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伤剖宫产婴儿23例分析

产伤剖宫产婴儿23例分析

一、剖宫产儿产伤者2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炜博,唐仕芳,马娟,张娅琴,邵天伟,黄畅晓,李力[1](2020)在《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巨大儿指南(2020)”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娩中随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逐渐上升,产伤、肩难产、异常分娩和新生儿永久性损伤更易发生。2020年1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颁布了新的巨大儿指南,该指南在2016版"指南"的基础上有所更新。新指南评价了测量胎儿体重方法的准确性及局限性,量定"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于"可疑巨大儿"的孕期管理,以降低对母儿的伤害。

高伟[2](2018)在《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6年11月初至2017年8月底于唐山市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以及自愿原则,共纳入研究对象373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177人,对照组196人。研究方法:观察组孕妇由专人指导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对照组进行正常产检,不进行Kegel运动的指导。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收集妊娠晚期孕妇盆底功能改变情况;收集研究对象分娩时的临床资料,包括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孕期增长体重、妊娠周数、围产期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症状、新生儿体重、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会阴撕裂、助产等相关临床资料;产后6周复查时,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及法国PHENIX USB4对产妇盆底动态压力、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进行检测。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妊娠28周、妊娠32周尿失禁程度和PFIQ-7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36周尿失禁程度和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FIQ-7评分在三个时间点效应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FIQ-7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和时间点存在交互效应(P<0.05),提示PFIQ-7评分与妊娠周数有关。2分娩时观察组尿失禁程度和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P<0.05);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观察组与对照组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三产程的时间虽然少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完整率高于对照组,会阴侧切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度会阴撕裂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II度、III度会阴撕裂的人数比例均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产后6周尿失禁程度和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6周I类肌纤维和II类肌纤维肌力比较,观察组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6周I类肌纤维和II类肌纤维疲劳度比较,观察组产后6周I类肌纤维疲劳度和II类肌纤维疲劳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6周盆底肌肉动态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晚期进行Kegel运动可以减轻妊娠期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相关症状;2妊娠晚期进行Kegel运动可以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会阴完整率,缩短产程时间;3妊娠晚期进行Kegel运动可以提高产后盆底肌纤维的肌力,提高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的疲劳度,增加盆底动态压力,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几率。

王丽红,康艳芳[3](2017)在《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检查产妇骨盆大小、扩张程度、胎方位。胎儿存活的前提下,依患者宫缩情况、宫口开大程度、胎儿情况、胎先露高低等决定患者分娩方法。最终行阴道助产49例,剖宫产51例。结果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分娩后发生组织损伤、出血、血肿、产褥感染的几率(23.5%)小于阴道助产(49.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的胎儿围产儿死伤率(0.0%)低于阴道助产(32.7%),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阴道助产相比,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产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围生儿死伤率较低,在符合剖宫产指征时建议采用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

