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含抗肝纤维化中药的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1](2021)在《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前期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毒瘀肝络”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强调化瘀通络、解毒散结,以芪术颗粒(黄芪、莪术、白术、丹参等)用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防治。前期研究发现芪术颗粒可减弱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酪氨酸激酶受体 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2,Tie-2)、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等表达,从而起到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至于芪术颗粒如何影响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毛细血管化,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临床、整体动物及细胞实验,进一步完善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作用机制。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芪术颗粒对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及肝脏弹性纤维值的影响,研究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2.通过体内实验(Wistar大鼠)与体外实验(大鼠LSEC)相结合,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14)诱发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选取2019年03月-2021年0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肝炎门诊及消化科病房就诊的18-65岁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芪术颗粒组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组,两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芪术颗粒和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治疗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停药后检查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肝脏弹性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2.动物实验:雄性健康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ed pathogen free,SPF)级Wistar大鼠40只,其体重约180~20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组大鼠外其它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以3ml/kg的剂量每周2次,连续注射4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在建模的同进行药物灌胃。造模4周时,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Masson及HE染色来评估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程度,造模成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luster-of-differentiation-34,CD34)、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进行新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毛细血管内皮陷窝蛋白-1(Caveolin-1)、Ⅷ因子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蛋白的表达。3.细胞实验:将Wistar大鼠腹腔注射40%CC14橄榄油溶液4周诱导肝纤维化,通过原代分离正常大鼠LSEC及肝纤维化大鼠LSEC。制备正常大鼠含药血清、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正常组(正常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模型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正常大鼠血清)、芪术颗粒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芪术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LSEC+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大鼠血清)分别常规培养48h。采用台盼蓝染色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各组LSEC,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LSEC的窗孔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LSEC表型CD31、SE-1(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标记物)及整合素α Vβ 3-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R as/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试验(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芪术颗粒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均值为53.53±6.83岁,病程6.23±3.24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复方鳖甲软肝片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均值为54.13±6.21岁,病程6.00±2.83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病因均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功能的影响: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和ALT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和AL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纤维化四项的影响:两组早期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血清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及 Ⅳ 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Ⅳ-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芪术颗粒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患者血清PC-Ⅲ、LN、HA及Ⅳ-C的均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脏弹性值的影响:本研究纳入的60例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均高于正常水平,早期肝硬化患者给与芪术颗粒治疗后肝脏弹性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中医证候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芪术颗粒治疗12周后患者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肝区(胁肋部)疼痛、气短懒言、胸闷善太息的症状均得到改善(P<0.01),芪术颗粒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其中在改善患者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状,芪术颗粒明显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P<0.05)。芪术颗粒在缓解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上具有明显优势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2.动物实验(1)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4周后处死大鼠,取正常组、模型组、芪术颗粒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进行Masson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隔形成,表明本研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同时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减轻。(2)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α-SMA的表达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α-SMA表达很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α-SMA表达显着降低(P<0.05)。(3)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CD31、CD34的表达,其中模型组肝组织染色强度最强,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组织中CD31、CD34平均光密度面积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Caveo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正常大鼠肝组织很少表达vWF和Caveolin-1蛋白,vWF和Caveo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显着增加。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及复方鳖甲软肝片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vWF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5)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新生MVD的影响:分别用CD31、CD34标记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进行新生MVD分析,经CC14处理后,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VD明显增加,明显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给予芪术颗粒或者复方鳖甲软肝片灌胃处理,大鼠肝组织新生MVD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实验(1)LSEC的观察: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LSEC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模型组LSEC中CD146+细胞和SE-1+细胞的比例均在90%以上。