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石颖恒[1](2021)在《微粉和减水剂对铝酸盐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源日益枯竭、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和服役环境日益苛刻,高温工业对不定形耐火材料的设计和施工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厂家生产的硅微粉和氧化铝微粉的品质有较大差异,而且微粉与不同减水剂配合使用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本论文以铝酸盐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硅微粉和活性氧化铝微粉的化学成分、粒度和p H值等特性参数的表征和测试,分析评价微粉浆料和浇注料基质浆料的流变性能,研究了微粉特性对浇注料流动性以及烧后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来探讨微粉特性与上述性能的关联性,同时也比较了不同类型减水剂的作用效果。具体结论如下:(1)含有更多可溶性Ca和Mg杂质的氧化铝微粉,其等电位点较大。普通硅微粉含有较多的碱性氧化物杂质,呈弱碱性,含锆硅微粉则因含较多可溶性P元素和较少的碱性氧化物而呈酸性。在含锆硅微粉中,细小的氧化锆颗粒被非晶态Si O2所包裹而聚集在一起,其粒度大于普通硅微粉。(2)硅微粉和氧化铝微粉浆料的流变行为满足Herschel-Bulkey模型,基本上都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硅微粉特性中,与未添加减水剂浆料流变性能的灰色关联度较大的排序为p H值>碱金属氧化物杂质含量>D90。硅微粉浆料粘度与微粉特性的关联度并未如氧化铝浆料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变小。对于添加了减水剂的浆料,与流变关联性较高的是氧化铝微粉的比表面积,而与之有较强关联性的硅微粉特性排序为碱金属氧化物杂质含量>碳含量>D90。(3)羧基、羧酸酯基和羟基等官能团相对含量多的聚乙二醇基减水剂改善浇注料流动性的效果更好。浇注料基质浆料符合Bingham模型,其流变性能与浇注料的初始流动值对应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相较于普通硅微粉,加入含锆硅微粉的部分浇注料初始流动值更高,但其流动性的衰减较快。对于浇注料的流动性及其衰减,氧化铝微粉的尺寸因素(粒度D10和比表面积)关联性最大,而与硅微粉关联性最大的则是成分因素(p H值和碱金属氧化物杂质含量)。氧化铝微粉的粒度和可溶物含量以及硅微粉的p H值会影响浇注料电导率和声速的变化。(4)由于硅微粉对水泥水化和浇注料结合的影响不同,含普通硅微粉试样养护后耐压强度高于含锆硅微粉的试样,但其烘干强度低于后者。不同批次含锆硅微粉的浇注料中,含较小粒度和高杂质含量硅微粉的试样线收缩更大,烧后强度也更高。
高永军,李心慰,栾旭,苏玉玺,冯宇,徐娜,吴锋[2](2021)在《含氧化锆的高温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阐述了含氧化锆的质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含氧化锆的高温材料种类及近几年国内外利用氧化锆制备含氧化锆陶瓷、氧化钙-氧化锆质高温材料、氧化铝-氧化锆质高温材料、氧化镁-氧化锆质高温材料研究进展,为氧化锆在高温材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凌永一,王珍,张婧,王子昊,刘新红[3](2021)在《MgO-ZrO2质耐火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镁锆质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引入锆源的种类、加入量及添加剂对镁锆质耐火材料性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期望为镁锆质耐火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
张瑞,张健,张军,张文斌[4](2020)在《光伏玻璃全氧窑炉用耐火材料探讨》文中指出在环保政策不断收紧的背景下,光伏玻璃全氧窑炉在国内的发展慢慢兴起,从以前250 t/d发展到目前650 t/d、750 t/d、800 t/d,全氧燃烧玻璃窑炉逐步规模化、产业化,科学配套窑炉耐火材料种类成为重中之重。根据当今大型全氧光伏玻璃窑炉使用的各材质耐材理化性能及工作原理,结合各材质耐材在玻璃窑炉热态下的蚀变,从经济角度对窑炉各部位耐材适配方案提出改进,供同行参考。
张瑜,刘伟[5](2020)在《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含碳锆铝耐火材料中氧化锆、氧化铪和氧化铝》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针对含碳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以化学湿法为主,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多适用于普通的耐火材料。实验针对含碳锆铝耐火材料中的氧化锆、氧化铪和氧化铝进行研究,建立了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含碳锆铝耐火材料中这3种组分的方法。实验采用硝酸钠和过氧化钠作氧化剂预氧化样品,可消除碳化硅对铂-金坩埚的腐蚀。以四硼酸锂-偏硼酸锂(m∶m=5∶1)混合熔剂熔融,以碘化铵为脱膜剂,试样与熔剂比例为1∶20,在1 100℃熔融15min,可制得表面光滑、无气泡、无结晶的均匀玻璃片。实验选择ZrLα、HfLβ和AlKα谱线测定含碳锆铝耐火材料中的氧化锆、氧化铪和氧化铝,曲线回归精度分别为0.162、0.033和0.20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8)分别为1.7%、4.3%和0.21%;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含碳锆铝耐火材料样品中氧化锆、氧化铪和氧化铝,与相应国家标准方法比对,结果一致。
