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菌联合固态发酵鸡粪生产蛋白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赵颜[1](2020)在《马铃薯残渣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马铃薯渣综合利用研究应用,包括生产高蛋白饲料、固态发酵产品、制备燃料酒精和薯渣新型吸附剂和粘结剂、制备饲料种曲、方便面油料包可食性膜和有机化工产品等。本文剖析了马铃薯渣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应用,解决综合利用率低、食用安全性问题、技术推广困难等问题。本实验用酵母菌、霉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四类菌株进行了固态发酵,筛选适宜的菌种配合来优化最佳发酵工艺条件。1.单一菌株的发酵试验对马铃薯渣组分的影响中,孢木霉发酵效果最好。2.双菌株的发酵试验对马铃薯渣组分的影响中,确定汉逊酵母+多孢木霉、多孢木霉+酿酒酵母、多孢木霉+毕赤酵母3种发酵试验菌组的综合发酵能力优良。3.三菌株的发酵试验对马铃薯渣组分的影响中,汉逊酵母+多孢木霉+枯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多孢木霉+酿酒酵母两组组合的发酵能力优良。4.四菌株的发酵试验对马铃薯渣组分的影响中,试验整合以后对比单一菌株发酵试验,双菌种的发酵试验,以及三菌株的发酵试验得出,四种菌株在最佳组合发酵下的共同发酵对增加总真蛋白含量以及减少粗纤维的含量的试验效果最为优良。以马铃薯渣培养基中菌株的生长密集程度为研究对象,对培养基中辅助物添加量进行试验,试验进行了L9(43)正交试验,研究马铃薯渣发酵时4种无机盐尿素、硝酸铵、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添加量的多少对菌株生长和发酵产物真蛋白以及粗纤维的改变含量变化影响,进一步确定最佳无机盐的添加量。试验还进行了L9(43)正交试验,研究马铃薯渣发酵时接种量的多少,发酵时间的多少,以及发酵时需要调控的温度高低,培养基的料层厚度4个因素对发酵产物的影响。1.辅助物添加量的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添加总质量12%的麸皮为辅助的营养物时马铃薯渣培养基的菌株生长最佳,菌群密度最大。2.马铃薯渣培养基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中4种无机盐的最佳添加量为:尿素2%,硝酸铵0.5%,磷酸二氢钾0.6%,硫酸镁0.02%。3.发酵工艺条件优化试验结果可以得到,发酵条件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接种量>料层厚度>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发酵条件的最佳值为:接种量8%,料层厚度5cm,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26℃。本文进行了马铃薯渣混菌固态发酵工艺研究和马铃薯渣酒精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及生物学评价。实验结果如下:1.鸭的消化代谢试验表明,鸭对发酵马铃薯渣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较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2%、21.8%、14.7%和12.6%,差异极显着(P<0.01);发酵后马铃薯渣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优于发酵前,其中氨基酸总量表观消化率提高了26.84%,差异显着(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表观消化率提高了26.83%,差异显着(P<0.05)2.探究了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酒精发酵条件的影响,对工艺进行优化处理。分析结果得出,添加4%的α-淀粉酶,1.4%的糖化酶,糖化1.5h,接种8%的酵母种子液,发酵前期通氧8h,发酵60h时,酒精发酵产量最大。
姚焰础,周晓容,杨飞云,刘作华[2](2020)在《发酵糟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常规饲料资源短缺,但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糟渣种类多、数量大、营养丰富,是良好的饲料资源。由于鲜糟渣易腐烂,加之抗营养因子含量高,影响其直接饲用,故多数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益生菌发酵可降解糟渣中的抗营养因子,改善饲用价值,提高利用效率。因此,将大量糟渣发酵用作饲料可缓解常规饲料短缺,减轻环境污染。本文就酒糟、果渣、薯渣等主要糟渣资源的营养特性、发酵工艺及其在猪饲粮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刘兴[3](2020)在《混菌发酵饲料的工艺优化及饲喂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酵饲料在饲料行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酵饲料能提高其营养成分,并且发酵后的饲料对改善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消化性能有重要意义。在发酵饲料的生产和研发中,发酵底物的种类和质量、发酵工艺、饲养环境、研究目标和实验设计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不一样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分别以豆粕、花生粕为主要饲料原料,以麸皮、谷氨酸渣为辅料,选择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进行两两组合及三菌复配试验,以确定最佳菌种组合及接菌比例。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初始p H值、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料水比、麸皮添加量、葡萄糖添加量对发酵豆粕和花生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在优化的最佳条件下对发酵豆粕和花生粕中的营养成分和相关指标进行分析。随后按优化后最佳发酵豆粕和花生粕的工艺条件进行稳定性试验,选择最优发酵产品进行喂养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菌种组合及菌种比例发酵豆粕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菌种组合为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三菌混合,且最佳比例为3:2:1。由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85%豆粕、7%麸皮、5%谷氨酸渣、3%葡萄糖,初始p H值为6.5,料水比1:1,接种量为12.6%,发酵温度36.5℃,发酵时间71.8 h。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后,粗蛋白含量达到53.41%,较发酵前提高16.01%;氨基酸总量为43.80%,较发酵前提高10.13%;真蛋白含量达到48.01%,较发酵前提高16.11%;粗纤维含量达到5.02%,提高了16.47%;活菌数达到5.1×109 CFU/m L;蛋白质溶解度、总酸含量、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76.68%、8.65%、6.21%和11.87%。霉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有所降低,分别达到7.0×103CFU/g和3.0×103CFU/g。(2)菌种组合及菌种比例发酵花生粕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菌种组合为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三菌混合,且最佳比例为3:3:1。由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发酵花生粕的最佳工艺条件:85%花生粕、6%麸皮、5%谷氨酸渣、4%葡萄糖,初始p H值为7,料水比1:1.2,接种量为13%,发酵温度36.2℃,发酵时间74.2 h。在此条件下发酵花生粕后,粗蛋白含量达到53.01%,较发酵前提高12.76%;氨基酸总量为42.89%,较发酵前提高12.01%;真蛋白含量达到47.29%,较发酵前提高11.11%;粗纤维含量达到5.08%,降低了16.45%;活菌数达到6.5×109CFU/m L;蛋白质溶解度、总酸含量、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分别达到76.98%、8.75%、6.27%和11.74%。霉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有所降低,分别达到1.0×104CFU/g和5.5×103CFU/g。(3)发酵饲料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和p H值均出现下降趋势,但发酵花生粕下降的速度更快,且在试验期进行到5个月时花生粕已出现少许霉菌,而发酵豆粕在试验期未出现霉菌。所以,发酵豆粕优于发酵花生粕,发酵豆粕更稳定、储藏期更长。(4)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的前期、中期、后期,试验Ⅱ组奶牛的产奶量较对照组有显着的提高(P<0.05),分别提高6.28%、3.45%、7.29%。在试验的前期、中期、后期,试验各组奶牛的采食量较对照组也有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在试验全期奶牛的产奶量和采食量均有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粪筛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组奶牛的消化性能较对照组得到有效提高。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豆粕可以改善饲料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对提高奶牛饲料利用率、消化能力、生产能力有很大帮助。
