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种草与优化畜禽和农业结构的意义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世忠[1](2012)在《提高种草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草养鹅是发展现代养鹅业的重要举措,掌握牧草的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以及鹅的品种选择和饲养管理技术是提高种草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
赵国庆,赵永清,王宏,王玉林,杨晓田[2](2010)在《泸西县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文中指出草料建设、肉牛生产发展是泸西县"九五"、"十五"及"十一五"期间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紧抓发展的有利条件,科学规划,构建优势肉牛产业带,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草地建设、疫病防控4个重点,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着力培植龙头企业,提高肉牛出栏率和个体产肉量,全力打造"红河高原肉牛"品牌,是实现种草养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翁伯琦,王义祥[3](2009)在《福建山区草地农业生产模式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对福建草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福建山地草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面临的时代机遇。结合福建山地草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和举例分析了草地畜牧、农田轮作、果茶套种、林草间作等4种主要的草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并就今后草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王转霞[4](2008)在《利用冬闲田资源,加快种草养畜步伐》文中提出在当地草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冬牧-70黑麦当家品种的选择、种植、旧间管理、刈割利用,尤其对奶牛、肉羊饲喂冬牧-70黑麦生产性能对比试验,结果奶牛的产奶量提高15.6%、肉羊的成活率提高35%,等等方面的试验、示范与推广,旨在引导人们重视和认识挖掘冬闲田资源,发展种草养畜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姚成胜[5](2008)在《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系统耦合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任继周院士提出以来,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其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对农业系统耦合的概念、机理、作用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对农业系统耦合后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定性或半定量的说明阶段,而且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草原地区、干旱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因此,本文针对农业系统耦合理论研究的不足,立足于我国南方福建省马坪镇,对农业耦合系统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期使人们能更加深入认识农业耦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推行农业系统耦合,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农业耦合系统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的概念,统一农业耦合系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指出农业耦合系统生产力是由农业系统的生态生产力、生物生产力(包括植物初级生产力、动物次级生产力和微生物第三生产力)和生产服务力(包括农产品加工生产力和涉农服务生产力)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生物生产力和生产服务力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两者合称为经济生产力。同时还指出了农业耦合系统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的13种耦合方式及其意义,提出只有通过农业系统生态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的耦合模式,才能判定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效益。以马坪镇为例,对其农业系统耦合前后的传统农业系统和农业耦合系统的生产力进行了定量化研究。(2)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定量分析比较了马坪镇传统农业系统和农业耦合系统的生产效益、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水平,通过各种能值指标定量的说明了农业耦合系统的生产能力、结构和功能。(3)根据福建省种植业系统和畜牧业系统生产的实际情况,以种植业系统所提供的剩余粮食数量(SGA)与耗粮型畜牧业生产所消耗粮食数量(GACAHS)的匹配情况为依据,构建了福建省农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CCDPAHS),从时空两方面定量分析了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情况。最后,为提高福建省农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了福建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并提出了改变其畜牧业生产结构、协调农牧系统发展的具体农业生产模式。
杨慧[6](2007)在《基于GIS的发展营养体农业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营养体农业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提出来的新概念,它是一种以收获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要目的农业结构形式。本文首先对营养体农业的概念、含义、生态与经济效益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研究区贵州普定县后寨地下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貌、岩溶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探讨了该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营养体农业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ArcViewGIS3.3软件对该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和农业结构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基于该地区地质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营养体的建议。在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了GIS空间分析技术直观、方便、快捷的特点。本研究对后寨地下河流域的农业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在研究区发展营养体农业的措施和方法,并采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对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从理论上支持该区发展营养体农业:首先,在基本农田地区通过0-5°之间的缓坡旱耕地及优质水田种植粮食作物,保证基本口粮问题。在5°-15°之间的斜坡耕地保证粮食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采取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来发展营养体农业,可以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910,278.6元;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营养体农业,收益可以达到2,135,1360元;经济作物-牧草轮作发展营养体农业,种植一年牧草后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888,000元。并且营养体农业在遏制水土流失、培肥地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基本农田地区发展营养体农业既保证了农民的口粮,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在坡度15°-35°的陡坡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林下有选择的种植以豆科牧草为主的绿色营养体饲料牧草,这样可以通过牧草发达的根系积聚腐殖质土壤中氮的含量,这不但对栽种的树木有促进作用,而且对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都有很好的效果。