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肠假性梗阻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肠假性梗阻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假性肠梗阻(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彭孝倩,丁航,周琳[1](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道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合并肠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结肠镜表现及其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LE合并肠道病变的98例患者,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98例SLE合并肠道病变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下腹痛(34.69%),合并肾脏系统与血液系统疾病多见。尿蛋白定性阳性在SLE合并单纯肠道病变与同时累及其他系统疾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阳性、白蛋白降低、ESR升高在SLE合并肠系膜血管炎与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如CT、X线对于SLE合并肠道病变有一定诊断提示意义。SLE合并假性肠梗阻的预后相对更差。结论 SLE合并肠道病变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不典型,特别是以肠道症状首发时鉴别困难,临床上应提高对其认识。

蒋子涵,张上珠,李晓青[2](2021)在《腹痛-排气排便停止-肌力下降》文中认为通过介绍1例结缔组织病相关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提醒全科医生重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对于假性肠梗阻患者,把握整体治疗原则、及时用药以改善患者预后。

吴悦[3](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探寻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及时诊断肺部感染提供一定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使用自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资料调查表进行资料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用药情况。使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曼-惠特尼(Mann-Whitney)秩和检验、?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0.05。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SLE患者695例,存在肺部感染的病例有168例,非肺部感染者527例。肺部感染组年龄(岁)大于非肺部感染组(44.9±15.2 vs 39.5±14.6,P<0.05);肺部感染组的住院时间(天)长于非肺部感染组(14(10-22)vs 9(7-14),P<0.05);两组的BMI分布相似(?2=3.21,P>0.05);两组脉压差(mm Hg)无差异(44.2±13.6 vs 44.2±14.6)。两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糖皮质激素每日使用量、羟氯喹每日使用量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无差异。肺部感染组发热发生率大于非肺部感染组(41.7%vs 28.1%,P<0.05),两组雷诺现象、晨僵、皮疹、关节痛、关节炎、口干、吞咽困难、脱发、脉管炎、盘状红斑、颊部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绝对值、RBC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两组尿管型、尿隐血和尿蛋白阳性率没有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白蛋白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尿素、肌酐和血糖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球蛋白无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凝血酶时间低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肺部感染组C反应蛋白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补体C3、C4和血沉两组无差异(P>0.05)。肺部感染组抗核抗体、抗核小体、抗Scl-70抗体、抗Ro/SSA(52)抗体阳性率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抗组蛋白抗体、抗着丝点B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Jo-1抗体、抗La/SSB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o/SSA(60)抗体、抗Sm D1抗体、抗核糖体蛋白抗体阳性率两组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最终结果提示有9个因素与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有关:年龄、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低蛋白、C反应蛋白、抗核小体抗体、抗Scl-70抗体、红细胞比积、凝血酶原时间。结论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长、白细胞计数较高、肾功能较差、营养状况较为不良、炎症因子水平较高、自身抗体阳性率较高;在SLE患者中年龄、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低蛋白、C反应蛋白、抗核小体抗体、抗Scl-70抗体、红细胞比积、凝血酶原时间与肺部感染有关。