蒋加鹏[4](2019)在《餐厨垃圾好氧发酵产物的品质评价及其在鲫鱼饲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试验从餐厨垃圾和活性污泥中用BHI培养基和LB培养基初筛,经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平板筛选,最终鉴定并确定2株具有较强分解能力的细菌株CY-1和CY-7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优化其单菌株发酵及混合发酵条件,辅以酶制剂制成固态发酵菌剂,在BYM-F1-2型生物环保厨余机中进行25 d餐厨垃圾的好氧发酵,确定最佳发酵菌剂配伍和发酵条件,在BYM-B1-10型生物环保厨余机,得到试验用厨余发酵产物(Fermentation products of kitchen waste,FPKW)。对 FPKW 进行系统的物理性状、常规营养组分、微量元素、有害微生物及不同存储条件下毒素的综合评估后,将FPKW作为一种潜在的饲料原料,分别以0%、3%、6%、9%、12%、15%和30%添加到鲫鱼饲料中,制成6种等氮饲料,进行了为期60天的养殖试验,探究了其对初始体重为7.4±0.21g“中科3号”鲫鱼幼鱼的生长、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和消化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餐厨垃圾和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8株细菌株,经过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平板筛选后,最终确定两株具有高酶活性的菌株CY-1和CY-7为试验菌株。CY-1菌株在LB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较大,圆形,生理生化鉴定为革兰氏阳性菌,不可厌氧生长,16S rDNA共有1491 bp,进化树分析显示CY-1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的同源性置信度达到71,初步判断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CY-7菌株则为小菌落,圆形,湿润,浅黄色,生理生化鉴定为革兰氏阴性菌,不可厌氧生长,16S rDNA共有1480 bp,进化树分析显示CY-7与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同源性置信度达到 100。2.分别对菌株CY-1和CY-7进行单菌株和1:1混合菌株摇床培养,24 h后菌株CY-1和CY-7混合培养的总菌数(9.1×108 cfu/g)显着高于CY-1的5.3×107 cfu/g和CY-7的3.5×107 cfu/g。7 L发酵罐中CY-1和CY-7等比例混合发酵,OD值显示CY-1和CY-7的混合发酵的迟缓期(lag phase)约为4 h,随即进入指数期(log phase),在20 h左右进入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酶活均在发酵16 h左右达到稳定期(蛋白酶47.2 U/ml,脂肪酶20.9 U/ml,淀粉酶38.9 U/ml);混菌发酵至16 h后,开始出现芽孢,连续发酵至20 h,芽孢大量生成芽孢,形成率基本达到90%以上。3.在BYM-F1-2生物环保厨余机中同时添加酶制剂和固体菌剂组,25 d的连续发酵结束后,厨余垃圾的减重率达到94.23%,发酵过程中餐厨样品总菌数均维持在1011 cfu/g。选用固体菌剂加酶制剂的发酵条件,在BYM-B1-10生物厨余机中连续发酵25 d,烘干得到FPKW用于后续试验。4.未经粉碎的FPKW为棕褐色固形物,经分级筛后,8目、12目、24目、32目筛上物主要为骨头和纤维,重量占比分别为35.94%、22.92%、22.12%和11.98%;32目筛下物主要为肉松状黄色粉末,重量比例为7.85%。FPKW经过粉碎后90%可过40目。FPKW粗蛋白质含量为18.7%,粗脂肪含量为20.4%,粗纤维为4.9%,灰分为5.7%,水分为7.5%,总磷含量为1.18%,水溶性氯化物含量为1.65%;微量元素中镁的含量最高为9.9×102 mg/kg,铁为2.4×102 mg/kg,铜为5.5 mg/kg,锌为39 mg/kg,硒为0.62 mg/kg,砷为0.089 mg/kg,而铅、汞、镉和铬均未检出;FPKW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17.43%,必需氨基酸为7.1%(占总氨基酸的40.73%),谷氨酸含量最高为2.68%,赖氨酸含量为1.09%,蛋氨酸含量为0.37%,经过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的评价判定,FPKW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Val缬氨酸。5.0d的FPKW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室温开袋放置10 d后FPKW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9.36 ug/kg;而密封放置10 d后FPKW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13.55 ug/kg,均低于国家饲料原料毒素的限量标准。无论何种储存方式,FPKW中呕吐毒素、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6.(1)饲料中FPKW添加量为9%时,60天鲫鱼幼鱼的增重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组(P<0.05),而FPKW添加量达到30%时鲫鱼幼鱼的增重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各组(P<0.05)。鲫鱼的增重率(Y)与饲料中FPKW添加量(X)之间的关系可用Y=-1579.8X2+364.47X+282.02(R2=0.7313)表示,鲫鱼饲料中FPKW的最适添加量为1.7%~21.3%,当FPKW添加量为11.5%时,鲫鱼可获得最大的生长率。(2)FPKW添加量在15%及以下时,鲫鱼的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鲫鱼中肠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均随FPKW添加量的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FPKW添加量达到30%时中场和肝脏蛋白酶显着降低(P<0.05);鲫鱼肝胰脏和中肠的脂肪酶均在FPKW添加量为30%时达到峰值(32.49 U/g prot,52.01 U/g prot);鲫鱼的淀粉酶活性均随着FPKW添加量的上升而降低。(3)随着FPKW添加比例的上升,鲫鱼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SOD、T-AOC和脂质的含量升高。鲫鱼组织切片证实较高的FPKW添加组中,鲫鱼幼鱼的肠道、肝脏和肾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以上结果表明,菌株CY-1和CY-7的混合发酵菌液辅以酶制剂在厨余机中可高效处理餐厨垃圾,并可在发酵过程中大大降低有害微生物及毒素的风险,所得到的FPKW营养指标符合饲料原料营养标准,经粉碎、筛分处理后,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可促进鲫鱼生长,且添加量不超过15%时对鲫鱼增重率、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均无显着影响。
