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中氯喹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崔莉莉[1](2021)在《大剂量羟氯喹药代动力学及连续给药组织蓄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技术(UHPLC-MS/MS)建立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及其三种代谢产物:双脱乙基氯喹(bisdeethylchloroquine,BDCQ)、单脱乙基氯喹(desethylchloroquine,DCQ)与单脱乙基羟氯喹(desethylhydroxychloroquine,DHCQ)在SD大鼠血液(全血、血浆)、组织(肝、心、脾、肺、肾)和尿液中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探究四种待测化合物在大鼠中的药物代谢特征,追踪其在大鼠血液、组织与尿液中的蓄积与排泄规律,探究大剂量HCQ连续应用后的代谢模式,同时结合临床部分新冠患者服用HCQ后血药浓度综合分析,从药代动力学角度阐述HCQ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从而为HCQ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8(2.1×150 mm,3.5μm),流动相为0.2%甲酸(FA)-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A)–甲醇(B),梯度洗脱程序如下:0~1.0 min,95%A;1.0~1.1 min,95%~5%A;1.1~4.0 min,5%A;流速:0.25 m L/min,柱温:40℃。样品在4 min内完成分离检测。以氘代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d4,HCQ-d4)为检测内标,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同时测定HCQ、BDCQ、DCQ、DHCQ分别在血液、组织、尿液中的含量,并利用DESI质谱成像技术直观可视化表征其组织含量。全血样本前处理采用乙腈(ACN)进行简单的蛋白沉淀后进样分析,组织样本采用固相萃取法利用Ostro96孔去除磷脂板进行生物样本预处理,尿液样本采用稀释后固相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并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最后,根据临床新冠患者使用HCQ的情况,设计动物实验,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36 mg/kg qd,14d)、新冠中剂量组(36 mg/kg bid,2d,36 mg/kg qd,12d)和高剂量组(108 mg/kg qd,3d,72 mg/kg qd,11d)4组,给药周期14天,收集样本、分析测定。对采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检测分析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本研究报道了HCQ及其三种代谢产物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HCQ及其三个代谢产物BDCQ、DCQ、DHCQ在全血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9.67±43.20 h、110.98±43.54 h、108.63±82.06 h、109.82±46.38 h(平均值±标准差,Mean±SD)。在大鼠体内HCQ的半衰期与小鼠相似,与人体内的半衰期有显着差异。大剂量连续给药14天:HCQ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肝、心、脾、肺、肾重要脏器中无明显蓄积,在血液中暴露量逐步降低,尿中的排泄量逐步增强,30天左右达到排泄高峰,49天排泄量约占总给药剂量的60%~70%。结论:HCQ大剂量连续给药后在大鼠体内没有明显的蓄积,可能不会造成额外的不良反应,大剂量给药第14天其体内含量迅速下降可能是因为连续给药激发体内某种代谢机制,加速其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使体内暴露浓度下降,无法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这或许是其治疗新冠无效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可能说明在临床上长期使用HCQ其不良反应轻微与发生率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存在一定的收样和统计学偏差。因此,后续实验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进而补充、完善本实验结果。
陈海川[2](2021)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正丁醇是多种涂料的溶剂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原料,也用于制造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乙二醇丁醚以及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和生物化学药的萃取剂,还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作为重要有机溶剂,在化工生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正丁醇有毒有害、挥发性强,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正丁醇具有刺激性和麻醉作用,会引起从中度抑郁到麻醉的典型酒精中毒症状,主要症状为眼、鼻、喉部刺激,导致角膜特征性炎症,还会引起头痛、眩晕、嗜睡等。进入人体内的正丁醇在24小时后经代谢可以在尿中保留约0.3%的原形,尿中少量的正丁醇可作为职业接触正丁醇的生物标志物。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限值——班末尿中正丁醇的生物学耐受值(Biological Tolerance Value,BAT)为10mg/g肌酐,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指标和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并规范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方法,并将建立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为今后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的标准检验方法提供方法基础,为制定我国尿中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olydimethylsiloxane/Divinylbenzene,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于恒温水浴锅中萃取尿中的正丁醇,然后将萃取头注入气相色谱仪进样。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2)用单因素轮换法探索盐析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在单因素轮换实验基础上选取对实验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盐析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通过正交表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综合选择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最佳实验条件。(3)探究方法学性能指标如: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应用该方法对大学生志愿者尿样进行检测,并选择SD大鼠喂养含正丁醇的饮用水,检测经大鼠代谢后尿中保留的正丁醇原形含量水平,验证方法的实用性。(4)对实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判断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环节。结果(1)优化的前处理条件:称取5.0g无水硫酸钠于20ml顶空瓶中,加入5.0ml尿样,盖上配有聚四氟乙烯垫的顶空瓶盖密封,充分振荡。将密封好的顶空瓶放入35℃的恒温水浴锅中,插入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30min后迅速将萃取头抽出,于气相色谱仪进样,解吸4min。(2)气相色谱仪条件:采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载气(高纯氮气)流速0.3ml/min,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60℃,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80℃,以2℃/min的速率升到100℃。(3)方法学性能指标:线性范围为0.04~3.0mg/L,线性方程为y=51.32x+1.99,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为0.04mg/L,定量下限为0.13mg/L;方法的回收率为77.4%~102.8%,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67%~8.11%,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94%~6.90%,样品在4℃的冰箱里至少能保存5天;配制1000mg/L的正丁醇水溶液喂养SD大鼠,同时做空白对照,分别收集10天的20份大鼠尿样,当天进行测定,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出正丁醇,喂食正丁醇的大鼠尿中正丁醇原形浓度范围为0.55~1.38mg/L。(4)用建立的方法测定正丁醇浓度为1.2mg/L示例尿样,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34mg/L,拓展不确定度为0.068 mg/L。结论(1)建立了HS-SPME-GC测定尿中微量正丁醇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富集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绿色环保,可减少样品基质效应。(2)新方法检出限远低于德国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灵敏度高,富集效率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GBZ/T 210.5-2008)的要求。(3)将该方法应用于人群以及动物尿样测定,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适用于职业接触正丁醇人群尿样中正丁醇的测定,可为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测定方法标准提供技术经验。
