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一、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谭知芝,李加伍,罗燕[1](2022)在《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超声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的声像图资料,总结腹膜后肿瘤的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回声特点、血流情况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结果 47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脂肪肉瘤29例,平滑肌肉瘤13例,横纹肌肉瘤4例,尤文肉瘤1例。其中单发42例,多发5例;肿瘤最大直径2.0~55.0 cm,平均(14.3±9.6)cm。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32例,稍强回声8例,混合回声7例;内部回声不均匀16例,肿瘤内合并无回声区12例;肿瘤内伴斑片状强回声5例;边界较清楚26例,边界不清楚21例;形态规则15例,形态不规则32例。CDFI示肿瘤内可探及丰富点线状血流信号35例,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12例。肿瘤不同程度累及周边组织、器官18例,其中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4例,伴双侧髂总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1例。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肿瘤体积常较大,腹膜后边界较清楚,为形态不规则的团状低回声,部分合并无回声区或伴斑片状强回声,CDFI示其内多可探及丰富的点线状血流信号。

洪志友,张禹,朱友志,骆祥伟[2](2022)在《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提升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影像诊断能力,分析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特征。方法收集17例经病理确诊的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行CT三期增强+MRI平扫及常规增强者1例、CT三期增强者13例、CT直接增强+MRI平扫及常规增强者1例、CT直接增强2例。结果去分化脂肪肉瘤2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黏液样脂肪肉瘤1例,高危险度胃肠道外间质瘤6例,平滑肌肉瘤复发1例,血管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骨外尤文肉瘤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即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位于腹膜后3例,腹腔9例,盆腔5例。年龄26岁~71岁,肿瘤最大径63.5mm~238.7mm,男性10例,女性7例。结论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和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腹盆部恶性软组织肿瘤,不含脂肪组织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性,但仍各具特点,了解腹盆部恶性软组织肿瘤谱及其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诊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祖力皮卡尔·赛都拉[3](2021)在《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Renal mesenchymal malignancy)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手段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8例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6~79岁,男29例,女19例。首诊主诉腰痛31例,腹胀8例,体检发现6例,血尿2例,还有1例以上臂痛就诊骨科,完善检查提示肾脏来源肿瘤。根据初诊时的影像学结果进行临床分期,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获得随访的48例患者,17例(17/48)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22例(22/48)行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9例(9/48)未接受手术治疗。将相关因素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检验各预后因素组间生存率的差异,将有意义的变量引入COX风险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8例获得随访的患者中,临床T1期7例,T2期16例,T3期20例,T4期5例。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17例(17/48)为平滑肌肉瘤,17例(17/48)脂肪肉瘤,14例为其他类型间叶来源恶性肿瘤。17例(17/48)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2例(22/48)行肾部分切除术,9例(9/48)未行手术治疗。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36.8%)高于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肉瘤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30.8%)高于平滑肌肉瘤患者(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44.6%)高于肾部分切除术患者(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较罕见,恶性程度高。肾脂肪肉瘤相比其他类型肾间叶恶性肿瘤生存时间更长。对于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术前行穿刺活检并不会对其预后产生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预后较差,初诊时临床分期,越早期患者预后越好。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活检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的选择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师稳再,陈建飞,吴田田,程志雷,张克明[4](2020)在《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ML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LL的临床特点,包括4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肝转移和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1例,非同时性肝转移4例,均距原发灶手术超过2年。并对接受手术的4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例于诊断MLL后2年内死亡,该患者未经肝转移瘤手术治疗。2例接受手术治疗者于3年内死亡,目前仍有2例存活,1例生存36个月,1例生存29个月。结论 MLL多发生于原发灶切除后数年内,手术治疗是MLL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生态期。

