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龙说:央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

戴相龙说:央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

一、戴相龙表示:中央银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庞跃华[1](2011)在《创业投资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三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创业投资是新经济的“催化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劲引擎”,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达成的共识。创业投资是一种“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包括了金融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发展创业投资,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行制度创新,才能有效地揭示创业投资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于是其制度研究也成为学者、政府官员和实务界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故本文以“创业投资的制度研究”作为其研究主题。本文采取了以制度路线为主线,以技术路线和金融政治经济学路线为辅线(以下简称“一主二辅”)来进行创业投资的制度研究。从国际层面入手,来研究中美之间、中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之间的制度差异,并提炼出有用的经验与启示;从系统层面入手,来研究创业投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创业投资组织层面入手,来研究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安排;从创业投资个体层面入手,来研究投资者和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特征与绩效的关系和制度设计等。全文包括八章,论文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主要是论证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涵界定。从制度与经济增长、创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导出制度是影响创业投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结合宏观层面、理论层面与中国现实层面来阐述我国创业投资的制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语言哲学分析的角度,剖析了创业与创业投资的内涵,并就当今社会关注的范式之争与概念之辩进行多角度和多概念的分析;从多维度和多视角来确定制度研究的方向,并提出了“一主二辅”的研究思路和“人型纵剖图”的结构框架。第二,主要是文献综述和基本理论介绍,为后续章节研究打下基础。从六个方面综述了关于创业投资制度研究的文献;分析了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论述了制度、人的行为假定、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制度均衡与制度非均衡等概念,最后重点选取和分别介绍了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它们与创业投资的关系,它们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本文分析的重要工具;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创业资本运动过程,并推导和分析了创业资本的运动公式。第三,本部分是论文研究的主要重点。从创业投资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出发,研究创业投资循环中“募”、“投”、“管”、“退”四个环节中的相关制度分析;全面介绍了创业投资发展简史和运行流程;重点讨论了创业投资基金三种组织形式的优劣势,并对中国创业投资形式进行预见;对中国的募资制度给出了相关建议,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政府出资与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因果关系;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分阶段投资、收入报酬机制)和约束机制(投资工具组合、联合投资和监控管理),重点比较了三种常见的投资工具;推导了创业投资家对创业企业的内部监控最优水平的决定微观模型;论证了我国外部监管中应建立起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没有退出制度安排,就没有创业投资的发展,重点比较了三种退出方式优劣势,并给出了我国退出制度的重要建议等第四,对政府扶持创业投资的各项制度进行总结和相关的实证研究。国内外实践与理论均表明,一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同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密不可分;总结了政府支持创业投资的“十大”政策并就直接出资、引导基金、税收激励、法律体系和金融扶持政策作了重点分析;提出了我国引导基金宜采取单一模式,更利于专业化管理,根据中国国情,现阶段宜采取参股模式,针对实际情况可结合三种辅助运作模式中的一种进行匹配,等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融资担保作为一种主模式;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创业投资规模的变化和政府支持政策的变动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即政府扶持政策增加时,创业投资的规模也会增加,但并不同步,需要有前瞻性等;最后提出了我国政府扶持创业投资若干政策建议等。

刘克芳[2](2010)在《九江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最早组建于1995年,经过15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作为中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之一的九江银行,在支持九江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九江银行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的挤压。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对自身重新定位,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九江银行的发展战略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论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城市商业银行的概念出发,探讨九江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而对九江银行进行SWOT分析,接着分析了九江银行可以采取的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九江银行发展战略实施的具体对策。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概述,第三章是九江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第四章是九江银行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第五章是九江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策,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文认为九江银行应实行WO战略——借助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利用九江政府对其发展的支持、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和居民消费转型的机会,进行业务创新,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差异化服务;在稳定九江市区占有率的条件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和地域覆盖范围,实现扎根九江,立足江西,走向全国的区域化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发展战略,九江银行必须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的观念;积极拓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

杨帆[3](2010)在《“以人为本”理论下我国社会保障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今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持这一良好态势,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国内经济环境的良好保障;同时,更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整体大环境。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环境复杂,处在转型阶段的氛围中包含着各种经济体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众贫富差距的拉大、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种种情况表明,拥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才能使我国进入健康的经济运转模式。如果说建国初期秉承的是“国泰”方能“民安”;那么,如今我们更应该倡导的是“民安”更促“国泰”。建国以来我国采取的都是缴费的社保资金筹集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层级较低、范围过窄、管理落后等等,已远不能适应我国的现实需要。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作为其中最关键的环节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势必也要做出调整,那么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也是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关于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相关的制度设计和理论探讨也层出不穷,但至今仍未实施。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文章希望从民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分析我国建立社会保障税制度的可行性和可能遇到的阻碍,从而为我国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提供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文章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等;在第二章中介绍了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以及各国的根据自身条件所创立的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后第三章从理论入手,界定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相关概念、特征;第四章开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从民生的角度阐述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第五章分析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进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现实阻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第六章中提出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董维维[4](2009)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电信等部门在创造收入、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一直是各国讨价还价最为重要和敏感的议题。