李芳蓉,王英,安志刚[5](2018)在《马铃薯渣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文中指出介绍了马铃薯渣营养成分及主要性质,综述了马铃薯渣资源化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包括提取膳食纤维、果胶,制备高蛋白饲料、燃料酒精和生物质混合燃料及能源气体、饲料种曲、高能量饲料和方便面料包可食性膜,以及新型粘结剂、胶粘剂和吸附材料等。展望了马铃薯渣的开发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以期指导马铃薯渣的资源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张玉诚[6](2016)在《白酒糟菌体蛋白饲料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白酒糟发酵的最优发酵条件组合,确定了肉牛饲粮中发酵酒糟菌体蛋白饲料的最适宜添加比例。试验一 白酒糟固态发酵菌体蛋白饲料工艺参数优化本试验采用L16(5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不同发酵酒糟的真蛋白(T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氨基酸(AA)等营养物质的测定,旨在考察基料配比、尿素添加量、磷酸二氢钾添加量、发酵初始pH和发酵初始水分对白酒糟发酵结果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发酵工艺参数。试验首先将白地霉、米曲霉、绿色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按照1:1:1:1混合后10%接种到培养基中,放置于30±2℃恒温培养箱中发酵72h,每隔12小时搅拌1次。根据白酒糟发酵后的营养价值筛选出最佳的基料配比、尿素添加量、磷酸二氢钾添加量、发酵初始pH和发酵初始水分条件组合。然后在筛选出的最佳条件下设计验证试验,考察在最优的发酵工艺条件对白酒糟发酵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基料按照80%酒糟、10%麸皮、5%玉米粉、5%菜籽粕配比,尿素添加量为1.5%,磷酸二氢钾为0.7%,pH为5、水分为50%时发酵效果最好;(2)最优的条件下发酵白酒糟后,与未发酵的白酒糟相比较,干物质基础,真蛋白(TP)提高了57.85%(P<0.001),粗纤维(CF)、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脂肪(FE)分别降低了42.39%(P<0.001)、31.95%(P<0.001)、27.73%(P<0.001)、21.48%(P<0.001),总钙磷分别提高了16.57%(P<0.001)和68.18%(P<0.001)。总的氨基酸提高了24.47%,其中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和脯氨酸(Pro)必需氨基酸分别提高了38.09%、39.39%、71.43%、28.97%、10.87%和3.7%。试验二发酵白酒糟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按照年龄、体况、膘情、毛色和大小等相近的原则,选择平均体重为350±10 kg的蜀宣花牛30头,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对照组(CON)、试验1组(FDG 10)、试验2组(FDG 20)、试验3组(FDG 30)、试验4组(FDG 40),分别饲喂添加0%、10%、20%、30%、40%发酵酒糟的饲粮,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总共试验期为45天,其中预试期为15天,正式期为30天。结果显示:(1)FDG 30组肉牛呼吸频率显着高于对照组(CON)(P<0.05),比对照组高2.01次/min,但是FDG 30组和FDG 40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直肠温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FDG 30组肉牛的日增重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33.33%(P<0.05),干物质采食量FDG 30组比对照组高7.98%(P<0.05),料重比比对照组降低19.03%(P<0.05);(3)FDG 30组的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最高(P<0.05),但是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FDG 30甲烷排出量(CH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代谢产热量也最大(P<0.05),但是尿氮的排出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5)FDG 30组的消化能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由此可得,发酵酒糟能够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干物质采食量,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料重比增加生产效益,发酵酒糟在饲粮中的最佳添加比例为30%。
青文哲[7](2015)在《固态发酵油茶籽干渣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文中提出为充分利用水酶法取油后的副产物油茶籽干渣,以提高其固态发酵后产物单细胞蛋白的含量,从蛋白质测定方法的选择、菌种的筛选、发酵条件的优化、发酵过程的探索等方面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得试验原料油茶籽干渣中粗蛋白含量为6.29%,真蛋白含量为5.07%。以凯氏定氮法为校准方法,通过比较各种方法测定原料蛋白质含量的数据的稳定性、反应灵敏度、操作的繁琐程度及受干扰的程度,最终选择GB 50095-2010中的分光光度法作为原料及其发酵产物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2)单菌发酵试验中,以10%的接种量,接种菌体浓度约为1.0x107个/ml~1.0×108个/ml的康宁木霉液体种子,28℃恒温培养,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有最大值17.84%;双菌发酵中,热带假丝酵母和康宁木霉、啤酒酵母和康宁木霉都以1:1的接种比,总接种量10%,28℃条件下恒温培养5d后,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了21.23%和20.93%,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8.88%和86.21%;三菌发酵中,以康宁木霉、啤酒酵母、枯草芽孢杆菌的组合在三菌发酵中效果最好,粗蛋白含量在第6d达到17.76%。考虑到在单菌发酵中,啤酒酵母的发酵效果远远好于假丝酵母,故最终选取康宁木霉与啤酒酵母的组合作为下一阶段的发酵菌种。(3)以接种量、接种比、发酵时间、种子液添加顺序为单因素研究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发现当总接种量为15%或者康宁木霉与啤酒酵母接种比例为1:1或者固态发酵6d或者先接种康宁木霉培养48h后再接种啤酒酵母,发酵产物各自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以单因素试验的最佳范围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发现最佳发酵条件为:先接种康宁木霉液体种子8.5%,28℃恒温发酵48h后再接种啤酒酵母液体种子8.5%,接种比例1:1,继续发酵96h,产物真蛋白含量达到26.35%。(4)用处于对数生长末期的康宁木霉种子液和啤酒酵母种子液,接种比为1:1,总接种量为17%,先接种康宁木霉种子液,48h后接种啤酒酵母种子液于固态发酵培养基中,发酵过程中活菌数与蛋白质含量同步提升,菌体蛋白得到积累。发酵6d后为成品,发酵产物粗蛋白含量达到27.05%,提高140.66%,真蛋白含量达到了25.67%,提高159.56%。粗纤维含量下降了32.14%,总糖含量下降了50%,康宁木霉和啤酒酵母的活菌数增加到了(2.0±1.0)×108CFU/g。
周芳[8](2015)在《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生的薯渣不易储存和运输、污染环境、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展开研究。以马铃薯渣为主要原料,采用单一菌种和复合菌种发酵试验筛选出最优菌种;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农作物废料作为辅料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对蛋白饲料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了用筛选出的菌种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最后通过体外离体模拟试验对发酵前后的蛋白饲料营养价值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菌发酵试验,比较各个菌种发酵后产物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再经过复合菌种发酵试验,比较双菌和三菌组合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菌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单菌发酵,三菌组合略低于双菌组合,故确定复合菌种组合为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其接种比例为1:1.5,接种量为7.5%。(2)以麸皮、玉米秸秆、玉米芯、小麦秸秆、菜籽秸秆等作为辅料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析优化,结果表明:选择小麦秸秆和麸皮作为发酵辅料,尿素为无机氮源。