张晓晓[4](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少见并发症肠系膜血管炎(Mesenteric vasculitis,MV)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Ureterohydronephrosis,UH)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医生对SLE合并MV和UH的认识,引起医生的重视,降低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避免延误病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临床指导。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到2019年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合并MV和/或UH的SLE患者(即研究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利用电子病例系统查阅研究组患者的系统受累情况、血常规、抗ENA抗体谱、炎症指标、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根据SLE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标准(见附录)对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系统的评估,得出SLEDAI评分。从同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不合并MV和UH的SLE患者做为对照,应用相同的调查方法搜集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详细记录,同样根据SLEDAI评分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得出SLEDAI评分。将研究组和对照组从疾病的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方面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三组,即SLE合并MV和UH患者组、SLE仅合并MV患者组、SLE仅合并UH患者组,同样从疾病的系统受累特点、实验室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方面对三组患者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研究组患者共31例,诊断SLE时的平均初发年龄35.90±14.50岁,范围为1361岁,研究组均为女性。对照组患者共100例,诊断SLE时平均初发年龄36.80±13.80岁,包括95名女性和5名男性。两组SLE初发年龄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统计学分析显示SLE相关的MV和UH存在相关性。3、研究组患者中,29.03%(9例)患者以MV为首发表现;32.26%(10例)患者在初次诊断SLE时就存在UH,其中5例出现UH相关症状,5例通过辅助检查发现;22.58%患者(7例)在初次诊断SLE时同时存在MV和UH,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研究组患者中74.19%(23例)患者经治疗好转,病情缓解并处于疾病稳定状态,22.58%(7例)患者病情出现了反复发作,3.23%(1例)患者因反复狼疮脑病及胰腺炎死亡。4、研究组患者的发热、肾脏受累、心脏受累及浆膜炎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研究组ESR升高、IgG升高、dsDNA阳性、抗SSA阳性及抗SSB阳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6、研究组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SLEDAI评分,研究组58.10%的患者SLEDAI评分≥15分(重度狼疮),对照组20.00%的患者SLEDAI评分≥15分。7、研究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为142.26±170.85mg/d,对照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为74.95±156.31mg/d,研究组激素使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所有患者最初都应用了中到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5.81%(8例)的研究组患者接受了3-5天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96.77%(30例)的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其中1例因反复胰腺炎和狼疮脑病死亡,1例合并UH患者出现了出血性膀胱炎,1例合并UH的SLE患者最终实施了双侧输尿管置管术。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面无显着差异。8、两组患者预后(好转、反复、死亡)存在显着的差异,研究组病情反复及死亡结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及意义:MV和UH是SLE严重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并发症,研究组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表明性别和年龄并非是SLE合并MV和UH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在发热、肾脏受累、心脏受累及浆膜炎发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研究组患者疾病活动和系统受累方面更严重于对照组,同时提示在诊断不明原因的MV或UH时,进行尿常规或尿蛋白检测,有助于协助诊断SLE相关的MV和UH,并注意关注心脏及有浆膜腔的异常。研究组dsDNA阳性、抗SSA抗体阳性及抗SSB抗体阳性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三种抗体可能在两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作用机制通过本研究尚不能推断。研究组相比对照组有着更高的SLEDAI评分,在ESR升高及IgG升高的发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合并MV和/或UH的SLE处于更严重的疾病状态,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研究组100.00%的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80.65%的患者发病初期使用了免疫抑制剂,研究发现早期适宜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很快的控制病情,我们还发现,研究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预后方面,研究组预后较对照组差,再次说明了MV和UH是SLE严重的并发症。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SLE相关的MV和UH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及泌尿外科等,通过本研究能让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并重视SLE的这些少见并发症,一方面可以促进快速准确诊断,降低误诊漏诊的风险,避免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启动适当的治疗,以尽快控制疾病,避免不必要的不可逆的器官损害,改善预后。

徐婧梅[5](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3月共17例经临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记录病变累及消化道的具体部位、肠壁厚度、CT征象及伴随表现。结果累及胃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9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8例,直肠8例;表现为肠壁肿胀增厚者15例,“同心圆征”12例,“靶征”11例,肠腔扩张伴积气、积液13例,其中假性肠梗阻4例;肠系膜“梳征”或“栅栏样”改变11例,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9例;伴随腹、盆腔积液15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泌尿系病变者(输尿管炎性狭窄、膀胱壁增厚、双肾或输尿管积水等)5例。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时典型的CT表现为消化道壁及肠系膜异常,提示病变程度较重。

许书添,董建华,李世军[6](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18岁女性患者,以腹痛、发热起病,进而出现肝酶升高及全血细胞减少、癫痫发作等,腹部CT提示假性肠梗阻,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噬血细胞,血清学检查抗核抗体阳性,EB病毒感染再激活。最终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EB病毒感染,并发假性肠梗阻和噬血细胞综合征。