钱凡,段雪珂,杨文刚,刘国齐,李红霞[6](2019)在《镁铬耐火材料及高温装备绿色化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镁铬耐火材料是以方镁石和镁、铁尖晶石(Mg,Fe)(Cr,Al,Fe)2O4为主晶相的碱性耐火材料,具有耐火度高、高温强度大、热震稳定性优良以及抗熔渣侵蚀性和经济性等优点,在钢铁、有色、水泥等高温工业装备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诸多高温装备炉衬关键部位的主导材料。然而镁铬耐火材料在氧化性气氛或与碱性氧化物如K2O、Na2O、CaO等共存时,在一定温度下其Cr3+会部分转化为Cr6+,由此带来六价铬污染问题,与高温工业绿色、环保、高效的发展理念相违背。通过法规对镁铬耐火材料产业链进行规范引导、采取系列措施抑制镁铬耐火材料六价铬化合物的形成均无法从根本上消除Cr6+带来的隐患,而最根本的办法是开展耐火材料无铬化研究与应用。针对高温工业装备应用镁铬耐火材料带来的污染问题,国内外耐火材料工作者相继开展了高温装备绿色化研究与应用工作。其中水泥回转窑、RH精炼炉用耐火材料取得的无铬化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实践,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特别是水泥回转窑烧成带用耐火材料率先实现了无铬化。目前在水泥回转窑烧成带取得较好使用效果的是镁钙锆质耐火材料及镁尖晶石质耐火材料,它们能够替代镁铬砖并满足服役要求,上述研究与应用成果极大促进了钢铁工业用RH精炼炉无铬化的研究与实践。当前RH精炼炉无铬化研究已经成功获得应用,并且有多种不含铬材料替代方案,其中以复合镁铝尖晶石砖的应用最为普遍,在国内外一些RH精炼炉用耐火材料已经相继实现无铬化,实现了绿色化发展理念。上述成功经验有以下两点:(1)依靠行业自主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2)依赖于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相关环保产业政策的引导,两种合力共同推动了高温装备的绿色化应用与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镁铬耐火材料在有色等领域依然难以代替,仍然是一些炉衬关键部位的主导材料,开展有效的无铬化研究与应用任重道远,因此提高镁铬砖性能、延长服役寿命以及减少材料消耗仍是重要课题。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点:(1)提高材料抗FeO-SiO2渣侵蚀性能;(2)提高材料的抗铜硫渗透性能。随着高温工业新工艺的实施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涌现,镁铬耐火材料在一些新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展高温装备绿色化研究与应用仍然是一个持久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本文归纳了镁铬耐火材料的特性及其在高温工业装备中的应用与损毁机理,重点介绍了水泥回转窑、钢水精炼RH炉绿色化研究与应用取得的积极进展,分析了炼铜炉绿色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难点以及研究方向,指出了在积极推行回转窑、RH炉绿色化的同时,提高镁铬砖性能并减少其在炼铜炉中的消耗仍然是重要课题。
张欣[7](2018)在《MgO-CaZrO3-Ca2SiO4材料的制备与抗水泥熟料侵蚀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天然白云石与锆英石作为原料,根据MgO-CaZrO3-Ca2SiO4材料最终物相设计原料配比,研究了该配比组成下白云石与锆英石的反应历程,不同的白云石预处理工艺以及机械活化对白云石与锆英石反应烧结性能的影响;添加剂种类与添加量对MgO-CaZrO3-Ca2SiO4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本实验中MgO-CaZrO3-Ca2SiO4材料的抗水泥熟料侵蚀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了白云石与锆英石的反应历程。在锆英石存在的条件下,白云石的分解由两步变为一步,生成的CaO与MgO使得锆英石分解的温度大幅度下降,分解出的ZrO2优先与CaO反应生成CaZrO3,较大的CaO/SiO2比促进了硅酸镁钙中间相向Ca2SiO4的转化。(2)以轻烧白云石和消化轻烧白云石作为原料与锆英石混合反应能显着提高MgO-CaZrO3-Ca2SiO4材料的反应烧结性能。经1600℃煅烧后,采用MgO-CaO-ZrSiO4体系混合料制备出了显气孔率为9%,体积密度达到3.30g/cm3,直接结合程度高的MgO-CaZrO3-β-Ca2SiO4材料;Mg(OH)2-Ca(OH)2-ZrSiO4体系混合料制备出MgO-CaZrO3-β-Ca2SiO4材料的显气孔率为12%,体积密度为3.23g/cm3,致密度略低于前者。机械活化后两种体系制备的材料烧结性能均显着增强,其中MgO-CaO-ZrSiO4体系混合料制备出的材料显气孔率小于1%,体积密度达到3.60g/cm3,Mg(OH)2-Ca(OH)2-ZrSiO4体系混合料制备出的材料显气孔率小于2%,体积密度可达3.45g/cm3。(3)研究了MgO-CaZrO3-Ca2SiO4材料粉化的原因与添加剂对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MgCa(CO3)2-ZrSiO4体系混合料反应烧结过程中会生成Ca2SiO4,在随炉降温过程中,Ca2SiO4会发生多次相变,其中在500℃左右时由β-Ca2SiO4变为γ-Ca2SiO4会伴随约12%的体积膨胀,导致最终材料开裂粉化。添加Y2O3和适量La2O3的材料经高温烧成后粉化现象消失,添加BaO的材料经高温烧成后依然发生粉化现象。(4)研究了钙硅比与不同添加剂对MgO-CaZrO3-Ca2SiO4材料抗水泥熟料侵蚀性的影响。随着钙硅比的增大,耐火材料的渗透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钙硅摩尔比为4:1时,材料的侵蚀比例最小,约为23.2%。分别添加1wt.%Y2O3和La2O3后,材料的侵蚀面积均减小,钙硅摩尔比为4:1且添加1wt.%Y2O3材料的侵蚀面积最小,约为14.86%。从显微结构上来看,钙硅摩尔比为3.5并添加1wt.%Y2O3的材料中MgO颗粒尺寸适中,结合紧密,形成了致密的保护层,其综合抗水泥熟料侵蚀性最佳。
