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生产β-葡聚糖酶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曲霉生产β-葡聚糖酶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一、局限曲霉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二伟,刘学强,杨绍青,江正强[1](2018)在《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发酵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了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CAU33利用农业废弃物固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产酶的条件包括碳源种类、初始水分含量、氮源种类、初始p H、表面活性剂、培养温度和发酵时间。进一步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其中主要因素,得到最佳产酶条件为:啤酒糟为碳源、含水量为81.6%、吐温60添加量20g/L、大豆蛋白胨添加量25g/L、自然p H、35℃下培养6d。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最大产酶水平达到40 832.9U/g。泡盛曲霉固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酶活力高,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潜力大。

刘二伟[2](2017)在《泡盛曲霉β-1,3-1,4-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β-1,3-1,4-葡聚糖酶在啤酒酿造、饲料生产和生化防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了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真菌,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其固体和液体发酵产酶条件,并从液体发酵液中提取纯化出一种β-1,3-1,4-葡聚糖酶,同时研究了该酶的性质及应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真菌,经菌落形态、产孢结构和ITS基因序列比对,初步鉴定为泡盛曲霉种,命名为泡盛曲霉CAU33。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泡盛曲霉CAU33固体、液体发酵的产酶条件,得到的最佳固体发酵产酶培养基条件:啤酒糟为碳源,含水量80%,吐温60 10 g/L,大豆蛋白胨25 g/L,pH自然,35℃下培养5 d,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最高产酶水平达到38452 U/g干基,是目前报道的野生菌株固体发酵产酶最高酶活力值。得到的最佳液体发酵产酶培养基条件:玉米芯5.5%,蛋白胨2.5%,曲拉通X-114 2.3%,KH2PO4 0.5%,MgSO4·7H2O 0.03%,Ca Cl20.03%,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35℃培养6 d,达到最大产酶水平为8446.9U/m L,比优化前提高了17.6倍,是目前报道的野生菌株液体发酵产酶最高酶活力值。(2)泡盛曲霉CAU33液体发酵粗酶液经过硫酸铵沉淀、QSFF强阴离子柱层析和DE52弱阴离子柱层析三种方法得到了电泳级纯酶,其中纯化倍数为10.5倍,回收率为22.1%,比酶活力由1432.19 U/mg提高到了15084.86 U/mg。酶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该酶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 5.5和55℃,具有极强的耐酸性和广泛的pH稳定性。该酶特异性水解β-1,3-1,4-葡聚糖,不能水解β-1,3-葡聚糖或β-1,4-葡聚糖,水解大麦β-葡聚糖时,水解产物为三糖和四糖;水解地衣多糖时,产物为三糖。该酶对麦芽糖化的影响表明,当酶的添加量为70 U/g麦芽时,麦芽汁粘度减少5.25%,过滤速度提高28%。

刘二伟,杨绍青,闫巧娟,江正强[3](2017)在《泡盛曲霉液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真菌,经鉴定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命名为Aspergillus awamori CAU33。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其液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条件,得到该菌株产酶的最适条件为:玉米芯质量浓度55 g/L、大豆蛋白胨质量浓度25 g/L、曲拉通X-114质量浓度23 g/L、初始pH 4.5、培养温度35℃、培养时间6 d。在此条件下β-1,3-1,4-葡聚糖酶活力达到8 447 U/m L,为优化前的17.6倍。

赵希岳,宋厚煜,蔡志强,陈小花[4](2016)在《不同温度对β-葡聚糖酶分批发酵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5 L发酵罐中研究不同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JF-15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酶量的影响。分批发酵的工艺条件为:搅拌转速400 r/min、通气量1.0 L/(L·min)、p H 7.0、接种量5%、装液系数0.6、发酵温度3537℃。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导致反应速率加大、生长代谢加快、生产期提前、酶失活速率加快、发酵周期缩短、最终产酶量减少。实验建立了B.subtilis ZJF-15分批发酵的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β-葡聚糖酶产酶的动力学方程。