彭玲玲[4](2017)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几个世纪以来,随着手术操作、手术方式、麻醉技术的逐步完善及对抗菌药物的有效合理使用,剖宫产术也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并且不可替代的挽救了越来越多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现已成为产科界的重要手术之一。剖宫产术由于其操作时间短,易于操作,且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一度受到产科医生及孕产妇的追捧,导致了剖宫产率的持续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为了挽救儿童或母亲生命,医学上必须的剖宫产只占出生总量的10%至15%,因此WHO规定,剖宫产率须控制在15%以下。高危围生儿和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伴随着剖宫产率升高出现明显的下降,产妇的手术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了。2010年WHO报道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通过剖宫产方式出生的新生儿占到中国出生率的46%,自此全国妇产科工作者都在努力降低剖宫产率,使剖宫产率上升趋势得到了一定控制。目前我国计划生育国策逐步放宽,一对夫妇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但过去十余年我国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由此遗留下的大量瘢痕子宫妇女面临再次生育问题。如何为这群人选择安全适宜的分娩方式,保障母婴围生期安全,降低总剖宫产率成为我国妇产科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重复剖宫产是最常见的独立剖宫产指征,因此针对合适的人群给予剖宫产术后经阴试产(TOLAC)与随后的经阴分娩(VBAC)成为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机制。实现VBAC的最大障碍是缺少经阴试产的人群,大部分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的孕妇由于各种原因在分娩时会再次选择剖宫产。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经阴道分娩的妊娠及分娩情况,总结出可以给予阴道试产的人群以及促进阴道分娩的有利因素,以提高试产成功率,降低二次剖宫产率,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更好的保障母婴的围生期安全。方法:对2015年7月到2016年10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产三科收入院的17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初次剖宫产在我院进行)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中70例为经阴试产(TOLAC组),试产成功50例(VBAC组),TOLAC失败20例(TOLAC失败组),100例为再次剖宫产(ERCS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1:2的比例,选取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病例100例(VBNC组)作为对照,进行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等的比较分析。结果:(1)剖宫产手术仍然是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首选的分娩方式,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总数的71%。(2)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也可选择经阴试产,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孕妇中经阴试产成功组的比例为29%,但经阴道分娩的占到试产总数的71.4%,可以取得让人满意的试产结果。(3)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阴道分娩(VBAC组)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二次剖宫产(ERCS组)相比较,两者在产后出血率、产褥期感染率、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均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1分钟Aparg评分≥8分及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再次剖宫产的孕妇较经阴道分娩孕妇住院时间长,产后出血及产褥期感染发生率高。(4)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组(VBAC组)与足月妊娠初产妇经阴分娩组(VBNC组)在会阴侧切、产钳使用、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住院天数、新生儿1分钟Aparg评分≧8分及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VBAC组总产程时间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瘢痕子宫经阴试产成功组(VBAC)与失败组(TOLAC失败组)在孕妇年龄、体重指数(BMI)、宫颈评分(bishop评分)、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分娩时仍然首选剖宫产手术。在所有的剖宫产孕妇中,因剖宫产史作为单一手术指征的孕妇仍占有很大的比例。瘢痕子宫(US)不是必须通过再次剖宫产终止妊娠,可尝试经阴道分娩,并且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试产结果。试产前要详细了解孕妇的年龄、孕周、BMI、宫颈评分、既往有无阴道分娩史或VBAC史、前次剖宫产手术指征、子宫切口类型、刀口愈合情况、两次妊娠间隔时间以及彩超提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预估胎儿体重大小等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人群进行试产,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试产的利与弊,然后签署试产协议。试产过程要对孕妇的生命体征及胎心进行严密监测,如有异常,对阴道分娩的可能性再次予以评估,必要时行急症剖宫产手术。VBAC与ERCS相比,优势明显,因为VBAC可以减少再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术后盆腹腔粘连、慢性盆腔痛、不孕等各种并发症,还可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改善母婴结局,可降低总剖宫产率,改善产科分娩质量,故在拥有相配的工作人员及配套的分娩设备,持续的监测系统以及可实行紧急剖宫产和先进的新生儿复苏的医院应大力推广。

毕红梅,曹艳[5](2016)在《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研究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住院的76例产妇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对照组分娩采取自然分娩方式,实验组分娩采取无痛分娩方式,对比统计两组产妇的临床数据。结果实验组产妇分娩过程均伴有腰腹部疼痛感,对照组产妇分娩疼痛感明显较轻;实验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比例及胎儿窘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显着,可以有效地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感,降低胎儿窘迫以及中转剖宫情况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徐光洪[6](2016)在《第二产程时限改变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时限改变对产妇和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在重医附二院住院分娩的初产、足月单活胎、头先露、未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病例。其中第二产程持续时间≥2小时仍继续阴道试产者127例,设为研究组,根据第二产程持续时间(t)分为2组:2小时≤t<3小时为研究组1,共110例;t≥3小时为研究组2,共17例。随机抽取同期阴道分娩第二产程时间<2小时者106例为对照组,分别比较研究组1、2与对照组的母儿结局的差异。结果:(1)研究组1产妇的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发热率、尿潴留率、会阴完整率、肩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酸血症率、转NICU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研究组2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率、会阴侧切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产后发热率、尿潴留率、肩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酸血症率、转NICU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当2小时≤t<3小时不增加严重不良母儿结局,当t≥3小时产妇不良预后发生率增高。

