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芪丹天胶囊对老年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TXB_2、6-keto-PGF_(1a)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译心[1](2021)在《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和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构建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体系。方法:(1)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采用基础进食结合负重游泳,冰浴刺激辅助肾上腺素注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手术的方法制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心电图、体征、体重、抓力、呼吸、脉搏、血流量、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CK、CK-MB、LDH、SOD、MDA、GSH-Px、CD4、CD8、IL-1β、TNF-α、TXB2、6-Keto-PGF1α等指标变化,综合评价病证模型的制备。(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采用高糖高脂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STZ 35 mg/kg,继续高糖高脂饲养至21周的方法制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体征评分、体重、进食量、饮水量、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搏、舌象、血糖、尿糖、糖耐量、血浆粘度、凝血功能、TC、TG、LDL-C、胸腺指数、SOD、MDA、GSH-Px、cAMP、cGMP、CD4、CD8等指标变化,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蛋白PI3K、AKT、GLUT4表达水平,综合评价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结果:(1)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模型组大鼠的体征表现可概括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抓力降低,脉搏减弱等;结合心电图ST段、T波抬高,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LDH、CK、CK-MB、MDA、IL-1β、TNF-α、TXB2显着升高,血流量、SOD、CD4、CD8、6-keto-PGF1a/TXB2值显着降低等,证明模型组大鼠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神倦乏力、脉弱的证候表现。(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病证模型组大鼠的体征表现可概括为精神萎靡,懒动迟钝,多饮多食,便量评分降低,足温升高,抓力、呼吸、脉搏减弱,舌体颜色呈暗紫色等;实验室指标也出现了血糖、尿糖、AUC、血浆粘度、FIB、TC、TG、LDL-C、cAMP、cAMP/cGMP、MDA值显着升高,PT、APTT、TT、cGMP、CD4、CD4/CD8、SOD、GSH-Px、胸腺指数值显着下降,胰岛组织损伤、功能显着下降,肝脏组织PI3K、AKT、GLUT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等变化,以上指标均证明病证模型组大鼠出现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脉细无力的证候表现。将临床用来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消渴灵作为阳性药,与病证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大鼠的精神、运动、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频率、脉搏振幅、舌象R、G、B值、血浆粘度、FIB、cGMP、cAMP/cGMP、CD4、CD4/CD8等均有显着改善,说明消渴灵对模型证候起到了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结论:(1)通过制备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动物模型,采用生理指标(一般状态评分、心电图、抓力、脉象、血流量、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生化指标(CK、CK-MB、LDH、SOD、MDA、CD4、CD8、IL-1β、TNF-α、TXB2、6-Keto-PGF1a/TXB)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了模型评价方法。其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组合(一般状态评分、心电图、抓力、脉象、全血黏度、血浆粘度、LDH、CK、CK-MB、CD4、CD8、TXB2、6-Keto-PGF1a/TXB2)可作为评价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的关键指标。(2)通过制备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设立阳性药组进行反证,采用生理指标(精神运动评分、进食量、饮水量、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象、舌象、血浆粘度、胸腺指数)、生化指标(血糖、尿糖、糖耐量、PT、APTT、TT、FIB、TC、TG、LDL-C、SOD、MDA、GSH-Px、cAMP、cGMP、cAMP/cGMP、CD4、CD4/CD8)、病理指标(胰腺HE染色)、分子生物学指标(肝脏组织蛋白PI3K、AKT、GLUT4表达)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了模型评价方法。其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组合(精神运动评分、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象、舌象、胸腺指数、血糖、尿糖、糖耐量、cAMP、cGMP、cAMP/cGMP、CD4、CD4/CD8、胰腺HE染色)可作为评价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的关键指标。
赖潇筱[2](2021)在《基于功效的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药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功效研究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评价降香与交趾黄檀在心肌保护上的药理等效性,为降香和交趾黄檀的替代应用提供新的实验数据与研究基础。第一部分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制备气滞血瘀证大鼠的中医症状及生物学指标的动态观察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和气滞血瘀证不同时间点观察组(12 h、24 h、48 h、96 h)。实验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45g/kg/次,2次/d)联合冰水浴(10min/次/d)的方法制备气滞血瘀证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2 h、24 h、48 h、96 h动态观察中医症状(舌、足、尾色度分析)及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动脉血压、左心室压、心电图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粘度、红细胞相关指标、血小板聚集指标、凝血纤溶指标等以及血脂四项等各种生物学指标的改变,并且进一步检测造模24 h后的大鼠血管和心肌损伤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大鼠在造模后12 h、24 h、48 h、96 h均可明显地表现出明确的中医症状,证候积分明显增加,舌、足、尾的R值(红色色度)明显减少。血流动力学发生了障碍,心电图参数明显异常;血液流变性变差,12 h组及24 h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增加,48 h及96 h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大多明显增加;血脂水平异常升高,其中12 h组及24 h组的血清LDL-C水平明显地升高,96 h组的TC、HDL-C、LDL-C水平有明显地升高(P<0.05,P<0.01)。比较正常组大鼠和气滞血瘀证24 h组的大鼠血清中的血管内皮损伤、心肌损伤指标及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存在气滞血瘀证的模型大鼠的血清NO含量显着下降,ET-1含量显着上升,血清酶AST、LDH、CK-MB等的水平均异常明显升高(P<0.05,P<0.01);大鼠腹主动脉和心肌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血管和心肌均表现有明显地受损。第二部分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心电图正常的雄性SD大鼠被随机地分成11个组,分别属于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单纯结扎组(n=10)、单纯血瘀组(n=8)、复合模型组(n=10)、丹参片组(0.36 g/kg,n=10)、普萘洛尔组(0.024 g/kg,n=10)、降香低剂量组(1.5 g/kg,n=10)、降香高剂量组(3 g/kg,n=10)、交趾黄檀低剂量组(1.5 g/kg,n=10)、交趾黄檀高剂量组(3 g/kg,n=10)。各组大鼠皆连续11d灌胃0.5%CMC-Na的溶剂或对应药物。