刘芳[3](2021)在《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致残率高、危害性大。RA病因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也无有效治愈的特效药。临床治疗药物以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为主,包括传统合成csDMARDs、生物制剂bDMARDs和靶向合成tsDMARDs等。csDMARDs类的代表药甲氨蝶呤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RA治疗首选药,但长期使用可发生胃肠道不适,肝毒性和心血管并发症等,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坚持用药。bDMARDs和tsDMARDs是新近开发上市的药物,具有起效较快,疗效较好的特点。但个体差异显着,约20%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未达预期治疗目标。此外,药物价格昂贵,长期使用可发生感染和血液系统毒性等不良反应也限制了这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RA治疗新药一直是药学领域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是寻找RA治疗新药的宝贵资源。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是一味民族药材,在藏药和蒙药中应用广泛,有“万药之王”之称。以诃子为主药组方的风湿止痛丸和扎冲十三味丸等成药制剂在临床被用于RA的治疗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曾有报道其症状缓解有效率在80%以上。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诃子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但现有关于诃子抗RA的主要活性成分还缺乏系统研究。而已有的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观察,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因此,亟需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明确诃子治疗RA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而揭示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推进诃子等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诃子治疗RA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通路。采用高分辨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对预测的潜在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而以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IL-1β诱导MH7A细胞炎症模型和胶原诱导关节炎动物模型,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明确诃子抗RA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为将诃子开发为治疗RA的新药提供新证据和新策略。研究方法与结果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通路1.1潜在活性成分的确定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和公共数据库查找已有文献报道的诃子化学成分。潜在活性成分的确定原则为:1.同时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2.不满足条件1但已有文献报道明确具有抗炎活性的成分。据此原则,共筛选出10个潜在活性成分,6个多酚类和4个生物碱类。1.2潜在活性成分抗RA作用靶点的确定采用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DRAR-CPI)对初步拟定的潜在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进行拟合,与TCMSP自带靶点合并,得到诃子活性成分靶点186个;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取RA的靶点共1953个;将RA靶点和诃子药物靶点进行映射,找出47个交集靶点,即为诃子抗RA的作用靶点。经蛋白互作分析,TP53、TNF、IL6、CASP3、ESR1、MAPK14、VEGFA、IL10、PTGS2和BCL2L1是排名前十的关键靶点。TP53、CASP3、VEGFA和BCL2L1主要与细胞增殖、凋亡相关;ESR1主要与激素调节相关;TNF、IL6、MAPK14、IL10和PTGS2主要与炎症相关。1.3通路的确定与“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将诃子抗RA的作用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诃子抗RA的信号通路。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诃子治疗RA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共有54条KEGG通路参与诃子抗RA过程中,排在前列的通路主要涉及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NLR)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信号通路、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各条信号通路形成交汇通路,并最终通过激活NF-κB和MAPK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发生,提示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在诃子抗RA的信号通路中发挥核心作用。2.参照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对诃子提取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与体外活性研究2.1提取物的制备我们选择产地为云南的诃子和炮制诃子(煨诃子),采用超声提取法,以超纯水、50%乙醇水溶液和无水乙醇溶液为溶剂,分别提取得到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2.2提取物成分的定性分析由于50%醇提物兼具水提物和醇提物特性,所以,我们选择诃子和炮制诃子的50%醇提物,参照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采用高分辨质谱仪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诃子和炮制诃子提取物中存在6个多酚类化合物,而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未检出。2.3提取物成分的定量分析采用福林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诃子和炮制诃子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中总酚含量和各多酚类成分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总酚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炮制诃子总酚含量高于未炮制诃子,其中50%醇提物的总酚含量最高,显着高于水提物和醇提物。HPLC法分析各多酚类成分含量,结果50%醇提物得到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中各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诃子宁>诃黎勒酸>没食子酸>柯里拉京>鞣花酸,其中诃子宁是含量最高的单体化合物。2.4提取物与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研究2.4.1提取物及单体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PPH法测定诃子和炮制诃子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抗氧化能力。结果诃子和炮制诃子的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炮制诃子无论水提物、50%醇提物还是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活力都高于未炮制诃子。其中炮制诃子50%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力最高,IC50为7.305 μg/mL。同等浓度条件下,各多酚类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强于炮制诃子50%醇提物。其中没食子酸抗氧化活性最强,鞣花酸次之,其余4种抗氧化活性相当。2.4.2提取物及其单体抗炎活性研究:采用IL-1β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细胞MH7A炎症模型研究炮制诃子水提物、50%醇提物和醇提物及各多酚类单体化合物对促炎症因子IL-6和IL-8表达的影响。三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对IL-1β诱导的促炎症因子IL-6和IL-8均抑制作用,其中50%醇提物效果最佳,其次为水提物,最后为醇提物。几个单体酚类化合物中,诃子宁和诃黎勒酸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对IL-6和IL-8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依赖性。2.5主成分分析明确主要活性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IC50值和低、中、高浓度对IL-6 IL-8抑制率为指标对各单体化合物综合评分排序。结果各化合物按分值高低排序依次为诃黎勒酸(1.28),诃子宁(1.02),柯里拉京(-0.26),鞣花酸(-0.35)和没食子酸(-1.70)。诃黎勒酸和诃子宁得分显着高于另外三个化合物,确定为诃子提取物抗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3.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主要活性成分诃子宁在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因体内药效学研究需要较大的给药剂量,诃子宁和诃黎勒酸市售供货不足。本研究自提成功制备足够的诃子宁单体,故选择炮制诃子50%醇提物和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的诃子宁继续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3.1方法3.1.1模型大鼠的构建以经典的胶原诱导关节炎造模,采用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按1:1比例混合乳化为滴水不散开的乳剂,通过尾部皮下注射0.2 mL乳剂,进行初次免疫诱导;第7天采用同样试剂同样方式进行二次免疫诱导,构建大鼠CIA模型。