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一、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良[1](2021)在《不同时间春灌一水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河北省冬小麦耕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小麦生育期间自然降水量无法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为实现稳产高产,以往该区冬小麦春季灌溉以二至三水为主,灌溉水需求量大。然而,河北省地表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在此背景下,河北省推行了节水压采制度,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冬小麦灌溉用水量是其主要措施之一。为缓解农业水资源高耗压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同时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必要开展减少冬小麦春季灌水次数至一次的研究,探明冬小麦适宜的春灌一水时间。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开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拔节后0 d(AJ0)、拔节后5 d(AJ5)、拔节后10 d(AJ10)、拔节后15 d(AJ15)、拔节后20 d(AJ20)共5个春灌一水时间处理和无春灌(CK1)、春灌二水(CK2)2个对照处理,阐明不同时间春灌一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冬小麦适宜的春灌一水时间。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春灌一水条件下,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两个试验年度冬小麦最终株高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以AJ5处理最高,AJ0和AJ10处理次之,二者与之差异不显着;最大叶面积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所有春灌一水处理的最终株高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均显着大于CK1,但小于CK2。春灌一水处理冬小麦开花期的旗叶长度、宽度和干重随灌水时间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所有处理的旗叶性状均优于CK1。(2)春灌一水处理中,冬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SPAD最大值出现在花后7 d,其随着灌水时间推迟呈减小的趋势;Pn、Tr和Gs在开花至花后7 d达到最大值,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冬小麦开花期旗叶Pn、Tr和Gs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两个试验年度Pn最大的处理分别为AJ15和AJ5。所有春灌一水处理花后7 d的SPAD值和开花期Pn均大于同时期的CK1,小于CK2。(3)两个试验年度,春灌一水处理中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最大的处理均为AJ5,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处理分别为AJ5和AJ10,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的处理依次为AJ20和AJ15。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Logistic模拟下冬小麦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降低,但灌浆持续时间增长,理论最大千粒重增大。春灌一水条件下,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均是先增大后减小,而千粒重逐渐增加;AJ5的籽粒产量最高,AJ10籽粒产量次之,二者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两个试验年度,所有春灌一水处理的籽粒产量均大于CK1小于CK2,与CK1相比,AJ5和AJ10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52.18%~96.04%和49.84%~90.15%,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与CK2相比,AJ5和AJ10处理的籽粒产量依次降低0.80%~16.75%和3.79%~18.03%,其中2019-2020年差异达显着水平。(4)春灌一水条件下,冬小麦成熟期土壤剖面水分分布规律与拔节期灌水前相似,但相比拔节期灌水前,各处理冬小麦成熟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所下降,并且AJ15和AJ20处理100~200 cm土层含水率下降明显。春灌一水处理中,冬小麦耗水量(ET)随着灌水时间的推迟逐渐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灌水时间推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AJ5的WUE最高,AJ0和AJ10次之,三者间差异不显着,但显着大于其他一水处理。与CK1相比,两个试验年度AJ5和AJ10处理冬小麦的ET分别增加26.6~158.1 mm和31.0~176.8 mm,WUE显着增加20.78%~41.07%和12.34%~37.50%;与CK2相比,AJ5和AJ10处理的ET显着降低81.5~99.2 mm和62.8~94.8 mm,WUE分别增加5.33%~18.47%和2.67%~10.19%。综合考虑冬小麦灌水量、生长发育特性、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冬小麦适期春灌一水可以获得较好的节水效果、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节水稳产高效的角度考虑,推荐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春季限量灌溉一水的时间为拔节后5~10 d。

方静[2](2021)在《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认为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P)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与土壤环境存在紧密的关联。以根际互作为核心,“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能量流与自下而上的养分流的完整闭环系统,共同控制着植物对养分的活化、吸收和利用。作物根区微生物能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增强养分有效利用、抵御逆境危害等。本文在大兴安岭西麓旱作区,对抗旱、水敏感2个组各3个春小麦品种进行干旱处理,系统分析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抗旱基因表达量,土壤微生物学性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关系,以及潜在的功能细菌的响应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处理下春小麦植株各指标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鲜重、干重、株高均显着降低;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Pn、Tr、Gs显着降低,而其POD、SOD、Pro均显着升高;抗旱组中Pro含量明显高于水敏感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水敏感组,Ta XTH-7A、Ta Wlip19、Ta Wdreb2、Ta BADHb基因在抗旱组中均为高表达,在水敏感组中均为低表达。抗旱组春小麦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指标和植株生理指标等变化幅度总体小于水敏感组。(2)干旱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学性状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显着升高,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干旱处理下春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降低;抗旱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幅度均小于水敏感组。(3)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下抗旱组春小麦根际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变化小,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抗旱组春小麦Alpha多样性指数的变化量与水敏感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旱处理下抗旱组春小麦差异显着的细菌门有12个,水敏感组有5个,其中两组中放线菌门、奇古菌门、蓝细菌门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在“属”水平上,马赛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对照,水敏感组上升幅度较大。干旱处理下在抗旱组和水敏感组中均起主要作用的属是鞘脂杆菌属,而乳杆菌属仅在抗旱组中起主要作用。(4)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Gs、Tr、Ci光合强度,SOD、CAT、SC、URE酶活性,MBN、MBP含量存在显着相关(P<0.01),其中细菌群落结构受植株指标中Gs(r=0.556)和土壤指标中CAT活性(r=0.450)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耐旱春小麦能够增加放线菌门和奇古菌门等根际抗旱相关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调节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改善土壤微环境。有益微生物能够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刺激耐旱春小麦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其更能适应干旱的环境。抗旱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植株的生理特征存在紧密关联,形成物质能量循环的动态平衡系统,共同抵御干旱危害。

