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吡啶环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含吡啶环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一、含吡啶环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艳[1](2021)在《[3+3]环加成反应构建氮氧杂环化合物》文中指出氮杂环是各种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重要核心骨架。含氮杂环的天然产物或药物分子通常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如细胞毒性、抗炎、抗病毒和抗细菌等。因此,发展新的策略实现氮杂环化合物的构建并研究其相关应用,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环加成反应的策略是构建氮杂环化合物的最直接的方法。本论文主要利用[3+3]环加成反应的策略,探讨N-烯基硝酮与另一种1,3-偶极子的环加成反应构建结构新颖的六元氮氧螺杂环化合物和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展了N-乙烯基芴酮硝酮和α-溴代酰胺为原料,经[3+3]环加成反应的策略,能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构建系列螺茐基六元氮氧杂环化合物。该反应首先是α-溴代酰胺在碱条件下发生消除形成氮杂烯丙基正离子中间体,然后再与烯基硝酮发生[3+3]环加成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对反应底物的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共合成了25个螺茐基六元氮氧杂环化合物。该反应的官能团兼容性好,底物范围广,可进行克级量放大反应。第二部分,以N-乙烯基芴酮硝酮和α-溴代酰胺为原料,以路易斯酸为催化剂,经[3+3]环加成反应和级联的C-N键断裂策略实现了α-肟醚羰基化合物的构建。该反应也适用于N-乙烯基吲哚硝酮,也能得到相应的α-吲哚基取代的肟醚羰基化合物。同时发现,得到的α-肟醚羰基化合物在铁和氯化铵的还原条件下,选择性发生N-O断裂得到α-肟醚酰胺化合物。通过对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可一锅法合成了26个α-肟醚羰基化合物。第三部分,发展了以N-乙烯基-ɑ,?-不饱和硝酮与α-溴代酰胺为原料,Cu OTf为催化剂,经[3+3]环加成和Aza-Claisen重排诱导的串联扩环反应,以高的非对映选择性得到系列不同取代的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通过研究发现,当底物α-溴代酰胺的氮上为芳氧基取代时,可以得到十元氮氧杂环进一步发生[3,3]重排的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在简单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得到不同骨架的稠氮杂环化合物。通过对反应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共合成了36个含多个手性中心的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和8个苯并呋喃类化合物。通过对得到的十元环氮氧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反应得到的十元环氮氧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都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唐学航[2](2021)在《新型非甾体类FXR激动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法尼醇X受体FXR在调节胆汁酸代谢、抑制纤维化和改善炎症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其已经成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其它胆汁酸相关疾病最具希望的治疗靶标之一。虽然甾体类FXR激动剂奥贝胆酸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疗效,但是瘙痒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副作用限制了它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方面的进一步应用。与奥贝胆酸相比,非甾体类FXR激动剂不仅安全性更好,药代动力学性质也更为准确,所以我们决定开发一种新型非甾体类FXR激动剂。以下是具体工作内容:1.我们以经典的非甾体类FXR激动剂GW4064为基础,应用官能团替换的策略,将其二苯乙烯结构替换成酮肟醚结构,从而得到了一种新型非甾体类FXR激动剂。在第一轮结构优化中,我们发现了两个活性较高的化合物B13o和C10d。在后续的生物学测试中,化合物B13o和C10d不仅能显示出较强的体外靶基因诱导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小鼠体内靶基因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药代动力学实验中,化合物B13o和C10d还表现出了高肝血比的特性。这个特性在理论上有助于提高化合物的体内药效以及降低FXR被长期系统性激动所带来的风险。2.我们通过成环的策略限制化合物B13a的构象,得到了第二种高活性酮肟醚类FXR激动剂。此后通过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得到了高活性化合物E8e。化合物E8e能够在极低的给药剂量下在小鼠体内产生药效,并且制成钠盐之后,其药代动力学性质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关于E8e的后续药理评价工作正在进行中。综上所述,为了突破已有专利,开发一类新的非甾体类FXR激动剂,我们采用了官能团替换和构象限制策略设计合成了两种酮肟醚类化合物,并且对他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方面的评价。虽然我们的化合物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但是我们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安全的FXR激动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作用。

石瑞静[3](2021)在《含吡哆醇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与之相应的有害生物的防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的最大限度地“灭杀”转向科学合理地“调控”,在强调农药高生物活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对人类、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几丁质是真菌及昆虫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不存在于植物及哺乳动物中,因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引起了药物研发人员的普遍关注。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是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的典型代表,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产生了抗药性,新品种的研发刻不容缓。当前农药创制进入了以杂环为主的时代,吡哆醇分子中含有O、N原子,易于在生物体内形成氢键,将其引入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中,有望得到生物相容性好的杀菌剂新品种。本论文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及生物等排取代,将吡哆醇引入苯甲酰基脲中,设计并合成了含吡哆醇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对其杀菌活性进行了测试,并对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取代苯甲酸、吡哆醇等为原料,经过氯代、氨解等7步反应,合成了13个含吡哆醇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其结构通式如下:R:-R;OR;-X-NO2Ia~Im2、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IR和MS进行了确证,并对其波谱进行了解析。3、以水稻纹枯菌、茄子菌核菌、稻瘟菌、小麦赤霉菌为测试对象,在50 μg/mL的测试浓度下,使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杀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均对茄子菌核菌显示优异的抑制活性,抑制率普遍高于60.00%。其中,化合物Ic、Ig及Ih的抑制率分别为78.25%、81.43%、78.33%,与对照药剂百菌清相当,Ih、Ii的EC50值分别为1.46μg/mL、1.31 μg/mL;化合物Ic、Ii及Ik对水稻纹枯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3.79%、42.97%、42.15%;化合物Ih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为46.02%;化合物Ii对稻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4、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苯环上为给电子基团取代的化合物活性普遍高于吸电子基团取代。其中,4-位取代化合物对茄子菌核菌的杀菌活性普遍较好;大部分4-位取代化合物对水稻纹枯菌比2-、3-位取代显示更优活性;3-、4-位取代化合物对小麦赤霉菌活性更高。本论文所设计合成的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杀菌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显着,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为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开发提供了实验数据及理论基础。

