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汽器铜管短时开裂机理研究

凝汽器铜管短时开裂机理研究

一、凝汽器铜管短期开裂的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佳慧[1](2019)在《基于传统统计分析和共词分析的失效案例数据挖掘》文中认为通过建立失效分析数据库将失效案例以文档的形式存储,技术人员可根据关键词进行检索查看。但实际上这些失效文本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共词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文本挖掘技术,是一种将文本中的共现信息定量化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和共词分析法分别对研究室失效案例库中的两个主要领域航空工业和火电厂相关失效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利用传统统计分析法总结了航空工业相关案例中的失效部件、失效模式、失效材料等结构化数据,确定了航空工业产品失效部件、失效模式、失效材料的分布特点。把共词模型引入火电厂锅炉相关失效案例的文本挖掘中,所有案例被划分为8类:烟侧高温硫腐蚀失效、省煤器的飞灰磨损和露点腐蚀失效、氯引起的应力腐蚀失效、减温器和主蒸汽管道的热疲劳失效、集箱焊接区域的失效、水冷壁的水侧腐蚀失效、结垢异物堵塞和超温导致的短时过热失效、过热器的长期过热失效。对比两种分析方法,发现传统的饼图分析只能表现最基本的数据信息,最多只能对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共词分析是一种多维数据分析方法,以多维指标在某个领域文本中同时出现的次数为基础,展示不同指标之间的关联特征。

牛犇[2](2018)在《以全量软水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质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节水,山西某电厂拟将2×350MW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由部分软化水更改为全量软化水。本文需要围绕阻垢缓蚀剂开展以全量软水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质控制技术的研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11~2016年的水质统计资料表明,该电厂循环冷却水的Cl-含量较高,浓缩倍数维持在3.0左右,且软水率逐年提高。综合考虑节水目标、原水水质及软水水质,建议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控制在5~6,补充水采用全量弱酸处理,换热器材质选用316L不锈钢。(2)以该厂现场软水(Ⅰ)进行浓缩pH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在投加水质稳定剂的条件下,该厂初始设定软化器的5种运行终点平均产水浓缩5倍,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碳酸盐沉积。提示该厂降低平均产水中1/2Ca2+的含量,使其控制在2~2.5mmol/L,降低产水1/2Ca2+的含量的软水有两批,分别为软水(Ⅱ)、软水(Ⅲ)。软水(Ⅱ)用于阻垢、缓蚀试验,软水(Ⅲ)用于动态模拟试验。(3)本文共有4种阻垢缓蚀剂,记作DQ、QJ、GL、RG,分别由四家公司提供。分别为缓蚀剂、阻垢剂,并分别在公司代号中以下标“1”“2”区分。参照DL/T 806-2013检测了 DQ2、QJ2、GL2、RG2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四种阻垢剂均为含磷阻垢剂,总磷含量依次为17.40%、11.53%、16.04%、14.63%;均有较强的酸性。(4)采用极限浓缩倍数试验考察DQ2、QJ2、GL2、RG2的阻垢性能。结果表明:①阻垢性能优劣顺序:QJ2>RG2>GL2>DQ2;其中,DQ2阻垢性能最差,QJ2、GL2、RG2均具有明显的阻垢效果,例如QJ2在剂量4mg/L时,可以将试验水的Klim由4.30提升至6.01。②除DQ2外,当阻垢剂量达到4mg/L及以上时,Klim满足大于5.0的要求。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经济性和药剂在循环水运行中会有一定程度的分解,确定摇床挂片试验和动态模拟试验中阻垢剂的剂量为6mg/L。(5)采用摇床挂片(Q235A)试验考察DQ1、QJ1、GL1、RG1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①缓蚀性能优劣顺序:QJ1>DQ1>GL1>RG1。除RG1外,其它药剂的剂量越高,金属的腐蚀速度越小。在剂量为2mg/L时,DQ1与QJ1的缓蚀效果接近;在剂量为6mg/L时,使用QJ1的腐蚀速度为0.0189mm/a,明显低于DQ1的0.0594mm/a。②药剂的剂量有着较适宜的范围,当剂量超过一定值后,缓蚀率增加不大。③对于QJ1,当剂量达到6mg/L及以上时,Q235A腐蚀速度远低于0.075mm/a。(6)根据阻垢缓蚀剂筛选试验(理化性能检测、极限浓缩倍数试验、摇床挂片试验)结果,筛选出动态模拟试验所用QJ类药剂(另外,补充了铜缓蚀剂BTA),复配后,药剂记为X-BTA,X剂量以补充水含量计为6mg/L,BTA剂量以补充水中药剂含量计为0.4mg/L。(7)采用动态模拟试验测定316L换热管污垢热阻和污垢粘附速度,以及Q235A、HSn70-1A、316L标准试片的腐蚀速度,检测复合药剂的协同作用,进一步考察药剂阻垢缓蚀性能。结果表明:①换热管Ⅰ、换热管Ⅱ除接头部位外壁有少许的黄色锈蚀外,内外表面均光滑洁净,肉眼未观察到污泥的粘附和难溶盐的沉积;Ⅰ系统和Ⅱ系统的污垢热阻均远小于3.4×104(m2.K/W)(GB 50050-2007限值)。说明QJ类药剂具有优良的阻垢性能,Ⅰ、Ⅱ系统可以维持循环水“1/2Ca2++JD”在13.5~14.2mmol/L和16.6~17.2mmol/L稳定运行。②在运行后期,将Ⅰ系统循环水的“1/2Ca2++JD”提升至18.2~18.4mmol/L,相当于以软水(Ⅲ)计浓缩倍数为4.8~5.0,表明尚有提高浓缩倍数的空间。③Ⅰ系统、Ⅱ系统的Q235A试片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腐蚀,腐蚀速度分别为0.3830mm/a和0.3393mm/a,因此,必须增强QJ类药剂的碳钢缓蚀能力。④Ⅰ系统、Ⅱ系统的HSn70-1A试片腐蚀速度小于0.005mm/a(GB 50050-2007限值),说明在BTA试验剂量下,铜材能得到良好的保护。(8)硫酸盐侵蚀试验结果表明:Ⅰ系统和Ⅱ系统试验水浸泡混凝土试件后,溶液SO42-含量稳定,说明SO42-与混凝土中水泥和骨料反应不明显;试验前后混凝土试件形貌并无差别。

