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年展之国际阵容(论文文献综述)
范迪安,何红英,何多苓,周春芽,纪玉洁,贾蕴博[1](2021)在《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11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对公众开放。展览由"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美育共线"8个主题展版块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本届成都双年展共有海内外的272位艺术家参展,覆盖了全球的35个国家与地区。参展作品数量达506件,作品类型涵盖了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众多品类。
王林[2](2021)在《双年展情结与中国当代艺术》文中提出我开始接触到"Biennale"这个词,是198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时候。因为汉语翻译为双年展,顾名思义,以为肯定是两年一次。后来才知道卡塞尔文献展四年一届,最后还改成了五年。在三大国际双年展中,卡塞尔文献展学术力度最大,一直是心向往之。而我和卡塞尔文献展的缘分,应该追溯到1991年。1989年后中国当代艺术处于最沉闷的时期,
段少锋[3](2020)在《在世界剧场之后 当全球化艺术特快列车驶入慢行道》文中提出站在2020年的时间节点上向后看二十年前,全球化在千禧年后作为一个热词被不断拿出来讨论,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现象成为社会学者或者经济学者关心的话题。站在2020年的时间节点上向后看二十年前,全球化在千禧年后作为一个热词被不断拿出来讨论,全球化带来的诸多现象成为社会学者或者
邓小诗[4](2020)在《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建构》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创意城市理念的兴起以及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以行业细分的商业化设计展览和交易会。随着国内深圳、北京、上海和武汉相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下的“设计之都”,国内也涌现许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型设计周或设计节,设计展览已成为了设计行业展示和交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布局下,广州作为核心城市之一,可以申报“设计之都”为抓手,以广州设计展览品牌建构为契机,推动了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意产业以发展与交流。本论文在广州申报“设计之都”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从品牌资产的角度切入,结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探讨设计展览的品牌建构对广州“设计之都”的建设的意义与启示。首先,理清设计展览与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计之都”的关系。通过梳理设计展览的发展历程,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定义设计展览。概括了创意网络城市下“设计之都”的申报标准和广州申报的意义,并总结出设计展览品牌建构对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重要意义,主要为设计展览是申都的重要部分、促进创意设计产业的升级、提高创意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增添载体城市的创意文化传播力。其次,品牌资产模型建构下国内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的经验借鉴。首先,以戴维·艾格品牌资产理论为基础,结合设计展览的成因,建构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模型及其测量方法。其次,利用模型分析和对比国内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展览和国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最后,总结出国内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品牌所具备必要条件。再者,以广州设计周为例对设计展览品牌进行多维度分析。利用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模型,剖析广州设计周的品牌发展路径、创意产业发展背景、城市文化环境、历年展览主题和受众群体分析,从而总结出广州设计周品牌建构的优势与困境。最后,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广州设计展览品牌建构的战略,分为品牌资产的整合与塑造、品牌资产的维护与管理和品牌资产的延展与提升三部分阐述,以广州设计周为核心,整合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设计产业的资源,彰显广州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打造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集群,让其成为申都的名片之一。并选取2021年的广州设计周来进行设计构想,探讨广州“设计之都”的发展蓝图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意设计产业的生态圈的未来。
刘晓萌[5](2019)在《何以为家-从艺术常年展的发展探索欧洲文化认同》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双年展、三年展亦或是五年展,艺术常年展已经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的盛会,并成为艺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它的出现为当代艺术世界提供了一个全球性、跨文化的舞台,也成为有别于传统艺术机构的大范围、高规格、影响范围广、具有时效性的艺术试验场。日益火热的常年展不仅在艺术领域发挥影响力,同时也成为政治、文化的思想交流平台。因此,本文提出这样的假设:艺术常年展已经成为了文化身份建构、重塑与认同的利器,并将以欧洲境内的有一定历史积淀的知名艺术常年展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些常年展的主题是如何反应欧洲文化身份的变化。作为艺术常年展的发源地和全球化进程的开端,欧洲在艺术和政治一体化的实践都处在世界前沿。本文以欧洲作为地理范围,力求更好地探索常年展在社会文化发展之中扮演的角色。