周瑜辉[4](2020)在《喹啉和吡啶两类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喹啉和吡啶两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很多农药中间体和化工原料。绿色、高效的合成喹啉和吡啶骨架化合物在农药创制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开发出了3-酰基喹啉和香豆素并吡啶骨架的简便合成方法,合成了27个3-酰基喹啉和11个香豆素并吡啶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的表征。这两种方法具有新颖、高效、绿色环保、条件温和等优点,对反应底物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论文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香豆素并吡啶化合物抑菌活性较好,为这两类化合物的更深入研究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对甲苯胺和烯胺酮为原料,在Ts OH.H2O的催化作用下DMSO提供碳源一步合成3-酰基喹啉;以烯胺酮和4-氨基香豆素化合物为原料,在DCE做溶剂的条件下一步合成具有香豆素结构取代的吡啶类化合物。2、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筛选出最佳的反应条件。合成3-酰基喹啉的最佳条件为:添加剂Ts OH.H2O(2.0 equiv),DMSO(1.0 m L),氧化剂(空气),温度(110℃),时间(24 h);合成香豆素并吡啶环化合物最佳条件为:Ts OH.H2O(2.0equiv),DCE(1.0 m L),氧化剂(空气),温度(100℃),时间(24 h)。3、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对底物进行拓展发现底物取代基为吸电子和供电子时所得产物产率不同,且当改变底物上取代基的位置和数量时所得产物产率也不同,所以空间位阻效应不利于反应的进行。4、提出了一步合成3-酰基喹啉骨架可能的机理,并进行了验证。根据实验机理证实了该反应是利用DMSO提供碳源来合成3-酰基喹啉类化合物,且DMSO提供的碳源在3-酰基喹啉的2号位。5、选择了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实验,根据活性测试表明两类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6b,6d,6e,6i,6j这5种化合物在20 mg/L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大于90%。6i对苹果腐烂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6.793 mg/L和13.398 mg/L,6j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值为12.801mg/L。

时艳华[5](2020)在《2,4-二取代-5-嘧啶甲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在保护植物免受许多病原真菌侵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模式,使它们与其他化学类别无交叉抗性,是管理抗药性耐药性发展和优化疾病控制的极佳候选者。嘧啶是含有两个氮原子的重要六元杂环,许多基于嘧啶的化合物因其高活性、低毒性在农药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用生物电子等排和亚结构连接法,以嘧啶环为母体从中引入了活性基团,从而合成了共17个具有杀菌效果新型嘧啶甲酰胺类化合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以乙酰乙酸乙酯、原甲酸三乙酯和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为原料进行缩合关环反应,得到2,4-二取代嘧啶酯,水解得到4-甲基-2-甲硫基嘧啶-5-甲酸;通过2-氯-3-硝基吡啶和取代苯胺经取代、加成两部反应制备中间体N2-苯基吡啶-2,3-二胺。最后嘧啶甲酸与N2-苯基吡啶-2,3-二胺通过缩合反应得到目标产物(Ia-Ig)。2.以乙氧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和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进行缩合关环反应,得到4-羟基-2-甲硫基嘧啶-5-甲酸乙酯,再经POCl3氯代、甲醇甲氧基化和水解反应制备4-甲氧基-2-甲硫基嘧啶-5-甲酸,后者与N2-苯基吡啶-2,3-二胺缩合得到目标产物(Ih-Iq)。R1=CH3:Ia-Ig R1=OCH3:Ih-Iq3.通过IR、1H NMR、13C NMR、MALDI-TOF-MS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确认,并对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波谱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4.以草莓灰霉菌、黄瓜菌核菌两种真菌作为测试菌种,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Ia-Iq)进行室内离体杀菌活性测试,啶酰菌胺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a-Ⅰq在对草莓灰霉菌的活性测试中,一些化合物对灰霉菌显示出中等活性,剂量为50μg/mL时Ia-Ig、Ip的抑制率在70%84%之间,Ib、Ip的EC50值分别能达到6.15、6.35μg/mL与对照药剂啶酰菌胺(5.26μg/mL)相接近,说明两种化合物对草莓灰霉菌有较高的活性。对于黄瓜菌核菌的抑制活性测试,剂量为50μg/mL时,目标化合物除Ih外,其余16种化合物对对菌核菌有较高的杀菌活性,抑制率均在90%以上;其中苯环上只含一个氯原子的化合Ij-Il、含一个氯原子和甲基的化合物Iq抑制率为94%97%,In、Ip的EC50分别达到了1.46、1.54μg/mL,但是低于照对照药剂啶酰菌胺(0.29μg/mL)。从化合物的结构来看,嘧啶环上的甲基或甲氧基取代、苯环上的各种取代基与杀菌活性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5.将高活性的化合物Ip与琥珀酸脱氢酶进行分子对接,研究其作用方式,结果表明,Ip与SDH靶酶氨基酸形成四个氢键和一个阳离子-π相互作用。

曹杨羊[6](2019)在《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嗜球果伞素A(Strobilurin A)是一种从蘑菇中发现的天然抗生素,在离体或者温室条件下表现出了广谱的杀菌活性,但其光稳定性差、易挥发,不适宜作为农用杀菌剂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Strobilurin A为先导结构分别创制出了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剂嘧菌酯和醚菌酯,从而掀起了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热潮。该类杀菌剂作用机制独特、活性高、杀菌谱广、毒性低、对环境友好,因而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商品化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达到了十余种,已然成为最大的农用杀菌剂之一。Strobilurin类杀螨剂也已上市,但是Strobilurin类除草剂还没有开发成功。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作用靶标为细胞色素bc1复合物,该复合物在植物的呼吸系统和光合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通过对现有的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有可能创制出新型Strobilurin类除草剂。