单纯血瘀组仅建立气滞血瘀证模型,单纯结扎组仅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复合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建立气滞血瘀证复合心肌缺血模型。第11d给药半小时后,观察各组大鼠舌、足、尾的色度变化情况作为对中医症状评估的指标;Power Lab电生理记录仪用来测定血流动力学的相关参数;血液流变仪及相应的试剂盒用来检测血液流变的相关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来检测大鼠血清血脂和心肌酶的指标;ELISA用来测定大鼠血清中内皮损伤指标;TTC染色和HE染色分别对心梗面积和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观察大鼠外观症状表现,发现复合模型组体重明显下降,舌、足、尾呈现紫暗。与复合模型组相比,交趾黄檀高剂量组显着缓解大鼠体重减轻(P<0.05),交趾黄檀给药组舌面的R值均显着地升高(P<0.05,P<0.01)。降香给药组与交趾黄檀高剂量组足底的R值、G值显着地升高(P<0.05,P<0.01),交趾黄檀低剂量组的R值显着地升高(P<0.05)。交趾黄檀高剂量组尾部的G值、B值明显升高(P<0.01)。分析血流动力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的SBP、DBP、MBP、MAP、LVSP、±dp/dt max、平均血流量均明显降低(P<0.05),LVEDP升高但不显着(P>0.05)。降香高剂量组可明显升高SBP、DBP、MBP、LVSP、+dp/dt max、平均血流量(P<0.05,P<0.01),降香低剂量可明显升高+dp/dt max、平均血流量(P<0.05),交趾黄檀低剂量组可明显升高LVSP、平均血流量(P<0.05)。心电图参数结果表明,复合模型组的QRS时程、Q-T间期明显地延长,R波幅度明显降低,ST值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减慢(P<0.05,P<0.01)。降香高剂量组可明显缩短Q-T间期(P<0.05)。血液流变学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组对比,复合模型组的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WBV,HCT,RBC,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红蛋白浓度,FIB,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流阻及卡森粘度,卡森应力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复合模型组比较,降香低剂量组显着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WBV,降低HCT、RBC、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红蛋白浓度,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1/s)流阻及卡森粘度、卡森应力(P<0.01,P<0.05);降香高剂量组显着降低高切(200/s)WBV,降低卡森应力(P<0.05);交趾黄檀低剂量组可显着降低中切(30/s)WBV,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流阻及卡森应力(P<0.05);交趾黄檀高剂量组显着地降低高切(200/s)、中切(30/s)WBV,降低中切(30/s)流阻及卡森应力(P<0.01,P<0.05)。检测血小板聚集指标后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相比,复合模型组的TXB2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降香给药组的TXB2含量均显着地下降(P<0.01,P<0.05)。检测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后分析发现,复合模型组的t-PA水平相对于正常组明显下降,降香给药组及交趾黄檀高剂量组均明显上升t-PA水平(P<0.01,P<0.05)。血管内皮损伤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复合模型组的NO水平有显着降低。降香高剂量组和交趾黄檀高剂量组的NO水平显着升高(P<0.01,P<0.05)。检测心肌酶三大指标发现,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较而言,复合模型组的AST、LDH、CK-MB水平均有显着地升高(P<0.01,P<0.05)。降香高剂量以及交趾黄檀给药组均可明显减少血清中LDH、CK-MB含量(P<0.01,P<0.05)。HE染色结果显示:降香高低剂量和交趾黄檀高低剂量组的心肌病理损伤情况有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第三部分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机制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复合模型组、丹参片组、降香高、低剂量组。实验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冰浴联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备气滞血瘀心肌缺血模型。各组大鼠连续11d灌胃0.5%CMC-Na的溶剂或相应药物。通过检测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评价血脂变化;通过检测Glu、PA、LA含量及ATP酶活力观察葡萄糖代谢的变化;通过RT-PCR检测CD36、ACC、CPT1、GULT4、PFK2、PDH、LDHA、HIF-1α、AMPK、LKB1、SIRT1、PGC-1αm RNA表达情况分析脂肪酸代谢、葡萄糖代谢、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的影响。结果:(1)与复合模型组相比,降香低剂量组可显着降低TG、LDL-C水平(P<0.05),降香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TG、LDL-C水平,上升HDL-C水平(P<0.01,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复合模型组的LA含量明显增加(P<0.05),降香高、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Glu含量和LA含量。(3)Na+K+-ATPase活力、Ca2+Mg2+-ATPase活力、Ca2+-ATPase活力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4)PCR结果显示,降香低剂量组可显着升高PFK-2、CPT-1m RNA表达水平,降低LKB1、AMPK m RNA表达水平;降香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GULT-4、PFK-2、PDH、CD36、ACC、CPT-1、LKB1、AMPK、PGC-1αm RNA表达水平(P<0.01)。结论:本研究在以往气滞血瘀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皮下注射0.9 mg/kg/d盐酸肾上腺素,2次/d,联合0~2℃冰水浸泡10 min,连续造模10 d,可成功复制出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建立出一种更符合中医症状和气滞血瘀证病理生理特征的动物模型,血瘀证维持时间也较常用的急瘀模型长久,并且通过动态观察比较得出造模后24 h内是气滞血瘀证最明显的时期。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冠脉结扎建立出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模型以研究降香及其替代药交趾黄檀的药效。结果证实,降香及其替代药材交趾黄檀均可以通过改善血瘀症状、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肌损伤及内皮损伤等相关指标保护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这为交趾黄檀替代降香应用于治疗胸痹心痛病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此外,研究发现降香可通过促进脂肪酸氧化、葡萄糖氧化及三羧酸循环改善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能量代谢障碍。
童黄锦[3](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王晓[4](2020)在《远志苗多酚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系统,其发病率、致死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研究表明,血栓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因素、血栓形成、血液理化性质改变及血流的改变有关。目前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但是长时间服用会出现药物抵抗、严重出血、非特异性选择等副作用。远志苗来源于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活性。远志苗中的多酚类成分芒果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外,其同属植物瓜子金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华北地区与远志全草混用,故推测远志苗可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故本研究以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的地上部分为材料,用HPLC和UHPLC-TSQ-MS分别对远志苗药材、远志苗粗提物、远志苗多酚进行含量测定及鉴定,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及体内血栓模型测定远志苗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1、以ADP为诱导剂,对远志苗粗提物、远志苗多酚、芒果苷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进行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测定,发现远志苗多酚对ADP为诱导剂的对抗作用优于远志苗粗提物、芒果苷和3,6’-二芥子酰基蔗糖;对比远志苗多酚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COLL)和肾上腺素(EPI)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发现远志苗多酚对ADP为诱导剂的对抗作用优于AA、COLL和EPI,提示远志苗多酚通过ADP和AA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ADP为主要途径。