3.1.2分组与给药将42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60±20 g)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CIA模型组、CIA+炮制诃子50%醇提物低剂量组(生药量0.625 g/kg,0.5倍临床使用量)、CIA+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中剂量组(1.25 g/kg,1倍临床使用量)、CIA+炮制诃子50%醇提物高剂量组(2.5 g/kg,2倍临床使用量)、CIA+诃子宁组(60 mg/kg诃子宁单体,与高剂量组所含诃子宁等量)和CIA+阳性对照药组(甲氨蝶呤MTX 2.5 mg/kg)。诃子各剂量组和诃子宁组从造模第0天开始每天固定时段灌胃给药,MTX每7天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给药28天。3.2结果3.2.1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诃子宁可降低CIA大鼠发病率和改善症状模型组大鼠从第10天左右开始发病,发病以后肢肿胀为主,总体发病率显着高于其余组。而给药组虽有发病,但发病率和关节炎指数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在右后肢足厚度上,正常组平均足厚度为0.61±0.06 cm,模型组大鼠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足厚度逐渐增加,到第28天时,平均足厚度为0.85±0.17 cm。其余各给药组因疾病程度较轻,足厚度水平也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2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诃子宁可降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第21天时,模型组大鼠可见明显足肿胀,但测定血中TNF-α水平,发现并未体现出组间差异,几乎测定不到。而到第28天时,可见模型组TNF-α明显升高,显着高于正常组。而炮制诃子提取物各剂量组和诃子宁组均可抑制TNF-α的表达。IL-1β和IL-6结果与TNF-α相似。但诃子宁单体组与含有等量诃子宁的高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抑制炎症因子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炮制诃子50%醇提物与诃子宁对肝肾功能和免疫器官指数无影响正常组、模型组、炮制诃子50%醇提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诃子宁组以及MTX组各间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以及肝肾功能指标(肌酐、ALT、AST和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诃子宁抗关节炎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4.1方法4.1.1模型小鼠的构建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按1:1比例混合乳化为滴水不散开的乳剂,小鼠尾根部皮内注射0.1 mL进行初次免疫诱导;在第21天,采用牛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按1:1比例混合乳化为滴水不散开的乳剂,小鼠尾根部皮内注射0.1 mL进行二次免疫诱导;通过两次诱导构建小鼠CIA模型。4.1.2分组与给药将DBA/1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CIA模型组,CIA+诃子宁预防给药组,CIA+诃子宁治疗给药组和CIA+阳性对照组(来氟米特)。其中诃子宁预防给药组从二次免疫后开始每天固定时段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1天;诃子宁治疗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从大多数动物发病时开始给药,剔除未发病小鼠,保证每组8只以上,连续给药21天。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灌胃给予同等体积的不含药溶液,持续给药21天。4.1.3 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研究诃子宁对MAPK通路和NF-κB通路的调控作用选择不抑制细胞增殖但能明显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的低、中、高三个浓度梯度(25、50和100 μM)诃子宁干预LPS刺激RAW 264.7细胞,以激光共聚焦观察诃子宁对MAPK通路p38和NF-κB通路p65的核转录影响;采用核蛋白提取试剂盒分离核蛋白,Westen bloting分别检测核蛋白中MAPK通路p38和NF-κB通路p65表达量的变化。最后选择p38通路抑制剂和NF-κB通路抑制剂进一步验证诃子宁对通路的影响。4.2结果4.2.1诃子宁给药可降低CIA小鼠发病率并减缓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模型组从24天左右开始发病,并持续增加,最终90%的小鼠发展为关节炎。而诃子宁预防组在给药期间无关节炎发生,与模型组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关节肿胀严重程度上来看,诃子宁预防给药组的肿胀程度也显着低于CIA模型组。诃子宁治疗组和阳性对照药来氟米特组在给药后均可效缓解关节肿胀。4.2.2诃子宁能延缓关节滑膜炎症以及软骨与骨损伤通过Micro-CT扫描重建的3D图发现正常对照组小鼠的骨表面光滑,结构完整。CIA模型组小鼠的趾骨和跖骨连接处,以及跖骨和楔状骨连接处的关节溶蚀明显。而诃子宁以及阳性对照药来氟米特显着延缓了这一损伤。HE染色结果也从病理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诃子宁可有效抑制关节炎症,延缓关节破坏。4.2.3诃子宁可降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模型组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诃子宁预防和治疗给药均可降低促炎症因子水平,其中尤以治疗给药效果最佳,与阳性药来氟米特效果相当。4.2.4诃子宁可抑制p38、JNK、p65和IκBα磷酸化Western bloting测定小鼠关节组织蛋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IA模型组MAPK通路的p38、JNK、ERK的磷酸化和NF-κB的p65与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增高。而诃子宁给药可明显抑制NF-κB的p65与IκBα的磷酸化以及MAPK通路的p38与JNK的磷酸化,但对ERK的磷酸化无影响。4.2.5诃子宁抑制p38和p65核转录细胞实验结果显示,LPS可激活RAW264.7细胞,使p38和p65明显核转移,触发炎症反应。而在诃子宁干预后,激光共聚焦下观察到p38和p65核转移明显降低,Western bloting检测到核蛋白中p38和p65的含量也显着下降。4.2.6诃子宁与通路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单独使用诃子宁或p38抑制剂SB203580或NF-κB抑制剂BAY 11-7082能抑制LPS诱导的促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而诃子宁联用上述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抑制效果进一步加强。结论: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出诃子抗RA的10个潜在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TP53、TNF-α和IL6等47个靶点,调控NF-κB和MAPK为主的54条信号通路发挥抗RA作用。2.以超纯水,50%乙醇水溶液和无水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系统比较了诃子与炮制诃子提取物在总酚含量、各多酚化合物含量以及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区别。明确炮制诃子在总酚含量、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方面均优于未炮制诃子。相较于水提物和醇提物,50%醇提物得到多酚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最强。3.首次对炮制诃子50%醇提物体内抗关节炎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炮制诃子50%醇提物能呈剂量依赖性的延缓CIA大鼠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缓解关节肿胀,降低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4.对诃子提取物中的5个活性成分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诃子宁、诃黎勒酸和鞣花酸进行较为系统地比较,从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IC 50值和低、中、高浓度对IL-6与IL-8抑制率等方面综合评估,明确诃黎勒酸和诃子宁为诃子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5.首次明确诃子宁是诃子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对其治疗RA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结果诃子宁对CIA诱导的大鼠和小鼠关节炎模型都有缓解和治疗作用。可通过抑制MAPK和NF-κB相关蛋白的磷酸化与核转录,进一步抑制促炎症因子的表达,缓解关节炎症,发挥治疗关节炎作用。
白利文[4](2020)在《血液中农药、临床药物、毒品的液质筛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法医毒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快速准确的从复杂基质中检测出痕量毒物、毒品及药物。毒物筛查即通过物理条件、化学反应和仪器分析,判断涉案检材中是否具有某类或某个化合物的检验鉴定工作,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金标性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为筛查提供了很多便利,已经成为筛查中的必备手段,但是由于毒物种类繁多、检材性质复杂,如何有效的去除杂质、降低仪器的基质效应,提高目标物的提取率,又成为毒物分析人员面临的又一难题。本文利用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作为检测手段,以毒物分析中常见检材-血为研究对象,对常见的毒品、农药及临床药物等三类高出现率毒物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色谱行为等进行研究,最终实现了同一条件下对三大类上百种毒物的分离检验,建立了一套包含检材前处理、仪器筛查、筛查结果数据处理等,自动、快速、准确的筛查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通过比较最常见的沉淀蛋白、液液萃取、固相萃取三种前处理方法,在均衡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的前提下,建立了同时提取血液中28种农药、29种毒品、92种临床药物的前处理方法;2、在质谱的自动优化程序下结合手动操作,优化了149种毒物的质谱方法,并通过比较不同的色谱柱和流动相,建立了一次同时分析149种毒物的液相色谱质谱方法;3、对各种目标化合物采取了分时间段监测的质谱编辑方法,并利用该类仪器定量分析软件对筛查方法进行编辑,使筛查结果明了直观,本方法可在2 min-3 min内对上百种毒物进行判定。