秦梦黎[8](2018)在《堇青石合成及晶须原位增强堇青石质隔热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堇青石是MgO-Al2O3-SiO2体系中一种重要的三元化合物,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是优良的高温抗热震材料。堇青石陶瓷材料作为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和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使用,使堇青石质材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于人工合成堇青石所用的原料化学矿物组成较复杂,且堇青石的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使得制备的堇青石材料难以获得低的热膨胀系数和优良的力学性能。堇青石轻质材料既具有堇青石的优良性能,又具有轻质材料抗腐蚀、耐高温、隔热良好等性能,因此,获得高品质堇青石的同时,制得显微结构优异、性能优良的堇青石质隔热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首先采用不同原料和工艺合成堇青石材料,优化了原料配比和工艺流程,探究了合成堇青石的物相演变过程;然后通过引入添加剂ZrO2、WO3和陶瓷纤维,探讨了添加剂的引入量、引入方式及陶瓷纤维的种类对堇青石材料热膨胀系数和显微结构的影响;通过引入陶瓷纤维和AlF3,并采用淀粉固结成型工艺制备了堇青石质隔热材料和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形成具有陶瓷纤维/莫来石晶须分级结构的复合材料,探究该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蓝晶石、红柱石、粘土、滑石为原料合成制备了堇青石材料。合成堇青石所用的原料和工艺对其性能影响较大,以滑石和蓝晶石为原料可制得致密化程度较好的堇青石材料。在一步煅烧的基础上引入预合成堇青石经二步煅烧后,材料中堇青石相的峰强明显增强,当预合成堇青石与原料配比为2:1时材料的体积密度最大,为2.18 g/cm3,显气孔率为13.9%,且堇青石晶粒发育良好,晶粒尺寸较大。(2)以预合成镁铝尖晶石、预合成莫来石和单纯氧化物为原料合成制备了堇青石材料,研究了合成堇青石的相演变过程。研究发现,起始原料中的物相对堇青石的开始形成温度影响不大,均在1250℃左右开始形成,并且在相演变过程中都有镁铝尖晶石相的出现。以预合成镁铝尖晶石或莫来石为起始原料合成的堇青石材料的致密化程度明显优于以纯氧化物为起始原料合成的堇青石材料,并且晶粒发育更完整。(3)研究了ZrO2、WO3和陶瓷纤维的引入对堇青石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ZrO2的引入可以促进堇青石相生成,明显降低了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其中以天然含锆蓝晶石为原料的方式引入所合成的堇青石材料的平均热膨胀系数最小;引入WO3可以降低堇青石的合成温度,同时消除中间相镁铝尖晶石,其中以天然含锆蓝晶石为原料引入15 wt.%WO3制得的堇青石陶瓷材料致密化程度较高,热膨胀系数较小;硅酸铝陶瓷纤维的引入可以明显降低堇青石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同时材料获得较高的强度。(4)采用不同种类淀粉固结成型制得了性能优良的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以小麦淀粉为造孔剂和固化剂制备的材料具有分布均匀的气孔、且强度最高,在淀粉燃尽后留下的孔洞中堇青石晶粒发育良好。引入陶瓷纤维在AlF3的作用下,在陶瓷纤维表面生成发育较好的晶须,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显着增强,导热系数降低。(5)采用淀粉固结成型工艺制得具有硅酸铝陶瓷纤维/莫来石晶须分级结构的堇青石质隔热材料。当硅酸铝陶瓷纤维(玻璃态)结晶时,形成了小尺寸的莫来石晶核,而富硅的纤维提供硅源来促进莫来石晶须的形成,在烧结过程中,生成的低熔点的液相可以堵塞AlOF(g)和SiF4(g)的逸出通道,莫来石晶须在硅酸铝陶瓷纤维表面生长良好,晶须部分穿插在发育较好的六方柱状堇青石晶体中。由于原位形成的莫来石晶须构造了一个联锁结构,提高了力学性能,同时,在孔隙中形成的莫来石晶须能在传导过程中分散热量,而较长的传导路径导致材料的导热系数降低。
陈少一[9](2018)在《玻璃窑蓄热室用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蓄热室是玻璃窑炉中重要的余热回收装置,中部区域格子体是蓄热室的关键部位,传统砌筑材料中镁砖存在热震稳定性差的问题,且镁砖中的MgO受飞料中的硫酸钠和气态SO3凝结的侵蚀后,会生成硫酸镁而导致损毁。虽然镁锆砖对镁铬砖的替代,可保护镁离子免受侵蚀,并避免了铬污染问题,但镁锆砖较高的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目前,国内外玻璃企业将镁橄榄石结合镁砖应用于蓄热室格子体中部,但仍存在杂质含量和气孔率较高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原料设计出发,探讨原料组成、粒度、煅烧制度、添加剂等条件对镁橄榄石形成过程及烧结致密化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镁橄榄石原位形成机制及材料烧结行为的分析,开展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制备研究工作,结合材料的烧结致密化行为、强度、热震稳定性及显微结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探明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理论摩尔比MgO/SiO2=2条件下,镁橄榄石在1200℃开始形成,顽火辉石自1400℃开始形成,1600℃完全转变为镁橄榄石,热处理温度升高有助于镁橄榄石的形成;组成中富镁能抑制顽火辉石形成,并促进镁橄榄石生成;富硅则促进顽火辉石生长,1700℃顽火辉石完全转换为镁橄榄石,高于1600℃析出富硅高温液相,促进镁橄榄石晶粒的生成,并且材料烧结致密。(2)将制取的镁橄榄石经球磨结合二步煅烧,球磨后破坏了大孔隙,再压坯后离子扩散路径变短,高温下传质速度加快,促进了合成反应和烧结进程,使体积密度增大为2.97g/cm3,相对密度为92.2%;将制取的镁橄榄石经高能球磨结合二步煅烧,高能球磨破坏了粉体颗粒的表面状态,使晶体产生缺陷和晶格畸变,粉体的反应活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试样的晶粒细化和烧结致密化,使体积密度增大至3.07g/cm3,相对密度增大至95.3%;采用综合烧结理论计算得到镁橄榄石的烧结致密化机制为体扩散,制备的镁橄榄石经高能球磨后的烧结表观活化能约为606.7kJ/mol。(3)La2O3、Y2O3、BaSO4、SrCO3对镁橄榄石的结构发展和烧结机理的影响各有不同:La2O3与系统中的SiO2反应生成含镧硅酸盐棒状晶,导致SiO2被消耗,在其周围形成MgO区,棒状晶存在于方镁石与镁橄榄石晶间;Y3+则会进入镁橄榄石晶格,取代镁离子,产生缺陷,促进烧结;BaSO4中的Ba2+会在结构中形成含Mg、Ba的硅酸盐高温液相,赋存于镁橄榄石晶粒表面,少量存在于晶间;添加SrCO3后形成含Mg、Sr的硅酸盐高温液相,大量存在于镁橄榄石晶间,促进反应烧结。(4)在制备的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中,氧化镧的加入会形成含Ca、Mg、La的硅酸盐棒状晶,提高材料的高温抗折强度以及热震稳定性;硫酸钡的引入则形成含Ca、Mg、Ba的硅酸盐高温液相,促进烧结,提高了体积密度和常温强度,但高温液相也使得高温抗折强度减小和抗熔融配合料渗透指数增大。(5)制得的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试样,体积密度2.90g/cm33.13g/cm3,显气孔率12.1%17.5%,烧后线变化率-1.24%-2.65%,常温抗折强度4.0MPa10.0MPa,耐压强度64.7MPa81.6MPa;1200℃高温抗折强度6.6MPa15.3MPa,热震稳定性(1100℃风冷)大于25次。