2、通过小鼠尾静脉出(凝)血时间、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肺血栓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三种模型,测定远志苗多酚对小鼠出(凝)血时间、小鼠偏瘫数死亡数和大鼠血栓长度、质量的影响,对远志苗多酚抗血栓活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远志苗多酚能延长小鼠尾静脉出血时间,明显降低急性肺血栓小鼠死亡率;减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湿重和血栓长度,显着提高6-keto-PGF1a和t-PA的产生,降低TXB2和PAI-1水平,提示远志苗多酚抑制血栓形成与提高6-keto-PGF1a和t-PA的产生,降低TXB2和PAI-1水平有关。。3、以皮下注射大剂量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水浴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口服灌胃给予药物7 d,于末次给药0.5 h后颈总动脉取血,分别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常规。结果显示,远志苗多酚对血液流变异常有改善作用,同时对急性血瘀大鼠心肌细胞加宽、肺间质水肿现象有一定改善。可能与远志苗多酚能够显着降低血液中TXB2和ET-1含量以及升高血液中6-keto-PGF1a和e NOS的含量有关。
李佳[5](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脑动脉硬化(CAS)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首要病因。中医药在防治CAS上显示出较为独特的优势,蛭芎胶囊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用于脑动脉硬化症及中风病恢复期瘀血阻络所致的眩晕、头痛、语言蹇涩等症,临床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拟从主要药效学、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三个层面对蛭芎胶囊作用于脑动脉硬化的机理进行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大鼠双侧肾主动脉狭窄3/4,术后给予高脂乳剂(10 ml·kg-1)每日2次共8周,建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动脉硬(CAS)模型大鼠。于造模第4周对模型大鼠进行无创血压测量及血脂检测,筛选造模成功的大鼠将其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桂利嗪组、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造模第4周同时开始给药,连续4周,每日1次,每周称取体质量调整给药剂量。给药末次,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大鼠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等;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检测HDL、LDL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XB2、6-keto-PGF1、t-PA、CGRP及ET-1含量;摘取右半侧脑组织沿冠状面切分,进行脑动脉硬化程度及脑组织缺血、损伤等病理形态学观察。(2)采用兔血栓溶解实验,将全血凝块及纤维蛋白凝块分别分为5组,即对照组、阳性中药组、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于24、48 h内分别测定剩余血栓段的质量,重复三次,测定蛭芎胶囊的血栓溶解情况;(3)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观察5 min内小鼠死亡数和15 min内偏瘫未恢复数。(4)采用FeCl3诱导大鼠体内动脉血栓模型进行抗血栓实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用FeCL3诱导动脉血栓生成,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XB2、6-keto-PGF1、t-PA及PAI-1的含量;并剪下血栓发生部位的血管进行血栓病理学观察。(5)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解析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活性成分显着影响的生物通路,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采用PCR对主要通路蛋白进行实验验证,(6)采用核磁氢谱代谢组学对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模型大鼠的代血清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动脉硬(CAS)模型大鼠实验结果显示(1)蛭芎胶囊高剂量组脑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且与阳性西药组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全血粘度明显降低(P<0.05),高、中、低剂量组、全血低切、血浆粘度、全血高切、刚性指数、全血高相、聚集指数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P<0.01);(3)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水平明显升高(P<0.05);(4)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CGRP均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ET-1降低(P<0.05);各剂量组与阳性西药组相比CGRP无显着差异(P>0.05),ET-1显着低于桂利嗪组(P<0.05);(5)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TXB2(P<0.05),明显升高6-keto-PGF1a(P<0.05);与阳性西药组比较,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6)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蛭芎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血管出血及扩张减轻。(2)体外溶栓实验结果显示全血凝块溶解重量最终在48 h时阳性药组、蛭芎胶囊对全血凝块的溶解率较好,均有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导小鼠体内血栓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均可明显降低血栓模型小鼠死亡率和偏瘫率(P<0.05或P<0.01)。(4)FeCl3诱导的大鼠血栓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均可以明显延长APTT(P<0.05),各剂量组FIB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蛭芎胶囊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TXB2均明显降低,6-keto-PGF1α显着升高(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t-PA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最为明显(P<0.01);(4)大鼠血栓病理可见模型组血管内有聚集成块状物质,推测是纤维素崩解的趋化产物,颜色变灰白,血栓增大阻塞官腔,血栓形成。(5)网络药理学研究对P 53、Bcl-2、MDM 2、Akt进行PCR实验验证,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的P 53显着升高(P<0.01),Bcl-2升高,MDM 2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西药组及蛭芎胶囊的高中低剂量组的P 53及Bcl-2值不同程度的降低,阳性西药组及高剂量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代谢组学研究表明乙酰糖蛋白、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氨基酸代谢差异明显。结论:蛭芎胶囊高、中剂量组均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性,可以明显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减少或者降低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硬化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蛭芎胶囊能减轻血栓质量,减少血小板聚集、粘附及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栓小鼠模型的死亡率和偏瘫率。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检测机体在疾病或中药干预治疗后机体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变化情况,从整体角度出发探讨疾病发病机制和中药药效作用机制。