(2)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窗孔的影响:在扫描电镜下,正常LSEC的表面可见许多窗孔,模型组出现LSEC窗孔的减少,肝纤维化LSEC经芪术颗粒药物血清处理后LSEC窗孔增加。(3)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表型的影响:模型组大鼠LSEC表达CD31和SE-1的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与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组比较,芪术颗粒组LSEC中CD31和SE-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4)对肝纤维化大鼠LSEC整合素α Vβ 3-FAK-R 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整合素α Ⅴ β 3/GAPDH比值显着升高(P<0.01),肝纤维化大鼠LSEC给予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后,LSEC中整合素α Ⅴβ 3/GAPDH比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处理肝纤维化大鼠LSEC后,LSEC中p-FAK/FAK、p-MAPK/MAPK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对比,芪术颗粒组整合素αV β 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1.芪术颗粒治疗3月后可明显改善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评分,使转氨酶恢复正常,并改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可降低早期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肝脏弹性值。2.芪术颗粒可显着抑制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纤维化,可减少肝纤维化肝组织中CD31、CD34、vWF和Caveolin-1的表达,降低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3.芪术颗粒可减轻肝纤维化过程中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为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窗孔的减少,改善肝纤维化过程中LSEC的表型,同时可调控LSEC中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窦毛细血管化作用。
张强[2](2021)在《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文中指出肝纤维化(Hverfibrosis,LF)是肝胆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并且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阶段。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早期肝纤维化能够逆转,但如何进行逆转,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肝纤维化早期产生的诸多病理变化中,人们对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SECs)的病理变化给予的关注逐渐增多,其特征性的细胞学行为改变包括“窗口”尺寸与数量的变化以及连续性基底膜的形成,一旦SECs发生去窗口化后,则肝纤维化的进程难以逆转,目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现代医学尚且只能给予病因治疗,针对肝纤维化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疗效肯定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问世。中医药学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经验历史较长,并对其发病机制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尤其是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慢性肝病给予早期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未来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风险。芪术颗粒是姚乃礼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目前中医药学界对肝纤维化的普遍认识基础上创制的治疗肝纤维化常用方,本课题在国家自然基金“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NO:81774282)的资助下,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探讨益气活血方芪术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1.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资料库,检索时间跨度为自建库到2020年12月31日;以检索词“liver fibrosis”、“hepatic fibrosis”为检索词,然后以“effect”或者“efficacy”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肝纤维化”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然后以“临床观察”、“疗效分析”作为关键词逐篇进行排除。以上数据库没有语言限制。2.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类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脾脏的形态、门脾静脉的宽度、不良反应、安全性等结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共93篇,其中有86篇文献以肝纤维化四项作为临床评价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MD=51.15,95%CI(56.95,45.35),P<0.00001]。15篇文献以肝硬度值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肝硬度值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3.52,95%CI(4.78,2.26),P<0.00001]。33 篇文献研究以门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门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20,95%CI(2.14,0.26),P=0.01]。31篇文献研究以脾脏厚度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脏厚度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6.83,95%CI(9.54,4.12),P<0.00001]。13篇文献研究以脾静脉直径作为临床考核指标,两组对比显示中药组在改善脾静脉直径方面具有更好的疗效,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MD=1.77,95%CI(3.04,0.49),P=0.007]。结论:以益气活血为主要功效的中药组方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相较于西药而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目的:(1)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肝纤维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调控作用。(2)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明确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eNOSmRNA、eNOS、NO表达的影响。(3)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明确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特征。方法:(1)以四氯化碳作为肝纤维化的诱导剂,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芪术颗粒进行干预,通过Elisa法、HE以及Masson染色研究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的生化、病理组织学的影响。(2)原位胶原酶灌注+离体消化+梯度密度分离法分离提取肝窦内皮细胞。(3)以10%肝纤维化大鼠血清+5%的胎牛血清作为外在损伤因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状态的肝窦内皮细胞,模拟体内生化环境,构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细胞按照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正常大鼠血清损伤组、芪术颗粒含药血清低、中、高浓度进行分组。(4)采用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eNOSmRNA、eNOS、NO的表达情况。(5)基于多相多级次多孔介质理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芪术颗粒干预下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属性。结果:(1)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病理组织形态。(2)经过细胞形态以及免疫荧光鉴定可知,我们所提取的细胞为大鼠肝窦内皮细胞,且纯度较高。(3)经 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 eNOSmRNA、eNOS、NO显示芪术颗粒含药血清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4)经过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肝窦内皮细胞的骨架模量、粘度均有所提高,使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转变,而其扩散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1)芪术颗粒能够抑制肝脏炎症状态,恢复肝脏正常组织形态。(2)芪术颗粒能够上调eNOSmRNA、eNOS、NO的表达,从而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病理状态,这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3)芪术颗粒能够改善肝窦内皮细胞的力学状态,促进肝窦内皮细胞向正常力学状态恢复,这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另一重要机制。