经计算,在后寨河流域,在15°-35°之间的陡坡耕地实行林下种草可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为1,907,100元。再次,由于人工牧草是有选择性的优良草种,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增加土壤肥力能力以及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建议该地区草地系统发展以人工牧草为主的营养体农业,后寨地下河流域35°以下的天然草地经过人工改良后可以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为15,921,180元。最后,在石漠化区发展营养体农业,主要采取人工造林、种草相结合的措施,既可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又可提高农民收入。研究区坡度在35°以下的石漠化区发展营养体农业可以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682,508.6元。综合上述,研究区后寨地下河流域发展营养体农业后的直接年经济价值为51,660,427.2元,按照后寨地下河流域总人口32267计算,人均增加收益1601元,基本可以解决贫困问题。发展营养体农业后对于控制研究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增加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是今后该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陈芳,张琪[7](2006)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文中认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愈来愈引起世人的重视。通过对制约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种瓶颈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从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保护家畜品种资源多样性,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治理和保护草地资源;开发非粮型饲料,拓宽饲料资源以及发展生态畜牧业等方面来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孙兆敏[8](2005)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宁南旱作农业区包括固原市四县一区、海原全县和同心县、盐池县大部分地区,总面积3.11 万km2,总人口256 万人。该区是我国居民比较贫困、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口比较密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部分,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是新时期研究宁南旱作农区发展问题的对立而又统一的两大主要任务。面对该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在研究宁南旱作农业区的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体系,采取系统综合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和归纳演绎相结合,典型研究、试验示范、引用成熟试验成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多元互补研究方法,通过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力求解决该区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适宜宁南旱作农区的农业发展途径,转变该区农业增长方式,解决长期困扰区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实现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国家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题项目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 一、提出了在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构想宁南旱作农业区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研究过程中,在充分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和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该区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的迫切性,提出在该区必须转变“宜农则农”的农业发展思想,变“以粮为先”为“以草为先”的草地农业发展思路,推广苜蓿人工草地建设,立草为业,草畜结合,建立草畜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二、研究论证了草地农业在宁南旱作农区的战略地位草地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把畜牧业和草地充分纳入农业系统,使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草地与耕地有机结合起来。牧草尤其是以苜蓿为代表的豆科牧草是草地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苜蓿人工牧草种植,不仅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而且也是宁南旱作农区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研究提出草地农业生产系统是宁南旱作农业区“生态—经济”重建的有效措施,是宁南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三、提出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旱作农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紫花苜蓿简称苜蓿,是世界上第一个被人工栽培的牧草,以其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被誉为“牧草之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种植。宁南旱作农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
张家宏,王守红,白和盛,陈劲松,郭加登[9](2005)在《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并实施了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该模式实现种草与养鹅在时间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利用率。并分析了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稻麦轮作种植的比较效益
苏爱梅[10](2004)在《南通市种草养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我国畜牧业实际出发,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养殖业发展相协调,满足消费者对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南通作为沿海开放地区,耕地面积仅占国内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型家畜已成为南通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发展养牛相比,养羊素以投资小、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规模可塑性强、易于发展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南通市有发展养羊的传统和优势。南通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作物秸秆和天然牧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养羊的优势。南通市农民素有饲养山羊的传统,数十年来在肉羊的饲养、羊肉加工、销售等方面享誉省内外。但是,南通市农村传统的养羊规模偏小,多数农户养2—3只山羊,在耕作之余割草喂羊,不加补充料,导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饲养管理上卫生条件差,羔羊死亡率高,不重视防病、治病。因此,农民养羊胴体重小,产肉低,出栏率低,经济效益差。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南通市对山羊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山羊生产趋向于适度规模和专业化。今后,羊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引进肉用种羊,大力开展杂交改良,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如加强品种改良、广辟饲料来源,为羊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广养羊新技术、发展牧草加工业、倡导“清洁畜产品生产”等来保证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养羊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种草与优化畜禽和农业结构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种草与优化畜禽和农业结构的意义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种草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牧草的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技术 |