吴鹏,王知龙,吴秀[5](2015)在《黑曲霉HS-5高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酶活,优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HS-5发酵产β-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3.11%,初始p H值为6.09,发酵时间60.02 h。在此最佳条件下,测得β-葡聚糖酶的酶活力为20.03 U/m L,比初始酶活力12.98 U/m L提高了154%。

赵志超,贠建民,艾对元,张紊玮,李怀生[6](2013)在《毛霉F-32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麦芽溶解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提高微生物制麦过程中毛霉菌株F-32产β-葡聚糖酶酶活力以及改善麦芽溶解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法优化产酶条件,利用Design Expert 7.0软件对产酶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获得最佳的发酵条件: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81h、接种量7.2%、初始pH6.0;对该条件下的菌株产酶情况进行验证,产酶力达到15.8775U/mL。并通过微生物制麦实验,该毛霉菌株F-32可以有效地提高甘啤4号大麦品种的制麦溶解性。

孙军涛[7](2012)在《耐热β-1,3-1,4-葡聚糖酶的构建及其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β-1,3-1,4-葡聚糖酶(β-1,3-1,4-glucanase, E.C.3.2.1.73,简称β-葡聚糖酶)属于糖基水解酶类,降解β-葡聚糖中与β-1,3糖苷键相邻的β-1,4糖苷键。β-葡聚糖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应用于啤酒和饲料工业中。在啤酒生产过程中,大麦中的β-葡聚糖会降低麦芽汁和啤酒过滤速度,在啤酒贮存过程中容易引起沉淀等问题;在畜禽饲料中如含有较多的β-葡聚糖会增加食糜粘度,影响动物内源性消化酶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降低饲料的消化率。β-葡聚糖酶可有效避免β-葡聚糖在酿造和饲料工业中的上述不良影响,提高啤酒的质量和饲料的消化率。热稳定性差和催化活性低是当前β-葡聚糖酶在工业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β-葡聚糖酶在酸性条件具有较高的酶活性,但其热稳定性较差;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llum)是一种嗜热的厌氧菌,其所产生的β-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高于芽孢杆菌所产生的β-葡聚糖酶,但酶活力较低。本研究以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和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基因为研究材料,采用基因重叠延伸技术(SOE),将二者β-葡聚糖酶基因进行杂合和融合,构建耐热、高活性的β-葡聚糖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经摇瓶发酵培养,该酶的酶活性为80U mL-1,纯化后酶的比活力为1106U mg-1,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6.0,在pH5.0-7.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酶活性;以大麦葡聚糖为底物时,该酶的米氏常数(Km)和催化效率常数(Kcat/Km)分别为1.5mg mL-1和369mL mg-1s-1;在80℃温度下处理30min,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仅有16%的残余酶活,具有较低的耐热性。2.构建了热纤梭菌缺失锚定结构域β-葡聚糖酶。经摇瓶发酵培养,该酶的酶活性为7.8U mL-1,纯化后的比活力为275U mg-1,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70℃和8.0,在pH7.0-9.0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酶活性;该酶的Km和Kcat/Km分别为2.7mg mL-1和51mL mg-1s-1,在80℃温度下处理30min,有60%的残余酶活;与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相比,热纤梭菌缺失锚定结构域β-葡聚糖酶的催化活性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3.融合β-葡聚糖酶的构建。将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N-端13个和27个氨基酸残基分别与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N端融合,构建融合β-葡聚糖酶,分别命名为R13和R27。纯化后R13和R27的比活力分别为1074U mg-1和1013U mg-1,它们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6.0;在80℃温度下处理30min,R13和R27分别保留34%和52%的残余酶活,分别高出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残余酶活的18%和36%,但它们的耐热性均低于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表明融合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N-端13个和27个氨基酸残基,能够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的耐热性。酶催化动力学研究表明,R13的Km和Kcat/Km分别为1.7mg mL-1和324mL mg-1s-1,R27的Km和Kcat/Km分别为1.9mg mL-1和288mL mg-1s-1。与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的催化活性相比较,R13和R27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N-端融合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N-端13或27个氨基酸残基后,降低了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进而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其中融合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N-端27个氨基酸残基对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大于融合13个氨基酸残基的抑制作用。4.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的构建。