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4例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益娟[1](2021)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术后长短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74例早期食管鳞癌和12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别按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组以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内镜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合病理结果进一步评估是否为治愈性切除,并通过长期随访情况评估预后。结果:174例早期食管鳞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后有19例发生术后狭窄(10.9%)、4例发生术后穿孔(2.3%)、2例发生术后出血(1.1%)。按是否发生术后狭窄分为术后狭窄组(n=19)、术后未狭窄组(n=15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病灶浸润深度达黏膜肌层(M3)及以下(OR=5.666,95%CI:1.011-35.216,p=0.043)、病变环周大于3/4(OR=31.757,95%CI:5.259-191.767,p<0.001)是食管发生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病变环周大于1/2的患者按是否口服糖皮质激素预防狭窄分为为口服激素组(n=29)和对照组(n=43),两组间狭窄发生率有显着差异(p=0.046),口服激素组为解决狭窄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75±0.50 vs 3.93±1.03,p=0.043)。121例早期胃癌患者接受ESD治疗后有8例发生术后出血(6.6%)、1例发生术后穿孔(0.8%)。按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术后出血组(n=8)、术后未出血组(n=11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OR=10.269,95%CI:1.814-58.126,p=0.008)是胃部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疗效:174例早期食管鳞癌经ESD治疗后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6.0%、89.1%、87.4%,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的随访期后五年生存率为96.8%,共发生死亡4例,分别为3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和1例治愈性切除患者。121例早期胃癌经ESD治疗后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7.5%、81.8%、73.6%,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的随访期后五年生存率为97.3%,共发生死亡2例,均为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结论:1.早期食管鳞癌接受ESD治疗后发生手术并发症以术后狭窄为主,病灶的浸润深度达M3及以下、病变环周大于3/4是发生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少食管ESD后术后狭窄发生率及内镜下食管扩张次数。2.早期胃癌接受ESD治疗后发生手术并发症以术后出血为主,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是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疗效确切、预后良好,术后应规律密切内镜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异时性癌等进一步补充治疗;对于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术后病理结果、患者基本情况综合评估。
董然[2](2021)在《早期胃癌的手术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差异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手术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存在差异性的因素,为内镜医生提高内镜活检准确性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切除术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且内镜活检病理资料完善的患者共54例纳入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入院时主诉),内镜资料(病变组织的肉眼分型、病变黏膜内镜下表现、并发溃疡情况、辅助的内镜技术、活检取材块数),手术病理,内镜活检病理。根据手术病理结果与内镜活检病理结果癌与非癌差异分组,将病理结果一致者分为一致组A组(n=40),病理结果差异者分为差异组B组(n=14),比较两组之间差异。选取差异分析中有意义的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分析导致影响手术后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差异的独立因素。[结果]1.统计患者资料显示,男性为40例(74.07%),女性为14例(25.93%),男女比=2.88:1;患者年龄波动在24-78岁,平均年龄59.53±10.61岁,以40-50岁为年龄分界线检验值,p<0.01,40-50岁作为EGC患者年龄分界线具有统计学意义。77.62%的患者以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就诊。44.44%患者病变位于胃窦,病变内镜分型中73.68%为Ⅱ型、其中40.35%为Ⅱc型,病变黏膜临床表现中66.66%为发红和粗糙,33.33%病变并发溃疡,使用内镜技术中74.07%为NBI,活检取材块数中70.37%为4-6块、其中29.63%为4块,平均取材块数为4.20块。确诊54例患者中,内镜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为74.07%。2.A组和B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A组和B组患者手术后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资料的比较:A组和B组病变部位、内镜分型、黏膜镜下表现、活检取材块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且A组病变位于胃窦、Ⅱc型、黏膜发红和糜烂、活检块数>3块比例均高于B组,而Ⅱb型、黏膜增厚比例少于B组。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内镜分型为Ⅱb型、活检取材块数<4块为内镜活检病理与手术病理结果差异的独立因素。[结论]1.内镜活检对EGC的确诊率高。对于EGC的诊断需依靠内镜检查和内镜活检病理。2.对于内镜分型Ⅱb型的病变应该仔细观察、取材深度应较一般情况深、取材块数应≥4块、以提高内镜活检准确率。3.内镜活检病理准确率的提高离不开内镜医生和病理医生的共同努力。
周红[3](2021)在《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分析及早期胃癌微创治疗方式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无论是从临床病理表型或是分子层面来说。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及靶向测序来筛选胃癌患者显着突变的基因,探讨显着突变基因与胃癌临床病理表型以及肿瘤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了解胃癌发生、发展、转移等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标本(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靶向测序,采用高通量测序识别肿瘤样本显着突变的基因。