的版本学着作,本论文对其书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论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叶德辉的生平与学术,探索了《书林清话》撰述的缘起与体例、传播与研究、成就与局限,并对校笺的体例作了说明。第二部分是《书林清话》笺证。大量利用书目题跋文献来说明版本状况,是其书的一大特色,计共引书目题跋70多种,2200余次,言必可徵,允称宏富,而徵引故实,偶疏於检点;书写文字,或讹於亥豕,笔者一一查核原文,勘其文字,并对书中与藏书、刻书及目录版本学有关的掌故、史实详其出处,补其未备,并广收众说,以备参稽。略者详之,隐者显之,诸家释校与论说之误者,亦加辨析。论文末附“《书林清话》所涉书目题跋简全称对照表”、“《书林清话》各卷所涉书目题跋引用次数表”、“《书林清话》各卷涉及书目题跋来源表”和“参考书目”等,为专业人员研读《书林清话》提供方便。

二、从《书林清话》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书林清话》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综述
        1.2.2 国外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爬梳史料
        1.4.2 发掘本性
第2章 清代湖南私家藏书概述
    2.1 私家藏书兴盛的背景
        2.1.1 政治背景
        2.1.2 经济背景
        2.1.3 文化背景
        2.1.4 其他背景
    2.2 私家藏书收藏概况
        2.2.1 入藏原则
        2.2.2 藏书变迁
    2.3 私家藏书分布概况
        2.3.1 时期分布
        2.3.2 地区分布
第3章 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的管理
    3.1 藏书的控制
        3.1.1 专处保藏
        3.1.2 专人管理
    3.2 藏书的校勘
        3.2.1 校书有益
        3.2.2 校书有道
    3.3 藏书的编目
        3.3.1 编目之功
        3.3.2 编目之富
    3.4 藏书的保护
        3.4.1 药物防害
        3.4.2 装帧保护
        3.4.3 建筑保护
        3.4.4 其他保护
第4章 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的特色
    4.1 聚书渠道的广泛性
        4.1.1 继承家藏
        4.1.2 搜求购买
        4.1.3 自着自刻
    4.2 藏书规模的宏丰性
        4.2.1 藏书处所增多
        4.2.2 藏书数量宏大
        4.2.3 藏书种类繁多
    4.3 藏书活动的个性化
        4.3.1 楼号文印独具韵味
        4.3.2 各种版本相对较全
        4.3.3 专业倾向日益明显
    4.4 藏书利用的有效性
        4.4.1 治学育人并行不悖
        4.4.2 学子士人相互借阅
        4.4.3 捐置私藏发展教育
第5章 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的贡献
    5.1 推动当时湖南文化事业的进步
        5.1.1 读书治学,弘扬学术
        5.1.2 校雠勘误,补正藏书
        5.1.3 辑刻群籍,造福书林
    5.2 引导近代湖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5.2.1 文献搜采,馆藏为基
        5.2.2 分类编目,业务先导
        5.2.3 藏书利用,服务至上
    5.3 促进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的成长
        5.3.1 保藏典籍,传播智慧
        5.3.2 传道授业,造士成才
        5.3.3 藏书育人,泽被后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清代湖南私人藏书家一览表
附录2 :清代湖南私人藏书家简介
附录3 :清代湖南私人藏书家楼号、藏书印、藏书目总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长沙叶氏家学传承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现状
