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

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

一、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丰成君,戚帮申,王晓山,张鹏,孙明乾,孟静,谭成轩,陈群策[1](2019)在《基于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探讨华北典型强震区断裂活动危险性及其对雄安新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地区距雄安新区300km范围内包括唐山、邢台和张北三个典型强震区,近50年来,先后发生1966年邢台7.2级、1976年唐山7.8级和1998年张北6.2级强震活动,未来仍具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在现今构造应力环境下,3个典型强震区内断裂活动危险性如何、再次发生中强地震对雄安新区地面稳定性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要回答的问题。对此,本文首先基于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关键构造部位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依据Byerlee断层滑动失稳摩擦准则,计算各强震区内潜在发震断层的临界失稳状态,探讨断裂活动危险性;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之《中国大陆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图》,厘定雄安新区外围300km范围内主要潜在震源区和震级上限;最后选取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模型,定量计算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时对雄安新区地震烈度的影响,进而为雄安新区及重大工程抗震设防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唐山、邢台和张北强震区内主要潜在震源区未来发生震级上限地震产生的地震烈度衰减至雄安新区时均位于Ⅳ~Ⅶ度;(2)北京通州及邻区发生8.0级地震、涞水—高碑店沿线发生6.5级地震会在雄安新区产生Ⅶ度地震烈度,震害较轻;(3)其他潜在震源区在雄安新区产生的地震烈度均小于V度,并不会产生显着震害效应。鉴于此,雄安新区抗震设防烈度建议由原Ⅶ度调至Ⅷ度为宜。

何付兵[2](2019)在《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南口-孙河断裂是北西向张家口-蓬莱地震构造带(又称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一条重要隐伏发震断层,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期以来,限于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资料及其精度的原因,该断裂南东段研究极为薄弱,与地裂缝灾害关系也未有开展深入研究。开展南口-孙河断裂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研究,探讨该断裂第四纪以来对大兴凸起沉积控制作用,分析其与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关系,不仅为断裂的发震危险性判断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还可深化理解北西向断层对大兴凸起、北京凹陷解体的控制作用,为区域新构造运动研究提供地质基础。本文以南口-孙河断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该断裂南东段所在的大兴凸起区为重点研究区,利用针对此断裂开展的二维地震、高精度重力、可控源音频电磁大地测深等综合物探和钻探资料,并结合区域重力、关键构造部位的三维地震勘探等成果,系统分析了南口-孙河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建立了该断裂的几何结构模型。从地球物理证据和断裂活动制约证据证实了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切割关系,提出其还切割北东向南苑-通县断裂新的认识。利用二维地震勘探剖面和断裂两盘深浅联合钻探成果,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磁、沉积物色度、碳十四等测试结果,重点研究了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第四纪以来的垂向运动学特征,探讨了南口-孙河断裂在大兴凸起上的沉积控制作用,恢复了大兴凸起新生代演化过程。另外,将通州地区发育的地裂缝按照历史地裂缝和现代地裂缝分类开展研究,重点分析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要素,建立了通州两类地裂缝成因概念模型,探讨了地裂缝发育与南口-孙河断裂之间的关系。南口-孙河断裂在空间上分为北西段、中段和南东段三段落,呈NW向右阶斜列展布,形成两个阶区。三段落垂向断距差异较大,北西段最大,南东段最小,且单段内断距和倾角也有所差异,表现出中部断距、倾角大两端断距、倾角小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早更新世时期断裂活动总体较弱,断裂活动速率在0mm/a0.20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075mm/a。中更新世时期断裂活动总体较强,断裂活动速率在0mm/a0.789mm/a,平均活动速率0.74mm/a。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再次转弱,平均活动速率为0.069mm/a。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表现出明显震荡活动特性,共计发育4次相对较强的构造运动幕,分别发生于约2.5Ma±、1.35Ma±、0.79Ma0.55 Ma和0.15Ma0.25 Ma,其可同北西段构造运动幕次一一对比。南口-孙河断裂三段最新活动年代略有所差异,北西段最新活动年代为全新世,中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中期-晚期,南东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东向断裂活动强度和最新活动时代具有明显制约作用,其北东盘发育断裂第四纪活动强度大、活动年代新,南西盘则反之。统计基岩深度(新生代)南口-孙河断裂切割北东向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南苑-通县断裂的水平位移量表明,南口-孙河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中段最大,向北西和南东两端急骤减小,左旋走滑量0.97km3.1km,平均为1.61km,其位移量远高于其垂向位移量0.1km0.5km。断裂运动学特征揭示南口-孙河断裂可能以左旋走滑为主或其在前新生代就发育一定左旋走滑量。南口-孙河断裂与北东向南苑-通县断裂一起对大兴凸起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新近纪-早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的“活化”解体了北京平原区“两隆两凹”构造格局,断裂南西盘大兴凸起区主体仍发育为凸起剥蚀区,并为其北东盘新发育形成沉积区提供部分沉积物源。中更新世,南口-孙河断裂强烈活动并制约控制北东向断裂活动,使得南口-孙河断裂两盘沉积厚度差异明显。晚更新世以来,南口-孙河断裂活动强度转弱,对大兴凸起沉积控制影响转弱,但其微弱的活动仍影响了河流水系发育演化,沿南口-孙河断裂下降盘发育为低洼地形,成为重要的“汇水方向”和“过水通道”。通州地区广泛发育历史地裂缝和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缝广泛同震动液化有关,现今绝大多数已经愈合。现代地裂缝为复合成因地裂缝,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以庙上地裂缝为代表,其先期是在现今地应力场作用下,沿断裂面形成应力集中或沿断裂周边地区形成近南北向的张应力或北东、北西两组剪切应力集中,在地震发生时形成具有定向特征的液化型地裂缝愈合后,在后期降水或灌溉淋滤作用下再次复活发育形成的复合成因地裂缝。由于该类地裂缝是地震力作用下的地表破裂,不是隐伏断裂直接活动所致。因此,复活后的地裂缝由于其先期产生地表破裂有限,地裂缝破坏性并不强,只是作为一种地质不连续面对人类工程活动产生影响,地表表现为线性特征小幅度地面塌陷。另一类以双埠头地裂缝为代表,是在当前NNW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南苑-通县断裂长期持续蠕滑引起沿断裂带附近土层应力、应变持续积累,在地下水超采诱发下造成土层破裂形成的以拉张为主复合成因地裂缝。该类地裂缝记录了南苑-通县断裂蠕滑活动量。因此,地裂缝发育规模大,危害也强。南苑-通县断裂同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前门-良乡断裂相比,其产状较缓、上断点埋深较深,使得沿线地裂缝发育宽度比黄庄-高丽营断裂和顺义-前门-良乡断裂沿线大。南口-孙河断裂对现今北京平原区地裂缝重要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现今河流沉积控制影响和对活动地块控制影响两个方面。南口-孙河断裂北东盘相对较强的活动地块,尤其是沿此断裂发育的低洼河道地区是现代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地区。

