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

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

一、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焦点[1](2020)在《In3+,Si4+掺杂的ZnGa2O4:Cr3+长余辉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余辉材料在建筑涂料、紧急照明、生物医学、信息存储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们已在不同体系的材料中成功制备蓝、绿、黄光长余辉材料,且一些材料的高效长余辉性能已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然而,红色长余辉材料在发光亮度和余辉时间方面都还不够理想。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在Zn Ga2O4:Cr3+中引入In3+和Si4+离子,研究其发光与余辉性能。具体包括以下工作:(1)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Zn Ga2O4:Cr3+,In3+红色长余辉材料。发现In3+离子掺杂改变了Cr3+离子的配位环境,使得Cr3+的4A2-4T1和4A2-4T2跃迁强度明显增强。In3+离子对Cr3+离子的配位环境的改变进一步造成了不同格位的发射峰位置不同,从而使发光光谱表现出非均匀加宽,同时提高了样品的发射光强度,其中12%In3+掺杂的Zn Ga2O4:Cr3+样品表现出最好的光致发光特性。其中9%In3+掺杂的Zn Ga2O4:Cr3+具有最好的长余辉性能。同时,In3+减小了Zn Ga2O4:Cr3+的禁带宽度,使得样品能被比紫外光能量跟小的455nm蓝光所激发产生长余辉现象。(2)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Si4+离子掺杂深红色发光的Zn(Bi)Ga2O4:Cr3+,In3+材料。Si4+离子的引入使得Zn(Bi)Ga2O4:Cr3+,In3+,Si4+样品的发光性能与余辉性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Zn(Bi)Ga2O4:Cr3+,In3+相比其荧光强度提高了1.5倍,激发停止后80s时样品的发光强度提高了1.5倍。

韩江丽[2](2020)在《小分子掺杂有机晶体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无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开发出大量的无机长余辉材料。相比于无机长余辉发光材料,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因价格低廉、合成简便、生物相容性好、柔性以及功能团易修饰等优点而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同时,由于有机晶态长余辉材料具有非晶态有机长余辉材料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使得有机晶态长余辉材料无论是在设计制备、机理研究,还是应用方面均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深入研究了D-A体系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晶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光物理性能及其余辉发光机理,并探讨了其在防伪和生物成像上的应用潜力。主要内容如下:1、我们首次利用两种廉价易得的有机小分子在室温下通过简单的超声制得D-A体系的长余辉晶体材料,余辉时间大于6 s。之后重点研究了制备出的掺杂晶体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能和光物理性能,并对其余辉发光机理做了分析。实验所选用的给体分子2,7-二-(N,N-二苯基氨基)-9,9-二甲基-9H-芴(DDF)和受体分子2,8-二(二苯基氧膦基)二苯并噻吩(PPT)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可以制备出具有单晶结构的掺杂晶体。通过一系列光物理分析可知,掺杂晶体的长寿命余辉发光可能主要来源于电荷分离态的延迟荧光发光和DDF的磷光发光。2、我们在保持受体分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给体分子的掺杂量和给体分子种类来调控掺杂晶体的余辉时间和颜色。实验和光物理分析表明,室温溶液超声法制备D-A体系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晶体材料具备如下规律:给体和受体分子能级要相互匹配,可以构成D-A体系;单个给体分子的结构要小于受体分子晶体结构的最大空隙;给体分子的光物理性质会影响所制备的D-A体系的光物理性质,所以可以通过给体分子的选择来调控余辉的时间和和颜色;给体的掺杂量也会影响余辉时间;通过选择能级和分子结构都可以与D-A体系有机长余辉晶体材料相匹配的染料分子,那么就有望调控体系的余辉颜色和时间。这些研究结果和规律为制备D-A体系有机长余辉晶体材料提供了一些新的设计思路。3、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小分子有机长余辉晶体材料的应用价值。我们将制备出的余辉时间可调的D-A体系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晶体材料应用于防伪和生物成像。因为防伪材料既需要达到防伪的目的,又不能造成信息的泄露,所以防伪材料选择了余辉时间为6 s的掺杂晶体,防伪效果优异;将余辉时间为25 min的掺杂晶体应用于生物成像,体现了其很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王志珍[3](2020)在《Sr3SiO5基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一直是长余辉研究领域重点。本论文以硅酸盐Sr3SiO5作为基质材料,采用共沉淀、燃烧法结合高温固相反应法成功制备了系列Eu2+掺杂的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 Si、Sr格位元素调控对材料结构与余辉性能的影响;借助光谱分析和理论计算,阐明了长余辉机理,通过优化制备工艺,获得了高性能的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并探索了其潜在的应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设计并制备了低Eu2+掺杂的不同Ge4+含量的Sr3Si1-xGexO5:Eu2+(x=0.0~1.0)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了 Ge4+含量对长余辉性能的影响,在模拟太阳光辐照条件下,将Sr3SiO5:Eu2+的余辉时间由100 s提升至约7000 s。同时,结合实验光谱数据及DFT计算,我们认为其电子陷阱源于氧缺陷,并构建了 HRBE图对余辉机理给出了合理的解释。(2)制备了 Sr3SiO5:Eu2+,TM(TM=Sc3+,Hf4+,Zr4+,Ti4+,Nb5+)发光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其长余辉发光性能;发现Sr3Si1-xNbxO5:Eu2+具有优异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在紫外光辐照5分钟后,其余辉时间可达14小时,余辉初始亮度可超1000 mcd/m2。随后我们使用EPR等测试手段结合DFT计算系统地研究了 Nb5+对材料余辉性能影响的内在机理,并探讨了在不同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3)设计并采用燃烧法结合高温固相反应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Sr1-xBax)3SiO5:0.05%Eu2+,Nb5+长余辉发光材料。通过优化Sr2+/Ba2+比值,调整带隙及陷阱深度,发现Ba含量为x=0.12时其发光颜色最接近商业化的Y2O2S:Eu3+,Mg2+,Ti4+色坐标,且具有超过16小时的余辉时间,该体系中最长时间超过20小时,这是目前在该波长的所有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中性能最佳的材料。同时,我们将该材料与目前市售的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二者性能接近,表明该体系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林静[4](2020)在《基于ZnGa2O4:Cr3+尖晶石结构长余辉材料的改性及荧光传感应用》文中指出长余辉材料在光子激发下,可将能量储存在陷阱中,停止激发后仍可持续发光。