任博[10](2017)在《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回转窑过渡带,对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的服役寿命面临严峻挑战,如替代燃料在水泥工业开始得到应用,这些燃料中的碱性物质会气化形成蒸气并在水泥回转窑内富集,对窑衬耐火材料产生严重的侵蚀;其次水泥回转窑过渡带散热严重,成为水泥工业节能降耗亟待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回转窑朝着大型化发展,窑体回转速度加快,过渡带窑衬遭受水泥物料的磨损更加剧烈。因此,新型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耐火材料势必要向着高抗蚀、低导热、高耐磨的方向发展。耐火材料的抗碱侵蚀性能、导热性能以及耐磨性能都与材料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气孔结构)都密切相关,如何进一步优化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结构和组成,满足新型水泥回转窑对过渡带炉衬的要求是本论文研究重点。为此,本论文首先系统地研究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尤其是高耐磨相碳化硅骨料在材料内部不同区域的氧化行为与形貌特征的关系,建立材料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其次,在材料中通过引入各种不同的微细粉(碳化硅、单质硅、氧化铝、红柱石等),探讨其对材料微结构(碳化硅骨料/基质界面结合特性、气孔结构)和抗碱侵蚀性能影响;再次,探讨在材料中引入轻量化莫来石骨料部分替代致密矾土骨料;或采用锆莫来石原料替代高导热、高耐磨的碳化硅骨料的方式,降低材料的导热系数,系统研究轻量骨料、锆莫来石对材料导热性能、抗碱侵蚀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将锆莫来石原料替代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中的碳化硅骨料和矾土细粉,并优化材料的基质组成,制备新型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高铝基耐火材料,系统研究材料的导热性能、抗碱侵蚀性能以及耐磨性能,为开发新一代低导热、高抗蚀、高耐磨水泥回转窑过渡带高铝基耐火材料提供理论指导以及优化方向。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材料内碳化硅骨料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化,部分区域碳化硅骨料出现硅元素蒸发及表面石墨相析出的现象,上述碳化硅的氧化行为取决于骨料周围的氧分压大小。碳化硅骨料在材料中从边缘到中心的氧化行为依次为被动氧化、主动氧化和不氧化。碳化硅骨料的活性氧化削弱了碳化硅骨料与基质之间的结合,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材料的耐磨性能,其中在氧分压极低的区域发现碳化硅中硅元素的蒸发以及石墨相析出的现象。通过引入碳化硅细粉、单质硅粉等抗氧化剂,调节材料内部氧分压,可控制碳化硅骨料的氧化行为,优化骨料与基质之间的界面结合与气孔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也得到提高。2.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通过优化单质硅粉的引入量,使其高温氧化过程产生一定的堵孔效应,降低了材料的平均孔径,同时赋予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碱侵蚀性能。高温下材料内引入的单质硅粉优先于碳化硅发生氧化,产生体积膨胀,堵塞气孔,通过优化单质硅粉的引入量,材料透气性能逐渐下降,同时碳化硅骨料与基质结合紧密。基于材料渗流理论分析,碱性蒸气在材料内部的渗流减弱,材料的抗侵蚀性能得到改善。3.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分别引入氧化铝微粉和硅微粉,改变了基质中铝硅摩尔比,影响着材料的微结构(气孔结构)、抗碱侵蚀性和高温性能。氧化铝微粉的引入在高温下促进了材料内部原位形成更多的莫来石,提高了材料的荷重软化温度,降低了材料的平均孔径,赋予了材料良好的高温和力学性能;硅微粉在高温和杂质的作用下会形成液相,不利于改善材料的气孔结构和荷重软化温度。在碱侵蚀过程中,碱性蒸气会与富铝基质反应形成含钾化合物,导致材料开裂并损毁;而富硅基质则会与碱性蒸气反应形成液相侵蚀产物,避免了由于含钾化合物形成导致的膨胀现象。当基质中铝硅摩尔比接近0.6时,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4.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含量的红柱石,其一次莫来石化过程降低了材料的平均孔径,控制了碱侵蚀过程中产物的存在形式,提高材料的抗碱侵蚀能力。与高铝矾土熟料相比,红柱石在高温下发生一次莫来石化,莫来石相分布在非晶态二氧化硅体内,并伴随着一定量的体积膨胀。上述红柱石的反应过程和特殊结构,控制碱侵蚀过程中侵蚀产物的存在形式,避免侵蚀过程引起体积膨胀剥落现象的产生;一次莫来石化产生的体积膨胀效应,进一步降低材料的平均孔径,提高了材料的抗碱侵蚀能力。5.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以轻量莫来石骨料替代致密的矾土骨料,材料整体的导热系数显着下降;引入涂覆硅溶胶的轻量莫来石骨料,材料的抗碱性能大幅度提高。与含原始轻量骨料的试样相比,涂覆轻量骨料与基质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赋予了材料更为优良的力学性能。在侵蚀过程中硅溶胶涂层可以阻止碱性蒸气向骨料内部渗透,避免膨胀开裂现象的产生,提高了材料的抗侵蚀能力。6.在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新型高铝基耐火材料开发以及制备过程中引入锆莫来石组分,并通过单质硅粉以及红柱石优化材料的基质组成,新型高铝基耐火材料整体的导热系数低于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材料的抗碱侵蚀及耐磨性却不降低。高温下锆莫来石不像碳化硅组分可能产生氧化,与材料基体的化学相容性好,并且氧化锆相在磨损过程中产生微裂纹增韧效应,赋予材料良好的强度和耐磨性,含锆莫来石的高铝基耐火材料有望成为新型水泥回转窑过渡带耐火材料。