李清瑶[3](2021)在《灌水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发育特性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文中认为该研究于2018-2020年在冀东平原昌黎县施各庄村试验基地进行。两年度试验均以中麦998、中麦1062为供试材料,分别设置春不灌水(W0)、春灌300(W300)、春灌600(W600)m3·hm-23个灌溉水平和春不灌水(W0)、春灌225(W225)、春灌450(W450)m3·hm-23个灌溉水平。探究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衰老特性、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和影响机制,明确该地区强筋小麦节水高效生产的最适灌水量,为实现冀东平原节水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随灌水量的减少,产量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蛋白质产量降低。中麦998和中麦1062在W450处理下穗数和穗粒数均最大,且产量最高。两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于W0处理下最高;蛋白质产量均于W0处理下最低,且2018-2019年度,中麦1062处理之间差异显着。(2)随灌水量的减少,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处理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灌水量对2个小麦品种花后粒重比的增加和叶重比的下降有显着影响;氮素积累量降低,中麦998三个处理之间差异显着;中麦998和中麦1062旗叶中C含量和根系中N含量逐渐降低,随开花天数的增加,旗叶C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系和旗叶中N含量逐渐降低,籽粒N含量逐渐升高。灌水量与旗叶、根系、籽粒中N含量表现出显着相关关系。(3)随灌水量的减少,植株衰老时间加快,旗叶叶绿素含量降低;花后14-21d叶绿素a和叶绿素b降解速率最快;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峰值出现时间提前;旗叶丙二醛(MDA)、脱落酸(ABA)含量逐渐升高,籽粒灌浆中后期增量显着。综上,适度减少灌水量可以延长旗叶内衰老有关物质、激素和酶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效提高叶片的持绿性,延缓小麦衰老时间,改善库源器官中碳、氮的吸收和转移,维持较高的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和转运效率,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率,初步实现在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同时,协同提高强筋小麦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目的。

连慧达[4](2020)在《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是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陕西省是冬小麦品种改良和冬小麦良种繁供的传统优势基地之一,该区域为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水分亏缺同样成为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因而,明确品种更替过程中氮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性状变化趋势,为小麦产量提升及育种工作中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用1940s-2010s年间陕西省麦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旱地冬小麦品种,在2017-2019年采用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旱地冬小麦随着品种育成年代推进的产量及构成因素、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累积、旗叶及穗部光合特性、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演变规律;并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在不同水氮交互作用下植株生理、水氮利用率的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陕西1940s-2010s年代的旱地冬小麦籽粒产量随着氮肥施入水平的提高而显着增加;相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产量随着品种改良进程逐步提高,现代品种对氮肥的响应增强;N180处理下籽粒产量变化从4258 kg·ha-1(1940s)到6578 kg·ha-1(2010s)。两年平均数据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代推进,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是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无论在何种氮素条件下,产量均与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N180条件下,产量与总穗粒数也呈现显着水平,说明在氮充足条件下,促进了穗粒数的增加。品种改良过程中,现代小麦品种接近理想株高,2000s后育成品种的株高逐步趋于稳定;冬小麦各时期分蘖数的变化随着品种改良进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增加氮素后小麦的株高和分蘖数增加;现代品种表现出较强的干物质累积能力及对氮素的适应性;促进冬小麦开花前营养生长是产量改良的生物学基础之一。(2)小麦氮素利用效率随品种改良进程逐渐提高;2000s和2010s的品种比其他年代的品种,在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偏相关生产力、氮收获指数及籽粒蛋白产量中表现出的能力较高。各品种在返青到开花期间,氮素积累量最多、积累速率最大,与N0处理相比,N120和N180处理小麦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5.38%和21.75%;随着品种改良及氮素施入量的增加,氮积累量同样增多;另外各生育阶段氮素的分配在小麦品种改良中起到重要作用,使花前和花后氮素转运及对籽粒的贡献更加平衡。叶片氮素分配率的提高可能是氮素运转改善的主要原因,选择开花前叶片氮素积累量较高、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低及花后氮素转运量多的冬小麦品种,可以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无论哪种氮素水平下,现代品种的籽粒氮氮素分配量总体仍高于过去的早期品种。(3)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冬小麦旗叶SPAD值和光合作用均持续升高。而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品种改良进程SPAD值表现出波动变化,现代品种于灌浆后期仍保持着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净光合速率并未随着品种更替而升高,早期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也处于较高的值;而灌浆期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随年代更替而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与N0处理相比,N120和N180处理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9.11%和18.42%(开花期)、8.78%和14.85%(灌浆期)。各时期穗部净光合速率随年代更替而表现出逐渐升高,现代品种的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净光合速率相比早期品种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尤其在氮素充足条件下;在穗部农艺性状中,2010s的现代品种尤其是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均表现出优良的品种特性;增加氮素后,各小麦品种的穗长,芒长,穗粒数及穗部籽粒重均增加;遮穗后,小麦的穗长生长受到抑制,穗部籽粒重降低,而小穗数和芒长增加。(4)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减轻水分胁迫下作物的光抑制作用,提高冬小麦产量相关参数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并提高旗叶光合能力。在水氮交互各条件下现代品种比早期品种可以产生更高的产量。当氮水平较高时,现代冬小麦品种通过吸收更多的氮素改善旗叶的伸长和光合速率,并获得更多的干物质,而早期品种变化幅度较低;干旱和低氮条件下,均降低了各年代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现代品种在响应水氮运筹过程中的氮素积累量、水分和氮素利用率及偏相关生产力均高于早期品种。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也随氮素的增加和品种改良逐渐增加,但在干旱及低氮条件下,由于降低了光合作用及对氮素的吸收转运,各年代冬小麦籽粒蛋白产量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较高的氮肥施用并不能显着提高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然而在过去80年旱地冬小麦品种改良进程中,在适量氮素施入状态下,现代冬小麦品种能够优化组织器官氮素分配,增加旗叶、穗部光合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强小麦水氮利用效率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干旱低氮条件下,与老品种相比现代品种也能够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降低蒸腾速率,最终提高了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增加最终的产量。了解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对水氮供应的综合响应机制,能够为提高旱地冬小麦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产量潜力及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卢伟鹏[5](2020)在《扩大管行比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前新疆滴灌小麦以“1管4行”为主要滴灌带布管方式,“1管6行”,“1管8行”布管方式小麦不同品种、不同行间籽粒产量存在波动,本试验为了探究“1管6行、1管8行”滴灌模式下,不同品种和行间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管4行(TR4,带间距为60cm)、1管6行(TR6,带间距为90cm)、1管8行(TR8,带间距为120cm)三种滴灌带配置处理,小麦等行距机械条播,行距15cm。