将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的催化结构域和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催化结构域连接,构建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构建的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命名为RQ,纯化后RQ的比活力为2434U mg-1,RQ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70℃和6.0;耐热性研究表明,在80℃温度下处理30min,RQ有67%的残余酶活,分别高出R13和R27残余酶活的33%和15%,RQ的耐热性与热纤梭菌β-葡聚糖的耐热性相接近;RQ的Km和Kcat/Km分别为1.2mg mL-1和1014mL mg-1s-1,其催化效率分别是R13和R27催化效率的3.13倍和3.52倍,也是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和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催化效率之和的2.41倍。以上结果表明:RQ的酶学性质并不是简单的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和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的叠加,而是赋予了新的酶学特性的β-葡聚糖酶,它除具有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外,其催化效率也高于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和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催化效率之和。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连接子可有效改善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的耐热性和催化活性。5.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的耐热机理初步研究。将RQ中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的两个催化活性位点的谷氨酸(E134和E138)定点突变为丙氨酸(E134A和E138A),构建含点突变的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并命名为RQM。耐热性研究表明,在80℃温度下处理30min,RQM有57%的残余酶活,分别比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R13和R27的耐热性提高了41%、23%和5%;与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和RQ的耐热性相比,RQM的耐热性分别降低了3%和10%。说明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不仅其N-端对RQ的耐热性有影响,而且其催化结构域的整个结构在稳定酶分子中发挥作用,包括其催化活性位点,热纤梭菌β-葡聚糖酶催化结构域和解淀粉芽孢杆菌β-葡聚糖酶催化结构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协同效应,形成一种特性优良的、新的β-葡聚糖酶。6.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如下:大麦粉43.48g L-1、豆粉34.40g L-1、NaCl2.40g L-1、KH2PO42.40g L-1和K2HPO412.50g L-1;接种量1%(V/V)、装样量45mL/250mL、发酵培养基初始pH6.0-7.0、最佳诱导时期为在200rpm转速下培养3h后诱导。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产β-葡聚糖酶的量为110U mL-1,比初始发酵培养基提高了11%。虽然发酵产β-葡聚糖酶的量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是廉价的大麦粉和豆粉,大大降低了β-葡聚糖酶的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戴易兴[8](2012)在《基因工程菌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β-1,3-1,4-葡聚糖酶(EC3.2.1.73,以下简称β-葡聚糖酶)是啤酒工业和饲料工业中最重要的酶之一,它对含β-葡聚糖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以及人体营养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β-葡聚糖酶的生产主要以曲霉和芽孢杆菌的诱变菌株为主,它们的产酶水平或耐热性还不够理想。本研究以前期构建的一株产分泌性较好、酶活性较高、耐热性好的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CA为材料,系统研究了该菌株产β-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并就该酶的纯化、酶学特性和酶的保护进行了研究。以TB为初始培养基,以菌体生物量和β-葡聚糖酶活性两个指标综合评价产酶条件,研究得到摇瓶条件的最佳培养基为:蔗糖2g/L、酵母粉20g/L、蛋白胨16g/L、KH2PO42.31g/L、K2HPO4·3H2O12.54g/L、CaCl20.44g/L和吐温800.8%(V/V)。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获得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V/V)、装样量25/250mL和培养基初始pH6.2。经过以上两步优化,工程菌在37℃200r/min培养诱导后,β-葡聚糖酶活性达到720.76±11.00U/mL,较初始的389.59±17.93U/mL提高了85%。在上述优化条件的基础上,分别选择IPTG和乳糖两种诱导剂,确定了不同诱导剂的最佳诱导条件,其中IPTG诱导条件为:接种4h,OD600≈2.5时,添加终浓度为1.4mmol/L的IPTG,并调节温度到41℃,诱导6h;乳糖诱导条件为:接种6h, OD600≈3.8时,添加终浓度为10mmol/L的乳糖,并调节温度到41℃,诱导8h。两种条件下得到的β-葡聚糖酶活性分别是初始条件的2.60和2.52倍。以乳糖为诱导剂能达到IPTG诱导水平的97%,虽然它发酵周期较长,但它安全、经济,可替代IPTG。以乳糖为诱导剂,采用5L发酵罐进行产β-葡聚糖酶的放大实验,在发酵罐分批发酵模式下得到的生物量为3.92±0.05g/L,β-葡聚糖酶活性为1221.26±26.22U/mL,较摇瓶规模的生物量3.14±0.07g/L,β-葡聚糖酶活性988.74±31.14U/mL,分别提高了24.8%和23.5%。为乳糖诱导该工程菌产β-葡聚糖酶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采用Ni2+金属螯合层析,获得了电泳纯的β-葡聚糖酶。研究了该酶的酶学特性,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在4060℃之间热稳定性良好,最适反应pH为7.6,在pH68范围内稳定性较高,Ca2+和Fe3+对β-葡聚糖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激活作用,Na+的抑制作用最强。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β-葡聚糖酶的复合保护剂配方:牛血清蛋白0.75%(W/V)、甘油4.5%(V/V)和海藻糖0.1%(W/V)。该保护剂能使β-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在5090℃范围内得到明显改善,并将热降解速度降低2.8倍,显着提高该酶的贮存稳定性。