二、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微粉和减水剂对铝酸盐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刚玉质浇注料 |
1.2 铝酸钙水泥 |
1.3 微粉 |
1.3.1 硅微粉 |
1.3.2 活性氧化铝微粉 |
1.3.3 微粉在耐火浇注料中的研究进展 |
1.4 减水剂 |
1.4.1 减水剂分类 |
1.4.2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
1.4.3 减水剂在耐火浇注料中的研究进展 |
1.5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料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与测试 |
2.2.1 微粉特性表征 |
2.2.2 浆体流变性能测定 |
2.2.3 浇注料性能检测 |
2.2.4 灰色关联度计算 |
2.3 实验设备 |
2.4 微粉特性参数分析 |
第3章 微粉特性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活性氧化铝微粉特性对其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2.1 粉末特性的影响 |
3.2.2 减水剂的作用 |
3.3 硅微粉特性对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3.3.1 粉末特性的影响 |
3.3.2 减水剂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粉和减水剂对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减水剂对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2.1 减水剂官能团种类和相对含量 |
4.2.2 减水剂种类对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2.3 减水剂种类对浇注料凝结参数的影响 |
4.3 活性氧化铝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3.1 活性氧化铝微粉特性对基质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2 活性氧化铝微粉特性对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3.3 活性氧化铝微粉特性对浇注料凝结参数的影响 |
4.4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4.1 硅微粉特性对基质浆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4.2 硅微粉特性对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 |
4.4.3 硅微粉特性对浇注料凝结参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5.2.1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影响 |
5.2.2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强度的影响 |
5.2.3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线变化率的影响 |
5.2.4 硅微粉对刚玉质浇注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2)含氧化锆的高温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氧化锆高温复合材料 |
1.1 含氧化锆陶瓷 |
1.2 氧化镁-氧化锆质高温材料 |
1.3 氧化钙-氧化锆质高温材料 |
1.4 氧化铝-氧化锆质高温材料 |
2 结语 |
(3)MgO-ZrO2质耐火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镁锆质耐火材料的制备 |
1.1 直接引入氧化锆 |
1.2 间接引入氧化锆 |
1.2.1 以锆英石的形式引入 |
1.2.2 以镁锆熟料的形式引入 |
1.2.3 以镁锆共晶材料的形式引入 |
1.2.4 以Zr(OH)4形式引入 |
2 添加剂对镁锆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2.1 添加剂Y2O3对镁锆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2.2 添加剂Ca O对镁锆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 添加Mg Al2O4对镁锆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2.4 复合添加剂对镁锆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3 结语和展望 |
(4)光伏玻璃全氧窑炉用耐火材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窑用耐火材料选择原则 |
2 窑用常见耐火材料性能及工作原理 |
2.1 硅砖 |
2.2 黏土砖 |
2.3 高铝砖 |
2.4 硅线石砖 |
2.5 莫来石砖 |
2.6 电熔莫来石砖 |
2.7 电熔锆刚玉砖 |
2.8 电熔刚玉砖 |
2.9 含锆耐火砖 |
3 耐火材料在窑炉中的蚀变 |
4窑炉各部位耐火材料的选择 |
5结语 |
(5)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含碳锆铝耐火材料中氧化锆、氧化铪和氧化铝(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仪器测量条件 |
1.3 校准样品系列的制备 |
1.4 样品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预氧化条件的确定 |
2.2 样品灼烧减量的测量与校正 |
2.3 熔剂与稀释比 |
2.4 脱膜剂选择 |
2.5 校准曲线 |
2.5.1 谱线的选择 |