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衍生物是本课题组首先发现的一类具有除草活性的含Strobilurin类活性基团的新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将苯基吡啶结构引入到醚菌酯活性结构中,系统地开展了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合成出了四大系列的醚菌酯衍生物,其中包含了 73个吡啶环结构修饰的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25个活性结构替换的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72个与吡啶环相连苯环结构修饰的2-(4-吡啶基取代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40个连接苯基吡啶结构和Strobilurin类活性结构之间桥链结构修饰的2-(取代吡啶基)苯基桥连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所有合成的醚菌酯衍生物的结构均经过NMR和HRMS确证,其中化合物I-36还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它的绝对构型。通过先导结构的优化和除草活性温室盆栽普筛和初筛试验,其中化合物I-35和I-36在37.5 g a.i./ha剂量下对鲤肠、苘麻和反枝苋等杂草的抑制率约为100%,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其他结构修饰的化合物的药效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此揭示了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当吡啶环上的取代基为3、5位双取代时的醚菌酯衍生物的除草活性最好,吡啶环4、6位双取代的醚菌酯衍生物的除草活性次之,吡啶环单取代的醚菌酯衍生物的除草活性最差;含有肟醚乙酸酯活性结构的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要优于含有甲氧丙烯酸酯活性结构的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与吡啶环相连苯环上没有基团修饰的此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最佳;桥链中氧原子不被硫原子、氮原子、亚硫酰基和磺酰基替换的此类化合物除草活性最佳,碳链的增加反而降低了此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同时也证明了吡啶环对于醚菌酯衍生物保持除草活性的重要性。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优化,成功得到了具有超高除草活性的化合物1-35和I-36。系统地对化合物I-35和I-36进行除草活性验证试验,其中包括除草活性的普筛试验、初筛试验、作物安全性试验、选择性试验、杀草谱试验、使用适期试验、田间药效试验和毒性试验等,结果表明,化合物I-35和1-36在15 g a.i./ha剂量下对苘麻、反枝苋、小藜等阔叶杂草的抑制率接近100%,对小麦安全,在小麦和小藜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88.93和57.15,选择性很好,化合物I-35和I-36均具有较广的杀草谱;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I-35在100-2 00 g ai/ha剂量处理下,对小麦田碎米荠、雀舌草、繁缕等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效,与对照药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5 g/ha处理的防效相当,1-36在100-200 g a.i./ha剂量处理下,总草鲜重防效为88.6%-92.8%,显着高于对照药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50 g/ha处理或与之相当;同时,化合物I-36对大鼠的LD50值大于5000 mg/kg bw,属于微毒级别,生态毒性试验显示对鸟类和蜜蜂等安全。综上所述,本文合成的一系列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表现出了良好的除草活性和安全性,其中I-35和I-36可以作为候选除草剂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为创制出作用机制新颖的Strobilurin类新型除草剂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佳[7](2019)在《含芳基恶唑/噻唑环的肟醚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中间体衍生化法”的设计思路,以上市农药中间体为基本骨架,引入肟醚结构,得到新型肟醚化合物。(1)以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为原料,经肟化、醚化得到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醚(A1A9和A17);以芳甲酸为起始原料,经酰胺化、环合和醚化得到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芳基恶唑甲基醚(A10A16);以芳甲酰胺为起始原料,经硫代、环合和醚化得到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芳基噻唑甲基醚(A18A24)。醚化得到化合物A收率为45.580.4%。(2)以呋喃酚为原料,经甲醚化、酰化、肟化和醚化得到7-甲氧基-2,2-二甲基-2,3-二氢-5-苯并呋喃基乙酮肟醚(B1B14),收率46.379.1%。(3)化合物A和B经结构表征确认了结构,对化合物A12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化合物A1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分子。整个分子以C(11)=N(2)为中心呈E式构型。苯环平面C(3)—C(4)—C(5)和恶唑环平面N(1)—C(7)—O(1)通过C(7)—C(4)相连,二面角为9.687°;C(13)—C(12)—C(17)平面和N(2)—O(2)—C(10)平面二面角为87.883°。(4)杀虫活性普筛表明,在浓度为500 mg/L测试,化合物A6和A11对粘虫的致死率均为100%;12个化合物对蚜虫的致死率在50%以上,5个化合物的对蚜虫的致死率在70%以上,其中化合物A6活性最好,致死率为99.03%;3个化合物对红蜘蛛有50%以上抑制活性,最优化合物A5对红蜘蛛的致死率为100%。

闫忠忠[8](2019)在《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发现高活性、低毒性农药分子为目的,采用嘧啶胺结构作为模板设计合成一系列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选择了嘧啶胺类杀菌剂乙嘧酚为模板,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引入了巯基、硫醚、亚砜和砜并合成了10个乙嘧酚衍生物A1A10。通过将杀菌剂氟嘧菌胺、杀螨剂嘧螨醚和啶虫脒、呋虫胺、噻虫胺、唑虫酰胺等农药分子的活性片段利用拼合原理拼合在一起设计合成了化合物B1B11、C1和D1。初步生物活性显示,化合物C1和D1具备作为先导化合物的潜力。(2)嘧啶胺衍生物的合成鉴于在拼合原理指导下所设计的化合物C1具有较好的杀虫和杀菌活性,通过取代、还原、嘧啶环合等反应继续合成了化合物C2C13,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鉴于化合物D1同样具有很好的杀虫和杀菌活性,通过插件法设计了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并利用亲核加成消去、恶唑成环、取代、酮的肟化以及肟的还原等反应相继合成了苯基恶唑嘧啶胺系列化合物D2D25,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在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生物电子等排以及骨架跃迁等原理实现了将恶唑环替换成噻唑环的分子设计,并利用亲核加成消去、酰胺的硫代、噻唑成环、取代、酮的肟化以及肟的还原等反应,合成了苯基恶唑嘧啶胺系列化合物E1E27,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3)嘧啶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设计合成的嘧啶胺类化合物具有中等到优秀不同程度的杀蚕豆蚜虫和棉红蜘蛛活性。其中,化合物C9具有略优于对照螺虫乙酯的杀螨活性;化合物D16、D18、D20、E6、E7、E9、E15、E17、E20和E22均具有优于对照吡虫啉的杀蚜虫活性。在杀菌活性方面,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离体活性均表现一般,但其活体活性中表现出对小麦白粉病和玉米锈病很高的防效。其中,化合物D4、D9、E15具有优于商品化杀菌剂氟硅唑的预防小麦白粉病活性;化合物D20、D23、E13、E15、E21、E23和E25对玉米锈病防效均优于商品化杀菌剂戊唑醇。此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E15具有相对更低的细胞毒性,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前景。(4)嘧啶胺类农药分子构效关系与性质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嘧啶环和苯环上取代基团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以及手性中心的引入会对活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蚜虫活性和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的预防玉米锈病活性分别展开3D-QSAR研究发现: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供受体场分别对于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并且在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预测和接下来的深入结构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文中部分嘧啶胺衍生物进行理论计算发现:苯基恶(噻)唑结构片段对于生物活性至关重要;对含有手性中心的目标化合物而言,其R构型可能具有更加突出的生物活性。