吴敏[6](2020)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模型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的影响,探索益母缩宫颗粒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性成熟SD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取8只雌鼠作为空白对照组(A组),其余大鼠按雄雌比为1:2合笼,合笼次晨查雌鼠阴栓或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明确是否受孕,确定受孕则纳入实验,当天记为受孕d1,若未受孕则于当日下午18:00继续合笼,以此方法连续合笼1周,共检出受孕雌鼠55只,将受孕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妊娠对照组(B组),余受孕大鼠(47只)均于受孕d7灌胃米非司酮(8.3 mg/kg)+米索前列醇(100?g/kg)造模,A组和B组均用饮用水代替药物处理,在灌胃米索前列醇后于大鼠阴道内放置棉球1枚,次晨检查阴道棉球见明显血迹认定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大鼠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C组)8只、益母缩宫颗粒组(D组27只,其中低剂量组D1组、中剂量组D2组、高剂量组D3组各9只)、新生化颗粒组(E组)9只,各组大鼠均于受孕d8开始灌胃干预药物,D1、D2、D3组分别给予0.313 g/mL、0.625 g/mL、1.25 g/mL的益母缩宫颗粒混悬液以10ml/(kg.d)灌胃,E组予以0.281 g/mL的新生化颗粒混悬液以10 ml/(kg.d)灌胃,其余各组均用饮用水代替,连续灌胃7天,于受孕d15麻醉解剖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取部分血液分离血清,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清6-keto-PGF1α(6-keto-Prostaglandlinf1α,6-酮-前列腺素-1α)和TXB2(ThromboxaneB2,血栓素B2)浓度,另一部分血液抗凝处理后分离血浆检测PT(Prothrombin time,凝血酶原时间)、TT(Thrombin time,凝血酶时间)、FIB(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及APTT(Activi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取大鼠子宫标本行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苏木精-伊红染色)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并行病理评分。结果:(1)(1)阴道流血时间:D组大鼠的阴道流血时间与C和E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2)子宫湿重:C、D、E组与B组相比明显减轻,D3组、E组与C组相比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方面:D、E组的子宫内膜较C组均见不同程度修复,其中D3组修复较好;与C组相比,D3组和E组的绒毛蜕膜残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1)。(2)PGI2/TXA2系统:与A组相比,B组TXB2无显着差异,6-keto-PGF1α显着升高,6-keto-PGF1α/TXB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TXB2明显升高,6-keto-PGF1α降低,6-keto-PGF1α/TXB2降低,差异显着(P<0.05);与C组比较,D1、D2、D3组TXB2降低(P<0.05),D2、D3、E组6-keto-PGF1α/TXB2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凝血功能:与A组相比,C组PT明显延长(P<0.05);与C组相比,D1、D2、D3、E组PT均延长(P<0.05),D1、D2、D3、E组FIB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D1组、E组大鼠TT值延长,E组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有效缩短药物不全流产大鼠阴道流血时间。(2)TXB2/6-keto-PGF1α比例失调与药物不全流产后阴道出血有关,益母缩宫颗粒通过减少模型大鼠血TXB2含量,调节TXB2/6-keto-PGF1α的比例,恢复PGI2/TXA2的平衡状态,发挥减少模型大鼠阴道流血时间的作用。(3)益母缩宫颗粒能延长模型大鼠PT值,对模型大鼠起加强抗凝和促进血凝块溶解的作用,使气血运行畅通,新血生化有道,具有“止血不留瘀”的中医特色。(4)益母缩宫颗粒能促进模型大鼠子宫残留的绒毛、蜕膜排出,促进模型大鼠子宫内膜修复,降低子宫病理评分,效果与新生化颗粒相当;但益母缩宫颗粒在减少模型大鼠血TXB2含量方面较新生化颗粒更优,临床上对于“血瘀证”明显的患者可首选益母缩宫颗粒。
吴珊[7](2020)在《桃红四物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模型,研究桃红四物颗粒对痛经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对HPOA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冰水浴和缩宫素加灌胃戊酸雌二醇的方法建立寒凝血瘀痛经大鼠模型,研究桃红四物颗粒对痛经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观察大鼠扭体反应,测量其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H&E染色观察子宫形态学变化,利用ELISA检测血清TXB2、6-keto-PF1α、ET、NO和子宫组织ET、NO、PGF2α、PGE2、AVP的含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子宫组织Ca2+浓度。第二部分:复制寒凝血瘀痛经大鼠模型,探讨其对HPOA相关的作用机制。利用ELISA检测血清FSH、LH、E2、P、β-EP含量,利用WB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子宫组织ER、PR、OTR的蛋白表达量,利用WB和RT-pcr检测下丘脑和卵巢Gn RH、Gn RH-R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1.桃红四物颗粒可以缓解寒凝血瘀痛经大鼠的扭体反应,扭体次数、扭体发生时间以及扭体发生率都有很好的改善(P<0.05或P<0.01);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黏度(P<0.05或P<0.01);使子宫壁变厚,内膜上腺体明显降低,使其子宫基本恢复正常状态;降低血清当中的TXB2以及ET的含量,提高6-keto-PGF1α、NO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2α、ET、AVP、Ca2+水平,升高PGE2、NO水平。2.桃红四物颗粒可以降低血清FSH、LH、E2含量,升高P、β-EP含量(P<0.05或P<0.01);降低子宫组织ER、OTR的蛋白表达量,升高PR蛋白表达量(P<0.05或P<0.01);降低下丘脑和卵巢Gn RH、Gn RH-R蛋白和基因表达(P<0.05或P<0.01)。结论:1.桃红四物颗粒通过调控机体TXB2、6-keto-PGF1α、PGF2α、PGE2、ET、NO、AVP、Ca2+水平,抑制子宫收缩和增加血流量,有效缓解痛经症状。2.桃红四物颗粒通过调控HPOA相关激素和受体,影响内分泌系统,调节痛经相关生理病理过程。
卢颖[8](2019)在《桂枝茯苓对IUD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表型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桂枝茯苓对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模型大鼠表型标志物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子宫平滑肌细胞(VSMC)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型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对大鼠外周血血栓素B2(TXB2)和6-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的影响。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n=16)、模型对照组(n=18)、桂枝茯苓组(n=18)和氨基己酸组(n=17)4组,分别给予正常饲养不处理,IUD建模后灌服0.9%生理盐水、氨基己酸和桂枝茯苓处理,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VSMC表型标志物α-SMA和PC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TXB2和6-keto-PGF1α的浓度。结果:(1)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VSMC表型标志物α-SM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有极显着性差异,治疗后各组子宫内膜α-SMA阳性率表达升高,差异有极显着性。其中,桂枝茯苓组α-SMA的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升高极显着,接近正常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氨基己酸α-SMA的表达虽显着升高,但与桂枝茯苓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正常组大鼠子宫内膜α-SMA阳性表达率水平约为(50.89±9.41)%,模型对照组(26.93±6.80)%,桂枝茯苓组(48.92±6.80)%以及氨基己酸组的(34.63±7.26)%,对比发现,正常组、桂枝茯苓组大鼠子宫内膜α-SMA阳性表达率水平相较于其他两组,显着较高。(2)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V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治疗后各组PCNA的表达均显着降低。