本文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器和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建立了血液中28种农药、29种毒品、92种临床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筛查方法。血液样品经4%磷酸水溶液稀释后,震荡、离心,取上清液过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柱,淋洗、洗脱后接收洗脱液,氮吹至干、定容,过膜后,装瓶、进样分析。本文采用ACQUITY UPLC HSS C18色谱柱(15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5 mmol/L甲酸铵-甲酸水溶液(pH 3),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模式,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本文中对各种目标化合物采取了分时间段监测的质谱编辑方法,并利用该类仪器定量分析软件处理筛查结果,使筛查结果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便于出具检验鉴定报告。本文提供的筛查方法:1.毒品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1 ng/mL-50 ng/mL,基质效应为90.8%-107.2%,回收率为71.3%-99.7%,线性关系良好的浓度范围为10 ng/mL-500ng/mL,可以满足实际毒品案件中毒品成分的筛查需求;2.临床药物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5 ng/mL-80 ng/mL,基质效应为81.2%-112.1%,回收率为71.0%-101.9%,线性关系良好的浓度范围为10 ng/mL-500 ng/mL,可以满足实际临床药物中毒案件中临床药物成分的筛查需求;3.农药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1 ng/mL-10 ng/mL,基质效应为83.5%-108.6%,回收率为68.7%-98.7%,线性关系良好的浓度范围为10 ng/mL-500 ng/mL,可以满足实际农药中毒案件中农药成分的筛查需求。本文建立的血液中农药、临床药物、毒品的液质筛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案件中常见未知毒物毒品的筛查,筛查结果查看和处理更加便捷、高效,但目标物的种类数量有待扩充,前处理有待进一步优化。
钟世豪[5](2020)在《QuEChERS-HPLC-MS/MS法对生物样品植物毒素的分析检测》文中指出有毒植物及植物毒素种类繁多,由植物毒素中毒引发的案件和事故常有发生。在此类案事件中,血液、尿液、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植物毒素的检测是中毒诊断或相关案事件认定的关键,因此,建立生物样品中常见植物毒素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改进的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分析血液、肝脏、尿液中常见的24种植物毒素,即金雀花碱、毒扁豆碱、莨菪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钩吻素子、钩吻素甲、钩吻素己、欧夹竹桃甙乙、欧夹竹桃甙、雪上一枝蒿甲素、秋水仙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颠乌头碱、卡茄碱、茄碱、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定碱、士的宁、马钱子碱。试验工作及其结果如下:1.本文建立了可同时一次性进样并分析上述24种植物毒素的HPLC-MS/MS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扫描,离子对定性,标准曲线法定量。2.本文建立了针对常见三种生物样品(血液、尿液、肝脏)的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可有针对性的处理上述三种生物样品,提取并分析上述24种植物毒素。针对血液,本文采取2 mL乙腈提取,并以70 mg NaCl作为盐析剂,20 mg PSA和30 mg C18的混合粉末作为净化剂;针对肝脏,本文采取2 mL甲醇提取,并以60 mg PSA、50 mg C18和15 mg GCB的混合粉末作为净化剂;针对尿液以50 mg PSA和50 mg C18混合粉末净化。采用上述改进的QuEChERS方法,可有效去除血液、尿液、肝脏中复杂基质的干扰,降低基质效应,提高检测的回收率和灵敏度。3.本文对所建血液、尿液、肝脏中24种植物毒素的QuEChERS-HPLC-MS/MS分析方法进行了方法确认。血液中24种植物毒素的LOD为0.030.3μg·L-1,LOQ为0.21.0μg·L-1,日间、日内精密度RSD在0.56.9%之间,在3种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0.4%118.0%之间;肝脏中24种植物毒素的LOD为0.10.3μg·L-1,LOQ为0.21.0μg·L-1,日间、日内精密度RSD在0.66.5%之间,在3种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2.9%119.8%之间;尿液中24种植物毒素的LOD为0.030.3μg·L-1,LOQ为0.11.0μg·L-1,日间、日内精密度RSD在0.16.0%之间,在3种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0.3%121.3%之间。4.最后将本文建立的QuEChERS-HPLC-MS/MS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件,证实本方法方便快捷,检出限良好,方法稳定,可用于法庭毒物学的检验。
束庆,葛泳含,魏禺,江源,梅洪梁,冯学兵,葛卫红,朱赟[6](2020)在《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去乙基羟氯喹(DHCQ)的浓度,结合观察随访,评价哺乳期服用羟氯喹对婴儿的安全性,并探讨导致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因素。方法纳入服用羟氯喹至少6个月且处于哺乳期的自身免疫病患者,通过建立一种新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患者服药前(0 h)、服药后2、4、6 h乳汁样本和服药后6 h全血中羟氯喹及DHCQ的浓度。其次通过测定患者与羟氯喹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酶P450(CYP)的CYP3A4*1G(rs2242480)、CYP3A5*3(rs776746)、CYP2D6*10(rs1065852、rs1135840)的基因型,分析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个体差异的相关性。随访哺乳患者的婴儿的视力、听力及一般生长状况。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χ2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服用2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20±261)ng/ml、(177±112)ng/ml;服用400 mg/d的患者羟氯喹和DHCQ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 036±374)ng/ml、(397±271)ng/ml。全血中羟氯喹平均浓度为(661±308)ng/ml,DHCQ平均浓度为(267±73)ng/ml。其中,4例患者服药后2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11例于服药后4 h乳汁中羟氯喹及DHCQ浓度达到高峰。不同CYP基因型与患者乳汁中药物浓度和达峰时间的个体差异未见相关性。随访服用含有羟氯喹的乳汁5~10个月的婴儿的听力、视力、一般生长状况均无异常。结论乳汁羟氯喹、DHCQ浓度与患者服药剂量呈正相关,乳汁中羟氯喹、DHCQ浓度在服药后4 h达到高峰,服药6 h后乳汁中羟氯喹、DHCQ的浓度和血液浓度相近。建议哺乳期服用羟氯喹的患者可于服药4 h后进行哺乳,减少婴儿通过乳汁摄取的羟氯喹及其活性代谢物。但是,羟氯喹对于婴儿的安全性和CYP基因多态性对于乳汁浓度的影响未来仍需扩大样本和进行长期随访来进一步验证。
李先军[7](2020)在《精喹禾灵和磷酸三苯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QPE)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属于化学污染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本研究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沙漠附近长期使用各种除草剂的农田中和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长期受电子垃圾污染的排污河河底淤泥中分离获得二株分别对QPE和TPP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命名为YC-XJ1和YC-XJ2。通过菌落与细胞的形态观察、Biolog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菌株YC-XJ1最终被鉴定为极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populi YC-XJ1),菌株YC-XJ2最终被鉴定为矢野口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 YC-XJ2)。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菌株YC-XJ1降解QPE的最适条件为pH8.0和35℃。菌株YC-XJ1对盐和高浓度QPE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利用HPLC-MS方法确定了两种新的QPE代谢产物,2-羟基-6-氯喹喔啉和喹喔啉,推测了更完整的代谢途径。底物谱分析显示菌株YC-XJ1可以广泛地降解9种芳氧苯氧丙酸酯类(AOPPs)类除草剂。除此之外,菌株YC-XJ1还可以有效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有机磷酸酯类阻解燃剂磷酸三苯酯(TPP)、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PP);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辛硫磷;如此众多的有机污染物均属于首次报道可被甲基杆菌属单菌降解。菌株YC-XJ2降解TPP的最适条件为pH6.0和30℃。初始浓度100 mg/L的TPP经24 h降解率为99.7%,降解能力远高于以往报道的菌株。在盐浓度达到8%(g/v)时TPP降解率仍维持在74.9%,TPP浓度高达500mg/L时降解率维持在86.4%,菌株YC-XJ2表现出优异的耐盐特性和底物耐受性。底物谱分析显示YC-XJ2可以有效降解TPP、磷酸-2-乙基己基二苯酯(EHDPP)、磷酸三(4-甲基苯基)酯(TCrP)和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其中EHDPP被单菌降解是首次报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表明,菌株YC-XJ2在自然条件下能显着降低土壤中TPP的浓度。本研究为aryl-OPFR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种优质的降解菌资源。经测序获得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完成图。通过与相似菌株的基因组共线性分析确定了菌株YC-XJ1、YC-XJ2在基因组层面上的进化变异和重排情况。根据注释信息,QPE水解酶基因qpeh2和TPP水解酶基因sy-pte被筛选验证,相应降解特性与酶学性质被系统的研究。QPEH2降解QPE的最适条件为30℃和pH8.0。金属离子Cd2+、Pb2+、Zn2+、Ni2+、Fe2+、Co2+对QPEH2有抑制作用。以QPE为底物时,QPEH2酶比活为0.01±0.002(U mg-1),kcat/Km为0.18±0.0016(mM-1·s-1),Km为83.87±30.34(μM)。Sy-PTE可以降解TPP、EHDPP、TCrP三种芳基阻燃剂,Sy-PTE降解TPP的最适条件为35℃和pH7.0,且于NaCl浓度8%时仍维持酶活力的74.9%。仅高浓度的Pb2+对Sy-PTE有抑制作用。以TPP为底物时,Sy-PTE酶比活为66.97±0.2(U mg-1),kcat/Km为4.8±1.6×103(mM-1·s-1),Km为15.6±0.34(μM)。
