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伟 - 玻璃人

梁朝伟 - 玻璃人

一、梁朝伟——玻璃男人(论文文献综述)

贾瑞芳[1](2020)在《跨媒介书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传奇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文学作品备受读者青睐,曾多次被改编搬上银幕和舞台,其中改编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是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该小说从1944年出版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变化,改编者们在忠实原着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的语境,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新的演绎。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体验,而且体现出了不同时代背景的创作者们对原作主旨的多重精神文化解读。本文选取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四部改编作品,包括电影和话剧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梳理小说文本、写作背景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参与其新时期的话剧改编工作。探析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和话剧作品中的互通性,并追寻《红玫瑰与白玫瑰》屡次被改编的原因与时代背景。鉴于多版改编作品艺术形式的不同,在对现有作品进行逐个的分析与比对。首先探究文本的可改变性及其特征,将其与历次改编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析了不同改编作品对原作内容的增减,人物形象与主题再现的变化,时间与空间的叙事特征等方面的问题,进而研究不同版本作品所呈现的审美意蕴与美学价值。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作品本身不仅对爱情、对人生、对人性等主题有着深刻理解,而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随着创作者们所处时代的变化,审美和价值观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使得改编作品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角度诠释了这部作品,历久弥新。不同版本的改编作品映射了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受众的生活状态、精神追求,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改编作品中,还体现了近百年来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对爱情和生活影响。经过研究,尝试把近几十年《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作品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在努力解读改编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与中国时代发展中个体的精神追求如何相互适应。

丁美玲(DINH MY LINH)[2](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豆耀君[3](2019)在《怀乡: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想象》文中研究说明侯孝贤电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其作品通过反复聚焦鸦片战争以来不同时期的台湾生活,立体地呈现了一个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现代“中国影像”;勾勒出近代以来的台湾,从被弃、回归到隔离、重认的复杂历史、政治、文化之旅。其所表现出的以当代台湾为中心的历史现场感及精神追求,集中反映了现代中国在其现实发展和诗学想象/建构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通过侯孝贤电影,不但可以更切近地了解台湾,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包括它的历史、现在及未来。论文以侯孝贤电影中有关“中国”的一系列表现为基点,大体依创作先后为序,探讨侯孝贤电影在不同时空维度下“中国想象”的异同及其复杂性,进而探求其对“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发展所具有的现实启示意义。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绪论,主要就侯孝贤电影的文学特质,侯孝贤电影的台湾特点及中国属性,以及国内外有关侯孝贤电影的研究现状及本篇的认识出发点做了初步的论说。在揭示侯孝贤电影艺术文学性特征及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其作为出身台湾的导演在电影艺术表现和思想追求上所体现出的“中国性”、“现代性”特征,从而为后面的研究铺设出初步的基础。第一章,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社会变迁及其追求。着力展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侯孝贤电影在表现台湾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过程中所呈现之以“父权失落”为中心的一系列影像表现,以及年轻一代在这一过程中的出走和迷失主题所蕴含的复杂历史意义。第二章,从台湾到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台湾。主要体现侯孝贤的“家国”意识,以及这种意识所造成之台湾社会在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上的复杂历史变迁,以及这种文化心理在侯氏电影“台湾三部曲”中的具体表现。第三章,侯孝贤电影中的传统中国意象及其隐喻。首先从侯孝贤电影中女性角色的变化说起,继而分析其以《海上花》和《刺客聂隐娘》为代表的传统中国想象的主要着力点及其现实隐喻,指出其分别选择晚清-中晚唐为表现对象的深层心理,及其与“现代中国”面临的某些社会、人生困境之间的隐秘关系。第四章,在“世界”寻访“中国”。主要通过聚焦侯孝贤两部非华语电影,指出其所体现的创作者在21世纪全球背景下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新突破:《咖啡时光》在致敬日本导演的同时,借机对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历史作出新的审视,特别是通过对一位长期被遮蔽的历史人物的寻访,着力打捞和发现了一段被“隐去的中国”;《红气球之旅》则更将“中国”置于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中,借域外生活眼光,重新打探古老中国文化,发掘其古典民间艺术所蕴含之坚韧、执着精神在后现代凡庸生活世界所具有之精神超拔意义。余论部分,分别从侯孝贤电影所体现之中国卷轴美学、抒情美学及其感伤情调等不同层面,探讨侯氏电影艺术追求所隐含之中国性与世界性问题。