其中,桂枝茯苓组PCNA表达与氨基己酸片组比较降低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正常组大鼠子宫内膜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水平达(25.66±7.24)%,模型对照组达(61.26±9.98)%,桂枝茯苓组(28.36±9.17)%,氨基己酸片组达(50.23±8.71)%,正常组、桂枝茯苓组大鼠子宫内膜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水平相较于其他两组,显着较低。(3)相较于对照组和桂枝茯苓组,模型对照组组大鼠血清TXB2浓度、6-keto-PGF1α,呈极限性差异,相较于氨基己酸片组呈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正常组大鼠血清TXB2浓度达(445.86±24.43)ng/L,桂枝茯苓组达(448.11±9.63)ng/L,模型对照组(508.78±12.42)ng/L,氨基己酸片组(498.11±13.63)ng/L。通过对比分析,模型对照组相较于正常组、氨基酸片组、桂枝茯苓组显着较高,桂枝茯苓组接近正常组。正常组大鼠的血清6-ketoPGF1α浓度达(23.17±1.93)ng/L,模型对照组(18.09±0.93)ng/L,桂枝茯苓组(22.70±1.61)ng/L,氨基己酸片组(20.70±1.41)ng/L,对比发现,模型对照组相较于正常组、氨基己酸片组、桂枝茯苓组显着较低;四组相比较,桂枝茯苓组最为接近正常组。(4)通过比较正常组、模型组、桂枝茯苓组和氨基己酸片组各组组内VSCM表型标记物α-SMA、PCNA和血流表调控指标TXB2、6-keto-PGF1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相关性系数r均为0,代表无相关性。结论:1.桂枝茯苓能够有效调节模型大鼠子宫内膜α-SMA、PCNA表达水平,使α-SMA表达升高,使PCNA表达下降。2.桂枝茯苓可有效调节血清TXB2、6-keto-PGF1α浓度变化,通过降低血清TXB2、升高6-keto-PGF1α浓度,调节血流变,改善大鼠子宫内膜瘀血状态。3.桂枝茯苓能减少IUD大鼠模型异常子宫出血的机制与对子宫平滑肌细胞表型蛋白表达的调控及对血流变的调节有关。
张志伟,关秀伟,郝文艳,黄吉生,王馨伟,侯金才[9](2019)在《丹灯通脑胶囊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丹灯通脑胶囊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9mg·kg-1组和丹灯通脑胶囊378、126、42mg·kg-1组,灌胃给药1日1次,连续给药6d,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浴的方法复制血瘀大鼠模型,观察丹灯通脑胶囊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纤溶凝血系统功能(PT,TT,APTT和FIB)、血浆血栓烷B2,前列环素水平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的活性影响,来探讨丹灯通脑胶囊的抗血栓作用机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灯通脑胶囊各剂量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均显着降低(P<0.01或P<0.05),378mg·kg-1剂量组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降低(P<0.01);各剂量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着降低(P<0.01或P<0.05),血浆APTT显着增加(P<0.01或P<0.05);各剂量组TXB2值显着降低(P<0.01),378、126mg·kg-1组6-KetoPGF1a值和6-Keto-PGF1a/TXB2升高(P<0.05),378mg·kg-1组PAI值降低(P<0.05),各项指标均呈现剂量相关性。结论丹灯通脑胶囊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其抗血栓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栓烷A2合成,促进前列环素的合成,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的活性有关。
魏志成[10](2018)在《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从计算机虚拟预测和动物实验验证两个方面对沙棘总黄酮抗血管内皮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分析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素等成分抗血管内皮损伤的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同时建立“气滞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检测沙棘总黄酮对该模型大鼠的内皮分泌功能、血流流变学、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和血管内皮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对网络药理学已预测的靶点进行验证,探索沙棘总黄酮保护“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网络药理学分析(1)通过文献考察和TCMSP数据库查询共获得了沙棘所含化学成分的分子结构。再对上述化合物进行口服生物利用度以及成药性分析,并进行结构辨别,筛选出符合筛选条件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ChemMapper服务器对上述化合物进行潜在靶点的预测分析。(2)本研究通过OMIM数据库搜索得到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的蛋白或者基因信息,以及通过MAS 3.0得到与疾病靶点由直接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最后用Cystoscope软件构建与内皮损伤相关的疾病网络。并将预测得到的作用靶点与疾病网络中相关靶点比对。(3)将预测获取的靶点蛋白信息导入MAS 3.0数据库,即可得到靶点的相关通路信息。利用此数据库可以得到的通路进行通路注释及GO富集分析,以及结合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分析。(4)通过Cystoscope软件建立“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模式,绘制沙棘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与靶蛋白作用网络图。并运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分析藏药沙棘黄酮类成分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2.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的影响(1)本实验采用肾上腺素合冰水浴建立“气滞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评估沙棘总黄酮对该模型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复方丹参片组、TFE高剂量组、TFE中剂量组和TFE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15天,每日1次。实验的第10天至第14天,除空白对照组之外的所有大鼠皮下注射的盐酸肾上腺素,每日三次。从实验的第13到14天,每次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后,将所有大鼠进行冰水浴处理,以此方法复制“气滞寒凝血瘀证”内皮损伤大鼠模型。末次给药后,由腹主动脉取血,以3.8%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吸取部分血液检测测量WBV,剩余血浆用以测定PT,APTT和FIB含量。(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TXB2,6-keto-PGF1α,vWF和TM的含量。同时对胸主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另外采用qRT-PCR方法,测定胸主动脉中PI3K,MAPK1,Bcl-2和Caspase-3基因表达水平,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和分析探讨沙棘总黄酮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潜在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沙棘总黄酮治疗内皮损伤的网络药理学分析采用ChemMapper、KEGG、MAS 3.0等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沙棘中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素、花葵素、表儿茶素、儿茶素和AC1LDVZ 7个黄酮类成分对进行靶点预测,构建了沙棘“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直观地呈现了7个化合物、35个靶蛋白、44条作用通路与血管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MAPK1、PIK3R1、PIK3R2、PIK3CG等为网络中节点度最高的节点,提示它们可能是沙棘总黄酮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核心作用靶点。其中VEGF信号通路为显着性最大的通路,提示VEGF信号通路可能是沙棘总黄酮治疗内皮损伤的核心作用途径。2.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在1 s-1,5 s-1,50 s-1,100 s-1和200 s-1剪切速率下WBV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沙棘总黄酮干预后,可以使WBV减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沙棘总黄酮治疗组(高、中剂量)的所有切变率下的WBV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FFDSP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沙棘总黄酮浓度组显着抑制由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引起的WBV增加,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效果不显着。