马善军[3](2017)在《凝汽器不锈钢管腐蚀特性及防控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凝汽器是电厂热力循环的冷端,凝汽器换热管腐蚀泄漏以及由此引发的锅炉爆管、炉前系统腐蚀、汽轮机结垢等是电厂运行中常见的事故,对整个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重大影响,对投资和运行维修费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和试验研究,分析不锈钢管凝汽器的主要腐蚀失效形态、原因和机理,掌握凝汽器冷却水的主要腐蚀影响因子及其变化规律,探索不锈钢管钝化和点蚀的特征及其监测方法,改进现有的选材方法,合理选择凝汽器换热管材料,改进现有的质量标准和条款,避免或者减少凝汽器腐蚀泄漏,提高凝汽器和电厂的安全经济性能。通过对电厂、凝汽器及换热管制造商的大量调查,搜集了各种不锈钢管凝汽器、换热器的失效案例。对一些典型的失效案例通过腐蚀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能谱分析、电化学检测等方法对腐蚀形态、原因、机理和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汽器不锈钢焊接管有点蚀、垢下腐蚀、全面腐蚀等形态,无应力腐蚀,未发现晶间腐蚀,最主要的腐蚀失效形态是点蚀,焊缝及其热影响区是薄弱环节,提高制造质量特别是焊缝质量,正确选材,安装储存得当,运行时保持清洁是防止点蚀的重要措施。冷却水成分是合理选材的依据,它随空域、时域而变化,特别是河口水含盐量、Cl-和SO42-等成分变化巨大。通过对大量不同空域、时域的电厂冷却水成分的调查,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凝汽器冷却水主要成分特别是珠江河口水Cl-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水1、2、3和12月Cl-浓度月均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概率为0.999时,其最大月均Cl-浓度为4876mg/L,而最大Cl-浓度约为9000 mg/L。通过点蚀电位试验,提出了“基准水样”的概念,即将作为比较基准的不锈钢在试验水样中的点蚀电位调节到300800 mV,此时的试验水样即称为“基准水样”。当冷却水中腐蚀或缓蚀成分浓度在常规范围变化时,不锈钢在“基准水样”中的点蚀电位才会显着变化。用“基准水样”和方差分析方法较全面的鉴别了对选材有影响的冷却水成分,结果表明,HCO3-的缓蚀作用非常显着,与SO42-相当;当NO3-浓度小于37mg/L时,缓蚀作用不显着,当NO3-浓度大于37mg/L时,NO3-的缓蚀作用大幅度陡升到析氧电位附近;卤素离子F-的作用不显着。用极化曲线、EIS、Rp、SEM和EDS等方法研究了冷却水中不锈钢钝化和点蚀的特征及不锈钢管腐蚀状态的监测方法。发现:可用Rp数值大小监测不锈钢管的腐蚀状态,以10kΩ·cm2为界,判别不锈钢管是否发生了点蚀,该方法简单、方便、可靠;2个容抗弧不是点蚀的唯一特征,也可能是1个较扁的容抗弧;用EIS监测不锈钢的点蚀状态,很难满足稳定性要求;Cl-的作用有时间效应,超高Cl-浓度的短期(1-2个月)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不锈钢管点蚀,但是随着时间延长,耐蚀性能会下降,点蚀和活化的概率不断增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现有的选材方法:1)河口水选材点蚀试验应用Cl-最大月均浓度而不是最大浓度,两者可相差数千毫克/升,温度用对应时期的冷却水最高温度而不是最高温度,按正态分布用样本容量n≥8的小样本统计推断方法求取Cl-最大月均浓度;2)缓蚀性离子不仅要考虑SO42-,还要考虑HCO3-和NO3-,可将HCO3-浓度换算成SO42-浓度。通过点蚀电位法及技术经济性能的比较研究,筛选出了选材导则中没有的高性价比的新型铁素体不锈钢管SSF-53和SSF-4。SSF-53的耐点蚀性能介于超级不锈钢和317L之间,可用于Cl-浓度≥5000mg/L的冷却水;SSF-4的耐点蚀性能介于317L和316L之间,可用于Cl-浓度≥1000mg/L的冷却水。扩大了选择范围,填补了技术空白。关于凝汽器不锈钢焊接管质量标准,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评价,提出了多项重要修改建议,如焊缝腐蚀比试验列为必检项目,检测频率“2/500根批”为宜;晶间腐蚀试验可少做,检测频率“2/批”较合适;焊缝必须轧平,并有一定的变形量,热处理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等等。