蒋丹清[7](2019)在《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初步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为该病诊断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归纳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住院诊治的307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SLE患者(19.9%)有消化系统症状,其中29例(47.5%)以消化系统症状作为首发表现。其中以腹痛最为常见31例(50.8%),其次为恶心、呕吐23例(37.7%),腹泻18例(29.5%)。与对照组相比,合并消化系统症状SLE患者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且出现血液系统损伤、多浆膜炎、肾盂输尿管扩张的几率高于未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LT、C3、ALB降低及CRP、ALP、GGT、AST、ALT升高与合并消化系统症状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系统损伤、多浆膜炎、ALB降低以及ALT升高是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ALT升高为危险因素,ALB升高为保护因素。根据Logistic分析构建回归方程模型:Y=-2.528+1.678×血液系统损害+2.038×多浆膜炎+0.034×ALT-0.108×ALB,计算Youden指数,选择其最大切点所对应的Y值作为最佳临界点,确定Y=0.233。对初步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研究发现:该模型预测特异度为92.1%,灵敏度为70.0%,总正确率为87.5%。结论:消化系统症状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SLE患者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影像学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血液系统损害、多浆膜炎、ALB降低、ALT升高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SLE合并消化系统症状风险评估模型的初步建立。

王也,聂英坤[8](2019)在《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假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类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统称。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系统性硬化症是其2种代表性疾病。假性肠梗阻(IPO)是上述2种疾病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介导的血管、神经及平滑肌损伤有关。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与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IPO相比,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IPO除了上述治疗,还强调早期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该病一般症状较为隐匿,临床上容易发生误诊、延误治疗等情况。因此,文章就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相关性IPO作一综述。