薛峰[6](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与技术的冲击令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度的变革。由于信息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则持续性的相互介入和渗透;新的概念和意义在媒介融合的文化生态中不断产生。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既规训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也涉及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同时,动画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与现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通行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从而与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国际文化霸权的对抗、以及自我民族文化的完善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动画相关的媒体文化现象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人系统的剖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动画技术与应用的形态和规律;在宏观的视野下研究和梳理动画在当代媒体文化限阈中的概念生成、文本构建、语言结构、表述范式;继而进一步对动画媒体奇观的形态表现展开批判式的诊断,并结合当下媒介语境对动画中民族文化美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陈天驰[7](2019)在《可展示的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形塑 ——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传播理解城市,实体空间进入研究者视野,城市空间本身即为媒介。“展示”成为当代环境的一大特点,越来越多的空间被转换成可视的和可参观的。双年展被认为是展示国家或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双年展来吸引公众,以发展城市经济,强化城市象征。本文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苏双”)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双年展的策展原则、展示的文化场景、展示的交往空间三个部分,探究双年展是如何展示城市文化和形塑城市精神的。通过研究发现,“苏双”具有追求国际化、将艺术融入社区、倚重本土文化资源的策展精神向度。同时建构了突显主流价值取向、彰显个性的文化场景。进而激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样的空间交往。但同时,“苏双”的局限性也突显出来。“苏双”在策展上追求国际化但缺乏与国际潮流的对话,过于倚重本土文化而导致传达过于单一的价值取向,未能更好促进可沟通城市的达成。第四届“苏双”展示了其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相交融的城市文化,也塑造了苏州开放包容、杂合圆融、现代时尚的城市精神。同时,正在成长中的“苏双”表现出对潮流的追赶和无法摆脱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保守感之间的矛盾,也是苏州作为一座新城在高速发展中另一面。
王裕玲,李南哲[8](2017)在《“为何要举办双年展?” 2016年新加坡双年展研讨会》文中研究说明与第五届新加坡双年展"镜子地图集"同期举办,以"为何要举办双年展?"为题的研讨会延续了本届双年展自我反思的氛围和动机。研讨会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礼堂举行,会场座无虚席。与会者就双年展既作为一种理念,也作为一种展示世界各地当代艺术的形式的作用、意义和发展潜力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尽管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在新加坡艺术周极为忙碌的一个周末举行,而且门票价格高达90新加坡元(约合440元人民币),其强大的嘉宾阵容吸引
李树峰,王保国,阳丽君,唐明星[9](2016)在《2015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文中提出一、现象与趋势2015年摄影艺术在创作、传播和组织形式几个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看点。在创作方面,受摄影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之后的形势影响和压迫,摄影家探索新的摄影艺术发展道路,内容与形式都朝专题化方向迈进。他们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提升摄影作品的信息与文化含量,为摄影艺术培基固本。首先,老一辈纪实摄影家在各自专题基础上不懈努力,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办公室[10](2015)在《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的世界美术盛会——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京隆重开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的"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9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为北京的秋天增添了一道分外迷人的风景。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文,外交部行政司司长孙霖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加拿大驻华副大使杜欣丽,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李晓红,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北京双年展策委会顾问、北京双年展