对比分析显着突变基因在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表型上的差异,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探索突变基因与肿瘤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368个突变基因,鉴定出21个显着突变的基因,发现其中TP53、CDH1、IRS2、KRAS及BRCA等12个基因在不同临床病理表型之间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P53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发生TP53突变者男性较女性更多见(72.4%和 41.5%,P=0.001),发病年龄也更大(58.51±10.45 岁和 53.91±12.57 岁,P=0.034),CDH1基因突变更多见于弥漫浸润型胃癌(Borrmann分型)及弥漫型胃癌(Lauren分型)(P均<0.05),发生CDH1突变者女性更为多见(31.7%和11.8%,P=0.009),患病年龄更低(52.05±12.80岁和57.83±10.94岁,P=0.033),有印戒细胞癌成分患者TP53、EPHA5及SPTA1突变率低于无印戒细胞癌成分患者(分别为43.4%,0%,5.7%和76.6%,15.6%,21.9%,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BRCA2基因突变率更高(12/81,14.8%和0/42,0%,P=0.035)。40例术中腹腔冲洗细胞学送检患者,细胞学阳性患者KRAS及IRS2基因突变率更高,KRAS基因突变率在腹水细胞学阳性及阴性胃癌患者分别为33.3%(4/12)和3.6%(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IRS2 分别为 41.7%(5/12)和 3.6(1/28),P=0.00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PRT基因突变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15),EPHA5及ARID1A基因突变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P=0.000及P=0.009)。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多个胃癌显着突变基因与临床病理表型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其中,CDH1基因突变可能是弥漫型胃癌的重要预后因素,BRCA2基因突变可能更容易导致淋巴结转移,从而也相应导致肿瘤分期偏晚。KRAS及IRS2基因突变与腹腔冲洗液阳性具有相关性,如能进一步被验证其与腹腔冲洗液阳性的相关性,可能成为潜在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标志物。EPHA5及ARID1A基因突变与总生存率,PTPRT基因突变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具有相关性。以上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目的:随着内镜切除器械和技术的改进,早期胃癌内镜切除的指征有所扩大,采用内镜切除的病例也逐渐增加,而由于术前评估的局限性,其中有部分患者内镜切除后病理发现其不符合治愈性切除的标准,指南上多数建议追加外科手术,而追加外科手术后发现很多患者并无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本研究拟收集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后行补救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分析56例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评估未达根治标准并追加补救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的大小等为本研究的基线资料,病理信息包括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效果评价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并发症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等,评价补救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结果:56例患者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侵犯粘膜下层共44例(78.6%),其中有38例(67.9%)侵犯粘膜下层深度超过500um,切缘阳性33例(58.9%),其中,基底切缘阳性22例(39.3%),侧切缘阳性5例(8.9%),两者均阳性6例(10.7%)。18例(18/56,32.1%)为未分化癌,脉管瘤栓24例(24/56,42.9%),神经侵犯11例(11/56,19.6%):补救手术术后病理显示6例(10.7%)有淋巴结转移,14例(25%)有肿瘤残留,多因素分析显示,更深的粘膜下层浸润是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1,95%置信区间=1.000-1.002,P=0.036)。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有12例(21.4%),出现腹腔/吻合口出血需要手术干预者3例(5.4%)。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出血量更少(100.64±80.47 ml对比136.67±181.25ml,P=0.03),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有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追加手术是有必要的,腹腔镜补救手术是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患者安全可行的补救方式。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非治愈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后的治疗策略。方法:将107例非治愈性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分为追加手术组(41例)和随访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追加手术组和随访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9.2±8.7)岁和(64.7±8.8)岁,浸润黏膜下层(SM)深度分别为(1445.83±803.12)和(794.71±815.79)μ 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10)。与随访组比较,追加手术组的未分化型、SM2浸润、Lauren分型弥漫型较多,脉管瘤栓和神经侵犯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追加手术组ESD手术的R0切除率为26.8%,低于随访组(65.2%,P<0.001)。追加手术组ESD术后肿瘤残留率为31.7%(13/41),淋巴结转移率为9.8%(4/41)。追加手术组和随访组分别有2例和5例出现肿瘤复发,复发率分别为4.9%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追加手术组和随访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P=0.938)。结论:非治愈性ESD切除后的早期胃癌患者,需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对于转移风险极低且身体状况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密切随访也是可选择的治疗策略之一。
张旭[4](2021)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进行细致研究,探究ESD微创手术对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期对本病的预防及术后随访治疗提供借鉴,更好的分阶段辨证论治,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病房的131例住院患者(主动要求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符合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范畴)。自制《中医证型信息调查表》,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资料以及病理资料进行完好的记录和保存。此外,分别在患者刚入院时(即术前)、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3月这四个时间节点对其进行细致的望闻问切,搜集四诊信息,并在《中医证型信息调查表》上详细记录,最后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进行各阶段证型的准确评判。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各项功能一来统计分析患者的初始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内镜资料以及病理资料,并进一步分析资料各因素对术前证型分布的影响;二来统计分析ESD术前术后各阶段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尝试分析探讨之间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①累计13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性别组成为男性90例,在总人数中的占比为68.7%;女性41例,在总人数中的占比为31.3%;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人数的比例为2.20:1。