本文在金融自由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贸易、服务贸易开放度量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历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部门的开放现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现状,以及开放产生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理论和方法选取比较,本文采用服务贸易依存度和Mattoo·A分别构建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定量分析模型,测算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依存度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通过因子分析法选取了1997-2007年的金融服务贸易依存度等8个指标来综合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分析中国在经济开放的过程中金融服务开放历程以及整体发展趋势,并结合现实情况对开发趋势的具体原因进行说明。基于市场准入水平的开放度度量模型中,对2001-2006年入世过渡期和2007年入世结束后的金融服务业及各部门的市场准入水平进行测算,并对测度结果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部门的开放顺序为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发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市场准入情况则明显低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日本、美国等国家。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各部门的开放对策,同时提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开放过程中具体的开放建议。

尹亚红[5](2008)在《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市场交换障碍逐步取消,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制度多元化的确立,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日渐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就人民币而言,其货币替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币被美元等外币替代;二是人民币替代其他国家的货币即所谓的“人民币化”。随着人民币国际声誉的提高,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的不断走强,使得人民币被外币替代的程度越来越低,反而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人民币替代他国货币的现象。然而,人民币毕竟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而且也不是国际货币,那么这种人民币化现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人民币化的程度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民币化?能否构建一个人民币的最优货币区?以前都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替代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而现在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他国的货币,对这个特殊的现象如何在理论上作出解释?基于这些考虑,本文从货币替代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一个关于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框架。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章)是导论;第二部分是对开放经济下的货币替代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和第5章;第三部分是货币替代现象的国际考察,即第6章;第四部分是对我国的人民币化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第7章和第8章;最后部分是结论。第1章是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是货币替代的定义与测量。本文认为,货币替代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行为人出于效用最大化考虑,对其持有的货币资产在本外币间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外币部分或全部替代本币在一国国内充当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并作为资产组合的一种工具执行价值贮藏功能,从而对双方(货币替代国与被替代国)经济产生影响的一种货币现象。论文分析了测量货币替代程度的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指出绝对指标主要是以跨境存款来测量,而相对指标主要包括莫雷斯马替代弹性等指标。通过分析认为,相对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一国货币替代的严重程度。第3章是货币替代的纯理论分析。本章在分析了直接货币需求的货币替代理论(即系列组合平衡理论和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和间接货币需求的货币替代理论之后,指出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解释货币替代的运行机理,因而论文提出了从货币竞争的角度来阐述货币替代的运行机理。文章认为经济行为人为什么会放弃一种货币而选择另一货币,其实质是源于货币竞争的结果。第4章是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从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指出政治因素(如政局是否稳定)、规模因素(如GDP,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以及货币的网络外部性是导致经济行为人对本外币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运用实证加以了检验分析。第5章是货币替代的成本收益分析。本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替代对经济的影响,指出货币替代就是一把“双刃剑”,既会给替代双方经济带来一定的收益,也会给替代双方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对替代国而言,从中获得的收益包括:得到可观的国际铸币税与国际通货膨胀税;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和汇兑成本,进一步推动替代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可以获得货币使用的政治价值;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使本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业务;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声望,增强替代国的国际地位。而其负面效应(成本)则包括:导致替代国与被替代国间的摩擦;有可能带来伪钞问题;有可能恶化替代国的国际收支,并对国内经济政策的实施构成一定的威胁;本国货币供给难度加大,国内货币政策有可能失效。对被替代国而言,要付出的代价(成本)包括:铸币税的流失;货币政策独立性受损;造成汇率不稳,从而影响了汇率政策的有效实施;难以隔离外国经济的干扰,货币替代为国外通货膨胀的传递创造了条件;有可能引发货币危机;难以隔离外国强权,政治上将难以自治。而其收益则包括:居民采用外币,使得货币使用的功能得以增强;会削弱政府滥用铸币税的特权;有利于缓解货币错配的状况;有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害怕浮动论”的问题;可以刺激被替代国大力发展本币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创新。第6章是货币替代现象的国际考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货币替代亦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本章考察了拉美的美元化现象,从中概括了拉美美元化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的人民币被美元等外币替代的现象,认为,与拉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美元化程度比较低,而且我国不存在政局动荡、经济因素恶化等导致不可逆的严重美元化的内外因素,因而,不可能出现像拉美那样的美元化现象。这种低程度的美元化有利于我国居民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及其福利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影响是良性的。第7章是人民币化现象的实证考察。论文认为“人民币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与中国边境接壤的经济体,如香港特区、缅甸、泰国、越南、蒙古、朝鲜等国家或地区,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已逐步取代当地货币,即人民币在交易媒介、记账单位、价值贮藏等方面逐步替代当地货币的一种过程及结果,虽然现在规模不是很大,但已渐成趋势。论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以香港为例估算了1998-2006年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规模,发现自1998年以来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其主要成因在于:稳定的政局;两地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内经济实力的增强;金融开放措施与外汇管理体制上的变革;货币走私等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的存在;突发性事件的影响;香港人民币兑换业的便利,等等。论文还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了人民币在香港流通的成因,并指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两地贸易总额、人民币预期汇率变动率对人民币香港流通规模都有较大的影响,而我国的实际GDP与两地利差对人民币香港流通规模只有长期影响,不存在短期影响。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人民币化对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第8章是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建。本章对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梳理后,指出以往的理论都是从经济先行的角度来分析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欧元区货币一体化则是传统最优货币区实践的典范。本文突破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了从货币先行的角度来组建最优货币区。论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从货币替代的角度分析了组建最优货币区的可行性,得出的结论是:在货币替代出现的情况下,经济行为人使用共同货币比使用两种货币的福利水平要大,在选择共同货币时,采用现有交易网络(即网络外部性)最大的货币作为共同货币比创建一种新货币作为共同货币更有优势,其福利水平要大于后者。