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献文[1](2021)在《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力学特性分析与测试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是铁路列车、风电机组、汽车轮毂、大型齿轮箱等大型旋转设备的关键基础部件,其具有双排锥形滚子形式、结构紧凑,工作时同时承受较大的径向和轴向复合载荷作用。目前在该类轴承的设计与使用中,对于所承受的复杂载荷如径向、轴向、预紧和弯矩载荷,以及在较大载荷作用下的轴承内部结构中各部件间作用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力学性能特别是热、变形、刚度和振动等的分析理论与测试试验均存在较大不足。本论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滚动轴承服役性能演变机理与数字化设计方法”(编号:2018YFB2000300)以辽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大轴重铁路货车轴承”(编号:201506009)的支持下,开展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结构局部生热与传导的热特性、套圈局部变形特性、刚度特性以及轴承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与测试试验研究,获得复合载荷作用下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力学特性,为该类轴承的设计、分析和试验测试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使用价值。本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建立了复合载荷作用下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接触力学模型,其中考虑了径向载荷、轴向载荷、弯矩、转速效应以及预紧载荷等;获得了复合载荷工况下的典型轴承结构内部接触载荷分布特征;在拟静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润滑脂的流变特性、热效应以及非牛顿流体剪切稀化效应,获得了不同载荷工况对润滑脂膜厚影响的仿真计算结果,为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刚度的计算提供准备。提出了基于局部生热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三维热分析有限元建模方法,获得了复合载荷下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三维热分布特征,揭示了工况对轴承周向、轴向和径向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创新性地实现了在轴承结构空间限制条件下的内外圈多点温度测量技术,解决了轴承内圈传感信号的非接触传输难题,获得了相应的内外圈多点温度数据并验证了所建立的热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考虑轴承安装结构影响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套圈结构变形有限元分析模型,获得了不同载荷和转速工况对套圈变形的影响规律;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实现了轴承套圈多点应变的测量,解决了光纤光栅测量应变时的温度解耦问题,获得了基于光纤光栅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静态和旋转态变形的多点测量数据并验证了轴承结构变形分析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建立了考虑润滑的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刚度计算模型,理论和试验相结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结构、工况以及润滑参数对轴承整体和局部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或轴向的单一载荷下,双列圆锥轴承的径向和轴向刚度的变化与单列轴承的刚度变化趋势一致;径向和轴向的联合载荷下,径向和轴向刚度随载荷的变化与单列轴承刚度变化趋势不同,在轴向和径向载荷大小接近时,轴承整体的径向和轴向刚度存在刚度突然减小又增大的“突变现象”。预紧力对轴承刚度的影响最大,内、外滚道接触角对径向和轴向刚度的影响相反,滚道接触角增大,径向刚度减小,而轴向刚度增大。这类轴承刚度变化的特殊规律对轴承设计和使用具有指导意义。完成了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在不同载荷和不同转速下的振动测试试验研究,获得了轴承不同频段的时域和频域响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双列圆锥滚子轴承以高频和中频振动为主;径向载荷增大轴承振动幅度以及振动频率幅值的分布范围随之增大;轴向载荷增大会一定程度上减小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振动。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热、变形以及刚度和振动的分析方法,突破了恶劣环境和受限空间轴承温度和变形的多点测试技术,揭示了结构、负载、转速以及润滑参数对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设计、分析和试验测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罗忠,王晋雯,韩清凯,王德友[2](2021)在《组合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转子系统是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压缩机和数控机床等众多机械装备中都有广泛应用。转子系统一般由旋转部件和支承部件构成,其中组合支承是转子系统中重要的承力部件。转子系统中的几何非线性、转定子碰摩、连接非线性等非线性因素与支承自身的非线性因素耦合产生的内部激励,使得转子系统动力学行为复杂,发生混沌现象。首先阐述了组合支承转子动力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了应用在航空发动机中组合支承转子系统的支承方案及其应用情况,系统的介绍了五种组合支承转子系统模型,现有的建模方法、应用在组合支承转子系统高维非线性动力学中的降维方法、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组合支承非线性问题的机理研究以及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组合支承转子系统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侯萍萍[3](2021)在《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及其扩展表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高速电主轴是高档数控机床领域重点研发的高性能功能部件。JB/T 10801-2007指出在工作转速内测量电主轴振动,但GB/T 24610-2019中,单套轴承振动测量的默认转速为1 800 r/min,它远远低于电主轴的工作转速。转速引起的轴承非线性特性使得1 800 r/min的轴承振动测量和表征方法不能完全地适应和表征高转速下的轴承振动情况。