鉴于长余辉材料具有良好的余辉特性,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消防标识、仪表显示以及防伪标记等领域。近年来,长余辉材料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以及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已获得广泛地关注。但目前大多数的荧光探针都需进行实时激发检测,故存在强背景干扰等问题;而长余辉材料具有优良的余辉特性,可实现免实时激发检测,有效地避免激发光和生物组织自体荧光的干扰,获得高信噪比。尤其是近红外长余辉材料还具有深组织透过性的优点,可实现活体成像和检测,因此近红外长余辉材料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荧光探针。但目前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性能还有待改善,对复杂样品基质中特定对象的检测应用还较少,对于不同检测目标需要构建合适的荧光探针。为此本文通过掺杂Sn和共掺杂Ge、Yb、Er三种元素制备了两种不同的Zn Ga2O4:Cr3+体系长余辉材料,采用不同手段对其形貌结构以及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并以上述长余辉材料为荧光探针构建新型传感模型,对Fe3+、H2O2、葡萄糖氧化酶以及癌胚抗原(CEA)实现定量检测。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热合成法结合高温后处理,通过共掺杂Sn4+离子,制备了Zn Ga2O4:Cr3+,Sn4+(ZGSC)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并进行包硅处理以提升其在水相中的分散性。XRD和TEM表征分析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长余辉材料结晶度良好,属于立方尖晶石结构。包硅处理后,在Zn Ga2O4:Cr3+,Sn4+@Si O2(ZGSC@Si O2)表面可观察到明显的硅层,在水相中可稳定分散1 h以上。制备的ZGSC@Si O2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p H变化对其没有明显影响,在水相中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Fe3+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随着Fe3+离子的浓度增加而逐渐淬灭,检测线性范围为5×10-5mol/L~8×10-4mol/L,检出限为2.5×10-5mol/L。最后,ZGSC@Si O2成功应用于补铁口服液中Fe3+的定量检测,表明ZGSC@Si O2在补铁药品的质量控制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以上述实验为基础,即Fe3+可使ZGSC@Si O2产生明显的荧光淬灭现象,鉴于H2O2可有效地将Fe2+氧化成Fe3+,因此构建了ZGSC@Si O2/Fe2+纳米荧光探针,实现了H2O2的定量检测。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逐渐淬灭。当H2O2浓度在8×10-5~8×10-4mol/L之间时,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与H2O2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85×10-6mol/L。进一步地,由于β-D-葡萄糖在β-D-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可产生H2O2,因此可通过对H2O2浓度的测定,实现β-D-葡萄糖氧化酶的定量检测,由此构建了ZGSC@Si O2/Fe2+/β-D-葡萄糖纳米荧光探针,用于定量检测β-D-葡萄糖氧化酶。论文对反应时间、Fe2+和β-D-葡萄糖的用量进行了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随着β-D-葡萄糖氧化酶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检测范围为7~19μg/m L,检出限为3.78μg/m L。由此可见,近红外纳米荧光探针ZGSC@Si O2/Fe2+/β-D-葡萄糖可为工业、食品以及药物等领域中葡萄糖氧化酶的检测提供新型的检测方法。3、采用水热合成法结合高温后处理,通过共掺杂Ge4+、Yb3+、Er3+三种离子,制备了近红外长余辉材料Zn Ga Ge O4:Cr3+,Yb3+,Er3+(PLNPs)。采用XRD、TEM和荧光光谱等手段系统地对其形貌结构以及荧光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将制备的长余辉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功能化处理,提升了其在水相中的分散性。鉴于BHQ修饰的适配体(Apt-BHQ)的吸收光谱与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发射光谱存在光谱重叠,根据FRET机理,Apt-BHQ可吸收长余辉纳米粒子的荧光使其产生荧光淬灭。当加入CEA时,CEA特异性识别适配体,导致适配体与长余辉纳米粒子分离,从而使其荧光恢复,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随着CEA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论文构建了近红外纳米长余辉荧光探针PLNPs-DNA-Apt用于CEA的定量检测。论文优化了该荧光探针用于检测CEA的条件并进行了选择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前列腺特异抗原、甲胎蛋白、胰蛋白酶和牛血清白蛋白等共存分子对PLNPs-DNA-Apt对荧光恢复的影响不大,证明PLNPs-DNA-Apt对于CE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鉴于长余辉材料的余辉特性,分别采用了稳态发光和时间分辨两种方法对CEA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稳态光致发光相比,采用时间分辨法有效地消除胸腔积液自体荧光产生的干扰,提高了准确性。时间分辨法测定CEA的检测范围为5 pg/m L~10000 pg/m L,其检出限为0.0851 pg/m L,实现了胸腔积液中的CEA浓度的测定。因此,近红外余辉纳米荧光探针在生物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窦晓静[5](2020)在《一维纳米长余辉材料的低温沉淀法合成与光学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说明长余辉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延迟发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在材料组成和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中也已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的合成工艺尚不能满足形态和余辉性能的可控调节需求。而一维纳米材料往往具有独特的光化学性质。因此,本论文提出了三种低温沉淀合成法和一维新型氢氧化镧长余辉材料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相信,本研究成果将扩充纳米长余辉材料的基质组成和拓展纳米长余辉材料的应用研究范围。本论文共分为七大章,第一章主要对纳米长余辉材料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现有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本研究的解决方案;第二章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及表征手段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余章节以制备工艺的改进与优化为线索,分别讲述了在常规沉淀法、一步沉淀法和热注入沉淀法这三种低温沉淀法的前提下,得到的以La2O2CO3和La(OH)3为基质、性能优良的一维新型长余辉纳米材料。主要获得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常规沉淀法:第三章中首先根据现有长余辉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中的常规沉淀法,第一步得到前驱体La(OH)3:1%Tb3+纳米棒,第二步经过高温(600℃)后处理得到La2O2CO3:1%Tb3+分散性较好的一维绿色长余辉纳米棒。