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最佳复合菌种配比(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为(1:1.5),接种量为7.5%,尿素添加量为2.5%,KH2PO4的添加量为1.5%,辅料(小麦秸秆:麸皮=1;1)添加量为10%。(3)研究了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结合均匀设计和响应面试验,得出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为:培养基水分含量为50%;糖化时间为30min;糖化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42h;发酵温度为30℃;酶添加量为4%。测定结果表明,发酵产品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较发酵前有显着提高。(4)通过体外离体模拟试验,可以得出,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与发酵前相比,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素和粗脂肪的消化率均明显提高,粗纤维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提高最明显,由此得出,微生物发酵的蛋白饲料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张伟[9](2015)在《白酒酒糟转化饲料蛋白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酒糟营养成分丰富,热能较高。若直接作为饲料利用,其大部分成分很难被牲畜吸收利用,造成较大的浪费。采用固态发酵法生产酒糟蛋白饲料可提高酒糟蛋白质含量,改善其营养结构,提高酒糟的饲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白酒酒糟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菌种筛选、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以及建立发酵生产工艺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酒酒糟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碳、氮源筛选以及去谷壳、添加纤维素酶等降低粗纤维含量的前处理研究,获得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即:酒糟65%,麦麸15%,豆粕10%,蔗糖7%,硫酸铵3%,含水量53%,自然p H。酒糟前处理方式为:酒糟经60℃干燥后粉碎,过20目筛。(2)不同发酵菌种组合的筛选表明:三菌株组合优于二菌株或四菌株组合,由此获得发酵菌剂为:米根霉、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并进一步确定了三株菌的接种比例为2:1:2。其接种后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31.19%,真蛋白25.12%,分别提高了43.07%、41.76%。(3)通过单因素分析与正交设计实验,建立了一套白酒酒糟固体发酵工艺条件,即:接种量8%、发酵时间72h、发酵温度32℃、三菌株比例为2:1:2。(4)不同接种方式的比较表明:先接种米根霉、培养24h后,再接入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方式,较同时接种三种菌的发酵处理组,其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32%、2.31%。发酵过程中含水量控制实验显示:初始含水量40%,接种米根霉培养24h后,再补加水量20%,有利于提高蛋白含量及发酵产物的品质,其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提高5.50%、2.67%。
向玉华[10](2014)在《酒糟转化为饲料蛋白的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白酒酒糟是白酒酿造产生的副产品,量大而集中,如何合理科学利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从酶制剂优化,菌种组合选择,菌酶协同发酵酒糟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及褐球固氮菌与原混和菌共同固态发酵等方面考察其对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康宁木霉与纤维素酶均可降解酒糟纤维素,前者接种量为9%,粗纤维含量降至13.28%。后者用量75U/g,粗纤维含量达到11.49%左右。前者发酵时间长,产生大量绿色孢子,影响后期产品的色泽和品质。后者具有操作简便,处理时间短,降解效果更好的优势。复合酶制剂比单一酶制剂降解效果更显着,通过全因子分析试验,得到三种酶制剂的最佳用量分别为纤维素酶75 U/g、木聚糖酶200 U/g、β-葡聚糖酶20 U/g,粗纤维含量可降至8.95%左右,能够满足饲料所需标准。(2)产朊假丝酵母、干酪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三个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三菌混合同时发酵对酒糟固态发酵效果最好,其次为双菌发酵。接种比例为:2:1:1。(3)最佳发酵工艺为初始自然pH,接种量为10%,含水量为53%,发酵温度为28℃,发酵时间为5d,每24h搅拌一次。在此条件下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最高,31.26%,比初始发酵底物粗蛋白含量提高了 56.07%。(4)褐球固氮菌与原混和菌(产朊假丝酵母、干酪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通过在原混和菌发酵基础上添加褐球固氮菌,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可达到33.22%,比未添加固氮菌的原混菌发酵提高了 6.34%。
二、双菌联合固态发酵鸡粪生产蛋白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菌联合固态发酵鸡粪生产蛋白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残渣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概况 |
1.1.1 马铃薯简介 |
1.1.2 马铃薯的组成成分 |
1.1.3 马铃薯的加工 |
1.2 马铃薯渣概况 |
1.2.1 马铃薯渣成分简介 |
1.2.2 马铃薯渣产生的过程 |
1.2.3 马铃薯渣性质 |
1.3 马铃薯渣的研究应用 |
1.4 马铃薯渣固态发酵技术及其应用 |
1.4.1 固态发酵 |
1.4.2 固态发酵与微生物 |
1.4.3 马铃薯渣作为固态发酵底物的工艺探究 |
1.4.4 马铃薯渣作为发酵底物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马铃薯渣混菌固态发酵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所需菌种 |
2.1.3 试验所需培养基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 试剂 |
2.2.2 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关键技术路线和方法 |
2.3.2 菌种筛选、最适的菌种组合 |
2.3.3 辅助物添加量的优化试验 |
2.3.4 马铃薯渣培养基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菌种筛选、最适的菌种组合结果 |
2.4.2 辅助物添加量的优化试验结果 |
2.4.3 马铃薯渣培养基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2.5 试验研究讨论 |
2.5.1 菌种筛选、最适的菌种 |
2.5.2 马铃薯渣培养基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渣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及生物学评价 |
3.1 概述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发酵工艺 |
3.3.1 发酵过程步骤 |
3.3.2 发酵过程要点 |
3.4 蛋白饲料中测定指标及方法 |
3.4.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3.4.2 消化代谢试验及消化率的计算 |
3.4.3 实验数据讨论 |
3.5 生物学评价与小结 |
第四章 马铃薯渣制备酒精燃料的技术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仪器名称 |
4.2 实验方法 |
4.2.1 马铃薯渣成分分析 |
4.2.2 酿酒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3 马铃薯渣酒精发酵工艺优化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马铃薯渣成分分析 |
4.3.2 酵母生长曲线 |
4.3.3 马铃薯渣酒精发酵条件的工艺优化 |