    0.2 研究价值
第1章 长沙叶氏谱系源流及叶德辉直系家学传承考
    1.1 长沙叶氏先辈
    1.2 叶家兄弟及其后人
    1.3 叶家女眷及其后人
    1.4 叶氏直系家学传承考
        1.4.1 叶启倬生平事略
        1.4.2 叶启慕生平事略
        1.4.3 叶德辉之子与叶德辉交流考
    1.5 直系的落寞与旁支的认同
第2章 叶氏旁支生平及藏书活动交流考
    2.1 叶启藩生平考
    2.2 叶启勋生平考
    2.3 叶启发生平考
    2.4 叶启崟生平考
    2.5 叶启发、启勋兄弟藏书活动
        2.5.1 收购何氏藏书
        2.5.2 叶德辉家旧藏
        2.5.3 书商处购得其他名家藏本
    2.6 叶德辉从子与叶德辉交流考
        2.6.1 编书交流
        2.6.2 校书交流
        2.6.3 刻书交流
        2.6.4 藏书交流
第3章 主要传承者对叶德辉藏书之接受
    3.1 藏书思想之接受
        3.1.1 为读而藏
        3.1.2 重小学类藏书
        3.1.3 重明代精刻本
    3.2 叶德辉鉴别方法之接受
        3.2.1 辨版本之时代
        3.2.2 订钞校之精粗
        3.2.3 考卷数之多寡
        3.2.4 重藏书印
        3.2.5 记先辈佚闻
第4章 主要传承者对叶德辉藏书之增订
    4.1 叶德辉原藏书之重新考订
    4.2 叶德辉原藏书之补充
    4.3 叶氏兄弟藏书之特点
        4.3.1 嗜好宋元旧椠
        4.3.2 重毛氏汲古阁本
        4.3.3 重旧抄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叶德辉经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三 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经学思想的生成
    第一节 外部环境刻画
    第二节 自我体认与感悟
第二章 经学立场的表达
    第一节 汉宋学之争
    第二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三章 经学史观的流露
    第一节 西汉与东汉
    第二节 北宋与南宋
    第三节 清代南派与北派
    第四节 学术变迁的思考
第四章 通经致用的思想
    第一节 通经贵在致用
    第二节 现实政教关怀
第五章 经学成就总结
    第一节 治经心得
    第二节 三礼学
    第三节 《说文解字》学与版本目录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

(4)晚清湖湘礼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综述
    1.2 研究途径与创新
        1.2.1 研究的途径
        1.2.2 论文结构与创新
第2章 曾国藩礼学研究
    2.1 关于曾国藩《读三礼录》的研究
        2.1.1 曾国藩读《礼记》和《周官》的笔记
        2.1.2 曾国藩《读仪礼录》的研究
    2.2 曾国藩对《仪礼郑注句读》的批点
        2.2.1 曾国藩订讹误、定句读之功
        2.2.2 曾国藩纠补郑注贾疏阙失的成绩
        2.2.3 曾国藩纠补张蒿庵解说经注之疏失的功绩
    2.3 曾国藩诗文中的礼学思想
        2.3.1 阐述宣扬礼的要义(礼学大要,礼的重要性)
        2.3.2 《祭韩公祠文》、《讨粤匪檄》给人们的启示
        2.3.3 呼吁人们学礼行礼
        2.3.4 《奏稿》反映的礼制礼学思想
    2.4 曾国藩书信日记中的伦理学思想
        2.4.1 曾国藩复刘蓉信中的礼学思想
        2.4.2 曾国藩家书中的伦理思想体系
        2.4.3 曾国藩日记中的伦理思想
第3章 郭嵩焘礼学研究
    3.1 郭嵩焘《礼记质疑》研究
        3.1.1 《礼记质疑》其书
        3.1.2 《礼记质疑》的成就
        3.1.3 《礼记质疑》的疏失
    3.2 郭嵩焘《校订朱子家礼》的社会学考察
        3.2.1 社会学和礼学略论
        3.2.2 对《校订朱子家礼》的社会学考察
    3.3 郭嵩焘礼学专着之外的诗文表现的礼学思想
        3.3.1 《郭嵩焘诗文集》反映的礼学思想
        3.3.2 《郭嵩焘奏稿》反映的礼学思想
        3.3.3 《郭嵩焘日记》反映的礼学思想