论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想及其实现条件,指出人民币的在位交易网络要大于港币,使用人民币作为共同货币比使用两地货币的福利水平要大,并且要大于以港币作为共同货币的福利水平,因而可以构建人民币最优货币区;在推进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建中,应逐步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保持稳定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及稳健的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加强两地的贸易往来,促进两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投资地位;积极推进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加快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步伐;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等等。最后是结论,包括对全文观点的概括与后续研究的思路。论文提出了以下有创新性的观点:1.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理论的研究进展,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货币替代问题研究框架。本文界定了货币替代的内涵,从货币竞争的角度诠释了货币替代的实质,从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了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尤其是运用实证方法检验了政局稳定、规模因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以及货币的网络外部性等因素是货币替代发生的主要动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货币替代现象给替代双方经济造成的影响。由此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货币替代问题研究框架。2.运用货币替代理论对人民币化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民币化问题研究体系,为探讨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1)从货币替代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化现象。人民币境外流通现象已经引起了我国许多学者及决策机构的关注,但几乎所有的文献均是从跨境流通的角度来分析,本文则运用货币替代理论来分析人民币化现象,并对人民币化的概念加以界定。(2)从实证的角度估算了香港的人民币流通量。以往大多数文献都是运用直接法即旅游人数与持币数量相乘来估算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量,极少使用间接法来估算,本文则通过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估算了人民币在香港的流通量。(3)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对人民币化的成因进行了实证检验,即对人民币在香港流通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后,再通过计量经济模型来实证检验人民币在香港流通的主要动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民币化现象给内地与香港经济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3.从货币替代的角度探讨了“人民币最优货币区”构建的可行性,以防范人民币化风险,增加潜在收益,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以往的最优货币区理论都是从“经济先行”的角度来分析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本文突破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从“货币先行”的角度来组建最优货币区,即从货币替代的角度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来分析组建最优货币区的可行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想及其实现条件。

叶安妮[6](2008)在《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构想》文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近年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很大的成效,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明显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因此,努力寻求新的适应我国国情的筹资方式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措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立法保护、覆盖面窄、基金缺口大、公平性缺失、管理体制分散等弊端,论证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比较和分析国际社会保障税的设置方式和构成要素,总结各国在设计社会保障税税制中的共性及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制的构建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探讨,提出社会保障税制构建的指导原则,并且从纳税义务人、税目、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税率、纳税期限、税收减免和税收征管等方面对社会保障税税制作了初步的设计。从前瞻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定颁布社会保障基本法、营造改善相应“税制环境”、衔接好新旧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管理等相关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邹磊[7](2007)在《泰安市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作为新生的经济力量,汇集了制度变迁和政策倾向的各种矛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实施以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已从行业准入限制变为融资难。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与应有的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资金的使用上看,目前创造了30%的国有企业获得了70%的银行信贷资金,而创造了70%GDP的非国有企业却只获得了30%的信贷资金和10%左右的贷款金额。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一致困扰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存在着制度安排上的缺失,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也制约着其融资方式和规模。在信用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上的偏好和规避风险、稳健经营的思路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构建良好的信用大环境,从政策、体制层面支持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压力将会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泰安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现状,以融资方式和融资障碍为突破点,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融资渠道、资本市场、间接融资体系及直接融资体系等多方面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针对完善融资方式,从制度层面剖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约束,探讨了金融机构产品与中小企业需求的错位问题;针对融资障碍,提出了大胆利用“天使投资”、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等相应对策。

刘晓波[8](2006)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支配性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在微观上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在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其中形成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则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我国银行体系的市场竞争力。历史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只有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和重塑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存问题,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的现实选择。 本文从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出发,首先对公司治理结构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作了一个概述,接下来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典型的两种公司治理结构,即英美外部控制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德日内部控制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总结了这些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我国国有银行不能照搬其中任一模式的理由。然后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变迁做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接下来,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思路,并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具体的对策建议。

周莉娜[9](2003)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是民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民营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是它所面临的最艰巨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以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全过程为研究内容,通过对经济发展中的民营企业的剖析,对技术创新的理论与过程及技术创新管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就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综述。论文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四个要素以及推进技术创新的三个动力。在此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的过程、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在对技术创新管理的综述中,提出了对研究开发和资金的管理措施,技术创新的扩散带给企业的优势地位,以及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继而以万力公司为实证在通过SWOT分析法对公司经营环境、技术水平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特尔菲法对新产品进行预测,论述了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可行性。最后对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阐明了渐进性产品在新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使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更加完善和科学。