因此涵盖低、中、高转速段的单套球轴承振动特性的理论和测试研究以及球轴承对主轴振动测试系统的振动特性影响研究对促进轴承行业滚动轴承振动测量标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针对单套球轴承振动测试,单套球轴承振动分析模型中考虑了转速、轴向载荷、驱动芯轴的支承刚度和质量偏心距的影响,采用轴承拟静力学分析方法和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高速球轴承的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方程组中还考虑了套圈滚道和球的波纹度、外圈滚道局部缺陷、轴承润滑油膜的影响;在单套球轴承的振动分析模型基础上,采用有限单元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的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为确定频域表征方法中包含波纹度信息的频带范围,首先研究了波纹度级数引起的轴承振动频率,结果表明波纹度级数与特定的轴承振动频率有明确的数学关系,转速、轴承润滑油膜、驱动芯轴的质量偏心距影响这些频率的幅值;其次研究了波纹度参数对高速球轴承振动幅值和振动响应谱的频率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轴承振动速度响应谱中包含幅值较大的频带范围受波纹度参数影响较小,波纹度幅值对这个频带内的幅值影响最显着。为确定频域表征方法中总分析频带范围,开展了转速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全频带幅值有效值几乎重合的频带在固定的范围内,这个频带决定了总分析频带带宽,它不受转速、轴向载荷、芯轴参数、轴承润滑油膜的影响;局部缺陷引起冲击信号,转速与轴承振动响应中包含冲击信号的最优子信号频带的中心频率呈分段线性关系,这个频率影响总分析频带带宽。为确定滚动轴承振动扩展测试的转速,分析了单套球轴承与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的振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轴承波纹度引起的转子和轴承座的振动频率与单套球轴承的一致;轴承座振动响应中包含冲击信号的最优子信号频带的中心频率位置与单套球轴承的一致;低转速和高转速下,轴承座的振动加速度响应中能够提取冲击信号所需的局部缺陷宽度比单套球轴承的大。在滚动轴承高速振动测试台上进行低、中、高转速的球轴承振动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了高转速下,非接触式振动测量避免了驱动芯轴频率高倍频的影响,更有利于反映轴承自身振动特性,以及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单套球轴承和主轴振动测试系统的振动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依据GB/T 24610-2019,扩展了轴承振动的表征方法。时域表征方法中,幅值的有量纲参数比无量纲参数更有利于表征波纹度幅值与轴承振动响应幅值的正相关关系;频域表征方法中,基于波纹度与轴承振动频率的数学关系和轴承振动能量分布特征,对按照转速比扩充的频带进行了从新划分,新的分析频带缩减和定位了轴承振动水平异常的频带范围和位置,这对轴承振动评价体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林圣业[4](2020)在《静压轴承与滚动轴承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转子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端面磨削是一类常用的平面加工方法,端面磨削主轴是端面磨床的核心功能部件,研发高刚性的端面磨削主轴,对零件加工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端面磨削主轴采用纯滚动轴承或者纯滑动轴承支承,应当看到,提高纯滚动轴承端面磨削主轴的轴向承载能力,必须选用大规格的滚动轴承,而大规格滚动轴承必然增大了主轴的端面跳动与摩擦功耗,另外该类轴承依赖进口,成本高;而纯滑动轴承端面磨削主轴的制造精度要求高,摩擦功耗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借助于(大尺寸)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的大轴向承载能力、(小直径)滚动轴承的低成本与低摩擦功耗等技术优势,提出了一种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与滚动轴承组合支承的新型端面磨削主轴结构,旨在集高刚性、低成本、低功耗等优良性能于一体。由于新型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纯滚动轴承或纯滑动轴承主轴,因此需要研究面向此类新型端面磨削主轴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文围绕新型主轴的结构创新与动态设计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端面磨削主轴结构创新设计和动态设计策略分析提出了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调心球轴承(主轴前支点)和成对角接触球轴承(主轴后支点,含弹性轴承座)组合支承的端面磨削主轴新结构;针对新型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并行开展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和柔性转子动力学分析的动态设计策略。(2)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分析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建立了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5自由度刚体动力学模型;推导了调心球轴承和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动力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采用加载法测定了后支承等效刚度;研制了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动态特性参数测试装置,测试了主轴端面轴向振动量;分析了切削力作用下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的刚性转子动力学特性,基于灵敏度分析法,揭示了主要参数对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3)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分析考虑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倾斜效应,推导了适用的改进传递矩阵,建立了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模型;测试了轴端不平衡响应;分析了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的柔性转子动力学特性,揭示了主要参数对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评估了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的结构设计合理性与动态性能。