程金秋[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雄芍汤(Xiongshao Decoction,XSD)治疗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的核心靶标以及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为雄芍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复方网络药理学部分:1.以OB≥30%且DL≥0.18为条件,通过TCMSP数据库查询雄芍汤中各中药的有效成分靶点,之后将结果逐个输入到Uni Prot数据库中,得到各中药靶点蛋白的基因ID和基因名。有效成分和基因靶点经整理后导入到Cytoscape 3.7.2软件中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2.运用Gene Cards疾病数据库检索HF的基因靶点,将HF的靶点基因与雄芍汤各中药有效成分靶点取交集后,通过Visual Paradigm社区版16.2软件绘制得到雄芍汤治疗HF的潜在靶点韦恩图。3.运用String数据库将潜在靶点导入,限定物种为人,获取两者蛋白相互作用的关系图,去掉游离节点,根据degree值绘制柱状图,获得核心基因。4.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得到核心通路。动物实验部分:1.以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以临床日等效剂量的7倍为应用量对大鼠进行灌胃,HE染色法检测正常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Fuzheng Huayu Capsule,FHC)阳性对照组、雄芍汤组各组肝组织病理情况。2.ELISA法检测上述各组血清中IL-17、IL-6、TNF-α的含量。细胞实验部分:1.以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为研究对象,分别以临床日等效剂量的10倍为应用量,制备大鼠雄芍汤、扶正化瘀胶囊含药血清。2.以TGF-β1为诱导因子建立HSC肝纤维化模型,MTT法检测模型组(TGF-β1+空白血清)、雄芍组、扶正化瘀组含药血清分别在体积分数为15%、10%、5%条件下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ELISA法检测空白组、模型组、雄芍组、扶正组细胞上清液中IL-17、IL-6、TNF-α的含量。结果复方网络药理学部分:1.通过TCMSP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的雄芍汤中各中药的有效成分靶点,共得到83个活性成分和124个有效成分相关靶点基因,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2.通过查询Gene Cards数据库,得出5637个HF相关靶点,经过相关性评分中位数筛选最终得到1411个疾病相关靶点,将这些靶点与雄芍汤复方靶点进行重叠后得到55个相交靶点作为潜在靶点。3.对55个潜在核心基因构建PPI网络。最终,此网络中,度值最高的3个靶点是AKT1(度值43)、IL-6(度值42)、TNF(度值38)。4.得到GO条目总共4570条,其中GOMF条目447条,GOBP条目3855条,GOCC条目268条,分别以5、15、4个基因数为基础得到相应结果作为核心条目;KEGG通路373条,选前20条作为核心通路。动物实验部分:1.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肝细胞分布规律,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清晰,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未见胶原纤维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分隔、包绕正常肝小叶,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即假小叶形成。假小叶中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小叶中央静脉缺如,纤维组织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扶正化瘀组大鼠肝组织中有少量纤维索条,假小叶消失,肝索排列接近正常,纤维组织炎性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雄芍汤组大鼠肝组织与模型组相比,纤维索条变小、变细,假小叶消失,肝索排列接近正常,纤维组织炎性浸润较扶正组化瘀组减少。2.ELISA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6、IL-17、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别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雄芍组、扶正组IL-6、IL-17、TNF-α水平明显降低,差别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扶正组相比,雄芍组IL-17、TNF-α含量无明显变化,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细胞实验部分:1.MTT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浓度模型组HSC-T6细胞均显着增殖(P<0.05);与15%、10%同浓度模型组相比,雄芍组、扶正组均对HSC-T6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与5%同浓度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对HSC-T6细胞增殖均无抑制作用;各浓度的扶正组与雄芍组的HSC-T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与15%同浓度雄芍组相比,5%浓度雄芍组对HSC-T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显着降低(P<0.05),而10%雄芍组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率与其差异不明显。2.ELISA检测结果:作用24h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HSC细胞上清液中IL-6、IL-17、TNF-α含量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雄芍组及扶正组IL-6、IL-17、TNF-α含量均显着减少(P<0.01);与扶正组相比,雄芍组细胞上清液中IL-6、IL-17含量均无明显差异,TNF-α含量显着增加(P<0.05)。结论通过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发现,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减少HSC的增殖、阻断促炎信号的转导有关。
于亚男[4](2021)在《滇产铁皮石斛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剂型的滇产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from Yunnan,DCY)对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生化学指标的影响,同时通过体外观察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DCP)对活化肝星状细胞系LX2(Hepatic stellate cell LX2,HSC-LX2)增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一:选取86只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模型组71只,模型组大鼠行CCl4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每周3次,同时称体重。连续注射5周后,随机处死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各5只,行肝组织病理切片,镜下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再随机选取8只正常组大鼠为阴性对照组(NG),剩余MG 64只大鼠随机分为DCY粉剂组(DDG)、鲜榨组(FDG)、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CG)和模型组(MG),其中粉剂组和鲜榨组又随机分别分为低浓度组(DGl,0.15g/m L)、中浓度组(DGm,0.45g/m L)、高浓度组(DGh,0.75g/m L)。DCY的粉剂和鲜榨组分别给药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为0.15g/m L、0.45g/m L、0.75g/m L,CG给予秋水仙碱浓度为0.002%,同时MG和NG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给药剂量均为3 m L/只,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4周后,各组大鼠称体重,断头处死,立即在无菌条件下剖腹行腹主动脉采血,然后观察肝的色泽、质地,并取肝称肝重,计算肝脏指数(Liver index,LI);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法,镜下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情况;应用血液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P、AST、GPT的改变,并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的变化。(2)实验二:体外传代HSC-LX2,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培养,以5×104/孔的细胞密度种入6孔板,分阴性对照组和DCP组进行划痕实验,其中DCP组给予含药浓度为400ug/m L,然后检测HSC-LX2在2 h、6 h、12 h、24 h、48 h的细胞迁移率;另体外培养HSC-LX2,以1×103/孔的细胞密度种入96孔板,分为阴性对照组(NG)、25ug/m L DCP组(DCPG-25)、50ug/m L DCP组(DCPG-50)、100ug/m L DCP组(DCPG-100)、200ug/m L DCP组(DCPG-200)、400ug/m L DCP组(DCPG-400),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DCP处理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并计算DCP对HSC-LX2的抑制率;同上方法体外培养HSC-LX2,以5×104/孔的细胞密度接种至6孔板内,分为阴性对照组(NG)、100ug/m L DCP组(DCPG-100)、200ug/m L DCP组(DCPG-200)、400ug/m L DCP组(DCPG-400),细胞培养12h时后,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DCP的浓度为100μg/m L、200μg/m L、400μg/m L,各孔加入同等液量1.5 m L,作用24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1)实验一:(1)一般情况及肝脏外观的变化:模型制备期间MG大鼠一般状态差,体重呈缓慢上升态势,两种剂型的DCY给药干预后,DDG、FDG、CG三组大鼠一般状态好转。NG大鼠肝脏多分为6叶,呈棕红色,表面滑润,质地柔软;MG大鼠肝脏则偏暗红色,肝表面可见弥漫性小结节,质地偏韧;DDG、FDG、CG三组大鼠肝脏质地较韧并有颗粒感,但与MG比较均有较明显改善。(2)LI变化:与NG比较,MG大鼠LI明显升高(P<0.01);CG、DDG、FDG的LI较NG偏高,但分别与N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G比较,DDGl、DDGm、DDGh、FDGl、FDGm、FDGh、CG的LI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CG比较,DDGl、DDGm、DDGh、FDGl、FDGm、FDGh各组的LI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DGh比较,DDGl的LI降低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DGh比较,FDGl和FDGm两组的LI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组织病理学改变:HE染色显示,NG大鼠肝脏细胞形态正常,核圆居中,肝细胞索呈放射状排列紧密;MG大鼠肝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内广泛形成脂肪空泡,可见大量假小叶形成,汇管区扩大,有炎细胞浸润;CG、DDG、FDG大鼠的肝损伤均有明显改善。