淘漉[4](2019)在《周星驰VS梁朝伟:友情岁月》文中指出他们相识于微时,一起携手走过懵懂的青葱岁月,在各自的事业版图里笑傲江湖。从前看武侠小说,最喜欢看两大侠客因为性情相投而结为莫逆之交的江湖轶事。譬如李寻欢和阿飞,曲洋和刘正风,令狐冲与风清扬……在香港娱乐圈,也有这样两位高手,他们相识于微时,一起携手走过懵懂的青葱岁月,在各自的事业版图里笑傲江湖。一个是有着"怪才"之名的喜剧之王周星驰,另一个是具有"电眼"之称的男神影帝梁朝伟。

宗城[5](2018)在《寻找王家卫》文中研究表明黑色墨镜2018年,王家卫六十岁。对中国人来说,六十甲子一轮回,渡过波澜起伏,人生走向"中庸"。人到这时,虽尝尽名利,却也在不断地告别。眼前的路越走越窄,所以回望过去。他有美满家庭,有名利,有兄弟,有事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拍出彻头彻尾虚无的电影。在王家卫的早期电影里,主角是精神上的孤儿,没有父亲,没有母亲,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信仰,像一根芦苇,游荡于空旷又逼仄的都市。有人说他像张爱玲,冷眼看人间,趟过孤独的泥沼。他的确从小读张爱玲的小说,思考过相似的问题,但他

王祎颜[6](2018)在《王家卫电影的“小资”文化研究 ——基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文中认为2017年6月15日,华语影坛着名的香港导演王家卫获得素有“电影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卢米埃尔大奖”并成为首位获奖的亚洲导演。出道至今,王家卫独具一格的视听质感与细腻别致的感情描摹闻名中外。其电影备受“小资”推崇,王家卫被称为“小资”教父。“小资”是一种以浪漫怀旧的品味情调和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为表征的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现象,也指代彰显独特审美,注重身份认同,主要分布于都市的白领和知识分子等阶层的群体。本文试图以“小资”为切入点,以电影符号学为手段,提炼王家卫电影中的“小资”形象并研究形象的符号建构方式,充分认识和把握王家卫电影的“小资”文化与艺术风格特征。从而探析王家卫电影与“小资”的渊源及价值,为王家卫电影和“小资”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为华语小众文艺电影发展提供若干启示。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述“小资”文化与王家卫电影的关联,包括“小资”的定义、衍变等。其次,通过“边缘人”统摄王家卫电影中的“小资”形象并分析其特征。再次,依据媒介和感知方式划分电影符号的类型,以视觉、语言、叙事符号分析王家卫电影“小资”形象的建构。最后,探析王家卫电影“小资”文化的成因,并从社会、艺术、商业角度得出王家卫电影具有揭示都市“小资”生存及心理困境,引领华语影坛艺术院线发展等价值。

周潞鹭[7](2018)在《登上那美轮美奂的对比大厦:60年代是香港的“花样年华”吗?》文中认为引言《花样年华》(2000)[1]由王家卫导演,梁朝伟和张曼玉主演,代表了华语电影的最高水准。网络电影数据库(IMDB)上的全球观众为它打了8分(总分10分),在华语电影中排名最高[2]。它不仅包揽了当年香港金像奖的五个大奖、台湾金马奖的三个大奖,还夺下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等着名的海外奖项[3]。最令人振奋的是,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于2016年公布的"21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排行榜上,《花样年华》打败了《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2007)、《千与千寻》(2001)和《老男孩》(2003)等一众经典而荣居亚军,成为华语电影之光[4]。