(4)成对角接触球轴承电主轴动态特性分析考虑轴承配置形式、预紧方式、滚珠离心力和陀螺力矩效应,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套圈滚道控制理论建立了成对角接触球轴承5自由度准静力学模型;考虑成对角接触球轴承交叉耦合刚度,改进了传统传递矩阵,建立了成对角接触球轴承电主轴转子动力学模型;开展了理论模型验证实验;分析了成对角接触球轴承在不同配置形式和预紧条件下的刚度特性,揭示了成对角接触球轴承交叉耦合刚度对电主轴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具有轴向承载能力大、回转精度高、摩擦功耗低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突破了传统纯滚动轴承端面磨削主轴和纯滑动轴承端面磨削主轴的性能缺陷。提出的并行开展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计算和柔性转子动力学计算,为新型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的动态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建立的主轴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新型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的动力学行为,为其动态设计奠定了基础。对于本文研究的主轴,砂轮直径为100mm,通过引入直径70mm的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使选用小规格滚动轴承成为可能,调心球轴承和成对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径分别为15mm和12mm;主轴轴向刚度为228N/μm,一阶临界转速为12565rpm,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调心球轴承和成对角接触球轴承在6000rpm转速下的摩擦功耗分别为60.36W、4.13W和2.12W。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机床旋转工作台等领域同样具有应用前景。
卓耀彬,周晓军[5](2013)在《游隙对双列调心球轴承静力学性能影响及游隙控制分析》文中认为为了分析游隙对轴承静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赫兹弹性接触原理和变形协调原理,且在考虑初始游隙和实际接触角变化的前提下,建立了双列调心球轴承在径向和轴向联合载荷下的静力学数学模型。对静力学平衡方程和未知变量的可行域进行分析,提出基于Broyden秩1拟牛顿迭代法的数值求解流程。以调心球轴承BRF12为例,建立其非线性静力学平衡方程组并求解,分析轴承初始游隙对内、外圈相对位移、轴承刚度、负荷分布、实际接触角等的影响情况。分析得出游隙是影响调心球轴承品质的关键因素,需严格控制。分析各游隙及和接触角的几何关系,进而得到各游隙的简单计算公式,提出游隙尺寸控制和测量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双列调心球轴承的额定静、动载荷计算、动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等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王国民,顾伯忠,张坤[6](2010)在《双半外圈调心球轴承预紧分析及在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为了保证双半外圈双列调心球轴承的预紧效果,对其预紧力的确定和预紧量的大小进行了分析计算。这种轴承结合了成对双联向心推力球轴承和双列向心调心球轴承的优点,既能实现大角度调心,调心角度达3°,又能进行轴向预紧。通过对这类轴承的力学分析,推导了轴向预紧力与轴承支撑负载的关系公式,而预紧量是通过控制两个半外圈之间的隔圈厚度进行调节的。基于弹性接触理论,推导了轴承定位隔圈磨削量大小的公式。将轴承用于LAMOST天文望远镜像场旋转轴中,对内径1100mm的轴承现场安装预紧调整后进行实测。测量结果表明,在任意50°范围内(旋转轴工作范围),轴系径向跳动<0.02mm,端面跳动<0.03mm,满足了LAMOST对像场旋转轴系刚度和旋转精度的要求。跟星实测像场旋转精度RMS值优于0.3″。
杨德华,顾伯忠,崔向群[7](2003)在《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在大型精密仪器中的广泛使用,运用弹性接触理论推导出适合计算该类型轴承的刚度计算公式,用以仪器系统形变和位移的定量分析。并以一大型天文望远镜中所用的该轴承为例,计算了轴承的径向和轴向刚度,讨论了采用有限无法进行数值计算时,该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的简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刘亚盈,蔡根喜,丁琦,徐圣明,吴祖骅[8](1994)在《轴承工程塑料保持架的制造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积极而稳妥地开展滚动轴承工程塑料保持架的推广应用工作,《工程塑料应用》编辑部与机械工业部轴承工程塑料推广工作组密切配合,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这本《轴承工程塑料保持架专集》。 本专集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轴承行业推广应用工程塑料保持架的成功经验。以大量科学的试验数据和翔实的内容介绍了工程塑料保持架设计应用技术和制造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从事工程塑料保持架设计、制造、应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大中专学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同时也可供工程塑料行业的技术人员借鉴,共同为繁荣工程塑料事业而尽力。 参加本专集编写工作的有:刘亚盈、蔡根喜、丁琦、徐圣明、吴祖骅、孟福玲、魏敏、王维中、王朝光、唐敏儿、勇泰芳、杨富祥、刘进海、施蜂波、沈继昌、周国忠、董友宁、崔丙申、周之平、盛咸熙、瞿永兴、郭亚民等同志。 邢镇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次公译审负责了本专集的主审工作。参加本专集审定的有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金银木、曹诚梓、宋如英、盛咸熙;高级工程师罗继伟、赖俊贤、梁庆甫、张海龙、刘汉邦、胡昌格、王玉金、陈久生、丁常楷、江世尧、陈国权、周笃濂、肖振郁、赵海峰。 因水平有限,本专集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李春俊[9](2020)在《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磨削中金刚石修整滚轮的应用》文中指出轴承是机械装备的重要基础部件,套圈沟道是轴承承受工作负荷的重要表面,其加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轴承的寿命和工作性能。球轴承套圈沟道的最终加工是采用磨削加工的方法,在球轴承制造的众多因素中,沟道磨削技术水平是提高轴承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球轴承套圈沟道磨削主要是采用成形磨削法,沟道磨削用成形砂轮的型面精度是保证球轴承套圈沟道磨削精度的关键,因此,提高成形砂轮磨削精度问题,首要解决成形砂轮的修整问题。砂轮修整的有效方法很多,目前应用的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砂轮修整方法主要有单点金刚石笔修整法和金刚石滚轮修整法。