年龄组成,40岁以下仅3人,40岁之后开始增多,40~60岁27人,60岁以上86人,60岁之后人数增多更显着。2、病灶部位方面,胃中1/3及下1/3最多见,共99例,占比75.6%。病灶形态方面,凹陷型最多见,共70例,占比53.4%。病灶范围方面,0.5~2.0cm最多见,共94例,占比71.8%。病灶特征方面,表面糜烂121例,占比92.4%;结节46例,占比35.1%;溃疡13例,占比9.9%。Hp感染方面,阳性21例,阳性率16.0%。3、病理类型方面,腺癌、LGIN、HGIN的例数接近,分别占比31.3%、35.1%、31.3%。浸润深度方面,病灶起源于黏膜层121例,占比92.4%;黏膜下层仅为10例,占比7.6%。分化程度方面,纳入的44例患者中分化占比54.5%,高分化占比27.3%,低分化占比18.2%。②累计13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这些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病灶范围、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方面对证型分布无影响(P>0.05);在病灶形态、病灶特征(表面糜烂、溃疡、结节)、Hp感染方面对证型分布有影响(P<0.05)。③累计13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中医证型(例数):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术后2周中医证型(例数):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术后1月中医证型(例数):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弱证。术后3月中医证型(例数):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研究结论:①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男性居多,好发年龄多在40岁之后,60岁以后的更显着。此类患者病灶部位多集中于胃中下1/3,形态以凹陷型为多见,大小多在0.5~2.0cm之间,病灶黏膜表面几乎均糜烂充血,表面结节样增生相对较少,表面溃疡更为少见,Hp阳性感染率不高。一般来说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理大多集中于腺癌、LGIN、HGIN,病灶多起源于黏膜内层,分化程度以中分化居多。②凹陷型、表面糜烂的病灶证型以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胃络瘀阻证;Hp感染、表面溃疡的病灶证型以脾胃湿热证居多;表面结节样增生的病灶证型以胃络瘀阻证为多见,脾胃湿热证次之。③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前术后中医证型的分布变化有律可循,通过分析结果,多数从实证变为虚证。术前主要以实证居多,其中肝胃不和证以及脾胃湿热证最为普遍,其次是胃络瘀阻证。术后则以虚证居多,其中胃阴亏虚证以及脾胃虚弱证最为普遍,其次是脾胃虚寒证。
王晶晶[5](2021)在《不同性别、年龄的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差异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早期胃癌(EGC)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选取2011-2018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107例,按性别、年龄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对每一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情况进行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溃疡性肿瘤、肿瘤大小和淋巴血管浸润是男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血管浸润及肿瘤组织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0岁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溃疡性肿瘤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0岁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淋巴血管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生存分析表明,年龄、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及血管浸润、胃的切除范围均影响早期胃癌的预后。结论:不同性别、年龄的早期胃癌患者(EG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不同,过往的胃癌治疗指南中关于早期胃癌的治疗指南中并没有提到关于患者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在对早期胃癌患者(EGC)的预后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发现了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GC)的各种预后因素。希望我们此次的研究能够为外科医生在面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式方面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也能为早期胃癌患者(EGC)的术后进一步治疗和复查提供参考依据。
李爱琴[6](2021)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治疗早期胃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391例经胃癌根治术后被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CEA、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Her-2、Ki-67、P53、VEGF及EGFR表达等。通过随访(门诊复诊、短信、电话等方式)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生存状况,并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纳入391例早期胃癌患者,5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3.8%。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在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溃疡、神经侵犯及脉管浸润之间有显着差异(p均<0.05),而在年龄、吸烟、饮酒、CEA、血型、病理类型、Her-2、Ki-67、P53、VEGF及EGFR之间无显着差异(p均>0.05)。进一步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神经侵犯及脉管浸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本研究共纳入391例早期胃癌患者,随访成功371例。早期胃癌患者在1年、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5.9%和83.1%。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的1年生存率均为100%,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97.4%、81.5%,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5年生存率分别为88.1%、60%,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3.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脉管浸润与早期胃癌预后相关(p均<0.05),而性别、年龄、血型、吸烟史、饮酒史、CEA、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溃疡、Her-2、Ki-67、P53、VEGF及EGFR与早期胃癌预后无关(p均>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肿瘤直径≥2cm、肿瘤侵犯粘膜下层、有脉管浸润及有神经侵犯是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早期胃癌的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时,淋巴结转移率高;3.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有淋巴结转移时预后较差。