杨峰[3](2018)在《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和区域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滞留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幔转换带内,并在上地幔中形成大地幔楔。滞留板块的脱水,以及大地幔楔中的角流会造成湿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由此引发的深部过程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板内火山的形成,并造成了华北克拉通的活化,而这又表现为岩石圈的减薄和壳内大地震的频繁发生。因此,研究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壳幔结构对于认识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深部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围绕华北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和东北地区的上地幔结构展开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在华北北部地区地壳结构的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利用区域固定台网和华北科学台阵记录的10461个近震事件的183909个Pg波绝对走时和495753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华北北部(37.5°-41.5°N,111.5°-119.5°E)范围内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和9108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重定位后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2km范围内,与重定位前相比震中位置更趋向于沿断裂走向聚集;沿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呈近直立的线性分布,反映了高倾角的深部断裂;唐山断裂的北段存在两簇明显的震群,推测在唐山断裂的北段东侧存在一条近NE走向的高倾角断层。(2)经过重新定位后,大部分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置分布在低速区向高速区过渡的部位,或是低速区的内部。(3)三河-平谷8.0级和唐山7.8级地震震源区中、下地壳的低速异常可能是流体的显示。(4)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文模型所揭示的深、浅结构,我们认为太平洋板块在中国东部之下的俯冲和滞留引起板块脱水、软流圈物质上涌等一系列过程,软流圈热物质到达上地幔顶部并沿超壳断裂上侵进入地壳,致使上地幔顶部和下地壳中的含水矿物发生脱水作用产生流体,流体继续上移造成中、上地壳发震层的弱化,从而导致大地震的发生;因此华北北部地区的强震活动,以及地壳结构的非均匀性应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滞留引起的深部过程密切相关的。其次,本文收集了华北裂陷盆地内40个测点的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经常规处理后得到各测点下方速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对9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各剖面下方离散的速度数据;应用上述资料和专业地质建模软件GOCAD构建了华北裂陷盆地及邻区(115.5°-117.6°E,38.4°-40.75°N)范围内10km深度以上高精度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取得如下一些认识:(1)华北盆地为隆坳相间区,从东至西依次是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上地壳速度结构十分复杂。(2)盆地区结晶基底的埋深变化剧烈,冀中坳陷下最深处可达10km,沿构造走向整体呈西南深、东北浅的趋势,沧县隆起下埋深约2-4km,黄骅坳陷下最深处则达9km,剧烈的基底起伏反映出盆地内部不同次级构造单元的差异沉降和中、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拉张构造运动。(3)太行山、燕山隆起下的基底埋深较盆地区浅,体现出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的抬升构造运动。(4)本文首次将石油地震叠加速度资料用于华北盆地速度模型的构建,与以往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得到的模型相比,本文结果对华北盆地复杂的上地壳结构刻画得更为细致,该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强地面运动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模型,从而为华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东北地区上地幔结构的研究方面,本文选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区域地震台网,以及NECESSArray流动台阵记录的223个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多道波形互相关方法得到了22569个P波相对走时数据,并计算了相应的走时灵敏度核,应用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中国东北地区上地幔深达600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利用采样密度和检测板评估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率。取得了以下认识:(1)松辽盆地下方80-200km的深度上呈主体的低速异常,与这一地区上地幔浅部的高地温值和低密度的特征相对应,可能暗示了部分熔融的地幔。(2)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的速度结构明显不同,这一差异可以达到200km深,结合其它地震学观测的结果表明在中国东北地区南北重力梯度带还有可能是一条上地幔内部结构的变化带,或是深部结构的分界线。(3)长白山火山下呈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并可从上地幔浅部延伸到地幔转换带中,这可能反映了地幔转换带内上涌的热物质;推测长白山火山的形成可能是地幔转换带内热物质上涌、太平洋板块的滞留和脱水,以及俯冲拖拽引起的回流等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刘燕翔,李金,王妍,王曰风,张秀萍,屈曼[4](2017)在《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据张家口地区199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1 748个地震的震中分布,结合该区地震地质、构造等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历史上破坏性地震和大量中小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地震多集中在几组活动断层交汇区及活动断层两端、拐点、分支、分叉部位和断陷盆地边界(沉降幅度差较大地区)部位,可能是因为这些部位是应力易集中地区。该结论可为张家口地区地震预报提供初步背景参考。