李芹[8](2020)在《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中利福平和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水产品因其具有蛋白含量高、营养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特点,正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的首选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也被人们广泛关注。长期以来,药物残留一直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难题,水产养殖以及流通运输环节存在违规使用渔药及其他违禁药物的隐患,因此,对水产品养殖和流通过程中典型药物残留把控十分必要。利福平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利福平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违规使用的隐患;此外,近年来有媒体报道显示,水产品流通环节存在违规使用地西泮等镇静剂类药物的隐患。然而,课题组通过资料调研显示,目前水产基质中利福平以及地西泮等12种镇静剂药物尚无准确的定量测定方法,因此,本研究在项目“水产品中利福平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行业标准制定项目支持下,开发了基于QuEChERS技术的水产品中利福平及12种镇静剂的残留检测方法,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水产品中利福平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利用QuEChERS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15 m L乙腈提取,10 m L正己烷净化,同时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对基质效应进行补偿。结果表明:利福平在0.5~2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56。在3个不同浓度(0.5、1.0、2.0μg/kg)加标水平下,利福平的平均回收率在80.39~101.5%之间,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21~4.83%之间,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9~7.18%之间。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加标回收率高,适用于水产品中利福平的检测,可作为水产品中利福平的标准检测方法。(2)采用HPLC-MS/MS技术建立了水产品中三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安眠酮、硝西泮、阿普唑仑、三唑仑、艾司唑仑、地西泮、奥沙西泮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方法。采用QuEChERS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超声辅助盐析提取,低温高速离心实现固液分离。乙腈为提取溶剂,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混合物作为盐析包。利用HPLC-MS/MS实现12种镇静剂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2种镇静剂在0.5~2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6。在3个不同浓度(1、2、5μg/kg)加标水平下,除普鲁卡因外,其余11种化合物的回收率均在77.38~118.4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27~8.46%。总体来看,该方法整体回收率良好,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符合兽药残留检测要求。
颜珲璘[9](2019)在《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鲜活水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水产品的长途运输问题备受关注。为了降低水产品的新陈代谢和应激反应,普遍使用渔用麻醉剂进行麻醉运输保活。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麻醉剂,在水产品保活运输起麻醉作用。国内外对于丙泊酚在水产品中的残留量、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等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目前我国还没有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为了保障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丙泊酚麻醉剂在水产品中使用的安全性,有必要建立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本文以凡纳滨对虾、鳗鲡、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乙腈作为提取溶剂,经PRi ME HLB柱净化,确定乙腈-水为流动相,内标法定量。当丙泊酚在浓度0.02μg/m L~1.00μg/m 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2,当样品中添加丙泊酚浓度为0.20 mg/kg~1.00 mg/kg时,加标回收率为82.82%~105.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2%~8.25%,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10 mg/kg。该方法的前处理快速,精密度和回收率高,经过实际样品检测,适用于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检测。2、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气相色谱(GC)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气相色谱法(GC)测定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使用EMR-Lipid结合EMR-Polish反萃取管净化,内标法定量。丙泊酚在浓度0.40μg/m L~10.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9。当样品中添加丙泊酚浓度为1.00 mg/kg~10.00 mg/kg时,加标回收率为83.75%~102.18%,相对标准偏差为1.54%~7.39%,方法的定量限为0.10 mg/kg。该方法具有有机试剂使用量少,准确率高的特点,适用于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检测。3、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Bond Elut plexa固相萃取柱净化,选择性离子监测模式(SIM)和EI源,内标法定量。丙泊酚浓度在5.0μg/L~500.0μg/L浓度范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0。当样品中添加丙泊酚浓度为10.00μg/kg~500.00μg/kg时,加标回收率为86.93%~115.82%,相对标准偏差为1.61%~7.49%,方法的定量限(LOQ)为10.00μg/kg。样品前处理采用Bond Elut plexa柱净化,具有净化效果好,定量限较低的特点,是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检测的一种更好的检测方法。
姚恬恬[10](2019)在《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的开发和应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由于不当使用甚至滥用造成残留超标会给人体健康、环境以及农产品贸易带来重大隐患。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是保护食品安全和环境的重要技术保障。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检测,存在含量低、基质复杂、干扰多等特点,因此发展高效、快速、灵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技术对食品与环境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QuEChERS及分子印迹技术,结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食品和环境中痕量农药残留分析新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果蔬中1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同时测定的UPLC-Q-TOF-MS/MS高分辨质谱分析方法。样品经QuEChERS方法预处理,采用乙酸-乙腈溶液(1:99,V/V)提取,十八烷基硅烷(C18)、石墨化炭黑(GCB)和N-丙基乙二胺(PSA)粉末净化,C18色谱柱分离,通过保留时间匹配以及母离子、主要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性分析,基质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在优化条件下,1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检出限为0.03~14μg/kg,加标回收率为70.1%~116.0%,RSD<10.6%。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果蔬中1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2.以二氯喹啉酸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合成了二氯喹啉酸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隙度测试仪对其进行表征。将MIP用于选择性吸附痕量的二氯喹啉酸,之后用HPLC-UV测定,建立了一种富集和测定痕量二氯喹啉酸残留的新方法。