梁函[9](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构建SLE患者临床数据库的现实需求,设计和开发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从而为SLE临床医学研究的提供数据平台。2.应用信息登记系统收集SL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一个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并开展队列随访。3.通过对SLE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情况以及疾病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指导SLE临床实践、改善SLE患者预后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运用文献复习法、案例分析法、专家会议法、结构化方法以及快速原型法,编制了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系统需求说明书,并以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为基础,C#作为编程开发语言,Visual Studio 2008作为应用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8作为系统数据库,进行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我们通过安徽省立医院的病历检索系统,以SLE的疾病编码(M32.9)作为主要关键词,并限制入院时间在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之间,检索所有SLE住院患者的病历信息记录。然后,我们按照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逐一对比并除去重复,形成了最终纳入队列的SLE住院患者名单。最后,我们应用已有的SLE信息登记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建立SLE住院患者回顾性队列。3.本研究基线以及随访资料的组间比较中,数值型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类别型变量的组间比较则选择卡方(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4.本研究采用无监督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选择离差平方和法,使用平方Euclidean距离算法,对SLE住院患者队列的九种自身抗体指标开展聚类分析。5.本研究以百分位数P25和P75作为截点,将SLE住院患者首诊住院天数分为三组,即小于P25、P25-P75以及大于P75,并采用Ordinal回归模型探索SLE住院患者队列首诊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此外,我们还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SLE住院患者队列伴发PAH以及SS的影响因素。6.本研究的随访观察终点设为2018年12月31日,我们通过电话随访获取SLE患者的结局资料,并将有明确结局的SLE患者纳入随访资料的统计描述及分析。7.本研究应用Possion回归模型探索SLE住院患者队列累计多次住院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制订了临床资料调查表和系统需求说明书,确定SLE临床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资料、诊断确认、入院出院、实验室指标、伴发疾病、活动评分、损伤指数和临床治疗共计9个资料收集模块,系统需求功能包括角色创建、权限分配、患者登记、病历录入、核查复核以及数据导出共计6大系统功能模块,最终完成SLE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2.本研究共计纳入620名SLE住院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是10-84岁,诊断年龄与发病年龄的分布整体一致并稍有延迟。其中,男性48人(7.7%),女性572人(92.3%),男女之比约为1:12。早发型、成年型以及晚发型SLE患者的人数分别为72人(11.6%)、464人(74.8%)以及84人(13.6%)。男性患者有较高的可能性出现血肌酐升高、狼疮肾炎,有较低的可能性出现HGB减少、ESR升高、肺动脉高压。早发型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出现抗SS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低,但是现补体C3降低的可能性较高,SLEDAI-2K活动评分也较高。晚发型患者的文化程度也较低,较高可能出现浆膜炎和eGFR降低,但出现抗RNP抗体阳性以及抗SSA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低。此外,晚发型患者较高可能合并糖尿病、脑卒中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然而,晚发型患者的SLEDAI-2K活动评分较低。3.SLE住院患者自身抗体的聚类分析中,抗Sm和抗RNP抗体为一类,抗SSA和抗SSB抗体为一类,抗dsDNA、抗核小体和抗C1q抗体为一类,抗rRNP和抗磷脂抗体为一类。抗Sm抗体、抗RNP抗体与SLE患者的皮肤粘膜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抗SSA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与SLE患者的肌肉骨骼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而抗SSA抗体与SLE患者的胃肠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此外,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血液损害呈显着性正向关联,而与眼部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抗磷脂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损害呈显着性负向关联。4.神经精神损害(OR=3.177,95%CI:1.540-6.554)、胃肠损害(OR=2.168,95%CI:1.217-3.865)、CRP升高(OR=1.770,95%CI:1.201-2.607)、使用免疫抑制剂(OR=2.234,95%CI:1.523-3.277)以及高SLEDAI-2K活动评分(OR=1.068,95%CI:1.030-1.109)是SLE住院患者首诊长期住院的危险因素,而拥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OR=0.503,95%CI:0.283-0.894)、抗RNP抗体阳性(OR=0.683,95%CI:0.490-0.953)以及使用羟氯喹(OR=0.500,95%CI:0.251-0.984)是可能的保护因素。5.SLE住院患者中,PAH伴发者以女性多见,更高可能出现浆膜炎、免疫球蛋白IgG升高和高SLICC/ACR损伤指数,而更低可能出现口腔溃疡。SS伴发者的年龄一般较大,更高可能出现关节炎、免疫球蛋白IgM升高、抗SSA抗体阳性以及抗SSB抗体阳性,而更低可能出现抗C1q抗体阳性,SLEDAI-2K活动评分也较低。6.本研究共计获得526名住院患者的结局资料,有效随访率为84.9%。此外,还检索到242名SLE住院患者的449条入院记录,年均入院率为18%。感染、狼疮损害和狼疮活动是SLE患者主要的入院原因。男性患者更高可能由于感染而入院,早发型患者更高可能由于狼疮损害、狼疮活动而入院,晚发型患者也更高可能由于狼疮损害而入院,并且由于其他伴发疾病入院的比例也更高。拥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RR=2.307,95%CI:1.579-3.374)、抗核小体抗体阳性(RR=1.370,95%CI:1.087-1.726)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RR=1.137,95%CI:1.027-1.259)是SLE住院患者队列累计多次住院的危险因素,而抗SSA抗体阳性(RR=0.784,95%CI:0.647-0.950)以及使用羟氯喹(RR=0.593,95%CI:0.440-0.801)是可能的保护因素。7.随访研究显示,526名SLE住院患者中,存活497人(95.5%),死亡29人(5.5%)。感染(37.9%)和狼疮脑病(27.6%)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住院患者队列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4%、95.5%和94.6%。男性与女性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714),早发型与成人型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也无显着差异(P=0.394),而晚发型SLE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低(P=0.003)。诊断年龄较大(HR=1.020,95%CI:1.001-1.041)、神经精神损害(HR=4.291,95%CI:1.920-9.593)、心脏呼吸损害(HR=2.680,95%CI:1.182-6.072)、血小板减少(HR=4.240,95%CI:1.912-9.404)、eGFR降低(HR=4.240,95%CI:1.644-10.932)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HR=1.804,95%CI:1.331-2.446)是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1.SLE信息登记系统的构建,满足建立SLE临床数据库的现实需求,使得本研究初始阶段的目标基本实现。此外,SLE信息登记系统仍需进一步的模块扩展和升级。2.SLE住院患者的基线特征在性别、发病年龄别上存在差异。男性患者更易出现肾脏损害,而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贫血和肺动脉高压。早发型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高,而晚发型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较低,但更易伴发浆膜炎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系统损害也较重。3.SLE住院患者的自身抗体与系统损害之间存在关联性,自身抗体指标之间也存在聚集性,可为辅助疾病诊断、预测系统损害提供有益线索。4.SLE住院患者首诊住院天数以及累计住院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羟氯喹在SLE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积极治疗系统损害、预防继发感染也是SLE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潜在目标。5.SLE住院患者中,PAH、SS伴发者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特征,对于提高疾病早期诊断、预防疾病继发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SLE住院患者队列的年均入院率为18%。感染、狼疮损害和狼疮活动是SLE住院患者主要的入院原因,入院原因在SLE住院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7.感染和狼疮脑病是SLE住院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LE住院患者队列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均超过90%,男性与女性患者、早发型与成人型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无显着差异,而晚发型患者的累积生存率较低。诊断年龄较大、神经精神损害、心脏呼吸损害、血小板减少、eGFR降低以及高SLICC/ACR损伤指数是SLE住院患者队列死亡预后的危险因素。8.SLE信息登记系统能够为临床研究提供标准化、多样化的数据资料,继续开展多中心的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可能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尕玛扎西[10](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6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有无并发胃肠道症状进行分组,分析SLE并发胃肠道症状的有关因素。结果本组SLE并发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共24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化道出血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低C3(OR=0.975)、低CH50(OR=0.824)、ANCA阳性(OR=6.430)、雷诺氏现象(OR=3.692)与SLE并发胃肠道症状密切相关(P<0.05),可作为该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胃肠道症状是SLE患者可逆的并发症,ANCA阳性、低补体血症、雷诺氏现象作为SLE并发胃肠道症状的预测因素。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假性肠梗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假性肠梗阻(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道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方法
    1.3 随访与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合并其他系统疾病
    2.4 实验室检查
    2.5 影像学检查
    2.6 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相关标准及数据质量控制及转换
    2.4 样本量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药物使用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
    3.3 研究对象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3.4 研究对象的自身抗体阳性率情况
    3.5 SLE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6 评价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拟合优度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几种典型肺部损伤的概述
    参考文献

