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冠伦[1](2021)在《刍议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文中研究指明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环境艺术设计讲求景观的搭配和造型,尤其是在设计景观的过程当中,可以从平面化和立体化等多个角度对造型元素进行搭配和组合,让观赏者在体会环艺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这些元素的组合能够合理地对作品的审美特点进行建构,凸显设计人员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认知。古典美在环艺设计中是一个重点方面,在兼顾环艺作品美学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提高环艺设计的适用性是极为重要的,为此,设计人员必须要从功能和美学角度出发,进一步提高环艺设计的水平。

赵晴雯[2](2021)在《“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策略——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双高计划"全面开展的背景下,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要立足总体目标,结合区域特色与资源,制定国际化发展策略。本文分析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再提升"战略全方面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实践探索。通过开展教学法研究、组建国际工作坊、支持学生赴海外进行艺术创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来引进优质资源,探索职教新方案;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海外巡展、开办海外分校和传统工艺学堂、组织师生优秀作品参与国际赛事来实现优质产能"走出去",服务文化和技术输出;最后通过招收"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开展中国传统工艺体验营、开展双语专业建设、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来形成"中国职教"品牌,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和水英[3](2021)在《商创一体背景下环艺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实践研究——以禾风织造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产教融合、商创一体的前提下,通过立足产业,将专业课程对接市场需求,以禾风织造工作室教学改革实践为案例,将学生课题创意设计商品化转变和实现,实现创意行为与商业化价值之间的联动互生关系。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宋哲琦[5](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郑曙旸[6](2019)在《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文中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全新的姿态起步,到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其中,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在60年的历史大背景下力争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同步,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走过了从室内装饰到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环境设计5个学科术语作为专业称谓的关键词排序,成为环境设计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关注的重点。设计学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能够代表人类文明先进发展方向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否适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相关专业和行业存亡的关键。

张靖琪[7](2017)在《人文相契,蕴情阐序-《红楼梦》贾母上房的“人文”智慧》文中指出“红学”研究二十余载,其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层出不穷。学科门类涉及:官仪礼制、诗词歌赋、衣着装饰等各领域。在这个逐渐沉淀、积累演变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提高,把无形的事物进行洗涤、遴选,形成符合这一时代的范式。《红楼梦》的空间研究,其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清初时期的空间样式,即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再现。贾府空间及其所呈现的“人文”性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特有的范式。《红楼梦》的空间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嘉庆年间(1818年),在《痴人说梦》一书中就已出现贾府的平面推想图。直至今日,仍相继出现有关《红楼梦》空间研究的书籍。随着建筑、景观、陈设等各方面研究的增多,研究学者们逐渐聚焦于某一地理位置、某一场景,甚至某一风格,即潜在地强调静止的观察,固定的视点和对物体的感性透视;同时有一种倾向,即忽视了贾府的运作和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视了将这一领域联系其他视角去把握与玩味。在中国文化和它的社会活动缺乏的前提下,这种忽视的后果之一就是有可能做出完全错误的解释。包括:一、所着之书与小说描述有所出入。主要在于原着的建筑布局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全盘说明,而是从人物的行为、视线等侧面描写说明,因此会产生诸多推想可能性;二、空间与其使用者之间存在脱节。学者通常从某一角度着手分析,从而具有片面性,较有代表性的空间方面专着例如关华山先生的《红楼梦中的建筑园林》(2006),书中意在通过剖析《红楼梦》着作本身的节点描写,并参照明清空间特点重建贾府风貌;黄云皓先生的《图解红楼梦建筑意向》(2008),理性的以专业视角从贾府建筑院落、建筑关系和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关黄二人所配之图虽详尽全面,但仍具有片面性,旨在强调空间本身,忽视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因使用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空间特点。作为改善这种情况的尝试,并就运作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勾勒一个可能的框架。《红楼梦》一书描写贾府的兴衰历程,而贾府运作更偏向朝廷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它难免带有政治性色彩。因此要探寻贾母上房的空间特征,首先应剖析其空间形态产生的根本成因。因此本文在结合原着的基础上,从“人”“文”两方面着手研究,希翼为传统空间特征的复原与再现提供相对有益的研究方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以“人”、“文”两方面为突破口,经由小说内容,尝试以人性化设计与文脉这两方面来发掘使用者在此生活方式下的空间特征,并探寻室内特征与社会技术、历史文化背景、其使用的特定人物性格的契合关系,提供清代设计活动有所价值的参考。研究重点从四个内容展开:一、“人文”之义。首先梳理与诠释“人”与“文”的意义,即对“人”“文”基本含义、衍生概念和人物、文化背景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人”“文”的两种关系及其特征:在“文”的背景下反映“人”的共性、在“人”的共性中体现“文”的特性,初步构建“人文”之义。二、“人文”之境。以“人”为主导,探寻以贾母为主导的女性关系及空间场所特征;后以“文”为主导,通过对着作内容的解读,总结贾母院落及建筑的布局和特征;最后“人”“文”并重,分析在这一社会文化下,贾母“体”的三个状态与社会运作的关系,得出贾母上房的空间布局特征。三、“人文”之式。中国封建社会礼制文化下的建筑空间存在两个概念,“社会性的礼制”运作和“象征性活动中的实践”运作,通过空间使用者等级及女眷之间的关系,对场景进行推理分析,得出在“人”“文”影响下的空间特征,进行空间复原。四、人文相契,蕴情阐序。从贾母上房的案例中提取“人文”特征,即如何通过陈设反映时代特征及思想观念、居室营造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做到幸福于人。空间特征因其使用主体、服务对象、社会环境之间不同,从而使空间出现相应的“人文”特征。论文的目的是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以当时社会为背景,利用文中空间描写,并结合人物特征,使研究更有说服力,从中寻找清式空间设计活动的独特性。