Masson染色显示,NG大鼠肝组织中的肝细胞形态正常,肝细胞索排列规则,细胞内未见明显脂肪空泡,汇管区无明显胶原纤维沉积;MG大鼠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可见大量假小叶形成,汇管区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CG、DDG、FDG大鼠的肝损伤明显缓解,假小叶形成减少,汇管区纤维化程度降低。随着DCY各剂型给药浓度的增高,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改善更加明显,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NG相比,MG、DDGl和FDGl大鼠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MG相比,DDGm、DDGh、FDGm和FDGh各组的TGF-β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CG比,DDGl、FDGl、DDGm和FDGm各组的TGF-β1表达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DDGl、DDGm与DDGh相比,FDGl、FDGm与FDGh相比,TGF-β1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DCY能降低大鼠肝组织TGF-β1的表达水平,且可能有剂量依赖性。(5)肝功能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与NG相比,MG大鼠血清ALP、AST、GPT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MG相比,DDGl、DDGm、DDGh、FDGl、FDGm、FDGh各组大鼠血清ALP、AST、GPT的表达均降低(P<0.01);与CG相比,DDGl、DDGm、DDGh、FDGl、FDGm、FDGh各组大鼠血清ALP、AST、GPT的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Gl、DDGm与DDGh相比,FDGl、FDGm和FDGh相比,各组大鼠血清ALP、AST、GPT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纤维化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与NG相比,MG大鼠血清HA、LN、PC-III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MG相比,DDGl、DDGm、DDGh、FDGl、FDGm、FDGh各组大鼠血清HA、LN、PC-III的表达均降低(P<0.05);与CG相比,DDGm、DDGh、FDGm和FDGh各组血清HA、LN、PC-III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Gl和FDGl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剂量药物干扰组进行组内比较时,仅LN的表达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即DDGl与DDGh相比,FDGl与FDGh相比,LN的表达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2)实验二:(1)一般情况:传代的HSC-LX2贴壁后,光镜下显示细胞生长旺盛,胞质透亮,细胞伸展呈星状,核仁清晰,细胞碎片少。(2)划痕实验:给药组细胞迁移率显着降低,表明DCP可通过抑制HSC-LX2的迁移来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3)MTT法检测结果:随着DCP给药浓度的增高,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各浓度给药组分别与NG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DCPG-25、DCPG-50、DCPG-100、DCPG-200和DCPG-400各组进行两两比较,HSC-LX2的增殖抑制率均显着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DCP可抑制HSC-LX2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4)流式细胞术结果:随着给药浓度增加,HSC-LX2的生长密度逐渐降低,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并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各浓度给药组分别与NG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CPG-400比较,DCPG-100和DCPG-200凋亡率较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DCP能显着促进HSC-LX2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两种剂型DCY均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一般状态、肝功能、肝纤维化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降低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DCP能抑制活化的HSC-LX2增殖并促进其凋亡;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体内外检测指标大部分得到明显改善。因此,铁皮石斛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存在剂量依赖性。
吕艳杭[5](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张冰冰[6](2021)在《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无创肝纤模型(FIB-4)、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及肝脏硬度值(LSM)等各项指标的水平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病例选取2019年02月至2020年02月在瑞康医院就诊的病人,将64例符合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恩替卡韦,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柴芍六君子汤治疗,两组疗效周期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的肝功能(ALT、AST、GGT、TBIL)、肝纤四项(HA、LN、PCIII、IV-C)、肝脏硬度值(LSM)、FIB-4、腹部B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中医症候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用spss2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入组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因患者自行停用中药,未满足治疗疗程导致脱落2例,对照组失访2例,最终对6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肝纤四项、LSM、FIB-4、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中医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肝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的ALT、AST、GGT、TBIL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肝功能较对照组显着改善(P<0.05)。3、肝纤维四项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LN、PCIII、IV-C均较治疗之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LN、PCIII、IV-C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4、两组治疗前后LSM、FIB-4的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LSM、FIB-4均比治疗之前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SM、FIB-4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5、两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均比治疗之前显着缩小(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较对照组显着缩小(P<0.05)。6、HBV-DNA和HBe Ag阴转率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的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均比治疗之前显着上升(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8、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均比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及总积分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结论:1、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肝功能(AST、ALT、TBIL、GGT)、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LSM及FIB-4,缩小门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等方面优于单纯的恩替卡韦组。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有明显优势,中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刘雪冰[7](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独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3年疗效,并在服药3年后对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为进一步优化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总共筛选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首诊于我院确诊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并符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61例,将口服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3年的3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将单独口服恩替卡韦治疗3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服药前及服药期间均定期完善Fibrotouch、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四项。