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关于举办“全国初中生地理征文大赛”的通知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关于举办“全国初中生地理征文大赛”的通知

一、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陈绮琪[1](2020)在《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文中指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实践力已被列入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蕴含实践性与理论性,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举足轻重。当前的研学旅行大多“重旅轻学”,没有达到“研”“学”合一的效果。因此,研究如何在研学旅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有利于解决当前“重旅轻学”现象,提高“研学”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对落实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研学旅行和地理实践力的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现状,分析了基于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广东省部分高中生的研学旅行培养地理实践力现状,揭示了当前多数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缺乏独立锻炼机会、多数现行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没有明显的针对性,不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存在活动类型单一、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原则、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提出的设计策略包括:明确主题,挖掘素材、匹配学段,明确范围、界定目标,提升质量、划分层次,精设任务;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合理规划时间,增强自主活动、丰富活动类型,实现全面发展、实施多元评价,检测研学效果。根据设计与实施策略,以《解密丹霞山——地质地貌形行》为案例进行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并进行效果检验。评价结果显示,研学旅行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有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可以为地理教师开展研学旅行培养地理实践力提供借鉴。

陈新[2](2017)在《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素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实施,要求教师素养结构更加完善,所以,教师素养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地理学科具有显着的综合性与地域性,结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的发展提出的要求,需要中学地理教师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自己的素养结构。地理特级教师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中的特别优秀的、获得国家荣誉称号的具有表率性的特殊人才,他们身上的素养值得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借鉴和学习,共同推进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首先通过对《特级教师评选规定》、《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思想录》、《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批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的通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四好”老师进行分析,总结出地理特级教师素养七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优异的荣誉、专心致志的科研精神、无私的帮扶支教精神;然后,对呼和浩特市三位地理特级教师的素养进行详细研究;最后,提出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素养结构为“德、能、识、学、体”,具体是:德师素养是核心、能力素养是关键、见识素养是保障、学识素养是基础、身心素养是前提。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七个内容;第二部分为地理特级教师评选体系,主要总结出七个方面素养指标;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三位地理特级教师的案例,分别总结出三位老师身上所具备的素养;第四部分提出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素养结构;第五部分为结论。

赵希宁[3](2017)在《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快速地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革新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此浪潮的助推下,一场教育改革之风悄然兴起,如何把握好这次转折点,赢得世界教育竞争的主动权,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是目前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本文就在此背景下,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对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呼应教育信息化和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精神,丰富地理教学设计,提升地理教与学的质量,帮助地理教师改变观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并为其它学科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本研究从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入手,通过四个部分六章内容对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论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明确了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念和理论,并与传统地理教学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第三章内容,通过编制调查问卷,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并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网络调查,明确了当前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的问题和优势,分析其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详细阐述了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策略中的原则、流程,并重点设计了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样表和评价量规,在上述一系列理论基础上,结合高中地理具体知识内容,设计了详实可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和检验分析。第四部部分主要包括第六章内容,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后期需要完善的方面做了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回眸近年来地理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已是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而本文刚好就迎合了这一趋势对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