周志,田君,赵毅平,徐璐[8](2016)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已历六十载风雨,与清华大学合并亦已度过了十七个年头。这些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等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师生获奖更是不计其数。鉴于本刊曾在十年前的院庆五十周年之际推出过纪念增刊,较为全面地回顾、梳理了前五十年学院的光辉历程。因此,值此六十周年院庆之际,本刊推出近十年来的学院要闻回顾,希望能全面、严谨地记录下这十年来学院的重要信息材料。本文的资料整理主要来自学院十年来的年鉴,并参考以其他信息资料来源。虽然意在求全,但因时间仓促、水平不足,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读者谅解。

冯阳[9](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刘妍晶[10](2014)在《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艺术设计涉及到建筑业、房地产业、建材业、产品制造业、传媒业、服装业等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全国数量庞大的专业布点、招考规模、扩展速度,换回的却是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果的质疑。教学中出现问题,核心在于施教者缺乏对艺术设计及其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及对课程的深入研究。课程是教学之本,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各个院校对新型课程颇为重视的同时,对一些“成熟”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却甚少关注,其中“手绘课程”就是典型。时至今日,手绘水平业已成为判断设计师专业水准的重要依据和衡量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由于现代科技和电脑效果图的冲击,手绘效果图教学体系暴露出了其不适应现代教学潮流的种种弊端。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我们应该认真反思如何在市场的背景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改善、整合并建立内涵更广、更新、更完善的手绘课程教学体系去取代不合时宜的手绘效果图课程教学体系。只有对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深刻把握,才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先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手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包括手绘的概念、地位、重要性、发展历史等。然后重点探讨了手绘课程的设置原因。西方手绘和我国手绘发展史,一直没有脱离美术向工艺美术再向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强调表现能力、最终效果和对真实场景的模拟而开设手绘效果图课程,效果图能力作为必备技艺被广泛重视。发展至今,由于外因和内因的双重冲击,手绘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始与时俱进地由效果图向着强调草图和快图的方向发展。实践方面,由于现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仍然是手绘效果图的教学体系,那么研究对象仍是效果图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考察、调研、整理,得出效果图教学中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教学体系的问题。教学体系片面强调效果图忽视草图的原因可以从手绘本身、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市场反馈、手绘培训行业的发展现状四个方面来阐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的契合,我们在手绘课程总体构想和具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创新手绘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研究为核心,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过程的控制、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以及人为因素的改善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设想和建议。特别是课程内容方面分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方面逐层阐述和深入,具有创新性意义。有利于真正实现用内涵更广、更新的手绘课程替代不合时宜的手绘效果图课程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中国设计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希望本文所探讨的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符合学生升学、就业的实际需求,符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希望该教学体系对艺术设计专业下属的其他类似课程的教学具有相同的参考价值。立足细微、脚踏实地、掷地有声地为改革与创新,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添砖加瓦。

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论文提纲范文)

(1)刍议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艺设计古典美与功能分析
二、环艺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一)设计缺乏人文气息
    (二)缺乏顺应自然的主动性
    (三)新旧元素的使用不合理
三、古典美与功能的融合方式
    (一)发挥环艺设计的创新价值
    (二)完善环艺设计的商业模式
    (三)重视对文化艺术与功能的挖掘
    (四)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
结语

(2)“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策略——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资源“引进来”,探索职教新方案
    1.1 开展教学法研究,实施跨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1.2 组建国际工作坊,促进教学体系与国际标准对接
    1.3 支持学生赴海外进行艺术创作,吸收外国优秀设计理念
    1.4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共享多元文化体验
2 优质产能“走出去”,服务文化和技术输出
    2.1 实施传统工艺海外巡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2 开办海外分校和传统工艺学堂,开展国际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2.3 组织师生优秀作品,参与国际赛事
3 形成“中国职教”品牌,国际影响再提升
    3.1 招收“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拓宽招生渠道
    3.2 开展中国传统工艺体验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3.3 开展双语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3.4 与多国院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推进合作国际化
4 结语

(3)商创一体背景下环艺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实践研究——以禾风织造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创一体背景下高职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二、商创一体背景下工作室化教学实践意义
    (一)有效提升学生课业成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二)促进专业教育与市场应用价值的有机融合
    (三)提升社会化对接水平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激活学校办学活力
三、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核心理念
四、禾风织造工作室教学改革实践
    (一)工作室建立背景
    (二)品牌释义
    (三)产品和服务
    (四)工作室组织构架
五、工作室运营模式
    (一)市场分析
    (二)定制服务
    (三)运营效果
六、商创一体的工作室化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6)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篇:1954-1984
下篇:1984-2014
结语