对MIP吸附条件和解吸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在pH 2.5水相环境、吸附时间10 min、材料用量30 mg条件下,该材料对二氯喹啉酸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用甲醇:乙酸=9:1(V/V)可以很好地解吸。使用本方法对稻田水和糙米中的二氯喹啉酸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为71.0%~108.0%,RSD为2.0%~11.8%,测定糙米中二氯喹啉酸的MDL为0.16 mg/kg,低于国家规定的糙米中二氯喹啉酸的限量标准1 mg/kg。3.以苯氧乙酸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在乙腈溶剂中合成了苯氧乙酸类特异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及孔隙度测试仪对其进行表征。将此MIP用于选择性吸附与苯氧乙酸有类似结构的对氯苯氧乙酸、4-碘苯氧基乙酸、调果酸和2,4-D,之后用HPLC-UV测定,建立了一种富集和测定4种痕量的苯氧乙酸类农药新方法。本方法采用假模板分子制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四种目标化合物有良好的选择性,克服了模板泄漏的问题,应用于绿豆芽实际样品的检测,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中氯喹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中氯喹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大剂量羟氯喹药代动力学及连续给药组织蓄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羟氯喹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化学试剂、标准品与耗材 |
2.3 生物样本 |
2.4 色谱条件 |
2.5 质谱条件 |
2.6 对照品溶液及质控样本(QC)的配制 |
2.6.1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
2.6.2 内标溶液的配制 |
2.6.3 对照品工作溶液的配制及QC样本的配制 |
2.6.4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的配制 |
2.6.5 生物样本预处理 |
2.7 方法学验证 |
2.7.1 选择性 |
2.7.2 线性与线性范围 |
2.7.3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
2.7.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2.7.5 稳定性 |
2.7.6 稀释效应 |
3 结果 |
3.1 大鼠全血方法学验证结果 |
3.1.1 选择性 |
3.1.2 SD大鼠全血标准曲线 |
3.1.3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
3.1.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1.5 稳定性 |
3.1.6 小结 |
3.2 大鼠组织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1 选择性 |
3.2.2 SD大鼠组织标准曲线 |
3.2.3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
3.2.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2.5 稳定性 |
3.2.6 稀释效应 |
3.3 尿液方法学验证结果 |
3.3.1 选择性 |
3.3.2 SD大鼠尿液标准曲线 |
3.3.3 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 |
3.3.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3.5 稳定性 |
3.3.6 稀释效应 |
4 讨论 |
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2 生物样本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4.2.1 蛋白沉淀 |
4.2.2 固相萃取 |
5 小结 |
第三章 羟氯喹及其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引言 |
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 实验仪器 |
2.2 化学试剂、标准品与耗材 |
2.3 生物样本 |
2.4 色谱条件 |
2.5 质谱条件 |
2.6 对照品溶液及质控样本(QC)的配制 |
2.6.1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
2.6.2 内标溶液的配制 |
2.6.3 对照品工作溶液的配制及QC样本的配制 |
2.6.4 标准曲线工作溶液的配制 |
2.6.5 生物样本预处理 |
2.7 数据处理 |
3 实验方法 |
3.1 给药方案与采血时间 |
3.2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羟氯喹及其代谢产物组织分布规律研究 |
1 引言 |
2 LC-MS/MS检测HCQ及其代谢产物在SD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化学试剂、标准品与耗材 |
2.1.3 生物样本 |
2.1.4 色谱条件 |
2.1.5 质谱条件 |
2.1.6 对照品溶液及质控样本(QC)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血液实验结果 |
2.3.2 组织实验结果 |
2.3.3 尿液实验结果 |
3 质谱成像技术检测HCQ及其代谢产物在SD大鼠组织中的分布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化学试剂、标准品与耗材 |
3.1.3 生物样本 |
3.1.4 冰冻切片制作 |
3.1.5 质谱成像分析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原理 |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
1.2.4 样品前处理 |
1.2.5 气相色谱条件 |
1.2.6 样品浓度的计算 |
1.2.7 实验条件优化 |
1.2.8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2.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
2.1.2 正交试验设计 |
2.2 标准曲线 |
2.3 检出限与定量下限 |
2.4 精密度实验 |
2.5 准确度实验 |
2.6 稳定性实验 |
2.7 实际应用 |
2.7.1 志愿者尿样测定 |
2.7.2 大鼠尿样测定 |
2.8 不确定度评定 |
2.8.1 不确定度的来源 |
2.8.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2.8.3 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
3 讨论 |
3.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选择 |
3.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
3.1.2 正交试验设计 |
3.2 气相色谱仪条件的选择 |
3.3 方法学指标 |
3.3.1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3.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
3.3.3 样品稳定性 |
3.4 不确定度分析 |
3.5 实际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尿中暴露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靶点-通路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参照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对诃子提取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与体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诃子提取物与主要活性成分诃子宁在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诃子宁抗关节炎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现状及诃子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血液中农药、临床药物、毒品的液质筛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1 筛查技术研究进展 |
1.1 血液检材的前处理方法 |
1.1.1 沉淀蛋白法 |
1.1.2 液液萃取法 |
1.1.3 固相萃取法 |
1.1.4 Qu ECh ERS方法 |
1.2 仪器检验技术 |
1.2.1 气相色谱-质谱法 |
1.2.2 液相色谱-质谱法 |
1.2.3 其他筛查技术 |
2 毒物毒品筛查方法的建立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标准溶液配制 |
2.3 样品前处理 |
2.3.1 乙腈沉淀蛋白法 |
2.3.2 丙酮萃取法 |
2.3.3 固相萃取法 |
2.4 实验条件 |
2.4.1 色谱条件 |
2.4.2 质谱条件 |
2.5 方法学考察 |
2.5.1 专属性考察 |
2.5.2 线性和检出限 |
2.5.3 回收率、基质效应 |
2.6 讨论 |
2.6.1 针对血液检材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2.6.2 筛查方法中色谱柱选择 |
2.6.3 质谱方法的编辑方法 |
2.6.4 调整色谱方法 |
2.6.5 液质筛查方法的应用前景 |
2.6.6 筛查方法用以定量时的问题 |
2.6.7 液质筛查方法亟待研究的内容 |
3 筛查方法编辑 |
3.1 采集各种目标化合物色谱和质谱信息 |
3.2 编辑筛查质谱方法 |
3.3 编辑筛查数据处理和查看方法 |
3.3.1 数据处理方法 |
3.3.2 数据查看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49 种毒物毒品标准溶液色谱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QuEChERS-HPLC-MS/MS法对生物样品植物毒素的分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毒素概述 |
1.2 常见生物样品 |
1.3 生物样品中植物毒素的常见前处理方法 |
1.3.1 液液萃取法 |
1.3.2 沉淀蛋白法 |
1.3.3 固相萃取法 |
1.4 生物样品中植物毒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
1.4.1 气相色谱质谱法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
1.5 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 |
2 24 种植物毒素 HPLC-MS/MS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方法 |
2.1.1 仪器、试剂与生物样品 |
2.1.1.1 实验仪器 |
2.1.1.2 试剂 |
2.1.1.3 生物样品 |