陈浩,张涛,田峰,田力男,陈良[4](2014)在《304不锈钢抗燃油管开裂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某电厂304不锈钢抗燃油管开裂,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分析、能谱分析、扩口试验、数值模拟和无损检测等方法对开裂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抗燃油管外壁存在腐蚀性介质Cl-,在加工残余应力及内部介质对管子外壁造成的拉应力的长时间作用下发生应力腐蚀而导致开裂渗油。建议全面查找抗燃油管表面腐蚀性介质Cl-的来源,同时对其他抗燃油管道进行重点监督和检查,避免类似渗油事故再次发生。

詹益街[5](2011)在《紫铜覆盖剂和精炼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薄壁铜管冶金缺陷的实验检测分析,发现薄壁铜管冶金缺陷产生最关键的生产环节在熔铸工序。因此,本文针对紫铜熔炼新型覆盖剂和新型复合精炼剂开展初步技术探索研究,加强对紫铜的熔体处理,严格控制熔炼铸造质量,对熔体进行脱氧、除气、除杂等工序,从而有效控制冶金缺陷的产生,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研究表明,新型覆盖剂试验最佳配方为F1试剂含量为7.5 wt.%、C1试剂含量为10 wt.%、石墨含量为5 wt.%、冰晶石含量为77.5 wt.%。新型覆盖剂具有较强的覆盖效果。新型覆盖剂的覆盖原理是熔融的熔剂借助表面张力作用,在熔体表面形成一层连续完整地覆盖层,隔绝空气和水蒸气,防止熔体氧化和吸气,并且新型覆盖剂对夹杂物具有良好的润湿、吸附能力,利用熔剂和金属熔体密度差,把夹杂物随同熔剂从熔体中排出。新型复合精炼剂试验最佳配方为A含量为10 wt.%、B含量为2.5 wt.%、C含量为2.5 wt.%、D含量为4 wt.%、E含量为46 wt.%、F含量为35 wt.%。新型复合精炼剂具有较强的精炼效果。新型复合精炼剂的精炼原理是通过吸附化合作用,并且在分配定律和重力及气泡浮选的共同作用下,从而达到除渣的效果。添加新型复合精炼剂后,明显净化了熔体,提高了铸锭的电导率和硬度。

张娟[6](2008)在《微量元素对铝黄铜的腐蚀性能影响》文中认为本文设计制备了四种含稀土Ce的耐蚀铝黄铜合金。利用金相组织分析、显微硬度分析、失重法、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分析研究了这几种铝黄铜铜合金组织和性能,得出了如下重要结论:1)铈铝黄铜冷热加工性能均很好,最适宜的热加工温度在700-750℃之间,且铈铝黄铜的热加工性能优于砷铝黄铜。铈铝黄铜比砷铝黄铜的组织更加细小均匀。2)铈铝黄铜在NaCl(3.5%)溶液中耐蚀性能要高于砷铝黄铜。铈铝黄铜中因铈化学性质活泼,在该腐蚀介质中易氧化形成了一层较致密、完整的,而且和基体结合紧密的腐蚀产物膜,大幅度提高了极化电阻,减小了腐蚀电流,减缓腐蚀过程;同时,较好地阻止了Zn从基体表面通过腐蚀产物向介质中扩散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脱锌,其耐蚀性能优于砷铝黄铜。铈铝黄铜在NaCI(3.5%)+NH4Cl(0.5mol/L)溶液中腐蚀速率明显高于在NaCI(3.5%)溶液中的腐蚀速率。3)Cu-Al-Ni-Ce-B-In在NaCl(3.5%)溶液和NaCl(3.5%)+NH4Cl(0.5mol/L)溶液中均表现出比其他三种无As合金更好的腐蚀性能。Cu-Al-Ni-Ce-B-In在NaCl(3.5%)+NH4Cl(0.5mol/L)溶液中腐蚀速率明显高于在NaCl(3.5%)溶液中的腐蚀速率。