李瑞芬,高伟[5](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认为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李瑞莎[6](2009)在《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文中指出依据活动构造展布及震中分布等情况,将张渤带(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陆地段及邻近地区划分为6个应力区,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1967~2006年间这6个分区内的529个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个分区的应力结构较为一致,均为走滑型应力结构;但在应力方向上有明显不同,其应力主轴方向有由西北端的NEE向至东南端的近EW向呈顺时针旋转的趋势。此外,以1976年唐山地震与1998年张北地震为时间界限,计算了张渤带陆地段3个构造交汇段(即张北-怀来段、南口-三河段、天津-塘沽段,简称西段、中段、东段)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各构造段在不同时段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得到了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其中,西段与中段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其应力主轴方向在唐山地震后经调整已基本回复至唐山地震前的状态;而东段的平均应力主轴呈顺时针旋转,目前仍为近EW向。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非均匀变化特征可能与周边块体的相互作用及两次中强地震(唐山地震与张北地震)有关。

赖晓玲,刁桂苓,孙译[7](2007)在《用近场余震观测资料研究张北地震的发震构造》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张北近场地震资料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通过网格化处理得到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发震时间图像和定位残差图像.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细致地显示了极震区周围的发震构造时空特征为明显的北西方向,另外还存在断续的北东向特征.该震区在中新生代以来有过多期岩浆活动,极震区米家沟附近有一个火山口并且地壳内存在低速带和深断裂,复杂的地壳构造为孕震提供了必要的深部环境.

王云云,边庆凯,张启富,蔡华昌[8](2006)在《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特征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地壳浅表层及深部地质构造调查两个方面,调查内容包括活动构造、地震烈度、地震地裂缝、震源机制解分析、小震精确定位和深部探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张北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对张北6.2级地震的深浅部构造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赖晓玲,孙译[9](2006)在《中国大陆东部强震区和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震测深研究成果,揭示了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地壳深部断裂、中下地壳低速层、速度结构的差异、波速比异常、泊松比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大的起伏、复杂的壳幔过渡带、滑脱构造、深部岩浆活动等构造特征与东部地区强震形成和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赖晓玲,李松林,孙译[10](2006)在《张北地震区发震构造特征—时空图像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利用网格化插值得到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的方法,并用于张北近场地震资料的处理,得到了研究区的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发震时间图像和定位残差图像。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细致地显示了极震区周围的发震构造时空特征为明显的北西方向,另外还存在断续的北东向特征。极震区震源较浅,显示出极震区为地壳局部上隆,外围区地壳为下沉的迹象。该震区在中新生代以来有过多期岩浆活动,极震区米家沟附近有一个火山口并且地壳内存在低速带和深断裂。复杂的地壳构造为孕震和发震提供了深部环境。