最强发射峰为542 nm(5D4-7F5)。余辉时间约为1800 s。浅陷阱深为0.848 e V。验证了此方法合成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目标产物La2O2CO3的可能性;其次,为了达到La2O2CO3基长余辉纳米材料形态和余辉性能的可控调节、验证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可能性。第四章中我们制备了以La(OH)3:Eu3+,Ho3+纳米棒为前驱体,后处理产物为La2O2CO3:Eu3+,Ho3+的长余辉纳米材料,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简单地改变后处理条件(热处理时间t和热处理后工艺M),实现了从纳米棒到竹节状纳米棒再到纳米颗粒的形态演变以及余辉时间的协同调控。另外,制得的纳米长余辉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水稳定性,在小鼠血浆和10%葡萄糖中可悬浮超过10天。此材料还具有H2O2检测能力,证明了La2O2CO3基材料具备无需原位激发即可实时监测H2O2和葡萄糖的应用潜力。但是,经过后处理烧结后的长余辉纳米材料往往会具有团聚、颗粒长大和分散性变差的缺点,从而限制了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发展,因此我们考虑避免后处理步骤的氢氧化物前驱体是否具有长余辉现象。(2)一步沉淀法:首先验证上述研究中一步沉淀后得到的前驱体产物La(OH)3:20%Eu3+纳米棒具有强度较弱、时长约为600 s的余辉现象,开辟了无需高温/高压条件制备长余辉纳米材料先河。本论文第五章主要强调一步沉淀法制得长余辉纳米材料的余辉性能优化改善。通过调节掺杂离子浓度、共掺离子、改变掺杂离子、改进制备工艺等手段进行了余辉性能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掺杂离子为20%Sm3+,最优制备工艺为热注入沉淀法。目标产物余辉强度大幅提高,余辉时长延长至>600 s。这一发现对于探索长余辉纳米材料的合成手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优化此合成方法制得的纳米颗粒的余辉性能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3)热注入沉淀法:第六章主要强调通过调控热注入沉淀法的合成条件进而调控La(OH)3:20%Sm3+长余辉纳米棒的余辉性能,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制备条件中沉淀液的p H=10,反应温度T=90℃时,获得的La(OH)3:20%Sm3+长余辉纳米棒的分散性好,尺寸均匀、形貌统一且余辉性能相对较好。在考察其光学性能的时候,我们制备了La(OH)3基质未掺杂样品和La(OH)3:20%Sm3+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后的热注入沉淀法所制备的两个样品,光学性质和余辉性能基本保持一致,都属于由晶体缺陷造成的455 nm蓝色余辉,这也就意味着对La(OH)3基质的余辉机理研究对于揭示由低温化学法制得具有长余辉性能的纳米颗粒的原理具有重大意义。第七章中,我们系统的讨论了由热注入沉淀法合成的La(OH)3长余辉纳米棒的结构与形貌、光学性质(激发波长=397 nm,发射波长=467 nm)、余辉性能(余辉发光峰=455 nm,余辉衰减时间远远大于600 s),以及对于此种材料的余辉机理(缺陷余辉)进行了探讨,最后,我们还在相同合成方法制得的样品Y(OH)3、Yb(OH)3、Gd(OH)3中和原料Na OH中都发现了蓝色长余辉发光,证明了在低温化学中,未经高温高压,未经烧结过程可以成功合成氢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而且,对于为何含OH-的晶体材料都具有长余辉发光的这一特性的深入考察也对是研究此长余辉现象原理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是我们后续的一个研究重点。

刘东[6](2020)在《Eu2+掺杂几种氧化物发光材料制备及在白光LED和信息存储的应用》文中认为稀土离子掺杂无机荧光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能,例如:发光效率高,化学性能稳定,光谱可调,环境友好等受到学者们广泛研究。而作为最常用的激活剂—二价铕离子,它具有丰富的5d-4f能级跃迁,在不同的晶格场中,其发射颜色可以从近紫外光调节到近红外光。基于铕离子优良光学性能,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基于铕离子掺杂白光LED(w LED)用荧光材料、长余辉材料和光激励长余辉发光材料。通过XRD探究了合成样品相结构,采用稳态光谱、漫反射光谱、高温光谱、荧光寿命、热释光曲线,光致发光等手段表征材料的发光和热稳定特性,并探索了所制备材料在有关方面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基于Won Bin Im课题组报道的零热猝灭、高量子效率、蓝光发射Na3Sc2(PO4)3:Eu2+荧光材料,我们采用Eu2+→Tb3+,Eu2+→Mn2+能量传递方式在Na3Sc2(PO4)3基质中实现了单相全波段发射。通过合理调整Eu2+/Tb3+/Mn2+离子的掺杂比例,发射颜色可以从蓝色调到绿色/红色/白色。与此同时,Na3Sc2(PO4)3:Eu2+/Tb3+/Mn2+的稳态光谱,寿命衰减曲线和能量传递效率表明Eu2+与Tb3+/Mn2+离子之间的浓度淬灭机制为是偶极子-偶极子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Na3Sc2(PO4)3:Eu2+/Tb3+/Mn2+发射光谱在150℃时仍表现为零热猝灭,在200℃时也只有20%的发射强度损失,并且在150℃量子效率可以达到87.8%(200℃—76.8%)。此外,在20—300℃温度范围内,Na3Sc2(PO4)3:Eu2+/Tb3+/Mn2+的色度坐标始终保持稳定。最后,利用365nm近紫外芯片激发Na3Sc2(PO4)3:Eu2+/Tb3+/Mn2荧光粉制备了色温为4740.4K,显色指数80.9白光LED,这一结果表明Na3Sc2(PO4)3:Eu2+/Tb3+/Mn2+在近紫外芯片激发w LED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在Na3Sc2-xAlx(PO4)3-y(BO3)y基质中通过单掺Eu2+实现发射波长大范围调控的荧光材料。通过研究发现这主要源于Al3+和(BO3)3-等效取代Sc3+和(PO4)3-导致导致邻近Na-O多面体的局部环境发生显着畸变,从而使Eu2+在三种Na离子格位上的占据都存在,导致Na3Sc2-xAlx(PO4)3-y(BO3)y:Eu2+荧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产生变化。利用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等效替代,在Na3Sc2(PO4)3基质中实现了除Eu2+占据Na1格点外,还可以占据Na2和Na3格点,为基于单掺杂单相方法设计全彩色发射荧光粉提供了新思路。(3)首次通过将Eu2+、Dy3+、Tm3+和HO3+简单地掺杂入到Ba2Si O4基质中,成功地进开发了一种基于长余辉材料具有多维陷阱的多能级光信息存储材料。通过有意引入Ho3+、Dy3+和Tm3+掺杂离子,实现了三种陷阱宽度和深度分别为0.073、0.088和0.107e V的窄陷阱和0.72、0.84和1.02e V的深离散能级分布。在热辐射作用下,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光学存储在不同陷阱的柔性荧光粉中,然后通过热辐射或者光激励方式逐级寻址。并且长期再循环的写入和读出测试结果,表明此种柔性材料具有良好的数据保留能力和高疲劳抗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人们设计和调控多维陷阱提供启示,为研究新的可擦除的多级光信息存储/高安全防伪材料提供方法借鉴。