2.5.2 校准曲线参数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正确度试验 |
(6)镁铬耐火材料及高温装备绿色化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镁铬耐火材料及其应用 |
1.1 镁铬耐火材料 |
(1)晶间尖晶石-液相析晶。 |
(2)过渡组成尖晶石。 |
(3)脱溶尖晶石。 |
1.2 镁铬的应用与损毁 |
1.2.1 水泥回转窑 |
1.2.2 RH炉 |
1.2.3 炼铜炉 |
1.2.4 应用前景 |
2 镁铬耐火材料无铬化研究与应用 |
2.1 水泥回转窑无铬化 |
(1)尖晶石质 |
(2)锆质 |
2.2 钢水精炼RH炉无铬化 |
2.3 铜冶炼炉 |
3 结语 |
(7)MgO-CaZrO3-Ca2SiO4材料的制备与抗水泥熟料侵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水泥窑烧成带用耐火材料 |
1.1.1 水泥窑的工作环境 |
1.1.2 水泥窑烧成带用耐火材料的要求 |
1.1.3 水泥窑烧成带用耐火材料的发展历程 |
1.2 MgO-CaO-ZrO_2系耐火材料 |
1.2.1 MgO-CaO-ZrO_2系耐火材料的性能特点 |
1.2.2 MgO-CaO-ZrO_2系耐火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MgO-CaO-ZrO_2系耐火材料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的提出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MgO-CaZrO_3-Ca_2SiO_4材料反应烧结性能研究 |
2.1 相图分析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步骤 |
2.3 白云石与锆英石反应历程探讨 |
2.3.1 预反应混合料物相组成 |
2.3.2 综合热分析 |
2.3.3 物相变化 |
2.3.4 反应过程探讨 |
2.4 原料物相种类对反应烧结性能的影响 |
2.4.1 烧结性能 |
2.4.2 显微形貌 |
2.5 不同MgO/CaO比对反应烧结性能的影响 |
2.5.1 试样结构稳定性 |
2.5.2 烧结性能 |
2.5.3 物相组成 |
2.5.4 显微形貌 |
2.6 机械活化对反应烧结性能的影响 |
2.6.1 原料粒度及比表面积变化 |
2.6.2 综合热分析 |
2.6.3 物相变化 |
2.6.4 烧结性能 |
2.6.5 显微形貌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添加剂对MgO-CaZrO_3-Ca_2SiO_4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步骤 |
3.2.2 试样表征与性能检测 |
3.3 Y_2O_3对MgO-CaZrO_3-Ca_2SiO_4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3.1 试样的结构稳定性 |
3.3.2 物相组成 |
3.3.3 显微形貌 |
3.4 La_2O_3对MgO-CaZrO_3-Ca_2SiO_4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4.1 试样的结构稳定性 |
3.4.2 物相组成 |
3.4.3 显微形貌 |
3.5 BaO对MgO-CaZrO_3-Ca_2SiO_4材料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3.5.1 试样的结构稳定性 |
3.5.2 物相组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MgO-CaZrO_3-Ca_2SiO_4材料的抗水泥熟料侵蚀性 |
4.1实验 |
4.1.1 实验步骤 |
4.1.2 试样表征与性能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侵蚀前烧后试样的理化性质 |
4.2.2 侵蚀面积 |
4.2.3 侵蚀反应层的物相组成 |
4.2.4 侵蚀反应区的显微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堇青石合成及晶须原位增强堇青石质隔热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堇青石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堇青石概述 |
1.2.2 影响堇青石材料性能的因素 |
1.2.3 堇青石的低热膨胀性 |
1.3 堇青石的合成与应用 |
1.3.1 合成堇青石的主要方法 |
1.3.2 本研究合成堇青石的主要原料 |
1.3.3 堇青石材料的应用 |
1.4 堇青石-莫来石复合材料 |
1.4.1 堇青石-莫来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2 堇青石-莫来石轻质材料 |
1.4.2.1 轻质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2.2 堇青石-莫来石轻质材料 |
1.4.2.3 纤维增强轻质材料 |
1.4.3 淀粉固结成型工艺概述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采用含锆蓝晶石合成堇青石材料 |
2.1 实验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过程与方案 |
2.1.3 检测仪器及性能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合成堇青石材料的物相分析 |
2.2.1.1 矿物原料种类对合成堇青石材料的物相组成的影响 |
2.2.1.2 二步煅烧工艺对合成堇青石材料的物相组成的影响 |
2.2.2 合成堇青石材料的致密化程度 |
2.2.2.1 矿物原料种类对合成堇青石材料的致密化程度的影响 |
2.2.2.2 二步煅烧工艺对合成堇青石材料的致密化程度的影响 |
2.2.3 合成堇青石材料的显微结构 |
2.2.3.1 矿物原料种类对和合成堇青石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2.2.2.3 二步煅烧对堇青石材料的显微结构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堇青石合成的相演变过程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过程与方案 |
3.1.2 检测仪器及性能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堇青石合成过程中物相演变的相关研究 |
3.2.2 堇青石材料合成过程中的物相演变 |
3.2.3 合成堇青石材料的性能和显微结构 |
3.3 小结 |
第四章 低热膨胀系数堇青石材料的制备 |