陈亚兰,黄伟强,周晓波,凌雪萍,卢英华[9](2011)在《重组大肠杆菌产β-1,3-1,4-葡聚糖酶的培养基优化》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pET-22-bgl-(kil-Km)的产酶能力,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培养基碳源、氮源及碳氮比(摩尔比)对重组大肠杆菌Rosetta(DE3)-pET-22-bgl-(kil-Km)分泌表达重组β-1,3-1,4-葡聚糖酶H(A107-M)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最优培养基成分为(g/L):甘油10.01,酪蛋白胨12.03,酵母粉24,NaCl 10,(NH4)2SO44.77,KH2PO42.31,K2HPO412.54.在

白晓娟,王晓闻[10](2011)在《响应面法优化Bacillus subtilis AS35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获得高活力的β-葡聚糖酶,通过响应面法结合中心组合设计优化Bacillus subtilisAS35产β-葡聚糖酶的培养基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当麦糟粉质量浓度为47.476g/L、蛋白胨质量浓度为11.539g/L、磷酸氢二钾质量浓度为2.310g/L和Tween-80质量分数为0.096%时,Bacillus subtilisAS35的β-葡聚糖酶活力达到32.12U/mL,优化后获得的实验值与模型的预测值(31.33U/mL)基本相符,且较优化前的酶活力(15.83U/mL)提高了103%。

二、局限曲霉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限曲霉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孢子悬液制备
    1.3 固体发酵产酶及粗酶液提取
    1.4 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发酵条件优化
        1.4.1 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
        1.4.2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主效应参数
        1.4.3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1.4.4 模型的验证
    1.5 β-1, 3-1, 4-葡聚糖酶活力和蛋白含量的测定
    1.6 SDS-PAGE电泳及酶谱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单因素实验结果
        2.1.1 碳源及含水量对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
        2.1.2 氮源对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
        2.1.3 表面活性剂对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
        2.1.4 初始p H对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
        2.1.5 发酵温度对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
        2.1.6 发酵时间对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的影响
    2.2 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响应面实验设计结果
        2.2.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结果
        2.2.2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2.2.3响应面及等高线图
3 结论