郭艳辉[7](2008)在《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及表面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细铜粉导电、导热性能优异,低价易得,在现代工业及国防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在导电涂料、防静电填料、微电子材料、电磁屏蔽材料、高级润滑剂等方面有具体应用。但由于尺寸小活性高,微细铜粉在空气中容易氧化,而一经氧化,铜粉就失去了许多优异的性能。本文通过观测分析铜粉在150~600℃的空气中氧化所得产物的形貌和结构,提出了不同温度段微细铜粉空气氧化历程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各温度段铜粉氧化增重的表达式;铜粉在150~600℃间空气氧化增重的实验数据回归模拟表明,所得公式能够较好地反映铜粉在该温度段的空气氧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微细铜粉在较低温度下(150~300℃)氧化时生成的氧化膜较致密,反应阻力主要源于氧化物晶格和氧化物中的“小孔”对铜离子迁移的阻碍,其氧化增重由抛物线和对数两部分组成,随着温度的提高,对数部分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中温阶段(250~400℃)时氧化物中的“小孔”较多,氧化增重主要服从对数规律;在高温阶段(500~600℃)由于应力作用氧化层产生大量裂缝,加速了氧化的进行,产物先线性快速增重,基本氧化完全后增重速度减慢。为了提高铜粉的抗氧化性,本文首先开发了多种聚苯胺包覆铜粉的方法,制备得到了不同包覆形貌的复合物,结果表明聚苯胺包覆可有效地提高铜粉的抗氧化性能。在非催化包覆法中将过硫酸铵(APS)的水溶液直接滴加到铜粉/苯胺的悬浊液中进行反应,结果显示反应中过硫酸铵将与铜反应,使其转化为Cu2+。实验进一步采用表面活性剂预处理、预氧化、苯骈三氮唑(BTA)预处理三种方法对铜粉进行预保护,然后再进行聚合反应。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预处理不能有效地保护铜粉,制备产物包覆效果较差;预氧化及BTA预处理保护效果较好,预氧化处理法最终得到产物的包覆层致密完整、表面光滑,BTA处理法得到产物的包覆层完整、呈纤维状。在催化氧化包覆法中,实验将APS与H2O2的混合液不断滴加到铜粉/苯胺悬浊液中,快速高效地制备了聚苯胺包覆层。本文认为包覆过程主要反应为:其中铜离子由反应Cu+S2O82-=Cu2++2SO42-生成,在铜离子的催化作用下苯胺被H2O2氧化生成聚苯胺,并在铜粉表面沉积形成了包覆层。实验制备的聚苯胺/铜复合物在程序升温的空气中均经历了先失重后增重的过程,失重段对应包覆层在空气中的挥发、分解,随着聚苯胺包覆层的破坏铜粉的氧化不断加剧。实验制备得到的半氧化状态聚苯胺包覆层可以使铜粉的起始抗氧化温度由200℃提高到335℃,进一步的保护作用可持续到400℃。实验尝试了用氧化铁包覆铜粉以对其改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改性后铜粉的抗氧化性能有一定的提高,但在处理过程中部分铜粉被氧化生成了氧化亚铜。实验最后用KSCN水溶液处理铜粉,使其表面部分铜转化为了β-CuSCN并包覆于铜颗粒表面。结果表明β-CuSCN包覆层为双层结构,外层为块状附着的β-CuSCN,内层为与铜粉紧密相连、致密的β-CuSCN三维结构薄膜包覆层;内层β-CuSCN对铜粉起着最直接的保护作用,块状附着层对致密层有修复作用,可以延长对内核的保护。热重显示,β-CuSCN的包覆可明显提高铜粉的抗氧化性能,处理后铜粉的起始氧化温度可由200℃提高到390℃左右。本文认为该法包覆层的生成反应为:4Cu+O2+4SCN-+2H2O=4CuSCN+4OH-。滴加酸可以消耗生成的碱从而促使上述反应向生成CuSCN的方向移动,形成完整的β-CuSCN保护膜,但H+用量过多会使部分铜将被氧化为Cu2+,实验发现酸用量与KSCN等摩尔时效果最好。

姜金贵[8](2008)在《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应急管理及虚拟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电力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各类电力事故发生频率急剧增加,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电力事故,迫切的需要加强电力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以提高快速、有效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影响和损失。本文在借鉴相关基本理论和分析电力生产中大量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对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应急管理及虚拟仿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火力发电厂事故的演化机理和控制机理。火力发电厂是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存在着非线性的涨落,是一个耗散结构。火力发电厂事故的演化过程是其系统熵增变化的结果,因此,要想对其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就需要向火力发电厂系统中引入负熵。其次,构建了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全周期应急管理体系。事故应急管理能够集中地向火力发电厂系统输入大量负熵,形成强势负熵合力以实现对火力发电厂熵增的有效控制,恢复其正常的生产秩序,因此,本文构建了涵盖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前期预警、中期应急救援和后期处置的事故全周期的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对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管理的前期事故预警进行了研究。结合事故应急管理的特点,分别从预警分析、预控对策两方面论述了火力发电厂事故预警管理的内容,给出事故预警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火力发电厂事故危险点的成因,给出危险点预控的原则和预控流程,用以指导事故危险点的辨识与预控。引入小波变换改进神经网络,运用小波神经网络进行火力发电厂事故诊断,并以凝汽器系统事故诊断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对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管理的中期事故应急救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明确事故应急救援系统中应急指挥中心、事故应急现场指挥机构、支持保障机构、媒体机构、信息管理机构等组织结构任务的基础上,研究了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本文从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两方面探讨了应急资源管理,建立了应急资源数量有限、应急时间最少、应急救援成本最低等多约束条件下的事故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并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以实现应急救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合理调度。在明晰了应急预案的目的、基本要求、分级之后,重点论述了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及编制流程。第五,从事故调查、事故分析、事故责任追究和事故善后处理等方面对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管理的后期处置工作进行了研究,从而丰富完善了事故应急管理的内容。在事故分析过程中,运用蚁群聚类方法对火力发电厂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锅炉“四管”爆漏事故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六,进行了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虚拟仿真。运用虚拟现实和HLA仿真技术对火力发电厂事故进行虚拟仿真,构建了基于HLA的虚拟仿真框架,并进行了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体系的设计,并以锅炉灭火爆炸事故为例进行了实例仿真。综上,本文以火力发电厂事故为研究对象,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应对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全周期应急管理体系,对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管理前期的事故应急预警、中期的事故应急救援以及后期包含事故调查、事故分析、责任追究和善后处理在内的处置工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研究了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虚拟仿真。本论文是对电力生产企业事故进行的一项开拓性研究,促进了我国基层电力企业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基层电力生产企业事故研究及事故的应急预警、预案编制、应急救援等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邓楚平,苏玉长,李周[9](2007)在《脱锌腐蚀对H68A凝汽器黄铜管早期泄漏的影响》文中指出针对某火电厂H68A凝汽器黄铜管早期腐蚀泄漏问题,本文运用拉伸力学性能测试、扫描金相一微区成分分析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等先进检测手段对H 68A凝汽器黄铜管内壁腐蚀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H 68A凝汽器黄铜管腐蚀泄漏的主要原因是脱锌腐蚀。并且发现铜管选材不当、使用前没有成膜处理、冷凝水质不稳定和内表面的残碳膜等是其产生脱锌腐蚀的主要因素。