第4章 王闿运礼学研究
    4.1 王闿运的学术造诣与《湘绮楼诗文集》的礼学思想
        4.1.1 《湘绮楼诗文集》中与礼学相关的联语
        4.1.2 《湘绮楼诗文集》中与礼学相关的论文与书信
        4.1.3 《湘绮楼诗文集》中与礼学相关的诗词
    4.2 《湘绮楼日记》反映的礼制礼俗与礼学思想
        4.2.1 《湘绮楼日记》中的礼典礼俗举例
        4.2.2 《湘绮楼日记》反映的礼学思想
    4.3 试论《周官笺》的得失
        4.3.1 《周官笺》对郑注的维护
        4.3.2 《周官笺》违背郑注而产生的错误
        4.3.3 《周官笺》在学术上的若干新意
    4.4 试论《礼经笺》的得失
        4.4.1 《礼经笺》之误
        4.4.2 《礼经笺》的过人之处
        4.4.3 王闿运的行礼根据
    4.5 试论《礼记笺》的得失
        4.5.1 《礼记笺》“足备一义”或“实得经恉”者
        4.5.2 《礼记笺》之“穿凿附会”、“不足据信”者
第5章 皮锡瑞礼学研究
    5.1 论《礼记浅说》的得失
        5.1.1 《礼记浅说》值得肯定者
        5.1.2 《礼记浅说》的疏失
        5.1.3 《礼记浅说》“醇多疵少”
    5.2 皮锡瑞《三礼通论》的成就与疏失
        5.2.1 对《三礼通论》前四条的评价
        5.2.2 《三礼通论》其余诸条的选读和选评
        5.2.3 《三礼通论》之中尚有疑议的少数论题
    5.3 皮锡瑞礼学专着之外的礼论
        5.3.1 《尚书大传疏证》表现的礼论
        5.3.2 《经学历史》中值得注意的礼学思想
        5.3.3 《师伏堂日记》表现的礼学思想
    5.4 皮锡瑞关于周礼、王制以及鲁礼的见解
        5.4.1 《答临孝存周礼难疏证》的见解
        5.4.2 《王制笺》的见解
        5.4.3 《鲁礼禘祫义疏证》的见解
第6章 曾郭王皮之外的礼论
    6.1 魏源的礼学思想与礼论
        6.1.1 《古微堂四书》的礼学思想
        6.1.2 《海国图志》的礼学思想
        6.1.3 《元史新编》的礼学思想
        6.1.4 《皇朝经世文编》及其他一些文章的礼学思想
    6.2 何绍基的礼学思想与礼论
        6.2.1 反映礼俗的作品
        6.2.2 反映典礼的作品
        6.2.3 议礼之作
        6.2.4 建议更正某种祠典与某些陋规
    6.3 曾纪泽的礼学态度与思想
        6.3.1 认真研读礼书
        6.3.2 行礼不懈怠
        6.3.3 外交礼仪尤须慎重
        6.3.4 曾纪泽日记之外的诗文反映的礼制礼学思想
    6.4 王先谦的礼学思想
        6.4.1 王先谦经学着作中的礼学思想
        6.4.2 王先谦史学着述中的礼学思想
        6.4.3 王先谦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中的礼学思想
    6.5 叶德辉在清末表现的礼学思想
        6.5.1 《周礼郑注正字考》的成就
        6.5.2 《仪礼郑注正字考》的得失
        6.5.3 《礼记郑注正字考》的得失
        6.5.4 《翼教丛编》反映的叶德辉的礼学礼教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5)《郋园读书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叶德辉的生平与着述
    1.2 《郋园读书志》的成书与版本
    1.3 《郋园读书志》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2章 《郋园读书志》的收书特点
    2.1 注重收录明清佳刻
    2.2 注重收录名人稿校抄本
    2.3 注重收录一书之异本
    2.4 注重收录叶氏先人、乡贤之书
第3章 《郋园读书志》的着录内容
    3.1 详载书籍相关信息
        3.1.1 详载书籍的版式信息
        3.1.2 详细着录书籍的版本信息
        3.1.3 详载书籍的流传过程
        3.1.4 详细着录书籍的作者信息
        3.1.5 详细记载书籍的内容信息
    3.2 记录自己的考证成果
        3.2.1 校订文字
        3.2.2 考订版本优劣
        3.2.3 考订版刻源流
        3.2.4 考证版刻时间
        3.2.5 考证刊刻者信息
        3.2.6 考证作者信息