马伯东[10](2003)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与难点初探》文中研究表明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based on banking credit determines the importance of commercial banking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the s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the SOCB). The steps and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B involve directly with strengthening China’s commercial banking, and influence the objective of the reform of China’s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realizing successfully.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of China’s economy and finance, it’s becoming inevitable for the SOCB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expand business and increase profits. Consider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SOCB, viz., low management efficiency, low profits ability, heavy history burden, weak encouraging and restricting mechanism, and low competitive power, it’s impossible to w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t the Open early,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SOE), the SOCB started reforming, but fixing on internal reform, few results was obtained, hence accumulating a great deal of problems. If there is a fort left by the Plan Economy that is still not broken down now, it must be the SOCB, and there is certain historic rati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China’s gradual reform. As a special institution assuming macro regulation in transitional period, when the regulatory abilities of fiscal tools were limited, the SOCB exerted many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not assumed in Market Economy, providing a steady and safe financial environment with adaptive efficiency for the reform of China’s economy at the cost of lag of system reform. This ensured the reform of China’s economy proceeding successfully. Along with the reform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proceeding, if the reform of the SOCB is still limited inside the system, it’s impossible to obtain any reform effects. Because the marginal reform efficiency of the SOCB under the vested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is trending to zero rapidly,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CB is locked in the state of low efficiency. In order to raise the marginal efficiency of the reform, the forces outside the system must be absorbed in, or else the SOCB can’t meet the challenges derived from foreign commercial bank and domestic share commercial bank, which is fatal to China’s economy and finance.<WP=3>In November 2001, China entered the WTO, meaning the SOCB would face more and more drastic market competitions and challenges. The SOCB must step on the reform; the system balks holding back the reform must be elimin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a common institutional flat for the SOCB competing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 must be established. So the competitive power and profits ability of the SOCB must be raised to assure the SOCB surviving and developing in the cruel market competition. Under this background, researching the reform of the SOCB is of grea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2 Structure Fram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B, and analyzes the system involving the SOCB in awkward predicament. Drawing lessons and experiences from the reform of the SO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aim of the reform, puts forward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reform, and makes detailed research on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 about the three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 the outer environment that has much effects on the reform.1) Structure frame of the paper:The paper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7chapters of 24 sections. Namely:IntroductionChapter one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BChapter two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Reform of the SCOBChapter three The Aim and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BChapter four The Shareholding Reform of the SOCBChapter five The Reform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SOCBChapter six The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B

二、戴相龙表示:中央银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戴相龙表示:中央银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投资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制度与经济增长
        1.1.2 创业投资与经济发展
    1.2 选题意义
    1.3 创业投资的内涵与范式
        1.3.1 创业投资的概念内涵
        1.3.2 基于创业企业成熟度的创业资本投资阶段的划分
        1.3.3 创业投资的研究范式与概念之争
        1.3.4 创业投资的最新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创业投资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创业投资的组织形式文献综述
        2.1.2 创业资本的募资制度文献综述
        2.1.3 创业资本的投资制度文献综述
        2.1.4 创业投资后的管理制度文献综述
        2.1.5 创业投资的退出制度文献综述
        2.1.6 创业投资的政府支持制度文献综述
    2.2 基于创业投资制度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
        2.2.1 新制度经济学的流派渊源关系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2.3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2.3 创业资本制度研究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考察
        2.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
        2.3.2 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创业资本的内涵界定
        2.3.3 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创业资本运动公式推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史考察与组织形式研究
    3.1 世界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史考察
        3.1.1 古典创业投资萌芽阶段——起源及初步组织制度化
        3.1.2 现代创业投资发展及制度史的演变阶段
    3.2 中国创业投资的制度发展史
        3.2.1 起步阶段(1985—1996 年):概念和制度引入
        3.2.2 非理性快速发展阶段(1997—2000 年):制度系统研究
        3.2.3 调整阶段(2001-2004 年):制度实施
        3.2.4 理性发展阶段(2005 年~至今):系统立法和制度全面实施
        3.2.5 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创投制度史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3.3 创业投资运作流程——价值实现过程
        3.3.1 创业资本募集——价值准备
        3.3.2 创业资本投资——价值发现
        3.3.3 创业资本投资后管理——价值创造