研究靠近滴灌带的第一(R1)、第二(R2)、第三(R3)和第四行(R4)行间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土壤体积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旨在为扩大管滴灌小麦行比,进一步节本增效的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随着滴灌带间距的增加,各处理间的单株叶面积、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含量均为TR4滴灌模式最高。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滴灌带间距越大,耗水量越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越小,产量也会随之降低。新春44号行间产量降幅小于新春22号行间产量降幅。新春22号的产量低于新春44号的产量,且新春22号的干物质积累量也低于新春44号。通过经济效益的比较,2018年和2019年各处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TR4>TR6>TR8,各处理间的成本表现为TR8<TR6<TR4。TR8虽然大幅度节约成本,但最终经济效益却最低。在籽粒建成期间,由于在TR6滴灌模式下花后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最高,且TR6氮素积累量高于TR4和TR8氮素积累量,同时,TR6滴灌模式在开花期-成熟期这个阶段氮素积累量也最高,因此,在氮素积累、转运及分配方面TR6滴灌模式为最佳的滴灌方式。(2)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行间差异的影响扩大管行比下,单株叶面积、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含量均表现为近行高于远行。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也表现为近行高于远行,以上呈现的规律与产量的规律一致。从各行间产量贡献率可以得出,远行小麦产量贡献率低于近行小麦产量贡献率。因此,提高远行小麦产量,降低远行小麦产量降幅,对扩大管行比的推广有很大的意义。综上所述,在15cm等行距下,新春44号更加适用于扩大管行比,TR6滴灌模式虽然在氮素积累方面较好,但产量及经济效益低于TR4滴灌模式。

王嘉男[6](2020)在《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陇中旱农区是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水资源亏缺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而以免耕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提高了作物产量。为了探究陇中旱农区保护性耕作影响春小麦产量的碳代谢机制,本研究依托陇中旱农区2001年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9年对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免耕秸秆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四种耕作措施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并从光合作用及蔗糖代谢等方面探讨了耕作措施影响春小麦产量的主要碳代谢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小麦生育期提高了0-30cm土层体积含水量,特别是播种期0-5cm土层较传统耕作(T)提高了26.6%;耕作方式对小麦0-200cm贮水量影响显着,在小麦生育后期免耕处理(NT、NTS)较传统耕作处理(T、TS)平均增加6.7%12.3%。2.保护性耕作措施延缓了小麦花后叶片衰老、增强了光合性能。NTS处理在乳熟期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免耕与秸秆还田提高了灌浆期RuBP羧化酶活性,NTS处理RuBP羧化酶活性是T的1.95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在开花期高于灌浆期,NTS有效提高了春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性能,光合速率较T处理平均提高了17.4%。3.免耕秸秆覆盖提高了小麦糖代谢水平。NTS处理增加了小麦灌浆期旗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蔗糖含量较T平均高出14.9%。耕作措施对开花期旗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没有影响,在灌浆期免耕处理(NT、NTS)提高了SPS活性,秸秆还田处理(TS、NTS)降低了SS活性,NTS处理与T比较,SPS活性提高92.0%,SS活性降低53.7%。4.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光合产物转运效率。免耕处理(NT和NTS)下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较耕作处理(T和TS)提高了41.7%,秸秆还田处理(TS和NTS)较不还田处理(T和NT),花后籽粒积累量提高了71.2%,花后积累对籽粒贡献率提高了35.7%,NTS有效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NTS显着增加了小麦穗数和千粒重,产量较T提高了18.7%;秸秆还田处理(NTS、TS)增产的同时增加了全生育期耗水,NTS水分利用效率较T提高12.7%。5.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综合因子与蔗糖代谢综合因子、穗数、千粒重、产量、耗水量显着正相关;蔗糖代谢综合因子与穗数、产量显着正相关;产量与光合生理特性综合因子、蔗糖代谢综合因子、穗数、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正相关,而水分利用效率只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穗数与千粒重显着正相关,穗粒数与其他指标均无显着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在陇中旱农区应用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旗叶花后RuBP羧化酶活性和光合速率,提高灌浆期旗叶SPS活性,增加蔗糖含量,提高小麦光合性能和蔗糖代谢,提高光合产物转运效率,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从而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严韬[7](2020)在《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所引发的区域性农业灾害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及发展。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阐明不同气候条件对其各项生理参数的影响对于防灾减灾是十分迫切的,且对于打造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国情以及特定的季风气候特征,本文选取‘皖麦68’作为研究对象,在人工遮雨的条件下设定了4种不同的水分处理,分别为对照、DN(返青期-开花始期干旱胁迫,开花始期-成熟期复水)、ND(返青期-开花始期充分供水,开花始期-成熟期干旱胁迫)、DD(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采集光合生理参数、叶绿素含量、气象要素等数据,并在收获后进行产量结构分析及籽粒品质测定,力求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为供水量有限的地区提供优化的灌溉计划。现将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总结如下:(1)阶段性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叶片的光合速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开花期DN、ND、DD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下降15.51%、30.42%、45.08%;灌浆期DN出现了超补偿效应,净光合速率相比对照提升了9.46%,ND和DD则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6.66%、28.31%。(2)阶段性干旱对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产生了显着影响。在开花期,DN、ND、DD的气孔导度依次比对照减少了20.40%、67.76%、67.76%;至灌浆期时,DN的气孔导度相比对照增加了8.18%,ND和DD则分别比对照下降了73.14%和38.99%,此时ND显着差异于其它3种处理(P<0.05)。开花期DN、ND、DD的蒸腾速率依次比对照减少了5.96%、41.54%、48.27%。灌浆期DN的蒸腾速率为对照的141.84%;ND和DD则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81%和9.65%。(3)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各水分处理下小麦旗叶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四种处理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DN的曲角?(0.986)最大,即DN的曲线在上升至光饱和点之前相对趋缓;DN的光补偿点LCP最低且光饱和点LSP最高,分别为26.76μmol·m-2·s-1、450.89μmol·m-2·s-1。DN、ND、DD的光饱和点分别比对照高16.84%、12.42%、4.46%。(4)3种不同阶段性干旱处理DN、ND、DD的叶绿素含量在开花期与对照相比,依次下降了10.90%、15.58%、24.61%;至灌浆期3个处理同比CK下降了7.14%、17.86%、26.79%。DN、ND、DD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开花期分别为对照的89.56%、81.38%、75.91%;至灌浆期时3个处理依次为对照的90.39%、80.78%、65.63%。在两个测定时期,DD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显着(P<0.05)。(5)阶段性干旱胁迫处理后的DN、ND、DD,其小麦籽粒中的微量元素Fe、Cu损失的幅度较大,在20%-30%之间;而Zn、Mn、I的含量则有较显着的提升,尤其I的增加幅度在36%-45%之间。DN处理下质量分数减少的元素种类及减少的百分率是最少的。DD籽粒中Zn的含量增加了28.87%且通过了极显着检验(P<0.01)。干旱胁迫处理下除P以外,K、Ca、Na、Mg等大量元素含量均有所增加。DN籽粒中大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均在±20%以内,ND基本在±35%以内,DD浮动较大,其Na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6%(P<0.01)。