罗融融[4](2014)在《《中国国家地理》研究(1950-2013)》文中提出《中国国家地理》作为科学传播的一个标志性范本,在创刊60余年的媒介实践中,历经了从重“信息”、轻“互动”的教导公众式的“科普杂志”到强调互动模型、“知”和“质疑”并举的“科学传媒”的演变与递嬗,在传播上凸显“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文化上着意于全方位自塑国家形象与打造国家名片,在效果上实现了视觉满足与深度阅读的对接,成为国民想象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国家级大刊”深切的人文关怀。基于当前学界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研究还停留在业务论、经验论、视觉论等单向维度的阶段,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自1950年创刊以来到2013年的全部期刊为研究对象,重点运用媒介地理学、经济学、传播学、视觉文化学等跨学科理论,以纵向到横向、宏观到微观、动态到静态的研究视角对638期第一手原始资料进行文本解读,对其办刊发展、模式转型、风格形塑、媒介呈现进行内容分析,深度解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的互动勾连,从而破解《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不同时期的办刊特点及其内在文化机理与传播样态。本文具体内容如下:在办刊历史部分,通过剖析时代变迁与杂志兴衰的关系,本文提出,《中国国家地理》60余年办刊历程的起承转合可分为初创期、低迷期、复兴期、转型期,杂志兴衰无一不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但也呈现出从较强的政治性到科学传播的自主性,从广博的时代性到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从单一向度的科学性到多元文化的人文性。正因如此,《中国国家地理》演进成为专业性、人文性、艺术性兼具、受众目标明确、定位精准的科学期刊。在办刊实践部分,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国家地理》在较长时间跨度的办刊历程中、在几经停刊与发行量低迷等若干重要关键节点上的实践与探索。该杂志立足于科学传播、植根自然地理、弘扬人文精神,本章在深入梳理了《中国国家地理》与时代思潮、办刊主体、媒介技术及受众的密切关系之后,指出《中国国家地理》在视觉性、典藏性、差异性上形成了稳定的杂志风格,从而获得广泛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在传播样态层面,本文运用媒介地理学的观点深入分析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媒介呈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从1998年以来走向成熟,实现了内容与载体的对接、历史与现实的对接、文本呈现和受众需求的对接、地理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对接,其独具的集中呈现、深度解读、科学引领、对比拷问、创新视界等传播样态,是《中国国家地理》能让受众产生阅读惯性的最本质要素,这一要素也使其成为同类型期刊中的翘楚。本文认为,《中国国家地理》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艺术的传播,其通过精神生产实践,对地理空间进行了再叙事、再想象、再隐喻、再塑造,赋予真实景观以新的意义,创造生成出符号化的文化表征空间,完成了地理空间的媒介再现。其本质是以形象化的手段来自我确证和传达人类情感的虚拟世界,为读者建构起来“虚拟的实体”和“想象的共同体”,并成为这种“想象”的中介与替代,以一种阅读的“仪式”共建过程,架构出一个“想象的地理”与“新地理感”。最后,本文将《中国国家地理》与同类型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剖析该杂志与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华夏地理》的差异化发展。同类项之间的比较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公民的科学素养等方面与西方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期刊的设计排版和运作模式可以模仿借鉴,期刊的风格定位和叙述技巧可以不断摸索,唯有内容是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人才团队作为支撑的。《中国国家地理》还需要在元内容的生产上、媒介技术上、美学风格上、视野格局上、媒介营销上进一步深化革新,树立起大传播理念与全息观照的视角,以肩负起作为科学传媒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剖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质与时代特质、文化特质、受众特质的深刻关系,试图对科学传播的应用基础做一些扎实的先期工作。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希冀能够以小见大地映照我国期刊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对同类型媒体有所启发与借鉴意义。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5](2013)在《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举办第一届“探索杯”全国地理教学成果大赛》文中提出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已推行10年有余,在此期间涌现了大批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总结了大量地理实践教学有益经验。为给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深化地理新课程实施,强化地理教育改革创新,应广大地理教师的强烈要求,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联合举办第一届"探索杯"全国地理教学成果大赛,现将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刘必波[6](2008)在《1980年至2005年《地理教学》期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理教学》期刊创刊于1959年,至今四十九年,为推动我国地理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当前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使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事业,为了更好地建设《地理教学》期刊,本文回顾了期刊发展的历程,总结了期刊的优秀成果。本文对1980年至2005年《地理教学》期刊文章进行了统计,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中3793篇文章进行了分类。这些文章分为“地理一般知识”类文章与“教学”类文章,这两类文章又各分多个子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文章的数量、内容进行了总结、分析。《地理教学》期刊的发展阶段,与我国地理教学发展的阶段是一致的。在1980年至2005年的三个阶段中,期刊的文章基本是结合当时教学的实际,反映了时代特征,为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多年以来,《地理教学》期刊形成了注重与读者沟通的优良传统,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如文章的图表丰富、知识量大、注重政策与动态的报道等。为了促进《地理教学》期刊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办刊的理念、期刊的风格、期刊的文章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期刊的11条建议。对期刊定位的转型,提出了强化教育性与强化地理性两种取向的思考。进而选取了中庸的定位,并对该种定位的市场运行模式作了初步的构建。认为《地理教学》期刊只有面向广大的地理教师,拓宽市场的占有率,才是期刊进一步发展的有效保障;用网络运营模式优化机制,这是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地理教育》杂志社[7](2004)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文中指出