4.1 引入ZrO_2降低堇青石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
4.1.1实验 |
4.1.1.1 实验原料 |
4.1.1.2 实验过程 |
4.1.1.3 检测仪器及性能表征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2.1 ZrO_2 的引入对材料的反应烧结过程的影响 |
4.1.2.2 ZrO_2 的引入对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1.2.3 ZrO_2 的引入对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4.1.3 小结 |
4.2 引入WO_3降低堇青石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
4.2.1 实验 |
4.2.1.1 实验原料 |
4.2.1.2 实验过程 |
4.2.1.3 性能表征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2.1 引入WO_3对试样的物相组成和致密化程度的影响 |
4.2.2.2 以天然含锆蓝晶石和普通蓝晶石为原料试样的显微结构 |
4.2.2.3 以天然含锆蓝晶石和普通蓝晶石为原料试样的热膨胀系数 |
4.2.3 小结 |
4.3 引入陶瓷纤维降低堇青石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
4.3.1实验 |
4.3.1.1 实验原料 |
4.3.1.2 实验过程 |
4.3.1.3 性能表征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2.1 引入陶瓷纤维对堇青石材料常温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2.2 引入陶瓷纤维对堇青石材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
4.3.2.3 引入陶瓷纤维对堇青石材料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2.4 引入陶瓷纤维对堇青石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制备 |
5.1 淀粉固结成型工艺制备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研究 |
5.1.1实验 |
5.1.1.1 实验原料 |
5.1.1.2 实验过程 |
5.1.1.3 检测仪器及性能表征 |
5.1.2 结果与讨论 |
5.1.2.1 不同种类淀粉的自身特性 |
5.1.2.2 加入不同种类淀粉浆料特性的研究 |
5.1.2.3 淀粉种类对材料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
5.1.3 小结 |
5.2 陶瓷纤维增强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的研究 |
5.2.1 实验 |
5.2.1.1 实验原料 |
5.2.1.2 试样制备 |
5.2.1.3 性能表征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2.1 引入陶瓷纤维后试样的物相分析及显微结构 |
5.2.2.2 陶瓷纤维和淀粉种类对堇青石-莫来石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
5.2.3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纤维/晶须分级结构的形成及增强机理研究 |
6.1 实验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内容 |
6.1.3 检测仪器及性能表征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堇青石质隔热材料的物相组成 |
6.2.2 莫来石晶须在硅酸铝陶瓷纤维表面的形成机理 |
6.2.3 堇青石质隔热材料的性能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玻璃窑蓄热室用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玻璃窑蓄热室用耐火材料 |
1.1.1 蓄热室结构及工作原理 |
1.1.2 蓄热室工作环境及耐火材料性能要求 |
1.1.3 蓄热室耐火材料的配置 |
1.2 镁橄榄石简介 |
1.2.1 镁橄榄石的性能及应用 |
1.3 镁橄榄石的合成方法 |
1.3.1 固相法 |
1.3.2 机械活化法 |
1.3.3 溶胶-凝胶法 |
1.3.4 燃烧法 |
1.3.5 熔盐法 |
1.4 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 |
1.4.1 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1.4.2 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的应用 |
1.5 镁质耐火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1.5.1 镁质原料 |
1.5.2 镁质耐火材料的特点及分类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镁橄榄石的固相法合成 |
2.1 试样制备及测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热处理温度对镁橄榄石形成过程的影响 |
2.2.2 反应过程中试样的体积变化 |
2.2.3 组成变化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2.3 小结 |
第3章 镁橄榄石烧结致密化行为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样制备及测试 |
3.3 二步煅烧对合成镁橄榄石的影响 |
3.4 粒度对镁橄榄石烧结行为的影响 |
3.5 烧结方程的推导 |
3.6 烧结机制和烧结动力学 |
3.7 小结 |
第4章 添加剂对镁橄榄石烧结行为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添加剂对分析纯原料合成镁橄榄石的影响 |
4.2.1 结果与分析 |
4.3 添加剂对工业原料合成镁橄榄石的影响 |
4.3.1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
5.1 前言 |
5.2 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的制备 |
5.2.1 制备工艺 |
5.2.2 镁橄榄石基质结构特征 |