罗馨儿[8](2017)在《回归后香港电影表演文化研究(1997-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归后的十多年时间(1997-2012),是香港作为曾经的资本主义的殖民城市,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融合的初级阶段。同时,新世纪全球化趋势、千禧年应约而至、电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全面渗透,都对香港社会和香港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香港电影拥有百年历史,回归后,在新的历史、人文语境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香港电影作为了解和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媒介对象,其自身具备的丰富性、艺术性、成熟度、典型度,都能提供较大的社会人文研究价值。而电影表演艺术是直接展示人、塑造人的视觉形象艺术,能够直观地呈现1997年后影像香港中独有的人文风貌和城市表情。本文的研究角度,选取了电影表演文本中的两大因素——身体和身份。身体,是人类存在的载体,直观地反应人生存的状态和感受。身份,是人与外界产生关联的范式,赋予人生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文章第一部分以“夹缝”来形容回归后香港电影在时间、空间、产业、文化方面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将回归后香港电影的发展作了概括性的阶段划分。第二部分以此时期香港电影的身体表演为切入口,归纳生成了审美的身体表演、权力的身体表演和错置的身体表演三种主要形态。将电影主体的身体感受,及其同外部世界的感知关系加以分析。第三部分以此时期香港电影的身份表演为角度,总结了政治身份表演,社会身份表演和时空身份表演三大范式。用以研究不同范畴下的身份群体,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具有普遍性的境遇和心态。第四部分则将身体表演与身份表演结合后的效应加以归纳。并单独将有文化典型性的个别演员和单独影片的表演,作为重点研究的范例,并对其进行的文化分析和价值批判。

张五毛[9](2013)在《公主坟》文中认为1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和殷北风就习惯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咱们年轻那阵子云云。六年前,我还吹着海风,躺在一条年久失修的船上,一边抠着脚气,一边高傲地向兄弟们炫耀我的女人储备库数字之巨,目光肆无忌惮地停留在姑娘们若隐若现的胸部和臀部。一条破烂的牛仔裤里躺着一枚亢奋的圣物,似乎捕捉一位姑娘,就像在海水里摸起一把海藻一样简单。那个情感动荡的年月,伴随着成长的惆怅渐行渐远,成了我们回味"年轻

周瑜[10](2012)在《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电影表演艺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注重视觉文化与眼球经济的年代,电影越来越倚重视听语言,“表演”作为电影艺术的灵魂似乎不再受到重视,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受观众追捧的电影“明星”。确实,不管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他们都用心诠释角色,使人物在他们的演绎下变得有血有肉。他们身上既有着电影百年的烙印,也反映了当代电影表演多元化的趋势。因此他们“电影艺术家”的光环不应被“明星”这一名词简单地遮盖。“什么是好的电影表演?”玛丽·奥勃莱特在其着作《电影表演——为摄影机进行表演的技巧与历史》一书的开头便提出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文也将试图从两位优秀影人的表演比较中得出一二。为了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将从三大部分对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表演艺术进行比较:第一部分,在绪论部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表演艺术这一学科的研究现状之后,我将引入本文主题——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两位影人的从影经历,挑出两人初登大银幕时最重要的电影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他们电影表演风格形成的因素。通过对他们参演作品的线性梳理,说明两人表演轨迹的殊途同归,即从本色表演迈向成熟的性格化塑造。第二部分包括对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在商业和艺术电影中具体的表演分析。挑选他们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品,以相似的角色为个案进行横向比较。从他们对面部表情与形体的控制分析他们如何准确传达角色的信息:如警匪类型片中的性格化塑造,梁朝伟更注重用带有反差的表情与语言对角色的矛盾内心进行表达,而尼古拉斯·凯奇则偏向用大幅度的肢体语言展现角色的情绪与力量。第三部分是本文对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表演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两人的忧郁气质、令人难以忘记的双眼使得他们在选择与被选择的角色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与布莱希特的“表现派”这两大理论对两人表演实践的影响;而两人合作过的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也在具体影片中改变、影响着他们的表演风格。总之,从两人的体貌特征、表演理论与导演风格入手,全面解读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的全能表演之路的成因。

二、梁朝伟——玻璃男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梁朝伟——玻璃男人(论文提纲范文)