二、双年展之国际阵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年展之国际阵容(论文提纲范文)
(1)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论文提纲范文)
范迪安(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 |
何红英(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支部书记、副院长) |
何多苓(参展艺术家) |
周春芽(参展艺术家) |
纪玉洁(2021成都双年展“时潮共燃”版块策展人) |
贾蕴博(2021成都双年展“生态共渡”版块策展人) |
(3)在世界剧场之后 当全球化艺术特快列车驶入慢行道(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性展览:历史,当下与现在 |
云端化的艺术:展览,论坛与写作 |
多元化回归:传统,本土与自觉 |
(4)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性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性 |
第二章 设计展览与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计之都”的关系 |
2.1 设计展览的定义与类型 |
2.2 创意城市网络下的“设计之都”概述 |
2.2.1 联合国“设计之都”与创意城市理念 |
2.2.2 创意城市网络下“设计之都”申报标准 |
2.2.3 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意义 |
2.3 设计展览品牌建构对广州申报“设计之都”的重要意义 |
2.3.1 设计展览属于申都的重要部分 |
2.3.2 设计展览促进创意设计产业的升级 |
2.3.3 设计展览提高创意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
2.3.4 设计展览增添载体城市的创意文化传播力 |
第三章 品牌资产模型建构下国内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 |
3.1 品牌资产理论研究综述 |
3.1.1 品牌资产的概念及模型 |
3.1.2 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模型建构 |
3.1.3 设计展览的品牌资产测量方法 |
3.2 国内外设计展览品牌的分析与借鉴 |
3.2.1 国内“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 |
3.2.2 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展览 |
3.2.3 国外“设计之都”的设计展览 |
3.3 品牌资产理论下国内外设计展览品牌的经验总结 |
第四章 设计展览品牌多维度分析——以广州设计周为例 |
4.1 广州设计周的品牌发展路径 |
4.1.1 广州设计周的诞生 |
4.1.2 广州设计周的品牌架构 |
4.1.3 广州设计周的资金来源 |
4.2 广州设计周创意产业背景分析 |
4.2.1 广州创意产业概述 |
4.2.2 广州室内设计行业与家装产业 |
4.2.3 创意产业下的广州设计周品牌建构 |
4.3 广州设计周城市文化环境分析 |
4.3.1 广州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
4.3.2 城市文化对广州设计周品牌建设的意义 |
4.4 广州设计周展览主题分析 |
4.4.1 展览主题的提炼 |
4.4.2 展览主题的演绎 |
4.5 广州设计周受众群体分析 |
4.5.1 广州设计周的受众分类 |
4.5.2 基于广州设计周品牌资产的受众调查 |
4.6 小结:广州设计周品牌建构的优势与困境 |
4.6.1 广州设计周的品牌优势 |
4.6.2 广州设计周存在的品牌困境 |
第五章 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广州设计展览品牌建构策略 |
5.1 品牌资产的整合与塑造 |
5.1.1 整合设计产业资源,提升品牌领导力 |
5.1.2 运用整合营销方式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 |
5.2 品牌资产的维护与管理 |
5.2.1 基于品牌感知质量提高受众的忠诚 |
5.2.2 增强品牌体验,培育品牌忠诚度 |
5.3 品牌资产的延展与提升 |
5.4 2021年广州设计周的构想与设计应用 |
5.4.1 2021年广州设计周的展览主题与概念诠释 |
5.4.2 2021年广州设计周的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何以为家-从艺术常年展的发展探索欧洲文化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Per |
引言 常年展之网与共生的欧洲 |
第一章 从欧洲出发,面向世界的常年展 |
一、“全球艺术”里程碑——“大地魔术师” |
二、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国界 |
三、走进地球村,艺术史的必然 |
第二章 探索者的困境:欧洲宣言展 |
一、欧洲宣言展概况 |
二、以第3届宣言展为例:隐形的边界 |
三、以第6届宣言展为例:宣言展不是联合国 |
四、小结 |
第三章 大国的责任与文化融入 |
一、走出西方的曲折道路:卡塞尔文献展 |
二、向德国学习:柏林双年展 |
三、文化融入:常年展的新方向 |
第四章 英国的双年展视野与脱欧选择 |
结论 以常年展之眼看世界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6)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重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现代媒介分析研究 |
二、影像与景观社会的研究 |
二、媒体奇观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一、思路的创新 |
二、观点的创新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一、学科研究 |
二、文献分析 |
三、演绎推理 |
第一章 、当前动画奇观之滥觞 |
第一节 、景观与奇观的概念重建 |
一、概念原意——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的导向 |
二、衍生条件——文本交互在数字网络中的进化 |