        3.2.7 考证书籍卷数之异同
    3.3 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3.4 记载叶德辉的学术交流和书林故事
第4章 《郋园读书志》与《书林清话》之比较研究
    4.1 《郋志》对《书林清话》理论的体现和实践
        4.1.1 《郋志》对《书林清话》目录学理论之体现和实践
        4.1.2 《郋志》对《书林清话》版本学理论之体现和实践
        4.1.3 《郋志》对《书林清话》藏书理论之体现和实践
    4.2 《郋志》与《书林清话》的矛盾
        4.2.1 对一些版本的评价
        4.2.2 对藏书家后代能否守书的看法
    4.3 《郋志》对《书林清话》理论的补充
        4.3.1 藏书理论的补充
        4.3.2 刻书理论的补充
        4.3.3 校勘学理论的补充
第5章 《郋园读书志》引文研究
    5.1 《郋志》征引书籍种类和次数
    5.2 《郋志》引文的作用
        5.2.1 补充信息
        5.2.2 引为佐证
        5.2.3 纠其谬误
        5.2.4 保存史料
第6章 《郋园读书志》所体现叶德辉的学术观
    6.1 对清代经学史的梳理
    6.2 对明代诗风发展的梳理
    6.3 对金石利用的理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1979~2012年《书林清话》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书林清话》的版本学思想与价值
    2.2《书林清话》第一次使用书话体裁
    2.3《书林清话》的版本学价值
3《书林清话》的目录学思想与方法
    3.1 重视私家目录的目录学思想
    3.2《书林清话》的版本目录学
    3.3 注重题跋的目录学思想
4《书林清话》的藏书学思想与方法
    4.1 藏书思想与方法
    4.2《书林清话》的藏书情感
    4.3 藏书印与用印思想
5《书林清话》的校勘学思想与方法
    5.1《书林清话》校勘思想
    5.2《书林清话》校勘方法与功能
6《书林清话》的刻书学思想及其他
    6.1《书林清话》刻书思想
    6.2《书林清话》刊刻丛书思想
    6.3 对《书林清话》刻工称谓的补充
7《书林清话》的辑佚学起源与成就
    7.1《书林清话》辑佚起源说
    7.2《书林清话》辑佚成就
8《书林清话》的编辑出版学思想与方法
9《书林清话》的书史学价值
1 0 结语

(8)叶德辉《书林清话》版本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作者简传
    二、《书林清话》(附《书林余话》)的内容与版本源流
    三、《书林清话》研究的学术前史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书林清话》的版本学内容
    一、总论
        (一) 版本与版本学
        (二) 版本学的学科地位
        (三) 版本学与其它学科之关系
    二、各种古籍版本形态及源流
        (一) 古典文献版本类型与源流:金石 木简 缣帛 钞本(指纸本古籍的手写本) 刻本(包括雕本和各种活字本)
        (二) 古籍版本(主要指雕版刻本与之后的活字本)的装帧、纸墨、版式、图文符号等
    三、古籍版本发展历史
    四、古籍版本的鉴定
    五、古籍版本的记录和保存
第二章 《书林清话》在版本学上的地位与价值
    一、古籍版本知识之渊薮
    二、第一部古籍版本学专着,为学科之津梁
    三、对古籍版本鉴定的指导意义
    四、重视域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 《书林清话》所蕴版本学思想之实践——论叶氏的刻书活动
    一、目录书的汇刻
    二、辑刻丛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论叶德辉的藏书成就及其藏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叶德辉生平简介
第2章 叶德辉的藏书来源
    2.1 继承家族藏书
    2.2 生平收藏所得
    2.3 与日本学者交换所得
第3章 叶德辉的藏书特色
    3.1 经、史、子、集四部齐全
    3.2 重视重本、异本收藏
    3.3 明清私家精刻本多
    3.4 所藏外国图书较多
第4章 叶德辉的藏书思想
    4.1 经学为先的思想
    4.2 佞宋重清的思想
    4.3 重校勘的思想
    4.4 重整理的思想