4.3.4 正交试验确定优化条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固态发酵马铃薯渣增值工艺 |
5.1.2 马铃薯渣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工艺研究 |
5.1.3 马铃薯渣发酵制备酒精燃料的技术研究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发酵糟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酒糟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 |
1.1 白酒糟 |
1.1.1 白酒糟发酵 |
1.1.2 发酵白酒糟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1.2 啤酒糟 |
1.2.1 啤酒糟发酵 |
1.2.2 发酵啤酒糟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2 发酵果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 |
2.1 柑橘渣 |
2.1.1 柑橘渣发酵 |
2.1.2 发酵柑橘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2.2 苹果渣 |
2.2.1 苹果渣发酵 |
2.2.2 发酵苹果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2.3 葡萄渣 |
2.3.1 葡萄渣发酵 |
2.3.2 发酵葡萄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 发酵薯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 |
3.1 甘薯渣 |
3.1.1 甘薯渣发酵 |
3.1.2 发酵甘薯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2 马铃薯渣 |
3.2.1 马铃薯渣发酵 |
3.2.2 马铃薯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3 木薯渣 |
3.3.1 木薯渣发酵 |
3.3.2 发酵木薯渣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3)混菌发酵饲料的工艺优化及饲喂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饲用菌种简介 |
1.1.1 乳酸菌 |
1.1.2 酵母菌 |
1.1.3 枯草芽孢杆菌 |
1.2 饲料原料 |
1.2.1 豆粕 |
1.2.2 花生粕 |
1.2.3 谷氨酸渣 |
1.2.4 麸皮 |
1.3 发酵饲料在国内外的应用 |
1.3.1 发酵饲料在仔猪中的应用 |
1.3.2 发酵饲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1.3.3 发酵饲料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
1.3.4 发酵饲料在家禽中的应用 |
1.4 发酵饲料的主要方式 |
1.4.1 固态发酵 |
1.4.2 液态发酵 |
1.5 发酵饲料的主要作用 |
1.5.1 在机体内产生酶类和营养物质 |
1.5.2 抑菌作用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优化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种及培养基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2.1.3 试验原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发酵饲料工艺流程 |
2.2.2 种子液的制备 |
2.2.3 固态发酵培养 |
2.2.4 菌种的生长曲线 |
2.2.5 菌种的组合及比例对发酵豆粕的影响 |
2.2.6 发酵豆粕的单因素试验 |
2.2.7 发酵豆粕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2.2.8 验证试验 |
2.2.9 数据分析 |
2.2.10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1 发酵豆粕稳定性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试验菌种的生长曲线 |
2.3.2 菌种组合及接菌比例对豆粕发酵的影响 |
2.3.3 发酵豆粕的单因素试验 |
2.3.4 发酵豆粕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2.3.5 验证试验 |
2.3.6 营养成份及发酵指标的分析 |
2.3.7 发酵豆粕稳定性试验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菌固态发酵花生粕的工艺优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菌种及培养基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原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子液的制备 |
3.2.2 固态发酵培养 |
3.2.3 菌种组合及比例对发酵花生粕的影响 |
3.2.4 发酵花生粕的单因素试验 |
3.2.5 发酵花生粕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3.2.6 验证试验 |
3.2.7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8 发酵花生粕稳定性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菌种组合及比例对发酵花生粕的影响 |
3.3.2 发酵花生粕的单因素试验 |
3.3.3 发酵花生粕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
3.3.4 验证试验 |
3.3.5 营养成份及发酵指标的分析 |
3.3.6 发酵花生粕稳定性试验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酵饲料对奶牛生产性能及饲料消化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1.3 试验动物 |
4.1.4 试验设计 |
4.1.5 饲养管理 |
4.1.6 检测指标及样品采集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发酵饲料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4.2.2 发酵饲料对奶牛采食量的影响 |
4.2.3 粪筛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餐厨垃圾好氧发酵产物的品质评价及其在鲫鱼饲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餐厨垃圾简介 |
1.1.1 餐厨垃圾的概念与现状 |
1.1.2 餐厨垃圾的主要组成和理化特性 |
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填埋 |
1.2.2 焚烧 |
1.2.3 厌氧能源化 |
1.2.4 好氧堆肥发酵技术 |
1.3 餐厨垃圾的好氧微生物混合发酵及常见微生物菌种 |
1.4 餐厨垃圾在饲料上的应用及潜在风险 |
1.4.1 餐厨垃圾在饲料上的应用 |
1.4.2 餐厨垃圾在饲料上的应用的潜在风险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试验内容 |
第二章 用于餐厨垃圾处理的高活力菌株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 |
2.1.2 细菌培养基 |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4 菌种的富集与筛选 |
2.1.5 菌种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餐厨垃圾处理菌株CY-1和CY-7 的获得 |
2.2.2 菌株CY-1和CY-7 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菌株CY-1和CY-7 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4 菌株CY-1和CY-7的16S rDNA鉴定 |
2.3 小结 |
第三章 餐厨垃圾处理菌种的发酵条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发酵条件试验 |
3.1.3 评价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CY-1和CY-7 的单菌和混菌发酵的总菌数比较 |
3.2.2 混菌发酵的产芽孢数量分析 |
3.2.3 混菌发酵过程的消化酶活分析 |
3.3 讨论 |
3.3.1 CY-1和CY-7 的特性和混合发酵产芽孢特性分析 |
3.3.2 CY-1和CY-7 的混合发酵产酶特性分析 |
第四章 餐厨垃圾的好氧发酵条件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发酵菌剂的制备 |
4.1.2 厨余机发酵条件优化 |
4.1.3 大型厨余机好氧发酵餐厨垃圾 |