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1年、2年、3年的肝脏硬度(LSM值)、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肝病毒DNA(HBV DNA),并在治疗3年后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各期与治疗前的差异性。结果:(1)两组肝脏硬度(LSM)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SM值相比,在治疗1年时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LSM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HBV DNA阴性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HBV DNA阴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或单用恩替卡韦胶囊在治疗1年、治疗2年、治疗3年时促使HBV DNA转阴效果无显着差异。(3)两组精神心理状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AMA评分、焦虑分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改善程度无显着差异。(4)两组转氨酶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LT相比,在治疗1年、治疗2年时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3年时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AST在治疗1年、2年、3年时均无显着差异。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3年时降低ALT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但对AST水平的改善无显着差异。(5)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A、LN、PCⅢ、CⅣ相比,在治疗1年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治疗2年、治疗3年时降低HA、LN、PCⅢ、CⅣ水平效果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6)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P<0.05,差异显着。结论:(1)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在降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硬度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LT水平方面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但在增加HBV DNA阴转率、降低AST水平方面无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来说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也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胶囊。(2)两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改善程度无显着性差异。
蔡碧莲[8](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TFL)对体外HSC-T6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干预HSC-T6 14d后,提取细胞的蛋白,利用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技术筛选出表达的差异蛋白,并且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和注释、Pathway数据库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亚细胞定位;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TFL的有效成分,在STRING10.5数据库构建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质谱数据检索鉴定出荔枝核总黄酮组与模型对照组共有6011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有168个,下调蛋白有203个。通过GO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转录调节活性等10种分子功能,细胞组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外、细胞膜上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过程等27种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肿瘤中的转录失调、NF-κB(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HIF-1(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30条信号通路;通过对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内质网、细胞质溶胶-过氧化物酶中,下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溶胶、细胞质膜、细胞质溶胶-核中。从TFL中筛选得到2个活性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和槲皮素,共有72个潜在作用靶点,经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靶点进行核查对比,得出TFL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的15个作用靶点基因,其中包括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CCL2(趋化因子CC亚家族)、TP53(肿瘤抑制蛋白)、HMOX1(血红素加氧酶1)、IFNG(干扰素γ基因)等。上述靶点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分泌颗粒、蛋白质细胞外基质中,且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趋化因子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T细胞增殖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来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上述靶点共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基于目前研究显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有9条,分别为肿瘤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TNF(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 RNA、PI3K-Akt信号通路、NO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TFL治疗肝纤维化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IL1B(重组人白介素1beta)、IL6(白细胞介素6)、IFNG等基因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节点度值≥15,介数中心性>0.8);肿瘤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核心作用通路(节点度值≥5,介数中心性>0.001)。结论: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能快速筛选出差异蛋白,结合GO分析、KEGG分析能够以整体观阐释TFL体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HMOX1、NQO1,ACACA、CDK1蛋白发生异常表达时,能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可推测TFL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4个差异蛋白的表达有关,这4个蛋白有可能是TFL抗肝纤维化的靶点蛋白。
邓舟[9](2020)在《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肝脾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研究防治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安全有效的药物。研究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肝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分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与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太子参20g、白术15g、叶下珠15g、苦参10g、丹参15g、桃仁10g、茯苓15g、黄精15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20g、郁金15g、鳖甲15g、甘草6g)200ml/次,早晚各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清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肝脾彩超、肝脏硬度值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将检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患者入组一般情况: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治疗史、HBV DNA、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多参数模型(APRI、FIB-4)、肝脾超声、肝脏硬度值及中医症候积分等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功能以及HBV DNA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炎性指标ALT(35.23±10.03 u/L)、AST(28.51±10.09 u/L)较治疗前 ALT(103.40±17.49 u/L)、AST(76.31±13.38 u/L)明显改善,GGT(40.03±6.98 u/L)、TBil(16.38±8.10 umol/L)、HBV DNA(2.39±1.33 log10IU/ml)较治疗前 GGT(52.94±12.06 u/L)、TBil(22.81±8.17 umol/L)、HBV DNA(5.23±3.63 log10IU/ml)明显下降,肝脏合成指标ALB(42.65±3.24 g/L)较治疗前ALB(39.64±3.31g/L)有所上升;对照组患者肝脏炎性指标ALT(51.11±20.74 u/L)、AST(35.09±10.89 u/L)较治疗前ALT(106.14±18.56 u/L)、AST(72.49±13.44 u/L)明显改善,GGT(47.51±5.43 u/L)、TBil(18.67±5.96 umol/L)、HBV DNA(3.29±0.61 log10IU/ml)较治疗前 GGT(51.77±10.41 u/L)、TBil(21.67±5.93 umol/L)、HBV DNA(5.36±3.34 1og10IU/ml)明显下降,肝脏合成指标ALB(42.29±2.30 g/L)较治疗前ALB(39.34±2.21 g/L)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35.23±10.03 