章志伟[7](2020)在《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早期印戒细胞远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综合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行外科手术的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联合D1+或D2淋巴结清扫)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早期胃癌患者91例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术后病理诊断,统计各个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数据,即检测出的淋巴结总数及发生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并结合各个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家族史、病理特征(肿瘤最大径、癌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有无脉管癌栓,是否合并溃疡)等,对这些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观察临床基本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及外科手术指征进行初步预测评估。结果:所有91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5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占11.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家族史、大体形态及是否合并溃疡等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最大径(P=0.012)、浸润深度(P=0.015)及脉管癌栓(P<0.001)是促使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外科手术指征研究显示,局限粘膜层,肿瘤最大径<2cm及脉管癌栓阴性的39例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至粘膜下层、肿瘤最大径<2cm且无脉管侵犯的7例患者也无淋巴结转移,按其他条件分组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结论:1、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病灶数量及脉管癌栓均可能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2、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侵犯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满足浸润至粘膜下层单一条件可能不是外科手术的绝对适应症。
方政[8](2020)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统计ESD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分析术前活检及术后病理的差异,重点分析绝对适应证组和扩大适应证组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期胃癌的312例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统计分析,评估ES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ESD治疗的312例患者共切除327个病灶,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5个(13.8%),胃早癌282个(86.2%),整块切除率为100%(327/327),完全切除率为96.6%(316/327),治愈性切除率为88.7%(290/327)。并发症发生率10.9%(34/312),术后迟发性出血10例(3.2%),内镜下止血成功8例,经药物治疗止血成功2例;微小穿孔6例(1.9%),钛夹夹闭治愈,术后发热11例(3.5%),经抗生素治疗治愈;狭窄7例(2.3%),经球囊扩张治疗好转。病灶内镜下形态分型与切除标本大体分型一致率为57.8%;术前术后病理一致率18.3%,术前活检低判率81.7%。绝对适应证组整块切除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7.0%,治愈性切除率90.8%,复发率6.1%;扩大适应证组整块切除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1.3%,治愈性切除率60.9%,复发率6.3%。292例患者门诊随访,随访率99.0%(292/295),279例获得胃镜随访,胃镜随访率89.4%。随访中位时间7个月(2~25个月),至随访截止日期所有患者均存活,但有17例患者复发,复发率6.1%(17/279)。结论:(1)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一致性18.3%,术前活检低判率81.7%,需提高术前活检准确性,活检病理与内镜表现相结合,对高度怀疑早期胃癌的患者建议行内镜下治疗,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2)绝对适应证组与扩大适应证组在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出血、穿孔、术后狭窄三个方面的发生率及术后随访出现复发的概率无明显差异;但发热发生率,扩大适应证组比绝对适应证组更高,治愈性切除率绝对适应证组高于扩大适应证组。(3)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整块切除率为100%,完全切除率为96.6%,治愈性切除率为88.7%,复发率6.1%,周围黏膜中重度肠化可能是复发危险因素;并发症发生率10.9%,以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热为主。ESD具有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的优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庾华康[9](2020)在《两种胃癌筛查方法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血清ABC法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0月早期胃癌患者40例,随机收集非萎缩性胃炎患者6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69例。分别列为早期胃癌组、非萎缩性胃炎组、胃十二指肠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记录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并同期检测Hp抗体、胃蛋白酶原、G-17、PGR的水平。根据以上数据,分别采用两种胃癌筛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与分组。计算每组患者早期胃癌发生率,并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血清ABC法筛查早期胃癌的能效性。结果:1.早期胃癌组平均年龄为61.7±10.7(岁),显着大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ABC法中ABCD四组早期胃癌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中高危组和中危组早期胃癌发病率高于低危组(P<0.05)。3.血清ABC法以C级为临界值,筛查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为5.0%,特异性为96.4%,阳性预测值为22.2%,阴性预测值为83.0%,准确度为80.6%。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以11分为临界值,筛查早期胃癌的敏感度为72.5%,特异性为63.0%,阳性预测值为29%,阴性预测值为91.7%,准确度为64.7%。4.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本地区筛查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3,最佳临界值为12.5分,敏感度为72.5%,特异性为67.2%,阳性预测值为31.5%,阴性预测值为92.1%,准确度为68.1%。血清ABC法筛查早期胃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499(95%置信区间=0.399-0.599),其准确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P=0.987)。结论:1.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筛查早期胃癌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血清ABC法,更适合作为早期胃癌的血清学筛查方法。2.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定的低危组患者在筛查早期胃癌时仍需积极进行内镜检查。