杨明[10](2006)在《300MW汽包炉机组水汽监督分析》文中认为水在火力发电厂的作用是能量转换、传递的介质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有机化学工程技术和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提供亚临界、超临界机组所要求的水质。化学及监督工作首先要保证足量的、合格的除盐补给水,其次要避免热力设备结垢、腐蚀,保障机组稳定、安全运行。化学监督工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层次:制水质量监督阶段;水汽品质调整监督阶段;结垢、腐蚀监督评价阶段。下文就按这三个阶段予以分述。

二、凝汽器铜管短期开裂的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汽器铜管短期开裂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传统统计分析和共词分析的失效案例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本挖掘技术研究进展
        1.2.1 文本挖掘的概念
        1.2.2 文本挖掘的任务
    1.3 中文分词
    1.4 文本特征表示模型概述
    1.5 共词分析
        1.5.1 共词分析的方法论基础
        1.5.2 共词分析研究进展
        1.5.3 共词分析的基本步骤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热镀锌机组稳定辊被动轴的失效分析
    2.1 失效背景
    2.2 理化检验与结果
        2.2.1 宏观检查
        2.2.2 成分分析
        2.2.3 室温拉伸性能检测
        2.2.4 金相组织
        2.2.5 断口分析
        2.2.6 裂纹处形貌
    2.3 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失效数据库扩充和基于传统统计分析的航空工业产品失效研究
    3.1 失效数据库扩充
        3.1.1 失效案例收集
        3.1.2 失效案例结构和内容
    3.2 航空工业产品失效案例统计与分析
        3.2.1 航空产品失效部件分布特点
        3.2.2 航空产品失效模式特点
        3.2.3 航空产品失效材料特点
    3.3 发动机系统部件失效统计
        3.3.1 叶盘失效特点分析
        3.3.2 轴承失效特点分析
    3.4 机体部件失效统计
        3.4.1 起落架失效特点分析
        3.4.2 紧固件失效特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电厂失效案例的共词分析研究
    4.1 分析过程描述
        4.1.1 分词
        4.1.2 关键词抽取
        4.1.3 共词矩阵的构建及其标准化
        4.1.4 共词分析图谱绘制和知识解释
    4.2 聚类分析
        4.2.1 聚类结果
        4.2.2 聚类中存在的问题
        4.2.3 分析与讨论
    4.3 社会网络分析
        4.3.1 中心性分析
        4.3.2 核心-边缘分析
    4.4 传统统计分析结果
        4.4.1 失效案例的失效部件、失效材料、失效模式分析
        4.4.2 基于失效模式和失效部件的失效统计
    4.5 聚类分析、关键词网络与传统统计图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2)以全量软水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质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阻垢剂
        1.1.1 种类
        1.1.2 作用机理
        1.1.3 性能评价
    1.2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试验水质
    2.1 循环水水质统计
    2.2 循环冷却塔软水率
    2.3 软化器运行终点的调整
        2.3.1 试验原理
        2.3.2 试验条件
        2.3.3 试验准备
        2.3.4 试验过程
        2.3.5 试验结果
    2.4 试验水制作
        2.4.1 来源与用途
        2.4.2 试验水制作
    2.5 水质稳定性分析
        2.5.1 碳酸盐水垢
        2.5.2 磷酸盐水垢
        2.5.3 其它水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垢缓蚀剂的筛选
    3.1 阻垢缓蚀剂的理化性能试验
        3.1.1 待试药剂
        3.1.2 理化性能试验
    3.2 极限浓缩倍数试验
        3.2.1 试验原理
        3.2.2 试验条件
        3.2.3 试验器材
        3.2.4 试验过程
        3.2.5 试验结果
    3.3 摇床挂片试验
        3.3.1 试验原理
        3.3.2 试验条件
        3.3.3 试验器材
        3.3.4 试验过程
        3.3.5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模拟试验
    4.1 试验原理
    4.2 试验条件
    4.3 试验准备
        4.3.1 水质检测器材
        4.3.2 投加液
        4.3.3 清洗溶液
        4.3.4 换热管
        4.3.5 试片
        4.3.6 系统清洗
        4.3.7 制作起始循环水
        4.3.8 制作补充水
    4.4 试验过程
        4.4.1 安装试片、换热管
        4.4.2 运行
        4.4.3 试片、换热管的后处理
    4.5 试验结果
        4.5.1 换热管
        4.5.2 水质监测
        4.5.3 试片外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酸盐侵蚀试验
    5.1 试验原理
    5.2 试验条件
    5.3 试验准备
    5.4 试验过程
    5.5 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3)凝汽器不锈钢管腐蚀特性及防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凝汽器换热管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凝汽器换热管的种类与发展趋势
        1.2.2 换热管腐蚀失效的研究现状
        1.2.3 不锈钢焊接管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不锈钢管腐蚀形态、原因、机理分析及腐蚀防控
    2.1 腐蚀失效概况
    2.2 点蚀分析与防控
        2.2.1 点蚀理论
        2.2.2 安徽TL和WH电厂不锈钢管点蚀原因及机理分析
        2.2.3 不锈钢管焊缝及热影响区域点蚀机理分析及防控
        2.2.4 储存过程中不锈钢管点蚀原因分析与防控
        2.2.5 安装不当引起的不锈钢管点蚀分析
        2.2.6 选材不当引起不锈钢管点蚀或浪费的分析与防控
    2.3 垢下腐蚀分析及防控
        2.3.1 普通水垢下的腐蚀分析与防控
        2.3.2 二氧化锰垢下的腐蚀分析与防控
    2.4 管板电偶腐蚀和不同金属间的缝隙腐蚀分析与防控
    2.5 应力腐蚀原因分析及防控
    2.6 全面锈蚀原因分析与防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凝汽器冷却水成分、变化规律和水质特征
    3.1 凝汽器冷却水水源概况
    3.2 冷却水的天然水水源
        3.2.1 我国天然水的污染情况
        3.2.2 天然水的成分和杂质
        3.2.3 我国天然水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
    3.3 冷却水的再生水水源
        3.3.1 国内外冷却水使用再生水状况
        3.3.2 再生水成分与水质特点
    3.4 循环冷却水
    3.5 广州HP电厂珠江口水Cl-浓度的分布规律与区间估计
        3.5.1 珠江水Cl-日均浓度的分布规律
        3.5.2 珠江水Cl-月均浓度的分布规律和区间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化学腐蚀试验系统及方法
    4.1 电化学腐蚀试验系统及仪器
    4.2 试验材料和工作电极
    4.3 试验方法
        4.3.1 点蚀电位和保护电位
        4.3.2 交流阻抗
        4.3.3 极化电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却水对不锈钢管点蚀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基准水样
        5.1.1 基准水样试验
        5.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 冷却水对不锈钢点蚀特性的影响
        5.2.1 冷却水成分的影响
        5.2.2 冷却水温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锈钢管钝化和点蚀的电化学特征与监测方法
    6.1 试验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6.2.1 不锈钢304循环极化曲线和Rp
        6.2.2 不锈钢304在冷却水中的Rp和EIS
        6.2.3 不锈钢 316L和 317L在高Cl-河口水中的浸泡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凝汽器不锈钢管选材及点蚀和浪费防控
    7.1 改进的选材方法
    7.2 地下水不锈钢管凝汽器的选材
    7.3 CX电厂不锈钢管凝汽器选材及点蚀防控方法
        7.3.1 循环冷却水成分、温度和杀菌剂
        7.3.2 不锈钢管选材和点蚀防控方案试验
        7.3.3 试验结果和讨论
    7.4 HCO3-对不锈钢管选材的影响
    7.5 广州HP电厂凝汽器不锈钢管选材
        7.5.1 选材点蚀试验水样的代表性
        7.5.2 选材点蚀试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不锈钢焊接管质量标准的研究与改进
    8.1 制造方法、热处理和交货状态
    8.2 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8.3 尺寸偏差、外观和表面质量
    8.4 腐蚀试验和无损检测试验
    8.5 工艺性能试验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常用管材的牌号、成分和不同国家不锈钢牌号对照
附录Ⅱ 广州HP电厂珠江口水氯离子浓度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304不锈钢抗燃油管开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检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1.1 宏观形态检查
    1.2 无损检测
    1.3 化学成分检测
    1.4 显微组织检测
    1.5 扩口试验
    1.6 数值仿真分析
    1.7 能谱分析
2 结论及建议