刘思[9](2019)在《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肟类结构的化合物往往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杀虫、杀菌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在农药创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杂环化合物是新世纪农药创制的主题,含氮杂环尤其引人关注,而吡啶作为苯的电子等排体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金刚烷是三环烷烃的一种,结构高度对称呈笼状,热稳定性强,具有抗氧化性,强脂溶性,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将金刚烷结构引至化合物的分子设计中往往会增强其生物活性,然而,金刚烷结构却很少应用于农药分子的设计研发领域。为了寻找新型的农药杀菌剂,本文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和分子合理化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2种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并进行离体抑菌活性的测试研究,为新型农药的创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杀菌剂啶斑肟为先导化合物,以3-甲基吡啶、LDA、金刚烷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首先合成出中间体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中间体与烷/苄氧基胺盐酸盐在吡啶作为溶剂的条件下发生肟化反应,合成了11种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醚(Ⅰ)。2.将(1)中的中间体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经盐酸羟胺肟化反应生成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乙酮肟与取代苯甲酰氯发生酯化反应合成11种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Ⅱ)。3.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过IR、1H NMR、13C NMR、HRMS确认,并对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波谱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确定了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峰的归属。4.以番茄灰霉菌、茄子菌核菌、黄瓜炭疽菌和玉米纹枯菌四种真菌为测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系列Ⅰ与系列Ⅱ的室内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Ⅰ抑菌活性良好,在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活性测试中,Id、Ig的EC50值分别能达到9.66、8.90μg/m L低于对照药剂百菌清(14.11μg/m L),说明两种化合物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要好过市售药品百菌清。对于茄子菌核菌的抑制活性测试,Id、Ie、If的EC50分别达到了11.25、14.04、12.87μg/m L,均小于百菌清(14.52μg/m L),说明两种化合物对茄子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也要好过市售药品百菌清。目标化合物Ⅱ表现出中等的抑菌活性,活性比目标化合物系列I整体较差。

张君辉[10](2018)在《含吡啶结构苯甲酰氧基乙酰胺/咪唑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吡啶是苯的电子等排体,但其电子云密度和疏水性常数比苯低,成为新药研究的重点。吡啶衍生物往往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高内吸收性、高选择性等优点。因此,吡啶衍生物被广范应用到农药领域。此外,酰胺类化合物作为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已经被开发有50多年历史,因其活性高、作用时间长等优点,一直是农药研发的热点。咪唑酮农药也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的杂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作为除草剂和杀菌剂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为寻找新型含吡啶结构的高活性杀菌剂先导化合物,经查阅大量文献设计了两条合成路线,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具有良好杀菌活性的双炔酰菌胺衍生物2-(4-氯苯基)-2-丙酰氧基乙酰胺为先导,利用活性亚结构连接法,将啶斑肟的3-吡啶甲基引入其中。同时,用体积较大的叔丁基或1,1,3,3-四甲基丁基替代化合物中的二取代苯乙基,以改善药物分子与植物病原菌的亲和性,进而提高其抑菌活性。为此设计合成了12种N-叔丁基-2-(吡啶-3-基)-2-(取代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和12种N-(1,1,3,3-四甲基丁基)-2-(吡啶-3-基)-2-(取代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I)。2、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将吡啶甲氨基引入苯亚甲基咪唑酮活性结构中,合成了10种5-取代苯亚甲基-2-[(吡啶-3-基)甲氨基]-1H-咪唑-4(5H)-酮(III)。3、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4种目标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50μg/mL时,化合物Ia、Ik,化合物IIa、IId、IIg、IIi、IIj、IIk对菌核有中等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78%87%,活性接近于或高于对照药剂百菌清和三唑酮;在100μg/mL时,化合物Ik,化合物IIa、IIk,化合物IIId、IIIh,抑菌活性突出高达100%,但所有化合物对灰霉的具有中等抑制活性。

二、含吡啶环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吡啶环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3+3]环加成反应构建氮氧杂环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六元氮杂环化合物
    1.2 [3+3]环加成构建六元环的合成策略
    1.3 论文的立题
第二章 [3+3]环加成反应构建螺芴基六元氮氧杂环化合物
    2.1 螺芴基六元氮氧杂环化合物的重要性
    2.2 课题引出
    2.3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2.3.1 反应尝试
        2.3.2 条件优化
    2.4 底物拓展
    2.5 对N-烷基及N-芳基硝酮的探究
    2.6 机理研究
    2.7 克级量反应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钪盐催化[3+3]环加成及C-N键断裂构建肟醚酰胺化合物
    3.1 课题引出
        3.1.1 肟醚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性
        3.1.2 合成肟醚羰基化合物的策略
    3.2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3.2.1 反应尝试
        3.2.2 条件优化
    3.3 底物拓展
    3.4 反应机理的研究
    3.5 克级量反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催化[3+3]环加成/Aza-Claisen重排构建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
