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蔡荃[1](2022)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析》文中指出高质量党建工作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赖妙金,陈永刚[2](2021)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目前,各行业中尖端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传承了多年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近乎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对于实践性要求极强的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培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采取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实施路径,为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郜军,庄韦,王震,张昕阳[3](2021)在《以江苏产研院为例看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局的破解》文中研究表明研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亟待构建实践导向、需求导向、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产教融合,着力解决高校培养体系不健全、企业参与力度不强、缺乏长效机制等突出问题,实现研究课题与现实产业紧密结合、增强研发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打通科技向产业转化通道,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对破解人才培养困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李敏,项炬,李洪东,曾敏,段桂华,王建新[4](2021)在《“人工智能+X”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方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生物信息学的学科前沿性、交叉性极强,且处在迅速发展中。在"人工智能+X"背景下,建立有效的生物信息学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对生物信息学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南大学以科技创新为导向,通过计算机与生物学、医学的深入交叉融合,对"人工智能+X"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生物信息学方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探索与实践。该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平台,结合中南大学工科和医学的优势资源,建立了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学科交叉+个性定制+创新训练"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层次化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研究生,为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姚巡,柴桦,张猎,卿平,李为民[5](2021)在《厚植育人文化, 基于研究型医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为响应"健康中国"和"创新驱动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 四川大学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从2012年开始探索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国际"基于卫生系统的第三代医学教育"理论基础上, 创新提出了基于研究型医院(医疗/科研/转化基地)的新时代"医学+"教育理论和厚植三种文化实现从"树人"到"拔尖"的两层次人才培养范式, 创建了"5类整合课程5大教学策略"的胜任力培养体系。从"灌输式教学"全面转向"形成式学习", 以"树人文化"熏陶卓越医生;探索两类拔尖计划, 构建"1+2+3"双创教育体系, 探索"转化式学习", 以"创新文化"孵化复合型拔尖人才;开创"院院合一"管理体制, 构建移动技术支撑的质控闭环, 重铸"质量文化", 确保从授业树人到拔尖创新。

张绿水,刘纯青,喻雪晴,李宝勇,张云[6](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以中国知网(CNKI) 2013―2020年间收录的1 132篇国内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文献为对象,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从发文量与时间、学者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及关键词等方面,对国内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于卓越农林人才的内涵与素质、培养模式与机制、培养路径与方法 3个方面。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预测今后的研究热点为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丰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路径,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3个方面。

刘鑫桥,王庚,吴津蕊[7](2021)在《新工科的研究现状、实践进展与未来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新工科是为培养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工程人才所做出的大规模高等教育教学变革。通过对近五年的新工科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新工科研究热点集中在基本概念、内涵、范式、人才培养和实践创新等,研究主题中多涉及学科交叉、实践、项目化等关键词,研究机构和作者群体比较分散,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通过深入分析首批和第二批全国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已经分别形成了部分可推广的新工科建设典型模式和人才培养平台,第二批项目在首批项目的基础上呈现了延续和创新的态势。基于此,未来新工科建设应该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进一步建设新型新工科教育教学平台,进一步构建新工科教师和学生能力模型。

范楚晗[8](2021)在《高水平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创客实验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对高水平创业型大学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创客实验班学生为调研对象,提出高水平创业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实践路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李冰,张妍,贾俊菊[9](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在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研究。结合电力行业背景特点以及电力行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通过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科研项目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并通过科教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雷然,邓书端,李向红[10](2021)在《基于“互联网+”竞赛林业学校化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措施与实践》文中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教发展和为企业输入人才的有力基础。林业学校化学类专业体系是教学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林业学校特点,基于"互联网+"竞赛模式,将化学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高校高质量党建工作对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
    1.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必然选择
    2.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3.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1.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需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
    3.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党建引领力
    2.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增强党建保障力
    3.以教师思政为抓手,增强党建支撑力
    4.以服务社会为载体,增强党建创新力
    5.以文化建设为目标,增强党建号召力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思路
    1.1 制订培养方案
    1.2 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
    1.3 教学资源建设
    1.4 学生选拔与培养
2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
    2.1 进一步完善多方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机制与平台建设
    2.2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机器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组织机构
        2.2.1 建立特色课程群,不断融入多学科新知识、新技术
        2.2.2 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优势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新途径
        2.2.3 建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协同的教学与科研良好互动平台
    2.3 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培养方案、课程群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
    2.4 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多学科融合培育机制与重点交叉学科集群建设
3 结语

(3)以江苏产研院为例看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局的破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造成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局的主要原因
二、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破局的可行性
三、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破局举措和成效

(4)“人工智能+X”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方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物信息学教育现状
2 生物信息学交叉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1 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
    2.2 “学科交叉+个性定制+创新训练”的教学方法
    2.3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层次化创新实践训练体系
3 生物信息学交叉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成效
4 结语

(6)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现状概况
    2.1 发文量与时间分析
    2.2 学者合作网络分析
    2.3 发文机构分析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卓越农林人才的内涵与素质
    3.2 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机制
    3.3 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4 研究趋势与展望
    4.1 研究趋势
        4.1.1 研究内容不断细化
        4.1.2 研究方法逐渐丰富
    4.2 研究展望
        4.2.1 借鉴国外经验,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4.2.2 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丰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路径
        4.2.3 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7)新工科的研究现状、实践进展与未来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的研究现状
    (一)新工科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二)新工科研究主题的演进及聚类
    (三)新工科研究的机构及作者群体分析
    (四)新工科研究现状总结
二、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进展
    (一)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项分析
    (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重点关注方向
三、新工科建设的未来趋势
    (一)立足产业,面向未来: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
    (二)打破藩篱,组织革新:进一步建设新型新工科教育教学平台
    (三)赋能教师,以生为本:进一步构建新工科教师和学生能力模型

(8)高水平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创客实验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客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创客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1. 实施的举措
    2. 实施成效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1. 顶层设计,分层分类,构建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 优化资源,扩大交流,完善教学条件
    3. 以赛促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总结

(9)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教融合的育人机制
    (一)科研项目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成立兴趣小组,基于科教融合打造第二课堂
    (三)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强化科教融合育人效果
二、基于科教融合理念的考核评价机制

(10)基于“互联网+”竞赛林业学校化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措施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林业院校化学类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2 基于“互联网+”竞赛林业学校化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2.1 教学改革
    2.2 比赛竞赛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4 校企合作
3 推进林业学校化学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对策建议
4 结 语

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析[J]. 蔡荃. 北京教育(高教), 2022(01)
  • [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赖妙金,陈永刚.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1(12)
  • [3]以江苏产研院为例看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困局的破解[J]. 郜军,庄韦,王震,张昕阳. 科技中国, 2021(10)
  • [4]“人工智能+X”背景下生物信息学方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 李敏,项炬,李洪东,曾敏,段桂华,王建新.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1(10)
  • [5]厚植育人文化, 基于研究型医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姚巡,柴桦,张猎,卿平,李为民.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1(10)
  • [6]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进展[J]. 张绿水,刘纯青,喻雪晴,李宝勇,张云. 江西科学, 2021(05)
  • [7]新工科的研究现状、实践进展与未来趋势[J]. 刘鑫桥,王庚,吴津蕊.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8]高水平创业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创客实验班为例[J]. 范楚晗. 学园, 2021(27)
  • [9]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 李冰,张妍,贾俊菊.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27)
  • [10]基于“互联网+”竞赛林业学校化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措施与实践[J]. 雷然,邓书端,李向红. 广州化工, 2021(18)

标签:;  ;  ;  ;  ;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