2.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2.1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2.1.2.2 混合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2.2 LC-MS/MS分析方法 |
2.2.1 质谱条件优化 |
2.2.2 色谱条件选择与优化 |
3 生物样品中24种植植物毒素的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 |
3.1 实验方法 |
3.1.1 仪器、试剂与生物样品 |
3.1.2 生物样品的制备 |
3.1.2.1 血液的制备 |
3.1.2.2 肝脏的制备 |
3.1.2.3 尿液的制备 |
3.1.3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3.1.3.1 血液的处理方法 |
3.1.3.2 肝脏的处理方法 |
3.1.3.3 尿液的处理方法 |
3.1.4 基质效应测定方法 |
3.1.5 回收率测定方法 |
3.1.5.1 提取回收率 |
3.1.5.2 加标回收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提取剂的选择 |
3.2.1.1 血液提取剂的选择 |
3.2.1.2 肝脏提取剂的选择 |
3.2.1.3 尿液提取剂的选择 |
3.2.2 盐析剂的选择 |
3.2.2.1 血液盐析剂的选择 |
3.2.2.2 肝脏盐析剂的选择 |
3.2.2.3 尿液盐析剂的选择 |
3.2.3 吸附剂的选择 |
3.2.3.1 血液吸附剂的选择 |
3.2.3.2 肝脏吸附剂的选择 |
3.2.3.3 尿液吸附剂的选择 |
3.3 小结 |
4 生物样品中24种植植物毒素的QuEChERS-HPLC-MS/MS方法确认 |
4.1 血液样品中24种植植物毒素的QuEChERS-HPLC-MS/MS方法确认 |
4.1.1 线性关系与方法检测限、定量限 |
4.1.2 基质效应 |
4.1.3 方法精密度 |
4.1.4 加标回收率 |
4.1.5 专属性实验 |
4.2 肝脏样品中24种植植物毒素的QuEChERS-HPLC-MS/MS方法确认 |
4.2.1 线性关系与方法检测限 |
4.2.2 基质效应 |
4.2.3 方法精密度 |
4.2.4 加标回收率 |
4.2.5 专属性实验 |
4.3 尿液样品中24种植植物毒素的QuEChERS-HPLC-MS/MS方法确认 |
4.3.1 线性关系与方法检测限 |
4.3.2 基质效应 |
4.3.3 方法精密度 |
4.3.4 加标回收率 |
4.3.5 专属性实验 |
4.4 案例应用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精喹禾灵和磷酸三苯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AOPPs)除草剂的概述 |
1.1.1 AOPPs类除草剂的发展过程 |
1.1.2 AOPPs类除草剂的种类 |
1.1.3 AOPPs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
1.1.4 AOPPs类除草剂的选择性机理 |
1.1.5 AOPPs类除草剂的构效关系 |
1.2 精喹禾灵(QPE)的负面效应 |
1.2.1 QPE的肝脏毒性 |
1.2.2 QPE的生殖毒性 |
1.2.3 QPE的内分泌毒性 |
1.2.4 QPE的急性毒性 |
1.2.5 QPE的遗传毒性 |
1.2.6 QPE的植物毒性和微生物毒性 |
1.2.7 QPE的手性对映体的毒性差异 |
1.3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1.4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OPFRs)的概述 |
1.4.1 OPFRs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
1.4.2 OPFRs的阻燃原理 |
1.5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的负面效应 |
1.5.1 OPFRs在生物体及环境中的暴露情况 |
1.5.2 OPFRs的毒理学效应 |
1.6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土壤和淤泥样品的采集 |
2.1.2 主要试剂、菌株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培养基与母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检测方法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QPE与TPP降解菌的富集、分离以及降解活性确定 |
2.2.3 降解菌的鉴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检测方法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2 QPE降解菌的鉴定 |
2.3.3 TPP降解菌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菌株的降解特性与代谢途径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培养基与底物母液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环境因素对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 |
3.2.2 菌株底物谱分析方法 |
3.2.3 中间代谢产物检测与代谢途径分析 |
3.2.4 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菌株YC-XJ2降解TPP的影响 |
3.2.5 TPP降解酶的定位研究 |
3.2.6 菌株YC-XJ2的实际土壤修复实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YC-XJ1降解QPE的影响 |
3.3.2 菌株YC-XJ1的底物谱分析 |
3.3.3 QPE的代谢中间产物检测与代谢途径分析 |
3.3.4 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YC-XJ2降解TPP的影响 |
3.3.5 菌株YC-XJ2的底物谱分析 |
3.3.6 TPP的代谢中间产物检测与代谢途径分析 |
3.3.7 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菌株YC-XJ2降解TPP的影响 |
3.3.8 TPP水解酶的细胞定位分析 |
3.3.9 菌株YC-XJ2的实际土壤修复实验 |
3.4 讨论 |
第四章 菌株YC-XJ1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测序菌株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菌YC-XJ1基因组DNA的提取 |
4.2.2 基因组的测序流程 |
4.2.3 原始测序数据的质控 |
4.2.4 基因组的组装 |
4.2.5 基因的预测与注释 |
4.2.6 比较基因组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YC-XJ1基因组DNA的提取 |
4.3.2 菌株YC-XJ1基因组的组装和基础信息的预测结果 |
4.3.3 菌株YC-XJ1的基因组圈图 |
4.3.4 菌株YC-XJ1基因组的基因功能注释 |
4.3.5 菌株YC-XJ1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菌株YC-XJ2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测序菌株 |
5.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株YC-XJ2基因组DNA的提取 |
5.3.2 菌株YC-XJ2基因组的组装和基础信息的预测结果 |
5.3.3 菌株YC-XJ2的基因组圈图 |
5.3.4 菌株YC-XJ2基因组的基因功能注释 |
5.3.5 菌株YC-XJ2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水解酶的酶学性质 |
6.1 实验材料 |
6.1.1 菌株与质粒 |
6.1.2 酶与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基因qpeh1和sy-pte的序列分析 |
6.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3 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
6.2.4 水解酶的底物谱 |
6.2.5 环境因素对水解酶活力的影响 |
6.2.6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6.2.7 磷酸三酯酶Sy-PTE和Sb-PTE三维结构的比较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基因qpeh2和sy-pte的序列分析 |
6.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果 |
6.3.3 水解酶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6.3.4 水解酶的底物谱 |
6.3.5 环境因素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6.3.6 水解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
6.3.7 Sy-PTE和Sb-PTE三维结构的比较分析 |
6.4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实验结果 |
7.1.1 QPE和TPP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7.1.2 菌株的降解特性研究 |
7.1.3 菌株的基因组测序 |
7.1.4 相关水解酶的降解特性及酶学性质 |
7.2 创新点 |
7.2.1 创新点1 |
7.2.2 创新点2 |
7.2.3 创新点3 |
7.2.4 创新点4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展望1 |
7.3.2 研究展望2 |
7.3.3 研究展望3 |
7.3.4 研究展望4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中利福平和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利福平和12种常见镇静剂类药物基本性质概述及使用现状 |
1.2.1 利福平基本性质概述 |
1.2.2 利福平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使用现状 |
1.2.3 12种常见镇静剂基本性质概述 |
1.2.4 镇静剂类药物在水产养殖业中使用现状 |
1.3 QuEChERS技术及其在水产品药残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1.3.1 QuEChERS法简介 |
1.3.2 QuEChERS法原理 |
1.3.3 QuEChERS法的影响因素 |
1.3.4 QuEChERS法优点 |
1.3.5 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药残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1.4 利福平及镇静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4.1 利福平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4.2 镇静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利福平药物残留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耗材 |