    4.1 课题的引出
    4.2 十元氮杂环化合物的重要性
    4.3 合成氮杂十元环化合物的策略
    4.4 反应尝试及条件优化
        4.4.1 反应尝试
        4.4.2 条件优化
    4.5 底物拓展
    4.6 温度调控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研究
    4.7 反应机理的研究
    4.8 克级量制备反应及转化
    4.9 十元氮氧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4.10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 原料的合成
        5.2.1 原料N-烯基芴基硝酮1 的合成
        5.2.2 α-溴代异羟肟酸酯2 的合成
    5.3 [3+3]环化反应构建螺芴基-1,2,4-恶二叠氮基-5-酮3
        5.3.1 螺芴基-1,2,4-恶二嗪-5-酮3(3aa-3ma,3ab-3ak)的合成
    5.4 钪盐催化[3+3]环加成及C-N键断裂构建肟醚酰胺
        5.4.1 α-肟醚羰基化合物4(4aa-4ia)的合成
        5.4.2 α-吲哚基肟醚羰基化合物6(6aa-6fa)的合成
        5.4.3 α-肟醚酰胺化合物7(7aa、7am、7ha、7ia)的合成
    5.5 [3+3]环加成及(3,3)重排构建氮杂十元环化合物
        5.5.1 氮氧杂十元环化合物9(9aa-9ya, 9ab-9al)的合成
        5.5.2 苯并呋喃化合物10(10am-10tm, 10an-10ap)的合成
        5.5.3 四氢吡啶基[ 1,2,4]恶二嗪化合物 11(11aa, 11va, 11ah, 11ha, 11ka)和氮杂十元环亚胺 12ha 的合成
        5.5.4 化合物13 的合成
        5.5.5 化合物14 的合成
        5.5.6 化合物15 的合成
        5.5.7 化合物16 的合成
        5.5.8 氮杂十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化合物谱图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新型非甾体类FXR激动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FXR受体简介
        1.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简介
        1.1.2 FXR受体简介
    1.2 FXR受体介导的生理功能
        1.2.1 调节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
        1.2.2 调节脂质代谢
        1.2.3 调节糖代谢
        1.2.4 改善肝纤维化
    1.3 FXR激动剂研究进展
        1.3.1 甾体类FXR激动剂
        1.3.2 非甾体类FXR激动剂
    1.4 FXR激动剂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第一种酮肟醚类FXR激动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化合物的设计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 实验材料,细胞和动物
        2.4.1 化学实验材料
        2.4.2 实验细胞
        2.4.3 实验动物
    2.5 实验方法
        2.5.1 化学实验
        2.5.2 药理实验
        2.5.3 药代动力学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2.7 实验结果与讨论
        2.7.1 FXR体外活性测试
        2.7.2 C57 小鼠原代肝细胞靶基因表达实验
        2.7.3 C57 小鼠单次给药体内靶基因表达实验
        2.7.4 化合物B13o和 C10d的 hTGR5 激动活性测试
        2.7.5 化合物B13o和C10d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8 本章小结
    2.9 终产物的合成步骤及谱图信息
第三章 第二种酮肟醚类FXR激动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化合物的设计
    3.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 实验材料,细胞和动物
        3.4.1 化学实验材料
        3.4.2 实验细胞
        3.4.3 实验动物
    3.5 实验方法
        3.5.1 化学实验
        3.5.2 药理实验
        3.5.3 药代动力学实验
    3.6 统计学方法
    3.7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1 FXR体外活性测试
        3.7.2 C57 小鼠原代肝细胞靶基因表达实验
        3.7.3 C57 小鼠单次给药体内靶基因表达实验
        3.7.4 化合物E8e和F1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8 本章小结
    3.9 终产物的合成步骤及谱图信息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靶点及其典型药物
    参考文献

(3)含吡哆醇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吡啶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1.1 吡啶类化合物在农药领域的应用
        1.1.1.1 杀菌活性
        1.1.1.2 杀虫活性
        1.1.1.3 除草活性
        1.1.1.4 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1.1.2 吡啶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1.2.1 抗癌活性
        1.1.2.2 抗炎活性
    1.2 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杀虫活性
        1.2.2 杀菌活性
    1.3 吡哆醇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2.1 O~3,O~4-异丙叉基-吡哆醇的制备(Banerjee et al., 2014)
        2.2.2.2 (2,2,8-三甲基-4H- [1,3]二恶英[4,5-c]吡啶-5-基)甲磺酸甲酯的制备(Breslow et al.,2004;Xu et al.,2020)
        2.2.2.3 (2,2,8-三甲基-4H- [1,3]二恶英[4,5-c]吡啶-5-基)甲胺的制备(Breslow et al.,2004)
        2.2.2.4 取代苯甲酰氯的制备(Cui et al.,2010)
        2.2.2.5 取代苯甲酰胺的制备(Cui et al.,2010)
        2.2.2.6 取代苯甲酰异氰酸酯的制备(Song et al.,2008)
        2.2.3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2.2.3.1 N-取代苯甲酰基-N′-(O~3,O~4-异丙叉基-2-甲基吡啶)脲的制备
    2.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初步测试
        2.3.1 材料
        2.3.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及波谱分析
        3.1.1 目标化合物Ia?Im的结构表征
        3.1.2 目标化合物Ik的波谱解析
        3.1.3 目标化合物Il的波谱解析
    3.2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3.2.1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测试结果
        3.2.1.1 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4 讨论
    4.1 合成部分讨论
        4.1.1 取代苯甲酰氯的合成讨论
        4.1.2 取代苯甲酰胺的合成讨论
        4.1.3 取代苯甲酰异氰酸酯的合成讨论
    4.2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讨论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喹啉和吡啶两类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喹啉化合物合成的研究现状
    吡啶化合物合成的研究现状
1 引言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2 3-酰基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和试剂
        2.1.1.1 仪器
        2.1.1.2 试剂