陈兆生[10](2020)在《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及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年发病例数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早期胃癌相对于进展期胃癌预后好、花费少。随着消化内镜设备的更新及内镜医师早癌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被发现,得以在内镜下切除,避免了胃部分切除。在这发现的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中,有一部分为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鉴于其发生率低,目前国内鲜有关于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多灶早期胃癌同时ESD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21例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并行同时ESD治疗的病人(多灶早期胃癌组)及137例单灶早期胃癌病人(单灶早期胃癌组),对比分析多灶早期胃癌组与单灶早期胃癌组病人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特征、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内镜下的根治度等。结果:多灶早期胃癌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7.7±6.4岁,高于单灶早期胃癌组的62.8±10.0岁,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两组病人的癌灶分布均以胃下1/3多见,内镜下形态以浅表隆起型及混合型居多。多灶早期胃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灶早期胃癌组(多灶早期胃癌组94.9±38.8 min vs.单灶早期胃癌组56.7±38.3 min,P<0.001)。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多灶早期胃癌组为9.5%(2/21),高于单灶早期胃癌组的5.8%(8/137),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P=0.623)。多灶早期胃癌组所有癌灶术后病理均为分化型癌,而单灶早期胃癌组有12例为混合组织学类型,余125例均为分化型癌,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内镜根治度为A、B的在单灶早期胃癌组为86.9%(119/137),在多灶早期胃癌组为95.5%(42/44),两组间内镜根治度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457)。结论:对于同时性多灶早期胃癌,同时ESD治疗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及安全的。第二部分一-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同时性复发癌与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分析背景及目的:对于没有淋巴结转移风险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的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已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这部分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可以获得和外科手术相似的预后。相比于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避免了胃部分切除,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亦保留了大部分胃粘膜,而保留的胃粘膜则存在癌变的可能。同时性复发癌为首次内镜治疗后1年内发生的癌,为初次治疗时已经存在、但被遗漏的癌;异时性复发癌为内镜治疗1年后发生的癌。内镜治疗后胃的异时癌的发生风险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目前国内关于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后复发癌的研究及数据尚较缺乏,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总结、分析我们内镜中心的同时性复发癌及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同时性复发癌的漏诊原因及异时性复发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早期胃癌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切除病人的内镜及随访资料(入组病人同第一部分),共筛选出13例复发病人,包括6例同时性复发癌及7例异时性复发癌。结果: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3.8%(6/158),平时时间间隔为5.3±3.6月(3—12月);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4%(7/158),平均间隔时间为24.4±9.1月(15—36月)。单灶早期胃癌组,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2.9%(4/137),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4%(6/137);多灶早期胃癌组,同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9.5%(2/21),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率为4.8%(1/21)。6例同时性复发癌中(共7处病灶),垂直分布以胃上1/3多见(42.9%,3/7);7例异时性复发癌中,垂直分布以胃下1/3多见(57.1%,4/7),水平分布以小弯侧多见(71.4%,5/7)。在巴黎分型方面,同时性复发癌以混合型多见(42.9%,3/7),异时性复发癌以浅表凹陷型多见(42.9%,3/7)。初次内镜下切除时,这13人(初次治疗时共16处癌灶)癌灶周围的背景粘膜均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HP感染状态在10人中可查,其中9人为阴性。同时性复发癌漏诊的原因为:癌灶小、不明显(2例),未观察漏诊部位(2例),不认识病变(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浅表凹陷型是发生异时性复发癌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时,背景粘膜为重度肠上皮化生时,需警惕同时性复发癌的存在及异时性复发癌的发生。早期胃癌行内镜检查及治疗时,需仔细观察全胃,避免漏诊。定期内镜随访有助于复发癌的早发现及早治疗。第三部分---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背景及目的:胃癌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IncRNAs)是肿瘤进展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尽管如此,LINC00511的生物学功能以及LINC00511是如何参与胃癌的调控仍然不清楚。方法:我们采用RIP分析及荧光素酶报告分析阐述LINC00511和miR-625-5p之间的结合。然后通过功能丧失研究验证LINC00511在胃癌中的功能。结果:在本研究中,LINC00511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升高。而且,LINC00511在I/II和III/IV期胃癌中强表达。沉默LINC00511后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提高其细胞凋亡率。我们用核质分离来判断LINC00511的亚细胞定位。进一步研究发现,miR-625-5p有与LINC00511的结合位点,并受LINC00511负调控。miR-625-5p的过表达可以抑制胃癌的进展。敲除miR-625-5p可以恢复LINC00511沉默的影响。而且,NFIX作为miR-625-5p的下游靶点被发现,NFIX的过度表达可以抵消LINC00511沉默的影响。体内研究结果表明,LINC00511表达下调可降低Ki67和NFIX的表达,同时上调miR-625-5p的表达。结论: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INC00511可以通过作用于miR-625-5p/NFIX轴发挥肿瘤启动子的作用,提示LINC00511也许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一个靶点。