TFE-L,TFE-M和TFE-H各组之间的WBV无显着性差异。3.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凝血功能(PT、APTT和FIB)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PT和APTT缩短,FIB水平下降(P<0.01)。经过沙棘总黄酮干预后,沙棘总黄酮(0.24,0.48 g/kg剂量)显着能延长PT,APTT(P<0.05或P<0.01)以及降低FIB含量(P<0.01)。随着浓度的增加,沙棘总黄酮对抗模型大鼠PT,APTT缩短和FIB含量增加的作用逐渐增强,TFE-L组与TFE-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鼠血浆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TXB2、6-keto-PGF1α含量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高剂量的沙棘总黄酮治疗可以有效地对抗TXB2水平的升高(P<0.05);中、高剂量的沙棘总黄酮治疗可显着降低6-keto-PGF1α的水平(P<0.01)。4.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的影响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空白对照组胸主动脉内膜光滑,中膜平滑肌细胞整齐排列,无平滑肌细胞增生。模型对照组胸主动脉内皮层脱落甚至断裂,弹力纤维增生,平滑肌细胞排列不规则。阳性对照组和沙棘总黄酮治疗组的内皮细胞脱落程度较轻,内皮层较清晰完整。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vWF和TM测定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血浆vWF和TM水平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沙棘总黄酮能显着下调血浆vWF水平和TM水平(P<0.01)。而通过qRT-PCR分析,证实了受沙棘总黄酮干预治疗的四个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PI3K和MAPK1表达有上调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5);Caspase-3表达显着增加(P<0.01)。此外,各实验组MAPK1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沙棘总黄酮干预治疗后PI3K和Bcl-2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或P<0.01),Caspase-3的表达显着下降(P<0.05或P<0.01)。结论1.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MAPK1、PIK3R1、PIK3R2、PIK3CG可能是沙棘总黄酮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核心作用靶点,VEGF信号通路可能是沙棘总黄酮治疗内皮损伤的核心作用途径。2.沙棘总黄酮可显着改善“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3.沙棘总黄酮可显着下调该模型大鼠血浆中TXB2水平,上调血浆中6-keto-PGF1α水平,使两者比例(T/K)下降,表明沙棘总黄酮的抗血瘀作用与参与对TXA2和PGI2的调节有关。4.沙棘总黄酮能够明显减轻盐酸肾上腺素结合冰水浴处理所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降低血浆中vWF和TM含量。沙棘总黄酮可能通过激活PI3K/Bcl-2/Caspase-3途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使造模方法所致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降低,从而保护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二、芪丹天胶囊对老年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TXB_2、6-keto-PGF_(1a)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芪丹天胶囊对老年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TXB_2、6-keto-PGF_(1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 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及评价标准 |
1.1 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 |
1.2 病证结合模型评价标准 |
2 冠心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
2.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 |
2.2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 |
2.3 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模型 |
2.4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 |
3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
3.1 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2 阴阳两虚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3 血瘀气滞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4 阴虚热盛证2型糖尿病模型 |
4 总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制备 |
2.2 模型评价标准 |
2.3 指标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养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制备 |
2.2 模型评价标准 |
2.3 指标采集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功效的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药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动物模型构建方法 |
第一部分 肾上腺素联合冰水浴制备气滞血瘀证大鼠的中医症状及生物学指标的动态观察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心电图筛选 |
2.2 动物分组与模型构建 |
2.3 大鼠中医症状观察 |
2.4 大鼠血流动力学测定 |
2.5 大鼠血液流变学测定 |
2.6 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及心肌酶水平的检测 |
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中医症状的变化 |
3.2 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3 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
3.4 各组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心肌酶指标的变化 |
3.5 两组大鼠腹主动脉及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及制剂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和给药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大鼠心电图变化 |
2.4 大鼠中医症状观察 |
2.5 血流动力学 |
2.6 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
2.7 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及心肌酶指标的检测 |
2.8 TTC染色评价心梗面积 |
2.9 大鼠心肌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2.10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实验大鼠的死亡情况 |
3.2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中医症状的影响 |
3.3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4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5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指标及心肌酶指标的影响 |
3.6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的影响 |
3.7 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部分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品及制剂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和给药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的检测 |
2.4 血浆葡萄糖、丙酮酸、乳酸含量及左心室组织ATP酶定量测定 |