        2.1.2 以DMSO为溶剂提供碳源合成3-酰基喹啉类化合物
        2.1.3 最优反应条件的筛选
        2.1.4 在最佳条件下合成不同取代基取代的3-酰基喹啉类化合物
        2.1.5 反应机理的研究
    2.2 实验小结
    2.3 化合物的表征
3 香豆素并吡啶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和仪器
        3.1.1.1 仪器
        3.1.1.2 试剂
        3.1.2 香豆素并吡啶环化合物的合成
        3.1.3 反应最佳条件的筛选
        3.1.4 在最佳条件下进行底物拓展
    3.2 实验小结
    3.3 化合物的表征
4 3-酰基喹啉化合物和香豆素并吡啶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器材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3.1 PDA培养基的制备
        4.1.3.2 供试化合物母液的制备
        4.1.3.3 接菌
    4.2 实验数据处理
        4.2.1 3-酰基喹啉化合物对供试菌的活性测定结果
        4.2.2 香豆素并吡啶环化合物对供试菌的活性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实验小结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2,4-二取代-5-嘧啶甲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的研究概况
        1.1.1 SDHIs类杀菌剂的主要品种
        1.1.2 SDHIs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1.1.3 SDHIs类杀菌剂的构效关系
        1.1.4 典型SDHIs类杀菌剂的合成
    1.2 嘧啶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嘧啶胺类
        1.2.2 嘧啶(硫)醚类
        1.2.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1.3 吡啶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4 酰胺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5 选题意义和设计思路
        1.5.1 选题意义
        1.5.2 设计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3 目标化合物N-[2-(苯氨基)吡啶-3-基]-4-甲基-2-(甲硫基)-嘧啶-5-甲酰胺(I_a?I_g)的合成
        2.2.4 目标化合物N-[2-(苯氨基)吡啶-3-基]4-甲氧基-2-(甲硫基)-嘧啶-5-甲酰胺(I_h?I_q)的合成
    2.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初步测定
        2.3.1 目标化合物悬浮剂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制备
        2.3.3 杀菌活性的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1 中间体1 及目标化合物I_a?I_g的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2 中间体2 及目标化合物I_h?I_q的结构表征和波谱解析
    3.2 目标化合物N-[2-(苯氨基)吡啶-3-基]-4-甲基/甲氧基-2-(甲硫基)-嘧啶-5-甲酰胺(I_a?I_q)的杀菌活性
        3.2.1 目标化合物I_a?I_q对草莓灰霉菌的杀菌活性
        3.2.2 目标化合物I_a?I_q对黄瓜菌核菌的杀菌活性
        3.2.3 目标化合物I_a?I_q的半数有效浓度EC
        3.2.4 目标化合物I_a?I_q的部分活性测试的培养基实物图
    3.3 分子对接研究
        3.3.1 分子对接准备与计算
        3.3.2 分子对接结果
4 讨论
    4.1 合成讨论
    4.2 生物活性讨论
5 总结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研究概述
    1.1 引言
    1.2 新农药创制概述
    1.3 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研究综述
        1.3.1 Strbilurin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1.3.2 Strobilurin类杀菌剂概述
        1.3.3 Strobilurin类杀虫杀螨剂概述
        1.3.4 具有其他活性的Strobilurin类化合物概述
    1.4 论文设计的目的、方案和预期目标
        1.4.1 论文设计的目的
        1.4.2 论文设计的方案
        1.4.3 论文设计的预期目标
第二章 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2.3.2 对(联)芳香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2.3.3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2.3.4 肟醚乙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5 除草活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学合成
        2.4.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4.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3.3.2 2-溴甲基-α-甲氧基亚甲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3.3.3 甲氧丙烯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4 除草活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学合成
        3.4.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4.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4-吡啶基取代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部分
        4.3.1 取代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4.3.2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4.3.3 苯环结构修饰的肟醚乙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4 除草活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学合成
        4.4.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取代吡啶基)苯基桥连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部分
        5.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5.3.2 对吡啶基苯硫酚中间体的合成
        5.3.3 对吡啶基苯胺中间体的合成
        5.3.4 对吡啶基苯甲醇中间体的合成
        5.3.5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5.3.6 桥链结构修饰的肟醚乙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3.7 除草活性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学合成
        5.4.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5.4.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5.4.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候选除草剂I-35和I-36的生物活性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药品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部分
        6.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6.3.2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6.3.3 I-35和I-36的合成
        6.3.4 I-35和I-36的生物活性评价试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化合物I-35和I-36的普筛试验结果与讨论
        6.4.2 化合物I-35和I-36的初筛试验结果与讨论