4.1.4 评价指标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条件对餐厨垃圾好氧发酵的减重率影响 |
4.2.2 餐厨垃圾好氧发酵过程的总菌数分析 |
4.3 讨论 |
4.3.1 发酵条件对餐厨垃圾发酵减重率的影响 |
4.3.2 发酵条件对餐厨垃圾发酵总菌数的影响 |
第五章 厨余发酵产物的评估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厨余发酵产物的筛分及观察 |
5.1.3 厨余发酵产物的营养价值评价 |
5.1.4 厨余发酵产物的有害微生物及毒素分析 |
5.1.5 数据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厨余发酵产物的物理性状分析 |
5.2.2 厨余发酵产物的营养指标检测 |
5.2.3 厨余发酵产物的氨基酸检测及评价 |
5.2.4 厨余发酵产物的微量元素检测 |
5.2.5 厨余发酵产物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物分析 |
5.3 讨论 |
5.3.1 厨余发酵产物营养价值分析 |
5.3.2 厨余发酵产物的安全风险评估 |
第六章 厨余发酵产物在鲫鱼饲料上的应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鱼种 |
6.1.2 试验饲料 |
6.1.3 试验养殖管理与样品收集 |
6.1.4 评价指标 |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
6.2.2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
6.2.3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的影响 |
6.2.4 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饲料中适量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生长性能和消化的影响 |
6.3.2 饲料中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6.3.3 饲料中过量添加厨余发酵产物对鲫鱼组织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马铃薯渣的资源化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渣的主要营养成分、特点及性质 |
1.1 马铃薯渣营养成分和特点 |
1.2 马铃薯渣的性质 |
2 马铃薯渣资源化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2.1 制备高蛋白、高能量饲料 |
2.2 制备膳食纤维 |
2.3 提取果胶 |
2.4 制备马铃薯渣青贮饲料 |
2.5 制备燃料酒精和生物质混合燃料及能源气体 |
2.6 制备方便面料包可食性膜和饲料种曲 |
2.7 制备新型粘结剂、胶粘剂以及吸附材料 |
3 马铃薯渣的开发应用前景展望 |
3.1 制备膳食纤维和提取果胶, 提高马铃薯加工附加值, 经济效益较高 |
3.2 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生产蛋白饲料或青贮饲料是马铃薯渣处理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 |
3.3 利用马铃薯渣制作发酵培养基是进行薯渣增值的重要研究方向 |
3.4 利用薯渣制备燃料酒精及生物质混合燃料是最理想的薯渣利用途径 |
3.5 利用马铃薯渣联合生产膳食纤维和燃料酒精是薯渣综合开发利用的新思路 |
4 小结 |
(6)白酒糟菌体蛋白饲料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固态发酵技术 |
1.2 菌体蛋白饲料 |
1.2.1 菌体蛋白在动物上的应用 |
1.3 白酒糟研究进展 |
1.3.1 白酒糟的营养价值 |
1.3.2 白酒糟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3.3 微生物发酵改善白酒糟品质的研究 |
1.4 酒糟作为饲料资源的限制因素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7 试验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白酒糟固态发酵开发蛋白饲料条件的优化 |
引言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菌种与培养基 |
1.1.2 菌种活化 |
1.1.3 微生物种子准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3 数据分析 |
1.3 结果分析 |
1.3.1 混菌发酵对白酒糟真蛋白的影响 |
1.3.2 混菌发酵对白酒糟粗纤维的影响 |
1.3.3 最优组合发酵前后营养物质的比较 |
1.3.4 最优组合发酵前后氨基酸的组成 |
1.4 讨论 |
1.4.1 酒糟发酵参数的优化 |
1.4.2 最优发酵条件对酒糟营养成分的影响 |
1.4.3 最优组合条件发酵对氨基酸的影响 |
1.5 小结 |
试验二 发酵白酒糟水平对肉牛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引言 |
2.1 试验材料 |
2.1.1 白酒糟菌体蛋白发酵饲料的制备 |
2.1.2 试验设计与试验饲粮 |
2.2 试验方法 |
2.2.1 饲养试验及管理 |
2.2.2 消化代谢试验 |
2.2.3 呼吸代谢试验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2.3.1 粪样采集 |
2.3.2 尿样采集 |
2.3.3 气体的采集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分析 |
2.6 结果 |
2.6.0 试验牛舍的温湿度指数 |
2.6.1 发酵白酒糟对肉牛的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
2.6.2 发酵白酒糟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6.3 发酵白酒糟对肉牛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
2.6.4 发酵酒糟对肉牛能量代谢的影响 |
2.6.5 发酵酒糟对肉牛气体代谢的影响 |
2.6.6 发酵酒糟对于肉牛氮平衡的影响 |
2.6.7 发酵酒糟的适宜添加水平 |
2.7 讨论 |
2.7.1 发酵酒糟对肉牛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的影响 |
2.7.2 发酵白酒糟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7.3 发酵酒糟对肉牛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7.4 发酵白酒糟对肉牛能量代谢的影响 |
2.7.5 发酵酒糟对肉牛氮平衡的影响 |
2.8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固态发酵油茶籽干渣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油茶资源的利用现状 |
1.2 蛋白质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固态发酵的研究进展 |
1.3.1 固态发酵的基本特点 |
1.3.2 固态发酵的生产菌种 |
1.4 单细胞蛋白的生产及其应用 |
1.4.1 单细胞蛋白的特性 |
1.4.2 单细胞蛋白的应用 |
1.5 发展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油茶籽干渣中蛋白质测定方法的选择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剂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各个方法测定数值的比较 |
2.3 小结 |
第3章 固态发酵油茶籽干渣菌种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平板初筛试验 |
3.2.2 摇瓶培养筛选试验 |
3.2.3 单菌发酵试验 |
3.2.4 双菌发酵试验 |
3.2.5 三菌发酵试验 |
3.4 小结 |
第4章 混菌固态发酵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2 混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4.2.3 正交试验 |
4.3 小结 |
第5章 发酵过程理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5.2.2 发酵过程总糖含量的变化 |
5.2.3 发酵过程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5.2.4 发酵过程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 |
5.2.5 发酵过程前后的成分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油茶籽干渣蛋白质测定方法的选择 |
6.1.2 固态发酵油茶籽干渣提高单细胞蛋白菌种的筛选 |
6.1.3 接种条件的研究以及发酵过程基质成分的变化 |
6.2 创新 |
6.3 展望 |
6.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马铃薯 |
1.1.1 马铃薯起源 |