(5)紫铜覆盖剂和精炼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薄壁紫铜管冶金缺陷的研究概况
        1.2.1 薄壁紫铜管冶金缺陷的国内外研究分类
        1.2.2 紫铜熔炼熔体处理的重要性
    1.3 紫铜熔炼覆盖剂的研究概况
        1.3.1 紫铜熔炼覆盖剂的国内外研究分类
        1.3.2 紫铜熔炼覆盖剂的展望
    1.4 紫铜熔炼精炼剂的研究概况
        1.4.1 紫铜熔炼精炼剂的国内研究概况
        1.4.2 紫铜熔炼精炼剂的国外研究概况
        1.4.3 紫铜熔炼精炼剂的展望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
第2章 薄壁铜管冶金缺陷的实验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2.2.1 取样
        2.2.2 实验技术路线
        2.2.3 组织的检测
        2.2.4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检测
    2.3 实验结果
        2.3.1 熔体与炉渣的检测结果分析
        2.3.2 铸坯的检测结果分析
        2.3.3 断管的检测结果分析
        2.3.4 表面氧化的检测结果分析
        2.3.5 锯齿伤的检测结果分析
        2.3.6 黑纹的检测结果分析
        2.3.7 冶金缺陷检测结果统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紫铜熔炼新型覆盖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与过程
        3.2.1 实验技术路线
        3.2.2 熔炼
        3.2.3 取样
        3.2.4 组织的检测
        3.2.5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检测
        3.2.6 电导率检测
    3.3 实验结果
        3.3.1 新型覆盖剂的研制过程
        3.3.2 新型覆盖剂的宏观检测
        3.3.3 新型覆盖剂的微观组织检测
        3.3.4 新型覆盖剂与未覆盖效果的比较
        3.3.5 新型覆盖剂与木炭覆盖效果的比较
        3.3.6 新型覆盖剂与市场覆盖效果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紫铜熔炼新型复合精炼剂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与过程
        4.2.1 实验技术路线
        4.2.2 熔炼
        4.2.3 取样
        4.2.4 组织的检测
        4.2.5 扫描电镜及能谱仪检测
        4.2.6 电导率检测
        4.2.7 硬度检测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新型复合精炼剂的试验配方
        4.3.2 新型复合精炼剂对哈铜的精炼效果
        4.3.3 新型复合精炼剂对废杂铜的精炼效果
        4.3.4 新型复合精炼剂的精炼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微量元素对铝黄铜的腐蚀性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黄铜的腐蚀损坏
        1.2.1 黄铜的腐蚀形式
        1.2.2 黄铜的脱锌腐蚀机制
    1.3 腐蚀环境中的主要腐蚀因素
        1.3.1 Cl~-的影响
        1.3.2 NH_3或NH_4~+的影响
        1.3.3 S~(2-)的影响
        1.3.4 水流速及其中颗粒物的影响
        1.3.5 温度的影响
    1.4 合金元素对黄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1.4.1 锡的影响
        1.4.2 铝的影响
        1.4.3 砷的影响
        1.4.4 硼的影响与硼-砷协同作用
        1.4.5 镍的影响与镍-锡协同作用
        1.4.6 锰的影响
        1.4.7 稀土的影响
    1.5 耐腐蚀黄铜的发展历程
    1.6 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应用展望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材料成分设计及制备
        2.1.1 合金制备
        2.1.2 热加工制度的确定
        2.1.3 静态腐蚀实验样品的制备
    2.2 实验测试方法
        2.2.1 金相组织观察
        2.2.2 硬度测定
        2.2.3 静态腐蚀实验
        2.2.4 电化学测试
        2.2.5 X射线衍射分析
        2.2.6 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分析(EDX)
第三章 稀土铈对铝黄铜的性能影响
    3.1 热加工性能
    3.2 金相显微组织观察
    3.3 显微硬度分析
    3.4 腐蚀性能分析
        3.4.1 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3.4.1.1 静态腐蚀实验
        3.4.1.2 电化学测试
        3.4.1.3 X射线衍射分析
        3.4.1.4 扫描电镜分析
        3.4.2 在NACL+NH_4CL溶液中的腐蚀性能
        3.4.2.1 静态腐蚀实验
        3.4.2.2 X射线衍射分析
        3.4.2.3 扫描电镜分析
第四章 微量元素对稀土铝黄铜腐蚀性能的影响
    4.1 合金成分设计
    4.2 静态腐蚀实验
    4.3 电化学测试
    4.4 扫描电镜观察
        4.4.1 合金在NaCl(3.5%)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4.4.2 合会在NaCl(3.5%)+NH_1Cl(0.5mol/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及表面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主要参数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的概述
        1.1.1 铜的简介
        1.1.2 铜的应用
    1.2 铜的腐蚀与氧化
        1.2.1 铜在大气中的腐蚀
        1.2.2 铜在高温空气中的氧化
        1.2.3 微细铜粉空气氧化的特性
    1.3 铜粉的表面改性方法
        1.3.1 表面转化技术
        1.3.2 表面包覆技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历程模型
        2.3.1 微细铜粉中低温空气氧化历程
        2.3.2 微细铜粉中温空气氧化历程
        2.3.3 微细铜粉高温空气氧化过程
    2.4 微细铜粉空气氧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拟合
        2.4.1 微细铜粉中低温空气氧化动力学
        2.4.2 微细铜粉中温空气氧化动力学
        2.4.3 微细铜粉高温空气氧化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催化聚苯胺包覆改性
    3.1 引言
    3.2 直接包覆法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2.3 小结
    3.3 预处理包覆法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氧化聚苯胺包覆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产物形貌分析
        4.3.2 产物成分检测
        4.3.3 产物热性能检测
        4.3.4 包覆过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铁包覆改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产物形貌与结构
        5.3.2 产物成分分析
        5.3.3 产物热稳定性能
        5.3.4 核壳复合物形成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SCN溶液处理改性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产物热性能检测
        6.3.2 产物形貌与结构分析
        6.3.3 产物成分检测
        6.3.4 反应过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铜粉空气氧化行为及动力学