经过对比研究表明金刚石滚轮修整法较单点修整法在成形修整砂轮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多沟道轴承制造方面。国内由于对金刚石滚轮认知度和制造精度方面的原因在轴承沟道磨削中大部分还采用单点修整法,国外在金刚石滚轮修整方面使用技术已经成熟,广泛在轴承沟道磨削中采用金刚石修整滚轮技术。因此,及时开展金刚石滚轮修整技术在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磨削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非常必要,对提高我国复杂型面球轴承沟道加工技术水平具有重要应用基础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围绕轴承沟道成形磨削砂轮修整问题,重点研究了球轴承套圈沟道磨削用金刚石修整滚轮制造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滚轮的驱动与安装、滚轮修整应用基础工艺参数,并进行修整磨削应用实验,获得了单沟道及多沟道金刚石修整滚轮制造方法及修整工艺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磨削中的砂轮修整技术概括论述了球轴承套圈的加工工艺流程;通过沟道磨削方法的对比,确定成形切入法磨削球轴承套圈沟道;通过单点修整法和金刚石滚轮修整法技术对比分析,论述了采用金刚石滚轮修整法修整沟道磨削用成形砂轮的优势。2.采用金刚石修整滚轮修整技术成形磨削球轴承沟道研究(1)开展了轴承沟道磨削用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研究。项目研究了采用内电镀法制造轴承沟道磨削用金刚石滚轮工艺流程,重点研究了阴模型腔材料的选择、型面加工、金刚石上砂、型面电镀、型面的测量与修磨等主要的关键技术,研制的制造工艺精度能达到微米级,能够满足球轴承沟道磨削砂轮修整技术需求。(2)研制了轴承磨削用金刚石滚轮修整驱动装置。研制了悬臂式前后高精度角接触轴承双支撑金刚石滚轮修整驱动装置,进给机构采用高精度直线滚动导轨、滚珠丝杠驱动,整体驱动器精度达到主轴回转跳动3微米,转速范围03000r/min,最小进给速度0.002微米/秒,达到了高精度滚轮修整驱动装置的水平。(3)开展了轴承沟道金刚石修整滚轮修整工艺参数研究,对速比q、进给速度f、光修转数n等修整工艺参数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确定了在轴承修整中滚轮修整基本工艺参数如下:滚轮修整采用顺向修整法,修整速比q的范围为0.40.7;滚轮的每转进给量应控制在0.5μm以内;滚轮光修转数控制在40转以内。3.金刚石滚轮修整磨削应用实验研究针对球轴承沟道磨削实际应用,采用设计制造的轴承单沟道及双沟道金刚石滚轮,并进行修整磨削应用实验。使用该金刚石滚轮修整的砂轮在实际厂家进行了应用,加工一批试样套圈,经抽检试样检验,检测的试样精度数据表明:尺寸精度都符合要求,尺寸分散度很小,沟半径偏差在5μm之内,沟间距偏差在5μm之内,沟跳动偏差5μm,加工质量稳定性较好,达到了应用厂家的技术要求。应用研究成果表明本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性。
康津浩[10](2020)在《振动筛滚动轴承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开发》文中指出滚动轴承作为振动机械主轴支撑件,随振动机械长时间工作在极端恶略环境中。轴承故障裂化程度与振动机械的使用寿命密切相关,若能及时准确掌握轴承故障尺寸,选取合适的时机进行更换,将极大避免因轴承故障引发的生产事故,并减少因更换弱故障轴承而造成产线停工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一套具有故障量化功能的振动机械滚动轴承在线监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选取圆振筛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针对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尺寸量化的问题,通过对圆振筛滚动轴承使用工况及故障特征的分析,基于Hertz接触理论考虑局部单一故障尺寸对接触变形的影响,引入载荷分布区,建立了圆振筛滚动轴承双冲击现象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Abaqus对轴承时变刚度进行求解,并将时变刚度曲线带入该模型,得到了圆振筛滚动轴承时变刚度双冲击现象动力学模型。根据此模型对四组不同故障尺寸的轴承进行仿真并在圆振动筛上对其中两组进行实验研究。模型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一致表明,因滚动体通过故障而产生双冲击脉冲响应,依据双冲击脉冲响应的时间间隔对轴承故障宽度尺寸进行量化,准确率达96%以上,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此方法应用于圆振筛滚动轴承故障尺寸量化的可行性。本文又以计算机、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器、加速度传感器等作为硬件,选取Labview、Labview与Matlab混编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并利用提取双冲击信号时间间隔实现故障量化的方法。开发了一套具有三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故障诊断模块、故障量化模块)的圆振筛滚动轴承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圆振筛滚动轴承的在线监测、故障诊断与故障宽度尺寸量化等功能。
二、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力学特性分析与测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滚动轴承接触力学分析 |
1.2.2 滚动轴承热特性的研究 |
1.2.3 滚动轴承套圈变形的研究 |
1.2.4 滚动轴承刚度特性的研究 |
1.2.5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分析 |
1.2.6 滚动轴承的测试试验技术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2 复合载荷下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接触特性 |
2.1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特点 |
2.2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运动学关系 |
2.2.1 几何关系分析 |
2.2.2 运动分析 |
2.3 油膜厚度分析 |
2.4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接触力学模型建立 |
2.4.1 受力分析 |
2.4.2 载荷与变形关系 |
2.5 计算流程 |
2.6 复合载荷工况下接触载荷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
2.6.1 模型对比与验证 |
2.6.2 径向负载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
2.6.3 轴向负载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
2.6.4 弯矩负载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