2.5 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基因水平 |
2.10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血脂四项的影响 |
3.2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血浆Glu、PA、LA、ATP酶含量的影响 |
3.3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GULT-4、PFK-2、PDH、LDHA、HIF-1αm RNA水平的影响 |
3.4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CD36、CPT-1、ACC m RNA水平的影响 |
3.5 降香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LKB1、AMPK、SIRT1、PGC-1αm RNA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4 课题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
3.2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
3.7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
2.5 UPLC-Q/TOF-MS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1.1 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
3.6 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数据库 |
1.2 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
2.3 分子对接 |
2.4 图像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ADP溶液的制备 |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远志苗多酚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血栓的研究概述 |
1.1 血栓形成 |
1.2 血小板聚集 |
1.3 血瘀证 |
2 血栓模型的研究概况 |
2.1 血栓模型的造模方法 |
2.2 血栓模型检测相关的指标 |
2.3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药物 |
3 远志苗研究概况 |
3.1 远志苗简介 |
3.2 远志苗化学成分 |
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远志苗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远志苗药材、粗提物、远志苗多酚UV-VIS和HPLC分析 |
2.3 远志苗药材、粗提物及远志苗多酚UHPLC-TSQ-MS分析 |
2.4 远志苗抗血小板聚集药效测试 |
2.5 远志苗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 |
2.6 远志苗多酚对不同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2.7 远志苗多酚对血小板的细胞毒性测定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远志苗原药材、粗提物及远志苗多酚UV-VIS和HPLC含量测定结果 |
3.2 远志苗原药材、粗提物及远志苗多酚UHPLC-TSQ-MS法成分鉴定 |
3.3 远志苗提取溶剂的筛选结果 |
3.4 远志苗粗提物、远志苗多酚、芒果苷和DISS对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3.5 远志苗多酚对不同诱导剂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 |
3.6 远志苗多酚对血小板毒性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远志苗多酚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远志苗多酚对小鼠尾部出血及凝血时间的影响 |
2.2 急性肺栓塞实验 |
2.3 大鼠颈动脉血栓实验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尾出(凝)血时间测定结果 |
3.2 远志苗多酚对胶原-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 |
3.3 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测定结果 |
3.4 远志苗多酚对FeCl_3诱导的颈动脉大鼠凝血四项结果 |
3.5 远志苗多酚对颈动脉大鼠TXB2和6-Keto-PGF_(1α)含量的影响 |
3.6 远志苗多酚对FeCl_3诱导的颈动脉大鼠血清t-PA、PAI-1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及血常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远志苗多酚的制备 |
2.2 远志苗多酚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及血常规的影响 |
2.3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黏滞性指标的影响 |
3.2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3.3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
3.4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 |
3.5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eNOS和ET-1含量的影响 |
3.6 远志苗多酚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组织病理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二部分 正文部分 |
第一章 绪论 |
一、中医对脑动脉硬化的认识及其辨治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的作用机制 |
三、基于代谢组学核磁氢谱研究的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 |
第二章 主要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蛭芎胶囊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建立脑动脉硬化模型大鼠(CAS)的实验研究 |
3 蛭芎胶囊体内外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机制 |
1 蛭芎胶囊成分、靶点及相关疾病的查询与筛选 |
2 结果 |
3 利用Real time(RT-PCR)进行检测 |
第四章 基于核磁氢谱代谢组学研究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
一、本文结论 |
1 药效学实验 |
2 网络药理学 |
3 代谢组学 |
二、讨论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对象 |
2 实验药品 |
3 主要实验仪器 |
4 主要实验试剂 |
5 实验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模型建立 |
2 各组大鼠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表现 |
3 各组大鼠子宫湿重及阴道流血时间的比较 |
4 各组大鼠血清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比较 |
5 各组大鼠凝血功能变化情况 |
讨论 |
1 产后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探讨 |
2 益母缩宫颗粒的制备工艺、配伍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4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TXA_2/PGI_2 系统的影响 |
5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
6 活血化瘀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机制探讨 |
7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的子宫病理组织学影响 |
8 本实验创新点 |
9 展望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中西医研究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桃红四物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桃红四物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治疗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建立 |
2.2 实验动物处理与样本采集 |
2.3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扭体反应影响 |
2.4 桃红四物颗粒对子宫组织形态影响 |
2.5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 |
2.6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血清PGF_(2α)、TXB_2、ET、NO影响 |
2.7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PGE_2、AVP含量的影响 |
2.8 桃红四物颗粒对子宫组织Ca~(2+)含量的影响 |
2.9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结果 |
3.1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扭体反应影响 |