(1)跨媒介书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可见”的文本——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可行性
    第一节 两性关系的奇情化书写
    第二节 情节元素的精确性雕琢
    第三节 情绪氛围的可视性构建
第二章 银幕再现——1994年电影版《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一节 原着搬演
    第二节 意象书写
    第三节 女性主义意识
第三章 创造性演绎——2007年明星版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一节 推陈出新
    第二节 舞台上的时空
第四章 颠覆性改写——2010年时尚版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一节 颠覆原作
    第二节 戏剧危机下的生存
第五章 奇观化呈现——2019年现代版话剧《红白玫瑰》
    第一节 时尚版与现代版版本演变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化舞美升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现代化的传播营销策略
结论:《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实践的理论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张爱玲文学作品被改编信息表
附录 B 时尚版与现代版差异表
附录 C 2010 年时尚版《红玫瑰与白玫瑰》话剧剧本
附录 D 2019年现代版《红白玫瑰》话剧剧本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概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来源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2.访谈提问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怀乡: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侯孝贤电影的文学特质
    二 侯孝贤电影的台湾元素与中国性问题
    三 研究现状与研究目标
第一章 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社会变迁及其追求
    一 侯孝贤与台湾新电影
    二 侯孝贤电影中的台湾日常社会
    三 侯孝贤电影中的火车隐喻
第二章 从台湾到中国:一段追寻自我的旅程
    一 侯孝贤电影中的“故乡”
    二 侯孝贤电影中的海洋与彼岸
    三 侯孝贤电影作品之“台湾三部曲”
第三章 侯孝贤电影中的传统中国意象及其隐喻
    一 侯孝贤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意义转变
    二 华丽哀怨的帝国倒影——从上海到台北
    三 侯孝贤电影的“唐朝”想象与现代隐喻
第四章 在“世界”寻访“中国”——侯孝贤电影中的异域“中国想象”
    一 《咖啡时光》:异域文化中的中国寻访
    二 《红气球之旅》:欧洲视野中的“东方中国”
余论: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性与世界性
    一 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卷轴美学
    二 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抒情美学
    三 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感伤——美丽与苍凉
附录 :侯孝贤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王家卫电影的“小资”文化研究 ——基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小资”文化的研究现状
        1.3.2 王家卫电影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1.5 相关理论简介
        1.5.1 电影符号学
        1.5.2 边缘人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2.王家卫电影与“小资”文化的关联
    2.1 “小资”的内涵衍变
    2.2 “小资”的定义、特征
    2.3 王家卫电影的“小资”文化
3.王家卫电影中的“小资”形象
    3.1 “小资”形象类型
    3.2 “小资”形象的形态与精神内涵
        3.2.1 漂泊与逃离的生存
        3.2.2 虚无与孤寂的精神
        3.2.3 疯癫与死亡的悲剧
    3.3 “小资”形象的特征
        3.3.1 相似的经历
        3.3.2 回环的身份
4.“小资”形象的符号建构
    4.1 服饰与道具——视觉符号
        4.1.1 旗袍、高跟鞋与墨镜
        4.1.2 凤梨罐头与台灯
        4.1.3 承载意义的楼梯
    4.2 哲理绵长的台词——语言符号
    4.3 新颖奇妙的排演——叙事符号
5.王家卫电影“小资”文化的价值
    5.1 王家卫电影“小资”文化的成因
    5.2 社会价值
        5.2.1 呈现:后现代都市失语症
        5.2.2 揭发:人皆有之的恋物癖
        5.2.3 认同:寻找确证自我身份
    5.3 艺术价值
        5.3.1 暧昧的影片情调
        5.3.2 潮湿的环境气息
        5.3.3 异国的浪漫元素
    5.4 商业价值
6.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王家卫及其电影的获奖与评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主要访谈对象及内容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登上那美轮美奂的对比大厦:60年代是香港的“花样年华”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 性别身份
    1. 服饰对比:旗袍──领带
    2. 特写对比:周与苏的先生对话──苏与周的太太对质
(二) 发展主义
    1. 故事背景:香港──上海
    2. 场景对比:香港──曼谷
(三) 内地与香港政治