二、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探讨华北典型强震区断裂活动危险性及其对雄安新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华北典型强震区断裂活动危险性分析
    1.1 唐山强震区
        1.1.1 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1.1.2 主要潜在发震断裂滑动失稳状态
    1.2 邢台强震区
        1.2.1 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1.2.2 主要潜在发震断裂滑动失稳状态
    1.3 张北强震区
        1.3.1 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结果
        1.3.2 主要潜在发震断裂滑动失稳状态
2 华北典型强震区地震活动对雄安新区的影响
    2.1 潜在震源区划分与地震烈度
    2.2 唐山震区及附近潜在震源区对雄安新区的影响
    2.3 邢台震区及附近潜在震源区对雄安新区的影响
    2.4 张北震区及附近潜在震源区对雄安新区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2)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 主要完成研究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与深部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概况
    2.3 新构造活动基本特征
    2.4 区域构造演化
    2.5 地球物理场特征
    2.6 深部构造构造特征
    2.7 小结
3 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结构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剖面几何学特征
    3.3 平面形态与几何结构模型
    3.4 小结
4 与北东向断裂交切关系—地球物理与活动时代约束
    4.1 地球物理证据
    4.2 断裂活动制约证据
    4.3 南口-孙河断裂对NE向断裂活动制约作用
    4.4 小结
5 南口-孙河断裂南东段运动学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层序地层研究
    5.3 地层时代划分
    5.4 南东段第四纪活动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 通州地裂缝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6.1 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特征
    6.2 通州典型地裂缝特征
    6.3 现代地裂缝成因分析
    6.4 南口-孙河断裂对北京平原区地裂缝分布制约作用
    6.5 小结
7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华北北部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2.1 方法和数据
        2.1.1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原理简介
        2.1.2 数据选取与反演计算
    2.2 反演结果
        2.2.1 重定位结果
        2.2.2 P波三维速度结构
    2.3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2.3.1 唐山地震带和夏垫地震带重定位后地震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2.3.2 华北北部地区地震分布与速度结构的关系
        2.3.3 华北北部地区深浅结构的内在联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北裂陷盆地上地壳高精度P波三维速度模型的构建
    3.1 资料及处理
        3.1.1 叠加速度资料及处理
        3.1.2 人工地震测深资料与处理
    3.2 上地壳速度模型的建立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
        3.3.2 垂直剖面上的速度结构
    3.4 讨论
        3.4.1 华北裂陷盆地结晶基底结构特征
        3.4.2 张渤断陷带、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结晶基底结构特征
        3.4.3 与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的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东北地区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
    4.1 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
    4.2 数据及预处理
    4.3 模型反演和结果评价
    4.4 反演结果
        4.4.1 速度结构平面图
        4.4.2 速度结构剖面图
    4.5 讨论
        4.5.1 松辽盆地上地幔的低速异常体
        4.5.2 南北重力梯度带两侧深部结构差异
        4.5.3 长白山火山起源的深部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张家口地震地质概况
2 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2.1 历史地震活动规律
    2.2 历史破坏性地震活动与构造关系
    2.3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2.4 地震活动时空迁移特征
    2.5 地震活动深度
3 结束语

(6)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张渤带陆地段的结构特点与应力分区
2 求解各分区构造应力场
3 张渤带陆地段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4 张渤带陆路段构造应力场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7)用近场余震观测资料研究张北地震的发震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震区地质概况
2 近场地震资料处理
3 发震构造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8)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 地壳浅表层地质构造调查
    2.1 活动构造调查
    2.2 地震宏观烈度考察
    2.3 地震地裂缝调查
3 地壳深部地质构造调查
4 张北6.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特点
5 张北6.2级地震构造特征
6 小 结

四、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原地应力实测数据探讨华北典型强震区断裂活动危险性及其对雄安新区的影响[J]. 丰成君,戚帮申,王晓山,张鹏,孙明乾,孟静,谭成轩,陈群策. 地学前缘, 2019(04)
  • [2]南口—孙河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地裂缝关系研究[D]. 何付兵.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
  • [3]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壳幔结构研究[D]. 杨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01)
  • [4]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关系[J]. 刘燕翔,李金,王妍,王曰风,张秀萍,屈曼.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5)
  • [5]《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6]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J].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李瑞莎. 中国地震, 2009(03)
  • [7]用近场余震观测资料研究张北地震的发震构造[J]. 赖晓玲,刁桂苓,孙译.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1)
  • [8]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研究进展[J]. 王云云,边庆凯,张启富,蔡华昌. 高原地震, 2006(04)
  • [9]中国大陆东部强震区和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研究综述[J]. 赖晓玲,孙译.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03)
  • [10]张北地震区发震构造特征—时空图像分析[A]. 赖晓玲,李松林,孙译. 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张北地震区三维构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