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果

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果

一、试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1](2012)在《“通感审美效应”在音乐欣赏中的现象》文中研究指明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充分地利用分析音乐要素来帮助学生聆听音乐,却往往忽略了音乐形象的挖掘以及音乐所要表达并传递的情感体验!这恰恰是音乐欣赏的根本!无论教师把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分析的多么深入与到位,若不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音乐要素所刻画与表达的音乐形象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这还能称为是"音乐欣赏"吗?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实现音乐欣赏时的"通感审美效应",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这是本文将要剖析的。

李劲松[2](2012)在《诗性乐教 ——“情”“思”“境”旨趣下中国音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诗的生存空间,是音乐的一种存在理由,更是乐教的意义所在;既表达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成人”诉求,又有诗、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思维建构,更近似一种幽幽禅语深深启迪本文的创作灵感。我国传统乐教的发展理路,无不是以“情人”——情感为线索、以“诗人”——诗性特征(灵感、悟、体验)思维品格、以“成人”为教育至高“境界”。沿着这条路径回望,我们为一幅幅赋予情感、充满诗性、达成意境的乐教图景所感动,也为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发展偏离这道主线而痛心,正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车轮滚滚的现代性铁骑下,音乐教育与诗性的亲密关系戛然而止、生生断裂。断裂表现在变迁速度和方式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渗透到音乐以及音乐教育所有领域,特别是技术领域;断裂体现在音乐教育的思维范式上,用理性思维范式取代神思、取代直抵人心性的直觉、顿悟等诗性思维范式,致使音乐教育的方法呈现出机械性、工具性,音乐教育的面貌呈现出单一性、趋同性,面对生动的音乐现象、音乐画卷,音乐教育本应该为人类文化、人类音乐的丰富多样一显身手、大有作为,可是当今的音乐教育现状令人痛、结果发人深省。现代性造成的断裂深深刺痛在现代性音乐教育滩涂上艰难跋涉而不知通途在何处的心灵旅行者。归乡在何处?谁能修补那残缺的回乡之路?笔者以笔墨为经、思想为纬织出归乡之图,在对传统的珍爱中开启思维之宝库,因此笔尖直指传统乐教开始笔墨论证。在论文的第一章“乐教之诗性巡礼”中,笔者以史料论证为研究手法,梳理乐教诗性的内涵:情感、思维、境界生成,从中国传统音乐论着中理出关于音乐、乐教情感、诗性思维、境界的论据,给文章以学术支撑;接下来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是对乐教的诗性内涵逐一展开论述,在第二章“乐教的情感”中,笔者展开美学思辨,从乐教诗性思维的发生学原理上探寻情感是诗性思维最为本源的品质之一,继而立足于古人对乐教、对乐情感诉求基础上进行分层论述;第三章对乐教诗性思维的又一特征“诗性思维”展开论述,在论述中笔者以古琴为个案,对气韵生动、古琴之韵进行社会学式的调查,重点在魏晋时期的乐教对气韵的应用和唐宋乐府对气韵生动的深化为视点,梳理出以“气韵生动”为特色的“诗性思维”模式对当下乐教重生的意义;第四章境界——乐教之旨趣中,从中国人音乐境界生成的过程和特点为切入口,深入论证“照面与表现”在中国音乐教育的造境过程中所起的重要和独特作用;第五章“乐教诗性”之迷失,这一章主要通过针对现代性造成音乐教育传统的断裂展开反思,聚焦于音乐教育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境界三个维度,论述在现代性语境中造成的音乐思维传统、乐人情感,技与艺三大断裂的表现、特点和对当下音乐教育造成的危害;继而召唤出第六章“乐教诗性思维之回归”;在第六章中,笔者以教育学的学术视野建构诗性音乐教育的逻辑框架结构,深入探讨在终极理想“成人”的指向下,音乐教育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的对话品性,为境界生成的音乐课程的论述打下基础,对如何实现音乐教育课程的境界作出详细的解说。

董玉娟[3](2011)在《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艺术通感研究是人类审美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立足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视角,在对前人的通感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通感的价值及其培育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对“通感”与“艺术通感”进行了阐释,并论述了“通感”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领域的运用。第二部分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个维度对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艺术通感有助于引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并指出了当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在探究艺术通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培育问题。提出通过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等几个方面培育学前儿童的艺术通感,并重点阐释了综合艺术课程是培育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主要途径。

高志明[4](2010)在《通感研究》文中提出在多学科背景下对新时期以来的通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力图为后续的通感研究作必要的学术观察和学术准备。参照接受修辞学的基本观:修辞活动是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互动的言语审美活动,作为学理依据,界定通感:通感是在言语活动中,因本觉和通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特征多向位移而生成的审美话语形态。联觉、移觉和通感三者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它们共同构成通感的三层级系统。以新的通感定义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文艺美学等理论资源,依次探讨通感的话语特征,通感在语篇中的诗学功能,通感在“表达—接受”、“主体—客体”之间的双重互动关系;用辨异和比较的方法论,初步探讨了通感与相关辞格的关系,为通感的深入研究提供比较和参照。希望我们的探讨能够为现有的同类研究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个案。

顾毅白[5](2002)在《试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应》文中认为音乐艺术所表现的通感,具有区别于修辞上的通感的特殊性。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的沟通,拓展了音乐的审美领域,使人们不断获得审美能力的完善。

二、试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通感审美效应”在音乐欣赏中的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感”在音乐欣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情绪”在音乐中的体现
    2.“视觉”在音乐中的呈现
    3.“嗅觉、味觉和触觉”在音乐中的产生
二、如何引导学生实现音乐欣赏时的“通感审美效应”
    1. 学生角度
    2. 教师角度