封鑫[7](2019)在《硅酸盐基质颜料的探究和研究》文中指出颜色就是语码信息,是色彩传递出的语言的翻译。如今,寻找具有优异物理化学特性的新型,环保,经济上可行的颜料已成为颜料工业的永久挑战。颜料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虽然有机颜料颜色鲜艳,但其耐热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及无机颜料,对于玻璃、陶瓷、搪瓷、建筑等应用来说,只能选用无机颜料。黄橙色无机颜料主要有铅铬黄(铬酸铅)、锌铬黄(铬酸锌)、镉黄(硫化镉)、镉红(硒化镉)和铁黄(水合氧化铁)等。因此,含有毒重金属或过渡金属(如Pb2+,Cr6+,Cd2+)黄橙色无机颜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有害。无机颜料是根据其本征带隙吸收和反射来调节颜色变化。黄橙色无机颜料的吸收范围必须达到蓝绿光区,但是绝大多数无机材料的本征带隙吸收位于紫外区,带隙吸收达到蓝绿光区的材料种类非常少,因此,发现新的无机有色颜料是非常困难的。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掺杂的稀土离子电子跃迁来实现蓝绿光区的吸收,从而在本征带隙吸收位于紫外区的常规无机材料中实现黄橙色无机颜料。硅酸盐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成本低且易得等优势,是一种比较好的基质材料。本论文以Sr2SiO4和Sr3SiO5为基质材料,采用传统的制备方法合成了无机环保型黄色和橙红色颜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扫描电镜(SEM)对粉末样品的物相、晶体结构等进行分析,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测试样品的反射率,利用Van Uitert建立了一个模型公式计算掺杂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CIELab色坐标数据表征样品颜色的色纯度和亮度。主要内容如下:(1)以SrCO3为锶源、SiO2为硅源,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黄色颜料。结果表明:(Sr1-xEux)2SiO4(x=0,1,2,4,8,16,32,64,100 mol%)系列颜料在 1250℃结晶,样品的粒径均匀,其尺寸约5.5μm。随着Eu2+离子取代Sr2SiO4中Sr离子含量的增加,样品的颜色由白色过渡到浅黄色再到黄色。颜料样品可见光反射率(20%-75%)随着Eu2+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近红外反射率都基本维持在90%左右。通过Van Uitert的模型计算得出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类型为电偶极-电四极相互作用。(2)以碳酸锶和二氧化硅为原材料,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制备粉末颜料。结果表明:(Sr1-xEux)3SiO5(x=0,1,2,4,8,16,32,64,100 mol%)系列颜料在 1250℃,保温 3 h 成功合成,样品的颗粒均匀,粒径约8 μm。随着Eu2+离子取代Sr3SiO5中的Sr3+离子含量的增加,粉末样品的颜色从白色过渡到橙色再过渡到灰色,这些样品相应的CIE坐标有规律地从(0.345,0.355)偏移至(0.490,0.427)再返回(0.324,0.348)。颜料样品的可见光反射率(65%-80%)和近红外反射率(85%-95%)都随着Eu2+离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掺杂铕离子浓度为16%时颜料的呈色性能最佳,L*值为96.28,a*值为32.82,b*值为 87.89,C*值为 93.79,色度角 h%为 68.75%。(3)同样以碳酸锶和二氧化硅为原材料,添加了 NH4Cl,H3BO3,BaF2,MgF2,CaF2等助溶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成功合成了(Sr0.92Eu0.08)3Si05的粉末样品。结果表明:添加助溶剂后,颜料样品的颜色和颗粒形貌、粒径尺寸都有很大变化。添加NH4Cl,H3BO3,BaF2,MgF2,CaF2等助溶剂的粉末样品的粒径分别为:6.01,5.29,9.66,10.08,3.08μm,相对应的颜料样品的颜色分别是:浅黄色、浅粉色、橙黄色、橙红色、灰白色。颜料样品的可见光反射率分别为72%,60%,70%,65%,75%,基本围绕在70%左右。呈色性能来说,其助溶剂为NH4Cl,BaF2,MgF2时颜色最佳,L*值分别为95.27,95.79,90.09,a*值分别为29.56,35.24,30.38,b*值分别为77.84,86.08,78.12,C*值分别为 83.26,93.01,83.82,色度角h°值分别是69%,67%,68%。

王传龙[8](2019)在《铕离子掺杂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首先系统的阐述了长余辉材料、光激励发光材料、光致变色材料以及荧光温度传感材料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通过XRD确认所合成样品的物相,采用稳态与瞬态光谱、漫反射光谱、荧光寿命、余辉衰减曲线、热释光曲线等手段表征材料的发光特性,初步探索了所制备材料在有关方面的应用。主要获得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Eu3+掺杂Sr3Sn2O7红色荧光粉。我们详细研究了该红色荧光粉的浓度猝灭和热猝灭特性。此外,我们发现该材料具有光致变色特性。在交替的紫外光和可见光/热刺激作用下,所获得的样品表面呈现在白色和棕色之间的可逆颜色变化。另外,我们制备了一系列Eu3+掺杂Sr3SnMO7(M=Sn,Si,Ge,Ti,Zr和Hf)红色荧光粉,它们均同时表现出光致变色和荧光调控特性。基于光致变色和红光发射,可以实现有效地红光发射调制。最重要的是,Eu3+红光发射可通过交替的紫外光和可见光/热处理进行可逆调制,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可用作无损光学信息写入和读出。以上结果表明基于光致变色实现荧光调控特性的Sr3SnMO7:Eu3+荧光粉有望应用于光学信息存储。最后,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从发光中心到色心的非辐射能量传递模型。(2)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绿色超长余辉材料Ba2SiO4:Eu2+,Ho3+。在撤去紫外光24小时后,余辉强度仍然能达到2.97 mcd m-2。这种优异的特性主要来源于Ho3+对陷阱分布调控。在撤去紫外光15天后,在980 nm的光照射下样品可以再次观察到绿光发射。通过不同条件下(激发时间、激发后等待时间和激发后热处理)的热释光曲线,揭示了基质材料中陷阱连续分布、陷阱分布调制和电子运动动力学过程。制备的Ba2SiO4:Eu2+,Ho3+荧光粉薄膜,在紫外光照射下写入信息,然后通过加热或980 nm光激励读出存储的信息,这在光学信息存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3)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稳态/瞬态荧光双模式测温的荧光柔性膜LiTaO3:Ti4+,Eu3+@PDMS。基于荧光强度比IEu/ITi,这种比率荧光温度计在303-443 K温度范围内具有优异的温度灵敏度以及稳定的可重复性。其中,绝对灵敏度最大值Sa=0.671 K-1、相对灵敏度最大值Sr=5.425%K-1、温度分辨率最小值0.14 K;基于Ti4+荧光寿命对温度的依赖性,这种荧光温度计的绝对灵敏度最大值Sa=0.122 K-1、相对灵敏度最大值Sr=3.637%K-1、温度分辨率最小值0.027 K。温度灵敏度和分辨率明显优于先前报道的同类比率荧光温度计。最后,我们制备出容易信息加密的柔性3D微米柱点阵,通过光、温度和时域解密“锁定”的信息。这项技术可应用于不可复制的多模式/多维防伪领域。这些结果表明该材料有望用于高灵敏荧光温度传感和高安全防伪。

薛岩[9](2018)在《BN基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发光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而发光材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非稀土发光材料因其具有无毒环保、原材料价格低、合成工艺简单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白光LED,还可能在紫外及可见光源、生物领域、通讯工程、物理光学以及医学等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在本文中利用简单的化学原材料制备出了颜色可调节的BCNO荧光粉和具有长余辉性质的BCNO磷光体并且对其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了改变BCNO荧光粉的合成工艺和原料配比对其形貌和发光性质的影响,确定了烧结温度在600~700 ℃区间,烧结时间控制在150 min。硼源和氮源的摩尔比为1:1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最强。当改变加入碳源的量时发射峰的峰位可以从476nm(蓝光)红移到524 nm(绿光),量子效率维持在50%,样品的形貌(无规则颗粒,尺寸在微米级别)不会因为加入碳源的多少而改变。当使用酒石酸作为碳源时,BCNO荧光粉的发射峰位红移到579 nm橙光波段,形貌为纳米片状结构。2.长余辉BCNO磷光体的形貌是由长度在10μm的棒状结构组成,XRD图谱显示它主要是由氧化硼(B2O3)和乱层氮化硼(t-BN)所构成。BCNO磷光体的发射波段主要在蓝紫光区域,余辉的发射峰位与荧光发射峰位相一致,在368 nm~430 nm之间。