呼松月[7](2014)在《河南扶沟县20072013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河南扶沟县20072013年剖宫产率及各项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对20072013年扶沟县妇幼保健院5 606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因素、瘢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为剖宫产主要指征,且比例逐年上升,其中社会因素上升最快;以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产程异常为剖宫产指征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广泛开展分娩镇痛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王婷婷[8](2014)在《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随着各种剖宫产术式的成熟与完善,其他相关医学领域的发展,使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证实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计划生育的大力推广,胎儿尤为珍贵,且孕妇对阴道分娩缺乏信心,要求行剖宫产;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的逐渐增加,没有健全的医疗法律法规,制约了产科医生选择临床治疗策略等,这些因素促使我国的剖宫产率成为世界第一,并引起国内外产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及控制剖宫产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7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为控制剖宫产率提出合理的措施,指导孕妇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6402例行剖宫产手术分娩产妇的病例资料,描述7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1)剖宫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717,P=0.001<0.05)。(2)7年的剖宫产指征变化中,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χ2=43.906,P=0.001<0.05)、瘢痕子宫(χ2=118.738,P=0.001<0.05)总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显着性;社会因素(χ2=26.069,P=0.001<0.05)、胎儿窘迫(χ2=6.679,P=0.01<0.05)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显着性;其余各项指征所占比率各年相比基本持平。(3)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疾病构成中,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糖尿病、ICP(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结论:(1)总体来看,7年间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2)在剖宫产指征构成中,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成为主要原因,并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疾病构成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居于首位,其次依次为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糖尿病、ICP。(3)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4)对胎儿窘迫有了新认识,严格定义胎儿窘迫,故胎儿窘迫的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5)瘢痕子宫的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

陈宝艳[9](2014)在《产后缺乳与中医体质及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正常泌乳与产后缺乳两种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频率,分析其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探讨产后缺乳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产后缺乳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产后缺乳的辨体-辨病-辨证提供依据,为临床防治产后缺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通过比较血清催乳素在正常泌乳与产后缺乳两种人群中的差异,探讨血清催乳素与产后乳汁分泌的关系。3.从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等角度探讨疏肝通络法对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的干预作用,为治疗产后缺乳及中医药的开发应用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符合标准的2011年9月~2013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产后缺乳者40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正常泌乳者400例为对照组,由研究者应用统一的《中医体质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对产后缺乳发病有影响的中医体质类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组的中医证型,运用对应分析探讨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2.从400例产后缺乳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的患者为病例组,从400例正常泌乳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血清催乳素的差异。3.将100例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予疏肝通络法(方用下乳涌泉散)治疗,对照组予疏肝法(方用逍遥散)治疗。比较两组病例中药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的差异以及病情程度、乳房充盈度、补授乳量、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的变化,以评估疏肝通络法对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患者的干预作用。结果:1.400例正常泌乳者和400例产后缺乳患者的年龄、籍贯、民族、学历、职业、产次、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出生体重相比较,均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2.400例正常泌乳者平和体质共153例,最为常见,占38.25%,8种偏颇体质共占61.75%,分布较为平均,从4.00%到10.75%。400例产后缺乳患者中,平和体质共66例,仅占16.50%,8种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共占83.50%,其中阴虚体质最多,占19.00%,气虚体质、气郁体质分别占15.00%、13.00%。两组病例体质构成比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9种体质类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平和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在两组间分布均不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产后缺乳中医体质类型的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各自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方程为:Y=-0.014×常量-0.827X1(平和体质)+0.497X2(气虚体质)+0.655×X4(阴虚体质)+0.874X8(气郁体质)其中,平和体质的OR值为0.437,是保护体质;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各自相应的OR值分别为1.644、1.926、2.396,均是发病的危险体质,据OR值的排列顺序可推断气郁体质对产后缺乳影响最大。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5,95%CI:0.617-0.693,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回归方程有较好的检验效能。3.产后缺乳患者(病例组400例)中医证型为气血虚弱证的有132例,占33.00%;肝郁气滞证188例,占47.00%,最常见;痰滞证80例,占20.00%。产后缺乳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对应分析提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与气血虚弱证存在对应关系,说明气虚体质,阳虚体质人群较其他人群更加容易出现气血虚弱证;气郁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与肝郁气滞存在对应关系,说明气郁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人群较其他人群更加容易出现肝郁气滞证;湿热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与痰滞证存在对应关系,说明湿热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人群较其他人群更加容易出现痰滞证。4.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者(病例组100例)中药治疗前与正常泌乳者(对照组100例)血清催乳素的比较:对照组较病例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前,试验组50例(予疏肝通络法,方用下乳涌泉散)与对照组50例(予疏肝法,方用逍遥散)血清催乳素两组间比较:数值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催乳素两组间比较:试验组血清催乳素较对照组血清催乳素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前、后试验组组内血清催乳素的比较:中药治疗后血清催乳素较治疗前血清催乳素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前、后对照组组内血清催乳素的比较:中药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5.中药治疗前,试验组50例(予疏肝通络法,方用下乳涌泉散)与对照组50例(予疏肝法,方用逍遥散)两组间比较:病情程度、乳房充盈度、补授乳量、中医证候积分均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病情程度减轻、乳房充盈度增加、补授乳量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减分率增加,中医证候疗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中药治疗后患者病情程度减轻、乳房充盈度增加,补授乳量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药治疗后患者病情程度减轻、乳房充盈度增加,补授乳量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服用中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妇及婴儿均未出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结论:1.产后缺乳与产妇的中医体质类型有密切的关系,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提出了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是产后缺乳发病的危险体质(易感体质),平和体质是保护体质。提示在围产保健工作中可开展对孕产妇的体质评估,对偏颇体质早期识别、积极调护,最大可能地预防或减少产后缺乳的发生,发挥体质在疾病防治中的能动作用,以更好地实践中医“调体”、“治未病”的理念。中医体质与产后缺乳发病后的中医证型存在对应关系。临证中要重视不同体质与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根据体质类型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2.产后缺乳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较产后正常泌乳者低,提示血清催乳素与产后乳汁分泌有较密切的关系。3.疏肝通络法能促进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分泌,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为治疗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及中医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临床及理论依据。