1.1 牧草的品种选择 |
1.1.1 品种选择要因地制宜: |
1.1.2 根据饲养方式选择牧草: |
1.1.3 牧草搭配与均衡供给: |
1.2 牧草的栽培管理技术 |
1.2.1 播种技术: |
1.2.2 肥水管理技术: |
1.2.3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
2 鹅的品种选择和饲养管理技术 |
2.1 鹅的品种选择 |
2.1.1 在选择饲养品种时, 要求种鹅, 产蛋和产肉性能高且稳定; |
2.1.2 鹅品种资源丰富, 四川白鹅、狮头鹅、莱茵 |
2.1.3 引种前必须了解引入品种的技术资料, 绝对不能盲目引种。 |
2.2 鹅的饲养管理技术 |
2.2.1 雏鹅的饲养: |
2.2.3 补饲: |
2.2.4肉鹅育肥: |
2.2.5 牧草刈割与饲喂: |
(3)福建山区草地农业生产模式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草地资源现状 |
1.1 生产潜力 |
1.2 存在问题 |
2 福建草地农业主要生产模式 |
2.1 草地畜牧 |
2.2 农田轮作 |
2.3 果茶套种 |
2.4 林草间作 |
3 福建草地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
3.1 山地草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
3.2 山地草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
3.3 山地草业发展的技术对策 |
(5)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农业系统耦合理论研究进展 |
1.1 农业系统耦合理论的概念、耦合的必要性及其研究意义 |
1.1.1 农业系统耦合和耦合系统的基本内涵 |
1.1.2 农业系统相悖的涵义 |
1.1.3 农业系统耦合的必要性及其研究意义 |
1.2 农业系统耦合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1 生态地理区域农业系统的耦合(横向耦合) |
1.2.2 前位生产层与后位生产层耦合(纵向耦合) |
1.2.3 农业系统的生态耦合(种间耦合) |
1.2.4 农业系统耦合的时空特性 |
1.2.5 农业系统耦合的界面理论 |
1.3 农业系统耦合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资料获取及分析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马坪镇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分析及其农业耦合系统简介 |
2.1 马坪镇简介 |
2.2 马坪镇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
2.2.1 气候资源 |
2.2.2 水资源 |
2.2.3 土壤资源 |
2.2.4 生物资源 |
2.2.5 土地资源 |
2.3 马坪镇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2.3.1 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
2.3.2 农业区位条件 |
2.3.3 农村劳动力条件 |
2.3.4 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 |
2.4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的设计过程及其生产效益简介 |
2.4.1 马坪镇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 |
2.4.2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的设计 |
2.4.3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的生产效益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生产力分析 |
3.1 农业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 |
3.1.1 农业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
3.1.2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
3.1.3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计算方法研究 |
3.2 农业耦合系统生产力研究概况 |
3.3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生产力的定量研究 |
3.3.1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生态生产力评价 |
3.3.2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生物生产力评价 |
3.3.3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生产服务力评价 |
3.3.4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生产力汇总及分析 |
3.3.5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益的综合判别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的能值分析 |
4.1 能值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
4.1.1 能量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 |
4.1.2 能值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 |
4.2 马坪镇传统农业系统与农业耦合系统的能值分析 |
4.2.1 农业系统能值分析的指标体系 |
4.2.2 传统农业系统和农业耦合系统具体生产情况 |
4.2.3 研究方法和农业试验区的建立 |
4.2.4 传统农业系统和农业耦合系统的对比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研究 |
5.1 福建省农牧系统生产情况简介 |
5.2 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5.2.1 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5.2.2 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方法 |
5.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3 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分析 |
5.4 福建省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变化分析 |
5.5 福建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及其发展模式 |
5.5.1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条件辨识 |
5.5.2 农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研究结果、展望及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6.4 区域农业耦合系统优化的对策建议 |
6.4.1 马坪镇农业耦合系统优化调控的对策建议 |
6.4.2 协调福建省农牧系统发展的对策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GIS的发展营养体农业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营养体农业概念 |
1.1.2 营养体农业经济、生态效益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营养体农业”概念的提出阶段 |
1.2.2 “营养体农业”功能研究阶段 |
1.2.3 “营养体农业”生态经济效应与资源环境优化配置研究阶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基本背景 |
2.1.1 地质、地形、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土壤植被 |
2.1.4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
2.1.5 农业结构现状 |
2.2 岩溶环境特征 |
2.2.1 地质背景 |
2.2.2 水文地质背景 |
2.2.3 岩溶环境与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分布情况 |
第三章 研究区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3.1 软硬件环境 |
3.1.1 ArcviewGIS3.3 用户界面简介 |
3.1.2 常用的GIS空间分析功能 |
3.2 矢量数据的获取 |
3.3 数据格式标准设计 |
3.4 矢量-栅格转化 |
3.5 数据处理 |
3.5.1 DEM 的生成 |
3.5.2 坡度图的生成 |
3.5.3 坡度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计算方法 |
3.6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农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营养体农业后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