(6)不同的干旱处理下小麦籽粒的氨基酸总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DN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对照增加了0.92%,ND和DD则分别减少了5.11%、3.13%;DN、ND、DD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减少了12.72%、20.24%、30.94%。3种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03%、25.66%、23.50%。(7)各阶段干旱胁迫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DN的产量(68.12g)较CK(77.18g)略有降低,但其千粒重(34.51g)大于CK(34.44g);ND的收获指数是四种水分处理中最低的,仅为0.407;DD与对照相比产量减少了42.02%,但其收获指数(0.446)仅次于DN(0.459)。采用逐步回归模型构建小麦产量与各产量结构要素的关系,最终得到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5.164x 144.692,其中x为不孕小穗率,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52(P<0.05)。(8)阶段性干旱胁迫处理对小麦农田小气候有一定影响。日间土壤表层的DN平均地温及平均相对湿度相比对照分别降低了0.12℃和0.05%;ND分别增加了0.02℃和0.28%;DD增加了0.06℃和1.10%;DN、ND、DD的日间土壤表层平均光照强度则分别比对照高1.84lx、3.01lx、6.65lx。干旱胁迫处理下的小麦冠层日间平均气温均有所降低:DN下降了0.10℃,其它两种处理的下降未超过0.04℃;相对应的DN、ND、DD冠层日均相对湿度数值均有上升,分别增加了0.87%、0.46%、1.90%;这三种处理的冠层平均光照强度依次减少了4.44lx、17.85lx、1.84lx。

靖建国[8](2020)在《多胺对小麦耐热性的调控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高温胁迫严重威胁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是全球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小麦主产区,灌浆期高温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多胺是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近年研究表明外源多胺参与缓解植物对各种胁迫的耐性。然而有关外源多胺缓解高温胁迫下小麦灌浆的生理研究比较少见。方法:本研究以两个耐热性不同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耐热)和新春31号(热敏感)为试验材料,在花后7 d,采用田间搭建PVC棚模拟高温,通过穗部(旗叶)喷施外源精胺(Spm)或亚精胺(Spd)(1 m M),测定了4种处理下不同时期的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内源多胺(腐胺(Put)、Spd和Spm)含量、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旗叶光合与荧光特性等方面的变化,探究了外源Spm和Spd缓解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伤害的生理原因。结果:1.高温处理后,新春6号和新春31号的灌浆被显着抑制,单穗重分别显着降低25%和32%;喷施1m MSpd或Spm可以明显缓解高温胁迫对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增加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HT+Spd使新春6号和新春31号单穗重分别显着增加5%和32%,HT+Spm使单穗重分别显着增加了19%和35%。高温胁迫下,喷施Spd和Spm使旗叶中内源多胺(Put、Spd和Spm)含量显着变化,HT+Spd使新春6号和新春31号的Put含量显着升高,新春6号的Spd和Spm显着降低,新春31号的Spd显着升高;HT+Spm使新春6号Spm含量显着降低,新春31号的Put、Spd和Spm显着升高。2.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显着降低,新春6号和新春31号净光合速率最大降幅发生在高温胁迫早期(花后13 d),分别显着降低38%和53%,同时期的叶片含水量降低;外源喷施1m MSpm或Spd有效缓解小麦旗叶受到的光合抑制,HT+Spd使新春6号和新春31号净光合速率在花后13 d分别显着增加72%和179%,HT+Spm使新春6号的净光合速率在花后19 d显着增加22%,新春31号在花后25 d显着增加109%,这与外源Spd和Spm调节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内源多胺(Put、Spd和Spm)含量、渗透调节物质(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有关。3.高温处理后(花后13 d),新春6号籽粒中Spm含量显着升高,Put和Spd变化不显着,新春31号籽粒中Put、Spd和Spm均显着降低;高温胁迫导致籽粒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升高,新春6号显着升高8%、8%和23%,新春31号显着升高13%、8%和9%。外源喷施Spm或Spd通过调节新春6号和新春31号不同处理时期的SOD、POD和CAT活性、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来适应高温胁迫,使花后13 d新春6号和新春31号籽粒POD活性分别显着升高6%、6%、8%和7%,花后19 d和25 d Pro含量显着升高,花后13 d和19 d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结论:高温胁迫显着抑制新春6号和新春31号灌浆,导致产量显着降低;喷施外源Spm和Spd可以显着缓解高温胁迫对小麦品种新春6号和新春31号灌浆的伤害,提高籽粒的产量。

李源方[9](2020)在《灌水量与品种匹配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品种匹配及适宜灌溉量,进一步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灌水量对不同冬小麦-夏玉米品种组合周年生理特性、物质生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选取山农25、青麦6号、泰科麦30、齐民9号、淄麦29、烟农1212、济麦22七个小麦品种和郑单958、登海605两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3种灌水量:冬小麦生育期内无灌水,夏玉米灌蒙头水(W0);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夏玉米灌蒙头水(W1);冬小麦全生育期灌越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夏玉米灌蒙头水(W2)。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冬小麦-夏玉米品种组合,副区为灌水量。试验结果表明:(1)灌水量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影响显着,对夏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增加灌水量能显着提高冬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增大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提高小麦的蒸腾速率,进而促进小麦旗叶胞间CO2的消耗。(2)灌水量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W1和W2与W0处理相比,冬小麦干物质在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积累速度最快,夏玉米在灌浆中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显着。(3)与W0相比,W1和W2处理条件下各个品种的冬小麦灌浆平均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均明显提高,但会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延后,延长灌浆时间。(4)灌水量可以促进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的提高。与W0相比,W1处理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增长21.65%36.28%,W2处理下周年产量增长16.84%33.64%。青麦6号+登海605、泰科麦30+登海605、济麦22+郑单958在W2处理下周年产量最高,其余均在W1处理下周年产量最高。从单季作物来看,冬小麦只有山农25和淄麦29在W1处理下产量最高,其余品种冬小麦均在W2处理下产量最高;郑单958和登海605产量均表现为W1>W2>W0。(5)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有显着影响。与W0相比,W1处理下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77%15.29%,W2周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7.98%23.42%。从单季作物来看,山农25、青麦6号、泰科麦30、齐民9号、济麦22均在W1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淄麦29和烟农1212在W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登海605和郑单958在W0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6)统筹兼顾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灌三水(拔节水60mm+开花水60mm+蒙头水60mm)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最佳灌水量,并且山农25+登海605为最佳冬小麦-夏玉米品种组合。