(2)泡盛曲霉β-1,3-1,4-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β-葡聚糖
        1.1.2 β-葡聚糖酶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2.1 β-1,3-1,4-葡聚糖酶的来源
        1.2.2 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1.3 β-葡聚糖酶的应用
        1.3.1 在啤酒酿造中的应用
        1.3.2 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3.3 生物防治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泡盛曲霉CAU33的鉴定及其固体发酵产酶条件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2 主要培养基
        2.2.3 泡盛曲霉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2.4 孢子悬液制备
        2.2.5 固体发酵产酶及粗酶液提取
        2.2.6 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发酵条件优化
        2.2.7 β-1,3-1,4-葡聚糖酶酶活力和蛋白含量的测定
        2.2.8 SDS-PAGE电泳及酶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3.2 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酶单因素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泡盛曲霉CAU33 β-1,3-1,4-葡聚糖酶液体发酵产酶条件优化及纯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菌株
        3.2.3 主要培养基
        3.2.4 液体发酵产酶条件的优化试验
        3.2.5 β-1,3-1,4-葡聚糖酶酶活力和蛋白含量的测定
        3.2.6 SDS-PAGE电泳及酶谱分析
        3.2.7 泡盛曲霉CAU-33 β-1,3-1,4-葡聚糖酶Aa Lic1A纯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3.3.3 泡盛曲霉CAU-33 β-1,3-1,4-葡聚糖酶Aa Lic1A纯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盛曲霉CAU-33 β-1,3-1,4-葡聚糖酶AaLic1A的性质及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分子量的测定
        4.2.3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最适pH与pH稳定性
        4.2.4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最适温度与温度稳定性
        4.2.5 离子和化合物对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影响
        4.2.6 盛曲霉CAU-33 AaLic1A底物特异性及水解特性分析
        4.2.7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温度半衰期的测定
        4.2.8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在麦芽糖化中的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分子量的测定
        4.3.2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最适pH与pH稳定性
        4.3.3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最适温度与温度稳定性
        4.3.4 金属离子和化合物对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影响
        4.3.5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的底物特异性及水解特性
        4.3.6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温度半衰期的测定
        4.3.7 泡盛曲霉CAU-33 Aa Lic1A在麦芽糖化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泡盛曲霉液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文格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试剂
        1.1.2 培养基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β-1, 3-1, 4-葡聚糖酶活力及蛋白含量测定
        1.3.2 菌种筛选
        1.3.3 菌种鉴定
        1.3.4 泡盛曲霉CAU33液体发酵产酶单因素试验
        1.3.5 响应面优化
2结果与分析
    2.1产酶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2 碳源对泡盛曲霉CAU33发酵产β-1, 3-1, 4-葡聚糖酶的影响
    2.3 氮源对泡盛曲霉CAU33发酵产β-1, 3-1, 4-葡聚糖酶的影响
    2.4 表面活性剂对泡盛曲霉CAU33发酵产β-1, 3-1, 4-葡聚糖酶的影响
    2.5 初始p H值对泡盛曲霉CAU33发酵产β-1, 3-1, 4-葡聚糖酶的影响
    2.6 发酵温度对泡盛曲霉CAU33发酵产β-1, 3-1, 4-葡聚糖酶的影响
    2.7 发酵时间对泡盛曲霉CAU33发酵产β-1, 3-1, 4-葡聚糖酶的影响
    2.8 响应面试验结果
    2.9 各因素交互作用响应面分析
3 结论

(4)不同温度对β-葡聚糖酶分批发酵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发酵培养
        1.3.2 发酵液收集及组分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代谢产物的确定
    2.2 发酵温度对B.subtilis ZJF-15产酶的影响
        2.2.1 发酵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2.2 发酵温度对底物消耗的影响
        2.2.3 发酵温度对β-葡聚糖酶产生的影响
        2.2.4 发酵温度对产α-淀粉酶的影响
        2.2.5 发酵温度对产中性蛋白酶的影响
    2.3 生长曲线及代谢规律的发酵动力学模型
3 结论

(5)黑曲霉HS-5高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1.1.1菌种
        1.1.2基础发酵培养基
    1.2仪器与设备
    1.3方法
        1.3.1粗酶液制备
        1.3.2酶活检测方法
        1.3.3产酶单因素条件研究
        1.3.4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工艺条件[15]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2.2不同pH值对产酶的影响
    2.3不同发酵时间的影响
    2.4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结论