4.1 研究区农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研究区农业结构现状 |
4.1.2 存在的问题 |
4.2 发展营养体农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
4.3 发展营养体农业带来的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价方法 |
4.4 研究区发展营养体农业方案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
4.4.1 基本农田发展营养体农业方案及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
4.4.2 陡坡耕地发展营养体农业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
4.4.3 天然草地发展营养体农业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
4.4.4 在石漠化区发展营养体农业,进行植被恢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工作内容与方法 |
§2.1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
2.1.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
2.1.2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
§2.2 研究工作方法与资料来源 |
2.2.1 研究工作方法 |
2.2.2 资料来源 |
§3 国内外草地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 |
§3.1 国外草地农业系统的发展概况 |
§3.2 我国草地农业的发展概况 |
§3.3 草地农业相关理论 |
3.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3.3.2 产业生态学理论 |
3.3.3 区域经济学理论 |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1 研究设计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
§4.2 探索和验证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
§4.3 研究探索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
§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的现实归纳与总结 |
§1.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现状 |
1.1.1 地域分布概况 |
1.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农业发展概述 |
§1.2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农业发展趋势 |
1.2.1 农牧结合 |
1.2.2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并举 |
1.2.3 有机与无机结合的土壤培肥制度 |
1.2.4 农田集雨与节水农业相结合 |
§2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与草地农业展望 |
§2.1 宁南旱作农区的地理环境与资源状况 |
2.1.1 地理环境 |
2.1.2 自然资源状况 |
2.1.3 农业生产现状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2.1.5 生态分区情况 |
§2.2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现状评析 |
2.2.1 农业发展现状回顾 |
2.2.2 新时期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2.3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2.3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2.3.1 草地生态农业是实现宁南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
2.3.2 发展草地农业有助于宁南旱作农区聚集规模经济发展 |
2.3.3 草地生态农业是宁南旱作农区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
2.3.4 环境与生存压力要求宁南旱作农区必须发展草地农业 |
§2.4 苜蓿人工草地在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2.4.1 苜蓿人工草地建设是宁南发展草地农业生态经济的切入点 |
2.4.2 发展苜蓿草业是实现宁南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发展的桥梁 |
2.4.3 发展苜蓿草业有助于建立宁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
2.4.4 发展苜蓿草业有利于提高宁南旱作农区生态农业专业化水平 |
§2.5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资源优势 |
2.5.1 土地资源优势 |
2.5.2 气候资源优越 |
2.5.3 宏观政策优势 |
2.5.4 市场空间优势 |
2.5.5 经济利益优势 |
2.5.6 苜蓿加工业前景优势 |
§3 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
§3.1 优化农业结构是促进该区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
§3.2 草地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宁南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 |
§3.3 草畜产业一体化是宁南旱作农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
§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
§1.1 草业生产草地农业模式 |
1.1.1 草业生产草地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
1.1.2 草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草粮轮作草地农业模式 |
1.2.1 草粮轮作在旱作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1.2.2 草粮轮作技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
1.2.3 草粮轮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4 草粮轮作发展现状 |
1.2.5 草粮轮作草地农业的主要模式 |
§1.3 旱作节水草地农业模式 |
1.3.1 旱作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2 旱作节水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
§1.4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证分析 |
1.4.1 盐池县四墩子村草地农业系统示范成果 |
1.4.2 海原县发展草地农业的实践效果 |
1.4.3 红寺堡农业开发区草地农业的实践经验 |
§2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 |
§2.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
2.1.1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模式总结 |
2.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效果评价 |
2.1.3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经验 |
2.1.4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
§2.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行组织模式评价 |
2.2.1"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的制度缺陷 |
2.2.2 生态农业示范户模式的局限性 |
§2.3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
2.3.1 草畜产业一体化草地农业的发展定位 |
2.3.2 特色种植业的开发 |
§2.4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 |
2.4.1 政府推动型:"政府+龙头企业+(科教机构)+农户"模式 |
2.4.2 经济驱动型:"龙头企业+示范户+农户"模式 |
2.4.3 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群+农商会(中介机构)+农户"模式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
§1 试验地基点选择与概况 |
§1.1 试验地基点选择 |
§1.2 试验区概况 |
§2 紫花苜蓿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
§2.1 不同播期对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 |
2.1.1 试验材料选择与实验设计 |
2.1.2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2.1.3 结果分析 |
2.1.4 小结与讨论 |
§2.2 不同施肥梯度对苜蓿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
2.2.1 试验对象与材料来源 |
2.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4 结果分析 |