(7)人文相契,蕴情阐序-《红楼梦》贾母上房的“人文”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问题
    1.5 论文框架
第2章“人文”之义
    2.1“人”之义及其分析
        2.1.1“人”之辞源与词义
        2.1.2“人”的衍生
        2.1.3 空间使用者分析——贾母
    2.2“文”之义及其特点
        2.2.1“文”之辞源与词义
        2.2.2“文”之衍生
        2.2.3《红楼梦》的文化界域及其特点
    2.3“人”“文”之间的关系
        2.3.1 内外相应之“人”“文”——性之内尽于己,礼之外顺于道
        2.3.2 体用不二之“人”“文”——用以显体,“人”乃用之本,其根为“文”
第3章“人文”之境
    3.1“人”为主导——女眷行为活动空间模式
        3.1.1 女眷行为活动的中心场所
        3.1.2 女性空间模式特征
    3.2“文”为主导——院落特征和布局
        3.2.1 贾府各院落位置关系
        3.2.2 贾母院规模及建筑形制
    3.3“人文”并重——空间,礼制,实践
        3.3.1 建造形式与社会礼制运作
        3.3.2“人”的状态与贾母上房空间
第4章“人文”之式
    4.1“工具性的礼制”运作
        4.1.1“常规”礼制实践
        4.1.2 空间推想与复原
    4.2“象征性意识形态”运作
        4.2.1“世俗”话语实践
        4.2.2 座次空间与场景分析
第5章 结语 —“人文相契,蕴情阐序”
    5.1 古代设计蕴含的“人文”观念
        5.1.1“天人合一”思想
        5.1.2“礼乐”思想
        5.1.3 血缘和宗法文化观念
    5.2“人文”之路——从重“文”到重“人”
        5.2.1 空间功能细化
        5.2.2 空间营造手段丰富
        5.2.3 关注细部设计
参考文献
附录《红楼梦》贾母上房描写一览表
致谢

(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论文提纲范文)

2006.11——2007.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08.1——2008.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与奥运相关的设计项目
        2.其他重要科研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09.1——2009.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0.1——2010.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1.1——2011.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2.1——2012.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3.1——2013.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4.1——2014.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为APEC设计
        2.其他设计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5.1——2015.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
        2.其他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6.1——2016.10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9)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10)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概念解析
    1.3 文献检索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手绘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2.1 “手绘”一词的界定
    2.2 手绘的地位和重要性
        2.2.1 快速记录灵感、推敲设计思路
        2.2.2 表达、沟通和交流的手段
        2.2.3 设计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
        2.2.4 艺术收藏价值、美学传承价值
    2.3 手绘课程的设置原因
        2.3.1 手绘与艺术设计的历史渊源
        2.3.2 效果图课程的设置原因
        2.3.3 手绘课程的设置原因
    2.4 手绘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2.5 手绘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
        2.5.1 手绘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结构设置的关系
        2.5.2 手绘课程与电脑绘图课程之间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手绘效果图课程的教学现况研究
    3.1 效果图课程的设置与课时
    3.2 效果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3.2.1 教学内容单一
        3.2.2 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和创新
        3.2.3 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3.2.4 效果图课程教学体系的问题分析
    3.3 手绘课程的课程目标
    3.4 手绘课程的教学趋向
        3.4.1. 效果图课程的转变
        3.4.2. 手绘课程的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手绘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4.1 教学体系总体构想
        4.1.1 课程编制与课程设计
        4.1.2 分层安排、分段组织教学过程
        4.1.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4.2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贯彻
        4.2.1 将教学目标贯彻到底
        4.2.2 课程设置及学时
        4.2.3 课程间的关联和配合
    4.3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4.3.1 手绘基础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4.3.2 手绘必修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4.3.3 手绘选修课程的改革与设计
    4.4 课程实施过程的操控
        4.4.1 备课过程要具有针对性
        4.4.2 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4.4.3 教学方法要具有适应性
        4.4.4 教学手段要具有多样性
    4.5 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
        4.5.1 目标评价模式
        4.5.2 考试考查制度
        4.5.3 质量监控体系
    4.6 人为因素的改善
        4.6.1 提高生源质量的举措
        4.6.2 增强师资力量的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刍议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 刘冠伦.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12)
  • [2]“双高”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策略——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赵晴雯. 成才, 2021(21)
  • [3]商创一体背景下环艺设计专业工作室化教学实践研究——以禾风织造工作室为例[J]. 和水英. 大观, 2021(09)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6]中国环境设计研究60年[J]. 郑曙旸. 装饰, 2019(10)
  • [7]人文相契,蕴情阐序-《红楼梦》贾母上房的“人文”智慧[D]. 张靖琪.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4)
  • [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J]. 周志,田君,赵毅平,徐璐. 装饰, 2016(10)
  • [9]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10]国内手绘课程教学体系研究[D]. 刘妍晶. 南京工业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