BCNO磷光体在经过365 nm的紫外灯照射20 min后,仍能用肉眼观察到余辉发光现象。结合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总结出了长余辉BCNO磷光体的发光原理。同时,在制备过程中加入Na+等碱金属元素可以细化BCNO磷光体的晶粒尺寸,虽然对余辉性质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会提升发光强度。BCNO长余辉磷光体在细胞成像等生物学医学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申凤娟,夏继宏,程正富[10](2016)在《长余辉荧光粉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国内外长余辉荧光粉的研究进展。对长余辉荧光粉做了详细分类,并给出各类型的代表材料。总结了长余辉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并阐述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分析典型的发光模型,阐述了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本文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二、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In3+,Si4+掺杂的ZnGa2O4:Cr3+长余辉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色长余辉材料简介
    1.3 主要制备方法
    1.4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机理
    1.5 Cr~(3+)离子的能级结构与发光特性
    1.6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表征手段
第三章 In~(3+)掺杂对ZnGa_2O_4:Cr~(3+)余辉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样品的制备与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3.3 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与机理
    3.4 样品的余辉特性与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i~(4+)掺杂的ZnBi_(0.02)Ga_(1.98)O_4:Cr~(3+),In~(3+)的发光与长余辉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
    4.3 Si~(4+),Ge~(4+),Sn~(4+)掺杂的ZBGO:Cr~(3+),In~(3+)样品的比较
    4.4 Si~(4+)掺杂的ZBGO:Cr~(3+),In~(3+)样品的光致发光与余辉特性与机理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小分子掺杂有机晶体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机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无机长余辉材料的分类和发光机理
        1.2.2 无机长余辉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1.3 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
        1.3.1 有机发光原理
        1.3.2 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1.4 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领域
        1.4.1 余辉OLED
        1.4.2 防伪
        1.4.3 光记录
        1.4.4 传感器
        1.4.5 生物成像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2章 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晶体PPT:DDF的制备及其光物理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热稳定性
        2.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2.3.3 理论计算
        2.3.4 材料的晶体表征
        2.3.5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2.3.6 掺杂晶体PPT:DDF的发光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A体系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晶体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余辉发光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热稳定性
        3.3.2 材料的电化学性质
        3.3.3 理论计算
        3.3.4 材料的晶体表征
        3.3.5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3.3.6 有机小分子掺杂晶体的发光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D-A体系有机小分子长余辉晶体材料在防伪、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热稳定性
        4.3.2 材料的晶体表征
        4.3.3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4.3.4 掺杂晶体PPT:DDF在防伪上的应用
        4.3.5 掺杂晶体PPT:DMFLTPD在生物成像上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Sr3SiO5基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1.1.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1.2 商用长余辉发光材料分类
    1.2 稀土掺杂固体发光材料相关理论
        1.2.1 稀土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2.2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1.3 Eu~(2+)离子掺杂的长余辉发光材料
        1.3.1 Eu~(2+)掺杂的冷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
        1.3.2 Eu~(2+)掺杂的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
        1.3.3 其他的长余辉发光材料
        1.3.4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余辉机理
        1.3.5 热释光介绍及分析方法
        1.3.6 M_3SiO_5的晶体结构与合成
        1.3.7 Sr_3SiO_5:Eu~(2+)体系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思路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样品合成
        2.3.1 共沉淀法
        2.3.2 燃烧法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
        2.4.2 稳态光谱测试
        2.4.3 长余辉性能测试
        2.4.4 EPR测试
3 Sr_3Si_(1-x)O_5:Eu~(2+),xGe~(4+)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3.1.1 样品制备
        3.1.2 样品表征
        3.1.3 计算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XRD分析
        3.2.2 稳态发光性能分析