2.2.5 小结与讨论 |
§2.3 不同施肥模式对苜蓿生长规律的影响研究 |
2.3.1 试验材料选择与来源 |
2.3.2 试验设计方法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4 结果分析 |
2.3.5 小结与讨论 |
§3 苜蓿微集水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方法 |
3.1.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2.1 微集水种植苜蓿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
3.2.2 微集水种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3.2.3 微集水种植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带型对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4 草粮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
§4.1 不同轮作方式生物学产量比较 |
§4.2 不同轮作方式籽粒产量比较 |
§4.3 产能及能量产投比 |
§4.4 不同轮作方式下产量的稳定性 |
§4.5 小结与讨论 |
4.5.1 草粮轮作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的生物学产量 |
4.5.2 苜蓿轮作的生态适应性增强 |
§5 本章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讨论 |
第五章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 |
§1 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运行的宏观支撑体系 |
§1.1 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过程 |
§1.2 草地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
§2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战略思路 |
§2.1 进一步提高对发展草地生态农业的认识 |
§2.2 确立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原则 |
§2.3 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 |
§2.4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
§2.5 加快宁南旱作农区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 |
§2.6 全面启动专业人才战略,实施科技兴区 |
§2.7 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保障机制 |
§3 宁南旱作农区发展草地农业的战略途径 |
§3.1 建立生态化的草地农业产业链 |
§3.2 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
§3.3 大力发展集流节水草地农业 |
§3.4 创建特色农业绿色品牌 |
§3.5 优化配置草地农业生产格局 |
§3.6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
§3.7 加大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力度 |
§3.8 运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 |
第六章 结 语 |
§1 主要结论 |
§1.1 提出"生态-经济"重建是宁南旱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
§1.2 总结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模式 |
§1.3 研究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框架 |
§1.4 提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的创新组织模式 |
§1.5 构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
§1.6 提出了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的发展战略与途径 |
§2 讨 论 |
§2.1 草地农业发展模式有待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探讨 |
§2.2 草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2.3 草地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
§2.4 草地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 谢 |
作者简介 |
(9)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链型生态农业内涵 |
2 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配套技术 |
2.1 鲜食玉米种植技术 |
2.2 玉米田套种牧草技术 |
2.3 牧草养鹅技术 |
3 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效益 |
(10)南通市种草养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南通市发展养羊的有利条件 |
1 南通市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养羊生产 |
2 南通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需要养羊 |
2.1 种草养羊是南通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
2.2 种草养羊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
3 南通市养羊具有悠久的历史 |
4 南通市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 |
4.1 野草资源 |
4.2 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 |
4.3 沿海滩涂的牧草资源 |
第二章 南通市养羊现状分析 |
1 南通市养羊的现状 |
1.1 羊肉生产量 |
1.2 羊肉产量与猪、禽肉产量比较 |
1.3 南通各县(市)山羊饲养情况 |
1.4 饲养方式 |
2 南通市传统养羊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南通市养羊可持续发展对策 |
1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必要性 |
1.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
1.2 南通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
2 种草养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 |
2.1 加强品种改良 |
2.2 广辟饲料来源,为羊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料 |
2.3 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广养羊新技术 |
2.4 发展牧草加工工业 |
2.5 倡导“清洁畜产品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快种草与优化畜禽和农业结构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种草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J]. 杨世忠. 草业与畜牧, 2012(03)
- [2]泸西县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 赵国庆,赵永清,王宏,王玉林,杨晓田. 云南畜牧兽医, 2010(S1)
- [3]福建山区草地农业生产模式与发展对策[J]. 翁伯琦,王义祥. 草业科学, 2009(09)
- [4]利用冬闲田资源,加快种草养畜步伐[A]. 王转霞.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5]农业耦合系统的定量综合评价及其区域实证研究[D]. 姚成胜. 福建师范大学, 2008(12)
- [6]基于GIS的发展营养体农业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价 ——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D]. 杨慧.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1)
- [7]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 陈芳,张琪. 畜牧与饲料科学(奶牛版), 2006(03)
- [8]宁南旱作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孙兆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9]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J]. 张家宏,王守红,白和盛,陈劲松,郭加登.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02)
- [10]南通市种草养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D]. 苏爱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