(7)耐热β-1,3-1,4-葡聚糖酶的构建及其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β-葡聚糖酶概述
        1.1.1 β-葡聚糖酶的三级结构
        1.1.2 β-葡聚糖酶的生化特性
    1.2 β-葡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1 β-葡聚糖酶基因克隆
        1.2.2 β-葡聚糖酶基因表达
    1.3 β-葡聚糖酶耐热性的研究
        1.3.1 定点突变
        1.3.2 基因部分缺失
        1.3.3 酶的定向进化
        1.3.4 构建杂合酶
        1.3.5 构建双功能酶
    1.4 β-葡聚糖酶的应用
        1.4.1 啤酒
        1.4.2 饲料
        1.4.3 制糖
        1.4.4 生物防治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β-葡聚糖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和质粒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制
        2.2.5 β-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
        2.2.6 β-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
        2.2.7 β-葡聚糖酶的纯化
        2.2.8 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2.2.9 β-葡聚糖酶的疏水性预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β-葡聚糖酶基因克隆
        2.3.2 β-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
        2.3.3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2.3.4 蛋白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2.3.5 β-葡聚糖酶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2.3.6 β-葡聚糖酶的纯化
        2.3.7 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2.3.8 β-葡聚糖酶的疏水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融合β-葡聚糖酶的构建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融合基因的构建
        3.2.3 融合基因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融合基因 r13 和 r27 的构建
        3.3.2 融合基因 r13 和 r27 的克隆和表达
        3.3.3 R13 和 R27 的纯化
        3.3.4 R13 和 R27 的酶学性质研究
        3.3.5 R13 和 R27 酶学性质改变的可能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的构建及其耐热机理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基因及定点突变基因的构建
        4.2.3 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基因和突变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q 和 rqm 的构建
        4.3.2 rq 和 rqm 的克隆和表达
        4.3.3 RQ 和 RQM 的纯化
        4.3.4 RQ 和 RQM 的酶学性质
        4.3.5 RQ 和 RQM 酶学性质改变的可能机理
        4.3.6 已构建β-葡聚糖酶的热稳定性比较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双催化结构域β-葡聚糖酶发酵工艺条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法
        5.2.3 基因工程菌的生长曲线
        5.2.4 酶活性的测定
        5.2.5 培养基的优化
        5.2.6 最适培养条件优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因工程菌的生长曲线
        5.3.2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5.3.3 发酵培养基中主要成分的单因素实验
        5.3.4 响应面实验设计
        5.3.5 发酵条件优化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8)基因工程菌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β-葡聚糖
    1.2 β-1,3-1,4-葡聚糖酶概况
        1.2.1 β-葡聚糖酶的分类
        1.2.2 β-1,3-1,4-葡聚糖酶的来源
        1.2.3 β-葡聚糖酶的作用机理
    1.3 液体发酵生产β-葡聚糖酶
        1.3.1 液体发酵生产β-葡聚糖酶的类型
        1.3.2 液体发酵生产β-葡聚糖酶的影响因素
    1.4 β-葡聚糖酶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5 β-葡聚糖酶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6 β-葡聚糖酶的应用
        1.6.1 在啤酒工业中的应用
        1.6.2 在饲料中的应用
        1.6.3 在人类营养健康方面的应用
    1.7 立题背景及意义
    1.8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菌种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1.4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活化、扩大培养和保藏
        2.2.2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2.2.3 β-葡聚糖酶酶活性的测定
        2.2.4 蛋白的测定
        2.2.5 产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6 产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2.2.7 产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诱导条件的优化
        2.2.8 5 L 发酵罐放大实验
        2.2.9 β-葡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2.2.10 β-葡聚糖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2.2.11 β-葡聚糖酶保护剂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1.1 种子生长曲线及种龄的确定
        3.1.2 碳源
        3.1.3 碳源浓度
        3.1.4 酵母粉浓度
        3.1.5 蛋白胨浓度
        3.1.6 磷酸盐浓度
        3.1.7 金属离子
        3.1.8 Ca~(2+)浓度
        3.1.9 表面活性剂
        3.1.10 最佳培养基的验证
    3.2 产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3.2.1 接种量
        3.2.2 培养基初始 pH
        3.2.3 装液量
        3.2.4 正交实验
    3.3 产β-葡聚糖酶基因工程菌诱导条件的优化
        3.3.1 诱导剂浓度
        3.3.2 诱导剂添加时机
        3.3.3 诱导持续时间
        3.3.4 诱导温度
        3.3.5 优化前后的效果比较
    3.4 5 L 发酵罐放大实验
    3.5 β-葡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3.5.1 (NH_4)_2SO_4沉淀曲线
        3.5.2 β-葡聚糖酶的亲和层析纯化
    3.6 β-葡聚糖酶酶学特性的研究
        3.6.1 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3.6.2 热稳定性的研究
        3.6.3 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3.6.4 酸碱稳定性的研究
        3.6.5 金属离子对β-葡聚糖酶的影响
    3.7 β-葡聚糖酶保护剂的研究
        3.7.1 β-葡聚糖酶半衰期的测定
        3.7.2 保护剂的筛选
        3.7.3 正交实验
        3.7.4 复合保护剂对β-葡聚糖酶的影响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重组大肠杆菌产β-1,3-1,4-葡聚糖酶的培养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菌 种
        1.1.2 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条件
        1.2.2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2.2 RSM对培养基的优化
    2.3 胞外、胞间质及胞内重组蛋白的电泳比较
    2.4 重组β-1, 3-1, 4-葡聚糖酶H (A107-M) 的底物特异性和酶活测定
3 结 论