(2)诗性乐教 ——“情”“思”“境”旨趣下中国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五、 创新之处
序言
第一章 诗性乐教巡礼
    第一节 以情感为发端的礼施乐教
    第二节 秦汉乐府——缘情而起、驾兴而至
    第三节 魏晋时的乐教新气象——寻求气韵、境界的方向标
    第四节 唐代教坊乐事——以境界为旨趣
    第五节 唐代后的乐教思维——氤氲开来意蕴深化
第二章 生命视野中的乐教情感
    第一节 情感——生命艺术之符号
        一、 乐——属人的情感表达
        二、 乐——君子的情感寄居
    第二节 情感视界中的生命之乐
        一、 情之所系、乐之所依
        二、 缘情而起的生命之动
    第三节 情深而文明——生命视野中的乐教
        一、 情与乐技
        二、 乐教的情感体认
第三章 复杂性视野下诗性乐教品质
    第一节 音乐的思维品质
        一、 直觉
        二、 体验
        三、 灵感与神思
        四、 诗性思维与乐教
    第二节 音乐的简单性理解
    第三节 开发性音乐教育范式中的简单性思维剖析
        一、 显性知识的主体地位
        二、 实证性课程独白
    第四节 复杂性视域中音乐教育的诗性思维
        一、 复杂性转向中的音乐诗性思维
        二、 复杂性视野中音乐知识选择路径
第四章 乐教的生态“境界”
    第一节 音乐境界生成——照面与表现
        一、 照面
        二、 表现
    第二节 自然——音乐境界的深层解释
        一、 古琴美学母题演变
        二、 琴人身份之变迁
    第三节 乐教的境界诉求
        一、 乐教境界言说
        二、 借助情思达成境界
第五章 诗性乐教之劫
    第一节 现代性内涵与中国的现代性特征
    第二节 音乐思维传统的断裂
        一、 现代性思维范式下音乐理性思维图景
        二、 音乐思维传统的断裂
    第二节 乐人情感的断裂
        一、 身体的规训
        二、 情感的断裂
    第四节 现代性造成技与艺的断裂
        一、 乐器
        二、 表演环境
        三、 音乐境界的断裂
第六章 诗性乐教回归
    第一节 乐教·完人
        一、 乐教:“情”人
        二、 诗人:乐教赋比兴
    第二节 知识的选择
        一、 知识概念的重建
        二、 有机观视域中的音乐知识对话本质
    第三节 境界生成的音乐课程
        一、 乐教课程的初级境界:技之授
        二、 音乐课程的中层境界:生活世界
        三、 乐教课程知识的深层境界:“成人”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3)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艺术通感概说
    一、关于通感
        (一) 通感的内涵
        (二) 通感产生的原理
    二、艺术通感
        (一) 艺术通感的涵义
        (二) 艺术通感的运用
    三、艺术通感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第二部分 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一、艺术通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 开阔审美视野,引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二) 调动审美想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
        (三) 触动审美心灵,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四) 深化审美感受,提高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重视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事物,忽视对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感知
        (二) 重视模仿的技能,忽视想象力的发挥
        (三) 重视实用性情感的培养,忽视美感的熏陶
        (四) 重视“无距离”的观赏,忽视“有距离”的欣赏
第三部分 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培育
    一、丰富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培育艺术通感的重要基础
        (一) 在学前儿童生活中进行艺术教育
        (二) 以学前儿童生活为基础,开展主题艺术教育活动
    二、遵循“游戏精神”是培育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必要条件
        (一) 游戏与艺术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
        (二) 游戏与艺术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活动
        (三) 游戏与艺术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活动
        (四) 游戏与艺术是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自由穿梭的活动
    三、综合艺术课程是培育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主要途径
        (一) 综合艺术课程关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整合
        (二) 综合艺术课程关注学前儿童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
        (三) 综合艺术课程关注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一体化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培育学前儿童艺术通感的重要保证
        (一) 良好的教育素质
        (二) 良好的艺术修养
        (三) 良好的艺术通感指导能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通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0.1 新时期通感研究述评
    0.2 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重新定义通感:本文研究的起点
    1.1 重新定义通感
    1.2 联觉—移觉—通感:学科归属与通感的构成维度
第二章 通感的话语特征
    2.1 通感话语的感觉特征
    2.2 通感话语的生成特征
    2.3 通感话语的存在形态
    2.4 通感话语的认知特征
第三章 通感的语篇功能
    3.1 通感在语篇中的诗学功能
    3.2 通感在语篇中的衔合功能
第四章 双重互动中的通感
    4.1 "表达—接受"互动中的通感
    4.2 "言语主体与客体世界"互动中的通感
第五章 通感:辨异与比较
    5.1 通感与比喻、隐喻及移就的辨异
    5.2 通感自身的辨异
    5.3 通感的语义、语法和修辞阐释的比较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一 广义修辞学视野下通感修辞个案分析
附录二 1977—2009年国内通感研究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试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通感审美效应”在音乐欣赏中的现象[J]. 张蕾. 大舞台, 2012(04)
  • [2]诗性乐教 ——“情”“思”“境”旨趣下中国音乐教育研究[D]. 李劲松.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2)
  • [3]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培育研究[D]. 董玉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4]通感研究[D]. 高志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5]试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应[J]. 顾毅白.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标签:;  ;  ;  ;  

论音乐中通感的审美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