        3.3.4 创业资本退出——价值实现
    3.4 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研究
        3.4.1 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比较研究
        3.4.2 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中国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业投资的募资制度研究
    4.1 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的合约分析
        4.1.1 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的相关制度设计
        4.1.2 有限合伙制中投资者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机制
        4.1.3 有限合伙制中对创业投资家的约束机制
    4.2 创业资本的募资方式和声誉制度
        4.2.1 创业资本的募资方式
        4.2.2 投资者选择创业投资机构合作的数理分析
        4.2.3 创业资本的募资风险
        4.2.4 声誉制度与创业资本募资
    4.3 基于马思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创业资本募资
    4.4 美国创业资本募资制度研究
        4.4.1 美国创业资本募资来源分析
        4.4.2 影响美国创业资本募资的制度分析
    4.5 中国创业资本募资制度研究
        4.5.1 中国创业资本募资来源分析
        4.5.2 影响中国创业资本募资的结构与制度分析
        4.5.3 中美创业资本募资来源和制度比较
    4.6 政府在创业投资募资方面的供给实证研究
        4.6.1 政府资本与创业资本募资的相关性分析
        4.6.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4.7 我国社保基金在创业资本募资方面的委托代理分析
        4.7.1 基于我国创业资本募资的社保基金分析
        4.7.2 社保基金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7.3 社保基金中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
        4.7.4 对社保基金参与创业投资企业募资的政策建议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业资本的投资制度研究
    5.1 创业资本的投资契约订立的基本原则
        5.1.1 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订立契约时的成本效率原则
        5.1.2 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订立契约时的相机治理原则
    5.2 创业资本投资的一般流程
        5.2.1 项目搜寻和项目初审
        5.2.2 尽职调查和详细评估
        5.2.3 双方谈判和交易设计
        5.2.4 投资生效后的监管和增值服务
    5.3 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创业资本投资过程
    5.4 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5.4.1 模型设定
        5.4.2 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的委托代理分析
    5.5 创业资本投资工具的设计与选择
        5.5.1 几种投资工具
        5.5.2 三种主要投资工具的优劣分析
    5.6 创业投资的分阶段投资制度
        5.6.1 创业投资中分阶段投资经济学分析
        5.6.2 我国创业投资分阶段投资轮次分析
    5.7 创业投资的联合投资制度
        5.7.1 创业资本的联合投资动机
        5.7.2 创业资本联合投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业投资后的管理制度研究
    6.1 创业投资后管理的内涵
        6.1.1 创业投资后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6.1.2 创业投资后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6.2 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创业资本投资过程
    6.3 创业投资家对创业企业的增值服务制度研究
        6.3.1 增值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6.3.2 如何行之有效地提供增值服务
    6.4 创业投资家对创业企业家的监控制度研究
        6.4.1 引入内部监控制度的经济学依据
        6.4.2 引入内部监控制度的监控模式比较
        6.4.3 创业投资家对创业企业的内部监控最优水平的决定
    6.5 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的信任机制研究
    6.6 创业投资外部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
        6.6.1 创业投资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
        6.6.2 创业投资监管模式的理论基础
        6.6.3 创业投资监管模式的中国选择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创业投资的退出制度研究
    7.1 创业投资退出的界定与制度安排
    7.2 创业投资的退出时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7.3 创业资本退出制度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考察
    7.4 创业投资退出方式的效率比较分析
        7.4.1 公开上市——竞价式转让
        7.4.2 出售或回购——契约式转让
        7.4.3 清算——强迫式转让
        7.4.4 三种退出机制的比较分析
    7.5 创业投资中止/退出决策模型及方法
        7.5.1 创业投资中止/退出决策模型
        7.5.2 创业投资中止/退出决策方法
    7.6 创业投资退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7.6.1 目前公司制创业投资组织形式要进行制度创新
        7.6.2 目前我国创投股份出售实现退出的主要障碍及制度创新
        7.6.3 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投资中股份回购立法的制度创新
        7.6.4 进一步推动我国创业投资退出中清算渠道的制度创新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业投资的政府支持制度研究
    8.1 政府对创业投资支持方式的制度研究
        8.1.1 政府对创业投资发展的直接出资方式研究
        8.1.2 政府对创业投资发展引导基金的设计和制度研究
        8.1.3 政府对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设计和制度研究
        8.1.4 政府对创业投资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设计
        8.1.5 促进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法律体系
        8.1.6 政府对创业投资发展的其它支持政策
    8.2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制度研究
        8.2.1 引导基金运作模式的国际比较
        8.2.2 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探索
        8.2.3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模式的中国选择
    8.3 我国创业投资政策支持制度的实证研究
        8.3.1 变量设置说明
        8.3.2 数据来源说明
        8.3.3 计量模型的构建
        8.3.4 实证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2)九江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概述
    2.1 城市商业银行的内涵
    2.2 城市商业银行的作用
        2.2.1 化解了信用社金融风险
        2.2.2 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2.3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2.3.1 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
        2.3.2 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
        2.3.3 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同质化严重
第3章 九江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九江银行的发展现状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与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结构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3.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4 九江银行发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3.4.1 面临的机会
        3.4.2 面临的威胁
第4章 九江银行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4.1 管理能力分析
        4.1.1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4.1.2 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4.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4.3 财务状况分析
    4.4 科技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分析
    4.5 九江银行发展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
        4.5.1 竞争优势
        4.5.2 竞争劣势
第5章 九江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策
    5.1 九江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
    5.2 九江银行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准备上市
        5.2.2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5.2.3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5.2.4 拓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3)“以人为本”理论下我国社会保障税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社会保障税的目的和意义
    1.2 社会保障税的研究概述
        1.2.1 国外关于社会保障税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税的研究情况
    1.3 论文的结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结构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保障税制度的发展及模式
    2.1 社会保障税的发展进程
    2.2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模式
        2.2.1 项目型社会保障税模式