(10)响应面法优化Bacillus subtilis AS35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4 酶活力的测定
    1.5 单因素试验
    1.6 响应面试验设计
    1.7 数据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麦糟粉质量浓度对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2.1.2 蛋白胨质量浓度对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2.1.3 K2HPO4质量浓度对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2.1.4 Tween-80质量分数对β-葡聚糖酶活力的影响
    2.2 中心组合设计 (CCD) 及响应面法优化Bacil-lus subtilis AS35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
        2.2.1 响应面分析因素水平的选取
        2.2.2 响应面分析试验设计方案
        2.2.3 多元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2.4 因素间交互作用对β-葡聚糖酶活力的响应面分析
    2.3 验证实验
3 结论与讨论

四、局限曲霉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泡盛曲霉CAU33固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发酵条件优化[J]. 刘二伟,刘学强,杨绍青,江正强. 生物产业技术, 2018(03)
  • [2]泡盛曲霉β-1,3-1,4-葡聚糖酶的发酵条件优化、纯化、性质及应用研究[D]. 刘二伟.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7)
  • [3]泡盛曲霉液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条件优化[J]. 刘二伟,杨绍青,闫巧娟,江正强. 食品科学, 2017(16)
  • [4]不同温度对β-葡聚糖酶分批发酵动力学的影响[J]. 赵希岳,宋厚煜,蔡志强,陈小花. 食品科学, 2016(19)
  • [5]黑曲霉HS-5高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J]. 吴鹏,王知龙,吴秀. 中国酿造, 2015(03)
  • [6]毛霉F-32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对麦芽溶解性的影响[J]. 赵志超,贠建民,艾对元,张紊玮,李怀生. 食品科学, 2013(01)
  • [7]耐热β-1,3-1,4-葡聚糖酶的构建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 孙军涛. 江南大学, 2012(04)
  • [8]基因工程菌产β-葡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D]. 戴易兴. 江南大学, 2012(04)
  • [9]重组大肠杆菌产β-1,3-1,4-葡聚糖酶的培养基优化[J]. 陈亚兰,黄伟强,周晓波,凌雪萍,卢英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10]响应面法优化Bacillus subtilis AS35产β-葡聚糖酶发酵培养基的研究[J]. 白晓娟,王晓闻. 农产品加工, 2011(08)

标签:;  ;  

曲霉生产β-葡聚糖酶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