u/L)、AST(28.51±10.09 u/L)、GGT(40.03±6.98 u/L)、ALB(42.65±3.24 g/L)、TBil(16.38±8.10 umol/L)、HBV DNA(2.39±1.33 log10IU/ml)较对照组ALT(51.11±20.74 u/L)、AST(35.09±10.89 u/L)、GGT(47.51±5.43 u/L)、ALB(42.29±2.30 g/L)、TBil(18.67±5.96 umol/L)、HBV DNA(3.29±0.61 log10IU/ml)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患者均无HBsAg转阴(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肝纤四项 HA(75.63±33.01 ng/ml)、PⅢNP(37.11±19.8 ng/ml)、Ⅳ-C(37.29±17.31 ng/ml)、LN(31.50±24.5 ng/ml)较治疗前 HA(132.70±78.11 ng/ml)、PⅢNP(59.67±41.72 ng/ml)、Ⅳ-C(65.60±35.03 ng/ml)、LN(45.07±41.50 ng/ml)明显的下降;对照组患者肝纤四项 HA(78.11±34.74ng/ml)、PⅢNP(40.09±20.89 ng/ml)、Ⅳ-C(39.51±19.43 ng/ml)、LN(34.29±26.30 ng/ml)较治疗前 HA(133.14±79.56 ng/ml)、PⅢNP(59.49±42.44 ng/ml)、Ⅳ-C(66.77±36.41 ng/ml)、LN(45.34±42.21 ng/ml)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肝纤四项 HA(75.63±33.01 ng/ml)、PⅢNP(37.11±19.8 ng/ml)、Ⅳ-C(37.29±17.31 ng/ml)、LN(31.50±24.5 ng/ml)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肝纤四项 HA(78.11±34.74 ng/ml)、PⅢNP(40.09±20.89 ng/ml)、Ⅳ-C(39.51±19.43 ng/ml)、LN(34.29±26.30 ng/m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APRI、FIB-4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 APRI(0.6±0.38)、FIB-4(1.7±1.39)较治疗前 APRI(1.3±0.81)、FIB-4(2.2±1.48)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 APRI(0.8±0.45)、FIB-4(2.0±1.44)较治疗前 APRI(1.3±0.93)、FIB-4(2.3±1.2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APRI(0.6±0.38)、FIB-4(1.7±1.39)较对照组患者 APRI(0.8±0.45)、FIB-4(2.0±1.44)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脾脏超声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10.79±0.50mm)、脾静脉内径(5.8±0.9 mm)、脾脏厚度(38.21±4.32 mm)较治疗前门静脉主干内径(13.35±1.41 mm)、脾静脉内径(8.3±1.5 mm)、脾脏厚度(46.76±6.45 mm)明显缩小;对照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11.04±0.85 mm)、脾静脉内径(7.2±1.1 mm)、脾脏厚度(39.47±4.72 mm)较治疗前门静脉主干内径(13.23±1.34 mm)、脾静脉内径(8.4±1.4 mm)、脾脏厚度(47.21±6.32 mm)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主干内径(10.79±0.50 mm)、脾静脉内径(5.8±0.9 mm)、脾脏厚度(38.21±4.32 mm)较对照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11.04±0.85 mm)、脾静脉内径(7.2±1.1 mm)、脾脏厚度(39.47±4.72 mm)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硬度值(LSM)的变化: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肝脏硬度值(8.20±1.1OkPa)较治疗前(10.46±1.41 kPa)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肝脏硬度值(9.1±1.31 kPa)较治疗前(10.42±1.34 kPa)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肝脏硬度值(8.20±1.10 kPa)相对于对照组患者(9.1±1.31 kPa)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候量化积分比较: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在胁痛、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肝脾大症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量化积分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掌、蜘蛛痣等其他中医症候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显着意义(p>0.05)。8、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4.12±3.63)较治疗前(9.24±6.56)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6.04±3.95)较治疗前(9.29±7.12)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4.12±3.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中医症候总积分(6.04±3.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24周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为72.5%,治疗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为87.5%;两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10、安全性指标: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粪三大常规、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益气解毒活血法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APRI、FIB-4及肝脏硬度值,缩小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及脾脏厚度,防治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生发展。益气解毒活血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安全、有效的治法,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方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有效方药。
李厚钢[10](2020)在《鳖甲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药材鳖甲(Trionycis Carapax)是传统动物类中药,其基原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应用历史悠久。该传统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手足瘛疭等症。基于鳖甲的功效主治,科学实验研究表明,鳖甲提取物具有显着抗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肝纤维化疾患的形成是由于肝脏受损后,机体在修复过程中肝纤维组织过度沉积的可逆性病理现象,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各种慢性肝病,是肝硬化和肝癌的病理学基础。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鳖甲为君药组方研制的鳖甲抗纤方、鳖甲软肝片、鳖甲煎丸等中成药制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疾病,疗效显着,受到广大患者赞誉。为了探讨鳖甲抗肝纤维化什么物质有效和为什么有效,本学位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中药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鳖甲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较系统研究。采用超声水提法从醋鳖甲粗粉提取多肽类物质,通过膜透析法将鳖甲多肽分离为分子量大于6000 Da和小于6000 Da两大类肽类物质部位,以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的抑制率为检测指标,对鳖甲抗肝纤维化的活性多肽部位进行了筛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小于6000 Da的肽为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部位。在确定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膜透析法将分子量小于6000有效肽部位分离为分子量0-3000 Da和3000-6000Da两个肽段,将两个肽段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肽段均能有效抑制肝星状细胞中TGF-β1的转化力,从而减轻肝纤维化。其中,分子量0-3000 Da肽段抗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更优。本论文构建了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对鳖甲分子量0-3000 Da和3000-6000 Da有效肽段进行了抗肝纤维化的药效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肉眼观察肝脏外观,给药鳖甲有效肽段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前者小鼠肝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后者;比较给药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的脏器系数测定结果,给药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系数显着减小(P<0.05);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给药鳖甲有效肽组小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给药鳖甲有效肽组与阳性药物(愈肝龙和秋水仙碱)组动物比较,两者治疗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相近似。因此,表明鳖甲有效肽抗肝纤维化的药效作用显着。