《地理教育》杂志社[8](2004)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 地理基础教育新课改中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特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活动,现将参赛事宜通知如下:

王小艳[9](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之研究 ——历程、特征与启迪》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特定时期的背景政策、文本,总结其发展的特征、取得的经验;剖析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阐明其对今后乡土教科书发展的启示。除导论以外,本研究初步分为四章内容展开: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缘起及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旨在说明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基础和主要切入点,同时阐述本研究的主线。第一章主要介绍江苏省区域概况及文化、教育基础。首先对江苏的地理概况、文化、教育基础进行简单的介绍,因为这是孕育乡土教科书的现实土壤。第二章主要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科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于政策的视角,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不同时期江苏乡土教科书发展的历程,包括文本编写、运用、理论研究概况。第三章:主要针对乡土教科书这一历史现状,结合对乡土教科书的文本分析,提炼出有学理性的内容,总结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第四章:主要进行理论阐释,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表现出的特征,阐明其对今后教科书发展带来的启示,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借鉴,也有不足带来的教训。

二、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广东丹霞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实践力
        二、研学旅行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四、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杜威“做中学”理论
    第三节 利用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可行性
        二、研学旅行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
第二章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与研学旅行开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和访谈的方案设计
        一、调查和访谈的目的
        二、调查和访谈的对象
        三、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存在问题总结
第三章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
        三、安全性原则
        四、综合性原则
    第二节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策略
        一、确定主题,挖掘素材
        二、匹配学段,明确范围
        三、界定目标,提升质量
        四、划分层次,精设任务
    第三节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实施策略
        一、合理规划时间,增强自主活动
        二、丰富活动类型,实现全面发展
        三、实施多元评价,检测研学效果
第四章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广东丹霞山
    第一节 活动背景
        一、丹霞山研学旅行资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保障措施
    第二节 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一、确定研学主题和主要内容
        二、制定研学目标,划分水平层次
        三、“解密丹霞山——地质地貌行”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第三节 “解密丹霞山——地质地貌行”研学旅行活动实施过程
        一、研学导读
        二、活动须知
        三、研学旅行途中
        四、研学旅行活动后
    第四节 研学效果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检测
        二、访谈评价检测
        三、成果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关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2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素养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2.终身学习观
        3.多元智能理论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概念界定
        1.特级教师
        2.素质
        3.素养
        4.素养结构
        5.地理特级教师素养结构
    (六)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文献中特级教师素养结构
    (一)简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好老师”》
        1.理想信念
        2.道德情操
        3.扎实学识
        4.仁爱之心
    (二)简析《特级教师评选规定》
        1.树立正确政治思想
        2.高尚的职业道德
        3.扎实的专业知识
        4.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5.取得优异的荣誉
        6.专心致志的科研精神
        7.无私的帮扶支教精神
    (三)简析《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思想录》
        1.刁传芳
        2.王树声
        3.邓致中
        4.王新诚
        5.何化万
        6.杨岳生
        7.陈国新
        8.张复庆
        9.曹康绥
        10.黄德馨
    (四)简析《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批特级教师评选规定》
        1.正确政治思想
        2.较强的地理教学业务能力
        3.注重素质教育
        4.对每学期课时的要求
        5.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6.对青年教师进行“培优”工作
二、中学地理特级教师案例分析
    (一)中学地理特级教师A个案分析
        1.明确自己的定位:“教书匠”与教师区别
        2.道德修养,博爱精神
        3.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4.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5.健康的心理素质
        6.以学生为本
        7.敏锐的机遇资源意识
    (二)中学地理特级教师B个案分析
        1.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2.榜样作用
        3.精心教研,服务教学
        4.教育能力在先,教学能力在后
        5.“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
        6.地理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
        7.扶持教师 共同进步
    (三)中学地理特级教师C个案分析
        1.大树理论:坚持专注根基向上向阳
        2.做老师要“热”、“静”、“品”
        3.为了孩子不怕麻烦
        4.拒做教书匠,争做德育师
        5.学校地理系列活动
三、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素养构建
    (一)师德是核心
        1.正确的政治思想品德
        2.高尚的职业道德
        3.甘作人师、乐于奉献
    (二)能力是关键
        1.创新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教育科研能力
        4.帮扶支教能力
        5.地理实践活动
    (三)见识是保障
        1.清楚了解地理学科发展走向
        2.熟练掌握地理学科教学动态
        3.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身心动态
    (四)学识是基础
        1.知识素养
        2.终身学习思想
    (五)健康的身心是前提
        1.强健的身体素养
        2.良好的心理素养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访谈提纲