2.6.5 转速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
2.6.6 预紧力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
2.7 复合载荷工况下润滑脂油膜膜厚的影响分析 |
2.7.1 径向负载对油膜厚度的影响 |
2.7.2 轴向负载对油膜厚度的影响 |
2.7.3 转速对油膜厚度的影响 |
2.7.4 预紧力对油膜厚度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3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三维热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生热和传热 |
3.2.1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生热率 |
3.2.2 热流密度分配 |
3.2.3 脂润滑轴承的传热 |
3.3 基于FEM的轴承系统热分析方法 |
3.3.1 有限元热分析基本理论 |
3.3.2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热分析的ANSYS建模 |
3.3.3 网格尺寸灵敏度验证 |
3.4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热特性影响分析的算例 |
3.4.1 工况条件 |
3.4.2 三维温度场分布特征 |
3.4.3 轴承温升的影响分析 |
3.4.4 轴承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
3.5 轴承内外圈温度多点测试试验 |
3.5.1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
3.5.2 旋转光信号的非接触传输 |
3.5.3 轴承温度的光纤光栅传感测量方法 |
3.6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温度分布影响的试验研究 |
3.6.1 温升和温度分布特征 |
3.6.2 转速对温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
3.6.3 径向载荷对温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
3.6.4 轴向载荷对温升和温度分布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套圈结构变形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轴承套圈结构变形的建模方法 |
4.2.1 结构变形的建模思想 |
4.2.2 有限元建模方法 |
4.3 轴承套圈结构变形的仿真分析 |
4.3.1 轴承套圈的结构变形特征 |
4.3.2 轴承套圈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
4.4 轴承套圈变形的光纤光栅测量方法 |
4.4.1 光纤光栅静态和动态应变标定技术 |
4.4.2 温度和应变的解耦方法 |
4.4.3 试验台上的轴承套圈变形测试方法 |
4.5 轴承套圈变形的试验结果分析 |
4.5.1 套圈变形的分布特征 |
4.5.2 非旋转态下套圈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
4.5.3 旋转态下套圈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刚度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刚度的计算方法 |
5.2.1 接触刚度 |
5.2.2 油膜刚度 |
5.2.3 动刚度 |
5.3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刚度的影响分析 |
5.3.1 模型对比与验证 |
5.3.2 负载参数对刚度的影响 |
5.3.3 结构参数对刚度的影响 |
5.3.4 润滑参数对刚度的影响 |
5.4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刚度的测试试验 |
5.4.1 刚度辨识原理及测试方法 |
5.4.2 测试结果及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振动特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滚动轴承振动的分析方法 |
6.2.1 轴承振动的时域分析 |
6.2.2 轴承振动的频域分析 |
6.2.3 轴承振动的包络谱分析 |
6.3 轴承振动特性的测试方法 |
6.4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振动的影响分析 |
6.4.1 工况对轴承振动时域指标的影响 |
6.4.2 工况对轴承振动频域指标的影响 |
6.4.3 工况对轴承振动包络谱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及其扩展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球轴承振动分析模型 |
1.2.2 球轴承振动测量方法 |
1.2.3 波纹度对球轴承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 |
1.2.4 局部缺陷对球轴承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 |
1.2.5 润滑油膜对滚动轴承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 |
1.2.6 研究现状简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振动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球轴承的弹簧-质量等效模型 |
2.3 基于弹簧-质量模型的高速球轴承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 |
2.4 接触区弹性变形引起的两个物体的趋近量 |
2.4.1 轴承波纹度对趋近量的影响 |
2.4.2 轴承局部缺陷对趋近量的影响 |
2.4.3 轴承润滑油膜对趋近量的影响 |
2.5 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 |
2.6 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波纹度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外圈滚道波纹度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 |
3.2.1 外圈滚道波纹度引起的轴承振动频率 |
3.2.2 外圈滚道波纹度参数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3.3 内圈滚道波纹度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 |
3.3.1 内圈滚道波纹度引起的轴承振动频率 |
3.3.2 内圈滚道波纹度参数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3.4 球波纹度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 |
3.4.1 球波纹度引起的轴承振动频率 |
3.4.2 球波纹度参数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3.5 工况参数和芯轴参数对波纹度引起的轴承振动频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振动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转速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 |