        2.2.2 对象型社会保障税模式
        2.2.3 混合型社会保障税模式
第3章 社会保障税的基本理论
    3.1 社会保障税的含义
    3.2 社会保障税的特征
        3.2.1 专款专用
        3.2.2 有偿性
        3.2.3 累退性
        3.2.4 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双重特性
    3.3 社会保障税的功能
        3.3.1 有利于筹措稳定充裕的社会保障基金
        3.3.2 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整体的社会保障效率
        3.3.3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3.4 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4章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社会保障税立法的理论依据
        4.1.1 社会保障税立法的法理学基础
        4.1.2 社会保障税立法的经济学基础
    4.2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4.2.1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现状
        4.2.2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4.3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4.3.1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4.3.2 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3.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来已久,国民已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
        4.3.4 我国其他税种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具备了一定的征收管理基础
        4.3.5 国外众多国家已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
第5章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现实阻碍
    5.1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现行社会保障程度不统一
    5.2 传统观念影响深远,纳税心态尚不成熟
    5.3 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够成熟,税制环境尚未完善
    5.4 原有社会保障交费遗留的问题对社会保障税开征造成一定困难
    5.5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易产生税负转嫁的现象
第6章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及配套措施
    6.1 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征收模式选择
    6.2 我国社会保障税立法的基本原则
        6.2.1 统一规划,逐步推进
        6.2.2 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分担
        6.2.3 专款专用,合理增值
    6.3 社会保障税法的构成要素
        6.3.1 纳税人
        6.3.2 征税对象
        6.3.3 起征点和最高限额
        6.3.4 税目
        6.3.5 税率
        6.3.6 法律责任
    6.4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配套措施
        6.4.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观念
        6.4.2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6.4.3 完善预算制度,健全管理体系
        6.4.4 加快工资货币化改革
        6.4.5 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6.4.6 扩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金融服务贸易的涵义
    2.2 金融服务开放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2.2.2 金融服务开放的其他理论基础
    2.3 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3.1 20世纪60、70年代度量方法
        2.3.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度量方法
    2.4 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4.1 承诺部门范围指标的度量方法
        2.4.2 服务部门开放等级指标的度量方法
    2.5 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
        2.5.1 基于对外贸易比率法的度量研究
        2.5.2 基于承诺开放水平的度量研究
        2.5.3 基于金融开放广度指标的度量研究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现状
    3.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进程
    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现状
        3.2.1 银行业
        3.2.2 保险业
        3.2.3 证券业
        3.2.4 其他
    3.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现状
        3.3.1 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3.2 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3.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
    3.5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贸易开放度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1.1 模型建立的前提
        4.1.2 指标选择思路
    4.2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建立的假设与前提
        4.2.2 测度指标结构的建立
        4.2.3 测度公式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贸易依存度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5.1 开放度度量指标的选取
    5.2 度量方法的确定
    5.3 开放度度量实证研究
        5.3.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5.3.2 指标相关关系分析
        5.3.3 因子分析开放度度量过程
    5.4 度量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准入水平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度量
    6.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搜集
    6.2 度量过程
        6.2.1 "末级指标"的计量
        6.2.2 因素层的计算
        6.2.3 准则层的计算
        6.2.4 市场准入的计算
    6.3 度量结果分析
        6.3.1 各部门间市场准入开放程度的比较
        6.3.2 我国与他国(地区)间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7.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总体原则
        7.1.2 银行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3 保险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1.4 证券业服务贸易开放的对策
    7.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建议
        7.2.1 加强中国参与金融服务自由化战略
        7.2.2 注重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风险及存在问题
        7.2.3 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
        7.2.4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7.2.5 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本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所参与的课题、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A.参与课题
    B.发表论文
    C.获奖情况

(5)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本文的不足
2. 货币替代的定义与测量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货币的定义
        2.1.2 货币替代的定义
    2.2 货币替代程度的测量
        2.2.1 绝对指标
        2.2.2 相对指标
        2.2.3 两种指标的比较
3. 货币替代的纯理论分析
    3.1 基于直接货币需求的货币替代理论
        3.1.1 系列组合平衡理论
        3.1.2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3.2 基于一级效用函数的间接货币需求的货币替代理论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 基本模型及主要观点
        3.2.3 实证检验及其局限性
    3.3 基于货币竞争的货币替代理论
        3.3.1 概述
        3.3.2 基本模型
        3.3.3 一个简要的结论
4. 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货币替代的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4.1.1 背景介绍—政治暴力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1.2 货币替代的实证分析—基于政治暴力的视角
        4.1.3 结论
    4.2 实体经济因素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2.1 规模因素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2.2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3 非实体经济因素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3.1 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4.3.2 网络外部性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5. 货币替代的成本收益分析
    5.1 相关文献回顾:货币替代与宏观经济
        5.1.1 货币替代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5.1.2 述评
    5.2 货币替代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替代国的角度
        5.2.1 成本分析
        5.2.2 收益分析
    5.3 货币替代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被替代国的角度