3.2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 |
3.3 桃红四物颗粒对子宫组织形态影响 |
3.4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血清TXB_2、6-keto-PGF1α、ET、NO影响 |
3.5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PGF_(2α)、PGE_2、AVP含量的影响 |
3.6 桃红四物颗粒子宫组织Ca~(2+)含量的影响 |
4.讨论 |
4.1 模型的依据与评价 |
4.2 指标选择依据 |
第二部分 基于HPOA轴功能探讨桃红四物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动物模型建立 |
2.3 实验动物处理与样本采集 |
2.4 桃红四物颗粒对血清FSH、LH、E_2、P、β-EP含量的影响 |
2.5 桃红四物颗粒对子宫组织ER、PR、OTR蛋白表达 |
2.6 桃红四物颗粒对下丘脑、卵巢Gn RH、GnRH-R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2.7 统计方法与处理 |
3.结果 |
3.1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下丘脑、卵巢GnRH、Gn RH-R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血清FSH、LH、E_2、P、β-EP含量的影响 |
3.3 桃红四物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ER、PR、OTR蛋白表达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痛经中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桂枝茯苓对IUD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表型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背景、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实验对象 |
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3 实验器械 |
4 造模方法 |
5 给药方法 |
6 实验检测指标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模型评价指标 |
2 各组大鼠子宫血管组织中α-SMA表达情况 |
3 各组大鼠子宫内膜V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 |
4 各组大鼠血清TXB2和6-keto-PGF1α浓度检测结果 |
5 各组大鼠VSMC表型标志物α-SMA、PCNA与血流变调控指标TXB2、6 -keto-PGF1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IUD动物模型的建立 |
2 桂枝茯苓作为干扰因素的可行性分析 |
3 血栓素A2/前列环素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研究 |
4 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1.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情况 |
2.放置宫内节育器临床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丹灯通脑胶囊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组、造模与给药 |
2.2 指标检测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丹灯通脑胶囊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3.2 丹灯通脑胶囊对血瘀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
3.3 丹灯通脑胶囊对血瘀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 |
3.4 丹灯通脑胶囊对血瘀大鼠血浆6-Keto-PGF1a, TXB2水平和PAI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10)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血瘀症的发病机理概述 |
1.1 从中医角度概述血瘀证的发病机理 |
1.2 从现代医学角度概述血瘀证的发病机理 |
1.3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血瘀证的发病机理 |
2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性研究进展 |
3 沙棘总黄酮治疗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现状 |
4 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沙棘总黄酮抗血管内皮损伤作用机制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1.2 数据库及软件 |
2 实验方法 |
2.1 沙棘化学成分分子库的准备 |
2.2 沙棘总黄酮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预测 |
2.3 疾病网络构建 |
2.4 GO富集分析与通路分析 |
2.5 “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3 实验结果 |
3.1 沙棘化学成分分子库的准备与靶点预测 |
3.2 沙棘总黄酮对血管内皮损伤疾病调控网络 |
3.3 GO富集分析 |
3.4 通路分析 |
3.5 网络构建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1.1 实验设备 |
1.2 实验药品、试剂及耗材 |
1.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
2 沙棘总黄酮的制备 |
2.1 沙棘总黄酮的质量控制研究 |
2.2 受试药物的制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模型的建立和给药方案 |
3.2 沙棘总黄酮对血液流变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3 沙棘总黄酮对凝血功能的影响(PT、APTT和FIB) |
3.4 沙棘总黄酮对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TXB2,6-keto-PGF1α) |
3.5 沙棘总黄酮对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影响(vWF,TM) |
3.6 沙棘总黄酮对主动脉血管内皮组织中PI3K、MAPK1、Bcl-2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5.1 沙棘总黄酮的质量控制 |
5.2 沙棘总黄酮对血流流变学的影响(WBV) |
5.3 沙棘总黄酮对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4 沙棘总黄酮对凝血功能的影响(PT,APTT和FIB) |
5.5 沙棘总黄酮对内皮分泌功能的影响(TXB2,6-keto-PGF1α) |
5.6 沙棘总黄酮对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影响(vWF,TM) |
5.7 沙棘总黄酮对主动脉血管内皮组织中PI3K、MAPK1、Bcl-2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6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沙棘对血液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芪丹天胶囊对老年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TXB_2、6-keto-PGF_(1a)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D]. 张译心.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功效的降香及其替代药材对气滞血瘀证心肌缺血大鼠的药效比较研究[D]. 赖潇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远志苗多酚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D]. 王晓. 西北大学, 2020
- [5]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蛭芎胶囊治疗脑动脉硬化作用及机制[D]. 李佳.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6]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PGI2/TXA2系统、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吴敏.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7]桃红四物颗粒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步研究[D]. 吴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桂枝茯苓对IUD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细胞表型蛋白表达及血液流变学调控的影响[D]. 卢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丹灯通脑胶囊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J]. 张志伟,关秀伟,郝文艳,黄吉生,王馨伟,侯金才. 海峡药学, 2019(01)
- [10]沙棘总黄酮对“气滞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管内皮损伤保护作用研究[D]. 魏志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