4.2.1 轴向载荷对轴承振动频域分析的总分析频带的影响 |
4.2.2 芯轴参数对轴承振动频域分析的总分析频带的影响 |
4.2.3 轴承润滑油膜对轴承振动频域分析的总分析频带的影响 |
4.2.4 外圈滚道局部缺陷对轴承振动频域分析的总分析频带的影响 |
4.3 轴承波纹度对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
4.3.1 轴承波纹度引起的轴承座和转子的振动频率 |
4.3.2 轴承波纹度的一次谐波幅值对轴承座和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 |
4.4 球轴承局部缺陷对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的振动特性的影响 |
4.5 转速对高速转子-球轴承-轴承座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球轴承振动测试研究 |
5.1 引言 |
5.2 含非接触式振动测试量的滚动轴承高速振动测试台 |
5.2.1 外圈振动的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2 基于BVT-5 轴承振动测量仪的非接触式振动测试结果分析 |
5.3 油润滑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分析 |
5.3.1 高速球轴承振动分析模型的验证 |
5.3.2 转速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影响的验证 |
5.4 脂润滑对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的影响 |
5.5 含外圈滚道局部缺陷的油润滑球轴承振动测试结果分析 |
5.6 高速主轴振动测试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球轴承振动测量的扩展表征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球轴承振动测量在线测试分析流程 |
6.3 高速球轴承振动的扩展测量方法和测量物理量的选取 |
6.4 高速球轴承振动时域分析的扩展表征指标选取 |
6.5 高速球轴承振动频域分析的扩展表征频带选取 |
6.6 扩展表征方法用于球轴承高速振动分析的示例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静压轴承与滚动轴承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转子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机床主轴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1 机床主轴转子-轴承结构 |
1.2.2 机床主轴转子-轴承动力学分析 |
1.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转子动力学建模 |
2.1 概述 |
2.2 主轴转子-轴承结构 |
2.3 主轴动态设计策略 |
2.4 考虑切削力激励的主轴5自由度刚体动力学建模 |
2.4.1 主轴转子受力平衡方程 |
2.4.2 主轴转子受迫振动方程 |
2.4.3 主轴转子自由运动方程 |
2.5 考虑推力轴承倾斜效应的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建模 |
2.5.1 改进传递矩阵 |
2.5.2 不平衡响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心球轴承刚度特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调心球轴承力学建模 |
3.2.1 假设条件 |
3.2.2 协调方程 |
3.2.3 受力平衡方程 |
3.3 调心球轴承刚度系数求解 |
3.4 调心球轴承刚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静动态特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理论建模 |
4.2.1 假设条件 |
4.2.2 基本方程 |
4.2.3 摄动方程 |
4.3 数值求解 |
4.3.1 静态特性 |
4.3.2 动态特性 |
4.4 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静动态特性参数分析 |
4.4.1 静态特性 |
4.4.2 动态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分析 |
5.1 概述 |
5.2 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特性 |
5.2.1 主轴转子-轴承系统特征值 |
5.2.2 主轴端面振动 |
5.2.3 轴端刚度 |
5.3 主轴刚体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 |
5.3.1 实验装置介绍 |
5.3.2 后支承等效刚度测定 |
5.3.3 主轴端面轴向振动测试 |
5.4 主要参数对主轴刚性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5.4.1 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 |
5.4.2 滚动轴承 |
5.4.3 切削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分析 |
6.1 概述 |
6.2 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特性 |
6.2.1 不平衡响应 |
6.2.2 轴端径向刚度 |
6.2.3 转子扭振固有频率和剪切强度 |
6.3 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 |
6.4 主要参数对主轴柔性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6.4.1 水润滑静压推力轴承 |
6.4.2 滚动轴承 |
6.5 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结构设计合理性和动态特性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成对角接触球轴承电主轴动态特性分析 |
7.1 概述 |
7.2 电主轴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建模 |
7.2.1 成对角接触球轴承力学建模 |
7.2.2 转子固有频率和不平衡响应 |
7.3 电主轴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 |
7.3.1 成对角接触球轴承刚度测试 |
7.3.2 轴端不平衡响应测试 |
7.4 电主轴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
7.4.1 成对角接触球轴承刚度分析 |
7.4.2 轴承倾斜效应对电主轴动态特性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Hertz点接触刚度计算方法 |
附录Ⅱ 滚动轴承摩擦功耗计算方法 |
附录Ⅲ 转子扭振固有频率和剪切应力计算方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游隙对双列调心球轴承静力学性能影响及游隙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考虑游隙的调心球轴承在联合载荷下静力学平衡分析 |