    7.2 聚苯胺包覆改性
    7.3 氧化铁包覆改性
    7.4 KSCN溶液处理改性
    7.5 主要创新点
    7.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50~300℃铜粉空气氧化动力学模拟程序
附录2 250~400℃铜粉空气氧化动力学模拟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应急管理及虚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事故理论
        2.1.1 事故的定义及特征
        2.1.2 事故分析及其过程
        2.1.3 事故归因理论
    2.2 应急管理理论
        2.2.1 应急管理的概念
        2.2.2 应急管理的特征
        2.2.3 应急管理的过程
    2.3 虚拟现实理论
        2.3.1 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特征
        2.3.2 虚拟现实对象建模
        2.3.3 虚拟现实模型优化
    2.4 分布式交互仿真理论
        2.4.1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概念
        2.4.2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特点
        2.4.3 分布式交互仿真体系结构的比较
        2.4.4 HLA分布式交互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火力发电厂事故机理研究
    3.1 火力发电厂生产工艺流程
    3.2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分类
    3.3 耗散结构理论
    3.4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火力发电厂事故演化机理分析
        3.4.1 火力发电厂耗散结构分析
        3.4.2 火力发电厂中熵的产生因素分析
        3.4.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火力发电厂事故演化过程
    3.5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火力发电厂事故控制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力发电厂事故预警管理
    4.1 火力发电厂事故预警管理含义、特点及内容
        4.1.1 事故预警管理含义及特点
        4.1.2 火力发电厂事故预警管理的内容
    4.2 火力发电厂事故预警管理工作流程
    4.3 火力发电厂事故危险点辨识及预控
        4.3.1 危险点含义及特性
        4.3.2 火力发电厂事故危险点辨识
        4.3.3 火力发电厂事故危险点成因分析
        4.3.4 火力发电厂危险点预控
    4.4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火力发电厂事故诊断
        4.4.1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4.4.2 小波神经网络算法
        4.4.3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凝汽器系统事故诊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救援
    5.1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及组织结构
        5.1.1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
        5.1.2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结构
    5.2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资源管理
        5.2.1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资源储备
        5.2.2 多约束条件下的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资源调度
    5.3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管理
        5.3.1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及制定的要求
        5.3.2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的分级
        5.3.3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
        5.3.4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
        5.3.5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
    5.4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施
        5.4.1 火力发电厂事故报警
        5.4.2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施过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火力发电厂事故应急管理后期处置
    6.1 火力发电厂事故调查
        6.1.1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调查原则
        6.1.2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调查内容
        6.1.3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调查程序
    6.2 火力发电厂事故分析
        6.2.1 火力发电厂事故分析技术方法
        6.2.2 基于蚁群聚类的火力发电厂事故原因分析
    6.3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责任追究
    6.4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善后处理
        6.4.1 火力发电厂事故善后处理的内容
        6.4.2 火力发电厂事故善后处理的原则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虚拟仿真
    7.1 火力发电厂事故的虚拟仿真必要性分析
    7.2 基于HLA的虚拟仿真框架设计
        7.2.1 虚拟仿真框架的设计目标
        7.2.2 基于HLA的虚拟仿真框架的功能
        7.2.3 虚拟仿真框架的结构
    7.3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环境绘制引擎选择
    7.4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设计
        7.4.1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过程模型
        7.4.2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体系设计
    7.5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的开发
        7.5.1 HLA仿真开发的模型体系
        7.5.2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实例
        7.5.3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数据库设置
        7.5.4 火力发电厂事故虚拟仿真软硬件环境设置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300MW汽包炉机组水汽监督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铁对预脱盐系统的污染问题
    (二) 除盐系统 (离子交换树脂) 污染的预防、监督问题
    (三) 凝结水的精处理问题
    (四) 循环水含铜量的降低—铜管腐蚀的抑制
    (一) 凝结水精处理—树脂泄漏
    (二) 给水输送中的污染
    (三) 机械损伤造成凝汽器泄漏
    (四) 低压加热器[低加]铜管腐蚀—除氧器铜超标
    (五) 机组启动的监测分析
    (六) 发电机内冷水的异常和清洗
    (一) 汽机主机积盐腐蚀情况
    (二) 锅炉积盐、腐蚀情况
    (三) #4炉水冷壁腐蚀原因的分析
    (四) 循环水系统的结垢腐蚀