        3.2.3 长余辉性能
        3.2.4 电子陷阱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3.2.6 HRBE能级图构筑与长余辉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Sr_3Si_(1-x)Nb_xO_5:Eu~(2+)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结构与发光性能
    4.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1.1 样品制备
        4.1.2 样品表征
        4.1.3 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XRD与结构分析
        4.2.2 余辉性能分析
        4.2.3 余辉激发光谱及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4.2.4 DFT计算与余辉机理
        4.2.5 Sr_3SiO_5:Eu~(2+),Nb~(5+)在多彩余辉及信息存储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Sr,Ba)_3SiO_5:Eu~(2+),Nb~(5+)橙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1.1 样品制备
        5.1.2 样品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Ba~(2+)含量对余辉性能的影响
        5.2.2 余辉性能
        5.2.3 热释光与余辉激发光谱
        5.2.4 优异的长余辉发光性能
        5.2.5 余辉机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ZnGa2O4:Cr3+尖晶石结构长余辉材料的改性及荧光传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模型
    1.3 长余辉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
        1.3.1 高温固相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共沉淀法
        1.3.4 模板法
        1.3.5 燃烧法
        1.3.6 水热合成法
    1.4 长余辉材料的表征方法
    1.5 长余辉材料的进展
        1.5.1 硫化物体系
        1.5.2 钛酸盐基质长余辉材料
        1.5.3 硅酸盐基质长余辉材料
        1.5.4 镓酸盐基质长余辉材料
        1.5.5 其他体系
    1.6 长余辉材料的应用
        1.6.1 在陶瓷行业中的应用
        1.6.2 在消防标志中的应用
        1.6.3 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1.6.4 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7.2 研究目的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锡共掺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用于铁离子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长余辉材料的合成
        2.3.2 测定条件优化及选择性实验
        2.3.3 Fe~(3+)的定量测定及标准曲线制作
        2.3.4 实际样品检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长余辉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
        2.4.2 余辉及荧光性能表征
        2.4.3 测定条件优化及选择性实验
        2.4.4 Fe~(3+)定量检测及标准曲线制作
        2.4.5 实际样品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锡共掺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用于双氧水和葡萄糖氧化酶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测定条件的优化
        3.3.3 H_2O_2的定量检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3.4 葡萄糖氧化酶的定量测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
        3.4.2 葡萄糖氧化酶检测条件的优化
        3.4.3 H_2O_2的定量检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4.4 葡萄糖氧化酶的定量检测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红外长余辉纳米探针ZnGaGeO_4:Cr~(3+),Yb~(3+),Er~(3+)的制备以及用于肿瘤标记物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部分
        4.3.1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ZnGaGeO_4:Cr~(3+),Yb~(3+),Er~(3+)的合成
        4.3.2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ZnGaGeO_4:Cr~(3+),Yb~(3+),Er~(3+)的表面功能化
        4.3.3 近红外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
        4.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5 定量检测CEA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4.3.6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长余辉材料形貌结构表征
        4.4.2 长余辉材料的荧光性能表征
        4.4.3 近红外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
        4.4.4 测定条件优化及选择性实验
        4.4.5 CEA的定量检测及标准曲线制作
        4.4.6 实际样品的测定及加标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5.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一维纳米长余辉材料的低温沉淀法合成与光学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余辉材料概述
    1.2 长余辉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1.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2 材料组成研究进展
        1.2.3 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本论文研究方案及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及来源
    2.2 样品制备仪器
    2.3 样品合成方法
    2.4 主要表征手段及对应的仪器设备
        2.4.1 粉末X射线衍射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2.4.4 粒径分布
        2.4.5 荧光光谱
        2.4.6 漫反射/吸收光谱
        2.4.7 余辉发光光谱和长余辉衰减光谱
        2.4.8 热释光光谱
        2.4.9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规沉淀法合成Tb~(3+)掺杂La_2O_2CO_3 绿色长余辉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质和余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3.3.2 荧光性质