(3)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
        1.1.2 地理新课改的要求
        1.1.3 学生发展的需求
        1.1.4 地理教师能力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理论及启示
        1.3.2 人本主义理论及启示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2.1.2 教学设计的概念
        2.1.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2.1.4 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现状
        2.2.2 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2.2.3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2.2.4 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2.3 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地理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第三章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内容
    3.4 调查问卷信度检验
    3.5 调查结果分析
        3.5.1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载体配备情况分析
        3.5.2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使用现状分析
    3.6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四章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策略
    4.1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注重创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设计
        4.1.2 注重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
        4.1.3 注重对学习过程评价的设计
    4.2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
        4.2.1 学习内容分析设计
        4.2.2 学情特征分析设计
        4.2.3 课标与学习目标的设计
        4.2.4 学习过程分析设计
        4.2.5 总结反馈设计
    4.3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样表
    4.4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
第五章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及教学实践
    5.1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5.2 实践设计
        5.2.1 实践对象
        5.2.2 实践材料
        5.2.3 实践方法
        5.2.4 实践过程
    5.3 实践效果及反馈
        5.3.1 对照班与实验班地理学习效果指标对比
        5.3.2 对照班与实验班地理测试成绩的对比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使用效果评价量规
附录3:《合理利用水资源》测试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4)《中国国家地理》研究(1950-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中国国家地理》研究文献综述
        二、 地理科普与其他期刊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 科学传播理论
        二、 媒介地理理论
        三、 文化传播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内容与观点
第二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历程
    第一节 艰难初创与曲折发展(1950 年 1 月至 1966 年 5 月)
        一、 诞生成长阶段(1950 年 1 月至 1960 年 8 月)
        二、 曲折发展阶段(1961 年 1 月至 1966 年 5 月)
    第二节 复刊兴盛与低潮徘徊(1972 年 10 月至 1997 年 12 月)
        一、 复刊兴盛阶段(1972 年 10 月至 1989 年 12 月)
        二、 低潮徘徊阶段(1990 年 1 月至 1997 年 12 月)
    第三节 探索转型与步入辉煌(1998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
        一、 探索转型阶段(1998 年 1 月至 2004 年 12 月)
        二、 步入辉煌阶段(2005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办刊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对杂志定位及办刊方针的探索
        一、 从“两个时期”的变化看期刊定位的时代印记
        二、 从“两次更名”的转型看期刊定位中办刊人的求索
        三、 从“两类人群”的选择看期刊定位中受众的作用
    第二节 对刊物选题及杂志风格塑造的探索
        一、 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与拒绝低级趣味
        二、 注重热点分析和典藏价值
        三、 体现时代和地域的差异性
    第三节 对杂志栏目类型及内容呈现模式的探索
        一、 由细化的栏目分类转向专题模式
        二、 由扁平的常识介绍转向有历史纵深感的立体论说
        三、 王牌栏目:自成一体的卷首语
        四、 招牌月刊:独树一帜的“10 月特辑”超厚版杂志
    第四节 对高品质视觉呈现的探索
        一、 封面的视觉呈现
        二、 图像语言的诉求
    第五节 对寻求商业合作的探索
        一、 《中国国家地理》的广告发展历程
        二、 扩展附加服务 谋求最大效益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国家地理》的文本呈现与传播样态
    第一节 《中国国家地理》的文本呈现
        一、 地理空间的媒介再现
        二、 《中国国家地理》文本呈现的类型
        三、 《中国国家地理》文本呈现的特点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传播样态
        一、 集中呈现
        二、 深度解读
        三、 科学引领
        四、 对比拷问
        五、 创新视界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国家地理》与同类杂志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国家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比较
        一、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美国《国家地理》
        二、 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诞生
        三、 《中国国家地理》与美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的差异
    第二节 《中国国家地理》与《华夏地理》的比较
        一、 选题类型的差异
        二、 阐释角度的差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5)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举办第一届“探索杯”全国地理教学成果大赛(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赛内容
    1.教学论文:
    2.教案学案:
    3.教材教辅:
    4.教研课题:
    5.学生论文:
二、大赛要求
三、评奖办法