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对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类物质进行了作用机理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了给药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COLⅣ、HPCⅢ、LN、HA、TNF-α、TGF-β1、IL-1β、IL-6等因子的表达,表明鳖甲有效肽能显着抑制上述因子的含量(P<0.05);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给药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中CTGF、EGFR、MMP9、p-AKT、p-p38、α-SMA、TGF-β1等因子的表达,表明鳖甲有效肽能显着下调CTGF、EGFR、p-AKT、p-p38、α-SMA、TGF-β1等因子的表达,上调MMP9的表达(P<0.0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了给药模型小鼠肝组织中p-JNK、p-ERK1/2、Smad7、p-p38、TIMP-1、MMP-1、p-Smad2等因子的表达,鳖甲有效肽能显着下调p-JNK、p-ERK1/2、p-p38、TIMP-1、p-Smad2的表达(P<0.05),上调Smad7和MMP-1的表达(P<0.05),表明鳖甲有效肽通过参与调控MAPK、Smads、TIMPs/MMPs的信号通路的途径,达到治疗肝纤维的药效作用。以上实验研究结果阐释了鳖甲有效肽类物质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采用高效液相和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Triple TOF5600 MS],对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类物质(0-6 KD)中的两个肽段0-3 KD和3-6 KD的化学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鉴定。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两个有效肽段分别鉴定出评分20分以上800多个氨基酸序列,其中0-3 KD肽段中评分40分以上有18个氨基酸序列,3-6 KD肽段评分40分以上有7个氨基酸序列。上述研究结果探讨了鳖甲抗肝纤维化活性肽的结构组成,这对进一步诠释了鳖甲抗肝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期化学合成抗肝纤维化肽类药物奠定了一定基础。本学位论文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较深入探讨了鳖甲抗肝纤维化的什么物质有效和为什么有效,进一步诠释了其药效物质基础,从而为鳖甲及其复方制剂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疾患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并为该传统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开发为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可望为合成抗肝纤维化的肽类新药提供目标化合物。
二、大鼠含抗肝纤维化中药的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含抗肝纤维化中药的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纤维化/肝硬化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1. 肝穿活检病理学 |
2. 影像学检查 |
3. 血清学 |
4. 肝静脉压力梯度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肝脏的结构 |
2. 肝窦内皮的结构与功能 |
3.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与肝纤维化 |
4.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的调控机制 |
5. 肝窦内皮毛细血管化治疗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统计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过程中血管新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对肝窦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FAK-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性 |
不足 |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学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益气活血法对肝窦内皮细胞细胞生物学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益气活血法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结论 |
实验二 大鼠肝窦内皮细胞的原代分离与提取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一氧化氮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芪术颗粒含药血清对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小结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立题背景和意义 |
1.1 肝纤维化的研究背景 |
1.2 防治肝纤维化的温阳健脾类方剂——雄芍汤 |
1.3 应用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优势 |
2.研究内容、目的和创新点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目的 |
2.3 创新点 |
3.流程图 |
4.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4.1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4.2 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现状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1 前言 |
2 材料 |
3 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部分 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分析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细胞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器材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分析 |
6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2.1 单味中药及其作用机制 |
2.2 中药复方及其作用机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滇产铁皮石斛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不同剂型铁皮石斛对CCl_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与试剂 |
1.1.3 主要仪器及器械 |
1.2 实验方法 |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1.2.2 大鼠死亡率 |
1.2.3 标本采集和留取 |
1.2.4 指标检测 |
1.2.5 统计学处理 |
1.3 实验结果 |
1.3.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的分析 |
1.3.2 两种剂型药物干扰后肝脏指数的变化 |
1.3.3 肝组织形态学变化 |
1.3.4 TGF-β1表达水平 |
1.3.5 大鼠肝功能和肝纤维指标的变化 |
1.4 讨论 |
1.4.1 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可成功复制 |
1.4.2 铁皮石斛干预SD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分析 |
1.5 小结 |
第二章 铁皮石斛多糖对活化肝星状细胞LX2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种类 |
2.1.2 药物与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细胞实验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DCP溶液制备 |
2.2.2 细胞培养 |
2.2.3 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DCP对HSC-LX2迁移率的影响 |
2.2.4 采用MTT法检测DCP对HSC-LX2增殖抑制率的影响 |
2.2.5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P对HSC-LX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HSC-LX-2一般情况 |
2.3.2 DCP对细胞迁徙率的影响 |
2.3.3 DCP对HSC-LX2增殖的影响 |
2.3.4 DCP对HSC-LX2凋亡率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6)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两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 |
4.3 两组患者肝纤四项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LSM、FIB-4 指标比较 |
4.5 两组治疗前后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比较 |
4.6 两组治疗后HBe 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比较 |
4.7 两组患者中医总疗效 |
4.8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价 |
4.9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
1.1 乙肝肝纤维化的定义 |
1.2 肝纤维化的流行病学 |
1.3 乙肝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1.4 乙肝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 |
1.5 肝纤维化的治疗手段 |
2.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认识 |
2.1 中医对肝肝纤维化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的认识 |
2.3 对中医病机的认识 |
2.4 中医辨证分型 |
2.5 乙肝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柴芍六君子汤组方研究 |
1.1 组方依据及分析 |
1.2 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
1.3 柴芍六君子汤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分析 |
2.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
2.2 病例选择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4 治疗方式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主要指标 |
2.5.2 次要指标 |
2.6 安全检测指标 |
2.7 总体疗效评价 |
2.8 检测标准 |
2.9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情况 |