        6.4.3 化合物I-35和I-36的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4 化合物I-35和I-36的选择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5 化合物I-35和1-36的杀草谱试验结果与讨论
        6.4.6 化合物I-35和I-36的使用适期试验结果与讨论
        6.4.7 化合物I-35和I-36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与讨论
        6.4.8 化合物I-35对抗性播娘蒿的活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9 化合物I-36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10 化合物I-36的生态毒理试验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含芳基恶唑/噻唑环的肟醚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肟醚类化合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1.1 芳基酮类肟醚
        1.1.2 杂芳基类肟醚
    1.2 芳基恶唑衍生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3 芳基噻唑衍生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选择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醚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烯丙基醚(A1~A2)的合成
        2.1.3 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苄基醚(A3~A6)的合成
        2.1.4 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吡啶甲基醚(A7~A9)的合成
        2.1.5 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恶唑甲基醚(A10~A16)的合成
        2.1.6 1-(4-氯苯基)-2-环丙基丙酮肟噻唑甲基醚(A17~A24)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肟化反应
        2.2.2 醚化反应
    2.3 结构表征
        2.3.1 氢谱解析
        2.3.2 碳谱解析
        2.3.3 晶体解析
    2.4 小结
第3章 7-甲氧基-2,2-二甲基-2,3-二氢-5-苯并呋喃基乙酮肟醚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仪器
        3.1.2 7 -甲氧基-2,2-二甲基-2,3-二氢-5-苯并呋喃基乙酮肟恶唑甲基醚(B1~B7)的合成
        3.1.3 7 -甲氧基-2,2-二甲基-2,3-二氢-5-苯并呋喃基乙酮肟噻唑甲基醚(B8~B14)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构表征
        3.3.1 氢谱解析
        3.3.2 碳谱解析
    3.4 小结
第4章 杀虫活性研究
    4.1 供试靶标
    4.2 试验方法
        4.2.1 培养条件
        4.2.2 试验浓度
        4.2.3 药液配制
        4.2.4 实验方法
    4.3 杀虫活性结果
    4.4 构效关系分析
        4.4.1 粘虫活性构效关系分析
        4.4.2 蚜虫活性构效关系分析
        4.4.3 红蜘蛛活性构效关系分析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附录 B 新化合物一览表
附录 C 部分化合物谱图
致谢

(8)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概况与发展趋势
        1.1.1 农药概况
        1.1.2 农药发展趋势
    1.2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在杀菌方面的应用
        1.2.2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在杀虫方面的应用
        1.2.3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在除草方面的应用
    1.3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选择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嘧啶胺先导化合物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5-丁基-2-(乙氨基)-6-甲基嘧啶-4-醇(乙嘧酚)衍生物的合成
        2.2.3 嘧啶-4-胺中间体及目标分子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硫醚的氧化反应
        2.3.2 环合反应
        2.3.3 氨基亲核取代反应
    2.4 结构表征
        2.4.1 ~1H NMR分析
        2.4.2 ~(13)C NMR分析
        2.4.3 IR谱图分析
        2.4.4 GC-MS分析
    2.5 初步活性反馈
    2.6 小结
第3章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嘧啶中间体的合成
        3.2.3 苯氧基苄胺中间体的合成
        3.2.4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羟基卤化反应
        3.3.2 氰基还原反应
    3.4 结构表征
        3.4.1 ~1H NMR分析
        3.4.2 ~(13)C NMR分析
        3.4.3 IR谱图分析
        3.4.4 GC-MS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2-取代苯基恶唑-4-基)甲胺(4-c)的合成
        4.2.3 1-(2-苯基恶唑-4-基)乙-1-胺(4-f)的合成
        4.2.4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恶唑成环反应
        4.3.2 氨基亲核取代反应
    4.4 结构表征
        4.4.1 ~1H NMR分析
        4.4.2 ~(13)C NMR分析
        4.4.3 IR谱图分析
        4.4.4 HPLC-MS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目标化合物E1和E2 的合成
        5.2.3 目标化合物E3和E4 的合成
        5.2.4 目标化合物E5~E26 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酰胺硫代化反应
        5.3.2 噻唑关环反应
    5.4 结构表征
        5.4.1 ~1H NMR分析
        5.4.2 ~(13)C NMR分析
        5.4.3 IR谱图分析
        5.4.4 GC-MS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杀虫活性
        6.2.1 供试靶标
        6.2.2 试验方法
        6.2.3 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合成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6.2.4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6.2.5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6.2.6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虫活性
    6.3 杀菌活性
        6.3.1 供试菌种
        6.3.2 试验方法
        6.3.3 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合成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6.3.4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6.3.5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6.3.6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6.4 除草活性
    6.5 细胞毒性试验
    6.6 小结
第7章 嘧啶胺类农药分子构效关系与性质研究
    7.1 引言
    7.2 初步构效关系
        7.2.1 4-苯氧基苯嘧啶胺衍生物初步构效关系
        7.2.2 苯基恶唑嘧啶胺衍生物初步构效关系
        7.2.3 苯基噻唑嘧啶胺衍生物初步构效关系