(6)1980年至2005年《地理教学》期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地理教学》期刊的历史沿革
    1.3 本文的研究任务与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地理一般知识”类文章概述
    2.1 “地理一般知识”类文章内容概述
    2.2 “地理一般知识”类文章的特点
第三章 教学类文章概述
    3.1 课程论类文章
    3.2 教学论类文章
    3.3 其他专题文章
第四章 我国地理教学历史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期刊发展历程
    4.1 期刊发展的三个阶段
    4.2 《地理教学》期刊的内容特点
第五章 《地理教学》期刊变革构想
    5.1 目前期刊局部变革的建议
    5.2 对期刊定位的思考
    5.3 《地理教学》市场运行模式的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征文内容
二、征文要求
三、参赛办法
四、评奖办法

(9)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之研究 ——历程、特征与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乡土教材编写与运用的研究
        二、关于乡土教材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乡土教材的综合研究
        四、研究小结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江苏区域概况与文化、教育基础
    第一节 历史变迁与自然地理环境
        一、历史变迁
        二、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文化沿革与文化基础
        一、文化沿革
        二、文化基础
    第三节 教育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教育发展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米省内教育取得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以来省内教育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稳定、规范化发展(1978-1984)
        一、政策背景
        二、政策分析
        三、乡土教材的概况
    第二节 义务教育实施后乡土教材的多样化发展(1985—1999)
        一、政策背景
        二、政策分析
        三、乡土教材的概况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乡土教材的“起死”与“回生”(2000—)
        一、政策背景
        二、政策分析
        三、乡土教材发展概况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的发展特征——基于文本的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稳定、规范化发展特征(1978-1984)
        一、稳定:基于文本编写概况的分析
        二、规范:基于教科书文本内容的分析
    第二节 义务教育实施后的多样化发展特征(1986-1999)
        一、突飞猛进:基于文本编写概况的分析
        二、教材文本内容分析
    第三节 新课程背景下的“寿终”与转型发展特征(2000—)
        一、“寿终”与转型:基于文本编写概况的分析
        二、转型:基于文本内教材容的分析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发展带来的启迪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建设的经验
        一、上行下效:响应国家号召
        二、传承地域文化:对地方文化的重视
        三、群策群力:乡土教科书编写、宣传人员的多元化
        四、注重乡土教材版面设计、印刷质量的提高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建设的不足
        一、国家法定支持政策的缺失
        二、地方实践情况的参差不齐
        三、乡土教材自身编写、出版的不规范
        四、乡土教材缺乏专门的师资
    第三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增加保障乡土教材建设的政策与法律
        二、对乡土教材建设进行及时的总结
        三、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保证乡土教材的实施
        四、加强乡土教育师资的培养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四、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广东丹霞山为例[D]. 陈绮琪.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素养结构研究[D]. 陈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3]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D]. 赵希宁.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4]《中国国家地理》研究(1950-2013)[D]. 罗融融. 暨南大学, 2014(03)
  • [5]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举办第一届“探索杯”全国地理教学成果大赛[J].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地理教育, 2013(03)
  • [6]1980年至2005年《地理教学》期刊发展研究[D]. 刘必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7]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J]. 《地理教育》杂志社. 地理教育, 2004(02)
  • [8]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 关于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的通知[J]. 《地理教育》杂志社. 地理教育, 2004(01)
  • [9]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乡土教材之研究 ——历程、特征与启迪[D]. 王小艳.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关于举办“全国初中生地理征文大赛”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