        3.3.3 余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规沉淀法合成具有形态演变特性的Eu~(3+)掺杂La_2O_2CO_3 长余辉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过程
        4.3.2 结构与形貌分析
        4.3.3 荧光性质
        4.3.4 余辉性能
        4.3.5 溶液稳定性
        4.3.6 H_2O_2检测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步沉淀法合成Eu~(3+)掺杂La(OH)_3 长余辉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质、余辉性能调控及制备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5.3.2 荧光性质
        5.3.3 共掺调节余辉性能
        5.3.4 掺杂不同离子实现余辉改善
        5.3.5 制备工艺的探索与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注入沉淀法合成Sm~(3+)掺杂的La(OH)_3 长余辉纳米材料的余辉性能调控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合成
    6.3 余辉性能调控
        6.3.1 沉淀液pH值
        6.3.2 沉淀液反应温度T
    6.4 光学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热注入沉淀法合成基质La(OH)_3长余辉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及余辉机理讨论
    7.1 引言
    7.2 样品合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7.3.2 光学性能
        7.3.3 余辉机理讨论
        7.3.4 氢氧化物余辉性能
    7.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一. 本论文研究总结
    二.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Eu2+掺杂几种氧化物发光材料制备及在白光LED和信息存储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荧光材料
        1.2.1 白光LED荧光粉的发展历程
        1.2.2 白光LED的合成方法
        1.2.3 白光LED存在的问题
    1.3 长余辉材料
        1.3.1 长余辉材料简介及发展历程
        1.3.1.1 金属硫化物体系
        1.3.1.2 铝酸盐体系
        1.3.1.3 硅酸盐体系
        1.3.1.4 镓锗酸盐体系
        1.3.2 深陷阱长余辉材料
        1.3.3 长余辉材料在光信息存储方面的研究
    1.4 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高温固相法
        1.4.2 化学沉淀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水热法
        1.4.5 燃烧法
        1.4.6 微波辅助加热法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样品的合成
    2.4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2.4.1 粉末X射线衍射
        2.4.2 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
        2.4.3 激发与发射光谱
        2.4.4 热释光曲线
        2.4.5 量子效率
        2.4.6 LED封装结果测试
第三章 一种零热猝灭、高量子效率、宽带激发的白光荧光粉Na_3Sc_2(PO_4)_3:Eu~(2+)/Tb~(3+)/Mn~(2+)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3.3.2 光致发光特性
        3.3.3 能量传递特性
        3.3.4 热稳定性及量子效率
        3.3.5 白光LED封装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过等效离子取代,产生多发射中心,拓宽Na_3Sc_(2-x)Al_x(PO_4)_(3-y)(BO_3)_y:Eu~(2+)的发射光谱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分析
        4.3.2 光学特性
        4.3.3 寿命衰减特性
        4.3.4 热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多维陷阱裁剪,实现多级可重写光信息存储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BS:Eu~(2+),Ln~(3+)荧光粉的合成。
        5.2.2 柔性荧光粉薄膜的制备
        5.2.3 多级光学信息存储和读出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与显微结构分析
        5.3.2 光致发光和多维陷阱裁剪
        5.3.3 多级光学信息存储和加密
        5.3.4 光激励方式多维信息读出
        5.3.5 存储数据的持久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一、本论文研究总结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硅酸盐基质颜料的探究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颜料背景
    1.2 无机颜料的制备方法
        1.2.1 高温固相法
        1.2.2 溶胶-凝胶法
        1.2.3 共沉淀法
        1.2.4 燃烧法
        1.2.5 微波合成法
        1.2.6 高能球磨法
    1.3 硅酸盐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3.1 白光LED应用
        1.3.2 长余辉发光
        1.3.3 光激励发光
        1.3.4 热和光稳定性
        1.3.5 其他掺杂的影响
        1.3.6 硅酸盐的制备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 (Sr_(1-x)Eu_x)_2SiO_4颜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制备过程
        2.2.3 表征仪器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相结构分析
        2.3.2 荧光性能分析
        2.3.3 颜色性能研究
    2.4 结论
3 (Sr_(1-x)Eu_x)_3SiO_5颜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制备过程
        3.2.3 表征仪器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分析
        3.3.2 荧光性能分析
        3.3.3 颜色性能研究
    3.4 结论
4 助溶剂对(Sr_(0.92)Eu_(0.08))_3SiO_5颜料的影响及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制备过程
        4.2.3 表征仪器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分析
        4.3.2 荧光性能分析
        4.3.3 颜色性能研究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铕离子掺杂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
        1.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光激励发光材料
    1.4 光致变色材料
        1.4.1 光致变色的定义和分类
        1.4.2 光致变色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5 荧光温度传感材料