蒋蓬春[10](2020)在《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土壤水分利用与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家王子村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品种选用济麦22(JM22)和良星99(LX99),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进行灌溉,每个品种设置5个水分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于拔节期和开花期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65%(W1)、70%(W2)、75%(W3)和80%(W4)。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测墒补灌水平。研究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土壤水分利用特性与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小麦品种的耗水特性两年度生长季,W1、W2和W3处理下,品种JM22的拔节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及成熟期4012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显着低于LX99,开花期补灌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全生育期4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着高于LX99;W2处理下,拔节至开花期、开花至成熟期的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为JM22高于LX99;W2和W3处理下,开花后14 d、21d和28d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为JM22>LX99。表明,JM22品种拔节前耗水少,开花后耗水多,能充分利用土壤贮水,高效利用水分。2不同小麦品种的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分配两年度生长季,W1、W2和W3处理下,JM22品种开花后20d和30d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高于LX99,透射率低于LX99;开花后14d、21d和28d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为JM22>LX99。W2和W3处理下,开花后14d、21d和28d,JM22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均高于LX99;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籽粒中分配量、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为JM22显着高于LX99。表明,JM22品种灌浆中后期的光合能力、物质生产能力和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能力均优于LX99品种。3不同小麦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两年度生长季,W1、W2和W3处理下,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为JM22>LX99,JM22的成熟期植株氮素在籽粒、茎秆+叶鞘、叶片和穗轴+颖壳中分配量、开花期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中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LX99;W2处理下,JM22品种开花期40120cm和成熟期601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LX99。表明,JM22品种植株氮素积累和开花期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中转运量均高于LX99。4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水分及氮素利用效率两年度生长季,W1、W2和W3处理下,JM22品种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灌溉效益均高于LX99。JM22品种下,W2、W3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LX99品种下,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为W2、W3、W4>W1>W0。表明,依据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的W2处理为最优处理,JM22是本试验节水高产的品种。

二、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时间春灌一水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小麦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1.2.2 灌溉对小麦形态发育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灌溉对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灌溉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1.2.5 灌溉对小麦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含水率
        2.3.2 形态发育指标
        2.3.3 生理生态指标
        2.3.4 地上部干物质
        2.3.5 籽粒灌浆特性
        2.3.6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2.3.7 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形态发育指标的影响
        3.1.1 株高
        3.1.2 叶面积指数
        3.1.3 旗叶性状
    3.2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3.2.1 叶绿素相对含量
        3.2.2 净光合速率
        3.2.3 蒸腾速率
        3.2.4 气孔导度
    3.3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3.3.1 地上部干物质量
        3.3.2 干物质转运
        3.3.3 籽粒灌浆特性
        3.3.4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3.3.5 产量与产量构成的相关性
    3.4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1 土壤剖面水分分布
        3.4.2 耗水特性
        3.4.3 水分利用效率
    3.5 冬小麦春灌一水效果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4.3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表型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小麦抗旱基因表达的影响
        1.2.5 干旱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6 干旱胁迫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2.7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春小麦农艺性状测定及方法
        2.4.2 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2.4.3 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及方法
        2.4.4 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植株鲜重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植株干重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3 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4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5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5.1 数据质量分析
        3.5.2 OTU统计及分析
        3.5.3 Alpha多样性
        3.5.4 群落组成
        3.5.5 Beta多样性
    3.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6.1 根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与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6.2 根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植株形态及生理变化规律
    4.2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特征
    4.3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偏好关系
    4.4 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3)灌水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发育特性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分短缺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水分短缺对小麦旗叶衰老发育的影响
        1.2.3 水分短缺对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1.2.4 水分短缺对小麦地上地下碳、氮吸收和转化的影响
        1.2.5 水分短缺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品种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耗水量的测定和水分利用效率
        2.4.2 植株干物质积累和转运
        2.4.3 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
        2.4.4 旗叶叶绿素含量测定
        2.4.5 旗叶衰老关键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4.6 旗叶衰老主要激素含量的测定
        2.4.7 旗叶、根系、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4.8 旗叶、根系、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4.9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2.4.10 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强筋小麦生育期内土壤耗水量动态变化
        3.1.1 土壤总耗水量动态变化
        3.1.2 不同土层耗水量变化
    3.2 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1 强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
        3.2.3 灌水量与产量、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
    3.3 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3.3.1 强筋小麦干物质、氮素的动态积累变化