2.2.3 溶液的配制 |
2.2.4 样品及样品处理 |
2.3 实验方法 |
2.3.1 QuEChERS法样品处理 |
2.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4 内标物质的选择 |
2.3.5 基质效应 |
2.3.6 方法学验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QuEChERS前处理优化 |
2.4.2 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
2.4.3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
2.4.4 内标物质的优化 |
2.4.5 基质效应 |
2.4.6 方法学验证 |
2.4.7 方法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QuEChERS-HPLC-MS/MS法测定水产品中12 种镇静剂药物残留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与耗材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4 样品及样品处理 |
3.3 实验方法 |
3.3.1 QuEChERS法样品处理 |
3.3.2 质谱条件优化 |
3.3.3 色谱条件优化 |
3.3.4 基质效应 |
3.3.5 方法学验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QuEChERS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3.4.2 方法学验证 |
3.4.3 质谱条件优化结果 |
3.4.4 色谱条件优化结果 |
3.4.5 基质效应 |
3.4.6 方法学验证 |
3.4.7 方法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硕士阶段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 |
1 绪论 |
1.1 丙泊酚麻醉剂概述 |
1.1.1 丙泊酚的性质 |
1.1.2 丙泊酚的用途 |
1.2 丙泊酚麻醉剂的应用 |
1.3 国内外丙泊酚麻醉剂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1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1.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 |
1.3.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 |
1.4 内标法的应用现状 |
1.4.1 内标法概述 |
1.4.2 内标法的特点 |
1.4.3 内标法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2 色谱条件 |
2.1.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2.2.3 流动相及比例的优化 |
2.2.4 净化方式的选择 |
2.2.5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定量限 |
2.2.6 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2.2.7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2.2.8 实际样品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3 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的GC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和设备 |
3.1.2 色谱条件 |
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1.4 样品前处理 |
3.1.5 样品加标回收率实验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3 净化条件的选择 |
3.2.4 方法的线性范围与定量限 |
3.2.5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 |
3.2.6 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3.3 本章小结 |
4 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GC-MS检测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2 样品前处理 |
4.1.3 色谱、质谱条件 |
4.1.4 标准溶液的配置 |
4.1.5 样品加标回收率实验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样品预处理 |
4.2.2 仪器条件的选择 |
4.2.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定量限 |
4.2.4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4.2.5 方法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4.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论 |
5.1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技术 |
1.1.1 固相萃取法 |
1.1.2 固相微萃取法 |
1.1.3 QuEchERs分散固相萃取法 |
1.1.4 磁性固相萃取法 |
1.1.5 凝胶渗透色谱法 |
1.1.6 微波辅助萃取法 |
1.1.7 分子印迹技术 |
1.2 农药残留样品分析技术 |
1.2.1 酶联免疫法 |
1.2.2 毛细管电泳法 |
1.2.3 气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
1.2.4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测定果蔬中19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色谱分离条件 |
2.2.3 质谱条件 |
2.2.4 样品前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
2.3.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3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3.4 净化条件的优化 |
2.3.5 基质效应 |
2.3.6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7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3.8 样品的测定 |
2.4 结论 |
第三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测定稻田水及糙米中二氯喹啉酸残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二氯喹啉酸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
3.2.3 材料表征 |
3.2.4 聚合物吸附性能探究 |
3.2.5 样品的前处理 |
3.2.6 液相色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氯喹啉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3.3.2 材料的表征 |
3.3.3 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表征 |
3.3.4 吸附条件的优化 |
3.3.5 洗脱条件的优化 |
3.3.6 干扰实验 |
3.3.7 分析应用 |
3.4 结论 |
第四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测定绿豆芽中4种苯氧乙酸类农药残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苯氧乙酸分子印迹材料制备 |
4.2.3 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4.2.4 聚合物吸附性能探究 |
4.2.5 样品的前处理 |
4.2.6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 |
4.3.2 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物表征 |
4.3.3 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表征 |
4.3.4 吸附条件的优化 |
4.3.5 洗脱条件优化 |
4.3.6 干扰实验 |
4.3.7 分析应用 |
4.4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体血中氯喹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剂量羟氯喹药代动力学及连续给药组织蓄积规律研究[D]. 崔莉莉. 宜春学院, 2021(08)
- [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D]. 陈海川.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3]诃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D]. 刘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4]血液中农药、临床药物、毒品的液质筛查方法研究[D]. 白利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QuEChERS-HPLC-MS/MS法对生物样品植物毒素的分析检测[D]. 钟世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
- [6]自身免疫病患者乳汁中羟氯喹的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束庆,葛泳含,魏禺,江源,梅洪梁,冯学兵,葛卫红,朱赟.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0(06)
- [7]精喹禾灵和磷酸三苯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D]. 李先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QuEChERS技术在水产品中利福平和12种镇静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D]. 李芹.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9]水产品中丙泊酚麻醉剂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D]. 颜珲璘.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10]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研究[D]. 姚恬恬.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