1.1 受力和负荷分布分析 |
1.2 变形的几何关系 |
1.3 接触点曲率分析 |
1.4 接触负荷计算 |
1.5 负荷分布区夹角计算 |
1.6 建立静力学平衡方程 |
2 调心球轴承静力学平衡方程组求解方法分析 |
2.1 方程组和变量可行域分析 |
2.2 迭代算法、求解流程及初始值分析 |
3 游隙对调心球轴承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游隙对#r及径向刚度Kr的影响 |
3.2 游隙对δa及轴向刚度Ka的影响 |
3.3 游隙对最大接触负荷Q1max、Q2max的影响 |
3.4 游隙对实际接触角的影响 |
3.5 游隙对负荷分布的影响 |
4 游隙的计算和控制分析 |
4.1 游隙及接触角几何关系分析 |
4.2 游隙尺寸链计算和控制分析 |
4.2.1 游隙尺寸链计算 |
4.2.2 游隙的测量控制 |
5 结论 |
(6)双半外圈调心球轴承预紧分析及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预紧力和预紧量分析计算 |
2.1 轴承结构 |
2.2 预紧力的分析 |
2.3 预紧量的分析计算 |
3 应用实例 |
4 总 结 |
(8)轴承工程塑料保持架的制造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塑料保持架用材料 |
1.1聚酰胺(尼龙PA) |
1.1.1尼龙1010(PA1010) |
1.1.2尼龙66(PA66) |
1.1.3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6(GRPA66) |
1.2聚酰亚胺(PI) |
1.3聚四氟乙烯(PTFE) |
1.4酚醛层压布管塑料 |
2热塑性工程塑料保持架产品的设计 |
2.1产品设计原则 |
2.1.1材料的选择 |
2.1.2形状、结构 |
2.1.3拔模斜度 |
2.1.4壁厚 |
2.1.5圆角 |
2.1.6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
2.1.7技术条件 |
2.1.8标志 |
2.2产品典型结构图 |
2.3产品设计方法 |
2.3.1深沟球轴承塑料保持架设计方法 |
2.3.2调心球轴承塑料保持架设计方法 |
2.3.3加强型圆柱滚子轴承塑料保持架设计方法 |
2.3.4接触角α=15°,α=25°角接触球轴承塑料保持架设计方法 |
2.3.5接触角α=40°角接触球轴承塑料保持架设计方法 |
3工程塑料保持架的制造 |
3.1热塑性工程塑料保持架注射模的设计 |
3.1.1注射模的设计程序 |
3.1.2注射模的设计原则 |
(1)浇注系统的设计 |
①主流道的设计 |
②分流道的设计 |
(a)分流道的断面形状及尺寸。 |
(b)分流道的分布形式 |
③浇口的设计 |
④冷料井的设计 |
(2)顶出机构的设计 |
(3)径向抽芯机构的设计 |
(4)加热和冷却机构的设计 |
①加热装置的设计 |
②冷却装置的设计 |
3.1.3注射模典型结构 |
3.1.4注射模设计实例 |
3.2热塑性工程塑料保持架注射模的加工 |
3.2.1注射模的加工原则 |
3.2.2注射模的加工实例-深沟球轴承塑料保持架注射模典型零件的加工 |
(1)外径型芯的加工 |
(2)型芯接头的加工 |
(3)型芯加工 |
(4)装套 |
3.3热塑性工程塑料保持架的注射成型 |
3.3.1注射成型的特点 |
3.3.2原料干燥 |
3.3.3注射成型工艺条件分析 |
(1)温度 |
①料筒温度 |
②喷嘴温度 |
③模具温度 |
(2)压力 |
①塑化压力 |
②注射压力 |
(3)时间 |
(4)后处理 |
①稳定处理 |
②调湿处理 |
3.3.4塑料保持架的注射成型工艺条件 |
3.3.5注射成型中的问题及对策 |
3.3.6产品的质量检查 |
(1)旋转灵活性 |
(2)滚动体保持性 |
(3)尺寸 |
(4)表面质量 |
(5)内在质量 |
3.3.7注射成型加工的安全操作 |
3.4热固性工程塑料聚酰亚胺模压管料的成型及机械加工 |
3.4.1聚酰亚胺模压管料的成型 |
(1)成型工艺 |
(2)质量检查指标 |
3.4.2聚酰亚胺模压管料的机械加工 |
(1)工程塑料机械加工的特点 |
(2)深沟球轴承聚酰亚胺保持架的机械加工 |
3.5热固性工程塑料酚醛层压布管料的成型及机械加工 |
3.5.1酚醛层压布管料的成型 |
3.5.2酚醛层压布管料的机械加工 |
(1)加工用的车刀 |
(2)加工用的钻头 |
(3)角接触球轴承酚醛层压布管保持架的机械加工工序。 |
4工程塑料保持架在滚动轴承中的应用 |
4.1轴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4.2应用工程塑料保持架的优越性 |
(1)产品设计的灵活性大 |
(2)保持架离心力小 |
(3)耐摩擦磨损,轴承温升低 |
(4)自润滑性能优异,可简化主机的润滑系统 |
(5)保持架易装配拆卸 |
(6)保持架的韧性好,耐冲击,抗断裂性好 |
(7)保持架的缓震性好,轴承噪声低 |
(8)耐酸、耐腐蚀 |
(9)可解决采用金属保持架不易解决的技术关键 |
(10)成本低、经济性好 |
4.3国内外工程塑料保持架应用概况 |
4.4工程塑料保持架轴承在我国机械工业上应用的实例 |
4.4.1输送机械 |
4.4.2.纺织机械 |
4.4.3电机 |
4.4.4机床 |
4.4.5仪器仪表 |
4.4.6印刷机械、内燃机械 |
4.4.7冶金机械、石油机械、造纸机械 |
4.4.8运输机械 |
(1)轿车 |
(2)军用飞机、军舰、军用摩托车 |
4.4.9重型机械 |
4.4.10航天机械 |
5工程塑料保持架的试验 |
5.1工程塑料保持架的工况环境适应性试验 |
5.1.1耐溶剂性 |
5.1.2耐油脂性 |
5.1.3对轴承的腐蚀性 |
5.1.4库存试验 |
5.1.5曝晒试验 |
5.1.6耐热老化试验 |
5.2工程塑料保持架轴承的台架试验 |
5.2.1杭州轴承厂托辊专用PA1010保持架轴承台架试验 |
(1)试验条件 |
(2)试验结论 |
5.2.2哈尔滨轴承厂PA66保持架调心球轴承寿命试验 |
(1)概述 |
(2)试验条件 |
(3)试验结果: |
5.2.3哈尔滨轴承厂GRPA66保持架圆柱滚子轴承台架试验 |
(1)概述 |
(2)试验条件 |
(3)试验结果 |
5.2.4西北轴承厂GRPA66保持架圆柱滚子轴承极限转速对比和正反转冲击台架试验 |
(1)极限转速试验 |
(2)尼龙保持架2317EA轴承正反转冲击试验 |
(3)试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
5.2.5西北轴承厂GRPA66保持架圆柱滚子轴承寿命试验 |
(1)试验目的 |
(2)试验条件 |
(3)试验结果 |
(4)试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
5.2.6黄石轴承厂GRPA66保持架新型调心滚子轴承寿命可靠性试验 |
(1)试验目的 |
(2)样品 |
(3)试验条件 |
(4)试验起止日期: |
(5)试验结果 |
(6)试验结论 |
5.2.7上海浦江轴承厂GRPA66保持架角接触球轴承寿命可靠性试验 |
(1)试验目的 |
(2)样品 |
(3)试验条件 |
(4)试验起止日期: |
(5)试验结果 |
(6)试验结论 |
5.2.8国产轿车用塑料保持架轴承额定负荷寿命试验,台架试验及道路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见表5.7) |
5.3工程塑料保持架轴承的用户使用试验 |
5.3.1山西原平机械厂托辊专用PA1010保持架轴承装机使用试验 |
(1)试验目的 |
(2)试验条件 |
(3)试验结果 |
①托辊转动灵活性 |
②托辊使用寿命 |
5.3.2 GRPA66保持架新型调心滚子轴承用户使用试验 |
6工程塑料保持架轴承应用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
7国内已生产的工程塑料保持架型号及其尺寸一览表 |
7.1无锡县锡珠塑料厂部分塑料保持架型号及尺寸 |
7.2浙江中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塑料保持架型号及尺寸 |