张林[10](2014)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如何避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依据,进一步减少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生命安全。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首次剖宫产的300名孕妇,因子宫切口缝合方法不同、剖宫产时机不同观察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同时就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进行回顾行分析,探讨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结果:子宫切口单层锁边缝合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及缝线吸收上优于双层缝合,在体温,血常规异常及子宫复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产组与择期组在术中出血量,子宫复旧,子宫切口愈合方面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体温,血常规异常方面比较无差异。回顾分析28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在肛门和阴道检查次数大于5次,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子宫切口延撕,胎膜早破(PROM),羊水污染,妊娠合并症,体温检测及血常规异常等因素中相比较,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较短,缝合组织层次少,切口对合佳平整、产生疤痕组织少,血运良好并较好地恢复原解剖结构,有利于子宫切口的愈合等优点。2.子宫切口高低的选择应与宫口开大呈反比,与先露高低呈正比,无论切口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子宫切口的愈合。择期剖宫产易发生宫腔积血,临产后剖宫产易发生宫旁血肿,两者均影响子宫复旧及切口愈合3.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大多为机会感染,对一些有潜在的高危因素者,如临床上有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多、胎膜早破、滞产、术前有多次肛查及阴道内诊,分娩过程切口延撕,羊水污染,以及既往合并有基础疾病病史,如各种原因导致妊娠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肝脏疾病,高血压或妊娠期糖尿病(GDM)等疾病的患者,当其经受剖宫产手术创伤时,容易诱发感染,引起子宫切口愈合不良。4.在临床指标中,体温、血象可监测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但敏感性不高,超声检查能直观、无创伤,准确及动态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剖宫产儿产伤者2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宫产儿产伤者2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巨大儿指南(2020)”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巨大儿的定义及诊断
2 巨大儿的发病率及高危因素
3 巨大儿的危害
4 巨大儿的筛查和预估
    4.1 巨大儿的临床预测
    4.2 巨大儿的超声预测
5 巨大儿的预防
    5.1 孕期运动
    5.2 控制血糖
    5.3 减肥手术
6 怀疑巨大儿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
    6.1 引产
    6.2 剖宫产
    6.3 经阴道分娩
    6.4 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7 指南建议和总结
    7.1 推荐基于良好且一致的科学证据(A级):
    7.2 推荐基于有限或不一致的科学证据(B级):
    7.3 推荐主要基于协商一致意见和专家意见(C级):

(2)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试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基线调查
        1.1.3 分组方法
        1.1.4 干预措施
        1.1.5 随访观察
        1.1.6 评价标准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纳入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1.2.2 纳入研究对象妊娠晚期盆底功能情况
        1.2.3 纳入研究对象剖宫产率情况
        1.2.4 两组中经阴道分娩的研究对象分娩时盆底功能情况
        1.2.5 两组中经阴道分娩的研究对象产后6周盆底功能情况
    1.3 讨论
        1.3.1 Kegel运动的发展
        1.3.2 各种盆底训练方法的讨论
        1.3.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妊娠、分娩的关系
        1.3.4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及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1 女性盆底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2.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生理病理学机制
        2.2.1 基因遗传因素
        2.2.2 盆底支持组织机械损伤
        2.2.3 女性激素水平下降
    2.3 盆腔器官脱垂的研究进展
        2.3.1 盆腔器官脱垂的危险因素
        2.3.2 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
        2.3.3 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
    2.4 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2.4.1 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2.4.2 尿失禁的诊断
        2.4.3 尿失禁的治疗
    2.5 小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之尿失禁模块短型
附录C 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
附录D 产科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E PHENIXUSB4盆底肌肉治疗仪及检测结果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产妇结局
    2.2 胎儿结局
3 讨论