钟欢欢,梁译文,张丽芝[5](2020)在《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的CT影像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的CT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行CT检查,且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患者的术前CT检查资料。在CT图像上,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与周围结构关系及是否发生转移,并结合国内外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文献,总结该病的CT特征。结果最终纳入5例患者,均为左侧单发病灶。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特征性的增强CT表现为边界清楚但不规则的较大肿块、多中心出现并同时累及肿块中心和边缘的坏死灶、未坏死部分持续增高的强化程度以及肿瘤内新生血管或针尖状血管断面等。5例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3例术后失访。结论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郭锦辉[6](2020)在《单中心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术后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预后因素并分析其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临床病理数据及随访资料,评估各种因素对腹膜后肉瘤患者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通过Log-rank得出数值评估是否对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具有意义。单变量分析中p<0.05的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75例原发性腹膜后肉瘤患者共包括55例腹膜后脂肪肉瘤和20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肿瘤直径为12(7-33)cm,男性36例(48%),女性39例(52%),身体质量指数(24.1±3.4)。诊断平均年龄为58岁,最高年龄为76岁,最低年龄为36岁,肉瘤黏附主要大血管者15例(20%),肉瘤发生在左侧位置的有39例(52%),右侧位置36例(48%)。腹膜后肉瘤的手术时间为245(180-300)min,术中出血量550(100-1500)ml,术后住院天数为11(9-18)days。75例患者其中45例成功实现了完整切除,48例中至少切除1个邻近器官,20例切除3个及以上邻近脏器。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9.7%、72.4%、55.2%,总生存率为50%。单因素与生存期的Log-rank分析显示,年龄(X2=0.048,p=0.827)、性别(X2=0.113,p=0.737)、术前白蛋白(X2=0.195,p=0.443)、切除的相邻器官是否受侵犯(X2=0.881,P=0.348)、肿瘤直径大小(X2=0.063,p=0.802)对腹膜后肉瘤患者的生存期没有影响,而手术切除方式(X2=9.783,p=0.002)、组织学类型(X2=27.127,p=0.000)、肿瘤分级(X2=22.874,p=0.000)、多灶性(X2=6.293,p=0.012)与生存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性不是腹膜后肉瘤生存期的预测因素(X2=0.063,p=0.801),组织学类型能够影响腹膜后肉瘤的生存期(HR=3.24,95%CI 1.45-7.24,p=0.004)。另外手术切除方式(HR=4.58,95%CI 1.5-13.77,p=0.007)、肿瘤分级(HR=2.73,95%CI 1.06-7.05,p=0.038)也是生存期的重要预测因素。关于腹膜后肉瘤无进展期生存期预测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为,年龄(X2=0.222,p=0.638)、多灶性(X2=0.791,P=0.374)、性别(X2=0.313,p=0.576)、术前白蛋白(X2=0.132,p=0.716)、切除的相邻器官是否受侵犯(X2=0.814,p=0.367)、肿瘤直径大小(X2=0.076,p=0.783)对腹膜后肉瘤的无进展生存期没有影响。手术切除方式(X2=5.277,p=0.001)、组织学类型(X2=7.507,p=0.006)、肿瘤分级(X2=9.593,p=0.002)是重要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肿瘤分级不是独立危险预测要素(X2=2.21,p=0.137),而手术切除方式(HR=3.24,95%CI 1.55-6.79,p=0.002)和组织学类型(HR=2.24,95%CI1.18-5.06,p=0.016)是影响腹膜后肉瘤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腹膜后肉瘤患者的诊断年龄较大(平均年龄58岁),但是腹膜后肉瘤可以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生,其性别分布没有差异。肿瘤分级、手术切除方式和组织学类型是腹膜后肉瘤生存期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切除方式和组织学类型是腹膜后肉瘤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素。