(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分组标准
        2.4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人口资料
    2、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系统受累情况的比较
    3、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4、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SLEDAI评分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5、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方案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6、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预后的比较
    7、SLE合并MV和 UH、SLE仅合并MV、SLE仅合并UH系统受累、血清学检查、SLEDAI评分、治疗方案及预后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研究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病史摘要
讨 论

(7)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假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相关性IPO
    1.1 SLE相关性IPO概述
    1.2 SLE相关性IPO发病机制
    1.3 SLE 合并
2 系统性硬化症 (SSC) 相关性IPO
    2.1 SSC相关性IPO概述
    2.2 SSC小肠受累的主要特征
    2.3 SSC相关性IPO治疗

(9)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LE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基于B/S结构模式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SLE信息登记系统临床应用——单中心的队列研究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1997年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
附件二 2012年SLICC制订的SLE诊断标准
附件三 SLE活动指数(SLEDAI-2K)评分表
附件四 SLICC/ACR损伤指数(SDI)评分表
附件五 不列颠群岛狼疮评估小组(BILAG)修订版评估表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基线特征
    2.2 实验室指标
    2.3 多变量分析
3 讨论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的假性肠梗阻(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道病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 刘源,彭孝倩,丁航,周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02)
  • [2]腹痛-排气排便停止-肌力下降[J]. 蒋子涵,张上珠,李晓青.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2)
  • [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 吴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系膜血管炎和/或肾盂输尿管扩张临床病例分析[D]. 张晓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5]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D]. 徐婧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J]. 许书添,董建华,李世军.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19(03)
  • [7]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建立[D]. 蒋丹清.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8]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假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J]. 王也,聂英坤. 疑难病杂志, 2019(03)
  • [9]系统性红斑狼疮信息登记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D]. 梁函.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研究[J]. 尕玛扎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06)

标签:;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肠假性梗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