    4.5 重保藏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叶德辉《书林清话》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书林清话》笺证前言
    一、叶德辉之学与《书林清话》
    二、《书林清话》的编撰缘起与撰着体制
    三、《书林清话》的传播与研究
    四、《书林清话》的成就与局限
    五、笺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书林清话》叙
《书林清话》序
《书林清话》笺证卷一
    书之称册
    书之称本
    书有刻板之始
    刻板盛於五代
    唐天佑刻书之伪
    板本之名称
    板片之名称
    刊刻之名义
《书林清话》笺证卷二
    巾箱本之始
    刻书有圈点之始
    刻书分宋元体字之始
    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
    宋建安於氏刻书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一
    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二
    宋陈起父子刻书之不同
《书林清话》笺证卷三
    宋司库州军郡府县书院刻书
    宋州府县刻书
    宋私宅家塾刻书
    宋坊刻书之盛
《书林清话》笺证卷四
    金时平水刻书之盛
    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
    元私宅家塾刻书
    元时书坊刻书之盛
    元建安叶氏刻书
《书林清话》笺证卷五
    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
    明人刻书之精品
    明人私刻坊刻书
《书林清话》笺证卷六
    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
    宋刻经注疏分合之别
    宋刻纂图互注经子
    宋刻书之牌记
    宋刻本一人手书
    宋刻书多讹舛
    宋刻书行字之疏密
    宋刻书纸墨之佳
    宋造纸印书之人
    宋元刻本历朝之贵贱
《书林清话》笺证卷七
    元刻书之胜於宋本
    元刻书多用赵松雪体字
    元刻书多名手写
    元时刻书之工价
    明人刻书改换名目之谬
    明人刻书添改脱误
    明时刻书工价之廉
    明人刻书载写书生姓名
《书林清话》笺证卷八
    宋以来活字版
    明锡山华氏活字板
    日本朝鲜活字板
    颜色套印书始于明季盛於清道咸以後
    唐宋人类书刻本
    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
    宋元明官书许士子借读
    宋元明印书用公牍纸背及各项旧纸
《书林清话》笺证卷九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之三
《书林清话》笺证卷十
    天禄琳琅宋元刻本之伪
    明以来之钞本
    古人钞书用旧纸
    钞书工价之廉
    藏书家印记之语
    藏书偏好宋元刻之癖
《书林清话》跋
附录
    一 《书林清话》所涉书目题跋简全称对照表
    二 《书林清话》各卷所涉书目题跋引用次数表
    三 《书林清话》各卷涉及书目题跋来源表
参考文献
後记

四、从《书林清话》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研究[D]. 吴菲. 湘潭大学, 2018(11)
  • [2]长沙叶氏家学传承考辨[D]. 李冰心. 湘潭大学, 2015(06)
  • [3]叶德辉经学思想研究[D]. 张亮. 东华大学, 2015(07)
  • [4]晚清湖湘礼学研究[D]. 陈冠伟. 湖南大学, 2013(09)
  • [5]《郋园读书志》研究[D]. 陆倩倩. 河北大学, 2013(S2)
  • [6]1979~2012年《书林清话》研究述评[J]. 师宇明,安美荣. 图书馆学刊, 2013(01)
  • [7]叶德辉与《书林清话》[A]. 任莉莉. 《天一阁文丛》第十辑, 2012
  • [8]叶德辉《书林清话》版本学思想研究[D]. 江瑞芹.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1)
  • [9]论叶德辉的藏书成就及其藏书思想[D]. 石月炜. 河北大学, 2009(03)
  • [10]叶德辉《书林清话》笺证[D]. 任莉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从《林清书》看叶德辉的出版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