        5.3.1 成本分析
        5.3.2 收益分析
6. 货币替代现象的国际考察
    6.1 货币替代现象的国际视角
        6.1.1 货币替代是全球现象
        6.1.2 一个简要的结论及启示
    6.2 拉丁美洲国家的美元化问题
        6.2.1 拉丁美洲国家美元化的现状
        6.2.2 拉丁美洲国家美元化的特点
        6.2.3 拉丁美洲国家美元化的一般成因
    6.3 我国的货币替代问题—人民币美元化
        6.3.1 我国货币替代程度的测量
        6.3.2 我国货币替代的特点
        6.3.3 结论
7. 人民币化现象的实证考察
    7.1 人民币化:定义及研究现状
        7.1.1 人民币化的定义
        7.1.2 人民币化的研究现状
        7.1.3 述评
    7.2 人民币化的现实状况—以香港为例
        7.2.1 以往的估计方法及评价
        7.2.2 人民币香港流通量的估算
    7.3 人民币在香港流通的成因分析
        7.3.1 定性分析
        7.3.2 定量分析
    7.4 人民币化的经济影响
        7.4.1 人民币化对两地经济的正面影响
        7.4.2 人民币化对两地经济的负面影响
        7.4.3 结论
8. 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建
    8.1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进展
        8.1.1 国外学者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
        8.1.2 国内学者对最优货币区的研究
        8.1.3 述评
    8.2 最优货币区的实践
        8.2.1 欧洲货币一体化(欧元诞生)的进程
        8.2.2 简要述评
    8.3 基于货币替代的最优货币区的构建:一个理论模型
        8.3.1 基本模型
        8.3.2 共同货币的选择
        8.3.3 结论与启示
    8.4 基于货币替代的人民币最优货币区的构建:一个未来愿景
        8.4.1 保持稳定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及稳健的宏观经济运行
        8.4.2 继续加强两地的贸易往来,促进两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8.4.3 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逐步提高我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8.4.4 积极推进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化
        8.4.5 加快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步伐
        8.4.6 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写作方法及结构安排
    四、本文的主要优缺点
第一章 社会保障税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社会保障税概述
        一、社会保障税的含义与发展
        二、社会保障税的特点
        三、社会保障筹资模式
    第二节 社会保障税的理论依据
        一、福利经济学说
        二、凯恩斯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三、马克思社会必要扣除理论
        四、公共经济学
        五、人权保障思想
第二章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第一节 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法律保障,立法工作滞后
        二、社会保障费征收的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
        三、社保基金管理运营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大基金的缺口,无法应对隐性债务
        四、社会保障缴费制度缺乏公平性,人口流动时异地之间无法合并续保
        五、社会保障费管理体制分散
    第二节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一、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
        二、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更能体现公平性,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基金的安全
        四、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有利于弥补社保基金缺口,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节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一、开征社会保障税,不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
        二、政府对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重视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三、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经济条件
        四、财税部门的通力协作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行政管理基础
        五、居民风险意识、保障意识的增强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六、国外的先进经验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章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国际社会保障税的比较
        一、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的比较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地区)社会保障税的比较
        三、国外社会保障税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国外社会保障税的启示
        一、社会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
        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三、社会保障税的税基应规范统一
        四、社会保障税的税率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项目、范围决定
        五、社会保障的内容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六、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分开
        七、以社会保障税征收为主体,建立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的基金筹措机制
第四章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构想
    第一节 社会保障税的设计原则
        一、顺应国情、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政府、单位和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
        三、协调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
        四、负担与受益相对应、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五、普遍性和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坚持权力制衡的原则
    第二节 我国社会保障税制设计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税率
        四、纳税期限
        五、减免
        六、税种归属
        七、征管办法
第五章 开征社会保障税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开征社会保障税面临的问题
        一、从博弈论来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困难
        二、从税制环境看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困难
        三、从社会保障征费遗留的问题看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困难
        四、从社会保障税固有的特性看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困难
    第二节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颁布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法
        二、做好与现行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所得税税制和工资改革的衔接工作
        三、财政预算体系的配套改革
        四、营造和改善相应的“税制环境”
        五、完善社保基金运行管理的对策
        六、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保障意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泰安市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及框架
    1.4 文章数据及资料来源
    1.5 本文研究方法
2 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分析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2.2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3 中小企业融资
3 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现状
    3.1 泰安市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现状
        3.1.1 中小企业贷款难
        3.1.2 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难
        3.1.3 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难
        3.1.4 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单一
    3.2 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典型
        3.2.1 浙江集群式中小企业的发展
        3.2.2 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2.3 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2.4 山东胶东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4 泰安市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障碍
    4.1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4.1.1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较差
        4.1.2 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
        4.1.3 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较低
        4.1.4 中小企业的生存风险高,还贷能力差
        4.1.5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于其他大型企业