李颖[7](2020)在《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研究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病理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9年10月经我院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8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CT及MRI表现,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部位、血供特点及其某些特征性成分(钙化、囊变坏死、脂肪、黏液基质),并对照病理结果,比较CT、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和病理类型估计的差异性。所有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内容包括:(1)计算CT或MRI征象对部分病理类型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计算公式为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2)使用卡方检验对肿瘤形态学(形态、边界)及肿瘤内部成分(脂肪、钙化、黏液基质等)与良恶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诊断能力使用敏感性、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使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肿瘤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然后制作ROC曲线,得出最佳的诊断阈值、特异度、灵敏度。结果:1.在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良性肿瘤44例(53%),恶性肿瘤39例(47%),其中间叶源性肿瘤25例(30.1%)、神经源性肿瘤38例(45.8%)、淋巴来源肿瘤9例(10.8%)、生殖细胞源性肿瘤4例(4.8%),其他来源不明肿瘤7例(8.4%)。2、8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来源,2例被误诊为肾脏来源,4例被误诊为腹腔来源。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无统计学差异(x2=1.578,P=0.372;x2=1.391;P=0.474;x2=0.576,P=0.748)。3.病变形态、边界、周围组织有无侵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有统计学意义(x2=25.984、87.596;x2=32.435、93.676;x2=17.508、91.646,P<0.001);钙化、囊变或坏死及脂质的有无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长径、短径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良恶性诊断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通过计算约登指数得出长径>7.6 cm,短径>6.25 cm为最佳诊断阈值,此时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4.6%、69.2%,特异度分别为75.0%、79.5%。综合评分≥2.5时诊断病变恶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6%、90.9%(x2=47.732,P=0.000)。4、囊变或坏死对于副神经节瘤及神经鞘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52.1%及76.9%、52.1%;明显强化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71%;脂肪或脂质对脂肪肉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93.3%;所有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脊柱两旁或骶前交感神经链区;包绕血管生长对于淋巴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98.7%。结论:1.CT及MRI对于肿瘤定位、良恶性判断及病理类型估计方面价值相同,但是对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识别上,两者优势互补。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及对周围组织结构是否侵犯对良恶性的判断有价值,而肿瘤内部成分(钙化、囊变或坏死、脂肪)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无价值,但是其可以缩小鉴别诊断。3、综合评分能够提高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杜源[8](2020)在《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PT)是临床上一类少见的、多分化来源的腹腔肿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肿瘤的局部复发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总结与归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腹膜后肿瘤患者。收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和实验室结果,其中实验室结果包括:术前的三大常规、血生化资料、血型(ABO型)、肿瘤抗原指标。门诊、电话随访患者的预后,随访终点:患者死亡、失访或截止随访日期。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取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病例201例,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余下12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范围:11-83岁,平均年龄49.4±14.9岁。平均住院时间13.0±6.72天。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38.7%)、体检发现(40.3%)、腹部包块(11.8%)。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MRI,部分累及大血管行DSA。实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收集73例,其中升高25例。CA-199升高8例(32%)。CA-125升高10例(40%),CEA升高4例(16%),AFP升高(12%)。肿瘤血型中O型75/120(62.5%),A型20/120(16.7%)。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开放手术80例(67%),腹腔镜手术40例(33%)。术后病理回报:肿瘤直径6.8±3.8cm;完整切除103例(85.8%),R1切除12例(10%),R2切除5例(4%)。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53.8%),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46.6%);其中良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62/64(96.8%);恶性肿瘤中完整切除为42/56(75%),联合脏器切除15例(12.5%)。随访结果:良性腹膜后肿瘤64例,死亡1例(死因与肿瘤无关,意外死亡),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4%。恶性腹膜后肿瘤56例,死亡30人。肿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71.4%,46.7%;其中根据恶性肿瘤是否完整切除分组,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89.7%,82%,64%。不完整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70.6%,52.9%,1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最大直径(>10cm),是否完整切除,是否有腹膜后肿瘤切除病史,肿瘤的病理类型是肿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是否完全切除、是否再次行手术治疗是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常见首诊症状为体检发现,其次为腹部疼痛、腹部包块等原因就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鉴别,其中MRI、CT的确诊率较高,B超、DR腹部平片确诊率稍低,且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2、本中心腹膜后肿瘤的病理类型中:良性肿瘤常见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恶性肿瘤常见脂肪肉瘤。腹膜后肿瘤患者中以O血型居多,但整体生存期(OS)与血型无关。3、在所有的的手术治疗中,保证腹膜后肿瘤被完整切除是手术时应当首先满足的原则,这与预后密切相关;良性PRPT相较于恶性PRPT有更好的生存预后;手术中合并器官切除的案例仅占整体的一小部分(12.5%),是否有脏器切除与预后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原发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助于预测切除器官的浸润情况。4、PRPT术后易出现局部的复发,且与病人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最为典型的是脂肪肉瘤,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术中肉眼观察与脂肪瘤并无明显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定期随访,及时再次手术治疗复发有助于提高整体生存率。