1.1.2 马铃薯的分布 |
1.1.3 马铃薯的基本性质 |
1.2 马铃薯渣 |
1.2.1 马铃薯渣的成分 |
1.2.2 马铃薯渣的现状 |
1.3 薯渣加工现状 |
1.3.1 薯渣有效成分的提取制备 |
1.3.2 微生物发酵处理马铃薯渣 |
1.4 蛋白质饲料的现状及其来源种类 |
1.4.1 我国蛋白饲料发展现状 |
1.4.2 我国饲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
1.4.3 蛋白饲料的来源种类 |
1.4.3.1 大豆饼粕、棉籽饼粕、菜籽饼粕等作为蛋白饲料的来源 |
1.4.3.2 农作物秸秆作为蛋白质来源 |
1.4.3.3 农作物糟渣作为蛋白质来源 |
1.4.3.4 鱼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作为蛋白饲料的研究 |
1.4.3.5 昆虫作为蛋白饲料来源 |
1.4.3.6 食物垃圾作为蛋白饲料来源 |
1.5 微生物在蛋白饲料中的应用 |
1.5.1 单细胞蛋白 |
1.5.2 单细胞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应用前景 |
1.5.3 用于蛋白饲料开发的微生物种类 |
1.5.4 微生物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 |
1.5.5 微生物在发酵蛋白饲料中的特点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2章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培养基的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菌种发酵工艺流程 |
2.3.2 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一菌种发酵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2 复合菌种发酵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3 最佳菌种接种比例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4 最佳接种量确定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5 碳源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6 无机氮源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7 磷酸盐添加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8 响应面分析 |
2.4.9 马铃薯培养基发酵前后产物蛋白含量的比较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菌种培养与活化 |
3.2.2 酶的筛选 |
3.2.4 均匀设计 |
3.2.5 响应面分析 |
3.2.6 工艺流程 |
3.2.7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酶筛选的结果 |
3.3.2 均匀设计的结果 |
3.3.3 响应面分析的结果 |
3.3.4 马铃薯培养基发酵前后产物蛋白含量的比较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蛋白饲料体外消化模拟技术试验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及试剂 |
4.2.1 消化酶 |
4.2.2 试验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蛋白饲料的营养物质含量分析 |
第5章 结论以及展望 |
5.1 结论 |
5.1.1 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的结论 |
5.1.2 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工艺的优化的结论 |
5.1.3 蛋白饲料体外模拟消化试验的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白酒酒糟转化饲料蛋白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白酒酒糟概述 |
2.1 我国白酒行业的现状和酒糟产量 |
2.2 酒糟的营养成分及价值评定 |
2.2.1 酒糟的营养成分组成 |
2.2.2 酒糟的营养价值评定 |
2.3 利用酒糟资源化的研究现状 |
2.3.1 获得复合氨基酸以及一些微量元素 |
2.3.2 利用酒糟生产甘油 |
2.3.3 利用酒糟培育食用菌 |
2.3.4 利用酒糟酿醋 |
2.3.5 利用酒糟生产有机肥料 |
2.3.6 酒糟生产饲料 |
2.4 酒糟可以作为饲料的利用途径及特征 |
2.4.1 新鲜酒糟直接作饲料 |
2.4.2 酒糟干燥后作饲料 |
2.4.3 酒糟制作青贮饲料 |
2.4.4 微生物发酵酒糟生产饲料 |
3 菌体蛋白饲料概述 |
3.1 菌体蛋白饲料 |
3.1.1 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微生物种类 |
3.1.2 菌体蛋白饲料的生产工艺 |
3.1.3 菌体蛋白饲料的功能 |
3.2 菌体蛋白饲料的研究现状 |
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4.1 研究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酒糟发酵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与配料 |
1.1.2 菌种 |
1.1.3 活化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菌种活化及保存 |
1.2.2 菌剂制备 |
1.2.3 固态发酵 |
1.2.4 样品处理 |
1.2.5 指标测定 |
1.3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1.3.1 不同碳源组合对酒糟固态发酵蛋白饲料的影响 |
1.3.2 白酒酒糟去谷壳研究 |
1.3.3 主要原料配比优化 |
1.3.4 无机氮源的优化 |
1.3.5 无机氮源配比之间的优化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碳源对固态发酵白酒酒糟品质的影响 |
2.2 白酒酒糟去谷壳研究 |
2.3 主要原料配比的优化 |
2.4 无机氮源优化 |
2.5 无机氮源配比试验优化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菌种发酵酒糟最佳组合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与配料 |
1.1.2 实验菌种 |
1.1.3 活化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1.5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菌种活化及保存 |
1.2.2 菌剂制备 |
1.2.3 多菌种发酵最佳组合的筛选 |
1.2.4 不同菌种比例对酒糟发酵品质的影响 |
1.2.5 菌种拮抗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菌种发酵酒糟最佳组合的优化 |
2.2 不同菌种比例对酒糟发酵品质的影响 |
2.3 发酵菌种拮抗性试验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酒糟蛋白饲料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与配料 |
1.1.2 实验菌种 |
1.1.3 活化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剂制备 |
1.2.2 酒糟饲料发酵品质的测定方法 |
1.2.3 接种量对发酵酒糟饲料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4 发酵时间对发酵酒糟品质的影响 |
1.2.5 发酵温度对发酵酒糟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6 装料量对发酵酒糟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7 发酵工艺条件正交优化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量对发酵酒糟饲料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 发酵时间对酒糟发酵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发酵温度对酒糟发酵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 装料量对发酵酒糟蛋白含量的影响 |
2.5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6 正交试验验证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酵含水量和接种方式对发酵蛋白饲料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与配料 |
1.1.2 实验菌种 |
1.1.3 活化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菌剂制备 |