        4.1.6 人民币升值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
    4.2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制约
        4.2.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尚未完全建立
        4.2.1.1 国有银行的产权制约
        4.2.1.2 现有中小金融机构不具有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实力
        4.2.1.3 缺少地方性民间金融机构
        4.2.2 中小企业融资辅助体系缺失
        4.2.3 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与中小企业的特点不相匹配
5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几点对策
    5.1 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5.1.1 内强素质,建立中小企业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发展体系
        5.1.2 外树形象,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
        5.1.3 规范内部融资方式,拓展资金来源
        5.1.4 经营者强化自身素质,构建诚信企业文化
        5.1.5 避免盲目多元化发展,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5.2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外围大环境
        5.2.1 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创造条件,大胆利用“天使投资”
        5.2.2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
        5.2.2.1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重塑银企关系
        5.2.2.2 大力发展中小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5.2.2.3 组建政策性和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
        5.2.2.4 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发展融资新方式
        5.2.3 发展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体系
        5.2.4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5.2.5 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5.2.5.1 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
        5.2.5.2 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
        5.2.5.3 推行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的建设
        5.2.5.4 加强和完替金融法律体系建设
    5.3 发展专业的企业融资顾问,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5.4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
    5.5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中小企业
    5.6 创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利用区位优势降低经营成本
6 结语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8)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1.1 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1.2 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
    1.3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界定
    1.4 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经验
    2.1 美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外部控制主导型模式
    2.2 日本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主导型模式
    2.3 两种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历史变迁
    3.1 1949-1978年的国有商业银行
    3.2 1979-1993年的国有商业银行
    3.3 1993年至今的国有商业银行
    3.4 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分析
第四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
    4.2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
    5.1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思路
    5.2 完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措施及建议
        5.2.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的完善
        5.2.2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2.1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
    2.3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利条件
    2.4 国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借鉴
第三章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3.1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3.3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3.4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
第四章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
    4.1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形式的比较
    4.2 民营企业R&D的组织管理
    4.3 民营企业资金管理
    4.4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4.5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扩散
第五章 实证研究:万力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及市场扩散
    5.1 企业及产品介绍
    5.2 万力公司SWOT分析
    5.3 万力公司技术创新管理
    5.4 万力公司新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与难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的提出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文献简述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第一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背景
    第一节 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国内银行业现状
    第四节 WTO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回顾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现状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困境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与总体思路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必然性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四节 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三点思考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第一节 独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设想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分析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第一节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范式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多元化激励约束
第六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难点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补充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人员的精简
第七章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外部环境建设
    第一节 建立新型的政银关系
    第二节 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第三节 进一步理顺银企关系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竞争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戴相龙表示:中央银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投资的制度研究[D]. 庞跃华. 湖南大学, 2011(07)
  • [2]九江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刘克芳. 南昌大学, 2010(02)
  • [3]“以人为本”理论下我国社会保障税法律制度研究[D]. 杨帆. 天津财经大学, 2010(02)
  • [4]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度度量研究[D]. 董维维.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5]开放经济下货币替代与人民币化问题研究[D]. 尹亚红.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构想[D]. 叶安妮. 厦门大学, 2008(08)
  • [7]泰安市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D]. 邹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8]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刘晓波. 郑州大学, 2006(11)
  • [9]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 周莉娜. 天津大学, 2003(01)
  • [10]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与难点初探[D]. 马伯东. 西南财经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戴相龙说:央行要集中精力做好十项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