    1.6 无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6.1 高温固相法
        1.6.2 溶胶-凝胶法
        1.6.3 共沉淀法
        1.6.4 水热法
        1.6.5 燃烧法
    1.7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样品的合成
    2.4 样品的测试和表征
        2.4.1 粉末X射线衍射
        2.4.2 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
        2.4.3 稳态和瞬态光谱
        2.4.4 余辉衰减曲线
        2.4.5 热释光曲线
        2.4.6 漫反射光谱
        2.4.7 电子自旋共振谱
        2.4.8 量子效率
第三章 Eu~(3+)掺杂Sr_3SnMO_7(M=Sn,Si,Ge,Ti,Zr,Hf)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及其发光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Eu~(3+)掺杂Sr_3Sn_2O_7 光致变色材料
        3.2.1 实验部分
        3.2.2 物相与结构分析
        3.2.3 光致发光特性
        3.2.4 漫反射光谱
        3.2.5 光致变色特性
        3.2.6 热释光特性
        3.2.7 光致发光与光致变色机理
    3.3 Eu~(3+)掺杂Sr_3SnMO_7(M=Sn,Si,Ge,Ti,Zr和 Hf)光致变色材料
        3.3.1 实验部分
        3.3.2 物相与结构分析
        3.3.3 光致变色特性
        3.3.4 可逆荧光调控特性
        3.3.5 电子顺磁共振分析
        3.3.6 荧光调控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u~(2+)-Ho~(3+)共掺Ba_2SiO_4 超长余辉材料的设计、光激励特性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4.3.2 电子结构分析
        4.3.3 光致发光特性
        4.3.4 长余辉发光特性
        4.3.5 热释光特性
        4.3.6 光信息存储应用
        4.3.7 长余辉与光激励发光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4+)-Eu~(3+)共掺LiTaO_3高灵敏度温度计和多维高级安全防伪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5.3.2 能带结构与态密度
        5.3.3 光致发光特性
        5.3.4 基于荧光强度比温度传感
        5.3.5 基于荧光寿命温度传感
        5.3.6 防伪应用
    5.4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BN基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材料
        1.2.1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2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1.3 无机发光材料
        1.3.1 稀土发光材料
        1.3.2 半导体发光材料
        1.3.3 长余辉发光材料
    1.4 氮化硼(BN)基的发光材料
        1.4.1 BN材料
        1.4.2 BN基发光材料
    1.5 BCNO类发光材料
        1.5.1 BCNO发光材料的发现
        1.5.2 BCNO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5.3 BCNO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5.4 BCNO发光材料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分析仪器和主要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荧光分光光度计(PL)
        2.2.5 紫外可见光双光束扫描分光光度计(UV-vis)
        2.2.6 傅里叶变换型红外光谱仪(FTIR)
        2.2.7 元素成分分析仪(CS仪、NO仪)
第三章 BCNO荧光粉制备方法和发光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BCNO荧光粉的制备
        3.2.1 BCNO荧光粉纳米材料的制备
        3.2.2 改变原料配比制备BCNO荧光粉
        3.2.3 改变制备工艺条件制备BCNO荧光粉
        3.2.4 改变碳源制备BCNO荧光粉
    3.3 BCNO荧光粉的性能研究
        3.3.1 BCNO的成分与结构分析
        3.3.2 BCNO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余辉BCNO发光材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长余辉BCNO磷光体发光材料的制备
        4.2.1 BCNO磷光体的制备
        4.2.2 掺杂Na~+的长余辉BCNO磷光体的制备
    4.3 长余辉BCNO磷光体发光材料的性能研究
        4.3.1 长余辉BCNO磷光体的成分与结构分析
        4.3.2 长余辉BCNO磷光体的发光性能研究
    4.4 掺杂金属Na~+离子对长余辉BCNO磷光体发光性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长余辉荧光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类型
    1.1 金属硫化物体系
    1.2 铝酸盐体系
    1.3 硅酸盐体系
    1.4 镓锗酸盐体系
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2.1 高温固相法
    2.2 水热合成法
    2.3 溶胶-凝胶法
    2.4 燃烧法
    2.5 沉淀法
    2.6 微波法及其他方法
3 长余辉材料发光机制
    3.1 电子-空穴转移模型
    3.2 位型坐标模型
    3.3 能量传递模型
4 总结和展望

四、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In3+,Si4+掺杂的ZnGa2O4:Cr3+长余辉材料研究[D]. 焦点. 湘潭大学, 2020(02)
  • [2]小分子掺杂有机晶体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和应用研究[D]. 韩江丽. 天津大学, 2020(01)
  • [3]Sr3SiO5基暖色调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D]. 王志珍.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ZnGa2O4:Cr3+尖晶石结构长余辉材料的改性及荧光传感应用[D]. 林静.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一维纳米长余辉材料的低温沉淀法合成与光学性能调控[D]. 窦晓静.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Eu2+掺杂几种氧化物发光材料制备及在白光LED和信息存储的应用[D]. 刘东.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硅酸盐基质颜料的探究和研究[D]. 封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铕离子掺杂氧化物荧光粉的制备、发光性能及应用研究[D]. 王传龙.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BN基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D]. 薛岩.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长余辉荧光粉的研究进展[J]. 申凤娟,夏继宏,程正富. 中国照明电器, 2016(11)

标签:;  ;  ;  ;  ;  

燃烧法快速合成新型蓝色硅酸盐长余辉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