7.3苏州塑料一厂塑料保持架型号及尺寸 |
(9)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磨削中金刚石修整滚轮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3.1 轴承沟道磨削技术发展 |
1.3.2 轴承沟道磨削砂轮修整技术发展 |
1.3.3 金刚石滚轮修整技术的发展 |
1.4 项目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2 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磨削中的砂轮修整技术 |
2.1 球轴承套圈加工工艺流程 |
2.2 球轴承套圈沟道的磨削方法 |
2.3 球轴承套圈沟道磨削砂轮修整方法 |
2.3.1 球轴承套圈沟道单点金刚石修整法分析 |
2.3.2 球轴承套圈沟道金刚石滚轮修整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球轴承沟道磨削用金刚石修整滚轮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
3.1 套圈沟道金刚石修整滚轮制造方法选择 |
3.2 阴模型腔材料及其型面加工方法选择 |
3.3 金刚石滚轮型面电镀 |
3.3.1 电镀液成分组成比例的确定 |
3.3.2 电流密度对镀层的影响 |
3.3.3 镀液循环对镀层的影响 |
3.4 金刚石上砂技术 |
3.5 金刚石修整滚轮型面的测量与修磨 |
3.5.1 金刚石修整滚轮型面的测量 |
3.5.2 金刚石滚轮型面的修磨 |
3.6 本章小结 |
4 球轴承沟道磨削用金刚石滚轮的驱动装置研制 |
4.1 金刚石滚轮驱动装置工作原理及设计要求 |
4.1.1 滚轮驱动装置工作原理 |
4.1.2 滚轮驱动装置设计要求 |
4.2 金刚石滚轮驱动装置研制 |
4.2.1 驱动器主轴电机的选择 |
4.2.2 金刚石滚轮驱动器主轴部件的设计 |
4.2.3 主轴驱动部件的设计 |
4.2.4 驱动器进给部件的设计 |
4.2.5 金刚石滚轮驱动器制造 |
4.3 本章小结 |
5 球轴承沟道金刚石滚轮修整基础工艺参数研究 |
5.1 修整速比 |
5.2 滚轮光修转数n |
5.3 本章小结 |
6 球轴承沟道磨削用金刚石滚轮修整磨削应用实验 |
6.1 单沟道轴承磨削实验 |
6.2 多沟道磨削实验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振动筛滚动轴承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滚动轴承动力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滚动轴承信号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振动机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滚动轴承故障量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在线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6 目前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的局限性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技术 |
2.1 滚动轴承工作原理及结构 |
2.1.1 滚动轴承工作原理 |
2.1.2 滚动轴承结构 |
2.2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
2.3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分析方法 |
2.3.1 时域分析方法 |
2.3.2 频域分析方法 |
2.4 振动机械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 |
2.4.1 振动筛的分类 |
2.4.2 圆振筛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3 振动机械滚动轴承故障信号分析方法 |
2.4.4 圆振筛滚动轴承与旋转机械滚动轴承信号差异 |
2.5 滚动轴承的故障量化技术 |
2.5.1 算法提取特征法 |
2.5.2 双冲击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振动筛滚动轴承时变刚度双冲击现象动力学模型 |
3.1 圆振筛滚动轴承振动模型 |
3.2 圆振筛滚动轴承动力学模型 |
3.2.1 载荷分布区的影响 |
3.2.2 轴承的故障特征 |
3.2.3 接触载荷的计算 |
3.2.4 轴承刚度计算方法 |
3.3 求解时变刚度 |
3.3.1 有限元法分析步骤 |
3.3.2 实体模型的建立 |
3.3.3 材料参数 |
3.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5 约束设定工况设定 |
3.3.6 结果分析 |
3.4 双冲击现象机理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4 仿真及实验验证 |
4.1 仿真 |
4.2 实验验证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振动筛滚动轴承在线监测系统 |
5.1 圆振筛滚动轴承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 |
5.1.1 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组成 |
5.1.2 在线监测系统软件组成 |
5.2 系统功能介绍 |
5.2.1 实时监测筛箱及轴承的振动信号 |
5.2.2 实时FFT频谱/包络谱分析 |
5.2.3 轴承故障的自动报警 |
5.2.4 宽度尺寸的故障量化 |
5.3 系统模块及界面介绍 |
5.3.1 数据采集模块 |
5.3.2 轴承故障诊断模块 |
5.3.3 故障量化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力学特性分析与测试试验研究[D]. 周献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组合支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 罗忠,王晋雯,韩清凯,王德友. 机械工程学报, 2021(07)
- [3]高速球轴承振动特性及其扩展表征方法研究[D]. 侯萍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静压轴承与滚动轴承组合支承端面磨削主轴转子动力学研究[D]. 林圣业. 东南大学, 2020(01)
- [5]游隙对双列调心球轴承静力学性能影响及游隙控制分析[J]. 卓耀彬,周晓军.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9)
- [6]双半外圈调心球轴承预紧分析及在工程中的应用[J]. 王国民,顾伯忠,张坤. 光学精密工程, 2010(01)
- [7]一种双列调心球面球轴承刚度的计算及应用[J]. 杨德华,顾伯忠,崔向群.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3(S2)
- [8]轴承工程塑料保持架的制造与应用[J]. 刘亚盈,蔡根喜,丁琦,徐圣明,吴祖骅. 工程塑料应用, 1994(01)
- [9]球轴承套圈沟道成形磨削中金刚石修整滚轮的应用[D]. 李春俊.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10]振动筛滚动轴承故障在线监测系统开发[D]. 康津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