(4)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疼痛感比较
    2.2 两组产妇产程用时及新生儿窘迫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产妇中转剖宫产情况比较
3 讨论

(6)第二产程时限改变对母儿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河南扶沟县20072013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 2 方法
    1. 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2007 ~ 2013 年剖宫产率的变化
    2. 2 剖宫产指征及其构成比的变化
3 讨论
    3. 1 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
        3. 1. 1社会因素
        3. 1. 2瘢痕子宫
        3. 1. 3胎儿宫内窘迫
        3. 1. 4巨大儿和羊水过少
        3. 1. 5妊娠合并症及胎位异常
    3. 2 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3. 2. 1采用分娩镇痛技术
        3. 2. 2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3. 2. 3加强宣教与沟通
        3. 2. 4医务人员、患者、社会共同努力

(8)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产后缺乳与中医体质及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1.1.1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的生理性变化
        1.1.2 分娩后乳腺泌乳与排乳的机制
        1.1.3 产后缺乳的影响因素
        1.1.4 西医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
    1.2 中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1.2.1 古代医家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1.2.2 中医对产后泌乳与脏腑功能关系的认识
        1.2.3 产后缺乳的中医病因病机
        1.2.4 产后缺乳的中医证型及治则
        1.2.5 中医学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
    1.3 对中医体质的认识
        1.3.1 中医体质的概念
        1.3.2 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3 中医体质的分类
        1.3.4 中医关于体质形成与影响因素的认识
        1.3.5 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
        1.3.6 中医体质与妊娠期及产后疾病
第二章 中医体质与产后缺乳及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内容及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辨体质标准
        2.2.3 辨病标准
        2.2.4 辨证标准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2.7 中止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设计方法
        2.3.2 入选病例的中医体质调查
        2.3.3 统计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问卷回收情况
        2.4.2 一般资料的比较
        2.4.3 中医体质与产后缺乳的分析
        2.4.4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分析
    2.5 讨论
        2.5.1 产后缺乳的危险及保护中医体质类型
        2.5.2 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与产后缺乳的相关分析
        2.5.3 对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的认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2.5.4 对体质与中医证候关系的认识
    2.6 结论
第三章 疏肝通络法对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病例来源
        3.2.2 辨病标准
        3.2.3 辨证标准
        3.2.4 纳入标准
        3.2.5 排除标准
        3.2.6 中止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设计方法
        3.3.2 血清PRL的测定
        3.3.3 产后缺乳病例中药治疗措施
        3.3.4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3.3.5 乳房充盈度判定标准
        3.3.6 补授乳量
        3.3.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3.3.8 中医症候积分判定标准
        3.3.9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3.10 安全性指标
        3.3.11 统计方法
    3.4 研究结果
        3.4.1 血清PRL比较
        3.4.2 疗效比较
        3.4.3 安全性指标的研究结果
    3.5 讨论
        3.5.1 血清PRL与产后泌乳
        3.5.2 肝之疏泄在促进泌乳中的作用
        3.5.3 疏肝通络法对肝郁气滞证产后缺乳的干预作用
        3.5.4 下乳涌泉散的方药解析
    3.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预防和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剖宫产儿产伤者2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巨大儿指南(2020)”解读[J]. 杨炜博,唐仕芳,马娟,张娅琴,邵天伟,黄畅晓,李力.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08)
  • [2]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D]. 高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3]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的临床效果观察[J]. 王丽红,康艳芳.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16)
  • [4]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D]. 彭玲玲. 泰山医学院, 2017(06)
  • [5]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对比分析[J]. 毕红梅,曹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1)
  • [6]第二产程时限改变对母儿预后的影响[D]. 徐光洪.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7]河南扶沟县20072013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原因分析[J]. 呼松月.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4(08)
  • [8]近7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D]. 王婷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9]产后缺乳与中医体质及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D]. 陈宝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产伤剖宫产婴儿2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