        3.3.2 强筋小麦各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动态积累变化
        3.3.3 强筋小麦各营养器官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
        3.3.4 灌水量对强筋小麦叶重比和粒重比的影响
    3.4 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碳、氮含量吸收和转化的影响
        3.4.1 强筋小麦库源器官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3.4.2 强筋小麦库源器官碳氮比值的动态变化
        3.4.3 库源器官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4.4 碳、氮含量与产量、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衰老发育的影响
        3.5.1 强筋小麦旗叶衰老有关酶活性变化
        3.5.2 强筋小麦旗叶衰老有关激素含量变化
        3.5.3 强筋小麦旗叶衰老有关物质变化
        3.5.4 旗叶衰老程度与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灌水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调控效应
        4.1.2 灌水量对强筋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4.1.3 灌水量对强筋小麦库源器官碳、氮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1.4 灌水量对强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论文受资助情况
致谢

(4)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变化
        1.2.1 小麦产量及构成
        1.2.2 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累积
        1.2.3 抗倒伏特性
    1.3 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3.1 氮肥利用现状
        1.3.2 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1.4 小麦品种改良对氮素的响应
    1.5 水氮互作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干物质累积对氮素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气候状况
        2.1.3 供试材料
        2.1.4 试验设计
        2.1.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1.6 株高、叶面积及分蘖数
        2.1.7 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率
        2.1.8 干物质积累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量的动态变化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2.2.2 氮肥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3 氮肥对株高和叶面积的影响
        2.2.4 氮肥对分蘖数及群体变化的影响
        2.2.5 氮肥对各部位干物质累积分配及差异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代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素积累及运转特性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氮含量及氮积累量的测定
        3.1.4 氮效率及氮转运的计算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肥对不同生育期氮素积累特征的影响
        3.2.2 氮肥对地上部氮素分配的影响
        3.2.3 氮肥对花前、花后氮素转运及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
        3.2.4 氮素利用效率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品种更替过程中旗叶及穗部光合对氮素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旗叶光合能力及SPAD测定
        4.1.4 穗部农艺性状及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肥处理下旗叶SPAD的动态变化
        4.2.2 氮肥对开花期、灌浆期旗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4.2.3 氮肥对穗部农艺性状的影响
        4.2.4 氮肥对穗部光合特性的影响
        4.2.5 氮肥处理下穗重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对水氮互作的响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5.1.2 样品收获及测定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的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2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旗叶光合能力的影响
        5.2.3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的氮吸收利用特性
        5.2.4 水氮互作对不同年代旱地小麦产量和与产量相关因素
        5.2.5 PCA分析
    5.3 讨论
        5.3.1 水氮互作对形态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2 水氮互作对旗叶气体交换参数影响
        5.3.3 水氮互作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3.4 水氮互作对产量及相关成分的影响
        5.3.5 PCA分析不同年代旱地小麦品种响应水氮交互的差异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扩大管行比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滴灌带配置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2 水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2.3 水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2.4 施氮对小麦养分积累的影响
        1.2.5 水分对春小麦冠层特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1.2.6 滴灌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小麦耗水规律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开花期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2.2.2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开花期光合参数的影响
        2.2.3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2.5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2.2.6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影响
        2.2.7 不同管行比下各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8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行间差异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开花期各行间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2.2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各行间开花期光合参数的影响
        3.2.3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各行间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2.4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各行间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2.5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各行间田间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
        3.2.6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各行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2.7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产量及产量三因素的影响
        3.2.8 扩大管行比对春小麦各行间产量贡献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4.1 主要研究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3 耕作措施对小麦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3.1 耕作措施对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3.1.2 耕作措施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耕作措施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小麦光合关键酶(Rubisco)活性相关研究进展
        3.2 耕作措施对小麦蔗糖代谢的影响
    4 耕作措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影响
    5 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路线
    3 试区概况
    4 试验设计
    5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 土壤水分测定