杨帆[9](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吕彦朋[10](2018)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41例诊疗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临床病例特点及诊疗经验,探求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预后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内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病例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符合条件的病例共41例,其中男性病例9例(21.9%),女性病例32例(78.1%);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9岁;83%的患者入院前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根治性切除肿瘤35例(85.4%),其中扩大切除24例(68.6%),主要侵犯组织器官为下腔静脉、肾脏及肾脏血管;手术时间中位数180分钟;肿瘤最大径中位数10cm;术后行辅助治疗者7例。对可能影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生存期及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8个月,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为87.6%、53.8%、40.1%;在可能影响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中,肿瘤最大径(c2=6.919,P=0.009)、肿瘤分化程度(c2=15.055,P=0.000)、是否为根治性手术(c2=7.090,P=0.008)、术中出血量(c2=9.729,P=0.002)是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术后总体生存期的重要因素(P<0.05),而年龄(c2=0.562,P=0.454)、辅助治疗(c2=0.143,P=0.705)、性别(c2=0.942,P=0.332)、手术时间(c2=2.280,P=0.131)对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无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1,RR=5.591)、术中出血量(P=0.021,RR=3.873)、是否根治性手术(P=0.002,RR=6.210)是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3个月,术后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9%、46.2%、32.9%;在可能影响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中,术中出血量(c(17)=4.493,P=0.034)、是否为根治性手术(c(17)=6.690,P=0.010)、肿瘤分化程度(c(17)=12.038,P=0.001)是其重要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P=0.115)不是影响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P=0.001,RR=5.175)、是否根治性手术(P=0.005,RR=4.978)是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发病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手术治疗是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效果仍尚不明确。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为根治性手术是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肿瘤分化程度、是否根治性手术是影响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超声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仪器与方法
结果
讨论

(2)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与病理
    2.2 腹盆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
        2.2.1 高分化脂肪肉瘤
        2.2.2 黏液样脂肪肉瘤
        2.2.3 去分化脂肪肉瘤
        2.2.4 平滑肌肉瘤
        2.2.5 高危险度胃肠道外间质瘤
        2.2.6 滑膜肉瘤肿瘤位于盆腔内右侧盆壁,CT平扫呈等、低
        2.2.7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2.2.8 血管肉瘤肿瘤位于左侧腹膜后,CT平扫呈等密度,动
        2.2.9 骨外尤文肉瘤
        2.2.1 0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即以往所谓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2.2.11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3 讨论
    3.1 脂肪肉瘤
    3.2 平滑肌肉瘤
    3.3 GIST
    3.4 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
    3.5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3.6 血管肉瘤
    3.7滑膜肉瘤
    3.8 尤文肉瘤
    3.9 横纹肌肉瘤

(3)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3 手术方式
    4 随访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单中心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临床情况
    1.4 实验室检查
    1.5 影像学检查
    1.6 联合器官切除
    1.7 随访
    1.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征
    2.2 总生存期预测因素分析
    2.3 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CT及MRI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随访资料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首诊特征
    3.3 术前检查
        3.3.1 术前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4 术中情况
    3.5 术后病理
    3.6 随访及预后
        3.6.1 单因素比较
        3.6.2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4.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特征
        4.1.2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4.2 肿瘤治疗策略
    4.3 手术治疗
        4.3.1 手术方式入路
        4.3.2 手术切除范围
    4.4 化疗和放疗
    4.5 术后并发症
    4.6 术后病理
        4.6.1 基本信息
        4.6.2 脏器浸润
    4.7 预后及随访
    4.8 肿瘤与血型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表现
        1.3.3 术后病理类型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2.4.3 临床表现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2.4.5 术前准备
        2.4.6 手术治疗技巧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2.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41例诊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临床表现
        1.4.1 现病史
        1.4.2 既往史
        1.4.3 体格检查
    1.5 影像学检查
    1.6 实验学资料
    1.7 治疗
        1.7.1 手术治疗
        1.7.2 辅助治疗
    1.8 病理
    1.9 预后及随访
    1.10 统计学方法
    1.11 复发及转移
第二章 结果
    2.1 总体生存率
    2.2 总体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
    2.3 无进展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
        2.3.1 无进展生存率
        2.3.2 无进展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2.3.3 无进展生存率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检查
        3.3.1 腹部CT检查
        3.3.2 腹部超声检查
        3.3.3 肾动态显像检查
    3.4 实验学检查
    3.5 治疗方式
    3.6 病理诊断
    3.7 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图
致谢

四、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超声表现[J]. 谭知芝,李加伍,罗燕.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2(01)
  • [2]腹盆部非固有脏器恶性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J]. 洪志友,张禹,朱友志,骆祥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02)
  • [3]肾脏间叶来源恶性肿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祖力皮卡尔·赛都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诊治分析[J]. 师稳再,陈建飞,吴田田,程志雷,张克明.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08)
  • [5]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的CT影像特征[J]. 钟欢欢,梁译文,张丽芝. 华西医学, 2020(07)
  • [6]单中心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的预后分析[D]. 郭锦辉. 青岛大学, 2020(01)
  • [7]CT及MRI对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颖.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8]12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疗分析[D]. 杜源. 南昌大学, 2020(08)
  • [9]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10]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41例诊疗及预后分析[D]. 吕彦朋. 青岛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