    7.3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7.3.1 3D-QSAR方法模型的建立
        7.3.2 CoMFA和 CoMSIA结果分析
    7.4 性质研究
        7.4.1 参数的获取
        7.4.2 参数的分析
        7.4.3 分子几何构型分析
        7.4.4 前线轨道分析
        7.4.5 静电势分析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 B:目标化合物一览表
附录 C:部分化合物谱图
致谢

(9)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含肟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1.1 肟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1.1.2 肟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1.3 肟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1.2 吡啶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吡啶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1.2.2 吡啶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1.2.3 吡啶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1.3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研究概况
        1.3.1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1.3.2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抗病毒活性
        1.3.3 金刚烷类衍生物的抗炎活性
    1.4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3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3-吡啶基)-1-乙酮肟醚(I_a?I_k)的合成
        2.2.4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II_a?II_k)的合成
    2.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初步测定
        2.3.1 目标试剂悬浮剂的制备
        2.3.2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2.3.3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及抑菌活性的测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1 中间体I_0 及目标化合物I_a?I_k的结构表征及波谱解析
        3.1.2 中间体II_0 和目标化合物II_a?II_k的结构表征和波谱解析
    3.2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3.2.1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3-吡啶基)-1-乙酮肟醚(I_a?I_k) 的抑菌活性
        3.2.2 目标化合物1-(金刚烷-1-基)-2-(吡啶-3-基)-1-乙酮肟酯(II_a?II_k)的抑菌活性
4 讨论
    4.1 合成讨论
        4.1.1 中间体合成讨论
        4.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讨论
    4.2 生物活性讨论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含吡啶结构苯甲酰氧基乙酰胺/咪唑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吡啶类农药的研究概况
        1.1.1 杀菌活性研究
        1.1.2 杀虫活性研究
        1.1.3 除草活性研究
    1.2 咪唑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杀菌活性研究
        1.2.2 除草活性研究
        1.2.3 抗癌活性研究
    1.3 课题立体依据和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1.3.2 设计思路
        1.3.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2 中间体的制备
        2.2.3 取代N-叔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的合成
        2.2.4 取代N-(1,1,3,3-四甲基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I)的合成
        2.2.5 5-取代苯亚甲基-2-[(吡啶-3-基)甲氨基]-1H-咪唑-4(5H)-酮(III)的合成
    2.3 目标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2.3.1 材料
        2.3.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波谱解析
        3.1.1 取代N-叔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的波谱解析
        3.1.2 取代N-(1,1,3,3-四甲基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I)的波谱解析
        3.1.3 5-取代苯亚甲基-2-[(吡啶-3-基)甲氨基]-1H-咪唑-4(5H)-酮(III)的波谱解析
    3.2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测试
        3.2.1 取代N-叔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的杀菌活性
        3.2.2 取代N-(1,1,3,3-四甲基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I)的杀菌活性
        3.2.3 5-取代苯亚甲基-2-[(吡啶-3-基)甲氨基]-1H-咪唑-4(5H)-酮(III)的杀菌活性
4 讨论
    4.1 取代N-叔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和取代N-(1,1,3,3-四甲基丁基)-2-(吡啶-3-基)-2-(苯甲酰氧基)乙酰胺(II)合成方法讨论
    4.2 5-取代苯亚甲基-2-[(吡啶-3-基)甲氨基]-1H-咪唑-4(5H)-酮(III)合成讨论
    4.3 目标化合物杀菌活性的讨论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含吡啶环肟醚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3+3]环加成反应构建氮氧杂环化合物[D]. 罗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型非甾体类FXR激动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D]. 唐学航. 南昌大学, 2021(01)
  • [3]含吡哆醇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D]. 石瑞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喹啉和吡啶两类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周瑜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2,4-二取代-5-嘧啶甲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的研究[D]. 时艳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 曹杨羊. 浙江工业大学, 2019
  • [7]含芳基恶唑/噻唑环的肟醚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研究[D]. 陈佳. 湖南大学, 2019(06)
  • [8]嘧啶胺类农药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闫忠忠. 湖南大学, 2019(07)
  • [9]基于金刚烷基的肟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刘思.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含吡啶结构苯甲酰氧基乙酰胺/咪唑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 张君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含吡啶环肟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