        5.2 小麦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5.3 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SPAD值)
        5.4 小麦旗叶光合作用主要参数测定
        5.5 小麦旗叶光合关键酶活性和蔗糖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5.6 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测定
        5.7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5.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
    6 主要计算方法
        6.1 土壤贮水量计算
        6.2 作物耗水量计算
        6.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6.4 干物质积累分配相关计算
    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1 耕作措施对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1.2 耕作措施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2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3.1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可溶性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3.2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5 不同耕作措施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 影响小麦碳代谢的相关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及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6.1 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蔗糖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6.2 小麦碳代谢主要特征综合得分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耕作措施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1.2 耕作措施影响春小麦产量的碳代谢机制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2.2 叶绿素及相关生理指标对阶段性干旱胁迫的响应
        2.3 阶段性干旱胁迫处理下作物农艺性状的变化
        2.4 干旱胁迫对作物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2.5 气象要素与作物生长的相互作用
    3 技术路线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区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布置
        2.3.2 水分处理水平
    2.4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2.4.1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3.1.1 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及其光能利用率的变化规律
        3.1.2 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3.1.3 胞间CO_2浓度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3.1.4 不同处理下叶片蒸腾速率的变化特征
        3.1.5 小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3.2 阶段性干旱胁迫下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
        3.2.1 不同处理间小麦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对比分析
        3.2.2 光响应曲线的相关特征参数比较
    3.3 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在阶段性干旱胁迫下的变化规律
        3.3.1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小麦旗叶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3.2 小麦旗叶叶绿素b含量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
        3.3.3 小麦旗叶叶绿素总含量的变化
        3.3.4 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旗叶叶绿素a/b的影响
        3.3.5 小麦旗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对不同水分处理的响应
    3.4 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4.1 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3.4.2 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3.4.3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特征
    3.5 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3.6 农田小气候对土壤阶段性干旱及复水的响应
        3.6.1 土壤表层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3.6.2 小麦冠层气象要素的变化
4 讨论
    4.1 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叶片光合参数实测值的影响
    4.2 小麦叶片光合响应曲线及其参数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表现
    4.3 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探析
    4.4 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差异
    4.5 小麦的产量结构特征值对干旱胁迫及复水的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多胺对小麦耐热性的调控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高温胁迫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1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伤害
        1.2 高温胁迫对植物呼吸系统的伤害
        1.3 高温胁迫对植物蒸腾作用的伤害
        1.4 高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伤害
        1.5 高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伤害
    2 多胺的研究进展及代谢过程
    3 多胺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3.1 多胺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3.2 多胺对植物发育的调控
        3.3 多胺对植物衰老的调控
    4 多胺与高温胁迫的关系
第二章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及旗叶生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处理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2.2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籽粒灌浆的影响
        2.3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内源Put、Spd和 Spm含量的影响
        2.4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5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6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7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冠层温度和旗叶表面温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3.2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的调节与旗叶生理代谢关系
    4 结论
第三章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干物质转运及籽粒生理特性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和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2.2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4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运输的影响
        3.2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处理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花后高温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3 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
    3 讨论
        3.1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2 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全文讨论
    1 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的伤害及小麦的适应性反应
    2 外源多胺提高小麦灌浆的生理调节功能
全文结果与结论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灌水量与品种匹配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1.2.2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物质生产研究进展