(8)回归后香港电影表演文化研究(1997-2012)(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方法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成果研究综述
第二章 回归后香港电影的背景研究
    第一节 “夹缝”:回归后的电影创作背景
        一、时间的夹缝
        二、空间的夹缝
        三、产业的夹缝
        四、文化的夹缝
    第二节 回归后香港电影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1997-2002)
        二、第二阶段(2003-2008)
        三、第三阶段(2009-2012)
第三章 回归后的身体表演
    第一节 审美的身体
        一、动作表演的暴力呈现
        二、性感表演的欲望寄寓
        三、审丑的身体
    第二节 权力的身体
        一、夹缝中的身体
        二、男性身体“去势”
    第三节 错置的身体
        一、性别的错置
        二、年龄的错置
        三、身体程式的错置
第四章 回归后的身份表演
    第一节 政治身份表演
        一、政治境遇下的自况
        二、“边缘人”的自喻
    第二节 社会身份表演
        一、伦理身份表演
        二、职业身份表演
        三、阶层/群体身份表演
    第三节 时空身份
        一、“九七焦虑”下的失忆表演
        二、本土历史的怀旧表演
        三、内地、国际的表演文化竞合
第五章 身体与身份的互动效应
    第一节 “接合”效应
        一、“香港队长”刘德华
        二、“新一代功夫超人”Ip Man(《叶问》)
    第二节 分裂效应
        一、《色·戒》群像:色易守、情难防
        二、“见鬼”表演:越界的凝视
    第三节 重置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致谢

(9)公主坟(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10)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电影表演艺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表演体系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学者对电影表演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学者对电影表演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表演艺术发展比较
    2.1 殊途同归的从影经历
        2.1.1 贫困家庭诞生的银幕巨星
        2.1.2 电影世家出现的无名小将
    2.2 风格交替的磨砺之路
        2.2.1 从电视“一哥”到电影红星
        2.2.2 从独立影人到商业巨星
第3章 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在商业片中的角色创作比较
    3.1 夸张而不浮夸的喜剧片:永不妥协的草根精神
        3.1.1 《亚飞与亚基》:玩世不恭的戏剧人生
        3.1.2 《抚养亚利桑那》:浪子回头的曲折历程
        3.1.3 亚飞与麦克唐纳:喜剧电影中的夸张与现实主义风格
    3.2 简练而不简单的警匪片:低调的正义与狂傲的邪恶
        3.2.1 《无间道》:警匪无间的猫鼠游戏
        3.2.2 《变脸》:敌我互换的真假身份
        3.2.3 陈永仁与凯斯特:重形体与重内心的性格化角色塑造
第4章 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在艺术片中的角色创作比较
    4.1 人生主题的另类表达:扭曲痛苦的爱情与“面包”
        4.1.1 《春光乍泄》:为爱付出的失意人
        4.1.2 《远离拉斯维加斯》:抛掷生命的绝望者
        4.1.3 黎耀辉与本:生活化演绎的“大巧质朴”与“浓后之淡”
    4.2 跨时空角色的塑造:游离在虚幻与现实的边缘
        4.2.1 《悲情城市》:政治浪潮中的旁观者
        4.2.2 《天使之城》:宛如梦境的人神恋
        4.2.3 林文清与赛斯:微相表演的“留白”与多义性
第5章 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电影表演风格形成原因比较
    5.1 本色魅力的影响
        5.1.1 眼神的魅力
        5.1.2 形体气质的魅力
    5.2 表演理论体系的影响
        5.2.1 “角色即演员,演员即角色”的体验派理论的影响
        5.2.2 “演员吃掉角色”的表现派理论的影响
    5.3 导演风格的影响
        5.3.1 吴宇森:江湖恩仇下的“激情”演出
        5.3.2 大卫·林奇:迷情公路上的“狂野”表演
        5.3.3 王家卫:都市镜像中的“无痕迹”演技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媒体实践作品目录
附录 B:梁朝伟电影表演获奖纪录
附录 C:尼古拉斯·凯奇电影表演获奖纪录
致谢

四、梁朝伟——玻璃男人(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媒介书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改编研究[D]. 贾瑞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3]怀乡:侯孝贤电影中的中国想象[D]. 豆耀君.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周星驰VS梁朝伟:友情岁月[J]. 淘漉. 东西南北, 2019(03)
  • [5]寻找王家卫[J]. 宗城. 作品, 2018(07)
  • [6]王家卫电影的“小资”文化研究 ——基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D]. 王祎颜. 暨南大学, 2018(12)
  • [7]登上那美轮美奂的对比大厦:60年代是香港的“花样年华”吗?[J]. 周潞鹭.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8(01)
  • [8]回归后香港电影表演文化研究(1997-2012)[D]. 罗馨儿. 上海戏剧学院, 2017(02)
  • [9]公主坟[J]. 张五毛.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4)
  • [10]梁朝伟与尼古拉斯·凯奇电影表演艺术比较研究[D]. 周瑜. 湖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梁朝伟 - 玻璃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