三、理念重建——文本主体与话语权力的分解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泛动画 |
一、泛动画的外因——虚拟现实的后读图时代 |
二、泛动画的内因——数字基因的动画影像 |
三、泛动画的特征——奇观堆积的虚假真实 |
第二章 、动画奇观的内部构建 |
第一节 、非线化的文本逻辑 |
一、世界观多层异化 |
二、叙事要素游移 |
三、趣味娱乐反讽 |
第二节 、常态更迭的图像语素 |
一、全球化符号消费 |
二、瞬间式情感传递 |
第三节 、内爆的表义系统 |
一、传播——交互与航行 |
二、样式——消解与重构 |
三、内容——改写与再造 |
四、评判——道德与伪善 |
第三章 、动画奇观的外部延展 |
第一节 、产业奇观的延展 |
一、产业延展的基础 |
二、大数据下的影视娱乐 |
(一)感官与情怀的院线社交 |
(二)当下主义弥散的动画番剧 |
(三)病毒式营销的短视频 |
三、互联网产业赛博空间的化身 |
(一)虚拟的代言 |
(二)符码的互动 |
(三)现实的二元 |
第二节 、新艺术生态的延展 |
一、主题内容的延展 |
二、言说空间的延展 |
三、价值内涵的延展 |
第四章 、本土语境下动画奇观的深层读解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冲突与调和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分层弥合 |
二、新文化权力的生态构建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争夺和渗融 |
一、他者认同的矛盾 |
二、在地元素的整合 |
第三节 、当下本土动画审美范式的塑形 |
一、技术唯美的现状 |
二、根茎思维下的发展格局 |
结语 |
附录一:本文图录 |
附录二:各章思维导图 |
附录三:“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部分实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7)可展示的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形塑 ——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策展的精神向度 |
一、追求国际化 |
二、让艺术融入社区 |
三、倚重本土文化资源 |
第二章 被建构的文化场景 |
一、突显主流价值而丰富性不够 |
二、以现代之光照亮本地传统 |
三、彰显个性并消除区隔 |
第三章 激发多样的空间交往 |
一、触发人的交往 |
二、营造仪式化体验 |
三、公众参与的限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2015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象与趋势 |
二、活动与问题 |
1. 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2015.1.6-1.8, 浙江宁波) |
2. 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2015.4.26-7.26, 重庆) |
3. 大理国际影会 (2015.8.5-8.10, 云南) |
4. 上海艺术影像展 (PHOTO SHANGHAI, 2015.9.10-9.13) |
5.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5.9.19-9.25, 山西) |
6.“TOP20 · 2015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2015.9.29-10.8) |
7. 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 (2015.10.15-11.29) |
8. 北京国际摄影周 (2015.10.24-11.1) |
9. 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2015.11.6-11.10, 浙江) |
10. 集美X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2015.11.15—12.16, 福建厦门) |
11.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2015.11.21-12.10, 广东) |
12. 第12 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 (2015.12.15-12.17, 广东东莞) |
13.“战争时期的中国摄影”国际研讨会 (2015.12.27-12.29, 浙江杭州) |
三、出版与研究 |
1. 它山之玉 |
2. 红色书写 |
3. 理论批评 |
4. 影集纷呈 |
5. 对话当下 |
四、双年展之国际阵容(论文参考文献)
- [1]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J]. 范迪安,何红英,何多苓,周春芽,纪玉洁,贾蕴博. 当代美术家, 2021(06)
- [2]双年展情结与中国当代艺术[J]. 王林. 艺术当代, 2021(02)
- [3]在世界剧场之后 当全球化艺术特快列车驶入慢行道[J]. 段少锋. 艺术与设计, 2020(09)
- [4]基于广州“设计之都”申报的设计展览品牌建构[D]. 邓小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何以为家-从艺术常年展的发展探索欧洲文化认同[D]. 刘晓萌.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1)
- [6]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D].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7]可展示的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形塑 ——以第四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为例[D]. 陈天驰. 苏州大学, 2019(04)
- [8]“为何要举办双年展?” 2016年新加坡双年展研讨会[J]. 王裕玲,李南哲. 艺术界, 2017(02)
- [9]2015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研究报告[J]. 李树峰,王保国,阳丽君,唐明星. 中国摄影家, 2016(05)
- [10]以记忆与梦想为主题的世界美术盛会——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京隆重开幕[J].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办公室. 美术, 2015(11)