        1.2.2.1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研究进展
        1.2.2.2 灌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研究进展
        1.2.2.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1.2.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1.3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冬小麦-夏玉米叶绿素含量
        2.3.1.1 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
        2.3.1.2 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
        2.3.2 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
        2.3.3 冬小麦旗叶饱和渗透势
        2.3.4 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
        2.3.4.1 冬小麦干物质积累
        2.3.4.2 夏玉米干物质积累
        2.3.5 冬小麦灌浆特性
        2.3.6 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2.3.6.1 土壤容重
        2.3.6.2 土壤含水量
        2.3.6.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2.3.7 冬小麦-夏玉米测产及考种
        2.3.7.1 冬小麦测产及考种
        2.3.7.2 夏玉米测产及考种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3.1.1 灌水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2 灌水量对夏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3 灌水量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1.4 灌水量对冬小麦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3.1.5 灌水量对冬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3.1.6 灌水量对冬小麦旗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3.1.7 灌水量对冬小麦旗叶饱和渗透势的影响
    3.2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
        3.2.1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1 灌水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2 灌水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1.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2 灌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3.2.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3.1 灌水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3.2 灌水量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3.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的影响
    3.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1 灌水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2 灌水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
        4.2.1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2 灌水量对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4.2.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灌水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10)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土壤水分利用与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耗水特性
        3.1.1 各生育时期补灌水量
        3.1.2 农田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
        3.1.3 各生育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
        3.1.4 成熟期0~200cm土壤相对含水量
        3.1.5 全生育期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
        3.1.6 各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3.1.7 旗叶相对含水量
        3.1.8 旗叶水势
    3.2 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1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
        3.2.2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
        3.2.2.1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
        3.2.2.2 光化学猝灭系数
        3.2.2.3 实际光化学效率
        3.2.2.4 最大光化学效率
        3.2.3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
        3.2.3.1 净光合速率
        3.2.3.2 蒸腾速率
        3.2.3.3 气孔导度
        3.2.4 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透射率
        3.2.4.1 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
        3.2.4.2 群体冠层透射率
        3.2.5 开花后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
        3.2.6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6.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
        3.2.6.2 成熟期各个器官干物质的分配量
        3.2.6.3 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3.2.6.4 开花后13C同化物在各器官的分配率
        3.2.7 籽粒灌浆速率
    3.3 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
        3.3.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
        3.3.2 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氮素的分配量
        3.3.3 开花期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3.3.4 开花期0~200cm土壤硝态氮含量
        3.3.5 成熟期0~200cm土壤硝态氮含量
    3.4 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
4 讨论
    4.1 不同小麦品种的耗水特性
    4.2 不同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4.3 不同小麦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
    4.4 不同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时间春灌一水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刘志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D]. 方静. 内蒙古大学, 2021
  • [3]灌水量对强筋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发育特性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基础[D]. 李清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4]陕西省不同年代主栽旱地冬小麦品种对氮肥响应的差异研究[D]. 连慧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扩大管行比对新疆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D]. 卢伟鹏.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陇中旱农区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碳代谢特征的影响[D]. 王嘉男.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7]阶段性干旱胁迫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研究[D]. 严韬.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多胺对小麦耐热性的调控作用及生理机制研究[D]. 靖建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灌水量与品种匹配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李源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10]测墒补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土壤水分利用与光合特性的研究[D]. 蒋蓬春.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