3.2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LSM值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BV DNA阴性例数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心理状态比较 |
3.5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转氨酶水平比较 |
3.6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HA、LN、PCⅢ、CⅣ比较 |
3.7 两组患者各测量点总体疗效比较 |
3.8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
4.1.1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认识 |
4.1.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
4.1.3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
4.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认识 |
4.2.1 乙肝肝硬化发生机制 |
4.2.2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
4.3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
4.4 瞬时弹性成像(Fibrotouch)检测肝纤维化 |
4.5 情志病从肝论治及慢性肝病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
4.6 结果分析 |
4.6.1 两组肝脏硬度(LSM)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2 两组HBV DNA阴转例数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3 两组精神心理状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 |
4.6.4 两组转氨酶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5 两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指标在不同治疗时点的变化分析 |
4.6.6 两组总体疗效分析 |
4.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扶正化瘀胶囊及其拆方对肝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
2.1.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2.1.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 |
2.2 实验分组及用药 |
2.3 HSC-T6细胞的培养 |
2.3.1 准备工作 |
2.3.2 HSC-T6细胞的传代 |
2.3.3 HSC-T6细胞的换液 |
2.3.4 HSC-T6细胞的冻存 |
2.3.5 HSC-T6细胞的复苏 |
2.4 细胞计数方法 |
2.5 MTT法测定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最大无毒浓度(TC0) |
2.6 各组药物和含药血清对肝星形细胞的干预 |
2.7 肝星形细胞蛋白的提取 |
2.8 肝星形细胞蛋白提取质控 |
2.9 肝星形细胞蛋白酶解 |
2.10 DDA建库和DIA定量检测(Nano-LC-MS/MS) |
2.11 信息分析流程 |
2.12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2.13 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2.14 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的筛选 |
2.15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6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2.1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及镜下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观察 |
3.2 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蛋白质组学 |
3.4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功能GO分析 |
3.4.1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生物过程(BP)分析 |
3.4.2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细胞组件(CC)分析 |
3.4.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分子功能(MF)分析 |
3.5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蛋白Pathway富集分析 |
3.6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PPI) |
3.7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 |
3.8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3.9 肝纤维化靶点筛选及与TFL靶点的对比分析 |
3.10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及核心靶点 |
4 讨论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荔枝核总黄酮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4.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 |
4.4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
4.5 蛋白质组学与肝纤维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病例剔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5.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1.5.2 安全性及其他相关指标 |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6.1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
1.6.2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功能、HBV DNA的变化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学四项指标的变化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APRI、FIB-4 参数值的变化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的变化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脏硬度值的变化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 |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2.9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
3.1.1 肝纤维化病因研究 |
3.1.2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研究 |
3.2 中医关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和认识 |
3.2.1 中医命名 |
3.2.2 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研究和认识 |
3.2.3 益气解毒活血法基本遣方之要 |
3.3 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西医治疗进展 |
2 中医治疗进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致谢 |
(10)鳖甲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类物质的活性筛选研究 |
1 鳖甲多肽类物质部位的提取分离 |
2 提取分离方法 |
3 鳖甲多肽类物质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 |
4 讨论 |
第三章 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段的活性比较研究 |
1 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不同分子量段的分离 |
2 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不同分子量段的活性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段的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第五章 鳖甲有效肽段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试药配制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第六章 鳖甲抗肝纤维化有效肽的结构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库检索和多肽鉴定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结语与创新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鼠含抗肝纤维化中药的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芪术颗粒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张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肝窦内皮细胞微尺度生物力学性质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机制[D]. 张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雄芍汤抗肝纤维化的免疫机制研究[D]. 程金秋.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滇产铁皮石斛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D]. 于亚男. 大理大学, 2021(09)
- [5]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冰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3年疗效观察及精神心理状态评估[D]. 刘雪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蔡碧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益气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邓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鳖甲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研究[D]. 李厚钢.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秋水仙碱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肝星状细胞论文; 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