1.2.2 酒糟饲料发酵品质的测定方法 |
1.2.3 含水量对发酵酒糟饲料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4 接菌时间对发酵酒糟饲料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5 发酵后期补加水分对发酵酒糟蛋白含量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含水量对发酵蛋白饲料品质的影响 |
2.2 接种方式对发酵酒糟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发酵周期补加水分对发酵酒糟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酒糟的预处理及酒糟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
1.2 菌种组合的筛选 |
1.3 酒糟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
1.4 接种时间以及含水量的初步研究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酒糟转化为饲料蛋白的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文献综述 |
1.1 蛋白饲料的研究现状 |
1.1.1 我国蛋白资源的现状 |
1.1.2 我国饲料工业存在的问题 |
1.1.3 蛋白饲料原料种类 |
1.1.4 微生物在蛋白饲料开发中的应用 |
1.2 白酒酒糟的利用现状 |
1.2.1 利用白酒酒糟生产化工产品 |
1.2.2 利用白酒酒糟酿醋 |
1.2.3 利用白酒酒糟培养食用菌 |
1.2.4 利用白酒酒糟生产肥料 |
1.2.5 利用白酒酒糟生产饲料 |
1.3 白酒酒糟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现状 |
1.3.1 去壳酒糟饲料的生产 |
1.3.2 酒糟菌体蛋白饲料的生产 |
1.3.3 酒糟饲料添加剂的生产 |
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酶制剂对降解酒糟粗纤维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固体发酵基质原料及酶制剂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菌种活化及种子液制备 |
1.2.2 康宁木霉和纤维素酶降解纤维素效果比较 |
1.2.3 酶制剂对酒糟粗纤维的影响 |
1.2.4 粗纤维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康宁木霉和纤维素酶降解酒糟纤维素效果比较 |
2.2 酶制剂对酒糟粗纤维的影响 |
2.2.1 单一的酶制剂对酒糟粗纤维的影响 |
2.2.2 复合酶制剂对酒糟粗纤维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固态发酵酒糟菌剂组合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固体发酵培养基原料及酶制剂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菌种活化及种子液制备 |
1.2.2 菌种间的兼容性试验 |
1.2.3 固态发酵菌种组合的确定 |
1.2.4 菌剂配比的选择 |
1.2.5 粗纤维粗蛋白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种间的兼容性试验 |
2.2 固态发酵最佳菌种组合的筛选 |
2.3 菌种配比的选择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菌酶协同发酵酒糟生产饲料蛋白的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固体发酵培养基原料及酶制剂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种子液的制备 |
1.2.2 硫酸铵含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1.2.3 接种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1.2.4 初始含水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1.2.5 初始pH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1.2.6 温度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1.2.7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1.2.8 菌酶协同发酵正交试验 |
1.2.9 重复验证试验 |
1.2.10 未灭菌与灭菌酒糟固体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比较 |
1.2.11 酒糟固体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小试研究 |
1.2.12 粗纤维粗蛋白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硫酸铵添加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2 接种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3 初始含水量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4 初始pH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5 温度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6 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
2.7 菌酶协同发酵正交试验 |
2.8 菌酶协同发酵正交试验验证试验 |
2.9 未灭菌与灭菌酒糟固体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比较 |
2.10 酒糟固体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小试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褐球固氮菌对酒糟蛋白饲料的影响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种 |
1.1.2 固体发酵基质原料及酶制剂 |
1.1.3 培养基 |
1.1.4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实验用菌的活化及种子液制备 |
1.2.2 圆褐固氮菌单菌发酵对产物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
1.2.3 褐球固氮菌与原混合菌间的兼容性试验 |
1.2.4 固氮菌与原混合菌共同发酵对产物的影响 |
1.2.5 粗蛋白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褐球固氮菌单菌发酵对产物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
2.2 褐球固氮菌与原混合菌间的兼容性试验 |
2.3 固氮菌与原混合菌共同发酵对产物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双菌联合固态发酵鸡粪生产蛋白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残渣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赵颜.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2]发酵糟渣作为猪饲料的研究进展[J]. 姚焰础,周晓容,杨飞云,刘作华. 动物营养学报, 2020(10)
- [3]混菌发酵饲料的工艺优化及饲喂效果的研究[D]. 刘兴.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20(06)
- [4]餐厨垃圾好氧发酵产物的品质评价及其在鲫鱼饲料中的应用[D]. 蒋加鹏.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5]马铃薯渣的资源化开发利用[J]. 李芳蓉,王英,安志刚.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8(07)
- [6]白酒糟菌体蛋白饲料开发研究[D]. 张玉诚.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7]固态发酵油茶籽干渣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D]. 青文哲.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8]马铃薯渣发酵蛋白饲料的研究[D]. 周芳. 新疆大学, 2015(03)
- [9]白酒酒糟转化饲料蛋白发酵工艺研究[D]. 张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2)
- [10]酒糟转化为饲料蛋白的发酵工艺研究[D]. 向玉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