二、44例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4例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安全性评估 |
3.2 疗效性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4.2 短期疗效分析 |
4.3 长期疗效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早期胃癌的手术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内镜技术在诊断早期胃癌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分析及早期胃癌微创治疗方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分析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表型、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早期胃癌微创治疗方式的探索 |
第一章 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补救手术的临床分析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手术或密切随访的对比性研究 |
中文摘要3 |
ABSTRACT3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文献综述 胃癌分子分型及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2.1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相关定义问题 |
2.2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 |
2.3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分型标准 |
2.4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方法 |
2.5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策略 |
3. ESD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
3.1 ESD概况 |
3.2 ESD操作流程 |
3.3 ESD适应征 |
3.4 ESD并发症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与衡量标准 |
2.1 一般资料 |
2.2 内镜资料 |
2.3 病理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资料分析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内镜资料分析 |
1.3 病理资料分析 |
2. 资料各因素对术前证型分布影响的分析 |
2.1 一般资料对术前证型分布的影响 |
2.2 内镜资料对术前证型分布的影响 |
2.3 病理资料对术前证型分布的影响 |
3. 术前术后证型分布变化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资料分析结果讨论 |
2. 资料各因素对术前证型分布影响的结果讨论 |
3. 术前术后证型分布变化结果讨论 |
4.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医证型评判标准 |
附录二: 《中医证型信息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不同性别、年龄的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差异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早期胃癌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3.2 不同性别的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 |
3.3 不同年龄段的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 |
3.4 早期胃癌患者生存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早期胃癌的管理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6)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早期胃癌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7)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
2 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3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外科手术指征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现状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入选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指征 |
1.3 疗效评价标准 |
1.4 早期胃癌的巴黎分型 |
1.5 研究资料 |
1.5.1 资料来源 |
1.5.2 资料收集 |
1.5.3 资料分析 |
1.6 研究方法 |
1.6.1 ESD术前准备 |
1.6.2 ESD操作过程 |
1.6.3 ESD术后患者处理 |
1.6.4 ESD术后标本处理 |
1.6.5 ESD术后随访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及肿瘤标志物表达情况 |
2.2 内镜下表现及术前活检病理 |
2.3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病理情况 |
2.4 内镜下分型和切除标本大体分型一致性分析 |
2.5 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病理一致性分析 |
2.6 绝对适应证组与扩大适应证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
2.7 ESD治疗早期胃癌术后随访及复发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与内镜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
(9)两种胃癌筛查方法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10)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及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同时性复发癌与异时性复发癌的临床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课题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四、44例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估[D]. 林益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早期胃癌的手术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差异性分析[D]. 董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分析及早期胃癌微创治疗方式的探索[D]. 周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D]. 张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不同性别、年龄的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差异和预后分析[D]. 王晶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分析[D]. 李爱琴.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外科手术指征探讨[D]. 章志伟. 苏州大学, 2020(02)
- [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估[D]. 方政. 浙江大学, 2020(02)
- [9]两种胃癌筛查方法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D]. 庾华康.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同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多灶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及LINC00511在胃癌中的作用[D]. 陈兆生. 山东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