四、凝汽器铜管短期开裂的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统统计分析和共词分析的失效案例数据挖掘[D]. 吕佳慧.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8)
  • [2]以全量软水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质控制技术的研究[D]. 牛犇. 武汉大学, 2018(12)
  • [3]凝汽器不锈钢管腐蚀特性及防控方法研究[D]. 马善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1)
  • [4]304不锈钢抗燃油管开裂原因分析[J]. 陈浩,张涛,田峰,田力男,陈良.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4(06)
  • [5]紫铜覆盖剂和精炼剂研究[D]. 詹益街. 南昌大学, 2011(04)
  • [6]微量元素对铝黄铜的腐蚀性能影响[D]. 张娟. 中南大学, 2008(04)
  • [7]微细铜粉的空气氧化及表面改性研究[D]. 郭艳辉. 浙江大学, 2008(09)
  • [8]火力发电厂事故的应急管理及虚拟仿真研究[D]. 姜金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9]脱锌腐蚀对H68A凝汽器黄铜管早期泄漏的影响[J]. 邓楚平,苏玉长,李周. 东方电气评论, 2007(03)
  • [10]300MW汽包炉机组水汽监督分析[J]. 杨明.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6)

标签:;  ;  ;  ;  ;  

凝汽器铜管短时开裂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