5.3 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的性能 |
5.3.1 常规物理性能 |
5.3.2 高温性能 |
5.3.3 抗侵蚀性能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现状与能耗概况 |
1.2.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主要技术 |
1.2.2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的工艺特点 |
1.2.3 水泥生产过程能耗概况 |
1.3 替代燃料的应用现状及对水泥回转窑窑衬的影响 |
1.3.1 替代燃料应用现状 |
1.3.2 替代燃料的应用对窑衬寿命的影响 |
1.4 水泥回转窑过渡带耐火材料研究进展 |
1.4.1 镁铬质耐火材料 |
1.4.2 方镁石-尖晶石耐火材料 |
1.4.3 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 |
1.5 耐火材料气相侵蚀研究进展 |
1.5.1 碱性蒸气侵蚀机理 |
1.5.2 提高材料碱蒸气侵蚀的途径 |
1.6 耐火材料轻量化研究进展 |
1.6.1 耐火材料隔热机理 |
1.6.2 轻量耐火材料研究进展 |
1.7 本论文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
2.1 实验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2.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含抗氧化剂的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 |
2.2.2 含板状刚玉的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气孔结构与抗碱侵蚀性能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3.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物理性能 |
3.2.2 物相分析 |
3.2.3 显微结构 |
3.2.4 气孔结构 |
3.2.5 抗碱侵蚀实验 |
3.2.6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基质铝硅摩尔比与抗碱侵蚀性能研究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4.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物理性能 |
4.2.2 物相组成 |
4.2.3 显微结构 |
4.2.4 荷重软化温度 |
4.2.5 抗碱侵蚀实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红柱石的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的制备及抗碱侵蚀性能研究 |
5.1 实验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5.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侵蚀后骨料显微结构 |
5.2.2 试样物理性能及显微结构 |
5.2.3 侵蚀实验 |
5.2.4 侵蚀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含轻量莫来石骨料的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的制备及抗碱侵蚀性能研究 |
6.1 实验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6.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物理性能 |
6.2.2 导热系数 |
6.2.4 显微结构 |
6.2.5 碱侵蚀实验 |
6.2.6 碱侵蚀机理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一代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高铝基耐火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7.1 实验 |
7.1.1 实验原料 |
7.1.2 实验方案及过程 |
7.1.3 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物理性能 |
7.2.2 导热系数 |
7.2.3 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 |
7.2.4 耐磨实验 |
7.2.5 抗侵蚀性能 |
7.2.6 讨论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粉和减水剂对铝酸盐水泥结合刚玉质浇注料流动性的影响[D]. 石颖恒.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含氧化锆的高温材料研究进展[A]. 高永军,李心慰,栾旭,苏玉玺,冯宇,徐娜,吴锋. 2021年全国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1
- [3]MgO-ZrO2质耐火材料研究进展[J]. 凌永一,王珍,张婧,王子昊,刘新红. 耐火材料, 2021(01)
- [4]光伏玻璃全氧窑炉用耐火材料探讨[J]. 张瑞,张健,张军,张文斌. 玻璃, 2020(06)
- [5]熔融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含碳锆铝耐火材料中氧化锆、氧化铪和氧化铝[J]. 张瑜,刘伟. 冶金分析, 2020(04)
- [6]镁铬耐火材料及高温装备绿色化应用研究进展[J]. 钱凡,段雪珂,杨文刚,刘国齐,李红霞. 材料导报, 2019(23)
- [7]MgO-CaZrO3-Ca2SiO4材料的制备与抗水泥熟料侵蚀性研究[D]. 张欣. 武汉科技大学, 2018(09)
- [8]堇青石合成及晶须原位增强堇青石质隔热材料的研究[D]. 秦梦黎. 武汉科技大学, 2018(08)
- [9]玻璃窑蓄热室用方镁石—镁橄榄石质耐火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D]. 陈少一. 武汉科技大学, 2018(10)
- [10]水泥回转窑过渡带用高铝碳化硅耐火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任博.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